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解读

时间:2022-08-02 14:31:36 背影 我要投稿

《背影》教学解读

  《背影》全文集中描写的,是父亲在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昧浓,蕴藏着一段深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背影》教学解读。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背影》教学解读

  《背影》教学解读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纪实散文,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朱自清美文的代表。教学时,很多老师都针对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和“我”四次流泪进行分析。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背影》是一篇散文,散文传统教学思路是分析人物形象,理清作者情感。很明显,这里混淆了散文和小说的教学思路。

  必须强调把散文和小说区分开来。散文将情感寄予全篇,不是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对人物进行分析,但一定要明确人物分析和情感分析的关系。如果在《背影》教学中强调人物形象塑造,那么的确能树立父亲的形象,但却割裂了作者隐于其中的深层次的情感,让学生混淆散文和小说的读法。教《背影》就是教学生学会散文的解读方法。我提出朱自清散文《背影》的教学新解读。

  首先明确的是:散文是在特定时间里发生了特殊事件的背景下,作者是用来抒发特殊情感的。人的情感是复杂的,那么,要真正读懂散文,了解特定时间是何时,引发作者特殊情感的事件是何事是非常重要的,另一件要事就是进入作者的角色,真正体会诱因,通过进入情境自主感受、分析作者的特殊情感。这样,才可能对美文进行美读。其次是重视散文的开头和结尾。

  教师在教学中要放眼全文、聚焦首尾。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最明显的情感――爱

  这是文章表现最直接、学生也最容易找到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层情感的分析探究。

  二、提出问题,聚焦首尾

  提出一个问题:“在第六自然段,父亲那时才四十多岁,为什么在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像极了八旬老人?”这个问题直击散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文章时的真正背景,进而聚焦《背影》的首尾两段。这时抓住的不是某个人物,而是一个字,“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中的“不”字。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且引发学生参与课堂的高潮。“‘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中的‘不’具体指什么原因?是不敢?不愿?还是别的什么?”这个不带有感情的字眼瞬间成为学生深挖的重点。在学生思考讨论时,引导学生使用组词带入法,补充“不”字后面的字,组成一个词带入文中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追问理由,启发学生带入“我”的身份和背景进行思考,从“我”的视角理解“我”的想法。不否定学生的思考,通过追问引导,让学生找到思考中的漏洞。在学生探究兴趣最浓厚的时候,转回文章的最后一段,带领学生分析最后一段。抓住“不同往日”、“终于”、“忘却我的不好”等重点片段,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复式问题启发,让学生找到朱自清交代的真正背景和首段“不”字的真正含义是“不好意思”,而且是“我”不好意思见父亲,“我”是含着愧疚之情的。这时,老师才告诉大家朱自清和他父亲之间产生隔阂的前因后果,了解《背影》写作的特殊时间和事件,感受朱自清情感的诱因,体会朱自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过程,明白《背影》是朱自清写来向父亲道歉,请求父亲原谅的文章。达到教学过程的又一个高潮。

  三、再品文章,情感丰沛

  在学生体会理解朱自清身为儿子的愧疚之情后,老师再次领着大家重读《背影》,回到父亲四次背影和“我”的四次流泪。这时,学生已经在朱自清不好意思、愧疚的情感基调中,再体会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就能体会出朱自清在《背影》的字里行间寄托的深深愧疚,自然能够领悟朱自清笔下父亲老态尽显的真正原因。

  这样教学思路自然连贯,这种聚焦首尾、放眼全文的散文阅读方法,虽然没有具体分析某个人物,但它明确表明了由散文的特点决定的其阅读的整体性。抓住一个字的阅读在形散中抓住一个神聚的节点,进而连贯全篇。

  这种解读方法和教学思路指出了散文读法和教法的三个问题:

  第一,散文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味道、读出深意、读出作者的内心?

  第二,散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哪些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同时又是感兴趣的?

  第三,散文教学应该怎么教,怎么才能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走向和最近发展区,才能更新教学方法,让师生都乐在其中?

  《背影》教学新思路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

  第一,从读者角度读散文,让自己成为一个单纯的初读者,自由地读,完整地感受散文的行文和情感抒发表达路径。通过自己的研读、背景了解等,重走一次作者情感历程,体会全文,理清作者的真正意图。从读者视角获得全新的感受。

  第二,从学生角度读散文。让自己成为学生,带着兴奋点读。凭借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和把握,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从学生视角读散文,去发现、去寻找,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是学生困惑的,什么才是真正的散文阅读方法。这些是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内容。

  教学过程中的重视不是一味地使用讲解技能。重视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重视情景教学。要根据学情,启发学生成为单纯的读者。师生共创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地思考,寻找作者的情感历程,从而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和散文阅读的真正方式。散文不同于其他文体,散文的阅读绝不能只抓片段,全面性、整体性地阅读才是散文需要的读法。以上就是第三点――怎么教学生读散文。

  散文一定要读,一定要带着思考、进入情境读,一定要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次读。这样读,才能读得更深刻、读得更透彻。这样读,才是真正的读散文。

  语言特色

  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文章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简洁明丽、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背影》的语言还有文白夹杂的特点。例如不说“失业”,而说“赋闲”,最后一节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表达了家庭、父亲的困境和苍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同时,文白夹杂的语句,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行文立意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第一次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车站送别,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做了具体的描绘。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影响

  这篇散文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在这种觉醒面前,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来占有并表露自己的感情。这也是文章中蕴藏的革命性的历史内容及思想意义。它的出版不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使人们竞相模仿他情真意切、平和冲淡的散文风格。

  作者简介

  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背影》教学解读】相关文章:

解读背影10-15

解读朱自清的《背影》09-25

朱自清《背影》文章解读10-20

解读《背影》之关键10-09

《背影》解读之关键10-07

解读《背影》的精巧构思09-23

解读赏析朱自清的《背影》09-21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解读09-08

对朱自清《背影》多重主题的解读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