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讲课内容

时间:2020-10-07 15:34:47 登鹳雀楼 我要投稿

《登鹳雀楼》讲课内容

  引导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千古名篇,从我们小学开始,就已经接触这首诗,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下《登鹳雀楼》讲课内容。

  张宁老师清音雅调群付君子群讲课

  (2016.8.12)

  各位清音雅调群的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华门弟子张宁,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基础吟诵75首》上的《登鹳雀楼》。昨天我们已经学习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王之涣的故事,大家都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他的另外一首诗《登鹳雀楼》。

  今天,我们就来看他的另外一首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呢,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很多人就会问,包括我上课的时候,我的学生也经常会问我,老师,他为什么用“白日”不用“红日”呀?快落山时的太阳明明就是红色的呀?后来呢,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于是,我就上资料库查询,在唐代之前,诗人写诗的时候用“白日”的比例是非常之大的。那么,由此可见,“白日”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用法和意象,用“白日”就意味着他将使用“夕阳”意象中之前所有历史中所蕴含的积淀可以在此展现出来;除此之外,“白日”会给人一种光芒万丈之感,所以说,它和我们所想表述的“夕阳西下”的感觉可能是略有区别的。“白日依山---”如果我们只看这四个字的话是静态的,好像就是即将落山的太阳依偎着山,但是它后面有一个“尽”,这个“尽”字就化静为动。所以说,这首诗,这一句,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是它的表现力是很强的,而且“尽”是个仄声,所以给人的感觉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第二句,“黄河入海流”,“黄河”在这里,本身是波涛滚滚的,那么“黄河入海流”的“入”不仅是入声字,而且它在这里所写的是黄河入海的那一刹那的景象,所以在这里呢,却又是化动为静。

  第一句化静为动,第二句化动为静,我们再把这两句放在一起来看,第一句,描写了光芒万丈的太阳、青色的山;那么,第二句,写到了黄色的黄河水和蓝色的海水,并且有动有静,这个画面是很美的,尤其是非常壮阔的。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因为我的'家乡就在这里。鹳雀楼我去了不至一次,我们登上鹳雀楼,可以看见太阳依偎着群山、我们也可以看见黄河水,但是,我们看不见大海,所以说呢,第一句是实写,而第二句呢是虚写,虽然我们知道“黄河入海流”,但是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在这里用了一个虚实结合的写法,然后把眼前之景和想象之景天衣无缝的结合了在了一起。那么在这里,我们再想一下,这首诗之所以能荣登“唐诗百强榜”的榜首,它是有一定的意韵的,因为它在十个字之内给我们写出了无比扩大的景象,这就是我们在绘画中经常所说的”尺幅万里”之势。

  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喜欢这首诗,不仅仅是因为前两句,我们很小的时候经常说到的恰恰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后两句中里面,才写出了诗人的胸襟和气魄,在眼在有着如此阔大景象之时,诗人想到的不是就此止步,而是想看到更为广远的景象。我们都知道,王之涣是太原王氏的后裔,他自己虽然一直官场不得志,但他的才情和气度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能用常人的心情去揣度他,在他的眼里虽然可以看到如此的景象,但他更想看到是的更为广远的,于是才有了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那么,这首诗的优长之处就在于把眼前的景象与胸中的气度、胸中的志向天衣无缝的结合了在一起,在二十字之内展现出一个意气风发的诗人的形象。

  很多人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会说王之涣在写的时候年龄已经非常大了,在这里,他用的是“楼”“流”这样的韵,所以呢,就会显得非常的沉闷。那么,我们认为,我们了解一首诗歌,除了从押韵的角度来了解,还需要从诗人的生平来了解,王之涣是太原王氏的后裔。那么,我们再从诗歌的内涵来了解,看看诗歌本身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这首诗,本诗前两句,意境开阔;后两句,气象不凡。所以说呢,他可能是在晚年所写,但是即使是在晚年所写,也应该表达是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景象。所以,我们在吟诵的时候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具体到吟诵上呢,我们来看第一句:“白日依山尽”这个“尽”,不入韵,所以我们在这里不能过多的拖长,同时,由于它不入韵,可以把太阳落山时的这种感觉给表现到位。

  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河”字在节奏点上,我们长吟,长吟能把黄河波涛滚滚的感觉表现出来;而一个“入”字,非常的急促,把黄河入海时的气势表现到位;流”字我们长吟,拖腔,能够把水的波涛汹涌表现出来,我们再来听一下这句“黄河入海流”。

  我们来看第三句:“欲穷千里目”,我觉得这一句要把优游从容的感觉表现出来,诗人他的胸襟和气魄就会在我们从容的吟诵中展现出来,“穷”在这里是节奏点,需要长吟,而“目”呢,它不是韵字,所以呢,我们不能长吟。

  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我要刻意强调一下这个“楼”字,我们说诗人在这里说是“更上一层楼”要登高望远,所以“楼”字我们在吟诵的时候是要往上走的,不能往下走,往下走的话,整首诗的气象就完全表现不到位了。

【《登鹳雀楼》讲课内容】相关文章:

古诗《登鹳雀楼》01-05

登鹳雀楼 说课稿06-03

登鹳雀楼作文05-12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12-22

登鹳雀楼的王之涣11-14

评析《登鹳雀楼》译文06-18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06-16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06-15

登鹳雀楼教案反思06-12

登鹳雀楼小班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