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爱情内涵解释

时间:2022-10-11 11:54:02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的爱情内涵解释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的爱情内涵解释,欢迎大家分享。

《诗经》的爱情内涵解释

  《诗经》的爱情内涵解释

  《诗经》产生于少禁忌的周代,铸就了《诗经》中崇尚专一、自由及必要约束的爱情观。

  《诗经》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集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五百年间305篇诗歌,《诗经》中的大多作品反映了先秦时代各方面的社会生活,被称为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文化积淀深厚,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伟大成就。翻开《诗经》,恋人之歌集中于《国风》,作品多以描写当时青年男女或于水滨、或于城东门外、或于社庙举行的规模盛大的聚会为主,这一独特景象形成了周代时期男女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除了男女热恋的欢乐,作品还描绘有失恋的痛苦、婚后的和谐以及弃妇的泣诉,体现出当时人们所崇尚的婚恋观,可谓《诗经》的精华所在。本文通过对《诗经》中的爱情诗加以分析,并以此探讨《诗经》中所体现出的婚恋观。

  1 、反映男女快乐幸福的恋爱生活

  《诗经》产生于两千年前“初民社会”时期,这个时期还保留着自由的民风、上古的淳朴,其道德规范远不如中国封建社会那么苛刻和繁杂,加上周代当时的统计阶级为了增强国力,增殖人口数量,便鼓励男女自由恋爱结婚,并组织大规模的春游祭祀活动,让青年男女进行参与,这些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理直气壮地寻觅爱人、表达爱意。据《周礼·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南·关雎》的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首男女之间言情之作,诗人由雎鸠的相和鸣,联想与善良美丽的姑娘结对,心想:这么好的姑娘与我好般配呀!于是便“寤寐求之”。男子朝思暮想、大胆追求之后却“求之不得”,男子便翻来覆去睡不着“辗转反侧”,怎么办呢?用琴瑟之声表达自己的心迹,最后终于打动了姑娘的芳心。这首《关雎》写出了男子成功追求心仪女子后两人相乐的情景。但在《蒹葭》中,主人公的爱情就不那么幸运了,虽然也进行了追求,但结果却是满怀的惆怅,可望而不可及。诗人以“白露为霜”、“白露未 ”、“白露未已”道出主人公追求的精神之执著及追求的时间之长;且追求过程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可见追求之困难。然而,露为霜,蒹葭长,美人却隔秋水,这也充分显示了当时男女之间其爱之真、心之诚。包括《王风·采葛》中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种男女思慕爱情的坦率大胆的表达,以致几千年过去了,仍旧能引起世人的共鸣。

  2、 爱情的坚贞与相思的痛苦

  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感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其爱情坚定不移的本质始终不会改变。《诗经》时代,属于农业时代,往往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普通老百姓饱受徭役、离乱之苦,多少男子背景离乡,独留女子品尝相思之痛。《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品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写出了女主人公对在外出征丈夫的无尽思念,并通过“伐其条枚”、“伐其条肄”来暗示时间之久的跨度,“不我遐弃”写出了她想象着见到了自己丈夫,对丈夫不抛弃她感到的安慰,同时通过“父母孔迩”来表达委婉挽留丈夫之情,可谓是酸甜苦辣尽在诗句之中。《召南·殷其雷》中通过反复吟唱“振振君子,归哉归哉”,真切刻画了女子不尽的相思之痛。还有一首《王风·君子于役》,诗中通过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及“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的`情景描写,用“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苟无饥渴”以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来表达女主人公对在外远征亲人的关心、忧虑以及深深的思念之情。每天日落黄昏之时鸡栖歙翼、牛羊归舍,少妇不禁想到在外出征的丈夫,此时会不会忍饥挨饿呢?这样的日子太难熬了。小诗中的缠绵之情让人不觉有共鸣之感。

  思念之中,更多的是爱情的坚贞,如《卫风·伯兮》,诗中通过描述心上人远征后,女主人“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来表示思念之痛,通过“伯兮 兮,邦之桀兮”表示心上人的英俊魁梧,进而表达自己的思念之坚。《郑风·出其东门》也是一首描述爱情忠贞不渝的诗篇:“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即便东门女子多如云,但“我”心目中只有那一人。这首小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写男子贞情于女子的诗了。诗中“缟衣茹 ”即是穿着朴素的妻子才是他“聊可与娱”的人,通过这两句表明了男主人公对女子忠贞的爱情——“家中那位衣着朴素的妻子才是我幸福、快乐生活所依靠的人”,突出了诗人想要表达的在爱情婚姻中,不仅只有女人归从、忠贞于男人,男人同样也要忠贞、从属于女人的思想观念,同时也向男人提出了操守和品德的问题。正是这种爱的惟一性,才显得世间爱情的伟大和美丽,也正因如此,“爱情”才成为古往今来人类要永恒歌颂的主题。

  3、 弃妇的哀怨之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占据了整个《诗经》的三分之一,这其中有相恋时的甜蜜及分别时的思念,也不乏一些弃妇的哀怨。在男权社会中,惨遭遗弃的女性比比皆是,《诗经》也为我们描述了那些已经逝去的、久远的悲痛历史。婚后没有男子的“辗转反侧”,丈夫远行或远征带给她们的是无尽的幽思。最为不幸的是,婚后丈夫有了新欢而对旧爱的离弃,体现了《诗经》时期一夫多妻制对女性的不公。

  其中《邶风·日月》就是一首弃妇的哀怨诗,诗的第一节将我们带入这样的境界:在太阳或月亮光辉的照耀下,一位妇人向日月发出申诉:日月如常地照耀着大地,但为何我的丈夫“逝不古处”、“逝不相好”、“德音无良”、“畜我不卒”,写出了天行尚有常而人情却无常的残酷,在不满愤懑之间同时也表现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虽然清醒认识到丈夫“德音无良”,但仍期望与丈夫能够破镜重圆,但梦幻多次被打碎,产生了最终的悲剧效果“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渴望能够摆脱被遗弃的痛苦。这种见弃与有望之间的矛盾,真切流露出弃妇的真实感情。

  拓展阅读

  《诗经》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诗经》的爱情内涵解释】相关文章:

《诗经》的爱情内涵10-12

诗经爱情诗的基本内涵03-01

《诗经 国风》的“礼教”内涵11-23

诗经经典句子及解释09-27

《诗经·国风》“渡河”意象的内涵10-25

《诗经 国风》“渡河”意象的内涵09-11

《诗经》“颂诗”的内涵是什么04-24

诗经《小雅·鹿鸣》的文学内涵10-08

《诗经》祭祀诗及其政治内涵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