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渡河”意象的内涵

时间:2022-10-13 09:16:32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国风》“渡河”意象的内涵

  在《诗经·国风》中,“渡河”成为“水滨恋歌”的典型意象。文章将从《国风》中的“渡河”情结入手,分析此岸与对岸的空间距离,以及在其之上产生的渡河人与求佳人的心理距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国风》“渡河”意象的内涵,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诗经·国风》“渡河”意象的内涵

  《诗经·国风》“渡河”意象的内涵

  在《诗经·国风》中,水的意象①十分普遍,和水有关的诗篇多达二十多首,而以“渡河”为主题的诗作有八篇,即《周南·汉广》(九)、《邶风·匏有苦叶》(三四)、《邶风·谷风》(三五)、《卫风·氓》(五八)、《卫风·河广》(六一)、《郑风·褰裳》(八七)、《郑风·溱洧》(九五)、《秦风·蒹葭》(一二九)。这八首诗多被研究者誉为千古流传的“水滨恋歌”②。

  日常出行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西周初年的长江汉水流域,人们渡河的方式,就有在水底潜行的,也有乘竹木筏子摆渡的③。《诗经》时代的人们在面对“水”的阻挠,不仅可以褰裳渡河,也可以乘车、乘船,并伴随而生了许多的“水滨恋歌”。

  一、渡河情结:此岸与彼岸的空间距离

  先民对“渡河”也有着其根深的情结,表现在此岸对彼岸的向往。

  《邶风·匏有苦叶》云:“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这首诗中同时出现了四种渡河方式:厉,揭,匏,舟。朱熹在《诗集传》说:“济,渡处。行渡河曰涉,以衣而涉曰厉,褰衣而涉曰揭。”匏是一种大葫芦,有助于飘浮,所以带着可以帮助渡河。厉是指水已经过膝,人在水中行走渡河;而揭则指水未过膝。表现出先民在面对河水的阻隔,此岸到彼岸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的。

  除了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外,渡河人对彼岸的向往也是跃然纸上。在《秦风·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也表现出先民对“彼岸”的特殊向往,达到了一种“溯洄从之”的企盼之情。

  这一点在《卫风·河广》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作者用奇特的夸张,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发挥令人拍案叫绝的强烈感染效果。从侧面反映出“渡河人”渴求“彼岸”的迫切愿望。

  二、水滨恋歌:渡河人与佳人的心理距离

  由先民的渡河情结,进一步上升为水滨恋歌,表现出渡河人对佳人的向往。

  《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写男女一起在水边游玩,互赠香草相守嬉戏之景。在《溱洧》这一诗中,“渡河”成为了爱情的见证,一直被认为是“郑风,淫”的代表作。方玉润以此诗:“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

  与《溱洧》同一背景的诗还有《郑风·褰裳》,此当是一首女子戏谑情人的.歌子。在水畔男女聚会之日,一个姑娘看中了对岸的小伙儿,甚至泼辣地直呼“狂童之狂也且。”热烈而鲜明地表现她的爱情。

  河的哀歌多是以女子的口吻表达色衰恩绝的悲凄,如《卫风·氓》中的弃妇遭受到丈夫不公正的待遇,当她被休回家路遇淇水时,自然回想起当初她与氓在淇水河边“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约会恋爱情形,那是何等的幸福快乐,而眼前又见淇水却已是夫妻反目,一切的“信誓旦旦”都已化为乌有,触景伤怀,“渡河”成为了她爱情的象征,再一次见到淇水更使女主人公感到无限的忧伤。

  综上所述,在《诗经》中,很多“渡河人”由此岸到彼岸,是以期“求得佳人归”,用“渡河”隔两岸喻指恋人之间情爱的阻隔。正如《秦风·蒹葭》渡河之意暗含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一方的伊人闪烁缥缈,饱含了“渡河人”求之不得的深深惆怅。

  同样的,在《周南·汉广》中:“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爱情不可求得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如同宽阔而又漫长的长江汉水一样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

  《诗经·国风》的渡河诗中,绝大多是都是被解读成了爱情诗。当然,在这一系列的“水滨恋歌”中,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快乐,依旧会有许多悲欢离合。爱情产生的“渡河人”对“佳人”的心里距离,是在渡河人由此岸到彼岸空间距离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拓展资料

  作品简介

  《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国风》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很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

  作品鉴赏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在形象塑造上,“国风”也具有 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作者们能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国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冲破四言的规定,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精确恰当地使 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艺术魅力。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国风”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国风》“渡河”意象的内涵】相关文章:

《诗经 国风》“渡河”意象的内涵09-11

《诗经·国风》“渡河”意象11-24

《诗经 国风》中的水意象08-26

《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10-29

《诗经 国风》的“礼教”内涵11-23

诗经·国风·桧风·国风诗经名句赏析10-06

《诗经·国风》概述07-26

解密《诗经·国风》08-27

诗经国风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