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知识点整理

时间:2022-07-19 10:04:35 沁园春 我要投稿

《沁园春.雪》知识点整理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沁园春雪》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沁园春.雪》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1、注意读音。

  沁qìn园;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重点字词解释。

  (1)惟余莽莽;惟:只。

  (2)须晴日;须:等到。

  (3)略输文采;输:差、失。

  (4)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

  1、原文思考

  (1)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背景与主题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伟人与词作

  《沁园春·长沙》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情洋溢。

  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伟人赋自然之景以深刻的哲理,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揭示了在斗争中求生存的自然规律。面对壮阔的景色,联想现实,由“怅”到“问”引导人们从大自然的主宰进而思索人类的主宰,含蓄、深刻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词中“看”和“忆”的作用

  “看”和“忆”是领字。“看”字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忆”字领起往昔充满革命激情的学习、斗争生活。

  领字,又叫一字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词的特点:

  古代一种韵文形式,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历史上词的创作繁荣时期,涌现了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的豪放派词人和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阙,上阙13句,下阙12句,句号处必须压押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词的上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烧。”

  2、“千里冰封”与“万里雪飘”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3、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望”字。

  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由此可见,上阙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先总写,后分写。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

  “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5、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6、讨论:上阙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7、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品评上阙

  上阙重在写景,对景色的描写主要采用了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方法。

  诗歌开首总写北方的雪景。诗人极目远跳,只见祖国千万里的河山坚冰封锁着大地,雪花漫天飞舞。这是何等壮丽的景色!

  次写长城南北一大片国土大雪纷飞,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第二层具体写雪景。在作者的眼里,即使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境中也到处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奋发向上的活力。你看,那披雪的群山,如同无数条银蛇在舞动;冰封的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好像一只只蜡象在奔跑。它们似乎想要跟老天一比高低。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

  上阙的第三层是想象写。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形象而准确地展现了雪后天晴的景象:那万道红光普照着白皑皑的雪地,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

  1、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在上下阙之间起过渡作用的是哪几句?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惜”中含有哪些意思?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有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短于文治的缺点(略输、稍逊、只识);“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人,蕴含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找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然了远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品评下阙 :按引入、评古、论今将下阙分为三层。

  第一层的大意是祖国的河山是这样的美好,难怪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她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这一层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引入下面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第二层用“惜”字对古代帝王的代表人物作了总的评价。他们都是开国之君,武功赫赫,然而文治不足,“俱往矣”一句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表现了毛泽东气吞山河、雄视千古的伟大气魄。

  第三层为论今。诗人指出: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英雄。这一层与上阙的第三层遥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创造历史,迎来美好明天的革命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阙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碍,旷达豪迈;下阙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写法探究

  1、词的上阙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

  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

  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

  2、请指出上阙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

  艺术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本篇虽题为咏雪,实际上它却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而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阙,即景生情。下阙抒情,寓情于议。作者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2、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3、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

  4、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沁园春.雪》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08-24

沁园春·雪10-28

沁园春 雪10-28

《沁园春 雪》11-26

沁园春 雪朗诵11-27

《沁园春·雪》好词精选11-26

《沁园春·雪》 教案11-27

沁园春·雪教学11-28

沁园春 雪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