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经典散文

时间:2022-05-12 11:38:45 散文 我要投稿

有关乡愁的经典散文(通用22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乡愁的经典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乡愁的经典散文(通用22篇)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1

  昨天,当代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在高雄去世,对于余光中先生的著作我并不是很了解,但是自从学习了那首《乡愁》之后,就再也没有忘记过这首诗,也正是这首诗让我对于故乡或者是家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家乡不仅仅是一个生你养你的地方,或许更重要的这个地方是一个灵魂的归宿,无论以后离开去往哪里,又会走多远,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个地方,你可以用一生去寻找自己的追求,但永远不变的是你的根。

  前两天刷微博时看到岳云鹏发了这样一句话:

  好累啊,好想吃俺爸做的馍,看看俺庄的风景。

  这其实就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甚至还可以和土挂上钩,但是仔细读一下就会觉得这句话意味深沉,饱含了对于家长的思念,和对于家乡的定位。家乡不就是在经历大风大浪时可以给我们一个安慰的地方吗?

  在《飘》这部故事中,斯嘉丽面对世事的剧变,她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是她选择了回到塔拉庄园,回到这个开始自己一生的地方,即使现在一无所有,即使自己遍体鳞伤,无人接纳,这些都不重要。她知道塔拉庄园永远不会拒她于门外。这就是家乡。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2

  一年前,为了心中的理想,我告别了家乡去远方求学,当时竟是那样坚定而没有丝毫犹豫。一年后,每当遥望星际,思乡的泪如潮水般倾泻时才知道家永远是最温馨的港湾,因为家里总有一道为我们保留的虚掩的门,让我们大胆地出去寻找我们的梦想,去寻找我们的世界。

  “故乡的歌是一支悠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容总能以她特有的细腻将情感描绘得恰倒好处。淡淡的哀怨,浅浅的伤悲,让我分外想家了。

  想家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感觉,像一首短诗,但比诗蕴含的情感更浓;像一滴晨露,却比晨露更为剔透晶莹;像一朵蒲公英的小黄花,朴实素雅但不妖娆夺目。

  每当,天气很晴朗时,我会情不自禁抬头仰望,看透天空的深邃和高远,追逐着傲翔飞鸟在天空划下优美的痕迹,竭尽全力让自己融入那纯粹的蓝色调里,直觉中竟然固执地认为那样可以离家乡更近。午后,阳光透过那不知名的高大树木散落在我家竹楼前,陈酿出一种纯朴与厚实。

  回望既没有展望的慷慨激昂,没有回忆的沉郁伤感,却含一种似有似无的忧伤,因而更让人心动,其间渗透着种种对人生的感悟是我们在走过一段历程之后的最好归结。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3

  时光像一个筛子,筛着我们的日子,过滤着我们的故事,筛着红尘里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筛着我们渐老的年轮,筛着春夏秋冬里的花开花落,风吹雪舞菊花烂漫的时光里独有的风景,诉说着每个人红尘里的过往。奔波在茫茫人海,潮起潮落都被时光隐没在喧嚣的尘世,每个人都在独舞着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自己独有的时光,平凡之间的琐碎,今天与明天的交换,明天的阴雨必定会迎来后天或再后天的彩虹。偶尔的雨后缺伞,那不是上苍的为难,那是在让你忧伤之后的释放,闪电雷鸣那是在打磨你的坚强,墙角数枝梅花在寒风雪地里绽放,那是梅在绽放里独有的骄傲!路边的白杨,行人享受着它的阴凉,却不能给它一瓢弱水,它依然耿直的站在路旁。人间的爹娘就像路边的白杨,寒风摇落满枝枯黄,那是爹娘白发染霜,白杨树上的疤怎么那么像爹娘脸上的沧桑。若干年后彼岸树枯,此岸之树枝繁叶茂,一路之隔轻轻的叹息弥漫在时光的空气里,一个叫情的女孩,和一个叫珍惜的男孩相约在老树下,抚摸着枯萎溃烂的根泪流满面,它也曾挺拔也曾枝繁叶茂,是时光无情的夺走了它的青春,腐蚀了它的年华,情和珍惜尽管为它浇水施肥,但寒风凛冽里摇摆不定断断续续的传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悔凄凉的哭泣,为他们买单的是时光,尽管吝惜却也残酷的染白了他们的双鬓。时光在秋叶冬雪里委婉的数说着情和珍惜的骚年和少不更事的故事。

  时光就是墙上的日历,一张一张撕着昨天今天,勤奋的人追着时光奔跑,一路高歌一路汗水,懒惰的人,在时光的摇篮里鼾声如雷。

  时光就那样背着手悠闲自在的游走在红尘的路上,不贪恋路上的风景,不羡慕高官厚禄,不嫉妒才子佳人的美满,不鄙视底层的付出,在它的眼里,没有高低贵贱没有贫穷富有之分,他接纳红尘中所有的一切,善良的、阴险的、好的坏的、有声的无声的,在它的怀里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也罢,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也好,不管平凡渺小和伟大到头来还不都是荒原上的一捧黄沙!

  偶尔出去办事,满街都是飘落的黄叶,让人的思绪也飘零的散散落落,各种车辆在矗立的高楼之间川流不息,阴郁的天空朦朦胧胧,云雾缭绕中的芸芸众生,像你像他像我似像非像,裹挟着初冬的风,还有零星的雨点落在头顶,落在枯黄的叶上,唰唰的响起呜咽声,偶尔叶也随风雨旋转,不知道要飘向何方。

  建筑工地上的灯光有些昏黄,夜晚叮叮当当敲打着我的无眠,还有多少人在加班加点,时光利诱人心贪婪的又一面,剥夺着黑的权利,把夜强加在白天的隔壁,慢慢的换成白天的衣裳,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奔忙!

  时光的筛子漏下的都是我们的过去,剩下的是我们的未来,过去的不能重来,随着时光流逝到隔壁收藏,珍惜未来的日子,撵着时光的脚步奔跑吧!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4

  祖母是一家之主。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就在她老人家的呵护下,一天天度过。祖母很喜欢我的可人。她看过大大小小十几个孙儿,就数雪儿我最乖,也最听话。祖母逢人就说,看雪儿,放在蒲团上,一坐老半天,不哭,不闹,可省心了!我不知,那时,为啥那样?以后和祖母相处的日子时,曾经问过她老人家。她告诉我,雪儿出生的时候,是在这一天的凌晨之后,雪花飞舞,老大的棉花团子直往下落,就给起了这样的名字了。我从那么静谧的时光中降临,我的一声啼哭划破了沉寂的夜空。可能,雪儿于那样的夜晚来到世间,也就有着这样沉静的性体。我听不懂,也没有深究下去。只是感觉,祖母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和祖母一起的日子很平静,就如荡不起涟漪的湖面。若是很深刻的记忆,便是小表姐芬儿回老家的那两年。芬儿是大姑家的二姑娘,比雪儿我大一岁,从东北回到老家暂住。对表姐记忆犹新的是,她的右腿有点短,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祖母告诉我,那年,芬儿生病,打针打成这样的。我心生怜意,可能也是血缘关系的缘故,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雪儿好多时候,是让着芬儿小姐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芬儿是暂住,妈妈不在眼前。

  别看小姐姐走路不方便,可闹了。一会扯着雪儿到河里戏水,一会又去打小鸡,逗小狗。春天,到河边去折柳枝,吹柳哨,追柳絮;夏天,去摸小鱼小虾,喂家里的小鸡小鸭;秋天,去洗地瓜,赶鸭子;冬天,去溜冰,滑雪;总之,没有闲下来的时候。而我一旦不听她的,她就会不停地拍打我,甚至威胁我,再也不和雪儿玩了!所以,很多的时候,就任她摆布。我,雪儿,就好像一个傻傻的小木偶,是芬儿姐的铁杆粉丝。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怎么好笨笨哦!

  祖母的火炕好高。每次,雪儿都得踩着凳子才能上去。有一次,和芬儿姐玩的时候,她抢走了雪儿的连环画。我拼命地想夺回来,结果从高高的炕上一个跟头栽下来了。那次惨痛的教训,竟然双臂骨折,全吊着。那一个冬天好难过啊!那时,好恨芬儿姐姐。或许,没有她的那个冬天,雪儿不会有那么多不幸。

  也就是在芬儿姐的教唆下,偷拿过祖母藏在抽屉里的大红枣;也偷吃过祖母藏在柜子底下的红糖。有一次,雪儿也因此挨了一次狠狠的打。那一次,趁着祖母去河里浆洗衣服的时候,两个人偷偷掀开炕席,那是祖母放钱的地方(这是芬儿发现的),拿了一毛钱就撒脚丫子跑到供销社买糖吃。两个人正吃得高兴,结果,祖母回来,发现了炕席动过的痕迹,继而发现少了一毛钱,就唯我们两个是问。结果,芬儿,将责任全推到我身上。我不敢撒谎,也就实话实说了。父母一听,火冒三丈,那顿揍啊,是有生来的第一次,屁股都被打成两半了。祖母痛惜的将我拉进她的怀里。然后,就给雪儿烧炬炬吃。一边含着泪花,一边垂涎欲滴。虽然,有祖母的怜惜,但,屁股开花的滋味,现在想想,就痛得慌。

  回溯那些童年的时光,感触颇深。书上的话不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至理名言!祖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靠个好,学个好;靠个孬,学个孬;靠着个无赖鬼子,学个浪荡神。当时不求甚解,现在体会尤深。否则,雪儿的童年,不会有如此深刻的刻骨铭心。说起来,还得感谢小表姐。若不是芬儿姐,雪儿的童年就失去了那些脍炙人口的童稚,也就没有了忆城中,哪些可圈可点的光影流星。那些童心演绎的一枚枚童趣,也就在忆河里跌宕起伏,闪烁着星星般璀璨的灵动。后来,小表姐回到东北自己的家里。我的童年,又恢复了原来的波澜不惊。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5

  岁月的潮水涨上了记忆的河滩,而沾满青苔的往事重新又萦绕脑际。

  风又飘飘,雨又潇潇。逝去的日子一如过眼云烟,总让人顾首流连。

  为了谋生,这很多年我一直漂泊在外这决不是故作沧桑。

  今夜,当客居异国的我,无意间读到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竟读来了一身寒意、一腔忧伤,这首诗似乎正是为我而作。那些尘封的日子也象脱线风飞的页笺飘过眼前

  真的,好思念童年的美好时光。那时候,和伙伴们一起玩娶新娘,天真无邪、两小无猜。采菱角、摘石榴、捡贝壳、抓螃蟹,或者上山推石、入海戏浪。晚上,搂着小黄狗,坐在门前的老槐树下,听上了年纪的爷爷从没牙的嘴里讲出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奶奶在旁边帮我们摇着蒲扇。

  真的,好思念风景旖旎的家乡。那石桥、流水,那炊烟、荷塘。说起来,我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乡,你如果曾到过黄海之滨的花果山,那就是我的家乡。八戒石的惟妙惟肖,玉女峰的云雾缥缈,水帘洞的鬼斧神工,阿育王塔巍峨雄壮,相信都会让你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新亚欧大陆桥,西临荷兰的鹿特丹,东起中国连云港。而后者即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如果你喜欢花,可以到花果山去看那古老的白玉兰;倘若你酷爱考古,那么连云港孔望山的将军崖石刻也会让你不虚此行;假使你经常阅读《镜花缘》,着书的作者也正是出生在这里。另外,秦朝奉秦始皇之命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东渡日本寻找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的方士徐福也诞生在连云港。(这一点,日本友人也许会很感兴趣。)

  偏爱旅行的新加坡朋友,我建议应该到我的家乡去走一趟。

  我的童心未泯,我的喋喋不休,与当今的急功近利的时代似乎格格不入,也便显得愈加不合时宜。可能有的人会认为我这样不够深沉、没有城府,我也只有陪着您苦笑几下,但却不敢苟同。

  当生活的凄风苦雨抽打着我的时候,当我瘦弱的身躯面对巨大压力,不堪支撑的时候,当我身陷困境孤寂无助的时候,使我重新焚烧起消灭困难的斗志的,让我抖擞精神、披挂上阵的,正是那些永不褪色的记忆。

  感觉自己真象一只受了刀伤的狼,待伤口一经愈合,便即伺机而起。很多的时候,我也被自己的那种狼性的顽固感动得涕泪滂沱。

  分明知道,世故和圆滑有时会玩得八面玲珑。尽管如此,也还会有很多人保持着秉直和公正。

  人生能有几回搏,再搏一次又如何?困难一直是拼搏手下的败将,它们较量了数万年。

  今夜,想起那些散落的如烟往事,却都是心灵旷野中一道道恒久不谢的靓丽美景。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6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的成长,首先,应该是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俗话说,鸟的美,在羽毛;人的美,在心灵。雪儿,现在已是一个小有成就的中学地理教师。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之所以,历经坎坷的岁月走到今天,一直坚信——一颗善良正直的心灵,一定会走出自己的艳阳天。事实也是如此,雪儿一直追求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师,将自己善良的心灵春风化雨传递下去。多少年来,从雪儿手中经过的孩子不知多少,有多少从阴暗、失落中走向自信,有多少因地理课成绩的提升而柳暗花明;多少次的学生民意问卷调查,他们最钦佩的老师,不是他们的班主任,而是他们的地理老师;这,或许是支持我一直走下去的信念和动力。而,这一颗善良的心,却是我父母一脉相承。

  所以,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生养了我们;感谢老师,赋予我们成长的阶梯;感谢同学,相伴一路风雨兼程;感谢朋友,在危难时拔刀相助。是他们的相伴,他们给予的温暖,才有你的今天。还要感谢你的对手,她给你自警和自强。让你随时自省自己的言行,检查自我的过失,慎时笃行。这是一种气度,一种经历,一种境界。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雪儿,做人要学会吃亏,吃亏是福。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一年,大娘闹着分家。大爹在食品站工作,条件要好的多。大娘拿走了最好的碗盘,最好的家具。甚至,连姥爷当年给母亲陪嫁的书桌,都被大堂哥给搬去了,母亲没吱一声。她告诉雪儿,老人给的不能吃一辈子,还要靠自己。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老婆汉子还隔一道手。语言虽朴素,却有深远的道理。因此,母亲和父亲自学了缝纫技术,凭着夜晚的辛勤付出,供给我们姐妹三人的读书。祖母,多少年来,一直跟着我们住,祖母也愿意这样。母亲在大院子里养了好多鸡。下的鸡蛋,母亲就没卖过,都给祖母留着吃。一直到老人家摔了一跤瘫在床上,还是母亲一人给祖母挖屎倒尿。两年的时间,母亲一直这样任劳任怨,直到祖母去世,时年,八十四岁。

  就在那时,雪的心里立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和母亲一样,自立自强。在那些年代,冬天没有煤烤火,雪儿就和同伴清晨去拾草。秋霜浓重,手冻得通红;但那时,不知道冷,只是觉得,那是一份责任。下午放学了,就忙着去打猪草。回来,给祖母担水,将小水缸挑满。姑姑都出嫁了,陪伴祖母就是雪儿,所以,一直是雪儿担水。从流浩河岸边的泉眼舀水,将扁担钩倒挂起来,然后,爬六十度的大坡,再挑到祖母屋里。因父母忙碌得很,白天要出工,晚上回来要为她人做嫁衣服,家里里里外外,大大小小,包括做饭,洗衣,喂猪,挑水,都是雪儿的事情,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贴玉米面饼子,够不着,就踩着小板凳贴。有一次,慌忙中踩漏了,磕得膝盖好痛。你不能喊痛,擦掉眼泪,继续做好这一切。麦假,割麦子,雪儿就替母亲去干,和劳力一般无二。至今,左手上,留下了数条镰刀的伤痕。

  也就是这样,将雪儿在磨难中锤炼成钢。上学的时候,母亲就教导雪儿——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雪儿,也争气,每次都是级部第一。那样努力,还有一个原因,每次考第一,舅舅就会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给雪儿买《儿童文学》或《少年文艺》。舅舅后来教中学语文,有很多豆腐块见著于省级以上的报刊。到今天,雪儿喜欢文字,很大一部分,是舅舅给培养起来的兴趣。

  走过经年的坎坷,依然难忘的是故乡的那些岁月。那份童心,那些童稚,那些童趣,悠悠然于幽幽的心底淡淡地漾起,在静谧的夜里,将那些青葱岁月印记泛起;在雨落的秋风里,将童年那些童稚荡起;在雪舞倾城的飘洒中,将与家人的点点滴滴梳理。将那一抹温馨的忧伤,填满乡愁的札记,将袅袅碎梦翩翩游弋,翔弋在时光的瘦笔,婉约一阕旖旎的清词,荡起乡愁的涟漪。

  时光如飞旋的经筒,弹指一挥间,雪儿在教育岗位上已走过二十八个春秋了。离开家乡的这些年,一直难忘家乡的土地,家乡的水。那条流淌在村后蜿蜒曲折的流浩河,以及和流浩河息息相关的那些岁月,缀满了沧桑的厚重,浸渍了时光的斑驳陆离;那些闪烁在忆城墙上的光影,一直在流年的瞳孔里若即若离,重叠闪现。唯有将它付诸于时光的瘦笔,涂抹一笺乡愁,浅笑那一抹温馨的忧伤,点数岁月的苍茫。

  今夜,赋一阕时光的残章,将那些断断续续的碎梦琉璃,将那些懵懂年华的点点滴滴写意,葳蕤一片片梦呓,将那流年的光阴细数;浅吟低唱,故乡情思,系一束——乡愁,那一抹温馨的忧伤。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7

  黑夜,如刀子一寸又一寸地抽出皮鞘,蛇一般从桉树叶上悄然滑落。在光与色彩的变化中,在鸡啼声中,在屋顶那袅娜的炊烟之中,迎来了乡村的晨曦。

  阔别多年,沐浴着晨光,我再次站在家乡老屋门前,心中感慨万千。犹记得小时候,每天天朦朦亮,父亲便背起锄头去田里干活,母亲在水龙头旁边淘米洗碗,准备熬粥做早餐。我呢,则是一人坐在门槛上,玩着手里的弹珠,嘴里唱着《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雪中情,雪中梦未醒”。“雪中情”与家乡方言里的“煮粥吃”极为相近,因为,邻居大伯听了经常笑着问我:“你那么早就在等母亲给你煮粥吃啦?”而我会在撅起嘴后又不好意思地掩过头。那时的日子,虽是清贫甘苦,却像一曲传真的童谣,恬静美好。

  老屋似乎是一位见证苍凉时光的老人,静然着,以慈祥的目光端详着此刻的我。屋前的桔树约有6年沧桑,上面长满了大小不一的桔子,叶片上沾着熠熠发光的露珠。那露珠,像是我心中的一滴泪,晶莹澄澈却因终究无法在叶尖上驻留,滴落而下,融于厚实的泥土之中。也就在那一瞬间,这滴露,似乎让我读懂了生命的味道,在我的心灵之湖中荡开涟漪。我知道,这是我的故乡,我永远的家,或许哪一天,我也会与它永远地相依相守,时光沉淀,安好。

  慢慢地,行至田野中,一片紧挨一片的稻叶挺直了腰杆,生机盎然的绿意之中透着淡黄,再过些日子,又将到收割稻谷的农忙时期。小时候,爷爷总爱将我架在他的肩膀上,然后让我揪着他的耳朵“开飞机”。“飞机”到达目的地后,他将我放置稻田里,任我一人割草抓青蛙,弄得满身泥巴,而他却和爸爸、叔叔一起收割稻谷。我玩得累了,就爱在一边数他们谁割得比较快,看他们弯腰挥汗的样子。那时的我只觉得好奇,为何他们的动作可以如此连贯利索,而如今,却是异常怀念与疼惜。

  遐思中,一群小朋友嬉闹着从我身边跑过,我忽然想起儿时的伙伴们:我们一起在雨中狂奔,一起捉迷藏,一起到田间偷西瓜,一起于河里抓鱼虾,一起在大坝上吹风晒太阳……所有的一切,恍如昨夕,只是如今的我们早已各为生活忙碌,失去联系。微风拂过,我远望着村民们那在田间劳作的瘦小的身影,还有那连绵起伏的山和仿佛被挑染过的彩虹色的半边苍穹,心便像从尖锐的草尖山滑过,刺疼。

  一个人,走走停停,寻找着年少时的记忆。家的感觉,永远都是如此熟悉与亲切。只是,不经然间,心中便开始吟唱一曲时光逝去的挽歌,歌声中,透着温馨与感动,却仍载不动那几多乡愁。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8

  天空飘起了碎碎的飞雪,雪中夹杂着冷风,这是寒冬腊月的感觉。守一膛岁末多思的炉火,聆听雪落的声音,片片洁白连同着寂寂的思绪,烹煮成缕缕雪色乡愁,在宁静的午后飞扬……

  节气到了腊月,仿佛一切都在寒冷中热闹了起来,街上商贩的叫卖声,熙熙攘攘的人群,南来北往的车辆,还有急着赶回家过年的游子……

  小时候,总是很执着的期盼,岁末的脚步早早到来。因为,祖母会在低小的厨房里,炸一篮孩子们垂涎已久的油饼,煮一些肉骨头,那是新年唯一的美味。如今,物质富足,那些只有过年吃的东西几乎天天可以吃到,却是怎么也品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

  多年过去,每当下雪,我还是喜欢坐在有雪的地方,让雪花落在身上,手掌上,朵朵洁白,飞舞着远去的记忆,那些窗柩上还没溶化的冰凌花,温润着我的目光。怀念逝去的素洁,怀念祖母的味道,怀念那些纯真无忧的岁月……

  喜欢雪后的清晨,出去走一走,走在人少的街道或者坐在公园的一角,看看雪后的景象,感悟有雪的快乐。让思乡的情结,覆上雪的脚印,便似行在故乡的月亮河畔。

  小时候,即便物质生活匮乏,但是我们是快乐的,每到临近过年,父亲会拉上架子车,带我们兄妹去街市上购置一些简单的年货,核桃是少不了的,锅盔是少不了的,糖更是少不了的。还要给我们扯一些布匹做过年穿的新衣服,购完年货,父亲会带我们去饭馆吃一碗很少吃到的牛肉烩面,那香味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腊月,最忙碌的还是祖母,早早起来为一家人准备生火做饭,一双小脚一天到晚总是没有停歇过,晚上还要给我们做过年穿的布鞋,祖母在灯光下纳着鞋底,等我们都睡了,她才能躺下。

  时光,有情又无情。聆听雪落的声音,静静的却不露声息,宁静中隐匿着多少青涩而又温暖的回忆;品味时光,清香如一杯陈年普洱,感怀中飘溢着多少难忘的思绪;那细细、淡淡、瓣瓣飞舞的雪花啊,可否带我到故乡,去寻觅那一抹久违的乡音?

  今夜,月光洒满院落,夜,安静而冷寂,一场小雪过后,院子里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早春,还是有点儿寒冷,但是再冷也阻挡不住春的脚步,雪落山川,万物在土地里酝酿。

  仰望星空,画卷里不变的星空依然灿烂。生活却不一样,深的浅了,淡的浓了,该来的一定会来。

  岁末,感慨颇多,静静地望着窗外,却是无语凝噎……走过,才知道什么是栉风沐雨。岁月,因为走过而美丽;生命,因为经历而丰盈。撷一朵雪花,来装点生命的春天。

  乍暖还寒的二月,冰雪正在悄悄融化,风也变得不再那么刺骨了,窗台玻璃上的冰凌花也消失不见了,你说,春天真的来了。春暖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动,一切都是那么的明媚,那么的柔和。

  我用温情的目光遥望故乡,那里,应该是最美的模样!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9

  暮色沉沉,春风渐起,漫步在都市的霓虹里,让春风轻抚,让夜色熏陶。

  晚饭过后,孤自静躺于床上,却难忘曾经的岁月,回首之际,不经意间我们即临而立之年,岁月似乎磨平了我当年的锐气,童稚时的活泼如今显得格外深沉,曾每次离家时,汽笛长鸣,看着母亲模糊的背影渐行渐远,内心总是充彻在无限的乡愁之中。

  突然想起一句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倍思亲未必只在佳节时,在外漂泊是人生中必历的一段艰程,异乡异客,总能在忙碌中展现一丝寂寂的忧愁,那忧愁无时无刻都牵念着故乡的人和物!我怀念故乡,绝非故乡富丽辉煌,也绝非故乡生活惬意,坐落在一个僻静的村庄,只因为它承载了我儿时的梦,住着我最亲爱的人。

  岁月悄悄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转瞬间,萍踪已有数载,当又一年春色在即,我发现自己沧桑了些许,曾经的激情焉如浮云,往年纵情于花香飘满乾坤,绿覆漫山遍野的山水间,此刻那种惬意无忧的`生活已成记忆。只期盼着时光放慢脚步,让我停下稍作歇息,回头感怀一下曾经的岁月!可是,岁月不曾满足我的奢望,只能让它在梦中飘浮,在风中纷飞。

  如今,能享受故乡的春色,已然成为一种奢望,从故乡走出来,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走向纷扰的世界,生活的秤杆如负千斤,多少回想逃避生活,走进自己的世界,回归自己的故乡,多少回乡关的韵律回荡耳畔,事与愿违却只能反复隐忍,让心中泛起无限的情愁。

  一年四季,唯独初春时乡愁最浓,却因乍暖还寒时,冬雪消融,杨柳吐纳新芽,万物开始复苏,春雨悄降,万象更新更易使人念家。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故乡的绿春,仲春时节,漫山遍野覆盖着自然恩赐的翠绿,故乡盛产苹果,所以苹果树开花,那更是难得的淡淡花海,让绿春增添一缕色彩;春风拂过,花香怡人,蝶翩蜂舞,和谐自在。从不曾有人投资于故乡,因此故乡依然焕发最简单的朴素美。

  故乡是美的,故乡的人情更是浓的,去过的人都会留恋那里淳朴的乡情,时光从枕间消逝,从额间溜走,更是从田地遁隐,这么些年来,父母待人的热情依然浓厚,记得小时候,对于尚未懂事的我们兄妹,父亲常常以严厉的措辞来教导我们,如何才算礼貌,如何尊重别人;长大了,父亲的谆谆教诲时刻徘徊耳旁,并且时刻告诫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乡愁是曾经的一个表情,乡愁或是曾经的一句批语,永远烙刻在游子的心中,记住乡关里最深邃的那些事,才是数载后最珍贵的财富。

  也许我的乡愁不如余光中那么伟大,也许我的乡愁是我内心悲凉的一丝体现,我知道,故乡赋予一个人的意义有多重?的确只有远赴异乡,久负别离的人,才能感受什么是真正的乡愁。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10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到我的第二故乡----横峰县葛源石桥:看梯田新景,赏乌石头美景,其游客络绎不绝;在泉湖塘垂钓,到月光洲荡舟,旷野策马于杨家村,其游人如织,据不完全统计,“五一”小长假三天来横峰县的游客也多达8万人次。

  春天已接近尾声,初夏接踵而至。我的第二故乡---横峰县葛源镇石桥村的山樱落了一地,大片的紫云英刚刚开始盛放。位于横峰县北部山区的葛源石桥,已有近几百年的建村史,现有村民1300多人。石桥村庄四面环山,因地势陡峭,常年温度比横峰县的城区低不少,又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就连一些葛源当地人尚不知道葛源石桥梯田有如此之美。葛源石桥的气质古朴、干净、安详。一条葛溪河将石桥分为两边,横跨溪上的拱桥和石板桥又将两侧的民居连接起来;房屋多是粉墙黛瓦,沿着溪水和山势错落有致地排列;有村民倚着屋子闲聊,土狗则懒洋洋地缩在主人脚边;灶台的窗户里传出饭菜的香味,门口的竹筐里摆着自家做的麻糍。

  众所周知,去年以来,横峰县依托丰富的“红、绿、古”三色旅游资源,围绕“以红推绿、以绿助红”的旅游发展总思路,围绕“一核一线四区”战略部署,大力建设“秀美乡村、幸福家园”,集中发现了一批全县各地的名木古树、民宅古居,以及山水、梯田、巨石等奇观,深入挖掘红色经典、古色文化、绿色生态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快餐饮、民宿和农家乐的建设,打造“红色经典、绿色乡村”旅游品牌,千亩油菜花、千亩莲花、万亩葛根、万亩果蔬等产业基地,成为新的绿色景点。

  为我们所知,葛源石桥的乡间绿道曲径通幽,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人居环境优美整洁,村风民风文明和谐,这是人们对葛源石桥的第一印象。随着横峰县委、县政府打造“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建设步伐的加快,这座与上饶灵山相毗邻,曾几何时“养在深闺人未识”,宛如小家碧玉般的葛源石桥梯田,如今渐渐声名远扬,成为广大游客市民自驾旅游、踏青度假、寻味乡愁的好去处!

  你看!葛源石桥自然景观神奇俊秀,红色省会---葛源镇的红色文化历史资源底蕴深厚,文化积淀厚重鲜明,千年梯田坐落于其中,美丽的前山瀑布犹如从天而降。然而,多年来,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去年以来,横峰县葛源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秀美乡村、幸福家园”的号召,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特有的山、水文化,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如今,可以说,葛源石桥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让人们看得见石桥梯田新景,品得了美丽的乡愁!

  横峰县“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不仅改善了石桥村的生活环境,还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致富。村民们既能成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或是服务员,又能兼顾家里的老人和农活,生活成本降低了、收入提高了,生活幸福指数提升了。截至目前,葛源石桥村已培育发展家庭农场14家,农家乐34家,民宿床位150张。今年以来,1--5月份接待游客6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亿元。

  是啊!我国的旅游已进入全民化阶段,人人既是主人、又是游客,张开双臂,拥抱大众旅游新时代吧!通过四季花海,老百姓都尝到了甜头,主动提出要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乐”的喜人景象。村民自愿以低价将自己核心区梯田流转集体种花,在过去的基础上扩大种花面积和品种,不同地块种上了不同的花种,做到四季有花,游人往来频频。今年“五一”小长假,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带旺了葛源石桥村的人气,也带来了财气!葛源石桥村的壶口岭农家的老板娘张华英说起自家农家乐的经营情况,笑得合不拢嘴:“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时,我们农家乐推出了套餐招待游客,效果很好,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服务质量。”张华英说,和往年的情况真的不一样了,只要花开不败,相信横峰县旅游业发展会越来越好!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11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表示,基层的中国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乡下人带有土味儿,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就是他们的命根,使他们祖辈世代守护的一种传承。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因此土地对他们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如长年劳作的老农般小心的侍弄着那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用辛劳的汗水小心地浇灌着它们,等待着收获。与城里人相比,他们是最接地气的。

  经常在农村听到“接地气”这个词,但是我并不是很了解的,只是略略的知道一些,细谈起来有不明白。老农在庄稼地里常年工作,这应该也是接地气的缘由。接地气是何样的?城里人是不会给你任何的回答,总是一句“上网查”将你打发,因为他们生活不靠土地。你问他们这些问题,反而让他们觉得你带有土气的。这个时候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显出来了,第一种就是下到田里,去请教田间工作的老农,或者向树荫下聊天的乡村人们讨教;第二种就要求你亲身实践了,在乡村找个地方住下,弄上一亩二分地,住上几年亲身体验,仔细揣摩。

  因为“接地气”等种种缘由,离开土地的乡村人,在生活上大多无法持续下去。土地如同他们的衣食父母般,生养哺育数代乡村人,一些在乡村生活的人离开家乡远走他乡,在融入到一个新的村庄,建立一个新的家庭之前,能不怀念生他养他的土地吗?

  但近些年,在改革开放、建设新农村,全面奔小康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乡愁被逐步建立起来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当庞大的施工队伍开过一座又一座村庄时,他们有没有人想到过,那些世代在乡村中被城里人说是带着土气的乡村人,他们离开土地要怎样生活呢?

  他们离开了土地,离开了那种接地气的生活,没有了那田间的庄家,没有了树林间叽叽喳喳的鸟儿相伴,没有了粮食丰收时内心得到的慰籍,他们是怎样食下的饭,睡着觉的?乡村人生来就和土地有一种缘分,这种缘分是伴随他们一生的,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纵使你把他们送到远离城市的闹市,住在高楼大厦中,使他们和土地彻底分开。若你隔上一段时间再去,你可能会惊奇的发现,在各家的阳台上放着一盆或几盆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泥土,上面零星撒落着几株你并不认识,而他们却为熟知的植物,这也就是当他们离开土地后仅能做的而已。

  被迫离开土地的人们,以他们的学历在城市中大多是找不到工作的,所以说在城里生长的人,一到早上就会看到,在街头巷尾的劳务市场里挤满了衣衫烂镂的工人,他们在等待雇主的到来,他们大多都是乡下人。

  不过呢,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失去土地的也未必成为一种坏事。因为他们贡献出的那一块土地将会融入到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也许多年后会有人感谢他们今天所做的一切。

  但最遗憾的还是失去了家园,和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很多年后会有人指着脚下的土地,对他们的子孙说:“从前这里有座村庄”…...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12

  时光如流水,冲刷着年轮一圈圈扩散开来。儿时记忆渐渐与岁月揉合发酵,生发出浓浓的乡愁,连绵悠长,令人回味。

  乡愁是村前的长街和坑塘。虽然是土路,但长街硬而平直,它以东西方向从村前穿过,南边靠坑塘的一侧,是白杨,高大直立,我们两个小孩子合抱也牵不到手。与白杨为伍的还有布满坑涯大大小小的柳树。夏秋的晚上,我们把草苫子铺在长街上乘凉,或听大人们讲故事,或猜谜语,也没觉得怎么难熬,伏天就过去了。

  村南的坑塘与村子等长,村西的坑塘与其相比,短而窄,但它们由坑嘴子相连通,形成对村庄的半包围。春天,黄河水从村东的沟渠涌进。放水的几天犹如过节,是快乐的日子,我们追逐着蛇一样的水头,目送它与坑塘里的水亲吻融合,然后慢慢涨起来。村庄随即平添了几分生机。青蛙比我们小孩子还高兴,用歌声庆贺,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非常热闹。大人们说,青蛙打哇哇,四十天喝疙瘩。意思是离新麦子下来尚有一个多月的光景。

  总觉得儿时的雨水很勤很大,夏秋时节,水近坑沿,坑塘与南边的洼地相连,一片汪洋。于是,这里便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从早到晚泡在水里,借着洼地里的苘麻和高梁作掩护,捉迷藏、打水仗。累了倦了,再来一番表演,或扎猛子看谁在水下憋的时间长、或看谁扎的猛子远,或将身上涂上泥巴,麻溜地爬上歪脖子柳树,来个滑稽的亮相后旋即跳进水里。秋假快结束的时候,水已清冷冰凉,即使嘴唇冻得发青,还仍在坑塘里玩耍。

  印象中,儿时的冬天要比现在的冬天冷的很。当坑塘结了厚厚的冰时,我们在上面抽陀螺、打滑溜,乐此不疲。

  乡愁是热闹的老家庙。家庙位于村子中央,一排北屋,还有一排东屋和一排西屋,青砖瓦房,古香古色。据说,家庙是供奉家神的地方。但从我记事起,家庙就成了学校,我就曾在这里上过小学。这里除了朗朗读书声之外,还有喧天的锣鼓和优美的唱腔。不过,这大都在冬闲的晚上和小学放寒假时才有。大人们在这里排节目、演样板戏。

  我们村排演的是《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邻村排演的是《红灯记》。两个村有时晚上同时演出,暗地里叫劲,都使出浑身解数。有好事者来回窜动,看哪个村戏台下的观众居多。但总是听大人们说我们村赢了。有的说我们村管事的人负责,演员认真,吹拉弹奏和打锣鼓的卖力,配合的天衣无缝;有的说我们村唱的河北梆子,在四外八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还有的说我们村的汽灯明亮。总之都有道理。

  正月十五前后,家庙还有两项热闹的活动,是孩子们特别期待的。

  放云灯一直是我们村的习俗。有个叫胜叔的手特别灵巧,都是由他来操持。用细铁丝扎制一个直径和高度都近一米的桶型框架,外面罩上白纸。里面中上部放置用柴油浸泡的废旧鞋底做动力燃料。点燃后由两三个人按往口沿,待气压足够时慢慢松开,只见云灯迅速升到夜空,像一颗星星随风飘动。往往不等欢呼声达到高潮,一些人便甩开步子去追灯。燃料越足、风速越大,追逐的路程就越远。因此风大时是不宜放飞的。我也曾几次随人群去追灯,但每每回来均遭父母训斥,不是因衣裳弄脏溻湿,而是困乏的尿炕。

  揉花是我们村的独创。把两个牛笼嘴扣在一起,里面充满木碳和生铁片,然后用绳子系在装有轴承的木杆上,点燃后摇动木杆,随着火球的迅速旋转,融化的铁片甩出,撞到墙上,火星四溅,满院金花,引来众人的一片喝彩。

  在我看来,乡愁岂止是长街、坑塘、老家庙?还有村西头神秘的佛堂,家北清水湍急的马颊河以及高而长的河堤,村中的老井,窄长曲折的胡同,熟悉的村落轮廓,高大厚实的“孔子迴原处"石碑,成排的桑树,成片的枣树林……

  儿时不知愁滋味,深深的记忆,满满的幸福。然而,近来回乡,深感陌生。那些村中我儿时所崇拜的人均已作古。村前长街的大树荡然无存,坑塘已近填平,老家庙也被拆除,所有的记忆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稠密的长相类同毫无生命活力的五层楼房。可以说,它在我的脑海里不能留下任何印象,即便留下一丝丝也难以覆盖儿时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愈发浓郁了我的乡愁……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13

  在我心里,乡愁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

  家是乡愁的原点。故乡的一切,一棵老树、一处宅子、一个鸟窝、一眼水塘、一口水井,都是我们的精神慰藉。

  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无与伦比。家是什么?家是我们心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一只小鸟,也是最容易得到满足的一只雄鹰。当我们带着所有这些去飞的时候,发现自己身后的尾巴竟是那么长。白居易一首《邯郸冬至夜思家》的诗,把他与家彼此牵挂的情绪描绘得淋漓尽致:

  邯郸驿思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生。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做中国人不容易,做中国人也很幸福。过去读过的一些句子,我今天仍然记得,比如“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背井离乡随主出,可怜举目少亲人”。一个“井”字,在中国文化中写出了浓郁的乡愁,井是繁衍我们的故土啊,这种物化的情结,把中华文化演绎得栩栩如生。在古代社会背井离乡就意味着失去土地,失去家园,还有比这更惨的吗?人们扛着行囊远行的时候,眼里的泪水止不住地流,向着故乡的方向跪拜,这口井沉沉地压在中国人的心口上。

  乡愁柔软,像温水浸过的身体,每一个毛孔都张开着兴奋的疲惫,这种柔情的舒坦让我们感到一种幸福的滋润。

  我的大洋洲老乡彭锡命寒窗苦读,中了明朝万历十五年的进士,对一个农民的儿子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华丽转身的机会,可是他却隐退回乡,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2014年11月29日,我专程去他的家乡甘泉村访问,彭家人为我打开了彭氏族谱,对于彭锡命的生平族谱的表述为家贫、嗜学、有才、孝顺,具体事迹没有介绍,后人也说不清楚,至于他归隐的原因和最后的归宿,族谱上的说法是,他之所以归隐回乡是出于对父母的孝,最后死在清江寺,也没向万历皇帝报告。彭家人让我看解缙为他写的诗,我没有做声,稍稍瞧了几眼,我想死人给活人写诗是不可能的,一笑了之。彭锡命的坟墓不知还在不在,但是墓碑却存放在族人的家里,上面写着: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彭锡命立,皇明万历十五年丙戌岁秋八月吉旦。没有墓志铭。一个精英来自草根,最后殒落在草丛之中,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乡愁?在读书优则仕的古代社会,读书的目的是明确的,我不理解的是当这个人的目标要实现的时候他为什么归隐回乡?我知道,一般从官场归隐下来的要么受到打击,身心疲惫急流勇退,像彭锡命这样刚人仕则隐退者,恐怕历史上也没有几人。他放不下父母兄弟,为何又要走上读书求取功名的道路?

  还是说说大洋洲商代大墓中的那位国王吧。在他的坟墓里人们看到了象征权力的鼎,看到了国王生前用过的青铜器,而最让人不解的是在他的坟墓里人们还看到许许多多青铜农具。专家说,大洋洲商代大墓埋藏器物中的青铜器不成套路,至今发掘的最高统治阶级墓葬一般看不到青铜工具(包括农具),这与商周时期高级贵族的随葬品有较大差异。统治者不事农,他要这么多农具陪葬干什么呢?这样的墓葬制度到底说明什么呢?

  或许,大洋洲王国国王驾崩前,想到了他的人民,他不甘心死亡?或许他知道当未来的人们打开他的墓葬的时候,能够知道他曾经拥有的王国是多么的强大?或许还有别的什么?今天的人们无从揣测。是否还有一个极为朴素的理念生长在这个国王心里?没有农业他的食器和酒器哪怕再美也会是空的,当他的人民食不果腹的时候,象征王国权力的鼎也会崩塌。如果真是这样,大洋洲王国这个国王是多么明智,他不需要牲畜殉葬,更不需要女人殉葬,他带着他精美的青铜器和农具上路了,他相信有了这些他还会在另一个世界建立起强大的王朝。舍不下人民,舍不下王国,这样柔软而绵长的乡愁深沉哉,大伟哉!

  我不知道乡愁竟是这样的绵长,这乡愁里埋藏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14

  窗外正逢仲夏的时刻……

  屋后,一股股热浪如同火一般炙烤着大地。只有几片云游荡在天际,经走在这流年的深处诉说着一个个夏日的故事!

  屋子里一片的静谧,眺望着窗外,思绪游走在这午后的夏日。手心攥着汗,指尖落入键盘上,不知道从何说起,脑子里一片的空白!

  悠然之中,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一片碧绿的芦苇地,那时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村里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之后,我父亲为了解决家里生活的艰辛,第一次承包了这芦苇地。芦苇地在我们村东边小河的一旁,能长芦苇,自然这里是常有水的地方。在那时,我会带着我的妹妹一次次地来到这里,看着这一片芦苇,生怕有人割去喂牛马。看着一片片芦苇,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如今能记起这样的一个画面,我想,这和当时积攒在我生命里的一些记忆是分不开的。也许这就是人生,经历过,就会给我们留下点什么!

  芦苇地,因为靠着水,在这里便有着许多飞鸟,虫儿。水里面还有着小鱼,螃蟹,青蛙之类的东西。静坐在岸边,仔细的琢磨着这一切不属于自己心情的字样,心甭提多开心,特别在夕阳西下,落日携着我们长长的身影款款落在西山脚下,那一抹,现在想起一样让我的心儿蠢蠢欲动。日落,芦苇地一片的暗黑,青蛙之类的鸣叫会很快替代了这寂寞的地带,让我们携着这叫声,再次步入这生命的灵动之中,久久的不能自已!

  生活,就像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如今根植于我记忆里的这道芦苇地已经成为一块种植农植物的普通地,这里的水也一去不复返,河槽被荒芜替代,于我们来说,这条胜似母亲河的小溪再也没有了它的踪影。年复一年,对于这样一份情景的珍藏,或许只有像我儿时那个年代的人才有记忆的吧?

  事物总是在变化的,静下心来,细细的挖着深深藏在自己脑子里的一些情景,或许有些东西只能搁置在自己的脑海里,即使不能忘却,但有的时候也会被忽略!一如我们,总想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更远一点,可是,只要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才能感到身在异乡的那份孤独依然是那么的刺痛着我们一路的孤独。我们之所以依然赶路,只是我们不想被这走过的日子忽略自己而已。今天走在人生中年的路上,我必须承认有着这样一份心情的存在!

  谈及这块我脑子里的芦苇地,其实,我依然是在谈着一份乡愁而已。

  乡愁是看不到的思念与牵挂。如今,从我离开家乡到外面上学,直到今天居住他乡,我早已把自己当成一个游子。不论是开心,还是难过,不论在哪一个季节,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就会向着家乡的方向远眺,想想那些一个个熟悉的影子,心里总是暖暖的。于是,我在文字里也不断地写着对家乡的记忆,从老戏台,到观音庙,到村里的那一条小河。如今虽然有的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却成为一份记忆,温暖着我相思的心情!

  或许是有着这样的人生经历,每当看到这类似的情景时,总会触动我怀乡的心弦。因而即使我不去写文字祭奠,在梦里也要重新走一次。

  这块芦苇地,其实就是我昨夜梦到的一段情景。我走在这满是水的芦苇地里,放飞着自己久远的心绪。清晨的阳光散落在我的身上,沐浴着我一份久违回家的心儿。一路走着,不知为何,前面被一片水挡住去路,静静的水面上还不是的飘着些许的飞鸟,它们嬉闹着,追逐着,不时地打破这早晨芦苇地的宁静与安然……

  那是一个多好的画面,要是来一只小船,小船上载着一个美丽的姑娘,姑娘遮着半面而正弹奏着一曲爱情的歌,或许更是浪漫至极了吧?

  遐想是人们的一个权利。就在我处于极度浪漫的遐思时,一阵雷声,从天而降,接着就是一阵狂风,狂风里便是一个个大雨点!

  我的思绪被这狂风大雨淹没,随之而来的就是一阵阵恐惧,眼前的河水跟着上涨,瞬间的我就被一阵浑浊的大水淹没。我呼唤着,嗓子都撕破,可是这大水一样无情,绝望的我似乎在等待着一场生死的考验……

  人固有一死,有的人死的其所,有的人却死不瞑目。而我难道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被淹没在这场雨淋里吗?正当我挣扎时,脚不小心站空,摔在一个很深的窟窿里。于是,身子沿着这窟窿下沉,直到自己摔在一块石头上,疼的我去按我的腰部。醒来,才发现自己正躺在沙发上,电视开着,外面阳光普照!

  人生有太多的梦,面对着散落在屋子里的阳光,我想起这梦里的情景。那块熟悉的芦苇地,不知何时便成为了我的一个梦,进入我乡愁的章节,让我去怀乡!

  乡愁简单而淳朴,有父母深深的叮嘱,有亲人款款的怀念,有乡人淡淡的牵挂。回想这些念乡愁的文字,有的简单的如年少经历的一场风雨,一如这梦里的芦苇地,即使被忽略的时候一样会成为我们乡人的一个梦,潜伏在我们匆忙的足迹里。乡愁一如晨曦,每一次穿入我们的心里都会触动我们的心弦,把我们的记忆一次次的点燃!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一生的记忆。我想,无论自己身处何地,年少时那块自己走过的土地总会像一首首写不完的诗在我的笔下,引发我无限的思绪!

  一切已成记忆,在午后的他乡,独自写着这梦里的芦苇地,在惊悸之后,一样慨叹这淡淡的乡味带给我的一份惬意!

  在他乡好好的活着,善待生活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不辜负离乡时的初衷,积极的面对自己人生的喜怒哀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对那份乡愁的一个最好的汇报与善待吧?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15

  乡村是我散文写作最厚实的根基,是我生命最初的源头,我用了全部感情把日渐荒芜的田园筑成了我最无法走出的梦乡。

  ——题记

  岁月斑驳,轩窗玲珑。

  诗一样清新婉约的婺源,以她秀美的姿态、婉约的气质让我心生一份爱到不能收的江南情结。当得知景德镇市作家协会与“景德镇在线”网联合举办一次百名作家“讲好景德镇故事座谈会”,并赴婺源观摩学习 “大型自然山水实景《我在老家等你婺源梦里老家》演出时,婺源,这个历代文人的精神家园,再次奢华而有质感地在我的心中流淌起来。

  会议结束,天色已黄昏,我们一行即奔赴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

  秋雨濛濛,江南的烟雨是美丽的,浪漫的,也是忧愁的,保留完美的明清徽派古建筑,烟雨中露出了它淡泊素雅、丽质天成的轮廓。一丝薄雾在村前屋后如白绢般萦绕,炊烟在白墙黑顶的马头墙后袅袅升起,粉壁黛瓦的古村落点缀在古树幽篁之间,宛如一幅恬静绝美的淡淡水墨画。一首田园诗就这样不经意地写上眉梢: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缠缠绵绵的烟雨中,想象那份清幽的美丽,做着一生的江南烟雨之梦,真想给我一个梦里老家,梦里不再回首。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诗意的世界。

  天街仿古,梯田花海,乡风民俗,还有温润的江南雨下的石板路……数不清的禅意,透出旧时光的痕迹,还有什么比这更诗意的呢?!

  想起自己为了生计困顿在城市中,已经很久没去田野里走过了,但我始终没忘却少年时代在田野里的劳作和嬉戏,没有忘记月下追逐流萤赶好几里路的辛苦和欣喜。“半壕春水一成花,烟雨暗千家”故乡,永远伫立在灵魂深处。我想我被投入这苍茫的天地间,也许就是为了与这种宁静的慰藉偶遇吧。

  今夜,穿过湿漉漉的石板路,沉迷,恍惚,只想把自己写进烟雨中,写进文字里,把伤感的美丽散落于如烟似雾的雨中。不去梦想着邂逅结着丁香愁怨的姑娘,而是想让连绵的秋雨带我走进大型山水实景《梦里老家》的演出现场。在这里,什么荣华富贵,都恍若烟尘,什么恩爱情仇,都一笔勾销。

  由上海翼天集团斥资2.3亿元倾情打造的实景田园风光《梦里老家》凭借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融合当前最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以目前最先进的大型可移动舞台技术,展现“隆隆而来”的环绕声响和“从天而降”的光影效果,再现古代诗词歌赋所描绘的“梦中家园”。演出中融入了具有婺源特色的徽州传统文化和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徽州、梦中的婺源,实现心灵上的回归。恢宏的气势,唯美的情节,将“乡愁”和婺源的四季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台融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于一体的视觉盛宴。

  实景现场,巍巍青山下,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伫立在远处,清清的浣衣池,恬静的荷塘,幽长的石板路,肃穆的古樟……低影垂怜,幽幽勾起人对地域故乡的思念,对精神家园的眷恋。一场“雪韵”拉开了演出的帷幕:漫天的雪花飘过黑瓦白墙,母亲忍着离别的悲痛撵孩子走上经商的路途,孩子一步三回,遥望家乡,不见母亲冒雪远眺的身影,只闻到雪中红梅送来的缕缕暗香……

  整个演出气势恢宏,情节跌宕,分雪韵、枫韵、荷韵、蝶韵四部曲。

  枫韵——红叶记录了少年与少女朦胧的情思,见证了五百进士衣锦还乡的历史。

  荷韵——年轻的农夫想娶美如小荷的姑娘,一个种田人用五千年墨香推开荷香荡漾的洞房。

  蝶韵——无边无际的油菜花让天下人眷恋,蝴蝶飞舞着梦里老家的悠闲,诉说着梦里老家一个个美丽的寓言。而我唯独记住了“雪韵”,记住了故乡母亲的凌寒守望。这些文化记忆,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只有引起人强烈共鸣的,才能真正做到文化传承。

  人们只看到富甲天下的婺商,却看不到他们漂泊异乡对家乡的守望。他们的祖先在某年某月游弋到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有过战争,有过饥荒,洪涝频繁光顾,天灾人祸不计其数,王谢旧族一样逃不脱没落的命运,也许并非一直现世安稳,经世经年的静好。他们世代劳作,走出去,又回来,无数个打拚的夜晚,浊酒一壶,望窗前明月,刻骨的思念化作一行清泪悄悄滴落他乡。

  乡愁,深藏内心的一个温暖而忧伤的词语,无数次涌上他们的心头。

  这么多年,我心中的乡村是寂寞的,色彩斑斓的村庄一直生长在童年的画面里,随着时光的逝去,她已斑驳得面目全非,所谓“清晨爬高山巅顶,烹煮打扫,午后读一本书,晚上在树下喝酒聊天,直到夜色和露水清凉,醒来时,我尚年少,你未老”,只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大凡有过背井离乡的经历的人,故乡一缕炊烟,一声乡音,都会勾起对家乡亲切的怀念和浓浓的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里说:没有乡愁的土地是苍白的,没有乡愁的国度是缺少根基的,乡愁是无以排解的愧,是风尘不变的情。一个失落了乡愁的人,一定会失魂落魄无家可归。 今夜,在这里,在婺源,在梦里老家,面对大爱如梅的母亲凌寒守望,我灵魂深处的思乡之情顷刻被打回原形。

  漫天的雨丝打湿了舞台和演员的衣襟,也淋湿了我们浓浓的乡愁。走出演出现场,华灯闪烁。想起20世纪初,面对俄国当时工业对峙乡村,破坏对峙自然的境况,叶赛宁 发出了“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的慨叹。今天,面对古老而又崭新的梦里老家,我们不做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因为还有田园未芜,因为还有故乡可归。

  你听,香樟树上的青鸟唱歌了。

  你看,老家婺源的枫叶红了。

  你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16

  不知是桑园在我的记忆里烙印太深,还是怅惋时光无情的流逝?也许是厌倦了喧嚣都市的枯燥,困惫现代生活快节奏的无奈,还是我过分眷念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那份恬美?常常,思绪在无意中就像开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地涌来故乡桑园的身影。

  故乡——广丰县蚕种场,早在六七十年代起,就属江西省的一个主要蚕种繁殖基地。源于父母在蚕种场上班的缘故,我和桑园的情谊便有着一些密不可分的关联,节奏和色调,稍不留神,所有旧时中那一幕幕鲜活的事物,快乐的场面就会粉亮登场。

  故乡的春天,好像比别的地方要来得更早些。当春姑娘刚刚苏醒,那一片片的桑园,一株株的桑树,密匝匝的枝条就怀上了春的消息。一个个突起的芽包,如大腹便便的孕妇。春风婆婆稍一不留神,就触动了这些“孕妇”敏感的神经,突然“哇”的一声,所有的小生命就落出了绿油油的脑门。

  此时的桑园就开始热闹了起来。桑农开始频繁的在桑园出入,施肥、除草、采桑叶……当然,闲不住的还有我们这些孩子,三天两头的也往桑园跑;一来是查看桑葚熟了没有,二来桑园是我们这些孩子尽情嬉闹的乐园。那些苍翠碧绿的桑叶是天然的遮阳伞,那一垄垄的桑树是藏身嬉戏的好屏障。男孩子喜欢玩那些打打杀杀的游戏,桑园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在桑园里模仿“平原游击队”、“地道战”或者玩“工兵捉强盗”的游戏,不但神秘,而且刺激。我们女孩子比较斯文,有时就静静地坐在桑树下,让脚附着温热松软的泥土,让头上的阳光穿透叶间的缝隙洒向我们。我们偎依着桑树,任由一阵阵腥甜的香气浸透我们全身。有时,我们采些小花小草,编个花环花篮什么的,或者摘还没成熟的桑葚做个耳环,晃晃悠悠的吊在耳朵上,走动得时候,活泼欢快。少年不知愁滋味,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感觉不到贫穷的悲哀,只尽情地享受着少年那份简单的快乐和童心的满足。

  对自己所爱,总念其它的好及优点。这么些年来,我一直深爱着,怀念着那片收藏着我童年的快乐与轻狂的故乡桑园。桑树,也是我心里一直深深崇拜着的。崇拜桑树!不单因为桑葚在那个苦难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打牙祭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素面朝天,不张扬的不争抢的个性感动着我。花开季节,当所有的果树开出红的、白的、黄的花时。桑树却没有自然的花开花落,就默默的把果实结在绿叶间。那一个个青色的小不点点缀在绿叶间,不夸张也不显眼。没有颜色的衬托,当然也就没其他的果树好看,没有其他的果树更能诱惑人了,但在阳光的追问下,桑树始终还是洋溢出了它硕果的芳香。

  成熟的桑葚挂满枝头时,抬头看一眼,不免使人垂涎欲滴。于是,我们便抬起期待已久的眼睛,蜂拥在桑树底下。桑树如一位慈祥的母亲,任由我们在它身上身下折腾,没半句怨言。我们坐在桑树的胳臂弯里或者靠在它身边,伸手摘下熟透的桑葚狼吞虎咽就往嘴里塞,那酸酸甜甜的汁液游遍全身,瞬间就牵制了我们贪婪的味蕾。吃饱了,精神头更足了,通常“野”到夕阳夕下还不知道回家,只等到母亲呼唤回家吃饭得声音高一声低一句地传进耳朵,才慌忙抖落满身的泥土飞奔着往家赶。

  在那个困难落后的时代里,桑园不但提供了我们最经济实惠的娱乐场所,更为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孩子开辟了“致富”之道。记得蚕宝宝长到到三四龄的时候,因不够人手,蚕场就会招收一些外人采摘桑叶。不理世事的我们,好像突然一下都长大了,就吵着母亲到队里为自己领来桑篓。每天早上,醒来顾不上洗脸刷牙就挑起桑篓往桑园赶。沾着露水的桑叶水灵厚实,半个时辰下来,就能摘个几十斤。然后就急急忙忙挑起桑篓跌跌撞撞往回赶(要赶到学校上早读),一季下来,也能赚个四、五快钱。那时,我们的父母也豁达,任由我们支配自己的经济大权。有自己的“小金库”,想买什么也就得心应手。小学的时候,我最自豪的是用自己所赚得钱买了17本小人书,两本《习作例文》和五本《故事大王》。初中的时候,最骄傲的是自己为上高中置办的一套新衣服和一个军用书包。记得第一次穿着“乔其纱”、“条花呢”面料的新衣裤走进高中校园,我昂头挺胸故意把裤腿衣袖挽上两圈,炫耀着这身锁着白边的好“料”。同学羡慕的眼神,很是让我自豪骄傲。当然,更让我骄傲自豪的还是因为这是自己劳动所得。在高中的三年里,因离家太远,我就再也没摘过桑叶。但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我会摘下许多带去学校,与同学一起分享桑葚的甜润,跟同学讲桑园的唯美和桑园留给我的童年记忆。

  故乡魂牵梦绕,葱翠碧绿的桑园,如今却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了。每次回故乡,看着昔日的桑园已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充塞添满,心底就溢满无边的惆怅。我知道自己是个容易动情的人。但对于桑园来说,是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情字去倾诉我对它的感情。拾起桑园里的那些童真童趣,苍白的心总会泛起一些童年的灿烂思绪。想起父母往返桑园间的几十年间,象桑树一样平凡普通、从容谈定,顽强执著地默默辗转着从健强壮年到蹒跚老人,我想,什么时候该回去看看他们了。

  现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聪明的开发商把一片片良田改造成一座座高楼。故乡那片消失的桑园,它在历史的演变中,扮演得是什么角色?有些时候,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社会的进步,必然会有一个新的亮点出现。一个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有些旧貌的消失。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穿着鞋在干净宽敞的水泥路上奔跑,渴望常常有新衣服穿,天天能有鱼肉吃。是呀!殷实的生活已如我们所愿,家乡的水泥路已通到家门口;家乡的孩子掉蜜罐般的幸福甜蜜,天天有新衣服穿,餐餐有鱼肉吃;父母享受着两千多元的退休工资安享晚年,上学的孩子再也不用想方设法为赚“外快”置买书籍了,六免一补的政策,消除了他们的一切后顾之忧。

  但是,在怀斯的乡愁里,若用另一个角度去打量,我却发现一个瘦弱、灰白、孤独的身影在挣扎着凝视着远去的农舍、小路、葱绿和明朗在暗自伤感。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一个被钢筋水泥抑制的谦卑的脆弱生命正高声呐喊,此刻,思念又回到我的心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与毛,不罹于里。桑梓深处的故乡,有我无尽的思念!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17

  故乡很远,远得岁月沧桑,千里迢迢。故乡很近,近得魂牵梦绕,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乡愁是妈妈用枯黄的柴草点燃的一缕炊烟;是爸爸用废旧的日历卷在旱烟中的那口辛辣;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那份早熟和心酸!

  童年的记忆中,我用稚嫩的脊背,背着哭哭啼啼的弟弟,在夕阳的余辉下,等待晚归的爸妈快快回家。朦朦胧胧的傍晚,爸妈拖着疲惫的身影归来,妈妈胳膊上挎着装满野菜的竹篮,爸爸挽着参差不齐的裤腿儿,肩上扛着一捆儿喂牛的青草。

  弟弟马上破涕为笑,从我的背上溜下来,飞奔进妈妈的怀抱。满脸疲惫的妈妈在那一刻笑得像一朵风干的百合。踉跄着把弟弟抱在怀里,我小小年纪已经懂得了心疼爸妈。默默地走过去,接过妈妈的竹篮和爸爸的镰刀,夕阳下,一家人踩着长长的影子一起回家。那时候,幼小的我还不太懂得生活的艰辛和困难,只知道不管等多晚,见到爸妈的那一刻,就是最大的幸福和心安。

  回到家,爸爸叼着自卷的旱烟,领着弟弟去喂牛。温顺的大黄牛一边大口地咀嚼着青草,一边悠闲地甩着尾巴,弟弟在牛背上开心地笑。妈妈开始生火做饭,我提着野菜去喂鸭子。回来的时候,站在灶台边看妈妈淘米,煮饭,洗菜,择菜,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顿简单的晚饭,金黄色的小米干饭和白菜炖豆腐。看得多了也记住了基本流程,就有了一种想跃跃欲试的想法。想给晚归的爸妈做顿饭吃,给她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并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们,我已经长大了。

  记得那年我八岁,犹豫了很久,我把这个想法跟五岁的弟弟说了。那天的弟弟变得格外乖巧,不哭不闹,还帮我择起了韭菜。我自认为早已把妈妈做饭的步骤烂记于心,所以胸有成竹,满心欢喜地忙碌着。

  但是,厨房里有两袋金黄色的小米,一袋颜色鲜艳米粒儿略大一点点儿,一袋颜色陈旧米粒儿略小一点点儿。我就忘了妈妈到底用哪袋米做饭了,纠结了半天,决定用颜色鲜艳米粒儿大的米。铁锅里的水和米都是严格按照妈妈平日的标准放的。但是那天的米饭很奇怪,水都快烧干了米怎么煮都不烂,于是,我就加水再煮,还是不烂,继续加水继续煮……越煮心里越着急,怕妈妈回家骂我,急得满头大汗。

  正在这时,爸妈急匆匆地推开了家门。因为她们在山上田地里除草,能够隐约看到山脚下的家,妈妈是看到房顶的烟筒冒烟了,以为我和弟弟在家顽皮把柴草点燃了,怕烧到我俩,才一路急跑回家的。我那天心里害怕急了,心想肯定会挨揍,就吓哭了。弟弟看见我哭,也跟着哭了起来,因为他把韭菜择的乱七八糟满地狼藉,也是怕挨揍吓哭的。

  结果那天,妈妈把我和弟弟搂在怀里,哭的稀里哗啦。她边哭边说:“吓死我了,以为你俩把房子点着了呢!不怕不怕,只要你俩没事儿就好了,其它的都不重要。”爸爸打开锅盖一看,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我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居然把还没有来得及加工成小米的谷子煮到锅里了,所以才会怎么煮都不烂。妈妈一听也破涕为笑了,于是,一家人嘻嘻哈哈笑了好长时间。我又囧又恨,心想自己笨死了,第一次做饭就闹出这么荒唐的笑话。

  那天,妈妈把我煮的一锅谷子都喂猪喂牛喂鸭子了。然后,非常耐心地给我讲解谷子和小米的区别,并且表扬我已经长大了,知道替爸妈分担家务了。

  吃饭的时候,妈妈破天荒儿地奖励我和弟弟一人一个咸鸭蛋,这个除非是过年或者家里来客人,平时是舍不得吃的。妈妈腌好了是要拿到集市上卖了换零花钱儿买油盐酱醋的。

  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八十年代,一锅永远也煮不熟的谷子,一个香糯流油的咸鸭蛋,就成了我舌尖上最难忘的乡愁。我也是从那一次,告别了少不更事的单纯,真正学会了做饭做家务,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帮爸妈承担起了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岁月沧桑,寒来暑往,涉不出的故乡愁,走不完的回乡路。那段关于儿时第一次做饭的啼笑皆非的经历,虽以失败告终,却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乐观和热爱家乡

  在我心中,故乡的山是一块没有被世俗染指的璞玉;故乡的水是一汪没有被金钱迷惑的纯真;故乡的路是我心中超越了爱恨情仇、尔虞我诈、千帆过尽的坦途;故乡的愁是我用真情固守在心灵深处的一方禅心净土。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18

  最近枞阳文联,寻找乡愁,家乡的味道。一直想写些东西,提笔又放下。

  因为我离家乡并不远,乡愁并不浓。对于家乡的记忆,熟悉又陌生。毕业之后,九月份在家乡的乡镇里当一名语文教师,初入茅庐,经过流水似的培训。主要说的教师礼仪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一群人在会议室天天看视频,在大会议室里聊天。记得第一次来学校报到时,找了半天才到学校,一路走,每当三轮车从我身边开过,我满怀热情的说声,老乡,带我一程。当我上了电动三轮车,车速感觉不行了。不过老乡还是很坚持带我到学校,开头几次的放假,很不适应从学校走到街上,晴天还好点,下雨天,泥泞的道路让我越陷越深。

  刚去工作,学校由于在山坡上,夏天蚊子多且大,我就不明白,学校食堂的菜那么差,我们身上的血的营养成分不高,也不知道它们那么大。学校的生态环境好,有蛇,有老鼠,有各种小东西,来这里,给我普及动物方面的知识,用水的问题,时有时没,每次感觉水都有点问题。各种槽糕的事,莫名的心烦。自己也是农村里出来,或许是精神上的陌生,再也找不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儿时的伙伴的逃离,农村文明的渐行渐远,城市里给我带来的浮躁。无法去在宁静的农村里去寻找存在感,刚来一段的时间,一种无聊,存在感,以及跟自己想象无法去融合在一起。还好遇到一些同事,大家刚来的情绪应该差不多,一群年轻人总是在逆境自嘲中渡过。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好大好大,为什么我们相聚在这里?或许也是缘分吧。

  由于学校没有网络,手机信号又不好。现在我在想是怎么去渡过的曾经,渐渐的,同事之间的相互的认识,年纪相仿,生活或许是枯燥,乡下的学校,总是那么的安静,都是风声,小河的流水声,坐在河边,去静静看夕阳,夕阳下去了,我们去散步,一条小河,我们总是来来回回,走了一次又一次,看别人在小河上垂钓。街上一直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汤沟街虽说是百年的老街,总感觉它的街道小且曲折,各种小弄堂。女老师一听说谁要去上街,那么这个上街人是学校最热门的人,不需要宝马,一辆电动车就可以俘获女老师的心。我们会把要带的东西,写一张纸条,让那个上街的人带,各种早点,水果,菜等之类的东西。

  看出我们对外面的渴望,学校就像围城,围住了我们对外面的渴望。总是在枯燥生活寻找情趣,有些女老师养起了花,有些女老师脱掉娇气的外套,研究了厨艺。有些老师,把城市的时装收起来,放到箱子里。自黑自己,让自己接地气,乡土的气息越来越浓厚。我的兴趣,打打篮球,夜里打牌,偶尔早上跑步去街上买早点,去学校周围陪老师们散步,聊聊天,自己学生也给我生活带来一些生气,生活慢慢变得有点颜色,在乡村里,一种慢生活的节奏,去河里看荷花。外面的世界让我渐渐跟同学失去了联系,每次回到市里,我感觉我的脱节。每当打开空间,看到同学在城市里身影,或许很辛苦。自己在青春中腐朽,心情忽远忽近,一直在思考这问题。

  跟同事们一直欢快的渡过了一年多,太多的事,太多的欢乐。或许我们都不见得回去,那里有我们走过的路,有我们的学生,有我们的印记,有我们的欢乐,有我们的抱怨。有工作的青涩。还有我带的娃。那人,那水,那青春。远了,近了,消散了,不变的颜色。此文纪念我们曾经的同事,虽然现在都在不同地方工作。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19

  凉夏的夜深邃迷人,白云在蓝天上写诗,清风吹开一卷卷浩白的烟纸,在屋顶泼墨挥笔……

  我悠悠地望着窗外的夜,思绪万千,故乡的老屋此刻该是墙南果香悠悠、屋后饮绿潺潺了吧?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无论多长时间,总有一份情在牵着,让我时不时地在梦里回到从前;总有一个地方魂牵梦绕着,让我时不时回头看一看。它就叫故乡,那个连梦中都拥抱着我的地方……

  少时不知乡愁味,读懂已是不青青。儿时读《乡愁》,只是觉得它是念在口中一首美诗,如今再读《乡愁》,字字句句入心,未出口泪双流,掩卷泣不成声……

  老屋,旧时光,时刻行走在心头,萦绕在青石板的那个巷口……

  我生在最美四月天,屋前花香绕膝、万物凝绿,门前有一株老槐,树冠大如伞盖,它是我儿时的乐园,三月槐花摇铃蜂蝶翩翩,我和小伙伴们捉蜂扑蝶,母亲此时会端出香香的槐花饭来慰劳我们这些小调皮。

  院内有母亲亲手栽的六棵梧桐树,树冠大,叶子宽,夏天整个院子都笼罩在树荫下,清凉极了。

  西窗下有一丛大丽花、一丛秋菊,还有一株杏儿,那些都是我亲手栽种的,所以格外地亲切,我会经常给它们说话,还会给它们唱歌……

  南墙外是母亲的小菜园子,那里长着一家人吃的蔬菜,也长着母亲对家人的爱。

  当我背起行囊的那一刻,我的心底就种下了悠悠的乡愁。出外求学一个礼拜后,我就开始想家,想着老屋的一切,连那最不喜欢的雨天泥泞路,也成了很有趣的回忆。三年里,我离故乡越来越远了,而离乡愁越来越近了,对于家乡的印象越来越清晰了,因为那里有着我快乐的童年记忆,有着我少年开心的时光……

  江南水乡是我最梦想生活的地方,而多年后发现那个最梦想的地方依然是故乡。江南的美依然不能冲洗掉我的乡愁,烟雨濛濛下,我骨里子依然飘着浓浓的乡愁……

  人们总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可它却无法治愈我的乡愁,而是越发加重了。我时常望着一些的老旧的东西发痴发呆,就如前日,我路过一家花店,吸引我的不是美丽的花草,而是门前那两个老旧的细口坛子,我的老家谁人家里都会有那么几个盛油盛盐什么的。我在门前站了很久,越看越美,古朴,亲切。老板出来了,我问卖不卖,她说这是她从老家带来的,是自己家以前的旧物,不卖的。我知道那里装着她的故乡,她的乡愁,她的美好从前,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呢?我依依不舍地一步一回头地向前走去……

  我恍然明白了,一些岁月的旧与尘,如今忆起便是暖、是爱、是情深……

  老屋藏着深深的母爱,藏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记得小时候我最高兴的事,下雨天时,母亲不用下地劳作,父亲不用披星戴月地跑生意,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地围做在饭桌旁话着家常。母亲永远也闲不住,手里依然纳着鞋底。

  因爷爷去世早,父亲母上有老爷爷奶奶要养,还有二姑、小姑、叔叔他们要嫁要娶,那些岁月的风雨一并刻在了父母的白发间和额上。记得叔叔生病的那一年,父母一夜间就添了许多的白发。

  此刻想起,那时的父母何等的有担当,何等的重情重义,这是留给我人生的最宝贵的财富!

  忽然弟弟来电话说村子里老屋要改造了,恐怕我们的老屋也要拆了。听罢,我不禁潸然泪下……

  当我写下这文字时,我的老屋已不复存在了,但老屋依然是我最美的乡愁记忆,永远地存在我的脑海里……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20

  我居住的小城是个三级县城,城不很大,人口也不多,城乡加在一起不过三十万,城里固定人口撑死说也就五六万的样子。小城的整个幅员版图似蝶形,打开版图看犹如一只展翼的飞舞“蝴蝶儿”。小城里的边框四至蛮“周状的”,东西长四里四,南北接近两公里,挺方正的,东西以路相称,南北按街为向。城里坐落布局似一副诺大的象棋盘,八八六十四个方块,板板整整、利利索索处于“地球村”上的一个不起眼儿的小角落里。掐指算来小城渐近百年,在置于华夏神州的历史长河中并不久远,但小城留下的房、路、树,山、石、河,甚至值得记忆和念想儿的物件等是可见的“活化石”,不容丢弃、不可轻易毁掉

  据县志记载,小城从1917年设置县府至今近一百年的历史。留给这座城市不动的老物件,老见证不是很多,除了老居、老屋,破旧的房子,恐怕就是现存的老树了。早期的老旧房子,砖的、土的,东倒西歪的、零零星星的,有的早已被开发的高楼大厦替代了,再也找不到从前的影子了。有些破旧老房子在风雨的飘荡中,艰难地撮在那里,依稀尚存还能见到一些。从前,城里栽植的各种树很多很多,多数是沿街巷和道旁栽植的,也有在学校里植在学校的。打我记事起,在城里几条正大街和几个背街巷,原来都沿街巷栽植好多成行成趟的杨树、柳树和榆树。够树龄的杨树都是开春扬花的那种,每年一入春,春风不停地刮着,杨树的芽苞很快被风吹开了,在杨树枝杈上,密密麻麻一串一串挂着大红或紫红的树蕾。榆树是长得不很直溜的,入夏飘榆钱的籽榆。柳树喜水长得比杨(榆)树都快,都高大、粗壮。人们都说春季里柳絮分飞,但小城里的柳树,并没看到这一现象。这些老树在过去的中小学的校园里也常看见,树长得高大无比、遮天蔽日,夏天在树阴下写作业,凉爽、风凉。在树空间玩跳绳、踢毽子、钉钉子。小城在发展,街巷在改变,道路拓宽了,居民区的平房渐渐被开发楼区吞没了,替代是崛起楼房和高层住宅。学校的平房教室也陆续翻建成了楼房。有的古树自然老掉死去,有些老树被扩路或开发楼盘,人为吝惜砍掉了,在重新规划的街路或小区栽植新的树种,像乔木类的银中杨、糖槭、榆树等,还有在乔木树间栽植的小灌木,诸如,连翘、丁香、榆叶梅、小柏树等,小城绿化、亮化、净化、在提档升级,小城渐近变靓、变美。但我还是念念不忘小城里的过去古柳和老树。特别是尚存可数写着岁月沧桑的老柳树。

  老柳实属不多见了,在城区屈指可数不过百十棵,现存成排成趟的,在大祁街北侧仅有一行二十颗。小城大祁街拓宽、临街楼房开发,这二十颗老柳难得的幸存地被保留下来。每年环卫工人都精心为老柳树的树干涂白、剪枝、灌水、在老柳树的四周还围起来小篱笆,抵防人为损坏这些年近耳顺的老树。现在这二十颗老柳沿街齐刷刷的排成一排,树干粗大,足有小缸腿的粗细,随着主街道路加宽加高改造,老柳树的主干离地面的高度明显变矮了,打此路过的人们,伸手轻松摸到主干发出的侧枝,老柳粗壮壮、绿纹纹、齐刷刷的整齐站成一列队形,天天“乐此不疲”的迎接过往的人们。

  小城的老柳在一年四季里不断变化着、生长着、积蓄着大地、雨露、阳光的赐予的营养。秋冬时节,柳叶凋零,树枝直扬向上,像是在给人们打出致敬的礼节;春夏季节,柳枝飘曳,像是拍打“手掌”欢迎大家光临似的。寒冬时节,似一群沧桑的老者,无声息的临街站在那里。粗大的树干,凸凹沟回棱角分明的树皮,紧贴在树干上,生怕脱落下来,冻坏自己似的。春天来临,老柳“脱”去冬装,一展英姿,柳芽在枝蔓树节出拱出来,锥子状小而浅绿色,那时一个冬季蓄积营养的彰显,随和煦春风的吹拂,渐渐地张开了细小嫩绿的叶子,在风的呵护和阳光的普照下,叶子有细小越来越变得宽大,由开始淡淡的浅绿,渐渐变成了浓浓的墨绿。春夏的老柳更显得高大、茂密,在风的吹拂和阳光映衬照耀下,摇摆着、彰显着伟岸多姿的身影。我和这些老柳树有不可割舍的情结,1996年家搬到新楼区,这些老柳就在楼区的临街一侧。那时,这二十颗柳树的树径,充其量也就有二大碗口样的粗细,一晃,小二十年过去了,这些树几经风雨、见粗、见高、见大。每天上下班、出行去回,经意或不经意的都看着这些老柳。有时,闲暇或遛弯时,走近老柳,经常摸摸粗大、苍老的树干,再用手拍打拍打她们,传递着无声的呵护与无声地交流。

  树是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融共生的亲密朋友,树木无论生长在何时何地,树都无尽无休、无怨无悔的吸收着二氧化碳,吐放着人和其它动物需要的清洁氧气,净化着渐糟的空气,我称它是我们人类和其它动物的“氧娘”。大家现在居住的地方,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凡是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洁净小溪的地方,我敢说这地方的生态环境,肯定会是宜人的、良好的,空气质量也是很不错的。否则,不必细言,总会被糟糕天象和雾霾的天空笼罩着、欺负着。可见,种绿、植绿、复草尤其是植树造林,对保护持续发展的环境,绿化祖国大地和秀美山川何等重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保护做起,在绿化大地园林化的今天,把家乡城里城外的参天大树、老龄古树,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纳入视野中、建立科学有益的保护办法,保护起来、传承下去,既起到美化绿化家乡城市和乡村的作用,又给人们带来唯美的视觉享受。爱家乡要不忘记家乡过去的历史,也许不是富庶的、而且带有苍凉;爱家乡更不丢弃家乡的保留下那难得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那就让我们留住老柳,牢记“乡愁”,为家乡尽早建成美丽乡村,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助力加油!

  我深爱您,家乡的这些古年老柳。您生长在街巷里,您的存在就是历史的见证,您见证着小城发展的点滴变化与进步前行的脚步。

  我点赞您,家乡的这些苍生老树。您迎风而立于道路旁,您的生长又将是未来的引领,您引领着家乡在筑梦建设美丽乡村阔步前进的征程上,不断绽放出绿色多彩的新诗篇!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21

  有人说:“没有乡村,哪来有乡愁?”这话我是相信的。

  记得读过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后,我很是担心乡村的消失。

  我对乡村的思念,在于它有田园山水的风景,有鸡犬相闻的生活气息。我对乡村有一种深深的情感,这种情感就像久酿的川酒一样,越发陈年,越觉得有醇味来。

  我说的乡村,在潜意识中,一定要有山,一定也要有水。

  为什么这样苛刻呢?

  因为山青青,代表着巍峨伟岸;水潺潺,代表着活跃灵性,而我的故乡,就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所以我甚爱其美。

  还记得那次去新妙镇岔路河村时,看见那青山、溪流、竹林,还有那些悠闲的农人时,觉得那是一处世外桃源,突然就有了一种归隐于此的冲动。

  岔河村位处新妙镇之南,是一处较为偏远的村落,却是浮世之中的一块清净之地。它保存了一些乡村最原始最自然的风貌和景物,当进入那片乡野时,我的心一下就莫名地宁静了。

  当沿着村里的小径向前走着时,目之所及,是溪流和青山;耳之所闻,是寒虫幽怨、鸟鸣山涧;鼻息之间,被乡野的味道充满着,掺杂着芬芳的泥土味,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原始的味道。

  秋日的清晨,整个小山村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远山、村落、溪流、田野,都显得模糊不清了,见不得其真面目。那一层层薄薄的雾气,时而在山顶环绕,时而在山腰飘散,让我感觉到那山间有一种神秘和不可测。

  临近中午,阳光初露,山村的雾气才慢慢地散去,一切便显得分明起来。小路一直向青山谷里延伸着,寻山而去,便可见山上生长着密密层层的竹子,它们相互交错,叶与叶交织,枝与枝相接,远远望去,分不清谁是谁的枝叶来。它们有些竹尖弯曲倒垂而下,就像驼背的老人;有些直冲入云霄,就像风度翩翩的少年。尽管秋日有些寒冷,然那些竹子却依然郁郁青青。

  一阵微风,竹枝婆娑,舞动着优美的身姿,刹那间,只听见竹林“沙沙”的呢喃,寒虫啼鸣于草丛之间,“嘁切……嘁切……”哪里是什么“琴声悠长”,分明是弹奏着秋思!天地悠悠,怆然而涕,我一时迷糊了,我何曾有诗人那般见物思情的雅趣?我仅仅是怀揣乡愁而来,莫非让我伤怀而归?

  行至半山之中,有杂乱的灌木,树丛的叶子都黄了。山脚下,黄草与竹林相接,竹林叶黄,还有秋草萋萋。深秋之景,全在这乡野的小山之中了。

  黄草之外,是一处绝好的悠闲之地。人们在那里修葺了一个湿地公园,有花有水,更有村落围绕四周。也不知是哪位名人颇有些文化底子,取名为“适园”,我觉那名的确起得很好,恐是“无意为园而适成之”意思吧,于是我不免想起了曾去过江南的“适园”来,然彼园非名人或达官取的,所以我并不崇尚之。

  此乡野之园,廊桥栈道修于山水之间,依地形而建,山间小溪水自然流入园中。可以想象到,每至春末夏初的清晨,闲坐于适园凉亭,听溪水流之音,看野草葱郁,闻野花之幽香,是何等的享受,何等的惬意!

  若说村落里的故事,要数五重塘了。它算村里最老的建筑,就连村里最年长的人都不知道那房子是何年何月修建的。只见那院落生在山脚边,四围树林环绕,房屋白墙灰瓦,房盖有檐有梁,雕梁画栋,甚为精美。房顶与墙头处全为木结构筑成,远远望去,显得古朴和沧桑。相传古时此地人烟稀少、林木茂密,于是先民就从高到低凿挖了五口塘,供全村人畜使用和灌溉田地,故名‘五重塘’。传说未必可信,然它给了后人不尽的想象,也给了这个山村渗入了一些文化的气息。

  离别小山村时,我不时地回头望一望,山野之中,暮霭苍茫,我站在了高处对着山村振臂疾呼:“青山、小溪、村落、农人,我爱你们”

  我依依不舍地挥一挥手,把思念还给了那一方山水,却把这淡淡的乡愁留了下来,任它在内心追逐浅唱,久久不能抹去……

  乡愁的经典散文 篇22

  江南的风,吹醒了塞北的梦,蒙古国戈壁的盛夏,也悄然停留在炎阳高照戈壁的渡口,几声布谷鸟清脆的啼叫声,唤醒了漂泊游子无限的思念,犹如夏日蒙古国戈壁的野草,疯狂地生长、蔓延!

  因为自己醉心于远去的脚步,唯有挥不尽的一抹乡愁,在心中徘徊、回荡。身处异国他乡,每当业余时间,对祖国黄土地上的故乡眷恋,永远是挥之不去的乡愁,只能合一缕和煦的暖风,让乡愁的心儿,停留在异国戈壁夏日炎阳高照的路口徘徊!

  一个人若从来没有离开故乡半步,永远体会不到那种乡愁的滋味!乡愁,是一种浓烈的酒,随着时间越长,越能散发出浓浓的醇香;乡愁,是劳累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每当进吗, ,入梦乡,痴痴的相守;乡愁,不论四季更迭,是永远停留在季节深处,像夏日的季风,只有在梦境的空间里,穿越距离的时空,停留在故乡每个熟悉的角落,与家中的亲人一起共婵娟、迎来朝阳、送走晚霞遥望的守护!

  可惜,风来梦醒,无情的打湿了相思的停留的渡口,只好揉揉睡意朦胧的眼睛,从新开始了新的一天艰辛的拼搏。

  每当在异国他乡,孤寂无助时,喜欢借一支素笔和一张素笺, 诉说一路走来点滴欢笑和拼搏的泪水,无拘无束的挣脱世俗的烦扰和权利的禁锢,尽情地流露于字里行间,在爱好文学的这片沃土上自由的驰骋,演绎着世人不知的角色和秘密,让乡愁化作一杯清醇的米酒,在寂寞的异国他乡的黑夜中,温暖自己,明亮自己艰难的处境与困顿。

  夜里,每当拖着疲惫的身躯,沉睡、进入甜甜地梦乡的时候,梦见自己躺在祖国温暖的黄土地怀抱里,感觉到那么温暖、舒适和温馨。此时、此刻的故乡,鲜活鲜活的展现在游子眼前,故乡的那一山、一水、一草、一花、一木,都显得是么亲切!还有生存在黄土地上面心底善良的父老乡亲、娇妻爱子,他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绘成了一幅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清晰似在身边;同时,也仿佛听到了黄土地母亲呼吸的声音和黄土地心跳的韵律,就像佛经中超度苦难的梵音,如此惟妙惟肖,每时每刻,教诲着黄土地上的人们,让那一双双慈祥的眼睛和善良的心,善待人世间的每个生灵和每件事!

  自从踏上这片异国他乡陌生的土地,在今天掌握政权的势力眼皮下,过着小心翼翼、胆颤心惊,藏匿着自己只有背影没有背景的日子,可以想象是多么的无奈和孤寂,就连平时下班的业余时间不给报酬的兼职岗位,也被今天执政者无情的剥夺了,充分的利用起来!听到那些走狗们使劲的“咚咚”敲响我寝室门的时候,让我厌倦至极,可是那些走狗们是当今执政者的连襟,我无能为力反抗,惹不起也躲不起,只能在内心深处产生极其反感的情绪。因为他们无情的打乱了我创作的思维与思绪,我只能掩卷搁笔,让记忆编制的梦,等待时间一点点消逝。

  “哎,他乡的水再甜,月还是故乡的圆!”眸然回首,当许多朋友们听到我出国谋了一份好差使,可以发洋财,挣到美元的时候,给我投来了极其羡慕的眼光。可是,他们可否知道,在别人的故乡,在他人的一亩三分地里,自己为生活奔波的艰辛和不易、处处受到挫折和无助?他们能否体会“天下乌鸦一般黑”和寂寞时思念亲人的泪滴?

  凄凉、无助两应同,此地只有笑淡怨恨明月中。对于异国他乡漂泊的游子来说,只有对祖国故乡的惦念和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却一如既往,就像蒙古国夏日戈壁里的野草,一样疯狂的生长、蔓延!

【有关乡愁的经典散文(通用22篇)】相关文章:

有关乡愁的诗歌散文10-27

乡愁的散文诗12-25

乡愁的散文诗歌11-02

席慕容的有关乡愁和战争的散文12-23

乡愁散文诗歌12-22

乡愁散文诗11-19

乡愁 散文诗11-19

乡愁的经典诗歌07-14

悠长的乡愁散文诗歌11-03

乡愁经典诗歌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