桃花源记文言文

时间:2021-10-30 10:01:19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文言文(15篇)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文言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文言文(15篇)

桃花源记文言文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__________(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要还家( )

  ④怡然自乐( )

  3.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类;②交错相通;③通“邀”,邀请;④愉快的样子。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5.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记文言文2

  (一)(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本文选自课文《 》 ,作者 ,又名,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2分)

  小题2:、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无论魏晋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来此绝境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翻译。(2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 ),译文:

  小题4:、请写出两个源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分)

  和

  小题5:、下列各句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陶渊明《桃花源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小题6:、桃花源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2分)

  小题7:、《桃花源记》叙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桃花源记》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小题2:D

  小题3:(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补充必要的成分,得1分;“要”译为“邀请”,得1分。) (2)渔人为(他们)一一具体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感叹惊讶。(“具言”译为“具体地说出”、“叹惋”译为“感叹惊讶”,各得1分,意近即可。)两题都选者,改第一题。除标准外(1)只出现半句,如“设酒杀鸡作食”被译为“去吃饭”,须扣1分。(2)“具”译为“详细、详尽”亦算对。“惋”必须译为“惊讶”,否则扣1分。

  小题4: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正确写出一个,即得1分。)

  小题5:C

  小题6:秦时;躲避秦时战乱

  小题7:因为它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彼此关心、爱护……这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审美追求,令人向往。(言之有理即可。) 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1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求,得1分(突出“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3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原来的,从前的;

  (2)计划,打算。

  3.(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目,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初极狭,才通人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二者不可得兼

  D.遂与外人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

  【答案】B。

  1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何陋之有? D.愿陛下亲之信之

  【答案】D。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答案】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久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1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3分)

  【答案】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15.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3分)

  【答案】示例: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文从句顺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5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词的的含义。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

  ②悉如外人____________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

  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都 (3)请、邀请

  2.(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

  3.热情好客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平安宁的生活。(与此大意相近即可)

  4.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6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又名潜,号五柳先生。(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 便要还家(2)悉如外人(3)处处志之(4)寻病终

  【小题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 就是出自本文。(2分)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5】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内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小题6】作者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案

  【小题1】晋代(东晋).陶渊明

  【小题2】(1)同“邀”,邀请(2)都(3)“标记”或者“做标志”必须译为动词(4)随即,不久

  【小题3】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豁然开朗

  【小题4】⑴“黄发垂髫”“怡然”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妻子”“绝境”(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5】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小题6】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解析

  【小题1】学生能够准确积累教材中重要的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即可。

  【小题2】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要”为通假字;“志”在这里是动词。

  【小题3】学会积累古文言文中现在依然具有生命力的成语。积累正确即可。成语有: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豁然开朗 怡然自得等。

  【小题4】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黄发垂髫、妻子、绝境”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5】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本文是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来安排内容材料的,分为三部分。

  【小题6】能从“对现实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两个方面来理解和组织答案,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7

  文言文阅读。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

  参考答案:

  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8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各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 (2)向:

  小题2:(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填序号)

  ① 其中往来种作 ② 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 既出,得其船 ④ 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小题3:(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小题4:(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1)阡陌:田间小路 (2)向:从前的、旧的

  小题2:(2分)④

  小题3:(共4分)(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小题4:(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桃花源记文言文9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l~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词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们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全,都

  (3)邀请

  2.A

  3.(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心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10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小题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小题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2分)

  (1)林尽水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小题6】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 (2)可以互相听到 (3)都 (4)感叹、惋惜(4分)

  【小题2】A

  【小题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2分)

  【小题4】(1)桃林早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1分)(2)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1分)

  【小题5】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2分)

  【小题6】略。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3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省略。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小题3】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认知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理解成语的意思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小题6】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11

  【常识】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主旨】

  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

  【核心内容】

  本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分为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桃花源,用客观记叙的方式,虚构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宁静优美

  桃花源的生活情况:幸福祥和,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桃花源的社会风尚: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第一部分(1)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引发了渔人的好奇心,为下文渔人走访桃花源作铺垫。

  第二部分(2——3)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②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况的描写。表现出人民安居乐业,宁静幸福的特点。

  ③写桃花源中的人的社会风尚,突出了桃花源中的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通过村里人的自述,写出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足为外人道”一句说明他们不愿外人扰乱生活的想法,也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4——5)故事的结局,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含蓄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幻想。

桃花源记文言文12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ǐ):没有。 ③暧( ):隐蔽。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三)桃花源记

  1. 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 D(2分) 3. C(3分)

桃花源记文言文13

  《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

  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分)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分)

  【小题5】[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小题4】(1)对于财货,人们的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小题5】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14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义犬(蒲松龄)

  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操刀欲杀。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6),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1)贸易:做生意。(2)莽:芦苇丛。(3)悼:难过。(4)贾(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4分)

  (1)屋舍俨然: (2)悉如外人:

  (3)或以为异,从之而往: (4)适有同乡贾将携俱归: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

  【小题4】甲文中通过_______________及和平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而乙文则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2分)

  【小题5】乙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是哪一句?从该句中,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4分)(1)俨然:整齐的样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适:适逢,恰巧遇到

  【小题2】(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分)(2)贾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发现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个强盗。(2分)

  【小题3】见堤上有屠人缚犬 / 倍价赎之 / 豢养舟上。(2分)

  【小题4】优美的自然环境 跟踪追击辨识贼寇 (2分)

  【小题5】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启迪: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意对即可)(3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中的“俨然”是个古今异义字: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然”是“……的样子”的意思。(2)中的“悉”为多义词,在这里是“全、都”的意思,“洞悉”中的“悉”是“知道”的意思。(3)中“或”也是个多义词,在这里为“有的人”的意思;“或许”中的“或”为“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4)中的“适”在古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适逢,恰巧遇到”的意思;在“适彼乐土”中是“到……去”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1)句时,要注意重点词语“黄发垂髫(今义,黄头发、垂下来的头发;古义,代之老人、孩子)”、“怡然(愉快的样子)”。翻译(2)句时,要注意中的词语“近(动词,走上前)”、“之(她,指狗)”、“啮(用嘴咬的意思)”、“即(就是)”、“前(先前)”、“盗(强盗)”。最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结起来,语意流畅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3】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点评:文言句读常识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常识的知识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小题4】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其思想内容,最后归纳出切题的答案。甲文中通过优美的自然环境及和平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而乙文则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跟踪追击辨识贼寇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旨,在通读文章了解大意的基础之上,还要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这样对写着写作本文的主旨才能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比如甲文,作者的目的并不是向我们读者描绘一个理想境界,联系背景,才明白作者是在表达对社会的不满的。

  【小题5】试题分析:乙文先叙事:义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跟踪追击辨识贼寇两件事,最后作者发表感叹: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作者发表感叹的句子就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回答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时,可结合文中描写“义犬”的“义举”来谈感悟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谈感悟的能力。

  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谈阅读感悟,关键要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作品的主旨。比如乙文主要是想通过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跟踪追击辨识贼寇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围绕这一主题来谈阅读感悟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15

  阅读文言文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起首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忽”字,透露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写山的小口与后面什么文字呼应?同后面的描写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寥寥数语,写________写________,笔墨间洋溢着一种________的情绪,展示着桃花源里_________的景象。

  5.为何“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谁问的?谁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叹惋”的内容你能想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足为外人道”,担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中划线的两个“志”,用法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不复得路”,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后这段是不是多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渔人偶逢桃花林)

  2.惊奇.惊喜的心情

  3.写源内外景色及人们的生活,写小山口为后面的豁然开朗,源中美景作铺垫。

  4.景物 人物惊喜 欣喜 和平、富足、快乐

  5.因为源中人几百年未见到过“外人”

  6. 源中人问 渔人答

  7. “略”。

  8.(要点)美好生活不愿被破坏

  9.前一个是动词,作标记;后一个是名词,标志。

  10.(要点)因为源中景物生活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本不可寻,(学生能各抒道理都可以。)

  11.由学生说道理,理由同上题同。

【桃花源记文言文(15篇)】相关文章:

1.桃花源记文言文

2.桃花源记文言文赏析

3.桃花源记文言文15篇

4.桃花源记文言文(汇编15篇)

5.桃花源记文言文通用15篇

6.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7.《桃花源记》文言文的词类活用

8.桃花源记改写,改写桃花源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