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3 14:58:46 劝学 我要投稿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2、掌握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一些语句。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来疏通人物对话的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先播放歌曲《历史地天空》)

  一提起三国,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他们犹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就与其中的三个人物有关,他们是孙权、吕蒙、鲁肃。话说孙权手下有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为此很担心,有一天,孙权亲自来找吕蒙给他做思想工作,劝他好好读书,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发愤苦读,最终是才略大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孙权劝学。

  二.孙权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

  1.先听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2.抽学生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写了几组对话。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有关孙权、鲁肃的介绍,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三组人物对话。

  三.品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人物对话的意思,翻译重点句子并解释重要词语。

  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心理、神态。

  文中人物形象。

  1、学生讨论完毕后,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并归纳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语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补:补充省去的成分。

  2、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口吻,心理、神态。

  3、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先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孙权:对部下要求严格,善于作思想工作,是一位不仅能识才,更善于培养人才的明君。

  吕蒙:性格直爽,机敏精干,有幽默感而又虎虎生风的将才。

  鲁肃: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长者。

  ④.分角色朗读课

  ⑤.简要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结友而别

  四、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

  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

  五、当你的一个同学因贪玩不肯好好学习,你试着劝说他勤学,你应该怎么说?(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劝学,如果把这些劝学的理由归结起来那就是学习很重要,其实读书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还记得方仲永吗?因不学习从神通而蜕变为凡人,而吕蒙因学习成为一代名将。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所以衷心的希望我们的同学从现在开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

  六、赠言:

  1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知识改变命运

  七、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勤学、劝学方面的故事,并在班上交流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5、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开发】

  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重新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创设开心的学习氛围: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4、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引入正课。

  二、展示与交流。

  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配乐朗诵;学生有感情集体朗诵。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其他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底分各为100分,竞赛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翻译课文。男生组和女生组各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把课文分为两层,从开头到“蒙乃使就学”为一层,剩下的为第二层。男女生代表各翻译一层,错一处扣5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轮:认读课文。教师多媒体显示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由女生组和男生组各读一层,错一处扣10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题目见课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卿今当涂掌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蒙辞以军务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见往事耳

  2、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辨析一词多义

  卿今当涂掌事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3、思读课文,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6)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读课文。

  1)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2)欣赏动画短片,体会人物的对话的语气和心理。

  3)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四、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2. 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1. 积累文言字词,朗读课文。

  2. 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领悟读书有益于人发展的道理。

  学习过程:

  课前语文活动:交流对三国人物的了解和认识。

  一、 导入新课:人不怕落后,怕的是落后了还不思进取。当一个人有了进取的雄心和勤奋踏实的态度时,他就能够超越原来的自我,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三国时吴国的`吕蒙就是这样一个勇于进取的人。

  二、 明确学习目标

  三、 展示预习情况:

  ①文学常识

  ②注音

  ③词语解释

  四、 品读文言文(文言朗读三部曲)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①荐读,其余同学纠错。

  ②听读,也可以小声跟读,注意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及停顿。

  ③仿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④齐读。

  二读:读懂文意

  ①提示翻译方法。

  ②自读翻译,小组讨论。

  ③反馈问题,共同解决。

  ④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思想内容。

  三读:读出语气

  ①品读人物语言(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

  五、 反思提升。

  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一是幼年不使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这不同的变化,给了你哪些启示?

  六、 课堂小结。

  七、作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即更刮目相待

  2.翻译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典故,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内涵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使学生懂得“好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想必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谁能说出里面称霸天下的三个枭雄?

  生:(不难回答)

  师:他们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孙权手下有一个草莽英雄吕猛,英勇善战却不习文,后经孙权劝告,成为学识英博之士。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二)、学生自读课文

  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可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三)、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2,吕猛是如何做的?

  3,鲁肃为什么与吕猛“结友”?

  (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并可加以适当的发挥,进行表演。在编写剧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入研究课文,同时,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畅谈感受

  1,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试将本课与《伤仲永》作比较,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幼年不学,毫无所成。谈谈你的看法。

  3,你是怎样看待学习的?

  四、作业

  在日记中写写学后感。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7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介绍一位大家童年的伙伴,他就是砸水缸,救同伴的司马光。司马光的砸水缸救同伴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战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

  1.师范读,生注意人物的语气和文中的停顿。

  2.抽生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故事大意,小组内拿不准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记号,待会提交全班解决。

  2.生提出疑问,全班内解决。

  四、分析课文,指导朗读

  1.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师相机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惊叹。

  2.教师借题发挥:有的同学不爱学习,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学也无济于事,孙权到底是怎样劝学的,居然让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吕蒙浪子回头,最终成为一位饱学之士。看来,当老师的特别要学一学孙权的劝学艺术。

  3.抽生读孙权劝学的内容。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定,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孙权对部下要求很严格,同时又对吕蒙寄予厚望,希望他学成之后能更好地辅佐自己。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可以隐隐感觉出孙权对吕蒙找借口“辞学”的责备之意。

  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为吕蒙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足见孙权对部下的关心。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反驳了吕蒙“军中多务”的借口。后一句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行性。

  ④孙权劝学可谓是语重心长。吕蒙收到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一齐读出来。

  惊叹语气。鲁肃对吕蒙的才略大增既惊叹又赞许。

  ⑤吕蒙的回答也很有趣。

  感叹语气。吕蒙对自己的进步感到自毫。吕蒙和鲁肃同朝为官,对话有调侃的意味。

  6.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抽三人扮演其中的角色,其它同学旁白。

  五、拓展与提高

  1.吕蒙能听取孙权的劝学,最终变得文武双拳,这固然是好事。然而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北宋神童方仲永,五岁能诗,但由于不注重后天学习,最张“泯然众人”的'悲剧,让人痛心不已。

  吕蒙和方仲永虽一个在三国时期,一个在北宋,但我们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设有一天,“吕蒙巧遇方仲永”,他们这间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呢?

  请小组内为他们设计几句简短的对话,待会小组内推荐两句同学演示一下。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自由的,从多个角度谈一谈。

  参考:

  ①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②虚心接爱别人善意的意见。

  ③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

  3.吕蒙这所以能由一个目不识丁的武将,变得文武双拳,这与他发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一位同学说: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下面请大家也谈谈你对书的感悟。

  例:书是阶梯,能帮助从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

  书是清泉,能滋润干涸的灵魂。

  书是渡船,能载人到达理想彼岸。

  书是桥梁,……

  4.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就是力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的杨慎在其诗《临江仙》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吕蒙就是其中之一,吕蒙虽然骁勇善战,但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他的主上孙权曾屡次劝他读书。经过多次的劝说,吕蒙不再是“吴下阿蒙”,让人“刮目相待”。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名为《通志》,宋神宗以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听读: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注意: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yé,通“耶”)!

  即更(读gēng,重新的意思)刮目相待。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字词或语句,教师点拨。注意:古今异义词、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

  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角色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孙权:劝别人要讲究方法

  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

  吕蒙: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好读书,读好书”。

  六、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进行对比阅读,写一二百字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9

  教材简析:

  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是学生所务必体会的重要方面。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一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播放三国相关视频资料)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多媒体显示图片、文字资料)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词)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多媒体显示图片及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

  2、多媒体显示图片及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明确: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六、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七、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作业:

  1、翻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0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设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演课本剧等,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精心制作PPT课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见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1、结合注释梳理课文。

  2、了解故事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疏通文意(由学生自己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并回答)

  三、品析课文

  求学过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求不高,可行)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问: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语言)

  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问: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②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行动)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5、分角色朗读(小组及男女生分开等形式朗读后学生点评)

  6、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学了课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2、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吕蒙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

  方仲永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

  3、请说说有关读书的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五、作业

  以“由《孙权劝学》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随笔。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3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2、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3、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4

  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所以常有不少人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少数学生厌学文言文。我对此也深感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深受启发,其中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者把抽象的枯燥的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下面以教学《孙权劝学》为例作探讨:

  《孙权劝学》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且以对话为主,简短的对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一定让他们熟读成诵,再借助注释,课文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本文的故事性强,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先讲故事,再启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 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两大块:前期是以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为主的自学活动;后期是以学生形象的表演为主兼以朗读、评议的巩固阶段。前期重在知识的输入、学习与吸收,训练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后者重在知识的输出,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其语言表演等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司马光的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三、检查预习

  1、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文章作者及文中的历史人物。

  ⑴ 司马光,宋代历史学家、文学家。

  故事:① 砸缸,表现其聪明、机智。

  ② 圆枕,表现其勤奋、惜时。

  总结:正因为有这两点,司马光才创作了《资治通鉴》这一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历史巨著。

  ⑵ 文中的历史人物:

  孙权,东吴国君,少年英主形象

  吕蒙,权之大将

  鲁肃,孙权的谋士,著名的大臣

  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活动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忙,不是理由。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总结:作为一代英主,劝学于部下,本身就包含了他对吕蒙的器重、期望、关心和爱护。况且他句句中肯,字字真诚。

  2、再找出劝的结果:

  蒙乃始就学。(吕蒙听劝求学的行动,表现他知过能改、坦诚豪爽的武将风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惊叹,表现他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的.豪爽和儒雅的风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学而大有长进后的得意对答。)

  总结:吕蒙由一员不爱学习的武将到愤而求学并学得卓有成效,以致连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鲁肃都惊叹不 已,结友拜别。可见孙劝之善劝。全文围绕孙权劝学组织材料,详略得当、性格鲜明、中心突出、语言简练。写作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在重点学习、反复朗读上面七个句子之后,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阅读全文,贯通文意。思考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按剧幕、场划分的原则可以分为几幕?怎么安排?

  第一幕 (地点)孙权的宫中 (人物)孙权与吕蒙

  第二幕 (地点)吕蒙军帐中 (人物)吕蒙与鲁肃

  把故事分作两幕,分四个小组来表演。

  1、第一轮 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要把对人物的理解(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都想象出来。共表演两次。

  2、第二轮 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注意人物的语气。共表演两次。

  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身的想象力及表演才能,也可发现他们在古代文化方面知识的欠缺,及时补充、学习。其中结友而别时,他们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阵阵的笑声,至今犹在耳边。

  六、体验反思

  笑声中课就要结束了。想一想,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

  有的同学说:读书长知识,有见识。

  有的说:读书可找到好朋友。

  有的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结:读书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也是司马光记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

  七、最后,齐声诵读,试背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活动或者教学游戏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牢固地记住这个故事而且还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故事性较强、较形象的文言叙事短篇或许有一定的启示性。但是,当堂的即兴表演,对于上课思想集中、程度较好的学生能记住故事大意和文言句式,表演起用语自如,效果较好;而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则只能记住故事的大意而对于文言句式就显得有些吃力。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

  【教材依据】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是按"名人事迹"板块来编排的,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20xx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基于这一目标要求,结合我校“自-精-合-练-测”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方案计设强调通过加强朗诵训练、体味人物对话等方式来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并积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般知识和方法,从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由于课文篇幅短小,剪裁精当,叙事简练,以人物的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神态惟妙惟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深得学生喜爱。

  【学情分析】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几篇短小的文言文,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加之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很强的求知欲,对有故事情节的短小课文很容易接受,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及用法,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诵,准确断句,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主旨,联系生活领悟学无止境、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美读课文,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等。

  【教学准备】

  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2、准备导学案,明确“自-精-合-练-测”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的要求,方便学生学习及积累。

  3、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四、思读课文,感悟主旨;

  五、体验反思,延伸训练;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白衣渡江”的故事,教师引导,引出吕蒙人物介绍,结合前面学过的课文《伤仲永》一文的启示,引出学习使人成才的道理,引入本文。

  (板书课题)

  1、 讲述“白衣渡江”的故事。

  2、 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介绍吕蒙及其经历。

  通过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文中人物及其事迹,为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结合导学案)

  1、《资治通鉴》及文中人物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朗读,互评。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幻灯显示文言文朗读三部曲:读准字音、读通文意、读好停顿和句读。

  4、自由朗读、齐读。

  5、结合记叙文六要素

  简洁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1、 学生结合注释,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2、 学生回顾文言文朗读方法,朗读、互相评价。

  3、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①文言文教学,教师的朗读起到引领示范作用;②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文言文的朗读习惯;③简洁概括主要内容,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意,为译读课文做铺垫;④学生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口头翻译。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卿今者才略

  即更刮目相看

  非复吴下阿蒙

  (2)古代称呼表示的含义。

  卿、孤、博士、阿、大兄

  (3)解释古今异义词。

  博士、往事、过

  (4)翻译句子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句。

  3、全班交流释疑:讨论交流各小组存在的疑问。

  4、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成果展示:学生在讲台上口头讲解课文翻译,并解释加点字词。学生质疑、评价,教师点拨、评价。(幻灯出示原文,并给重点字词加点)

  1、 自由朗读,口头翻译课文,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2、 四人小组交流释疑。

  3、 展示学习成果,相互交流,指正。

  ①以学生的“学”为主,结合导学案,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②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大胆质疑精神;③

  学生展示,巩固新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④夯实文言文基础。

  四、思读课文,

  感悟主旨。

  轻声朗读,思考:

  1、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 )学-鲁肃( )学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3、劝说效果怎么样?从文中找依据,并分析。

  4、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试从劝说的语言及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原因,并完成板书设计:

  孙权()学:对部下既 ,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

  吕蒙()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也 ;学有所成。

  鲁肃()学: 才, 才,对朋友的进步由衷的 。

  5、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6、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主旨。

  1、诵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2、结合文本思考问题,感知人物形象,并在相应的句子旁作注解。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分析人物性格征,理解课文主旨,领悟学无止境、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分角色朗读,在相互评价和鼓励中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①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读课文、交流等方式,理清文章层次。②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三个人物的口吻、语气与神态,进一步领会与感悟: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五、体验反思、延伸训练。

  幻灯显示问题:

  1、有两则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你知道是哪两则成语吗?请解释成语的意思并造句。

  2、学过本文之后,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伤仲永》一文深入引导,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

  3、假如咱们班有一名同学产生厌学情绪,如有以下不良行为:作业不按时完成,不专心听讲,挤出时间看漫画书,沉迷网络等现象,你是他(她)的好朋友,你该怎么劝他(她)?请写在导学案上。

  4、学生展示交流劝说词。

  1、 学生谈启示,并可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来谈。

  2、 运用本课所学所感,写下真诚的劝语,学习人物真诚、善劝的特点和现身说法的劝说技巧,力求劝说效果达到最佳。

  3、相互交流,深刻感悟学无止境、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①巩固课内知识,并学以致用;②通过写“劝说词”训练,体现了“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也激发学生进一步领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③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启示,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古人也说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们以方仲永为鉴,以吕蒙为榜样,用知识武装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课后作业:搜集古人苦读的故事,并结合学习本节课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1、 和老师一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体会主旨。

  2、 准备完成课后作业。

  此环节设计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受到情感熏陶,深刻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动读书学习,而且体现了“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才学尚浅

  ↓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刻苦学习——鲁肃赞学

  ↓

  学有所成

  学习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围绕着两条线展开:一是朗读课文,理解积累文言词汇,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方法掌握文言知识。二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联系生活领悟学无止境、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从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能紧扣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改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面广,参与度高。

  2、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导入环节,通过“白衣渡江”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为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体验反思”环节中,通过写“劝说词”并交流的训练,既体现了“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又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4、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以教师范读,教师点名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

  5、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

  不足之处:

  1、基础知识的学习用时较长。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

  2、分析文章内容时,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教学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11-10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2-25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1-27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6-21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6-17

《孙权劝学》 教案教学设计11-12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实录11-10

关于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1-10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10-06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