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作文

时间:2024-03-16 22:35:38 好文 我要投稿

年味的作文【共14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年味的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年味的作文【共14篇】

  年味的作文 篇1

  任何人都赶不上时间的脚步,年末将至。城市里,家家户户都贴上春联,窗口都挂满了腊味,店铺门上挂满了灯笼,显得热闹而喜庆,今年我们决定回老家天台过年,倒不是要去那儿走亲访友,只是很怀念老家的味道。在除夕这一天,我们早早的给外公外婆拜了个早年,动身前往老家天台。

  相比城里,乡下的年味自然要浓些。天台人过春节,一般是从腊月三十时到正月初八之间,实际上从上一年的二十五日开始,家家户户都在掸尘,打扫,准备年货,喜气洋洋为过年做准备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小年”,在那天里家家户户购年货,做馒头、捣年糕、包食饼筒等。说到食饼筒,就如俗话说得“食饼筒筒像卷,豆芽小菜炒麸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过今年重几斤”,这是那儿最受欢迎的美食,用面粉糊得薄如纸大如锅盖的圆形面皮,包制多种馅料。台州人的食饼筒胖得像小孩子胳膊的.圆筒形,至于里面的馅料则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再经过洒上色拉油的平底锅的烤制,当其烤成色泽金黄的时候,就能出锅上桌了,这时咬在嘴里,外脆里香,别提多美味了。

  到了除夕这一天,年味越来越浓。先是全家团聚会餐,将剩余的饭藏着,称“隔年饭”以示“有吃有剩,连年有余”。以前,年夜饭后都围在家门口放鞭炮,称“关门炮”,那可是孩子们最重要的娱乐节目,如今鞭炮已不能再放了,孩子们便少去了几分乐趣。除夕夜照例是不睡觉的,大家围坐一起或聊天、或打牌,叫做“守岁”,小辈们早早地围在大人们的旁边,等着长辈给小辈们分发压岁钱。除夕夜,离家再远的亲人们都要回来吃饭,一家人和睦幸福。

  新年初一,春节的高潮到了,家中一片红红火火,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初一早上,小辈们要向长辈们行礼祝贺,称“拜岁”。这一天,商店不开市,人不远行,遇人多说吉利话。新年第一顿早餐要喝五味粥,那是由红枣、番薯、毛芋、赤豆、豆腐等煮在的米粥,寓意不忘节俭,新年五谷丰登。晚餐大多是要吃扁食、水晶蛋糕,水晶蛋糕可是天台姑娘们的最爱,轻启朱唇,香软甜便直达心田。

  初二,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家长们会在有家里待客,妇女孩子会去游览寺庙,祈福消灾,祝愿自家在新的一年里能无病无灾。初四到初八,人们都忙碌起来,要抓住春节的最后时光,走亲访友,寻到最后一份热闹。春节到此也大致结束了,又回到初始时的那份静谧,人们也都散了,各做各的事去,新的一年刚起了个头,需靠双手去创造美好明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过年的形式没有太多改变,人们还是能团聚在一起,只是年青人都个个拿着手机,对着看不见的人发着聊不完的信息,而面对面坐着的人的话语少了。是啊!现在的年味已经淡了,淡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也被灯红酒绿的虚拟世界给冲淡了,我站在窗口吸着空气中漂着的年味,在心头祝福:年味莫淡了。

  年味的作文 篇2

  年俗是指春节习俗,春节俗称“过年”。那什么是“年”,又为什么要过年呢!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炮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也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又俗称“腊八”,有着喝腊八粥的古老习俗。喝上一碗腊八粥,祈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也有泡腊八蒜的风俗,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名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北京城还有“腊八粥,腊八蒜,放帐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的民谚。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节过完之后,人们都开始置办年货了,还会买春联,窗花,“福”字,年画,爆竹等等。这都是过年的习俗,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街上人来人往的,年味已经十分足了。

  接着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腊月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过完腊月二十三就过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穷运,晦气通通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其中民间还有“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俗语和习俗。

  年是游子的盛会,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中国有说不完的年俗,道不尽的风情。

  年味的作文 篇3

  不知不觉,过年了,我又长大了一岁。我可是非常喜欢过年啊。

  我家的年味要从我们买新衣服开始。我虽然平常也在买衣服,但是我们还在延续着过年买新衣的习俗。今年我的衣服老早就买好了。到了大年三十这天,我是多么的高兴啊!早上起来,我们买好了火纸与鞭炮,去祭奠我们的祖先与长辈。一个多小时后,我们从山上下来回到家里。回家后的这一小会儿,可是忙了。叔叔拿来梯子贴对联,我做的就是稳稳当当扶着梯子。对联贴好后我们又拿来灯笼,我的工作不变,依然是扶着梯子,叔叔将灯笼一个一个挂上,不一会儿,一个全新的装扮完成了。到了中午,我们要吃团圆饭了,但是在吃饭前还有一项重要的项目--放鞭炮。我们将鞭炮搬了出去,爸爸和叔叔点着了鞭炮,跑进了家里。听!那炮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放完炮,我们便开始吃团圆饭了。到了晚上,我们还要守岁,守岁的这一夜里,我一会儿趴在桌子上,一会又仰在椅子上睡着了。虽然这一夜我过得很煎熬,但我还是快乐的。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早上我们穿好了新衣服去拜年。我来到奶奶家,给奶奶送上了新年祝词:新年快乐!奶奶笑着取出一个红包递给我。我高兴极了!接着我又去二叔和三叔那里,他们都各给了我一个红包呢!那一天我很高兴,我一连收了五个红包呢!

  一晃,大年初一就过去了,迎来了大年初二。这一天我们都起来的很早,因为这一天我们要去外婆家里。来到外婆家后,我和表哥们一起放炮,一起玩游戏。到了下午,我们吃过饭之后,马上要回家时,外婆给我取了一个大红包,我当时心里好高兴啊!美滋滋的。

  真是‘日复一日’啊!初三来了,我们商量好了去处。这次去,没什么好玩的,因为只有我一个孩子。唉!真无聊!我只能听着他们大人谈笑。时间不一会就过去了,令我高兴的事情又来了,我相信我不用说都能猜到我为什么高兴--我又得到了一个大红包。

  时间如流水啊!恍惚间到了正月十五啊!我们来到了新广场,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对气球狗。这时,我有一种不明的激动,我们顺着楼梯往下走,我被一个大舞台迷住了,我才知道那种不明的激动来源于这里。我专心的看着表演,丰富多彩的节目不住的'把我逗笑。节目演完了,我只顾着笑,却没看懂是什么意思。我只见周围的人都在鼓掌,于是我也附和着鼓掌。我们看了一会儿,又去了外婆家。下午,我们吃完饭,回到家里。在那一刻,给这个新年画上了一个美丽的句号。

  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也就此停笔!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家的年味会更浓!在此我也在这里祝贺大家:新年快乐,龙马精神!

  年味的作文 篇4

  年味,年味,就是过年的味道。我是在家乡扬州过的春节,尝到的是家乡的年味。

  经过八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终于从车山车海的高速公路回到了幽静的乡下。到乡下已是晚上,一下车,漫天的星星撒着银光,披着银衣,还有几颗星中贵族穿着红色长袍,看这架势,好像也在迎接两天后的春节哩!

  “民以食为天”过年的食物更是丰盛的!爷爷家的竹竿上已经满满当当挂着自制的:咸鸡、咸鸭、咸鹅、腊肠;爷爷家的饭桌上是一盆盆的肉圆、鱼圆。这年味是香香的!

  我们家孩子不少,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就是玩。弟弟这样大的孩子,满村乱跑,带着他们自制的打狗棒,还有口袋里嘟嘟囔囔的摔炮。我和姐姐们玩什么呢?贴春联还是放烟花?都不是,我们窝在被窝里“斗地主”。忙碌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难得的过年,就让我们也放松放松吧。这年味是甜甜的!

  要说今年过年最流行什么?“红包”是当之无愧的!即使在乡下,微信、微博、支付宝红包也是大受欢迎的。一大家子的人哟,大大小小每个人拿着手机,低头抢红包。我们家族人多,自己组建了一个家族群,这下好了,群里不分男女老幼一起哄抢,比网速,比手快。

  电视里的春晚节目也是在热热闹闹演绎着,不过所有人的心思都在手机上,电视节目竟成摆设,是欢乐春节的背景。

  “妈妈,给我些零钱,让我发红包”弟弟嚷嚷着。

  “自己抢”,妈妈也不宠溺着。

  “哇塞,我又抢到了一个”表哥的手指速度实在是快呀!

  “你发,你发”小堂弟着急地催促着。

  “不要着急,我单发你个一个”婶婶安慰着还在留着鼻涕的小堂弟。

  “等一等抢红包啦,吃些点心吧。”奶奶端来了各类零食。

  我夹起一个话梅塞进嘴巴,又甜甜对奶奶说,“奶奶,你来,我教你抢红包!”

  欢乐在家里弥漫,这其乐融融的年味呀!

  电视里新年的钟声响起,邻居们的鞭炮声也此起彼伏地炸开啦!

  我们也都蜂拥到院子里放起了鞭炮,“噼里啪啦”!直叫人想起“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诗句。

  “到爷爷的船上去放烟花吧!”胖胖的堂哥总有新奇的想法,我们小孩子们都欢乐呼应着。堂哥给我们每个孩子都发了烟花,虽然不大,但是能够亲手点燃一个烟花,我也是心满意足的。要知道,今年我在上海的同学们是没有机会亲手放烟花爆竹的。

  “快看!对岸的烟花”眼尖的弟弟高声叫着。好漂亮的烟花!好像突然爆开的花朵,让天上的星星都失去了光彩。喜气洋洋的年味融化在夜空里,四散了开去。

  家乡的年味,在星空,更在我的心里伫足!

  年味的作文 篇5

  对于孩子,新年是快乐的。新年意味着新衣服,压岁钱,鞭炮,还有热闹的年夜,这些在我小的时候都曾是我期盼的。小时候我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年味,身边的每个人的感觉应该都是如此,而这些,似乎也只是现在能够用来怀念的对于童年的回忆。

  从前的新年固然是没有如今这么充满着现代味道,却失去本来的年味的形式。从前那些简单的、温馨的心情也已经被我们淡忘。再看着晚会,吃着饺子,却总也不是从前的那种年的气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改变,也许是成长改变心境,也许只是新年的这些对我已经不足够有吸引力。

  也许对于从前,最值得怀念的是年夜的热闹。年夜,我总是习惯早早地睡着,然后在午夜被外面的鞭炮声叫醒,然后还要堵着耳朵去看外面亮丽的烟火光。这种感觉是很矛盾的快乐,我不喜欢刺耳的鞭炮声,也许还有些害怕,但是却喜欢着那种热闹的气氛,那种在火光中感受着来自人们的欢乐。

  这种欢乐是多方面的,有对于一个新的开始的期盼,有对于过去一年的美好的怀念。人们吃着一年来最丰盛的一顿晚饭,享受着一年来最团圆的家庭幸福。这种感觉是一种真正的过年,新的一年,带着美好的憧憬去迎接。孩子们也享受着他们的快乐,拿着长辈给的压岁钱,盘算着该买些什么;点着一串鞭炮,听着那清脆,激昂的声音,庆祝着自己的成长。

  然而到今天,我突然发现这些都已经失去。

  年夜,家里仍然是准备着一顿充满年味的晚饭,一家三口坐在桌前包着饺子,聊着快乐的事情;晚会依旧在那一点钟开始,带来欢声笑语。但似乎年味总还是淡,我始终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发生改变。年夜饭,它没有改变,也许是这一顿饭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平常,不再那样有期待。春节晚会,它是在进步着的,一年比一年更精致华丽,也许是人们的心态变,要求高,对于这样的晚会已经习以为常。

  而我自己,似乎已经不再从心里觉得这是一个新年,一切只是还有着表面的`形式而已。新年,除夕,还意味着什么?也许仅仅是接受来自朋友亲人已经机械化的祝福;吃着饺子,看看已经不富年味的晚会。于是自己也寻找着新的方式,对着电脑,机械地收发新年的祝福。

  这种已经形式化的新年还有值得在意的必要吗?我想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时间空耗在这样的一种形式上,于是,很多人开始不看春晚,很多人开始不再庆祝新年。这些恐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传统文化衰落的一层表现。

  最近几年,人们一直在强调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甚至有人要改春节名为元旦,以强调中国新年。然而人们忽略更重要的:心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这些改变让无论何种停留在表面的强调都不再有一丝效果,人们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心底对于新年的追求和渴望。

  也许人们该放弃些什么,珍惜些什么,还要保留一些自然之情……

  年味的作文 篇6

  记忆中的年,是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个被盘子、碗筷和砂锅挤满了餐桌边,一起尝着人间烟火的味儿,老人家津津乐道着过去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小辈的也都专注的听着,笑着,附和着。饭后,一个个坐在铺着粗毛毯子的沙发上,在一台笨重的电视机上收看着原汁原味的春晚,在火炉边谈着些家事,打着长条的纸牌,嗑着很大一盆的瓜子,吃着五颜六色的糖果。通宵达旦,乐此不疲。那时,年是家家户户盼望着的,年味就是家人欢聚的味道。

  “年”字是我刚入小学的时候就会写的,但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发觉一年较一年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很久以前的年是浓羮,浓羮里有拉扯不断的亲情,年味是粘稠稠的、甜丝丝的、暖融融的,回味悠长;如今的年是汽水,有华丽的包装,可冰冷的泛白的泡沫中难以寻见家的真情,年味中是色素和防腐剂,麻木了人们品尝这个美好节日时的味蕾,又如何有一个人再像从前那样细细斟酌品味?

  传统的年,本该是年前半个多月就该开始准备的,准备回到故乡家中,准备扫除装潢,准备礼品红包,准备过年吃的食物。家人在一块忙碌着,是多么令人感到温暖,是多么令人感到幸福。而近年,是否是因为匆忙,而大抵上将这热热闹闹的活动略去了。

  今年的年,差不多是在那三余寸的`液晶屏幕上过的。年,从微信、QQ群中的第一声“预祝大家新年快乐”开始,到发出的最后一个红包被领完结束。如此佳节,无论如何都要在一台手机上度过,搬弄那没有温度的文字,是凡是令人觉得可悲的。

  我一家四口在过年那天,开了几瓶果汁,拼凑了几道“传统”得来的菜,几个人半天不说一句话,在十分尴尬的氛围中,吃了一顿无异与平常的“年饭”。接着,象征性地打开电视播放已经变了味的春节联欢晚会,接着低头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不管不顾,不理不睬。

  年味太淡了,以至于快化去了。亲人相间,竟如陌生人一般冷漠!这样的冷漠的团聚,难道就是所谓亲情最好的诠释和传递?难道就是多少人口中的“幸福的年”?不然。亲人,又为何要在彼此之间修筑这样一道交流的隔膜,而将美好的亲情淡化,将年的味道淡化呢?古人企盼团圆,企盼的是亲人团圆之后相处、相爱、相依的点点滴滴,而非一群人见面、问好——回见!

  太多的人,在多么快节奏地生活,有多么繁重的工作任务,正多么疲乏地日夜奔波,尽管于此,都要好好的,和亲人团聚后,在过年的时候再和他们说说话,聊聊天,谈谈心事,唠唠家常……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失散已久的年味,或许并不是最有乐趣的,却应是对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说,最淳朴真挚的温情。

  年味的作文 篇7

  我觉得年味得是甜甜的味道,像麦芽糖的香气,再混一点爆竹的烟火味;年味得是饭菜的香气,大鱼大肉的荤腥味,二锅头的酒气;年味是一家人包饺子扑起的面粉味,是生韭菜剁碎的辣味。年是有陪伴、有喜悦、有轻松,年味是温暖的味道。

  年不一定是大年三十才开始。在北京,从二十五就开始准备过新年了。在我家,年是从腊月二十九开始的。

  腊月二十九,我陪爸爸贴年画和对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的博大精深,关于年的讲究,就数不胜数。门内贴小福,门外是要贴大福的。贴福字也有点讲究:偏左上为下,平平正正为中,偏右上才为上。我小心地抚过红纸褶皱的四角,听着爸爸讲书似的讲门神尉迟恭和秦琼。妈妈在厨房准备着年夜饭,有时出来看看我们的劳动成果,训斥爸爸不要偷吃糖瓜。家人在一起舒适的气氛,大概就是年味的一种吧。

  大年初一,很早的时候窗外有一两声鞭炮噼里啪啦。不算浩大,遥远的'年味却一下子破了冰在家里弥漫。

  前天挂好的福字红彤彤的像个笑脸,红纸黑墨,笑眯眯地迎了新年过来。桌子角边还放着雪白的糖瓜,屋内暖和,融化了一些,甜蜜的味道就化在整个餐厅内。

  一大家人齐聚一堂,欢声笑语不断。各式各样的饺子,素馅肉馅,花边平边,白色青色,一盘盘摆成花瓣形状,颇有点争奇斗艳的感觉。水饺盘上袅袅的热气扑在人脸上,再凝结成细小水珠划过脸颊。夹起一个饺子,面粉香和菜香味道交织着诱惑人们的味蕾,非要一口囫囵塞进嘴里不可。滑嫩的面皮被牙齿咬破的一瞬间浓香的汤汁涌进喉咙,韭菜的芬芳也在同时充盈了口腔。饺子是年的必备节目,说不清是饺子的香气是年的味道,还是年味就贮藏在这一个小小的饺子里。

  初三我们一家去祭祖。淡淡的雾簇拥着远处连绵的山,稀疏的树影在天边映衬出一边瓦蓝。橙红的焰火蔓延到金色的纸元宝上,吞噬掉鲜艳的纸币,渐渐一切化为灰烬。或许有某一瞬间地底的亡魂穿透生死屏障站在生者身旁,静静聆听亲人们的祷告,留下湿润却不冰冷的风。终将过去,无论是快乐或是痛苦,终会过去。烟灰在冷空气中像蝴蝶似的翩飞,烟味尘味,至今让我一闻到依旧想起年。

  年过得好快,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确实不假,年的余尾也只有惋惜而没有遗憾。

  年味好复杂。有人说味道和记忆绑得最紧,它让时光变得生动。单单一种味道,让人联想起曾经深刻的记忆,灰白的回忆一瞬间五彩斑斓。年味是热闹的,是温和的,是埋藏在脑海深处却一直不曾远去的。

  新年的味道,就是家人互相陪伴的味道吧。无论是磕磕绊绊,还是一帆风顺,我们又过了一年。下一年,还要一起过。

  年味的作文 篇8

  作为我国最隆重、最悠久的节日之一,春节,在上千年的文化发展之中逐渐诞生了它的独特韵味——年不好过味。年味曾在祖先之间衍生,在祖祖辈辈之间发展,却又在高速的发展之下,逐渐地消逝了。

  小时候,每逢过年,必将是每个孩子最为喜悦、每个家庭最为喜庆、每个小村、每座城市,喜气洋洋而张灯结彩的日子。

  除夕当晚,厨房里总是忙碌不堪——爸爸正忙着杀鸡,那边爷爷正在烹饪着新鲜蔬菜,妈妈也淘好米,开始煮饭;奶奶也会拿出只有到过年才会用的瓷盆——用来烧纸钱,祭奠祖先,与之共同庆祝这欢乐的节日。

  之后,便是丰盛的年夜饭了。一家人绕着象征着团圆的大圆桌依次坐下,大人们倒好白酒,小孩则是果汁可乐,在吃饭前,就要全体起立,相互干杯:长辈们和蔼可亲地表述对我们年轻人的期望与鼓励;我们呢则是真切地表达我们对父母工作顺利、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的希望,以及感谢他们对我们的照顾。在这之后,才可以开动。桌上有香喷喷的红烧鱼;也有象征着团圆的肉丸子,而长辈总是会将鸡腿鸡翅让给我们,寓意可以走得更远……

  吃完丰盛的晚餐,一家子团聚一堂,欣赏着春晚,讨论着哪个小品幽默有趣,其乐融融。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总会传来一阵洪亮的钟声,我们便会跑到小路上去:听到鞭炮噼啪作响,看见烟花争相绽放在空中……

  此时的年味,或许就是那烟火的璀璨,是年夜饭的美味,是团聚的'喜悦吧。

  而如今过去数年,高速发展的今日,再一次迎来了这一盛大的节日。

  全家人不再在老家庆祝,而是到了繁华的一线城市。叔叔早早地提前一天买好年货、蔬菜,到了除夕,把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与肉类成碟装好,在缩小了三分之一的圆桌中间支起一个火锅,煮好鸡鸭鱼肉,便开始了年夜饭——少了祭祀,也只有简简单单的问候与干杯,就像是延续数年的传统,却在不经意间慢慢淡去。

  吃完饭,在这里是看不到烟花鞭炮的——没办法,大自然已经千疮百孔了。春晚呢?曾经期待无比的隆重节目?如今,早已被人手一台手机上的所谓游戏、qq微信的红包刷屏所取代。甚至直接跑到房间里,丝毫不在意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或许那些许久没有放松的中学生仅仅把除夕、把春节当做假期而已吧。也许是利用这个所谓假期好好玩耍吧。年味,仿佛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但是,他们却忘了,这正是在淡忘传承的年味啊!寒假,仅仅只是学生的假日吗?似乎不是。它更像是对中华传统、对年味的尊敬!

  我们难道能眼睁睁地看着年味与传承在我们手中葬送吗?当然不能,它是先辈的心血、是祖先的传承,但人人心中依然对年味怀有崇敬,怀有对曾经的美好的憧憬,更要一起,让消逝的年味回归,而不是手持手机,仅仅向往网络的繁华!

  年味的作文 篇9

  浓浓的乡情伴随着年味儿越来越香醇暖磬,夹带丝丝寒意微稍缕缕春风在外风雨兼任、烈寒苦霜的一年多来只是心思切急的推开家门那一瞬间温情满满的说:爸、妈,我回来了。家乡的饭菜有很多很多童年的回忆,它牵不走多年漂泊在异地而又归心似箭眷恋乡土的情、带不来没有比那爷爷奶奶抚摸我脸颊、爸爸妈妈疼爱有佳、繁絮唠叨的爱。

  一家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围着大圆桌吃着团年饭十分开心,每年春节过年的时候家里总是全家总动员忙里忙外,张灯结彩的布置很是喜气热闹惹人,不时我爸还使唤着我妈春联没贴好啊、福字贴歪了啊...,我咋的一看在旁偷偷乐呵呵的叽笑,飒然间我妈就不安泛滥的轻啪几下我的脑瓜,赶忙晕头转向的没晃过神儿来.....。

  从腊月初就已经进入了过年的月季,随着这几年城乡一体化不断深化改革,鞭炮似乎不再是很畅销了,有很多街道、小区周边都明令禁止不许放鞭炮了,自然就少了许多从小跟到大、一声震翻天刺激畅快的伴奏乐曲。还记得小时候小伙伴们过年的`时候在一起玩儿,总是要比着看谁买的鞭炮多、种类多,这不话音儿还没落下就来了个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他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噼里啪啦的东边烟火、西边纵歌、南北搭篝。

  家乡的变化很大,城区改造扩建使我对家乡的环境空然间一片盲白,经过黄帝故里才感觉到这是一场久别重逢的相遇,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会慕名而来寻根拜祖,随着春节将近,各种各样大小不异的中国结挂满整个炎黄广场,家乡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喜庆,而那不时打点着年货的老板嘴里清唱家乡戏的方言很是熟洱怡心。

  画面已经持续到深夜,当万家灯火通明到整宿是年老一岁寄托着新的一年如似往年一样祝福家里所有的亲人平平安安。在过去的一年里或心中还有难愈不平的各种委屈、或暂时相隔两地对恋人彼此牵挂的诀诀衷心、或故人已去墓前哀思痛悼的无比伤情、或不能抹去灾难带给家庭永世分离的阴影、或等不及老爸老妈年三十儿久别未见的孩儿依旧未归无以对语。

  当我们长大了,都变了,被世界改造了,不会在想着小孩子手心里的画笔还复有当年一条条画到海枯石烂彩色变黑白的思绪;不会在念着有没有一个人对你说的最记忆深刻的话语;不会在放着怎么也跑不出世界地平线放以蓝天无肆飞翔的风筝假期;不会在赶着时间来到教室弥补前一天未做完的习题。但我们会留着那只握满手纹的画笔、记着那段启蒙络绎的话语、存着那只幼少执手的风筝、盖着那本青岚别趣的笔记。

  而这酒香似扑鼻,烟火腾空升起,雄关从头越,万象更新。

  年味的作文 篇10

  小花出生在除夕夜。那夜千家笑语,万家灯火,人人都说她是个有福气的丫头,会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好运。一派祥和绚烂的烟花照亮了小婴儿的脸,她对着初见的世界,竟咯咯地笑了。

  每年过年的时候,小花家似乎不知怎么就成了村里光景最好的一家。

  因为庆祝的不仅仅是春节,还有小花的生日。从来舍不得吃的肥美鸡鸭在“难逃一死”,变成让人垂涎三尺的佳肴、大红色的春联、窗花挂在家门口,贴在窗户上,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不绝于耳,家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每到这个时候,小花红扑扑的脸像刚熟透的晶莹的蜜桃——她太兴奋,太迫不及待地去感受这浓浓的年味。

  和朋友玩耍累了,小花坐在田埂上歇息,夕阳把她的影子拉的很长,不远处是她的家,她还可以看见家人为新年忙进忙出的身影,她乐了,向家那边跑去,边跑边想:我要快点长大,让我们家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幸福。

  时光荏苒,小花八岁那年家中又添了一个弟弟,小花和家里人很开心。

  幸福的歌谣却在这年开玩笑般戛然而止,而飞来的横祸使这个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更苦不堪言--爷爷喝酒后在回家的路上摔倒,脑袋落在尖锐的石头上,生生砸出一个洞。

  城里高昂的`医药费让家里债台高筑,再加上多了一个弟弟要养活。

  爸妈犹豫之后,打算双双外出打工。离开那天,小花觉得是她最黑暗的一天,曾经明媚的笑脸蒙上了一层灰,变得暗淡。她望着他们离开的背影,心疼得纠成一团,她跑过去,拉着妈妈的的衣角问:“那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妈妈摸着她的脑袋说:“过年我们就回来了。”她心中熄灭的火苗倏得熊熊烧起。

  过年,成了她最期待的日子。

  白驹过隙,他们离开五年,小花都出落得亭亭玉立。

  每天她都会帮着奶奶烧柴做饭,唱着曲儿哄弟弟入梦,坐在瓜架篱落下对着日历算着过年的时日。

  她用一双巧手剪出许多好看的窗花,一些贴在家里,一些拿去市集上卖,卖得的钱去置办年货,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奶奶笑话她:每到过年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她知道她只是想努力为家里增添一点年味,让在外奔波劳碌一年的父母感受到新年的喜悦。

  今年除夕,年夜饭后,小花一家打开老旧的电视剧,践行看春晚的传统。

  突然,父亲感慨道:‘’现在的娃娃都觉得年味一年比一年淡啰。‘’小花听了后十分惊讶,问道:“可我为什么觉得年味越来越浓了?”爸妈都笑了,笑中既有欣慰又有苦涩。

  在小花眼中,年味是热闹非凡的气氛,年味是家人团聚的温暖,年味是她浓烈思念的抚慰。

  那些我们拥有的不屑在意的东西,富足的生活,家人的陪伴,却是千千万万像小花这样的孩子奢求的渴盼。

  珍惜年味,珍惜拥有一切。

  年味的作文 篇11

  运输业爆炸式的增长,高速上频繁不断的拥堵,餐桌上丰盛的美味,无一不向大家宣示着春节的到来。的确,在中国的节日,没有任何一项能与春节相提并论,还没到来,便摆出如此架势,无论大街小巷,都散发着浓浓的年味——一种甜蜜幸福的味道。

  年夜饭

  年夜饭作为一项流传已久,从未断绝的传承,年夜饭便是温馨团圆的代名词。大年三十的夜晚,中国的大地上红红火火,人们兴奋异常,一家之主的爷爷召集我们全家老小20多号人团聚在一起,进行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在欢笑中,一道道色香味美的菜品从厨房中端出来,让人无法抗拒的香味弥漫整个屋子。大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敬酒,清脆的响声之间,血肉情亲止不住地流露出来,让人温馨无比。又一道蒸龙虾被端上桌子,我们这些小孩的惊呼声都要把房子给震破了……

  看春晚

  自从新中国成立后,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就有一项雷打不动的活动——看春晚。一家人和和谐谐,在温暖的灯光下,看着那隆重喜庆的春节联欢晚会,怎么不让人感到温馨呢?喜庆的音乐配合着绚丽的灯光,主持人隆重登场;宽阔的舞台,配合着精彩的表演,家人们喝彩连连。舞蹈、相声、小品、魔术、歌曲、杂技……令人陶醉不已的表演,展现出精粹古老,流传千年的中国不朽文化。然而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还是魔术师刘谦,表演的“魔壶”。一个小小的茶壶到入清水。再将其盛入杯子中,举止谈笑之间,在全国几亿观众的眼皮子底下,平淡无奇的清水,再次灌入玻璃杯时,却变成各类色香味美的饮料,精湛的表演与神秘的气氛,让人想入非非。还有小品占位子,尴尬的气氛中,生动的'刻画了一个事事都为孩子想的爸爸,最后更是画龙点睛,深刻地透露出父母在教育问题上的缺陷。在应接不暇的精彩节目中,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拜佛

  大年初一,正是祈福的好时候。我与爸爸早早的起了床,来到了渝中区的罗汉寺。展眼一瞧,真是人挤着人,车挨着车,寸步难行。步入罗汉寺,来到大雄宝殿,一尊金色大佛矗立在宝殿中央,浑身散发着慈悲之气。前面的人一边磕头一边许愿。据说,这里的佛祖很灵验,总能实现你的愿望。拜完如来,我们来到了雕刻有108位罗汉塑像的罗汉寺。108位罗汉,栩栩如生,有的弹琴,有的下棋,有的书法,有的画画,神态各异,各不相同,让人赞叹不已。参观完罗汉寺,我们又来到了重庆南山的老君洞。老君洞是拜道教的地方。道教元始天尊为首,下面是三清。来到主殿,人们虔诚的祭拜。祈求着道教神仙们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爬上山顶,为家人们点上平安灯、长寿灯、消灾灯和智慧灯,是我们每年都必须做的事情,做完这项,便可以回家了。

  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你身处何地,那散发着喜庆而又团圆味道的年味,总会让你幸福不已。这,就是我们自豪的盛大节日——春节。

  年味的作文 篇12

  当春节来临时,鞭炮会爆开,成千上万的家庭会被装饰,空气中会弥漫着浓浓的新年气息。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在我的家乡,每年春节,每个家庭都会烧一个竹笋和肉来邀请菩萨,其余的会吃东西和招待客人。奶奶总是很早就开始计划这件事:"今天是元旦,我们要烧一大锅竹笋和肉。"整个春节都要慢慢吃。”大约一年左右,我第一次陪奶奶和妈妈去菜市场买竹笋。这竹笋也很精致,不会太长,所以要尽可能的嫩。幸运的是,奶奶是主要力量。奶奶经验丰富,当她仔细挑选那些令她满意的石笋时,她总是称赞她的精明,甚至称赞她的老板。称重后,我也会赶紧去拿。把它带回家后,我洗了竹笋,把它们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桶里。这是第一种成分。

  大约一周后,我们第二次去蔬菜市场买猪肉。我们在许多肉摊前踱来踱去,所以我疑惑地问我奶奶,“奶奶,买猪肉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奶奶笑着告诉我,李竹笋做的猪肉一定是五花肉,这样既耐嚼又不太柴火。然后将五花肉的油脂和李竹笋的汁液混合在一起,美味可口。我一边听,一边开始流口水。奶奶看着我,笑了。

  配料终于来了,你可以开始烹饪了!

  奶奶把浸泡过的竹笋切成丝,把肉切成豆干大小的块。同时,我们加热了锅。然后在锅里翻炒肉,去掉猪肉上的油。大约五六分钟后,把切碎的竹笋放入锅中,用猪肉煸炒,直到锅里的竹笋被油覆盖。这时,加入了料酒,烟雾立刻被填满了。猪肉和竹笋混合在一起的香味扑鼻而来。加入一大锅水,加入适量酱油、糖、肉和竹笋炖。直到筷子可以很容易地插入肉中,这意味着炖肉差不多完成了。打开锅盖,香味溢出来,充满了整个厨房。再尝一次,嗯,味道正好。这表明你可以出锅了!我们把肉和竹笋放进一个大盆里,盆里装满了一个大盆。棕色的猪肉和竹笋有一个很好的颜色层次,上面有闪亮的油层,看起来非常美味和有吸引力。故事到此结束。每次你想吃的时候,就用勺子把它加热。

  但是,我认为它应该是新鲜的,更好吃,所以我向奶奶提出了我的困惑。奶奶温柔地对我说:“在过去,每个家庭都缺少物质。在新年期间用竹笋烧肉已经是一种罕见的美味了。一个客人来了,他拿出一个勺子和一碗热肉,作为每个人的主菜。现在时代变了。虽然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好,但竹笋肉的味道早已融入萧山人的口味。“正如老舍的祖父在他的读书《北方的春节》中所说,腊八节必须喝特别的.腊八粥。在我们家乡,用竹笋煮肉是一年中的代表。吃美味的笋肉是为了品味生活的简单之美和家的温暖。有了这种经历,我会仔细咀嚼,重点放在竹笋和烤肉上。嗯,我仍然喜欢这种味道,甜甜的,从我的味蕾到我的心脏的一缕,这就是一年的味道。

  年味的作文 篇13

  印象中的“年味”是满天的飞雪,大红的袄子,热气腾腾的饺子,龙飞凤舞的对联,超市里循环播放的喜气洋洋的歌曲,近在咫尺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以及大街上放完鞭炮洋洋洒洒留下来的红纸……

  可今年的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站在街边,迫切地抬头看着一排排灯笼,想要从这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品中看出一点端倪,看出那陈年不变的年味。忽然,一辆汽车疾驰而过,不由分说扬起了那些陈年的尘土,我不禁皱起眉,只好匆匆捂着鼻子走过。

  今年除夕舅舅要在警局值班,于是我们一家都去陪他过年。

  夜幕悄悄降临,在一家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一年一度的盛大的年夜饭终于大功告成,我们也很快围着餐桌落座。饭菜冒出的缕缕热气和我们呼出的白气氤氲在了一起,非常难得的美好。一家伙一个个眼睛亮晶晶地说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向往,也时常为弟弟的童言稚语哄堂大笑,我忽然觉得之前空落落的心里被柔软地填平。血浓于水的'亲情,其乐融融的团圆,久违的祝福,或许这些才是年味的真谛。

  吃过饭后,我带着弟弟在院子里放鞭炮,等待春晚的开始。“姐姐你看!”弟弟欢欣的声音传来,只见绚丽的火花在他手边绽开,照亮了弟弟红彤彤的脸庞。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却瞥见有一辆警车进来,警察带着几个人下车进了值班室,争吵的声音不绝于耳。弟弟的手上的烟花燃尽了,周围一下子暗淡下来,只有警车车灯闪着冷冽的光。

  经过打听,原来是因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舅舅接了个电话也急急忙忙披上警服去出警,妈妈闻声又是抱怨又是调侃:“人民公仆真是辛苦,除夕夜也不能好好休息一回。”说着帮舅舅拍去了衣袖上的灰。舅舅无奈地笑了笑说了声抱歉,跑过去开车。他的身形不像餐桌上那样平和,在黑暗的除夕夜里平添了一身的坚毅,撞上车门绝尘而去的刹那,竟有将士刀剑入鞘的决绝。我明白,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里,舅舅的宽大臂膀上不止有对家庭的责任,更扛着对人民国家的担当。

  我回到屋子里,打开电视机,画面上放映的是一支驻利比里亚的中国维和部队,风吹雨打使他们有了刚硬的轮廓。不知现场连线的主持人说了什么,那位铁骨铮铮的队长突然面色柔和起来,眼角眉梢皆是动容,只听他缓缓地说:“其实我最放不下的还是我一岁半的孩子……”我静静地望着电视机,也透过窗户望着警局大门上醒目的公安二字,心里像喝了姜糖水一样暖。原来年味也是那些默默的守护和担当。

  今年的我总算懂得,年味不仅在于种种形式,它也在人们心里藏了起来,这才是它最宝贵的动人之处。

  年味的作文 篇14

  又是一年的新春,又到了各家各户的“厨神”们都在大显身手的时候,可今年,总是少了那么点年味,我细细斟酌着,终于回过神来,原来是少了奶奶亲手做的白切鸡,少了那记忆中的年味。

  记得小的时候,奶奶总会在节假日我们都在家的时候,做一大桌子菜,其中白切鸡可是餐桌上的主角。白切鸡做法看似不难,实则需要十足的耐心。奶奶总说:“别小看这盘菜,做好它啊,可不容易啊”。在前几年,我总是黏在奶奶身后,看着她这道皮爽肉滑,清淡鲜美的菜出炉。

  先要提前准备好佐料,我这时总会帮奶奶剥好葱和姜蒜,以求的奶奶的夸赞,奶奶看着那被我弄的乱七八糟的佐料,总是会忍不住笑笑,然后还是会为我竖起大拇指。再去默默的处理那些佐料,用娴熟的手法把佐料切好放入锅中煮开后就接着要焯水三上三下,然后再冷冻,最后还要放入锅里煮。此时我总会等的十分着急。从开始的聚精会神,到奄奄的问奶奶,:“什么时候才能好了,我都等不及了,口水都要流出来啦”。这时,奶奶总会蹲下身来,温柔的摸摸我的头,笑着说:“别急,你要学会等待,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会明白,你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剩下的不妨试着慢慢等,该有的总会有,就像,做白切鸡,的确不难,但如果没有耐心就无法得到你想要的味道。”那时小,还不懂奶奶的深意,只是注意着锅中的吃的,只是点点头,便指着锅中问:“奶奶,奶奶,快看是不是好了呀?”我的语气里充斥着期待。奶奶看向锅里,又笑了,点点头,把鸡肉捞出,用精湛的.刀工切好,再摆上酱料。这一道大菜便做好了,奶奶蹲下身,刮了刮我的鼻子,“快去尝尝吧,小馋猫”我激动的蹦跳了几下,用力拍拍手,便迫不及待的跑去了桌子上品尝那美味了。

  简简单单的做法,不添加任何配料而保持原味,却能把鲜味发挥到极致。就像奶奶对我们那简单纯粹没有任何杂质的爱。每次回来奶奶都要亲手做一大桌饭菜,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事情,习惯了奶奶对我们简单、单纯的爱,习惯了这样的表达方式,习惯了不把爱说出口。我从小就是奶奶带大的,可在学业繁忙之后,却很少有机会去看奶奶。可令我没想到的是,我却再也没有机会吃到亲奶奶亲手做的白切鸡了……突然回首,却发现,未说出口的爱,再也不能说给那个人听了,便成了我们的遗憾。

  生活总是那样,有许多的遗憾,或许以后我还会吃到许多好吃的,可是他们都不是那记忆中满满爱意的白切鸡,岁月悠长,或许有一天我会忘记那记忆中白切鸡的味道,但我永远不会忘的是我们次次回来时奶奶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以及奶奶教给我的道理。以后的路上,我只管努力,慢慢等待。

  山的那边,是奶奶的海。

  记忆里的白切鸡,一直都在。

  这年年夜,虽然少了过往的白切鸡,少了过往的人,但曾经那些年夜所留下的记忆,却好似颗流星,所及之处,余留淡淡流光,历久而弥新。

【年味的作文】相关文章:

年味的作文[精选]09-15

年味作文10-03

【经典】年味的作文11-01

【精选】年味的作文10-30

[精选]年味的作文10-30

年味的作文(经典)10-31

年味的作文(精选)10-31

年味的作文07-09

(经典)年味的作文07-27

年味(经典)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