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5-08 15:14:36 赤壁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1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

  2、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自卑的感觉呢,恐怕每个人都有,只是内容不同,程度不同而已。自卑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本能,但努力的程度和机遇、天赋的不同,获得的信心的程度也不同。但不管怎样,信心对人的成长进步非常重要。李白在42岁那样被玄宗皇帝下诏入京,他大呼“仰天大笑出东门,我辈岂是蓬蒿人。”显得那样的豪迈自信,被变相地赶出长安时,却面对朋友的金樽美酒郁闷得不能下咽,但他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论在任何挫折和打击中,他都激励自己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李白留给我们的极大精神财富。苏轼虽然一生经历坎坷,三次被贬,却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是一个乐观旷达的人,文章事业上的自信使他乐观地看待官场上的起伏升迁。同学们如何看待自卑或自信呢?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自卑和自信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播放录音

  (二)、朗诵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能准确的处理文章的感情变化。

  (三)、作者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诋毁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识记:

  归纳前、后《赤壁赋》中关键字、词、句子文言特点。

  2、理解: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从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总结其异同,从而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的鉴赏能力。

  3、探究:

  苏轼的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宏观地分析总结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难点:理解两赋中所表现的苏轼的复杂思想。

  【设计思路】 本课型设计为“宏观比较阅读课”。所谓“宏观比较阅读课”就是着眼于文章的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整体阅读方面,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高屋建瓴式地把握全局。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准确地进入阅读学习的角色;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运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尝试着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初步鉴赏作品的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目的。

  该课型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安排了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分两课时完成:归纳关键字、词、句的文言特点,相同点的归纳分析,相异点的区分理解。这样有利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并加以归纳整理、比较分析。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模式进行比较赏析,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活动方式,学生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并在与其他成员的协商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营造出一个脑力震荡,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年四十七岁的苏轼所写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游赤壁二首》说:“赋是双珠可夜明。”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论前后《赤壁赋》道:“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可见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感受、品味苏轼在二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吧。

  (二)比较阅读赏析

  教学板块之一:归纳关键字、词、句的文言特点

  1、 请学生分小组进行默读、正音。

  2、 请各小组挑选代表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正音:

  《前赤壁赋》:幽壑(hè) 嫠(lí)妇 舳舻(zhú lú) 槊(suò)

  《后赤壁赋》巉(chán)岩 虬(qiú)龙 鹘(hú) 冯(pīng)夷

  3、 请各小组分别按照下列的归类,从课文中寻找到相应的字、词、句。

  (1) 名词作状语:

  《前赤壁赋》:西、东——向西、向东

  《后赤壁赋》:横江东来——向东

  (2) 名词动用:

  《前赤壁赋》:顺流而东也——向东流去 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后赤壁赋》:履巉岩——踏 羽衣——穿着羽衣 掠予舟而西也——向西飞去

  (3) 使动、意动用法:

  《前赤壁赋》:舞、泣——使??跳舞,使??哭泣

  《后赤壁赋》:顾而乐之——以??为乐

  草木震动——使草木

  (4) 特殊句式

  《前赤壁赋》:倒装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语后置 而今安在哉——“在安”宾语前置

  《后赤壁赋》:倒装句:步自雪堂——介词结构后置

  归而谋诸妇——介词结构后置

  曾日月之几何——定语后置

  省略句:揖(于)予

  固定格式:如此良夜何? 教学板块之二:相同点的归纳分析

  1、 引导学生就两篇文章的体裁、主旨、写作方法三个方面来归纳分析相同点。

  2、 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记录、整理发言内容。

  3、 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辩伪、取舍、论证、总结。

  相同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体裁:两文都属于赋体,但改革了两汉古赋、六朝骈赋、唐代律赋等一贯骈偶丽辞的风格,注入散文化的语句,简直是体格新颖、意味隽永的散文诗。

  ② 主旨:两文都是以江山风月之乐和老庄齐物思想来消解政治失意的苦闷,抒发对宇宙万物“常”与“变”的体会。

  ③ 写作方法:两文皆采用借景抒怀,寓情于理,虚实相生,抑扬结合的表现手法,将画意、诗意、哲理融为一体。

  教学板块之三:相异点的区分理解

  1、 再次分组朗读两篇课文,体会各自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就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的相异点展开讨论。

  3、 各小组代表发言,归纳讨论结果,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争辩、补充、总结。

  (1)内容:

  《前赤壁赋》是记夏历七月十六夜的江游,本篇是记十月十五夜的江游,读者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的景物的变化。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派新秋的景象;后赋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江上之景,除了时令景色外,两次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也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有目的、预先计划好的月下泛舟,人不离舟,所写的只是江与月,感情和议论也围绕着江与月而发,一气贯彻;这一次却并无江游的预谋,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才再度泛舟的,而且还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得多,展示的景色也因之而繁富。但更重要的区别是,前赋是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了一篇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2)结构:

  《前赤壁赋》:在泛舟赤壁的过程中穿插主客问答的两个自然段,运用主客对话手法抒写跌入人生的苦闷,又从旷达中得到解脱。

  《后赤壁赋》:既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又有传神的情事叙述,造就了似闲散而非闲散的笔墨,尤其是文章结尾部分对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的描述,将情节置于若疑若信的恍惚的梦境之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传达出“庄周梦蝶”的亦真亦幻的意趣,隐喻了“乌台诗案”一事,虚实相生,波澜迭起,结构跌宕而又紧凑。

  (3)语言:作为赋,《后赤壁赋》比《前赤壁赋》更散文化,对偶句少,不用典故,但音律依然有韵文的铿锵。

  (三)拓展探究:

  (1)问题设计: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2)各小组展开讨论,形成一个书面发言的“纪要”。

  (3)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碰撞、整合,明确以下要点:

  ①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端,然而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政治主张有其一致之处;生活上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无章的洒脱态度。

  ② 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学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

  ③ 《前赤壁赋》所谈哲理,受到庄子相对主义观点的影响。但他吸收了其中的积极因素具有辩证思想。他以变与不变之理来解客之悲,又以陶冶大自然的旷达情怀来解客之闷。作者在言论和行动均不得自由的逆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消极颓丧,而是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后赤壁赋》通过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的幻觉,透露出作者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孤鹤、道士与作者的形象虽三而一 ——传达出“庄周梦蝶”的意趣。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新词和壮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2、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喜而悲、由悲而向豁达转变的。

  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苏轼生平资料,思考他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禅语导入,激发兴趣

  有道是:(PPT)“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对此你怎么理解?

  结合学生的理解,老师作简要补充分析:上述话语是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PPT)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分析略)

  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之第一篇——苏轼的《赤壁赋》。看看在东坡居士笔下赤壁的山水是山是水还是非山非水?

  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把握字词准确读音,思考哪些段落是写赤壁的山水?哪些不是?(PPT)

  明确:一二段主要描绘赤壁的山水。

  2、自由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音韵节奏。

  三、赏赤壁夜景,品作者深情

  (一)研习第一段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是什么意思?交代了什么内容?

  请一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解释“壬戌”“既望”以及状语后置句“于……上”。

  这第一句简要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2、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看到了什么?请用原文话回答。

  明确:先是看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接着看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以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相机点拨“徐”“兴”“横”等词的意思和状语后置句“于……上”和“于……间”等。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叙述:

  “清凉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会儿,“一轮皎洁的明月从东山之上冉冉升起,而后又似乎在斗牛二星宿之间左右徘徊”,此时,放眼大江,“白茫茫的水雾笼罩在整条江面,水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

  有什么感受?请述说刚才的感受。然后请学生背诵这几句美景。

  4、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又有什么举动和感受呢?

  明确:月亮还没有出来时,他就“举酒属客”——向客人劝酒了,并且还唱起了“情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即吟诵《诗经》中的(PPT)“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jiǎo)兮,劳心悄兮”。

  月亮出来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他的感受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上述诗句的含义。

  5、再次闭上眼睛,听老师诵读第一段,并想象我们就在这奇妙的画境中。

  6、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意境美。

  (二)研习第二段

  1、于月夜泛舟赤壁之下,是那么令人陶醉。接下去主与客还会怎么样呢?请齐读第二自然段。

  明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老师强调“于是”的古今义和“乐甚”“扣舷”“倚”“和”等词的意味。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情”,并板书“乐”字。

  2、苏子此时所歌的内容是什么?与首段所诵歌内容有相同处吗?

  明确:所歌内容:“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各一方。”这里主要化用了《楚辞》相关篇目的句子,如《湘夫人》中的句子:(PPT)“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它的大意是“公主啊快快降临北岛,我望眼欲穿何等心焦!阵阵秋风轻轻吹过,洞庭波涌啊落叶萧萧”。《湘君》中的(PPT)“桂棹兮兰枻(枻音 yì ,船舷,)”。以及《少司命》中的:(PPT)“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huǎng)兮浩歌。”它的大意是“期待的美人啊迟迟未来,临风悲歌啊心思恍惚”。歌词可能是作者化用这些典故,临时现编的。它与作者在首段直接吟诵《诗经》中的诗句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诗句都有“美人”这个意象。

  3、作者此时一再吟唱“美人”,这是为什么呢?他为什么不吟唱其它而非吟唱“美人”不可呢?这其中有什么深意?

  明确: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理解:“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贤主”和“美政”的象征,作者于此反复吟唱“美人”,显然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今天虽然因“乌台诗案”遭受贬谪于偏僻的黄州,但屈原般“致君尧舜上”的社会理想却一直萦绕心头,内心深处并没有忘记国家社稷。

  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是谁“和”谁?洞箫声有什么特点?歌声有什么特点?

  明确:从前文看“扣舷而歌”在先,这里应该是客的洞箫声“和”苏子的“歌”,某种意义上说是“歌声”触发了客吹“洞箫”。“洞箫声”的特点是“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嫠妇”,一言以蔽之:“悲”。作者没有直接写歌声的特点,但从伴奏的'“洞箫声”可以推知,一定也是“悲怆”的。

  引导注意“舞”和“泣”的使动用法。

  (三)品作者深情

  1、自由读一二段,思考: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仅仅看到“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吗?为什么不写其它内容?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进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能够传情达意的,反之则不取。也就是说,写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的。

  2、经作者情感过滤的景有什么特点?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经作者过滤的景色调偏冷,显得非常纯净淡雅,有一种道家仙境般的意境。传达了作者恬静怡然的心境。但由于这个意境整体色调是偏冷的,所以作者信口所吟唱的歌声也是悲的,再加之“洞箫声”的应和,作者内心深处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悲情与之产生共鸣,所以表面的“乐甚”也难以掩盖那内心深处的悲痛。

  因此,这两段作者的情感先是面对令人陶醉的美景,暂时得到感官的陶冶,似乎忘却内心的悲痛,怡然自乐;但随着自己不经意的“歌声”和客的“洞箫声”,“乐”却不堪一击,立即又被“悲”所替代。板书:乐→悲

  3、齐读一二自然段。

  4、小结:作者通过对月夜赤壁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和洞箫声的描绘,传达了作者淡淡的欢乐和深深的悲痛。

  四、作业:背诵一二段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前赤壁赋》教案设计08-25

《前赤壁赋》优秀教案03-30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优秀)01-22

赤壁赋教学设计12-28

《赤壁赋》教学设计06-25

前赤壁赋原文03-20

前赤壁赋译文01-11

《前赤壁赋》经典赏析04-20

《前赤壁赋》鉴赏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