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落花生》课堂实录

时间:2024-03-12 22:24:3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上《落花生》课堂实录

  师:瞧瞧你们都吃过这么多花生做的食品。大家看大屏幕,这些都是花生做的食品,琳琅满目啊!哈哈,馋了吧?你知道花生是怎么接出来的?还真有人知道,你说说吧!

五年级上《落花生》课堂实录

  生:诶~在土里结的。

  师:土里?里接的,吧?怎么结的呢?土里不会凭空长出花生来吧?老师给大家介绍介绍,花生啊是它的花落了以后,然后它原来长花的那个顶就越来越长,最后土里就结成了花生,所以我们也叫它,什么?

  生齐:落花生。

  师:好,今儿个就聊到这儿,也该上课了。上课!

  【上课时间】

  (铃声响起,正式上课开始)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话说这落花生啊,它不仅仅是这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们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有的孩子就要问了:老师啊,我们的资料上写的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其实呀,因为在古代,还有就是许地山生活的那个年代,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就是落花生。这么一来,一边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边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有这么一个笔名,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你说。

  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师:是啊,问的好!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

  生齐:15。落花生。

  师: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你们都预习过,是吗?

  生:是。

  师: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示意)

  师: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我也不多考,就考两道题,请看第一题,来,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生:分辨,常常。

  师:等等,第一个词,你读一个。

  生:吩咐、常常、便宜,石榴。

  师:你听出来什么特点了吗?没听出来,他听出来了。

  生:我觉得他们一个声音比一个大。

  师:哦,他们读的特点是,我问的问题是这四个词语读音上有什么特点?也难怪大家听不出来,刚才有人读的不对,有人知道,你说说看。

  生:他们这四个词呢,就是xx(一个学生的名字)呢。他把第一个词“吩咐”读成了“分辨”,但是他又改过来了。

  师:是的,知错改了,你说说看。

  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读的是轻声。

  师:你瞧瞧她多有眼力啊!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另外一个字都是轻声,所以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像这样“吩咐、常常、便宜、石榴”(师师范读),你们请坐,辛苦了,一起来读一遍,预备起。

  生齐:吩咐、常常、便宜、石榴。

  师:第一个词再读一遍,吩咐。

  生齐:吩咐。

  师:好多了,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谁来读读这段话?好,请你吧。

  生: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师:你能够读下来,这段话可不好读了,有几个多音字,他读对了其中的三个音,很不错!这个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你说。

  生:应该是“播种”(四声)。

  师:他读的跟你一样,有不同的意见吗?有,那个女孩子,你来说。

  生:是播种(四声)。

  师:也是播种(四声),我问的是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是播种(二声)。

  师:为什么?

  生,额,因为它是翻了地再种它。

  师:是翻了地再种它,老师提示你一下,看看前面这个词,是买,买什么?(买种)买的是种子,翻的是?翻的是什么?(地)浇的是什么?(水)这样一来,你看这组词语都是动词加什么?名词。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播撒种子。要读什么?(种)看你们很聪明,大声的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播种。

  师:好极了,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他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你离的近,你说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他读的是我们家的后院有半亩空地。

  师:听得非常仔细。可是,为什么说是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俩字有什么区别?猜猜看,你马上就举手。

  生:院子是有很多人可以在里面玩耍,园子是可以种东西的地方。

  师:园子说的挺清楚的,院子有点问题,你说说看。

  生:我发现院子的院是四声,园子的园是二声。

  师:你发现了读音的不同,意思呢,再给一个机会,你说,让他说好吗?你发过言了。

  生:我觉得院子的院应该是人们住的地方前面有个小院子,而园子是种弄作为的地方。

  师:原因也说对了,大家想啊,刚才两个孩子都说院子是人们住的地方,有围墙没有?有没有围墙?

  生:有。

  师:它们俩的区别就在这儿,院子是围墙四周房屋的空地,园子是种植果蔬花木的地方。这段明白了吗?读书的时候要是分不清楚,别偷懒查查字典。还是这段话,第二句还没读完呢,现在呢,我请大家再来看看这段话,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看,读着读着,你的标点符号,你的词突然就跳出眼睛里了。好,有人发现了,说。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

  师:从居然里看出来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但是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到我,看你们能不能理解上下文找找答案。花生收获了,为什么没想到呢?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

  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还要短。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好,这位女生,还没说过话的,你来说。

  生:因为他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非常的辛勤,所以花生很快的就收获了。

  师:那么辛苦劳动之后,收获花生就更应该了,这个理由不成立。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为什么没想到?你说。

  生: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

  师:你瞧瞧,特别会读书,什么地?

  生:荒地。

  师:荒地啊!要能种出来,是不容易啊,没想到!再看看母亲说的话,判断咱们姐弟几个这是第几次种花生?

  生:第一次。

  师:判断对了,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仅仅是意外?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是呀,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你说。

  生:激动。

  师:还有?意外的高兴?你说。

  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那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个段话,好不好?

  生:好。

  师:嗯,先酝酿一下,从第一次种到收获了,我们家的后园,预备起~~

  生齐: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师:可能是齐读的原因,那种惊喜还不够呀,孩子们!没关系,下去再练练,刚才还有个词语没读对的,播什么?

  生:种。

  师:是的,播种,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吗?居然是最后一句话。是呀,?什么,

  看出问题来没有?呀,你说说。

  生:那里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我们以前的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用的是。

  生:逗号。

  师:问的好,为什么呢?猜猜看,你猜猜好吗?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阶段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每个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不是很紧的,中间隔了一定的过程,那么还有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

  师:也持续了一定的——

  生:时间。

  师:说得好,最容易猜对这种答案了,其实啊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就用——

  生:逗号/

  师: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告诉大家,两个都对。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的浏览课文,除了这两件事,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自由读文寻找答案)

  师:还写了哪几件事呢?你是第一个举手的,你来吧/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还写了尝花生。你们找找看课文里边,真写尝花生的在哪儿呢?找找,看见了吧,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尝了没有?尝了吗?他摇了摇头。还没呢!真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啊?你说。

  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这里的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呢,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你说

  生:因为是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

  师:重要的是,这是这篇文章的什么?

  生:中心思想。

  师:重要!我给你个词。

  生:重点。

  师:好极了,重点的过程作者写的,什么?多还是少(多)多,我们用个词叫作家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作者写的?跟详细、具体对应的叫什么?

  生:多与少。

  师:不详细不具体叫什么?

  生:应该是略。

  师:简略,说得多好!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要分明。那我问问大家,这样的写法对你们平时的写作文有什么启发没有?不要慌,你平时写作文,你说说好不好?

  生:因为一般写作文先是把那个,先是把起因先写上,然后再把自己得到的启示和重点写上,最后再写上总体得到的启示。

  师:咱们先不说先后,就落花生这篇文章的写法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启示?还没想好,没关系,你先坐,谁想好了?说。对你写文章有什么启发,你说。

  生:先写次要的,再写主要的。

  师:那倒不一定,请坐。就是说咱们平时写文章啊,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要写详细,次要的呢(简略)是这样,那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在一起都发生和讨论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15自然段,有什么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寻找自己的疑问)

  师:看大家都读得差不多,看我要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谁?这个孩子,你说。

  生: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师:后边呢?

  生:非常的难得。

  师: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的问题是天色既然不是特别好,为什么父亲也来?

  师:父亲来是不应该的吗?问题在哪?

  生: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师:瞧,他这个问题问的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很难得。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呀?你来说。

  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是,他跟我们平常想的一样,父亲可能工作很忙,孩子你猜对了!忙什么?提示,快速的翻一翻课后的资料吧,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好,看材料,你说。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

  师:可能在忙什么?

  生:在和台湾交流。

  师:哦,他倒不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呢,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很难得)

  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那晚上,预备起。

  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师:是的,那天对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一样,很难得,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吗?来。

  生:我说花生的价值很便宜,不对。

  师:想好了再说,别紧张。

  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孩子。就是你在问,父亲说花生的好处有一样最可贵,为什么说它最可贵,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

  师:你瞧瞧这个孩子问的问题,很重要。咱们应该谈谈花生了,谁对花生的谈论最重要?谁说花生的话是最重要的,谁?是父亲。。你看他抓住了父亲的话来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我却想聊一下,为什么说最可贵?先得知道什么最可贵,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呢?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靠我还是靠你们?一起说。

  生:靠自己。

  师:大声说,是的,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的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求救室,想解决问题就得先读书,先读课文的第十个自然段,用笔轻轻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的批注在旁边。如果有想法了,可以和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好了,开始吧。看一看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师:这个读书习惯非常好,看起来平时就有边读书边批注的好习惯。有想法了可以喝同桌交流交流。好了,孩子们,我看大家都批注的差不多了,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呦,瞧瞧你们,刚才读书很有效率,这么多人都举手了,我最喜欢看到课堂上你们林立的小手,你来说。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做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一连说了这么多词,这些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课文的原文呀?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好,你来。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她读的原文很好,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吧就说花生,说桃子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这样像做人,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张扬自满,这样我觉得很不好。

  师:其实呀,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其实也就是炫耀吗?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你说花生,这苹果要是长土里,那还是苹果吗?摇头了,不是。刚才有个孩子有的发言我很欣赏,就是说父亲其实就是在拿跟花生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聪明!作比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我们跟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那么,我又有问题,一个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够这么默默的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好不好?

  生:好!

  师:跟大家一段时间酝酿一下,等会儿我们看谁读得好,读出对比。

  (生自读父亲说的话)

  师:行,看来练的差不多了,谁来读,呀,别着急,读好,

  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你有点?厉害!特别是有勇气读就很好,老师刚才听同学读得有点心痒痒,我也想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们允许了,我就试试,读得好呢就给点掌声,好吧?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孩子们给老师送上一片掌声)

  师:看起来读得还不错,刚才没有立刻鼓掌的一定陶醉在我的话语里了,你们能像我这样读吗?

  生:能!

  师:相信你们能比我读的更好!我们一起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父亲说花生可贵是在于它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可贵,这正是父亲为什么说它最可贵的原因。课文读到这里,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

  师:你们摇头了,说不是。不仅仅是在说花生,是在干嘛?你说。

  生:是在讲述花生对人们的道理。

  师:在讲做人的道理。哪句话明白告诉我们在讲做人?你说。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真有眼光。看看这句话,明白在讲做人啦,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说说吧。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不好看,读出了花生不计名利的高贵品质。

  师:他虽然不好看,可是——

  生:很有名。

  师:是的,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来说。

  生:做人要代表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他的意思是说呀,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读。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发现齐读呀,我听不出你的理解,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谁想?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听到两个词,你先别坐,一个是体面,什么是体面?

  生:体面就是只讲以貌取人吧!

  师:体面,咱们就说体面这个词

  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惑,看看我今天的穿的体面吗?好看吗?还行,穿的好看叫体面。长的呢?(帅)那也叫体面,长的体面。体面就是外表的东西好看,你继续说

  生:体面就是不要只看一个人的外表怎么样,要看他的内心美不美。

  师:我听见他刚才强调——不要只,你再读一遍,把那个不要只。

  生:不要只看。

  师:读读这句话,把你刚才读的这句话,不要只给读出来。

  生: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少了一个字,不过比刚才好多了,这句话是讲人能不能讲体面?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大声的告诉老师。

  生:没有。

  师:比如说我今天穿的邋里邋遢的来是对你们的尊重吗?不是,所以说讲体面是没有错,关键是不能,看那个字,不能什么?

  生:不能对别人没有好处。

  师:不能什么?看那个字,讲前面的那个字可关键。

  生:不能只讲体面。

  师:对了,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自己生活的平实安逸,而要做有用的人,是的,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预备起。

  生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再请一个孩子读,一个,谁来?不要做只讲体面,好,你来读。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是的,请坐,那么孩子们什么是有用的人呢?你说。

  生:他得乐于帮助别人的人。

  师:是的,能举些例子吗?

  生: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好,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默默奋战的人。

  师:哪些人?哪些行业?

  生:警察。

  师:警察是,还有哪些?

  生:为人分忧的人。

  师:为人分忧的人,很好,还有哪些人?

  生:还有义工。

  师:义工?说说他们的人。

  生:就像地震中那个阿福为了救人而牺牲。

  师:说得多好啊!谁能像他这样说说。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就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都在默默奉献。

  师:这个城市的清洁可离不开他们,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我们要做给别人雪中送炭的人,我们要默默的给别人奉献,不能……不图虚名。

  师:你的意思是说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去帮助他,是吗?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的人。

  师:比如说,看看台下。

  生:台下很多都是老师,大家每天都要批作业、教课,很辛苦。

  师:谢谢你,孩子,我替在座的老师谢谢你!这会儿真的有点感动,其实在坐的老师和我一样,只要你们学的好,我们付出再多都是心甘情愿的,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呀,在生活中有很多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

  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到处都是满满一屋子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间,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喊,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读出来吧。

  生: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

  师:读得特别好,孩子。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你知道?

  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说的多好,他是把自己落花生的品质作为自己一身的追求,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以物喻人。

  师:借物喻人。课文学到这儿,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最后啊有个小小的请求,在我兰州的班级里有个同学,他叫小鹏,大鹏展翅的鹏,名字起的很大气,但是这个孩子的父亲是我们那里当保安,而其他孩子的父母亲都是大学教师,所以这个小鹏在班里常常抬不起头,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请同学们鼓励鼓励他,也已经打铃了,我想请大家给小鹏写封信,用你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劝劝小鹏,让小鹏抬起头来,和你们一样的自信,你们可以把信写好以后发到我的邮箱里,老师期待你们的信可以改变小鹏。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大家不用起立了。

  (会场里传来一片掌声)

  师:谢谢老师们,这片掌声应该是送给你们自己的!

【五年级上《落花生》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落花生》的课堂实录05-03

苏教版九上《一双手》课堂实录03-08

二年级上《假如》教学课堂实录03-06

八年级上《使至塞上》课堂实录03-12

蒲公英课堂实录05-05

《吆喝》课堂实录03-06

《春》课堂实录03-07

散步课堂实录12-18

《背影》课堂实录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