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时间:2023-01-07 10:51:13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合集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 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讲方法,提效率。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过程:

  (一)文学积累引入: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苏轼)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指生介绍,并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北宋( )家,( )家。他是(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ǎo ( ) xìng ( ) suì( )

  (三)、指导生朗读课文。

  (1)指生检查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读错的字音。)

  (2)教师范读。(听准读音,注意停顿和断句。)

  (3)学生自由读。 (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

  (4)展示读。 (5)齐读。

  (四)、再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地点( ),

  人物( ),起因( )。

  2、本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的感情。

  3、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写一写,记一记。

  (五)、研读课文,提难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六)、拓展迁移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七)、课堂检测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事: 夜游-——记叙

  苏轼 景: 空明——描写

  情:赏月的欣喜(自得)

  被贬的悲凉(自嘲)

  “闲”——豁达乐观

  人生的感慨(自解)

  自遣的豁达(自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门)

  (4)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竹柏影也:原来是

  (8)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老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五)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反思一: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分,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反思三: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请学生发言汇报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上来)

  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三、背诵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四、品味

  出示课件问题:

  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总结: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背诵全文,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标:见前页。

  (三)课前检测:

  1、注音:藻()荇()寝()

  2、填空:《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号()。

  (四)精讲点拨:

  1、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提示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翻译理解。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向同学或老师质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五)强化训练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提问后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赏月色。

  (六)课堂检测

  1、翻译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七)总结评价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作者的描绘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4——7题选做,4——5必做。

  四、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写人:“有闲”——热爱生活

  五、教学体会: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这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的文言文,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

  3、感悟: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

  教学难点: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走近苏轼。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这篇文章就是写于作者贬官期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韵。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自学指导: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老师范读,拖音读“念”、“盖”、“但”这三个字。

  “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音处理方式。

  (二)再读课文,读出宁静的氛围

  第一:语速缓一点;

  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

  1、文言积累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划出不懂的。同桌交流。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重点词汇报积累:

  户:单扇门木兰当户织。——《乐府诗集·木兰诗》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盖:大概是盖以诱敌——《狼》

  但:只是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2、品读析文

  读标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为什么要夜游?和谁一起游?夜游时看到了什么?这次夜游给作者带来怎么样的思考。他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

  通过以上的问题,需要落实:

  (1)夜游的原因:月色优美

  (2)和谁一起游:张怀民

  补充张怀民的简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迁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夜游时所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品析景物描写的妙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皎洁,空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盖”的妙处。(疑惑—恍然大悟—欣喜)

  四、合作探究,分析情感

  作者的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全班讨论“闲人”的韵味。

  2、同学各抒己见,老师予以点拨。

  闲人:勾连“闲敲棋子落灯花”“人闲桂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感受到两人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闲人:勾连两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闲置),清闲无比(空闲),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苏轼所任职的黄州团练副使无职无权,只是一个虚名。

  虽是“闲人”,为何会有一个“但”字?表转折,表明两人超拔不群,迥异流俗之意。

  请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何夜无月……”。重点“闲人”,“但”。

  五、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探究作者复杂的心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2、“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分享你接触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词文章。

  3、走进苏东坡,背诵全篇。

  六、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閒——闲

  志同道合悲凉心境闲情雅致

  七、教学反思得与失:

  黄枝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读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感情。

  2、 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积累文言词汇,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思考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竹影摇曳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7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 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8

  教学设想:

  文言文精练的特点决定了要多读,读得准,读得有韵味,进而熟读成诵。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朗读未免太单调乏味,如果每次朗读都带着不同的目的,会使朗读的水平不断地提高:第一次朗读为正音,把文章的字音读准确;第二次朗读,整合古文的现代意思,读懂,读明白;第三次朗读,依据语言的节奏,读出抑扬顿挫来;第四次朗读,依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读出感情色彩;第五次朗读,要整合,字正腔圆、感情饱满、韵味十足;最后把课文背诵下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你读过苏轼的哪些文章?知道苏轼的哪些事?

  二、教师补充介绍苏轼。

  苏轼在诗、词、散文方面的成就均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为北宋名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新风;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为豪放派创始人。

  三、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荇(xing)×(xing)√

  横(heng)×(heng)√

  四、学生对照注释自己串解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式,朗读课文整合文言文的现代意思。

  重点实词:欣然:高兴的样子为乐:作乐交横:纵横交错闲人:无权、无政事处理,清闲的人。

  重点虚词:者:的人遂:于是亦:也相与:和……一起盖:原来也:表肯定语气何:哪但:只是耳:罢了。

  重点句式:“相与步于中庭”是倒装句,“于中庭”状语后置,翻译时语序调整为“于中庭步”;“盖竹柏影也”是判断句,翻译时“盖”的后面加“是”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倒装句,“闲人如吾两人”定语后置,翻译时语序调整为“如吾两人闲人”。

  五、给文言文语句划分节奏,铿锵悦耳地朗读课文,教师拿出两个典型的句子做示范,然后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划分其他语句的节奏。

  示例: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像“相/与”这样断开称为读破,因为“相与”单个不能表达实际意思,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分开不合古文语法要求;同样“闲/人”也不能断开,同样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

  六、赏析文章内容、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本文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变法,苏轼由于接触社会生活较少,他从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出发,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指责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宋神宗二年,苏轼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因老臣和王安石的营救,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官职是个闲职,没有权力,没有公事处理。在贬谪的第四年,苏轼写了这篇文章。

  2、设计问题,启发诱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的内容,欣赏文章的形式。

  ①苏轼为什么对月色有兴致?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明确:因为他闲,没事干,又因贬谪而郁闷,只好睡觉。看见月色,他觉得有事干了,能够赏月,可以寻乐了。

  ②为何去找张怀民而不找别人?

  学生探讨后,教师小结明确:他走了一阵,不很乐,就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是贬谪中人,有着相同的境遇,是一个可以心灵相通能和他共乐的人。

  ③为什么就苏轼他俩有闲情逸致赏月景?其他人都在忙什么呢?

  学生探索后,教师小结明确:他们俩是被贬谪的人,胸中苦闷,又任闲职,无事可做,欣赏自然美景以排解郁闷,表达了他们寄情自然超脱世俗的旷达情怀。其他人都在世俗漩涡中忙于追逐名利。

  ④文章怎样描写月景的?

  学生感悟后,教师小结明确:在庭中散步的时候,看见满院清亮澄澈的水,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水草呢?抬头看见了竹柏和月亮,才醒悟过来,原来是月光照出的竹柏的影子,是错觉。错觉手法很新奇,不同于人们常写的月光如水。

  3、朗读时从语调上体现作者郁闷――欣喜――闲静――感慨等感情色彩的变化。从写作背景中可知他政治上受到打击,心中很郁闷,所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月夜,解衣欲睡”一句读时语调低沉压抑;但他又很旷达,寄情自然,看见月色就欣喜起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语调庆幸、喜悦;一个人觉得不怎么乐,“念无与为乐者”语调怅然若失;想到了一个可以共乐的人,“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语调高兴,两人漫步庭中,排遣光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语调欣慰;两人欣赏着院中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融进大自然,心境闲静,语调畅和;由月景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由发出了深深地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语调低沉悲凉。

  七、整合朗读

  把分解的四项朗读任务融合为一体,形成朗读技巧。

  八、让学生当堂把课文背诵出来

  为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展开背诵比赛,最先背会的前三名赏以桂冠,给以冠军、亚军、季军的称号。

  九、拓展

  1、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情感作比较,使学生对苏轼的思想有个完整的认识:他很矛盾,既超脱世俗,又惧寒凉,同时又向往世俗,又恐世俗的排斥与打击。

  2、你还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

  十、作业

  做同步练习册,巩固融汇本堂所学。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惟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环境,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惟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联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课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思想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记式的散文,大都选取材料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味,或表现一片情怀。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纯真写景,实则是有寄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前猜测,本文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如何的?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搁浅。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传译理解:通过传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逛逛。思量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落里溜达。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处所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罢了。

  四、赏析:

  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间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阐扬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如何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一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那边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情怀,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效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学科 语文 总课时数 1课时

  单元章节名称 第四单元江山多娇 年级册次 八年级上册 版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又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需要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准确的把握文意,并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细心的揣摩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及重要句子含义。

  2、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个性,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 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教学模式 读通----读懂----读透-------读疑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1、多媒体

  2、学生做好有关咏月的诗句摘抄。

  3、将《读后感》发给学生。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诗情画意

  (播放《月光曲》)

  1、同学们,你们在聆听这首乐曲的同时,感受到什么样的意境?

  2、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月分外青睐,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出示一幅幅月色图,让学生说出符合其意境的咏月诗句。)

  3、其中,要说写月最多,和月最投缘的,当属—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描写月夜美景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聆听

  思考

  发言

  音乐、图画、诗句,诗情画意的开始,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既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重到知识的积累,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一读为快

  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2、放朗读录音。

  3、学生范读。

  4、学生齐读 听朗读时注意正音及朗读的节奏、感情。

  扫清字词障碍。

  读通读顺

  读出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设想

  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平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

  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提问:苏轼在这个夜晚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月色与竹柏影

  (四)、了解背景,体会“闲”情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请同学翻译这几句的意思。

  提问:老师仍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学生思考

  明确: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怎么是个闲人了?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要仔细体会这里的“闲”情。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这里的感情,读出苏轼的豪情与乐观。www.xkb1.com

  学生齐读课文。

  (五)、培养豁达的心境

  这样的“闲”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呢?苏轼在文中有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闲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反映他的思乡之情,那么苏轼呢?他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六)、总结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通 贬谪的悲凉

  达 赏月的欣喜 闲情

  乐 漫步的悠闲

  观 人生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两天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这次活动是将八上的内容放在初一学生中教学,这就更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当我看到钱梦龙先生回忆改变人生的一节课——《愚公移山》教学的时候,他介绍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主张:一般都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的知识。这个主张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试想一下:教学创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再好的创意也只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创影。”

  3、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3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重点

  难点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贴图)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

  “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

  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

  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检查预习情况。Ppt出示: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准确解释: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遂至

  怀民亦未寝步于中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流利翻译: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户”,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盖”,联系《童趣》中的“盖一癞蛤蟆”和《狼》中的“盖以诱敌”;区别“行”“步”与“走”的含义;语句的理解要到位,关注“为乐”“闲人”,“庭下”一句要如实翻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三、诵读文章之韵味。

  1.请一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从这几方面评价。

  2.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3.询问: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

  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学老师的样子再读一遍课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5.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过渡:在朗读中,我们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的确,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

  四、品读作者之快乐

  1.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教师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爱!

  2.学生自主品读赏析,然后小组互相启发完善。

  3.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①月色入户

  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走入”“进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苏轼(残月,冷月,缺月,孤月,圆月,明月,这些月的意象里凝聚着他或悠闲或炽热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会放弃一个美好的秋夜的;“她知道,一颗懂得美的心,绝不轻易在无边风月里合上外壳”。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

  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

  探讨:这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为什么?

  明确: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一为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们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

  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师生对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体会二人的默契。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所以这里适宜采用比较的方法体验探究作者的快乐。

  探究一,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探究二,ppt出示: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追问:为什么苏轼没有用语气词?

  明确:作者已把心理的波澜寓于这种曲折动人的描写和特殊的行文顺序中,不需加语气词。而且不加语气词,更能体现文言的简洁与韵味。

  4.小结:区区85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

  随《高山流水》的音乐再读全文,展现这份曲折流动、摇曳多姿的快乐。

  五、探寻“闲人”之魅力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

  3.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适时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显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3.请你以苏轼的身份,用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感慨。

  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一丝自嘲——能够在此种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种洒脱;但此时此刻,在这个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4.拓展: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翻开苏轼煌煌近百万字的诗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当他乘月至溪桥时,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晓——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东坡志林西江月》

  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5.总结结: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8-31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08-31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08-23

《记承天寺夜游 》的教案08-23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6-1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1-27

《记承天寺夜游》09-11

记承天寺夜游08-31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文言现象09-2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