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

时间:2020-11-26 08:50:01 沁园春 我要投稿

《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1

  导语:相信大家对《沁园春·雪》这首词不陌生,那么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时间大家有是否了解呢?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沁园春 雪》2

  《沁园春雪》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词,上阙写景,下阕抒情,词人的豪情壮志不难读出,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点的,因此,再学习这首词时,我主要通过读这一手段。

  课前通读,让学生将这首词多读几遍,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的内容,力求能背诵。

  课堂上,通过播放朗诵视频,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通过朗读技巧的点拨,是学生学会朗读。通过男女生分组朗读比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了三分钟背诵比赛,学生们热情高涨。在学生掌握了内容后,我引导他们对这首词的内容进行细读,先自己默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再小组内朗读、赏析,最后再在班级内交流,看着同学们积极地举手,我想,他们对于词句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再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们起立,配着背景音乐和画面,齐声朗诵这首词,在学生们慷慨激昂的朗诵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遗憾的是,我在时间的把握上做得不好。由于给了学生们展示自己理解的机会,对于这首词的表现手法,没有来得及进行讨论,使得我预设的内容没有能够全部完成,这还是我课前对学情的分析不够。虽然我将它放到了课后的作业中去,但还是要再花一节课的时间来与学生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多注意课前的分析,避免类似情况再出现。

  《沁园春 雪》3

  《沁园春·雪》和《雨说》教学反思  湖南省浏阳市集里中学周翠娥通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沁园春 雪》4

  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⒈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充教学容量,让学生在知识积累之中学会把握重点。同时利用课文录音,引导帮助学生注意在诗词朗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⒉在诗词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学生解决、老师总结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所运用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4、在教学结束后,我注意了教学内容的巩固。我设计了练习题,对这首词内容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同时我还设计了作业题,检查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

  需进一步探索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应多加研究、探索,能通过教学让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诗词的分析过程,体会出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需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学生方面

  理解分析能力

  教师方面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充实知识,总结出更多的诗词分析方法,教给学生。

  《沁园春 雪》5

  校园风光,

  千名学子,

  万卷诗书。

  闻校园内外,

  油墨飘香,

  楼上楼下,

  书声琅琅。

  莘莘学子,

  孜孜不倦,

  欲与老师试比高。

  须努力,

  看学习成绩,

  节节攀升。

  名校如此多娇,

  引无数师生共折腰。

  惜悬梁刺股,

  略输文采,

  凿壁借光,

  稍逊风骚。

  一代教条,

  郑人买履,

  只是学识有些少。

  一代天骄,

  雍正大帝,

  只识辛勤建清朝。

  俱往矣,

  数优秀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 雪》6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黑的字注音:

  沁园春( ) 莽莽( ) 红装素裹( ) 折腰( )

  略输( ) 稍逊( ) 成吉思汗( ) 今朝(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 zhuāng 素裹( ) 顿失 tāo tāo( )

  江山多 jiāo( ) 一代天 jiāo( )

  3.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 惟余莽莽( )

  a.只有我 b.只剩 c.只有

  (2) 惟余莽莽( )

  a.景色迷茫 b.草木茂盛 c.无边无际

  (3) 顿失滔滔( )

  a.立刻 b.停顿 c.安顿

  (4) 须晴日( )

  a.必须 b.须要 c.等到

  (5)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a.弯腰 b.折服 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

  (6)稍逊风骚( )

  a.文学才华 b.妇女举止轻佻 c.指“国风”《离骚》

  4.填空:

  (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雪”是____________。

  (2)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

  6.《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8.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9.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10.“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沁园春 雪》7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开头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作者登高远望,视野非常开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超出视力能达到的范围,诗人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很高,存在于想像之中。开阔的视野再加上想像的扩展,意境更加广阔,气魄非常宏大。从地面写到空中,包容一切;一静一动,静穆之中有飘舞的动态。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冰雪都是白的,天地间纯然一色,给人一种朴素洁净的美感。在大雪之中赏雪,充满豪迈的情趣。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由望字统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作者的望,又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这个望又显示了作者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他的意兴是那么豪迈,真是梅花欢喜漫天雪。望字底下,展现了具体的景观。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广裹千万里,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长城大河这两个名词本身就有一种雄伟的气魄。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气象雄伟,令人心胸为之开阔,心气为之豪爽。惟余莽莽又照应了雪飘,顿失滔滔又照应了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自然想到昔日这条母亲河滚滚滔滔的气势。莽莽滔滔都用叠音,音响浑厚,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让人联想到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美感丰厚,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冬云托雪,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这句化静为动,表现了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的形象,也艺术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最后又用了三个虚写句子,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晴日当空,那是多么令人振奋;一片暖色,那是多么令人欢喜。在雪中想像到雪后,更见作者内心的兴奋。雪中的景色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晴朗中显得娇艳,借助想像,形象更加多姿多彩了,真是气象万千。看字与望字照应,用字的变换,正显得天朗气清。红装素裹,把江山比作少女,非常动人;两种色彩,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青春气息。用分外妖娆结束上半阕,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油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情感。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抒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以承上为主,总括了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启下为主,总领下文的抒情。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折腰又与娇相呼应。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个英雄人物奋斗的动机和奋斗姿态。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领起七个句子,句句都饱含惋惜之情。一个惜宇,意味非常丰富。第一,惜中含褒。首先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这也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第三,惜字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对他们的不足之处感到惋惜,并不是苛求于前人,他们的不足,从根本上说,是时代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第四,惜字包含着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如果拜倒在前人脚下,就决不可能雄视千古。惜字出于自信,自信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并不是毫无文采全无风骚,前四位有别于成吉思汗。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的意味,而且近于嘲讽了。弯弓射大雕,形象非常生动,非常鲜明,加上只识二字,对文治一方的批评就要严厉一些。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新的风流人物也正在崛起。从上面的评论可见,今朝的风流人物在武功与文治两个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新的风流人物正在而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还看今朝,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这种信心不但建立在个人才华的基础上,而且更主要的是建立在对人民力量信任的基础上的,所以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所以赢得人民大众的崇敬,使得人民大众深受鼓舞。

  《沁园春 雪》8

  上下五千年,

  思天地之悠悠,

  念华夏之久远。

  多少先辈志士,

  青史留功绩,

  凝重的历史丰碑,

  高耸着民族的气节。

  请欣赏:配乐朗诵《沁园春雪》,表演者:***。

  扩展阅读: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 雪》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视频,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3)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进行比较,加深对词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教学策略

  1.以协作式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词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自主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竞争式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调整思路并和全班同学交流。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拓展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学生接触古典诗词不多,对此的兴趣爱好尚未形成,对毛泽东的了解恐怕也只停留在政治家的层面。设计这段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了解毛泽东作为古典诗词爱好者和伟大诗人的一面。)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学生出示生字词,教师选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sāo 还看今朝zhāo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著名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能得到感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相应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也应帮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丰富的同时为学生不完善的介绍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或片面或肤浅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的思维,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7.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毛泽东,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毛泽东感慨万千,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习惯。)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用朗读表达对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1.每个人自由朗读课文,为在全班展示读作准备。

  2.请几名学生朗读,然后自评、他评优点和不足,在纠正读和模仿读中明确朗读要点。

  3.小组讨论设计全班分部表演读(轮读)。

  4.全班交流,确定轮读方案和领读人选。

  5.全班合作朗读,要求读出豪迈的感情。

  (通过朗读回忆、巩固上节课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兴趣,朗读的知识、方法在实践中揣摩、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二、品味、赏析词语。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但没有一个“白”,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洁白?

  讨论明确:冰、雪、银、蜡、素

  2.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简单知识七年级上册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应该不陌生。)

  写景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广阔,气魄宏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顿失”是“顿时失去”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评论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的雕”的“略输”“稍逊”都是稍微差一些,意思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显不足,用词却富有变化。 “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判要严厉一些。

  (这首词值得品析的地方很多,从词语开始,是本着从小处着手,从简单处起步的原则,圈定了词语这个范围,学生思考的方向清晰,可以避免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局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多一些指导,为下一环节的多角度赏析作好思维方法的铺垫。要注意的是,学生不可能说得面面俱到,教师不必强求。)

  三、多角度赏析

  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参考:

  A.妙就妙在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动静结合: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纵横结合: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B.妙就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

  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拟人: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C.妙就妙在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D.妙就妙在跨越时空的纵横驰骋

  时间:从秦、汉、唐、宋、元到当代。

  空间:从千里大地, 到万里长空,从长城黄河到雪山高原。

  E.妙就妙在雄壮豪放的崇高美

  “千里”、“万里”、“长城”、“大河”、“高山”、“高原”这些高大雄伟的形象衬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豪放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雄壮的情感,衬托现实的“英雄人物”,产生阳刚之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雄视千古,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形成彪炳千秋的崇高美。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相互补充进行全班合作。)

  四、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当堂背诵,趁热打铁,有利于仍沉浸在词的情感氛围中的学生带着理解和感悟记忆积累,应该比课后背诵效果好。)

  五、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 ) 分( )外妖娆( ) 逊( ) 数( )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 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六、结束语朗读

  《诗人领袖》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七、作业与练习

  赏析《重阳》《北戴河》

  八.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上阙:写景——------ 赞祖国山河

  下阕:议论、抒情—-- 评古代英雄

  抒豪情壮志

  《沁园春 雪》10

  《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释

  1、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2、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3、惟:只。

  4、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5、莽莽:无边无际。

  6、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7、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8、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9、天公:指天,即命运。

  10、须:等到;需要。

  11、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12、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13、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14、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15、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16、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17、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18、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19、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20、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21、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22、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23、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24、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赏析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阕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沁园春 雪》】相关文章:

沁园春 雪说课稿11-02

《沁园春.雪》教案07-13

《沁园春·雪》说课稿11-05

改写沁园春·雪07-07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02-28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02-22

沁园春·雪周记11-24

《沁园春·雪》阅读答案09-01

初中《沁园春·雪》说课稿12-22

《沁园春.雪》说课稿范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