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韩愈

时间:2023-11-24 15:18:25 韩愈 我要投稿

《晚春》韩愈

《晚春》韩愈1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无才思”的奇语,当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韫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应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前文所引述的两种对此诗寄意的解会,虽各有见地,于此点却均有忽略。殊不知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晚春》韩愈2

  【教学设想】

  《师说》教学拟用3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首段,第二课时学习第2段.第三课时学习3.4两段并总结全文。(本教案为第一课时)

  《师说》是韩愈散文压卷力作之一。“师”、“道”二字为全篇灵魂,总系于篇首,全文以“浩然之气”灌注。其势亦蓄于篇首。故扎实抓好第1段的教学,就奠定了认识全文的基础。

  文言知识方面,按教材系列当重实词。第1段中,“师”的用法已见3种,中含首次要求作理性把握的意动用法,是为重点;其余“道”和“业”的特定含义,“受”的通假,亦予搞清。此外虚词中“乎”的介词用法,“也”的句间停顿作用,“所”字结构,也适当复习。

  韩愈师道之论,雄踞中国思想界千二百年,以中唐世情说穿百代通理,于人于文,均有可鉴,因此教学中对韩愈“奋不顾流俗”的精神和“师道”的古今通义,不可不及。

  教法当以教学对象为本,以本人执教班级而论,教材处理不拟作大幅跳跃,而优先考虑讲授与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地位,复习文体特点,懂得写作背景。

  1.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是韩愈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2.由已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等篇总结出:“说”是议论,“说”前的文字提示了文章的论题,“师说”这个标题,表明“说”的对象是“师”。

  3.韩愈为什么要专以“师”为论?

  ①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大力鼓吹儒学,反对佛老,并希望借提倡先秦两汉古文传统的名义来扭转当时写文章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歪风,这就要靠师承关系大力宣传并推行自己的主张,于是“师”的地位显得异常重要。

  ②当时在士大夫阶层中间,从师学习的风气衰落到了极点(举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写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有关内容为佐证),因此韩愈要靠师承关系推行自己的政治和文学主张非常困难。

  所以,韩愈在勇敢地“抗颜为师”的同时。写了这一篇《师说》,向歪风盛行的社会高声倡导他“从师学道”的主张。

  (二)诵读课文第l段。

  1.以第1句为例提示要重视停顿和重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重读“必”。“必”语气坚定,斩钉截铁,表现了韩愈向“流俗”挑战的决心。

  2.齐读第1段。

  提示:

  ①不仅要读得准确,而且要读出“抗颇为师”的气势。

  ②句中的“也”表语气停顿.应顿在“也”后,作用是强调“也”前的词语(“闻道”)。

  (三)研习第1段。

  1.认识“师”的意义和职能。

  韩愈说的“师”,有特定含义,非指“童蒙之师”。他认为“师,必须具备三种职能:传道,受业,解惑。“道”,就是儒家以仁义道德为中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整套大道理。即擂家道义。“业”就是“经传六艺”等阐释儒家道义的经典。“惑”则指在“传道”、“受业”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间题。“受业”的“受”与今“授\'为一对

  古今字。“受”甲骨文中是一只手把东西交给另一只手,所以无论“接受”、“交付“都用这个字。后造“授”表交付,“受”才单表“接受”。这种情况语文课本也归入通假一类。

  2.认识“师”的职能之间的关系。

  讨论:“师”的三个职能有无主次之分?哪一个是最终目的?

  明确:“受业”是为了“传道”,而“解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业”,从而理解“道”。所以“传道”是根本职能。若不是这样的“师”,就无法完成鼓吹儒学、推动古文运动的任务。

  学生翻译“师者”一句,先直译后意译。(兼及“所以”用法。)

  3.认识韩愈“传道”之说的价值。

  韩愈打破了仅仅把“师”的职能看作教书识字的世俗局限,指明了“师”的根本作用就是通过“传道”扭转世风,这点古今有相通之处。

  学生讨论古今师道的异同。明确:古今“道”、“业”、“惑”的时代及阶级内容有所不同。但韩愈师道之说将“传道”列于首位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师”的根本职能是“传道”。“道”既要“传”,说明不可先天获得,所以作者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人莫能“无惑”,而“师”可“解感”,则可以推出“一切人都应从师学习”的结论。

  示小黑板A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辨析3个“惑”字。翻译。

  5.认识从师学习的正确态度。

  诵读“生乎吾前”至段末。

  示小黑板B面:“生乎吾前后,其闻道也,固(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思考:从这三个“师”中先排除一个差别最大的,再辨析剩下的两个。

  讨论后明确:

  ①先排除后面一个(名词)。

  ②“师(道)”是“学习(道)”,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师(之),是“以(之)为师”,属意动用法(用学过的有关例句印证之:不耻下问,草菅其命,吾妻之美我)。兼及“乎”、“所”的用法。翻译这几个句子。

  讨沦:文中提到从师的态度,最明确的是哪一处?这个论断与上文有何逻辑联系?

  明确:从师的`正确态度概括起来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以有道者为师),它的理论依据就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既然“传道”是“师”的根本任务,那么择“师”当然非“道”莫属,其余无论年龄、地位、学历……均可置之度外。

  6.认识韩愈师道之论的局限性。

  思考:“师”是否能传一切“道”,授一切“业”,解一切“惑”?

  明确:韩愈对“师”的作用强调过分了,与我们今天强调社会实践的观点相悖,这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7.简要梳理第一段论证的逻辑关系。

  (四)初步理解韩愈写作的“浩然之气”。

  将本文与《小石潭记》一类散文比较,从感性方面领会本文的气势。本文的气势从哪里来?

  1.文章本来就有战斗性,几乎每一个观点都与世俗偏见尖锐对立,充满正义之气。

  2.严密的逻辑产生了不可辩驳的力量。文章起首就抓住了“师”的实质,为全篇议论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论证从师的必要,显得理所当然;而师者传道,学者师道,就必然可推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语言的运用在意义上层层转接而下,有一种流动的气势,文中多处运用“顶真”辞格,使文气贯接;用词择句多带感情色彩,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表(如用“必”表坚定倡行师道;用“无……无……”的句式,明确排除“道”以外的一切从师前提;用“孰能无惑”这样的反问句表示一切人概莫能外)。

《晚春》韩愈3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音:

  cǎo mù zhī chūn bú jiǔ guī ,

  bǎi bān hóng zǐ dòu fāng fēi 。

  yáng huā yú jiá wú cái sī ,

  wéi jiě màn tiān zuò xuě fēi 。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才思:才华和能力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了一景。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晚春》韩愈4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解(jiě):知道。

  试题

  (1)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分)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5、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3)(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4)(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5)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二:

  (1)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 图。

  (2)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3)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

  (1)拟人、比喻 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

  (2)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3)①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②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翻译: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赏析: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晚春》韩愈5

  【原文】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承受之后随风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sì),才气,文思,此指花草姿色。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空中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晚春》韩愈6

  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原文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⑵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榆荚(jiá):榆树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汉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荚成者,收乾以为酱。”才思:才气和思致。《后汉书·文苑传》:“(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宋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

  晚春阅读答案

  (1)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分)答:本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1分)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

  (2分)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2分)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寥寥几笔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

  (2)(2分)答:本诗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1分)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2分)

《晚春》韩愈7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2)(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晚春》韩愈8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将:携。

  ②慢绿:遍地绿色,满眼绿色。慢,通“漫”。妖红:艳丽的红花。

  ③等闲:无端,无来由。

  译文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诗鉴赏

  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刹那间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思量,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且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谈之歧异,便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诗人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

  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这样才写出无才思的奇语,可见应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

  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蕴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仍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亦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 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 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前文所引述的两种对此诗寄意的解释,虽各有见地,于此点却均有忽略。殊不知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

  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此。

《晚春》韩愈9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领悟出其中的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注释

  此乃《游城南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不久归:将结束。

  晚春:的最后一段。

  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写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晚春》韩愈10

  晚春

  唐韩愈

  cǎomzhīchūnbjiǔguī,bǎibānhngzǐdufāngfēi。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ynghuāyjiwcisī,wijiěmntiānzuxuěfēi。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注释解说: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

  ⑵不久归:这里指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榆荚:榆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

  全诗解释: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勇气非常。这就给人以: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晚春》韩愈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以画解诗”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容。

  2、明确哲理诗分类,学习读诗方法。

  3、能够掌握并运用解读哲理诗的方法,并自主运用。

  二、教材分析:

  《晚春》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课外推荐古诗中一首。对于课外古诗词,编者在诗歌下面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但是学生们基本只会草草地浏览而不会细细品读,以至于到了会背的地步依然无法理解诗歌内涵。《晚春》是一首内涵丰富却极为含蓄的哲理诗,让学生在探究中多元解读,初探“诗无达诂”的理念很有必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是《晚春》,一首大家都会背了的诗歌,其中的情感与深意大家理解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二)用平仄,读出诗韵

  1、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诗歌。

  2、请同学评价,强调初读诗歌的要求。

  明确:读准字音;注意句读(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运用平仄的格律读出诗歌味道)。

  3、请同学们划出诗歌的平仄,读出诗歌的韵味。

  4、学生范读

  明确:强调声音的延长、重音等。

  5、全班齐读诗歌。

  6、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你觉得这是一首关于什么内容的诗歌。

  预设:大多数学生按照平时学习诗歌的方法关注题目、注释等内容把其定义为“描写暮春之景”的诗歌。

  (三)寻意象,初探哲思

  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诗歌插图,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划出诗中的相关景物,说一说同学的画是否适合作为插图,为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描述诗中之景,展现心中所想与画作的差异,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作答。明确:

  百般红紫斗芳菲:抓住画作中“斗”不明显来理解诗意。诗歌中突出“斗”字表现出来的画面感,花朵以颜色、形态、香味作为竞相绽放的资本,呈现出百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的画面。

  惟解漫天作雪飞:抓住画作中没有呈现“漫天雪飞”之态来讲解诗歌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勾勒脑海中的画面感。

  2、诗中的景物都有什么特点?明确:生机勃勃

  3、引入资料,对比阅读:我们来看看,同是暮春时节,其他诗人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致呢?插入资料:

  昨日杏花浑不见,故应随水到江滨。

  ——《暮春》王安石

  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昔游。

  ——《暮春感怀》戴叔伦病香无力被风欺,多在青苔少在枝。

  ——《暮春对花》崔橹边读边让学生感受到暮春的凋零、凄冷之感。

  4、韩愈笔下的景物为何会呈现出格外的生命力?韩愈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草木之春即将离去,在最后时节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作者融情于景,借此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用自己美好的姿态留住美好的时光。

  (四)明差异,领会深意

  5、插图应该要展现出花的争艳杨花榆荚的飞雪之态,可是对于他们谁主谁次却存在着分歧。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的创作,他们一位更突显百花,一位更着重与杨花榆荚。你觉得谁才是这幅插图的主角呢?请结合诗歌以同桌为单位说说你们的看法。

  ②杨花榆荚为主角:无才思的杨花榆荚,虽没有花般艳丽的色彩和迷人的芳香,但它依然不甘心并发挥自己的所长用漫天飞舞飞舞之态来展现自己,展现其朴素之美。

  6、为何作者要倾情于朴素的杨花榆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此诗的.创作背景。

  插入背景:

  韩愈科举考试,四考才中;吏部考试,三考未过。三十四岁才做了个四门博士的小官,一贬阳山三四千,二贬潮州路八千!

  元和元年(806)韩愈离开江陵,再度回到京师,任国子博士,十年时间连升六级,但因性格耿直,总与一些宦官权要相对抗,故也不太得志。元和十一年,因他赞同对淮西与蔡州用兵得罪宰相,被借故降职。此诗正是作于这一年。

  7、看完创作背景,韩愈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无论是艳丽特别,还是朴素平凡,我们都应该不甘于现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情去展现自我。

  过渡语:表面看来《晚春》是一首游览写景之作,细细品读我们却获得了多样的哲理,正所谓“诗无达诂”。其实啊,《晚春》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哲理诗,可是他却与我们平时接触的“哲理诗”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用方法,牛刀小试

  1、这刚好是哲理诗两种类型:因为唐诗重情,宋诗重理。直接阐述哲理的哲理诗和含蓄类哲理诗。那么面对这类含蓄的哲理诗我们该如何读书它的哲理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读诗的步骤,归纳一下方法:

  首先,我们朗读诗歌,圈划出诗中的景物。当景物寄予了作者的情感时我们称之为“意象”,所以第一步,我们在找意象。

  随后,我们探讨着诗中百花的娇艳和无才思的杨花榆荚,明晓了其中的差异;最后,我们结合创作背景明白了蕴含其中的哲理。

  2、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这个方法,品读下面两首诗歌的哲理。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叹花唐杜牧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小结:诗歌融意象而灵动

  哲思蕴景致而深远

  板书:找意象明差异悟哲思

《晚春》韩愈12

  [唐]韩愈

  原文: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1】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2】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3】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

  【4】斗芳菲:争芳斗艳。

  【5】杨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6】榆荚(jiá):榆树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汉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荚成者,收乾以为酱。”

  【7】才思:才气和思致。《后汉书·文苑传》:“(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

  【8】惟解:只知道。

  【9】漫天:满天。宋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

《晚春》韩愈13

  韩愈《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

  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英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显看来,是它在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

  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

  17、《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6、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有误,《移家别湖上亭》是唐代诗人戎昱在搬家时所作的一首七绝。“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本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故选C。

  17、“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晚春》韩愈14

  韩愈的《晚春》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文艺创作的思路;文思。

  解(jiě):知道。

  【白话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赏析】

  《晚春》是韩诗颇具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

  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刹那间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思量,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且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谈之歧异,便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诗人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

  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这样才写出“无才思”的奇语,可见应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

  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蕴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仍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亦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前文所引述的两种对此诗寄意的解释,虽各有见地,于此点却均有忽略。殊不知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

  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此。

《晚春》韩愈15

  作品原文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词句注释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⑵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榆荚(jiá):榆树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汉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荚成者,收乾以为酱。”才思:才气和思致。《后汉书·文苑传》:“(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宋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

  白话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晚春》韩愈】相关文章:

韩愈《晚春》赏析02-21

晚春韩愈古诗12-30

韩愈《晚春》练习试题05-17

韩愈《晚春》原文及翻译01-18

晚春唐韩愈的古诗03-28

古诗晚春韩愈译文06-05

《晚春》韩愈诗词赏析09-27

韩愈晚春古诗原文09-13

晚春韩愈古诗原文06-08

晚春韩愈古诗全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