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八个写作特点

时间:2022-11-25 13:30:57 诗词 我要投稿

诗词的八个写作特点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诗词吧,借助诗词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词的八个写作特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词的八个写作特点

  对比

  对比是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情理互相对照,使其中某一方面的特征更加明显,更加突出。对比有正反人物的对比。在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中,宋统治者、投降派与中原百姓形成鲜明对比。统治者“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投降派“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有不同场面的对比。姜夔《扬州慢》极写昔日之繁盛,今日之残破;昔日之珠帘乡幕、青楼歌馆,今日之废池乔木、波心冷月。在陆游的《诉衷情》中,作者过去是“匹马戍梁州”,现在是“尘暗旧貂裘”。有的是实虚对比。在秦观的《鹊桥仙》中,作者将天上与人间进行对比:从会面讲,天上是七夕“相逢”,人间可相逢“无数”;从时间上讲,天上是“朝朝暮暮”,人间是永远“久长”。李白《古风》(其十九)中,将天上美妙仙境与人间流血遍地对照,形象生动。杜甫的诗歌常用对比,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对比鲜明形象的名句。

  有的诗词是通篇对比。如王粲《从军诗》(其五),前后两个部分一一对应,通过荒土和乐土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反对军阀混战,向往幸福安定生活的愿望。陶渊明《饮酒》(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全诗前六句极写孤鸟的失意、失群、不安,将其窘迫处境写得淋漓尽致,后六句写鸟得青松所栖而千载不离,极尽其能事,前后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境遇之可贵。高适《燕歌行》中,将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进行对比,将士兵的效命苦战与军官的纵情声色对比,其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极为鲜明。白居易《村居苦寒》,前部分写农民的苦寒,后部分写诗人自己的舒适,将农民生活与自己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自问是何人”的慨叹。白居易《轻肥》将两种不同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让读者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李煜《破阵子》上片极言太平景象,下片极言被俘后的凄凉悲苦,上下对比,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哀愁。李清照《清平乐》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将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三种不同感受进行对比。王令《春游》:“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在盛与衰、热闹与孤独、欢乐与悲愁的对比中,传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前两句的热闹与后两句的寂寞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有的诗词抓住关键处进行对比。皮日休《橡媪叹》“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诗人将统治者与假仁假义的田成子进行对比,而不是同古圣先贤对比,表示统治者连田成子都不如,连假仁假义都没了。王安石《河北民》“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和唐代贞观之治的强盛富裕相比较,表示了对政局的不满。

  有的诗词中不只一个对比。如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诗中有两个对比:用人对比,“才子”成了“流人”,表示不平;用地对比,岭外虽好,不如北地,表示伤感。

  有的诗词中运用多种手法对比。于憒《辛苦吟》:“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前四句运用推理对比,本来耕地男儿和织布妇女应有饭吃、有衣穿,但实际却相反。由读者根据条件推理对比,表现了下层人民在食、衣方面的不合理。后四句运用转化对比,诗人想象燕赵美女成为貌丑有德之女,千金也不会用以买笑,社会风气自然变好。

  主宾

  常见有三种手法:一是对句中的主宾。如晏殊的《浣溪沙》主要是对往事的感伤,因此词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前者写“去”是本意,是主;后者写“来”是余文,是宾。作者不单是写“去”,还接着写“来”,以“来”烘托“去”,比只写“去”更浓挚。二是句子中的主宾。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前面两句是宾,衬托后一句主。三是片中主宾。辛弃疾《水龙吟》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前面“休说”两句和“求田”三句是宾,起反衬作用,后面“可惜”三句是主,表现了英雄迟暮之感,为前面作结,前面各种感情都是由此而出。

  用典

  诗词中多用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成语典故,以扩大诗的含量,使寓意更加含蓄深刻。有的点化前人语句,如张元幹《贺新郎》中的“肯儿曹恩怨相尔汝”,点化了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姜夔《扬州慢》中的“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点化了杜牧的“豆蔻梢头二月初”、“贏得青楼薄倖名”的诗句。有的是引用神话传说,如张孝祥《六州歌头》中的“干羽方怀远”,即借用相传舜用舞干羽的方法感化苗民,来讽刺朝廷。有的引用历史故事,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即以东汉窦宪追北单于至燕然山后勒石纪功的典故,点出作者志在立功边塞之意。陆游《诉衷情》中的“当年万里觅封侯”,暗以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当年戍边的壮志豪情。李商隐《锦瑟》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全部用典,由于读者对典故所表达的思想看法不一,因此对此诗的题旨众说纷纭,使全诗更加扑朔迷离。有的用古代经典中的典故,如嵇康的《幽愤诗》几乎通篇用典,且多出自经典名篇:如“子玉之败”出自《左传》;“民之多僻”、“惟此褊心”、“匪降自天”、“堪唱鸣雁”出自《诗经》;“仰慕严郑”、“万石周慎”等出自《汉书》;“善莫近名”出自《庄子》。

  有的诗词将用典与句法运用巧妙结合,天衣无缝。钱惟演《无题》(其一):“误语成疑意已伤,春山低敛翠眉长。鄂君绣被朝犹掩,荀令熏炉冷自香。有恨岂因燕凤去,无言宁为息侯亡?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春山”用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之娇美的典故;“低敛”用西施患心痛时,以手捧心,眉尖若蹙的典故,一句合用两典,形象地表现出佳人的可怜情态。三、四句用《说苑》中记鄂君举绣被而覆之,《襄阳记》中记荀令衣带生香的典故;五、六句用《飞燕外传》中所记赵飞燕私通家奴、《左传》中所记息夫人年不言的典故,表明幽思之意。用典将女子的爱情纠葛表现得千折百回。

  有的诗词虽用典,却能另翻新意。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但另翻新意,用“垂钓者”暗喻当朝执政的张丞相,表达了要求援引的心情。

  寄托

  寄托就是托景物或事件来寓意,“有寄托人,无寄托出”指出了寄托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要有托意,要有表意的形象或境界;另一方面指作者的托意和他所借以表意的形象要彼此交融,浑成一体,要让读者从作者所构的艺术境界中得出作者的用意。常用的寄托有:

  以物寄托。在晏殊的《浣溪沙》中,作者用“花落去”、“燕归来”寄托了对往日的深沉怀念。在贺铸的《鹊桥仙》中,作者用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鸳鸯,寄托了自己失去老伴后的凄凉哀愁。

  以浅寄深。在苏轼的《定风波》中,作者用自己不在乎自然界的风雨,寄托自己不在乎任何政治上的风雨,在逆境中保持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

  以古寄今。在辛弃疾的《摸鱼儿》中,作者用历史上陈皇后遭嫉,玉环、飞燕得宠的故事,寄托了自己被压抑的苦闷和对朝廷的不满。

  以虚寄实。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作者用对虚拟仙境的向往和最终又留恋人间,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热爱。在秦观的《鹊桥仙》中,作者用牛郎织女在七夕相逢时的美满幸福,想起他们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最后更表现了他们的彼此相慰,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名句,寄托了作者希望人间充满爱情的`愿望。

  转折

  层层递进。在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中,作者在上片用“望”、“追想”、“看”构成三个转折,一层深于一层地表现了中原陷落后的凄凉和敌人的猖狂。在陆游的《诉衷情》中,作者的感情由激昂豪迈,转为感伤悔恨,再转为愤恨悲凉,情绪由高到低,层层转下。在辛弃疾的《摸鱼儿》中,作者在上片将对春的感情层层递进:由惜春转为留春,最后怨春。

  跌宕起伏。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作者的感情如大江之澜,上下起伏。作者先是对现实感到抑郁苦恼,接着又转为极为眷恋现实,接着又转为对现实的恼烦,最后再转为对现实的旷达乐观。

  理趣

  用诗来说理,又要有诗味,就要在描写的景物中含有理趣。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庐山形象,表明人们往往因身陷其中而看不到事物的真相。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对山间水畔景色的描写,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通过对月的描写,点出连大自然的事物也有缺陷,人的悲欢离合也就不奇怪了,表明了对人事的达观。

  诗眼

  “诗眼”即在诗词中起统摄作用的字。有时诗眼可从题目中获得。如谢眺《落日怅望》,全诗充满人生哲理,而题目“怅”,是笼罩全诗浓郁的氛围;“望”,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一切都因“怅”而染上悲惋色调,一切又都因“望”而摄人笔中,所以“怅望”二字是全诗的“诗眼”。王勃《咏风》诗中,第六句“有情”二字应为诗眼,上面从“有情”写风“加我林壑清”,下面因“有情”赞风“为君起松声”。杜甫《兵车行》中,“点行频”是全篇诗眼,因为一切都是因“点行频”而引起。诗眼有时放在后,如戴叔伦《转应曲》:“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其“愁绝”为全词的词眼,因为词中一切,都是为“愁绝”而派生的,都是为了烘托“愁绝”。诗眼有时在第一个字,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其第一个字“怒”为词眼,全词以“怒”贯穿始终,成为主旋律。

  扬抑

  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无论先扬或先抑,都是为下面先造足势。赵令畤《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硕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

  燕瑶池,人间第一枝。”三、四两句先抑后扬,三句讲梅花不被看好,四句即称只有月亮才配与梅花做伴,抑扬之间,表现了对梅花的赞叹。康与之《菩萨蛮令》:“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

  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上片前两句扬,后两句抑;下片前两句扬,后两句抑。全词大起大落,表现了词人心潮的跌宕起伏。杜甫《前出塞》(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四句讲练兵用武和克敌制胜,后四句讲节制武功,力避杀伐。前面是扬,后面是抑。

  古诗的写作特点

  1) 清新与绮丽——“清新”的语言特点是:清淡质朴、不事雕琢,用语新颖,言简意深。“绮丽”的语言特点是:色彩艳丽、讲究雕琢,辞藻华美,纤细稠秾

  (2) 直白与含蓄——“直白”的语言特点是:多用口语,浅显如话,朴素真率。“含蓄”的语言特点是:或欲说还休,或引而不发,委婉蕴藉,意在言外。

  (3)沉郁与豪迈——“沉郁”的语言特点是: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豪迈”的语言特点是: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我国古代诗歌的写作特点】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的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古诗有几种写作手法

  诗歌的写作手法用术语说是它的表现手法。

  古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比兴、象征、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双关、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叠词、、互文、想象、联想、曲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等,以下就其中一些比较常见的表现手法做一一介绍:

  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

  唐诗四个阶段的写作特点

  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全唐诗》所收诗歌近5万首,作者2200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也是整个唐代文学的一般划分。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

  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诗人。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写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成就最卓著的两位诗人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达到了浪漫与现实诗歌创作的顶峰。 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时期。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这一时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贞元以后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出现了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独具一格。 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836-907年)。晚唐诗歌影响较大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二人有“小李杜”之称陆龟蒙、皮日休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但多具闲适淡泊的情调。此外,温庭筠、杜荀鹤、韦庄等都有一定的成就。

【诗词的八个写作特点】相关文章:

辛弃疾的诗词特点07-25

刘长卿诗词特点10-29

李清照诗词的特点09-28

诗词的语法特点11-17

李清照诗词特点10-22

王维诗词的特点08-30

曹操诗词特点08-24

柳永诗词特点08-23

《乡愁》写作特点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