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3 11:32:4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1

  一、课堂导入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先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看这个字你们能不能认得?

  生:矛……盾。

  师:到底是矛还是盾?

  生:盾。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盾”的另几种写法,并附“盾”的图片)图片都出来了,是

  “盾”。我们再看下一幅图。(课件出示“矛”的几种字体)

  生:矛。

  师:验证一下。(课件出示“矛”的插图)

  师:什么字?

  生齐:矛。

  师:这上面出示的是古代的汉字,有金文也有篆书,那用今天的正楷字该怎么写呢?“矛”和“盾”

  会不会写?

  生齐说:会。

  师:会写的请伸出右手跟我一起写,好不好?

  师:先写“矛”字,第一笔“横撇”。

  生:“横折”。

  师:“横——撇”,不是“横折”。然后“点”“横钩”,对了,再是……

  生:“竖钩”。

  师:不对,这叫“弯钩”,再是“撇”。

  师:再写“盾”字。第一笔“撇”,再“撇”,这一“撇”叫“竖撇”,再是“横”。

  生:“竖”。

  师:不对,应该还叫“撇”。再里面是个什么字?

  生:“目”字。

  师:对了,是个“目”字。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就是《矛与盾》(补充“与”字),请打开课本,翻到125页。

  二、朗读课文

  师:怎么学呢?古人云:书读百遍——

  生:其义自见。

  师:语文学习贵在一个读字,而文言文学习,方法更在读。先请大家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三遍,注意

  一定要将字音读准,括号里带拼音的字要多读读。好,开始。(学生开始读,但成了“齐读”)

  师:大家自己读自己的。(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师:好,现在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则寓言故事。(指名读)先别急,把课题带着一起读。(生再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齐说:好!

  师:没有读错字,而且我发现他有个非常好的优点,那就是读书不急,读得慢。读古文就要这样。谁

  再来读?(另一生读,课题“与”读成了“yú”)

  师:矛“yǔ”盾。课题再读一遍。

  生继续读。(“吾”字没读对,教师再指导,“吾”应该读“wú”)

  师:刚才她读得不错,就是一两个字读得不太准。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遍,注意刚才她没读准的地方,

  我们一定要把它读准。好,《矛与盾》,开始。

  (生齐读课文。)

  师:好,读得不错。不过读准字音只是第一步。要把书读好,还得特别注意停顿和语气。现在,我给

  大家读一遍,好不好?

  生:好!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师:我是怎样读的呢?(课件出示《矛与盾》的参考停顿。)仅供参考。接下来,请根据你自己的理

  解来读一读这则寓言,注意语气和停顿。开始!

  师:放开声音读,停顿不是用笔画出来的,而是用嘴读出来的。(学生朗读,部分学生根据课件在标

  停顿。)自己读自己的。(学生又一次读成了“齐读”。)诶,我发现我们班同学特别喜欢齐读。

  自己读自己的,让我在下面走一走,看看哪位同学读得好,等下请他给大家读,好不好?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并注意倾听谁读得好。)

  师:这么快就停下来了,我还没听出谁读得好呢?推荐一下,我们班谁能把这则寓言读好?

  学生推荐一位同学读。(读错几个地方)

  师:开始拿话筒没有很利索,所以有些紧张。我相信这次你一定能把它读好。

  (生再读)

  师:我发现她不仅书读得非常好,而且声音也非常好听。我们像她那样,一起再来读一读,矛与盾,

  开始。

  生齐读。

  师:好。还记得课前我们的那幅对联吗?上联是“故事生动有趣”,下联是……

  生:“道理意味深长”。

  师:横批是——

  生:寓言。

  师:那我们今天这则寓言给我们讲了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接下来请大家认认真真地

  默读课文,注意:要学会认真看课文上的插图,还有下面的注释,他们都有助于你的思考。弄懂

  句子的意思后,再把整则寓言连起来想一想,都讲了些什么。好,开始。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指导。三分钟后,师生交流。

  三、师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一则寓言的主要人物,也就是主人公是谁?

  生:卖矛和盾的人。

  师:也就是——

  生:楚人。(师相机板书:楚人)

  师:楚人来做什么啊?

  生齐说:卖矛和盾。

  师:你从哪一句知道他是来卖矛和盾的?

  生:第一句。

  师:哪个字?

  生:鬻。

  师:是不是这个字?(师出示“鬻”字,相机指认)上面一个“粥”字,下面“隔”字去掉耳朵旁。这个字读——

  生:yù

  师:什么意思?

  生:卖。(教师补板书)

  师:来卖。卖什么?矛和盾。

  师:刚才写矛和盾啊,很多同学笔画没弄清,现在,再来写一遍,好不好?

  生:好。

  师:伸出右手写。(教师相机再写“矛”与“盾”作为板书。)

  师:我这里也把“矛”和“盾”的道具带来了,大家看一看。(师举起“矛”和“盾”的道具)这是

  ——(盾),这是——(矛)。

  师:谁知道“矛”和“盾”各是用来做什么的?

  师举盾问:“盾”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盾”是打仗时用来抵挡兵器的。

  师:也就是用来——

  生:防御的。

  师:它是一种兵器。

  师举矛问:“矛”呢?

  生:“矛”是拿来进攻的。

  师:“矛”也是一种兵器。简而言之,它们都是兵器。 “盾”是用来防御的,“矛”是用来进攻的。

  师:我发现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对古代兵器还有点研究。接下来,我想问问你们,什么样的“盾”是好

  盾,什么样的“矛”是好矛?

  生:就是,能防住任何兵器进攻的“盾”是好盾。

  师:也就是它必须非常的——

  生:坚硬。

  师:换个词,

  生:坚固

  师:坚硬牢固,坚固。非常坚固,能够抵挡任何东西的进攻。

  师:那什么样的“矛”是好矛呢?

  生:能让那些防御的东西被穿透。

  师:理顺地说,能够穿透任何东西,这样的矛就是——

  生:好矛。

  师:你和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楚人是知音啊,心有灵犀——

  生:一点通。

  师:我看是不点都通。楚人也是这么想的。楚人是怎样宣传他的“盾”的?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师相机把“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板书至黑板。)

  师:请你来读。

  生读。

  师:这句话的确是楚人的原话,但楚人的语气不是这样的。楚人是怎样的语气呢?

  生:吾盾之坚——

  师:你先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生:夸耀的语气。

  师:你怎么知道是夸耀的语气呢?

  生:他把他的“盾”说得那么好。

  师:能不能抓住关键的字来告诉我?

  生:誉。(师相机出示“誉”的生字卡片)

  师:哪个誉?——荣誉的“誉”。这个“誉”字的意思就是——

  生:夸耀。

  师:请你带着夸耀的感觉来读。

  (生读)

  师:请坐。哪位同学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坚硬——坚固,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师:我的“盾”非常坚固(强调坚固),带着你的体会,请你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读。

  师:好,把我们的体会送到这句话里去,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那楚人又是如何宣传他的“矛”的呢?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师相机板书于黑板上。)

  师:这一句话,楚人同样是——

  生齐说:夸耀。

  师:誉其矛曰,请你读。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好,请坐,这是你的体会。

  师:这句话谁来说说它的意思。

  生:我的矛非常锐利,能穿透任何东西。

  师:我的矛非常锐利,非常锋利,可以穿透任何东西。请你读。

  生接着读:“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好,有感觉了,谁还来读这句话?

  另一生读:“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小小年纪,却把楚人读活了。像她一样,我们再来一起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那按照楚人这样的说法,他的“盾”绝对是个好盾,他的“矛”也绝对是好矛,可是能卖出去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说他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又说他的“盾”非常的坚固,什么东西都穿

  不透,那他们俩就互相矛盾了。

  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齐说:自相矛盾。(师相机板书:自相矛盾)

  师: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和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是有缘分啊。当时,人们也是这样想的.,从哪句话看

  出来?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师相机板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师:停一下,她说用你的矛——这里要注意一个字,“子”的意思就是——

  生:您。

  师:中国是文化礼仪之邦,即使反问都用“您”。用您的矛——开始。

  生: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会怎么样呢?

  师:他让楚人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会怎么样呢?它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刺穿,刺穿了

  就说明“盾”就不好,和这句话——(生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矛盾了。如果刺不穿

  呢?说明他的矛不好,和上面这句话——(指着板书“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矛盾。所以

  他是回答陷还是不陷呢?

  生:不能回答。

  师:不能回答,那他怎么办?

  师生同说:哑口无言,弗能应也。

  师:这句话问得好啊,问到点子上了,问得楚人是弗能应也。谁问的?

  生:来观看的人问的。

  师:书上两个什么字?

  生:“或曰”。(师板书)

  师:“或”字什么意思?

  生:有人。

  师:那“或曰”就是——

  生:有人说。

  师:这“有人”可能是谁呢?他可能是位白发苍苍的——

  生1:老者。

  生2:刚刚懂事的小孩。

  生3:年轻小姑娘。

  生4:中年男子。(教师请这4位学生分别站着)

  师:现在我就把楚人请来,你们问问他。我就当一回这个楚人。(师扮演“楚人”,4学生扮演各自

  角色。)

  师问生1:老人家,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生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师现“弗能应也”状。)(掌声)

  师问生4:这位大伯,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生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再次“弗能应也”,作紧张擦汗状,转身问生3。)(掌声)

  师:你是一位年轻的姑娘(笑声),吾盾真的莫能陷也——吾盾之坚,物真的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真的无不陷也。

  生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弗能应也”,转身问生2。)

  师:小朋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生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弗能应也,唉声叹气道:弗能应也,弗能应也。走向讲台,面对大家。)

  师:面对我这么一个把自己夸到了自相矛盾的泥潭里的楚人,你们一起问——

  生齐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哑然站立,后叹气道:弗能应也……,俯身将道具放下。(掌声)

  师:我为何“弗能应也”呀?

  生:因为如果你说你的“矛”锐利的话,那么就证明夸你的“盾”是假话;如果说你的“盾”坚固的

  话,那就说明你的“矛”不是很锐利了。

  师:你们问得我有点着急了,能不能用一个成语简单地告诉我——

  生齐说:自相矛盾。

  师:为何自相矛盾?楚人为何会自相矛盾呢?根本原因在哪里?

  生:因为他把他“矛”说得太神奇了。

  师:能抓住一个关键词吗?

  生:誉、夸耀。

  师:他在——

  生:夸耀

  师:因为他夸耀自己,过分地夸耀自己。他的“盾”有没有这么好?

  生:没有。

  师:他的“矛”呢?

  生:没有。

  师:那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生1:不能太夸耀自己了。

  生2:说话要经过大脑,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顾后果。

  生3:不能吹牛,要事实求是。

  师纠正:要实事求是。

  生4:说话不能太草率了,

  师:也就是如他所说,要事实求是。你的“盾”是怎么样就把它说成怎么样,你的“矛”是怎么样就

  把它说成怎么样。否则就会——

  生齐说:自相矛盾。

  师:假如现在楚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师出示课件)拿起笔写一写。(学生思考写

  话,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坐姿端正。)

  师:现在,我们把楚人请来,谁来对楚人说说。

  生1:楚人叔叔,您不能这样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应该事实求是,不能这样不顾后果地夸耀自己,说话要经过大脑呀!

  师:好一个说话要经过大脑呀。

  生2:楚人叔叔,如果你把你的矛与盾夸到了极限,结果只有一个,只会自相矛盾。做事要实事求是,

  要考虑到后果。

  师:好,一定要实事求是,要考虑后果。

  师:我发现你们不仅读懂了自相矛盾的楚人,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与

  体会,再来读读这则《矛与盾》。

  (生齐读课文。)

  四、联系生活

  师:读得真好。其实,自相矛盾者,不单单楚人也,生活中就有。请看大屏幕。

  根据提示语填空。

  (1)美国国防部:我们的F—117隐身战机可以穿越一切防御而不被发现;我们的“宙斯盾”雷达系统可以捕捉到一切来犯目标。

  或曰:“以子之 ,穿越子之 ,何如?” 弗能应也。

  或曰:“以子之 ,捕捉子之 ,何如?” 弗能应也。

  (2)CCTV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或曰:“ 非礼乎?”CCTV广告部 。

  ……

  生1:或曰:“以子之F—117隐身战机,穿越子之‘宙斯盾’雷达系统,何如?”美国国防部弗能应也。(掌声)

  师:谁到现在还没有发过言的?(一生举手)请你,或曰——

  生2:或曰:“以子之‘宙斯盾’雷达系统,捕捉子之F—117隐身战机,何如?”美国国防部弗能应也。

  生3:或曰:“脑白金非礼乎?”CCTV广告部弗能应也。(掌声)

  五、小结课文

  师:CCTV广告部弗能应也。好,同学们,吃一堑——(生说:长一智),曾经的错误就是我们现在

  和将来的智慧,楚人给了我们笑声,也给了我们思考,他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人要说实话,做实

  事,做真人。感谢楚人,也感谢汤口小学六年级的你们,送给大家一幅对联:汤口人杰地灵咱们

  今日相会彼此珍惜缘分啊,楚人自相矛盾我们从此懂得实事求是谢谢啊!(掌声)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2

  师:同学们再次见到林老师,高兴吗?(互相问好)

  师:同学们,我来自一个遥远的地方,当我来到四川,就被这里迷人的景色所陶醉,尤其是那美丽的五彩池,今天,就请大家去领略一番五彩池的美丽,好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有感情朗读来理解课文。我们班哪位同学课文朗读最好?

  请两个学生接续朗读课文,教师点评。

  师:刚才两个同学课文读得非常好,我请一个刚才没有读过课文的同学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他有进步吗?

  生:有。

  师: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谁还想接着读?(请一生读,“瑰丽”读错,老师没有纠正。)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美丽。

  生:神奇。

  师:(板书)。课文中还写了什么内容?来,上来板书。(学生相继上台板书地方、位置、颜色……)

  师:好,你看,课文中写了这么多内容,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五彩池的呢?

  生:先向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地点。(后面的学生继续回答,形状、颜色……)

  师:了解一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是我们学习课文应该掌握的。

  出示学习提示:1、认真读一读小组小组选择的内容。

  2、想想作者怎样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请一学生朗读。

  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了,孩子们,学习得怎么样?

  师:来,这一小组选择的是哪一段?读一读。

  一生读描写形状的自然段,教师纠正读音。

  师:漫山遍野说明了什么?你来读一读,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五彩池还有那些形状,请大家把它画出来。学生画。

  师:用书上的句子描述一下,有像……的,有像……的。(学生补充),老师范读,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能背吗?

  学生背诵。

  生读:“无数的水池……”

  师:是啊,这么多的水池在灿烂的眼光下,闪耀着……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读。

  师:五彩池还有哪些地方神奇美丽呢?哪个小组来读一读?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3

  一、导入

  1、同学们,谁愿意大声地告诉在场的所有老师,今天咱们学习哪篇课文?

  2、课文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反复读书能够加深理解。想再读读吗?赶快打开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5—7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一边读一边想,牛顿把风车拿到学校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学生读书。

  4、学生初步汇报。

  (得意——难过极了)

  二、重点段落分析

  1、书中怎样描写牛顿心情难过极了?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牛顿心情怎么会发生这样的的变化?在小组内交流以下你们各自的看法。

  3、总结学法: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

  (副板书位置: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

  4、出示卡特的话。想象:如果你是牛顿心里会怎么想?

  5、指名读描写牛顿心情的句子。

  6、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教学预设:学生答不全时,引导运用已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再读读课文的.某些自然段的内容。)

  7、师生总结:牛顿心情之所以如此难过,主要是因为什么?

  (说不出道理的惭愧、自责,再加上同学的笑,风车又摔坏了。)

  8、牛顿身处如此境地,非常尴尬,非常难过,但他——出示“牛顿没流一滴眼泪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心情。

  9、引导想象:如果你是牛顿,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10、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体会牛顿真的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

  11、学生畅谈:你们从牛顿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2、总结:同学们,牛顿从小就对做手工非常感兴趣,他甚至因为做手工而忘记了上课,他完全沉浸于了手工制作的乐趣中。但当他把亲手做的风车拿到学校,并听到卡特的一番话后,使他重新认识了自己,并没有被嘲笑和困难下倒,而是更加地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把科学研究作为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发明了真正的风车。成为了真正的发明家。这小时侯的兴趣,变成了一生的志趣。

  (板书:兴趣——乐趣——志趣)

  三、课外扩展

  1、为了让同学们对牛顿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老师从课外书和网上找到了一些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2、出示统计图:牛顿一生的成就。

  3、扩展学习领域:借助课外阅读、上网浏览资料。

  4、送给学生一句话。

  (教学备注:课堂教学为借班上课。教学时间为20分钟。)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4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一起唱《歌声与微笑》。

  师:带着你的微笑,我们一起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生看)

  齐读课题。

  师:窗前的气球想看吗?那就打开课文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如果小伙伴读得好,你怎么办?(生:称赞他)如果他读得不好呢?(生:帮助他)再读的时候,我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

  (同位合作读)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第一节课文)

  师:什么是传染病?

  生:就是能传给别人的病。

  师:谁来读第二节?(生读)

  师:接下来谁来读?(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正确吗?

  生帮助读(正音)

  师:看,在伙伴的帮助下,同学们读得都有进步,生字都认识了吗?

  (生板书生字:科、亚,学生读)

  师: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科利亚。

  师:课文写了科利亚的什么事?

  生:他得了病,同学们不能去看他,用气球去问候他。

  师:李老师这儿还有五个生字,你们能学会吗(能)

  出示:张

  病

  床

  户

  角

  指名读,齐读生字。

  师:你有办法记住这些字?(能)那就把你们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吧!

  (生互相说)

  师:学会了吗?那这个字怎么记住的?(病)

  (生无语)

  师:我们要学习一个新偏旁,这叫病字旁,看老师写(师边写边说)一点居中央,一横略上扬,一撇长长的,一点低着头,一提向上方。

  师:接下来大家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

  (生写字)

  课件出示词语:一张病床

  一扇窗户

  一角天空

  师:科利亚每天看见的就是这些,你能用这些词语说几句话吗?不会的再看看课文。

  (生自由练说)

  生:科利亚躺在一张病床上。

  生:科利亚每天躺在一张病床上,透过那一扇窗户,望着那一角天空。

  师:是啊,他离开爸爸妈妈,离开他的伙伴,真是(出示:他觉得真没意思)

  师:把你们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生读得很动情)

  师:此时的科利亚多么希望他的问候啊。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生:科利亚看见气球飘上来了。

  师:我们来演一演。

  (给学生每组发一张小脸形状的纸,让学生写上问候的话)

  学生分组讨论写话。

  老师收上学生写的纸条,贴在纸上。

  师:想一想,怎样送给科利亚呢?读3到5自然段,看看米莎是怎么做的?

  (生读书)

  生:米莎把气球放在窗户上了。

  生:先画一张可爱的小脸,然后把气球放飞。

  师:他不仅画了可爱的小脸,请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

  师:突然,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我们的记录电脑突然出现故障)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窗户前停住了,后来,一上一下地动起来,怎么回事?谁能一边想一边读。

  (学生准备表演)

  师:相信你们演的时候,一定会想到米莎的内心,如果你来演,除了让科利亚看到可爱的小脸,还想说点什么,快点商量商量。

  (同学商量)

  请同学上来表演。

  (指名多名同学说问候的话)

  师:听到同学们的话,谁还能读课文最后一段。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5

  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王老师第一次和大家一起上课,我们先来玩一个过目不忘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欲望不够强烈,好不好?

  生:好。

  师:请看大屏幕。

  生:仔细看大屏幕。

  师:你都记住了哪些?

  生:我记住了人类想要控制天空,人类想克隆自己,想要制造仿真机器人,还想要……

  师:真不错,记住了三条,佩服!你们又记住了多少?

  师:你来!这个话筒可以用。

  生:我记住了人类想要汽车飞起来。

  师:嗯,记住了一条,你很棒了。

  师:其它同学呢,你来!

  生:我记住了人类想要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师:哦,他也记住了一条,你呢?

  生:我记住了,人类想控制天气和想让汽车飞。

  师:记住了两条,同学们,还有一条信息和,刚才讲到的有些不一样,谁把他记住了?

  生:我记住了与地球以外的生命联系。

  师:哦,还有没有,你来!

  生:人类想控制传染病。

  师:很好,同学们看一看,我们刚才都记住了哪些?

  师:再来一次好不好,请看大屏幕。

  师:这一次又记住了哪些?你来。

  生1:

  生2:

  生3:有趣的机器人

  师:还有没有可以记住两条或三条的,再想想。

  师:把其它同学说过的,你也可以做为自己的一种成果展示。好,你来!

  生:节能汽车

  生:能预防传染病。

  师:好,我发现我们的同学们喜欢一条一条的记。

  生:沉默的外星球。

  师:哦,可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记得很多,再看看,这一次,又记住了哪些?

  生:看。

  师:同学们,小游戏大学问,大家在生活中多关注这样的阅读信息,多记记,多练练,相信同学们都能练成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神功,游戏过后,我们开始上课吧!

  进入新课学习:

  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吗?

  生:圆舞曲是一种什么舞蹈?

  师:好,你来

  生:维也纳在哪里?

  师:嗯,还有没有?

  生:维也纳是怎样的舞曲?

  师:嗯,还有没有不一样的?

  生: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与生活……

  师:你是想问维也纳圆舞曲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吗?

  生:嗯。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你来!

  生:维也纳有什么特色?

  师:好。同学们提了很多的问题,梳理一下:可有这样几个,维也纳在哪里?圆舞曲是什么?第三个问题,这个男同学提了维也纳和圆舞曲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前两个问题很简单,我们来过目不忘。

  (学生过目不忘)空白

  师:这个问题帮助我们很好的学习课文,怎么学习呢?老师想给大家提个建议,第一个建议:快速读文,同学们想一想,围绕圆舞曲,围绕音乐,课文写了维也纳生活的哪几个方面内容?开始,放心读吧。

  生:读课文。朗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来,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师:你说说。大胆举手,发表你的想法。

  生:课文说了神秘的维也纳花的形象。

  师:嗯,不错,花的形象。

  生:还有音乐,五次音乐会。

  师:好不错,五次音乐会。

  师:好,再想想,请坐。后面的同学帮帮他。

  生:这篇课文写了鸟的叫声,写了鲜花,写了街道,写了小酒馆

  师:嗯,鲜花,第三个写了什么?

  生:第三个写的是街道

  师:街道。

  师:这位同学真厉害,他的概括即全面又简洁,不过同学们再想想,围绕刚才的问题,围绕音乐,围绕圆舞曲我们又该怎样概括呢,比如说:鸟叫这部分。

  师:好,你来说说。

  生:鸟叫是音乐。

  师:好,鸟叫是音乐。还有吗?请坐,来。大声点儿。

  生:鸟叫是免费音乐会。

  师:可以更简洁一些,

  生:免费音乐会

  师:还有没有?

  师:好,同学们,这些词不仅仅简洁,而且写出了鸟叫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和圆舞曲之间的关系。像这样的概括,我们可以继续,鲜花、街道、酒馆又可以怎样概括呢?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想想,把他写到这张题卡中。

  生:写题卡。

  师:好,同学们,看黑板,收获真多,大家写了很多词,我要表扬几名同学,这位同学他写的字非常端正,举一下手,表扬你。这位同学也写得很端正,举一手,好,表扬你。

  师:来,芬芳的钢琴,齐——

  生:齐读课文

  师:嗯,这里有一个词我们可以改一下,怎么改?畅流如水,

  生:畅流如水,

  师:嗯,应该换一下。这么多好的词语,你最喜欢哪一个?好,你说

  生:芬芳的钢琴

  师:嗯,说说理由

  生:因为钢琴是弹出来的是很美的,还有鲜花

  师:嗯,说得太棒了,音乐不仅是听到的,还可以是看到的是吗?唉,还喜欢哪个词?

  生:跳动的音符,几相音符在地上,跳动,

  师:哦,地上会有跳动的音符,你太有想象力了,同学们还有吗?

  师:唉,这里有几个词,弯曲的街道,他怎么也会是音乐的?同学们怎么看?好你来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条小路在我面前弯弯曲曲的走着,一个小女孩在蹦蹦跳跳的踩着野花。

  师:这相小女孩就是你吧,在享受音乐吧。嗯,还有没有?

  师:同学们,只要你留心啊,在维也纳处处是音乐,你听……

  放音乐。

  师:清晨,我们可以听到——(生答课文内容)、

  师:清晨,我们可以听到——(生答课文内容)、

  师:在公园,我们可以看到——(生答课文内容)、

  师:在弯曲的街道,我们甚至可以捡到——(生答课文内容)、

  师:在城郊,我们还能见识到——(生答课文内容)、

  师:太不一样了,同学们,在意大利到处都是音乐,刚才,我们根据第一个建议,感受了维也纳生活与音乐与圆舞曲的之间关系,接下来,我给大家第二个建议,快速读文一到四节,你都听到了哪些美妙的音乐,划出相关的句子,开始。

  生:读文,勾画。

  师:来,同学们,你都找到了哪些句子,听到了哪些音乐?你说

  生:汇报课文中的句子

  师:把句子读完整,

  生;读

  嗯,鸟叫声是音乐

  师:还有谁?

  生:生汇报课文内容

  师:还有吗?好,这位女生

  生:汇报课文内容

  师:嗯,教堂的钟声也是音乐,同学们,这么多音乐,我们先看这两个句子,我们来一起读,齐——

  生:齐读这两个句子。

  师:太美妙了。同学们,请看,作者写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这夜的鸟的叫声我们可以理解,可作者还写了有人磕牙,有人叹息,很像猫叫,这些奇怪的鸟叫声,怎么也成了音乐呢?好,你来

  生:因为这是作者想象的

  生:因为鸟的叫声是奇特的,

  生:因为音乐是变化无穷的。

  师:是变化无穷的,是丰富——多彩的,

  生:因为鸟的叫声是丰富多彩的,然后作者根据鸟的叫声想象出音乐的。

  师:好,你读到作者是根据想象来表达这是音乐,真不错,你来。

  生:丰富的鸟叫声是音乐

  师:好,丰富的鸟叫声是音乐,不同的鸟的叫声就是不同的音乐。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和大家继续分享,不同的鸟叫宛如不同的——

  生:答音乐

  师:组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好,免费音乐会,一起读一读,齐——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了免费音乐会,这里面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奇怪的鸟叫声,在作者笔下也成了音乐,成了作者笔下独具特色的素材,接下来,我还想给大家一个建议,在后面三部分内容中,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读一读,想一想:哪些描写和音乐,和圆舞曲有关,把你的体会写下来,开始

  生:写体会

  师:很多同学都已经写完了一条,端正的坐着,这样吧,把你的体会先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互相点评,请注意点评的时候,先说说好的,再提点小建议,要求明确了吗?好,开始吧

  师:同学们在认真的交流,该到了我们分享的`时间了,来,哪一组先跟大家一起分享,最后那两名女同学,请上来。

  师:谁来读谁来点评?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等会要发表意见的。

  生:我体会到维也纳的人很喜欢音乐,他们希望我们也能跟他们一起感受音乐的乐趣。

  师:来点评一下。

  生:我,他写得很不错,因为在维也纳才能体会到这种生活。

  师:你点评的也很棒噢。谁还有补充的吗?你点评的很不错,不过如果我是他的同桌,我再加一点点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首先他清楚的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其次,他能从维也纳人的当中感受到所有的人都在感受音乐的乐趣。乐趣这个词特别生动、特别形象,不过我有个小建议,就是结尾要加一个……自己说。

  生:加个句号。

  师:一大段开头都……大家说[

  生:空格。

  师:不过要表扬你的字写得很端正。如果做到这些你就写得更棒了,更完美了,来掌声欢送一下。

  师:还有谁,想和大家继续分享?好,这位,带好一切上来吧。

  生:鸟儿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好像在为圆舞曲伴奏呢,自然的鸟叫与美丽美景交织在一起,成了奇妙的风景。

  师:同桌点评一下。

  生:他写得很好。

  师:如果你能说出他好在哪里,那你就更棒了。

  生:好在那个,他用了美丽、交织还有奇妙三个词。

  师:这些词用是特别棒,是吧,你点评很棒,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补充吗?

  师:可以看看有没有错别字,好,这位女生

  生:他第一行伴奏的奏写错了。

  师:下边是一个……

  师:他写成秦始皇的秦

  师:再看看,这个圆舞曲的圆好像多了一横,好赶快去修改一下。

  师:下课之后读给他听好不好?掌声欢送一下,同学们经过大家刚才的交流,我想,大家肯定也对自己刚才所做批注修改修改。这样吧改改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都可以加一点新的颜色。开始。

  师:同学们在刚才大家修改的过程当中,王老师又发现有几位同学写得特别棒,我们再让他们读一读,好不好,你先来。

  生:我体会到了维也纳音乐的独特、特别,可以享受到最美的免费音乐会。

  师:还有这位同学写得很棒。

  生:(说得不清晰)

  师:我觉得你写的这么棒,应该有自信把你读的声音响亮一点、流利一点

  生:我的体会是听到这些词,仿佛自己身在音乐里,我觉得维也纳的人生活在音乐里很好。

  师:还有一位同学写得很棒,来

  生:和圆舞曲有关的有,淡淡的香味、鲜艳的鲜花、鸟语花香,能让音乐更美。

  师:运用一些排比句,听到了许多,看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很多,掌声给三位同学。同学们分享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刚才我们通过交流,通过分享,已经感受到维也纳处处都有音乐,我们已经走进了维也纳的生活,在维也纳音乐……

  生:无处不在

  师:音乐与人们的生活……

  生:紧密相连

  师:音乐是

  生: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这才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师:大家都想到了,音乐一起

  生: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这才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师:音乐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音乐在维也纳无处不在,他可以是闻名全世界的国家歌剧院,可以是让人心怡的金色大厅,可以是让人期待的音乐会,可以是让人仰望的音乐家,在维也纳音乐还可以是(串读板书)

  师:这一切构成了我们心中独有音乐篇章。

  生:那就是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心中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象《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这样的小学课文我们以后还会遇到很多很多,大家可以和今天这样,自己提出问题,借助教义、结合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自己去学习,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欣赏。好吧,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下课吧。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迪斯尼的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善思的品质。

  3.情感目标:感悟课文蕴涵的哲理:给人自由,顺其自然,任其选择,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生齐说),并且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名(2-3名)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格罗培斯就是按照“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理念设计出了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路径。板书:“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课后我让同学们去读书,去发现问题,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的问题提出来。

  好,同学们问得很好,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再去读读课文,看看你能回答哪些问题?

  二、跟随学生的脚步学习课文。

  1、生们各自读课文,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老师刚才注意看了一下,有些人做得很好,边读还边做着记号,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啊。

  指名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果全部回答完,

  师:同学们的读书效率真高,读了一遍,就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再读课文——默读课文(就是不出声地读),思考:课文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

  本次没有回答完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剩下的这几个问题,正是本文的难点,等我们学完了本课,这些问题也就解决了。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再读课文——默读课文(就是不出声地读),思考:课文哪儿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

  学生们各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三、边交流边理解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认真,谁首先来说说:这篇文章哪儿给你印象深刻?(学生提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1、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6节,迪斯尼乐园的草地被踩出许多小径,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师相机出示第6小节的内容)

  师:走在这样的小路上一定很舒服吧。你把这一小节读一下吧,读出那种优雅的感觉。

  师:(如果读得不好)可以问:还有同学有与他同样的感觉吗?也试试读读。

  读得不错,我们一起读一遍。

  师问:迪斯尼乐园里一开始有路吗?请你想象一下撒下草种提前开放后草地上出现了什么情况?

  生:人们会在草地上踩出各种各样的路。

  师:这些路是什么样的呢?

  生: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呢?

  生:宽的地方说明走的游人多,窄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少。

  师:大师看到这种情况后怎么做的啊?

  生:按照足迹,铺设了人行道。

  师:说得好,它是游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意愿的。可见格罗培斯的用心良苦。

  师:让我们再一次的去体会那路径设计的高明,让他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一起把第6节读一下。

  2、生:我印象深的是第七节,我知道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生:我印象深的也是第七节,我记住了这个时间——1971年。

  师:(把1971写在黑板一侧)让我们记住这个时间,这对于设计师格罗培斯来讲是个难忘的日子。

  (全班同学一起读1971。)

  3、生:第二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相机出示第二节内容)

  师:为什么这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你从这里看出格罗培斯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很认真,很细致。

  生:他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我们一起到书中去找一找,把它画下来,并去读一读,用心去体会一下。

  (四十多年、无数个难题、最微不足道的、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更加焦躁等词去体会。)

  师:(赞同地)谈得很好,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他呢?(一丝不苟、严谨踏实、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师相机板书。

  师:正是因为格罗培斯的严谨踏实,追求完美,才使他的设计成为了最佳路径。你从这一节还看出什么?(再指名学生读第二节,特别强调最后两句。)

  生:我觉得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只要动脑筋,总会有办法。

  生: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先冷静地思考一下,然后再去想解决的办法。

  师:看来同学们读书真动脑筋思考了,的确有收获。

  齐读第二小节,体会格罗培斯那对待工作的态度。

  4、现在我们继续去分享这份收获,谁再来谈谈他的想法,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我觉得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给我的印象最深。

  师:这就是获得设计大奖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自读课文3、4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农民们和老太太卖葡萄的句子,对比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读书,讨论)

  (“许多园主”是“把摘下来的葡萄提到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而老太太的方法是“只要在路边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结果反而“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

  生:别人都是大声吆喝、叫卖,但没有人购买。老太太却请人自己投入五法郎,摘一篮葡萄。

  自己用个词语概括一下不同的卖葡萄方法产生的不同结果。

  词语积累:无人问津人满为患;门可罗雀门庭若市;冷清;红火

  师:你喜欢老太太的卖葡萄的方式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比较自由,想摘什么样的葡萄,可以自己拿主意。

  生:不受限制,自由自在。

  生:因为老太太的葡萄园“无人看管”,所以大家就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自己感到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到亲自采摘的乐趣。)

  生:我想拿多少拿多少,没有人管。(学生大笑。)

  师:老太太这样信任你,应该用诚实回报人家,你这是君子之为吗?大家再看课文,文中说:“当他的车子拐入一个小山谷时,发现那儿停满了车”说明什么?

  生:大家都是很诚实,讲究诚信的,要不然老太太就不再用这种方式卖葡萄了。

  师:从这一节中大家了解了获得最佳路径的原因,那么你还从这一节看出什么?

  (学生再读书,回答不出来。)

  师:(点拨)格罗培斯从卖葡萄的身上得到启示,你有什么想法?一般的路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生:(举手)噢!格罗培斯注意观察,善于动脑。

  师:(赞许地点头)对,格罗培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就是一般的路人不能发觉的原因,所以我们要象他学习。

  那么格罗培斯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

  生:“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蓝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

  因为正是老太太给他的启发,才让他有了灵感,设计了最佳路径。

  (师对学生说)哎呀,这个司机有点糊涂了,想一想,上车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合理想象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同桌进行对话,每对至少两次,联系上下文,说出设计方案,了解这一最佳路径的诞生与农民买葡萄之间的联系。

  司机问:“?”

  格罗培斯说:“。”

  总结: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都说出来了,从中也学到了不少,假如此时格罗培斯现在就在我们得眼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格罗培斯,你不愧是世界建筑大师,

  生:你做细小得事情都那样一丝不苟,实在是我们学习得榜样。

  生:格罗培斯,你善于向成功人士学习,我也要向你学习。

  四、路径已经设计出来了,假如你现在就是格罗培斯,你准备怎么样向评委们介绍你的设计原因?

  假如你是评委,你会怎么去评定这条路径,同桌先讨论一下,我们马上来个模拟的评审会?

  五、所以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格罗培斯顺其自然,让游客们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脚步“设计”出了这条最佳路径。

  让我们回顾课文,再来感受一下世界最佳设计的诞生过程。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的做法中深受启发,获得成功,你们从格罗培斯身上得到了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得最佳路径。格罗培斯得成功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不知道怎么办得时候,顺其自然,也许就是格最佳得选择。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把你内心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下来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7

  课前板书:

  不炫耀自己

  落花生

  许地山 默默奉献

  教学过程:

  师:通过上节课学习,孙老师非常喜欢你们。喜欢你们什么呢?1、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你看刚才有多少同学举手;2、会提问题;3、喜欢你们有自己的思想。这都是很好的品质,看来孙老师要向你们好好学习。刚才我们看了父亲的一段话,大家说父亲把落花生与苹果、石榴的对比当中,体会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

  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

  师:那么父亲仅仅是讲落花生吗?他们就是来吃吃落花生,来讲讲落花生的吗?

  生:不是。

  师:打开书,看看父亲接下去怎么说的?从落花生又讲到了什么?(范读: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设问:“我”对父亲的话,听懂了没有?)

  生:懂了。

  生:(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父亲从落花生讲到做人道德,“我”懂了父亲的话,所以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说的话同学们懂了没有,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体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作适当诱导。

  生:“体面”是外表好看的意思。

  师:“体面”就是外表的意思,那么“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呢?

  生:讲究外表。

  生:做表面文章。

  师:“讲体面”通俗地说就是讲外表,那么我们要不要讲外表。(板书:“讲”)

  生:要。

  师:要讲外表,我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就要求仪表要整洁。

  生:(齐读)只讲体面。(板书“只”)

  师:只讲体面,什么意思?

  生:只讲究外表,不讲究别的。

  师: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有没有见过只讲体面,不讲别的人?

  生:没有。

  师:我们见到的都既讲体面,又讲行为的人。那么“我”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生:既讲外表,又要有真才实学,默默奉献的人。

  师:“既……又……”用得好

  生2:既讲体面,又要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生3:不但要讲外表,而且要有贡献的人。

  师:再读“我”的话。

  生:(齐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引读)“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常常地记在我的心上。”(稍停)读错了吗?

  生:应该是“印”在我的心上。

  师:记在我们心上不好吗?哪儿不好?

  生:记,有时候也会忘记,印,就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生2:印,一般是永久的,用记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将这些东西忘掉的。

  师:永久的。(赞赏地)

  生3:记是短暂的,不永久的.,印是永远也抹不去的。

  师:把最后一段读一读。(读出印得很深的感觉)

  生:齐读

  师:再读,想一想,怎样体现“深”

  师范读,生再读,师评点

  师:语速要慢点,注意停顿,才能有味。你从哪儿看出父亲的话陪伴我走过一生的呢?

  生:我是从“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看出来的。

  生2:我是从“深深印在我的心上”看出来的。

  生3:开头写了“落华生”这是许地山的笔名,这说明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了。

  师:板书“华”

  师:把名字都改了,说明印得很深。

  师:同学们,下面孙老师搞一个栏目《实话实说》。怎么搞呢?首先要说真话,说实话,你说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你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现在我来了解一下,想做苹果、石榴的举手。我们欢迎他们上台。下面我们进行正方与反方的辩论,做花生的为正方,苹果、石榴为反方。下面四人随意组合,讨论的时候既要热烈也要注意纪律,上面的同学发言,下面的要认真倾听,认真思考,驳倒对方。

  分三轮,第一轮:讲各自的好处。

  正方先发言

  生1:花生的好处是默默无闻,不求虚名,

  生2:落花生不求名利,使别人快乐。

  生3:做落花生就可以像雷锋一样,默默地奉献。

  生4:落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反方发言。

  生1:我们苹果色彩好看,还能吃。

  生2:我们有许多营养,水份,价钱也比花生贵。

  生3:我们有药用价值。

  生4:我们可美容,吃后回味无穷。

  师:现在进入第二轮,讲对方缺点。

  反方发言

  生1:中国生产的水果出口,可没有听说过花生出口。

  生2:苹果洗洗就可以吃了。

  生3:苹果可连皮一起吃,而花生却不行。

  生4:花生与黄瓜一起吃,会中毒。

  正方发言

  生1:水果上有农药,多吃会中毒。

  生2:爬树摘苹果,会掉下来的。

  生3:苹果中有蛀虫。

  师:现在进入第三轮。〔现场指导〕(对反方)当代社会我为什么做苹果这样的人?我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我不做这样的人呢?我在社会上会怎样?为什么?我做这样的人又是为什么呢?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会怎么样?(对正方)当代社会我为什么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给1分钟时间,四人小组讨论。

  生讨论。

  师:好,现在每一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刚才我们同学发言时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说,现在老师要求大家要讲一段话。好不好?

  生:好。

  反方发言

  生1:在当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稍微精明一点,如果全部都像落花生一样老实的话,迟早要给人骗的,像我们苹果比起来就稍稍精明一点,不会被欺骗。

  生2:在当代社会过于诚恳的人去帮助人,会被人当作骗子误解你,如果稍微精明一点,在处理事情时会想得更周到一些。

  生3: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的话,就不会被人发现,永远成不了才。

  生4:花生你们承认不承认是为人民默默的奉献,那么你们既然默默地为人民奉献,怎么让人民发现呢?那么就要从地里面伸出来,那么在某些处事方面显得比较圆滑一些。

  正方发言

  生1:可以靠我们的真才实学让别人发现自己。如果当时一看你们是精明的,肯定有时候会拍马屁股对不对?但是,当你们得到学问后,肯定会骄傲,骄傲会使人落后。

  生2:如果社会上都是你们这种精明的人,而且只讲体面,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肯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因为没有真才实学。

  生3:当代社会上要凭实力做,像你们只想炫耀自己,那不是豆腐渣吗?

  生4:做人应该做一半苹果人,做一半花生人,既不会被淘汰,又会精明一些。

  师:(赞赏地)通过辩论,思想发生变化,认识得到提高,还是有可能的。

  生:纪晓岚的故事中,纪晓岚打败了和坤,那么纪晓岚是靠什么来打败和坤的?

  生:在坐听课的老师,你们到底想做苹果人还是花生人?

  听课者:纪晓岚的做法是值得认同的。再如,你们站在那里,高高地挂在那里炫耀自己,而坐着的同学却是默默无闻,同样,你们与他们谁会被大家接受。

  生:两者都有可能。

  听课者:如果大家都是精明人,大家之间还会有信任吗?

  生:大概没有了吧。

  听课者:那么大家之间都不信任,社会还会进步吗?

  生:不会。(不服地)

  邀请的老师下台,学生归位。

  师:照理说讨论到现在,孙老师应该给大家一个答复。但今天,孙老师不给大家答复,到底该做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问问你父母亲,希望大家搞一次社会调查,各行各业选一个代表去问一问,也希望大家把这个问题带到中学、大学,以至一生中去思考,相信你们最后会给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8

  教学《桂林山水》,通常分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读,读出情感。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这些特点。理解课文的主要任务,通过指导读,可以说已经初步实现。

  第二课时,主要是师生通过互动合作,进行读、议、勾划,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一步: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来深入学习一下文章。

  师: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特点呢?

  (学生有点茫然,很明显,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根本特点”)

  师:大家想想看,静、清、绿这三个特点,哪一个如果没有了,另外两个也就不存在了?下面我们再将第二自然段细读一下,再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读)

  (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生:“静”是漓江水的根本特点。因为如果水不静,就不可能清,也不可能绿。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静,说明水流不急,水流得慢,那江中泥沙就都沉下去了,江水就变得清了。像黄河,滚滚翻腾,一路奔来,卷起了泥沙,就不清了。

  师:那绿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水清,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水草,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就变得绿了。

  师:好极了。漓江水静静地流淌,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所以清行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如果也像黄河那样奔腾咆哮起来,漓江就会变得不清也不绿了,只能是泥沙翻卷的一条浊水了。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还是那问题,大家再讨论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险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标本的特点。也就是说,哪一个特点决定着另外两个特点。

  (学生细读,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生:我认为“险”是最根本的特点。因为山很险,必然是形状奇特的。

  师:大家再仔细想一想,是因为险才奇呢?还是因为奇才险呢?

  生:我认为因为奇,形状奇特,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才觉得险,从地上突然冒出来,互相不挨着,孤零零的同山峰,才会让人觉得“就会栽倒下来”。

  生:我认为奇是山的根本特点。因为有很多高山,一直插到云里边,很险了,但形状并不奇特;可是形状奇特的山,比如云南石林里面的岩石,其实不很高,但是它直直地立在那里,四面没有依靠,就显得很险了。所以有险不一定奇,而有奇却一定有险。因此“奇”是桂林山的根本特点。

  师:说得真好。奇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险是众的感觉。有客观存在的事实,人才能产生感觉。说得好极了。再考虑一下奇和秀的关系。

  (生不能答)

  师:划出课文中有关秀的描写,细读几遍。

  (生读)

  师:这个“秀”说了几方面的意思?

  生:说了两方面。一是它颜色很绿;二是它像屏障、像竹笋,形状也很奇。

  师:如果桂林的山不是很奇,不是一座座孤峰直立,还能像屏障、像竹笋吗?

  生:不能。

  师:对。这就是说,如果山不奇,也不会出现这种独特的秀。比如东北的大兴安岭,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林木,可以说已经很绿很绿了。但媾的山都是连绵起伏的,众绝不会说它像屏障、像竹笋。因此可以总结一句:桂林的山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生:(齐)是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总结)

  师: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这样的水和这样的山组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闭上眼睛,听课文录音,感受一下桂林的山山水水,想像一下该是一个怎的画面。

  (听完录音)

  师:谁来说一下自己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一位老渔翁撑着竹排在奇山秀水中穿行。

  生:我看到在细雨蒙蒙的漓江上,一位老渔翁在垂钓。

  师: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组成一幅让人留恋忘返的幽美画卷。真是

  (学生齐答)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后记:

  这是《桂林山水》的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目的是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对学生进行认识事物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紧紧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美文,感受语言,依靠比较、分析的思维活动,在互动、合作过程中理解课文。没有牵强附会,没有着眼于一字一词,而是通过比较、感悟,在讨论、合作中,使情感得以升华,从而感受到文章的美。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9

  一、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出示谜语: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晴天早早起,按时来上工。

  生一下就猜出。

  (从学生喜欢的谜语入手,学生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

  师:小朋友真聪明,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太阳吧。

  二、课件展示,感知画面

  1、课件展示:

  太阳分别从大海、草原、山村、森林升起来,大地变得一片光明,充满生机、活力。

  (直观、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边看边不时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地印下)

  2、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强调说完整话)

  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看见太阳从大海中跳出来。

  生:我看见太阳从草原中、森林里升起来。

  生:我还看见太阳升起来后,到处都很美丽!

  ……

  因为学生在前面欣赏了太阳升起的美丽的画面,在说话时,是争抢着要把看到的情景说给大家听,说起话来就自然流畅了。

  3、师小结:

  美丽的太阳,美丽的景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叔叔也看见了这一美丽的情景,写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学吗?

  三、初读韵文,初感字音

  1、出示韵文《太阳》:

  师:先听老师读一读,如果你认为老师读得好,给我鼓励一下,也可以给老师提提意见。

  师的话音刚落,生就纷纷地告诉师,他们已经会读了,可见有些学生回家已经预习过了,这时,师如果抓住机会,放手让学生试着读一读,会读的就当小老师带读,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可惜的是,师并没有这么做,仍然自己按着事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机智不过灵敏,二是观念没有更新,害怕学生会出现什么差错,自己的教学任务会完成不好。

  师范读。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轻轻打开课本,读书时,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

  生;可以问一问小组的同学。

  生:可以问老师,或者问听课的老师。

  师:小朋友想的办法都行,现在请小朋友读书,选择一种方法解决不懂的生字。

  这个环节设计得较好,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识字的方法,再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读书、识字,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2、学生自由读韵文,解决生字。

  3、请会读的小朋友读一读(2~3个)韵文,其他小朋友注意听,师生一起纠正字音,齐读。

  四、认识生字,培养识字能力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棵神奇的树,咱们赶快看一看。

  出示神奇的果树。

  生:哇,真美呀!

  生:我知道了,每一个果子里都藏着一个词,还有字呢,太有意思了。

  师:小朋友只要能读准每一个果子里的字或词的音,就能把它摘下来,谁先来摘果子?

  学生抢着上台做摘果子的游戏。

  这个环节有时单独请学生回答,有时小组回答,有时分男女同学回答,有时全班同学回答。读对的及时奖给一朵花。学生非常积极,“我来,我们来”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异常热闹!老师真不知该请谁好,但是,从学生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

  2、师:今天,聪明狗又来到我们中间,“小朋友们好!”聪明狗的朋友小狗汪汪要跳楼梯,需要小朋友的帮忙,你们愿意吗?一个字就是一个台阶,小朋友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小狗就能跳上一个台阶。

  师的'话音刚落,“我来,我们来”的声音又再次地响起。

  学生做游戏(可以单独请,小组,男女同学,全班同学)

  师适当加以鼓励,注重读准平、翘舌音。

  从草叫跳照森世阳。

  再次可以看出,趣味性的游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学习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3、师: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棒!现在,请大家把桌上的小卡片拿出来,两人一组,互相读给对方听,读得好的,请你奖励他。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考评。

  五、再读韵文,巩固识字

  1、师:刚才,小朋友把字和词语读得特别准,你能把这首诗歌读准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1~2名学生读一读,读得好的给予肯定,读不好的给予鼓励。

  师:这首诗歌比较长,注意读好来。老师建议小朋友这样读。师带读,生跟读,齐读。

  2、你喜欢太阳吗,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是呀,有了太阳,才有美丽的世界(课件展示),太阳的贡献可真大呀!读儿歌时,怎样才能读出对太阳的喜爱?小组读一读。

  小组读一读,指1~2名读一读,男女生比赛读。

  3、小朋友们读得越来越好了,你愿意读给别人听或者当小老师考考别人吗?好,现在请小朋友,找个小伙伴或老师,读给他们听或当当小老师。

  六、布置作业

  回家向家长汇报今天的学习内容。

  【反思】

  《太阳》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识字游戏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小狗跳楼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识字;讨论喜不喜欢太阳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即使我看了他们好几次,他们也无动于衷,过后了解,他们却是这样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学生的话使我感到尴尬,也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春》教学实录

  师:课前先听一段音乐,放松一下,好不好?

  生:好!

  (播放歌曲《祈祷》,音乐起:“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师:歌曲好听不好听?

  生:好听!

  师:还想听不想听?

  生:想听!

  师:如果这节课同学们提前完成任务,我们就听完,否则就拖堂,好不好?

  生:好!

  (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师:刚才歌曲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四季少了夏秋冬”。

  师:只剩下哪个季节了呢?

  生:春。

  师:(板书课题)春天怎么就那么好,连歌曲中都想让“四季少了夏秋冬”?

  生1: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有嫩绿的小草,和煦的春风。

  生2:春天是一年的开始,给人希望。

  生3: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没有春风就换不来秋雨。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眼里、口里的春天那么美好,想不想知道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呢?(师板书作者。)

  生:想!

  师:那我们就闭上眼睛,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

  (生闭眼,师播放《春》的配乐录音。录音停止时,学生们仍然闭着眼睛,沉浸在如画的声乐中。)

  师:(用舒缓的语调)请同学们从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中慢慢走出来,回到我们的课堂。谁能描绘一下刚才你脑海中闪现出的美丽画面?

  生1:我感觉自己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春风轻吻着我的脸。

  生2:我感觉自己站在开满鲜花的树下,身边有蜜蜂嗡嗡叫,有蝴蝶在飞,有鸟儿在叫。

  生3:我听到了牧童的笛声,好像自己骑在牛背上,和小伙伴们玩耍。

  生4:我感觉到春天的小雨滋润我,雨中农民忙着种地。

  生5: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在草地上玩耍。

  师:同学们进入了情境,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那么朱自清笔下主要描写了春天里的哪些景物呢?

  (生简单讨论后。)

  生1:草、花、风、雨、人。

  生2:我有不同意见,人不能算景物。

  生3:我认为人应该算,因为人是大自然里最美的一道景观。

  师: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同意。

  师:那文章开始写的春山、春水、春日为什么不算?

  生:那不是祥写的景物。

  师:审题认真,值得表扬。(师板书草、花、风、雨、人)同样是这些平常的事物,同样是描写春天,为什么朱自清描绘出的春天就能把人带进美妙的境界呢?我们一起来带着这个疑问,熟读课文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要求,在读的时候,尽量读出情感,同时把生字和生词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整理到笔记上,看谁做得最好。

  (师播放轻音乐,学生在音乐中边朗读,边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师到学生中间具体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大概七八分钟后,学生的声音逐渐减小。)

  师:看来同学们完成得差不多了,谁来解决这个疑问呢?

  生1:因为朱自清描写春天的时候抓住了事物特征,所以描绘得非常逼真。

  生2:因为朱自清恰当的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让文章增添了很多色彩。

  生3:因为朱自清的语言生动形象,所以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师:我们从品味语言入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来描绘的好吗?

  生:好!

  师:我们从作者描写的景物中挑选一种,共同来研究好吗?

  生:好!

  师:选择哪一种呢?

  生:就选择春草吧。

  师:好,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

  (一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师:读得很好。谁能说一说作者笔下的小草有什么特点?是如何用语言表达的?

  生1:春草多,“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生2:春草柔软,可以坐着、躺着。

  生3:春草生命力旺盛,是“钻”出来的;不易被人发觉,“偷偷的”。

  生4:春草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可以打球、赛跑、捉迷藏。

  生5:“偷偷的钻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秘藏”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读起来很亲切,琅琅上口。

  师:很好。春草多,春草软,春草生命力旺盛,还不易被人发觉,给人们带来欢乐,这些都是作者锤炼语言的结果,加之修辞手法的运用,这都是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学习的东西。我们用同样的办法,来学习下面几种景物好吗?

  生:好!

  师:老师给同学们计时,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好。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生:大家讨论。

  师:讨论也解决不了呢?

  生:和老师研究。

  师:共同研究!开始。

  (师加入学生讨论的行列,特别注意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起讨论,七、八分钟后,学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

  师:有哪些同学愿意把自己自学的结果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你的劳动果实?

  生1:我来说春花。春天的花朵特别多,“开满了花赶趟儿”;花的颜色也很多,有红的、粉的、白的。

  生2:花的味道很甜,因为招来了蜜蜂。

  生3:这里也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

  生4:花的种类也特别多,遍地都是。

  师:说得好,说得对,让我们齐度这一自然段,来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

  (教师和学生带有感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师:谁再来说说春风,看作者选择了哪些角度来写春风?

  生1: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人感觉温暖、亲切、幸福。

  生2:味觉,“新翻泥土的气息……”

  生3:听觉,鸟的叫声和牧童的短笛。

  师:风本来是无形的,作者却运用语言把风写的可触可摸,可嗅可听,真是神来之笔。让我们再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春雨的吧?

  生1:春雨很细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生2:春雨滋润万物,“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师:老师给同学们范读一遍,感受一下那种轻柔和湿润,那种安静和祥和。

  (师读后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学习语文是需要品、读、悟的。还有什么没出场?

  生:春天里的`人。

  师:人们都忙什么呢?

  生1:孩子们放风筝。

  生2:老人舒活筋骨。

  生3:三句话连起来还是个排比。

  师:说得很好,有一个问题老师不明白,为什么春天这一个事物既像娃娃,又像姑娘,还像青年?不是很矛盾吗?

  (生开始议论。)

  师:(进一步引导)看看他们各有什么和春天相似的特点?

  生1:娃娃是新生的。

  生2:姑娘是美丽的。

  生3:青年是有力量的。

  师:好,这也正揭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板书后)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感受一下那美丽的春天。(生齐读。)

  师:朱自清笔下的那美丽的春光令人陶醉;那洋溢的诗情让人感染;那盎然的生机激励人前进。这一切都是作者仔细观察生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锤炼语言,恰当运用修辞的结果。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描写一种事物,和朱自清老先生比试一下?

  生:想!

  师:描写什么呢?就描写老师的外貌好吗?

  生:好!

  师:描写本人有点小小的要求,一定要仔细观察,抓住我的特征,用语言表现出来,可以加进修辞手法,写出来后获得我的认可就是成功。

  (师走进学生们的中间,让同学们观察。)

  生1:老师带着一副近视眼镜。

  师:你描写眼镜想表达我什么特征?

  生1:老师课讲的这么好,有学问啊。

  (众生笑。)

  生2:老师黑头发里面夹着很多银丝。

  师:还用了修辞,你想表达什么?

  生2:这么年轻就有白头发了,一定是为学生操心累的。

  师:所以你们一定不要让你们的老师的操心啊。

  (众生笑。)

  生3:老师的皮肤黝黑。

  师:你描写这个特征想说明什么?

  生3:老师可以问个个人隐私的话题吗?

  师:可以。

  生3:老师您是农村走出来的吗?

  师:正确,我是农民的儿子。

  生3:那我写您皮肤黝黑想表现您农民本色。

  师:说得好!

  生4:老师您总是面带微笑。

  师:因为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

  生4:我想表达的是好的老师总是给与学生微笑的。

  师:由表及里了,非常深刻。同学们回去之后把你今天观察到的写下来,邮给老师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好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歌曲还没听完。

  师:那我们把歌曲就听完。

  (音乐起,“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会再害羞;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师:(在音乐声中)同学们,你们就是希望的钟,老师就敲钟人,希望你们把握住人生的春天,去创造健康、幸福、成功!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长时间的掌声。)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10

  【上课时间】

  (师播放歌曲)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新疆的草原。这节课,我们跟着作家老舍先生一起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草原。

  师:再读一次。

  生:草原。

  师:你们去过草原吗?谁去过草原?

  生:去过。

  师:请问你第一次去草原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高兴。

  师:那你能不能高兴地读一下这个句子。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还有谁去过。

  生:我去过内蒙古的草原,那里的景色非常优美。但是,我感觉还是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宽广,不像民谣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只能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你回答得太棒了,你在课后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同学们,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他感受到了草原的宽广,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的确,老舍先生见到的草原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美。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自由朗读全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要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师:可以放声朗读。

  师:同学们,读完了,哪个字音比较难读,给大家纠正一下。你画出了哪个词?

  生:第二自然段的“迂回”。

  师:对,他提醒大家注意“迂回”这个词语,还有吗?

  生:渲染。

  生:第一自然段的“勾勒”。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子仔细听,看他读对了没有?好,你来读第一排的三个。

  生:新鲜、明朗、渲染。

  师:读的真准,第二排谁来读?

  生:勾勒、低吟、回味。

  师:不错,还有第三排,谁来读?

  生: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请同学们再一次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把它画下来。请你说。

  生:我画的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蒙”,再读一遍。

  生: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老舍先生还想在这里多留片刻,这是为什么呢?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第一自然段写了草原的美,所以老舍先生想多留一会儿,草原上的草和景色,还有一些大牛、羊都特别美。

  师:是呀,是因为草原上的景色特别美。老舍先生才忍不住多留片刻。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

  生:老舍不想离开这里,是因为这里人的热情招待让他感动。

  师:让他在这里……

  生:多留一会。

  师:草原不但景色美,而且人民也是特别的热情好客。这节课我们就先去领略草原的风景,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哪个句子写得最美,把它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从这句话我体会出在这境界里,既然连动物都在欣赏美景,可见草原非常美,而且动物也是自由自在的。

  师:你是在用心在体会呢!还有哪位同学愿意交流。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这“一碧千里”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让我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大、还有美。

  师:一碧千里,这是多么的辽阔啊!这个“碧”是什么意思?

  生:“碧”的意思就是“绿”。

  师:是呀,大片大片的绿色让我们近处看到的是绿色,远处也还是绿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这么大、这么绿的草原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茫茫”给人一种很空旷的感觉,而草原并不空旷。

  师:所以作者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呀,有了小丘、牛羊、骏马的点缀,我们一碧千里的草原并不茫茫。直接的和大家交流。

  生:是第一自然段: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里表现了老舍先生内心的愉快。

  师:老舍先生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生:愉快的

  师:他感受到了这样的天,清鲜的空气。同学们,作者为什么用“清鲜”而不用别的词语呢?你试着给它换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

  生:新鲜。

  师:空气可以用新鲜来形容,还可以呢?

  生:还可以换成“清新”。

  师:那作者为什么会用“清鲜”?

  生:“清鲜”里含有清爽和新鲜两个词语的意思,所以作者用的是“清鲜”。

  师:说对了,作者感受到了这里清鲜的空气,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这时候,如果你也在草原上,你想说点什么?

  师:老舍先生想要高歌一曲,你呢?

  生:我想要躺在草地上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

  师:你都不忍心去破坏这样的美景了,对吗?同学们,除了这句,还有哪里写得美?

  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使人感到十分舒服,一见便生爱慕之心。

  师:说得多好呀!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是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还有哪里写得美?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我觉得这能表现老舍看见的小丘线条很优美,他在欣赏这种美。

  师:这里确实写得美,里面有一个词“渲染”,“渲染”是什么意思呢?

  生:“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师:同学们,看这幅图,这是用渲染的手法画的一幅画,它用色彩涂抹画面,达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如果说,中国画是渲染出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那么老舍笔下就是那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孩子们,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生:到处轻轻流入云际。

  师:哪个词?

  生:翠色让我感觉到心旷神怡。

  师: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师:好,还有吗?

  生:这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

  师:是啊,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了。近处是绿的,远处还是绿的,请同学们一起读。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师:用心来感受这样的句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如果风吹起来的时候,草原上的草地随着风轻轻地动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草原上的绿色流入云际,流入每个人的心里。还有哪个句子写得美?请你读一读。

  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让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个句子里,我想象到作者老舍在看到这一望无际、一碧千里的草原的时候,已经被陶醉了。

  师:你能想象到当时的画面,想象到了作者的心里,你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还有哪个句子写得美。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他把白羊比作了大白花。

  师: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还有呢?

  生:把草地比作了翠色的'绿毯。

  师:什么样的绿毯。

  生:无边的绿毯。

  师: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作了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孩子们,你们再想一想,羊群在草地上还能比作什么?请你把这个比喻句写下来。

  师:谁能来读一读你写的句子?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草地增添了几分生机。

  师:孩子,这不是比喻句,虽然你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比喻句要有本体和喻体,你再想一想。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翠绿的河水中混着白色的浪花。

  师:写得多好啊!想象力十分丰富。孩子们,再读读作者的这个句子,看看哪一个字用得最巧妙。

  生:文中用的最巧妙的是“绣”。

  师:她找的很准,为什么“绣”用得巧妙?

  生:因为内蒙古草原的景色就像画一样。

  师:如诗如画,羊群不仅仅是在这里吃草,而是在作者的笔下,就仿佛绣上了一朵朵白色的大花。这样的美,美得让人兴奋,美得让人陶醉,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样的景色中,连骏马和大牛都仿佛陶醉了,好像回味着——

  生:

  师: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草原上美丽的风光吧。

  (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文字都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可以看着不同的提示背一背这段话。

  (师生共背第一自然段)

  师:这优美的文字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同学们,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从草原的天空写到了天底下的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的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作者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这样才能让文章更有条理。老舍先生为了表达他对草原的热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家乡吗?

  生:爱。

  师:那就请大家也选取家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处,把你对家乡的爱写下来,让老师们感受到你们爱你们的家乡。

  师:把你们写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

  生:贺兰山非常美,有此起彼伏的山峦,有高高的山上的绿树。

  生:我的家乡是美丽的银川,白云是那么的白,是那么优美。

  师:时间来不及了,很遗憾,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完成练习。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而且也感受到了每位同学也很爱你们的家乡。正是因为草原上的风景美,草原上热情好客的民族还正在等着你们呢!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读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正是因为这样,老舍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11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到哪里旅游过?今天老师采访一下,除了济南,你还去过哪些地方?谁来说说?

  生:西藏。

  生:云南。

  生:青岛。

  生:……

  师:哎呀,你们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可是你们加起来也没有我去过的地方多。你们相信吗?老师世界各地都去过,什么都见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南沙群岛,迷人的张家界……还有世界上许多地方,水上城市威尼斯,……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去的吗?

  生:坐飞机。

  生:看书(小声)

  师:你大声一点。

  生:老师是通过读书去的。

  师:哈,老师是通过读书去领略的,就是呀,老师没有那么多时间。即使有了时间也没有那么多钱呀。不过文章写的好,我们书读得好了,我们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叫“神游”。(板书)

  上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跟随文章的作者去“神游”——索溪峪,认真观察老师写字。

  师:看“索”字,上面“十”字小,下面是“撇折、撇折、点”,再下面是“小”,这个“小”可不要写得小了。“溪”字注意“爪”字头,下面是“撇折、撇折、点”,再下面是个“大”字不是“小”字。

  师:“峪”字怎么写呢?

  生:“山”“谷”

  师:噢,原来“山谷”就是“峪”啊!

  师:“索溪峪”是什么意思?

  生:索溪流过的“山谷”

  师:你怎么知道是的索溪。

  生:我从课文中知道的。

  师:你真聪明!我们应该在文章中找到证据,不可能凭空想象。

  师:好了,写完了,齐读课题。

  生:没完。

  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一个“野”字

  师:加上“野”字。

  师:好,齐读课题

  生:还不对,还有“引号”

  师:噢,还有引号,“野”字上为什么要加引号?

  老师用课件出示引号用法——“我来想想”,学生选择。

  师:既然是“着重”的意思,我们应该怎样读课题。

  师指名读,齐读。

  师:咱们现在是不是可以神游了?

  生:是

  师:好的,不过每次旅游我们都要做准备工作,我们现在做一下热身运动怎么样?神游的时候最怕碰障碍了,我觉得文中的生字词是障碍,我看看同学们把这些障碍都搬了吗?

  出示课件“我来读读”,检查生词读写。

  “赋予”“淑女”“撅屁股”“老叟”“荡涤”

  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小石子都踢开了,看这些大石块能不能搬开。

  出示词语:

  断壁悬崖、拨地而起、胆颤、磅礴、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窈窕淑女、怦怦直跳

  (指名读、齐读)

  师:好了,这些障碍都扫除了,我们是不是可以“神游”了?

  生:是的。

  师:不行吧,这些词放在课文中你们会读吗?能不能读好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能不能读好,在读不好的地方,做个记号,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能接受老师的检验吗?

  生:能。

  师:谁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己起立)

  师:谁读第二自然段?

  (七八个学生同时起立)

  师:太多了吧:)

  师:……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那些词语在课文中你能不能理解呢?老师看到你们课下都预习了课文,词语的解释也写在课本上了,这种习惯很好。但是老师今天不让你们说查到的意思。老师要跟大家做一个猜词游戏。你们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来猜猜看。

  教师出示——“我来猜猜”。图片有“千峰万仞”“窈窕淑女”“抱伙成团”“直插云天”“绵亘蜿蜒”

  师:你为什么能想到是这个词呢?

  学生解释很多,实在记录不下来。

  师:现在我们可以神游了吗?

  生:可以了。

  师:我们还不知道游什么呢。谁先做个向导,告诉我应该游什么?免得到时候迷路啊!

  快速读课文。

  生回答。

  师:板书山、水、动物、人

  师:我宣布现在可以神游了。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

  师:游得怎么样?

  生:好。

  师:看图片还过瘾,如果是“神游”就必须到文章的语言去游,下面我建议同学们默读课文,看能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出示各种形象。要想有如临其境的感觉,一定要把心放到文章的每一句话中去。

  学生默读课文。

  师:入神了吗?感觉怎么样?

  生:好

  师:这一次游有什么新感觉?能结合课文中的话谈谈吗?

  学生说感受。

  师:老师本来想和你们一起游,可是还有任务没完成,没有兴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老师完成任务。

  生:能。

  师:我先谢谢同学们。

  课件出示:

  1、为风光片《索溪峪的山》配音。

  2、以索溪水的语气做自我介绍,告诉游人到索溪的水是什么样的。

  3、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演,你的任务是以“索溪峪的动物写人”为主题,拍一部影片。制定你的拍摄计划。

  师:看清要求了吧,下面自由组合。

  师:配音组站到前面来。

  师:“水的自述”组站到旁边。

  师:怎么那么多同学站着不动呢?噢,我知道了,你们都想做导演。做导演可不容易,下面导演组成两个组。

  师:下面每个组选出一名组长。听清老师的建议。一、要明确你们的任务是什么。二、想一想,重点研究课文的哪一部分,可以让你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配音小组到老师使用的电脑前,小组长做好指挥,看画面配音。

  (教师指导要注意,画面写音的协调,如果配音乐也可以,老师提供“音乐文件夹)

  “水”小组活动,教师指导,一定要体现你们的创造性。

  指导导演小组,你们也要脱离课文,体现你们的创造力。

  师:这节课,我们无法展示同学们的成果了,下节课我们来展示。大家如果没看做完,课下可以继读做,也可以相互交流。

  下课。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大家兴致很高。我了解到同学们都有上佳表现。哪一个小组先汇报一下。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借助多媒体到前面展示,教师提示:你觉得他们的汇报有哪些优点缺点随时记录在小本子上,他说完后,大家共同评价。

  学生汇报完先自己评价,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

  (交流时间大约为20分钟,因为学生的语言确实太精彩了,学生的表现确实太出色了,我没有办法整理出来,即使看了录象感觉还是不好整理,相信大家可以想象出来。)

  师:同学们,索溪峪的山美不美,水美不美,猴子和人可爱不可爱。这种美是怎样的美?

  生:是野性的美。

  师:对,这种美是野性的美,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就是天然的、质朴的纯真的美。

  师:同学们想不想,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美美的读一读?读山你就是山,读水你就是水,读猴子你……读读吧!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师:索溪峪的山水如此之美,猴子如此可爱,人返朴归真,可是却有人把他们告上了法庭,并且法庭已做了宣判。现在他们想请律师为他们辩护。二审马上就开始了,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生:想

  师:你们想先为谁辩护?

  教师课件出示:

  原告:人类

  被告:索溪峪的山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山太“野”了,让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半边悬空的石头在山风中摇摇晃晃……直插云天,敢戏白云……

  法庭宣判:把悬空的石头用水泥固定。

  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峰,削平或者炸掉

  原告:人类

  被告:索溪峪的水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水太“野”了,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连山路都没有了,给我们造成了很多不便……

  法庭宣判:索溪水只能顺着一条路走。在溪上复制“赵州桥”,让美的景物更美。

  原告:人类

  被告:索溪峪的猴子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猴子太“野”了,竟敢向人类温柔善良的女性头上撒尿。

  法庭宣判:在城市里建一座猴山,把索溪峪的猴子统统抓起来,关进笼子。

  原告:人类

  被告:到过索溪峪的人

  状告理由:这些人太不像话了,60岁的老头在石头上蹦来跳去,摔坏了怎么办?大姑娘啃玉米棒子,

  成何体统?

  法庭宣判:只能呆在城市里,永远不能到索溪峪去,不能到大自然中去。

  师:下面他们的命运就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你的每一句话都关系他们的命运。只有感情是不够的,法律更相信证据,最好能运用你们的.课本和资料。

  学生辩护。

  (此处大约十多分钟,学生的发言太多不能一一列举。)

  师:我宣布撤消原判,重新宣布:索溪峪的山水无罪,猴子无罪,游人无罪。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模拟了法庭。我们感受了自然的美,让我们再到这些图像中领略一下索溪峪山水的美?

  放录像音乐。

  师:同学们看完了,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也可以谈谈这两节课学习的感受。)

  师:其实并没有人状告索溪峪的一草一木。但是人类善意的、无意的、有意的、恶意的破坏,每天都在继续。西湖的水浑了,西双版纳的天暗了,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垃圾,青藏高原上偷猎者的足迹……本来完美的大自然正在悄然改变模样。老师心中有隐隐的担忧,索溪峪的明天仍然会这样“野”吗?

  师: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索溪峪》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引用文中的词句,也可以搜集资料。下课。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12

  一、教师谈话,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叫智多星。(出示小免子的图片)你想对他说句什么话?

  学生自由地与智多星打招呼。

  师:智多星还有许多好朋友,它们是——

  教师边说边呈现小动物图片:小松鼠、大象、长颈鹿、小狮子。并把它们凌乱地摆在黑板上。

  二、呈现材料,引导探究

  师:今天,智多星邀请这几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大伙儿可高兴啦!一大早他们就来到了智多星的家里。可是出发前,他们为怎样排队吵了起来,谁都想排在最前面。小朋友,你帮他们排排队好吗?

  学生交流后,反馈:

  生1: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他的后面,再后面是长颈鹿,后面是小狮子,最后是大象。

  教师按照学生的说法排在黑板上:

  智多星小松鼠长颈鹿小狮子大象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排?

  生1:因为大象最笨重。

  师:你这是把智多星排在了——

  生1:第1个。

  师:那么小松鼠排在了——

  生1:第2个。

  ……

  师:还有不同排法吗?

  生2: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第2个,大象排在第3个,小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排在最后面。

  师:你这样排有什么理由?

  生2:智多星是请他们来的,所以排在第1个;小松鼠第1个到智多星的家,所以排在第2个;大象比较晚一些到,所以排在第3个;小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最晚到,所以排在最后一个。

  师(小结):智多星是主人所以排第1(板书:第1),小松鼠排在他的后面是第2(板书:第2)……

  智多星小松鼠长颈鹿小狮子大象

  第1第2第3第4第5

  师:其他小朋友还有不同排法吗?请你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自由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

  在教学中,我们清晰的看到,师生通过谈话完成了主题情境的导入以后,便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呈现了学习材料:排序一,智多星、小松鼠、长颈鹿、小狮子、大象;排序二,智多星、小松鼠、大象、小狮子、长颈鹿等。这两种情况既是原有教材主题图内涵的体现,又是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展现,更是学生原有思维现实的呈现。教师如此处理教材主题图,是真正把握了《教学课程标准》指出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的.”意图。教学中,学生成了学习材料的呈现者、数学问题的发现者、数学活动的体验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13

  一、导入

  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

  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氵邑 ”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

  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

  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悒”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用独特的朗诵方法把古诗文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老师真的是感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吟诵方法好吗?

  二、读诗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谁了解王维?

  生1:(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师: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

  生1:他9岁就有才名,21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师:完了是吗?(生点点头)好孩子,告诉你,读书要把书读完整,读书要把每个字都读进去。如果你只读一个片断,你记住,那不就读书。明白了吗?

  生1:明白了。

  师:请坐。(一生举手)你要补充吗?你来说。

  生2:王维,701年到761年,今山西永济县人……

  师:停,什么叫补充,明白吗?就是说他没有说过的话。

  生2:王维……

  师:很好。(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了看注释,我们学起来就方便多了。王维是山西永济县人,他曾经一度

  生:奉使出塞

  师:你知道什么叫奉使出塞吗?

  生:奉了皇帝的旨意到塞外。

  师:去干嘛?

  生:去打仗

  生:去完成皇上交给的任务。

  师:很好。奉了谁的命令?

  生:(齐答)皇上。

  师:这叫作

  生:奉使出塞

  师:能不能不去?

  生:(齐答)不能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是皇上命令他去的。不去要砍头的。

  师:噢,告诉你不单单一个人(作砍头状),而且要

  生2:诛九族。

  师:你的'学识很渊博,肯定平时很爱看书,是吗?

  生2:是的。

  师:只要多读书,就有学问。出使,奉命出使。课题当中也有这样一个字,(指着板书)谁找到了?

  生:是送元二使安西的使。

  师:在这儿它解释为

  生:在这儿它解释为奉使。(台下学生小声议论)哦,出差。

  师:出差去了!(师笑)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另一生举手)你来。

  生:应该是出使。

  师:对呀。谁会读这个题目?(学生纷纷举手)你来试试。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噢,这个人姓元,叫

  生1:二使。(听课老师们大笑,学生马上低下头。)

  师:(微笑着走近学生)你想看什么?(生笑而不答)想看注释,是吗?(生笑着点点头)那就拿起来呀,学习哪能这样犹豫呀!

  生1:(拿起书本认真读起来)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指着板书)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元一

  师:(笑着说)还有一个哥哥,我们一般称为老大。我们这个班级里面有没有小朋友除了你之外还有一个哥哥或者弟弟妹妹的?有吗?(生纷纷举手)

  生:我有个哥哥。

  师:那你姓什么?

  生:姓姚。

  师:噢,那你叫

  师生齐说:姚二。(大笑)

  师:明白了?这个“元二”清楚了没有?

  生:(齐说)清楚了。

  师:再来读一读。元二去干什么呀?

  生:元二去出使安西。

  师:(指着课题)读一读。(生读)谁送元二使安西呀?

  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听我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生1正确读题)

  师:(翘着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脑袋还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生2正确读题)

  师:哦,我感受到你的脑袋一摆一摆的,那又是一种韵味儿。还有谁来读?(生3有情有味地读)

  师:真棒,给他点掌声。(掌声响起)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课题)

  师: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学生小声议论)

  师:对,马上去看注释。

  生:安西是……今新疆库车附近。

  师:好的。谁去过新疆?(一女生举手)乘着什么去的?

  生:飞机

  师:飞机飞了多久

  生:忘记了。

  师:是不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而忘记?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14

  课前活动:

  师:刚才大会老师已经介绍了,我是山西的,不过老师从山西没带来醋。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呢?

  教师播放《课间十分中》的歌曲,学生静静地倾听。

  师:听了这首歌,你想起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下课十分钟的情景。

  生2:我想起了做操的情景。

  生3:我好象站在了大操场上,看到同学们在欢快地做游戏,踢足球。

  师:听到音乐你们就联想到这么多,其实一首歌曲、一幅图画、一篇文章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我们平时就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打出课题。)

  课上活动:

  师:下面就请大家朗读一篇文章,题目是:掌声。愿意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写,注意声字上横长,下横短。

  师:课前大家都朗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默默地我不理解,为什么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生:骤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教室里骤然想起掌声?

  生:英子为什么把头低下去了?

  生:为什么同学要给英子掌声?

  生:歧视是什么意思?

  师: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就要学会思考,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字词,不懂的可以互相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大家都读完一遍了,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字音,你能读准吗?

  小儿麻痹症 姿势 落下了残疾 情况 镇定 讲述 情绪

  学生朗读,教师提示落是多音字,读lào 。

  师;小小拦路虎,你们把他们打败了,通过朗读课文每个人对英子都有了了解,她应该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印象 ,你觉得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生:我觉得她是一个可怜的小姑娘。

  生:她是一个特别怕别人歧视的小姑娘。

  生:她是一个自卑的小姑娘 。

  生;她是一个谦虚的小姑娘。(啊?其他同学小声质疑)

  师: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说话要有理有据,刚才别人说话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好象不同意,那英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文字投影: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他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师:有声有色的朗读有利于表达感情,而默读更有利于思考,边读边想: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默读。

  教师巡视,提示:抓住关键词句,说话要有理有据,哪个同学还没有回答过问题给我一个手势,我会让你先说。

  生:英子不是一个开朗的小姑娘。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因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谁还能补充?

  生: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她的腿有点瘸,所以她非常重视自己的行为,和大街上捡破烂的人不一样,他们总是让人们知道自己的残疾,好让别人同情他。

  师:你能和大街上的比较,这很好,她不向那些人那样故意向别人展现自己的残疾,其他同学。

  生:她是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如果有自信就不会总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教师轻轻的告诉大家: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他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你们要边读边想,这些词说明什么?(教师朗读时有重音)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能行。

  生:她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因为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这是因为她从小落下了残疾,走起路来一摇一摆。

  生:这是一个自卑的小姑娘,她不想让别人看到她的残疾,她想掩饰自己的缺点。

  生:她是一个心理素质很差的小姑娘,她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他无法和别人交流这样就无法进步,她心理有残疾。

  师:看来她心理也有残疾。

  生:她是一个自卑的小姑娘,他怕自尊心受到伤害。

  生:这是一个特殊的孩子,我觉得即使落下了残疾也不应该自卑,要把自卑变成自信。

  生:我再补充一遍我认为她不仅身体有残疾,心理也有残疾。

  师:你希望他用健康的心理素质战胜心理的残疾,是吗?

  生:我认为她是一个伤心的小姑娘,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还像一开始那样大声读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收获,边读边想大家体会到了这么多,英子不愿意和大家交流,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课文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是一个什么样小姑娘。

  生齐说:忧郁

  教师板书。

  师:通过朗读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那这一段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出示文字投影: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

  师:就是那样一个孩子,现在变成了什么样?

  生:变成了个欢乐的孩子。

  生:她由内向变成了外向。

  生:她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孩子,因为她能和同学们一起说笑游戏了。

  生:是掌声把孩子心理残疾治好了,身体上的残疾是天生的,可心理的残疾是后来的,可以治好。

  师:她还是一个忧郁的孩子吗?(不是)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开朗)教师板书

  师指黑板:一对反义词同时出现在一个孩子身上,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

  生:掌声就那么有用吗?

  生:有时同学们的鼓励很有用。

  生:英子得到了同学们的安抚。

  生:掌声真的那么有力量吗?我有点不敢相信。

  师:我也不敢肯定,事情还得从那天说起,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前面讲故事,抡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同时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把头低了下去,接下来呢?

  出示文字投影: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想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 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好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想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英子象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学生又要朗读,教师提示:默读有利于思考,这次你们拿起笔来,把你们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你提出的问题要想办法解决它。

  生默读

  师提示:一个忧郁的孩子,一个开朗的孩子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过了一会儿师:当你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如果有问题,有想法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三个臭皮匠还合成一个诸葛亮呢。交流起来,他可以帮助你,你可能从她的发言中受到启发。

  学生开始小声交流。

  师:两个人交流时我们吸收的是两个人的意见,全班同学交流你可以吸收30多个人的力量,从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第一次掌声说明同学们没有歧视他,第二次掌声里是对她的鼓励,使她战胜了心理残疾。

  生:第一次是鼓励,第二次是赞扬。

  生:我认为这两次掌声对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没有想起时,英子还是忧郁的,第一次掌声给了他勇气,第二次的掌声不是嘲笑而是鼓励,从此以后她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师:如果英子就是同学们中的一员,一摇一摆地走上了讲台,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15

  一、借助活动体验,体会课文情境。

  师:这篇课文大家预习过了,这是作者所上的一堂心理测试课的实录。在课堂上,老师主要进行了哪两个环节?

  生1:一个是选择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酉的过程。另一个是将这五样东西一一去掉,只保留其中最重要的一样的过程。

  师:很好,卜面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分清哪此部分是写选择的过程,哪此部分写放弃的过程。

  生2:1至15段是写选择的过程,16至40段写放弃的过程。

  师:那还有最后几段呢?

  生2:写作者自己的心情。

  师:是心情,不过应该是选择、放弃、保留之后的心I隋,带有人生总结的意味。

  「点评]在进入课文情境之前,必须先将课文的大体结构给学生理清,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师:选择是艰难的,每个人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作者选择的是哪五样?

  生4:空y、水、阳光、鲜花和笔。

  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五样呢?请大家在课文中画出有关作者选择时的精彩的心理描写,同来的可以互相交流。

  「点评]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通过交流活动引导让学生找出这此心理描写,再仔细品味这此描写,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人生中重大选择的艰难。

  (五分钟后,学生各自找出了文中的句子。)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的这此句子都很有代表性,表明了作者选择时的心理。这样大家根据刚才的几句我们可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五样?

  生9:因为她的职业是医生,所以她木能地选了空'v阳光和水。这三样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师:很好,大家注意到了吗?生9用了一个很关键的词—木能,我们有时选择一样东酉也许是出于木能。但木能有时会使人失去理性,此时作者及时注意到,必须要转移方向,扩大范围,卜面作者选择的鲜花。她为什么选择鲜花?

  生9:因为生活不仅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

  师:你概括得很好。最后,作者选了笔。这又是为什么?

  生9:因为作者是一个作家,她要通过笔写出生活和对生活的感受。

  师:太好了,你不仅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还能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概括出来。

  「点评]这几个学生基木围绕了选择时的心理来筛选文中语句,生9的概括表明学生在认真阅读后完全可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思路。而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围绕课文转动起来,充分进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去。

  师:好不容易选出了人生的五样,卜面老师却要学生册l去其中的四样,只能保留其中一样。此时的心情更不一样了,是吧。卜面请大家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作者舍弃时的心情的句子。

  (5分钟后,学生各自找出了文中的句子。)

  师:多么惊心动魄的舍弃,大家注意到了,作者在这此句子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感受?

  生巧: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每一次舍弃都是异常艰难。

  师:为什么要舍弃鲜花、水、空y、阳光?

  生巧:因为舍弃了鲜花,只是生活中少了一点浪漫,但生命大致完整。舍弃了水,虽然人很难受,时间长了会死,但若十小时还可坚持。舍弃了空y和阳光,生命会飘然而逝,但失去的一切还会回来。

  师:最后作者为什么只留卜一枝笔?

  生巧:因为作者如果失去了笔,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师:而有了这枝笔,作者的人生方向确定了吗?

  生巧:确定了,就是用自己的笔去描绘人生的流图。

  「点评]在备课时,我心中是有隐忧的,因为我觉得《我的五样》中涉及的人生和生命的沉重活题,对刚刚踏入高一大门,对人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的新生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的。但通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来看,他们很充分地进入了作者选择与舍弃的情境之中。围绕这两个过程,他们时而激动时而沉思,时而无奈时而沉痛。这使我获得-一个重要的.启示:通过活动体验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是打71=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二、借助活动体验,设置讨论情境。

  师:课文讲述的是作者的人生选择,对此我们是什么看法呢?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五分钟。然后讲讲自己的感受,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自由发言,不必举手,我们可以自由一点。

  生16:我觉得她的选择有缺陷,她忽视了生活中的亲情、爱情。光有物质条件,光有美丽的鲜花,光有自己的事业,而没有感情,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

  生17:我也觉得作者的选择太偏狭,其实可以在空气、阳光、水三种东酉中放弃一种,留给亲人,这样就完美了。

  生18:我觉得我们不能以己度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作者并非没有想到自己的亲人爱人,也有痛苦的挣扎,但最终没有选择他们,因为作者认为他们都不是生活中的全部,而这一切失去的东酉,作者都可以通过笔将他们重新唤回来。

  生19:我同意生18的意见,我觉得作者的选择更具有理性和理想的色彩。

  师:好,刚才几位同学一番唇枪舌剑,很精彩。的确,这样的选择真的很难有统一的结论。不过我觉得没有统一的结论反而很好,很多东酉不一定要有一致的结论的。

  [点评]有时老师要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他们会用自己的表达来体现对课文的理解,只是不必强求一个统一的答案,这样,课堂y氛就会很活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借助活动体验,设置生活感受情境。

  师:生活中如果我们也有这样的机会,你会选择什么呢?课文提示中有一张表,请你也写一写你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再舍弃其中的四样。我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在卜面填写。我也有一个要求,一定要独立选择,不要受其他影响。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20:可乐是我最喜欢喝的饮料,篮球是我最喜欢的运动,没有了这两样,我觉得我的生活就失去了很多乐趣。妈妈是最照顾我的人,我希望将来有一个爱我的人,我觉得这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健康,你就什么也没有了。

  师:我想问一卜,你选择了妈妈以后,你为什么没有选择爸爸?

  生20:我不太喜欢他,他总是说工作忙,很少回来陪我。

  师:那你没觉得他是在赚钱养家供你上学吗?

  生2Q迟疑):这我知道,但没有了感情,钱再多又有什么用?

  师:有道理,还有一个细节我想问一卜,刚才你在板书时,在妈妈和爱人的位置问题上,你是先写的爱人,然后是妈妈,可后来又为什么换过来了?

  生20:因为我觉得我开始想爱人固然重要,但爱人变了心我还有妈妈,她不会变心的。(这时大家都笑了)后来,我又想,这样不好,.iv得不成热,换了一卜,意思是妈妈会在我们前面去iu:,而与我相伴终生的是爱人。

  师:很好,老师最欣赏的是你的诚恳与自信,你相信你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没有因为服从某种道德观而违心地选择自己不想选择的东西。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结束,课后大家将自己的选择与舍弃的过程与理由写在自己的练笔中。

  「教后感想]通过这堂课我觉得语文课上一定要解决如何使读者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问题。这就通过一定的活动体验设置有效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进入课义所包含的生活,并很木色地扮演自己在生l中的角色而不做作,不矫饰,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的价值。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藏戏》语文课堂实录03-12

《伟大的悲剧》语文课堂实录03-12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春晓》教学实录03-06

前方教学实录03-07

《检阅》教学实录03-08

《家》教学实录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