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时间:2024-03-09 18:00:39 好文 我要投稿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1

  我在寒假期间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我对孔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孔子的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鲁国人。孔子本身出生在富裕家庭,可是他的哥哥对他很不好,后来,母亲和他被哥哥赶出了家。虽然命运多舛,可孔子始终刻苦钻研,后来当上了官。但他志不在此,他的志向是教出更多对国家有贡献的孩子,于是他辞掉了工作,收了百多名弟子,成为了一名有名的教育家。不幸的`是,他回到鲁国后两年去世,享年73岁。

  我认为孔子是一位谦虚、好学、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人。通过他的努力取得了不少好成绩,但仍不满足,继续向人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最终完成了许多经典著作,如《诗》《书》《礼》等。所以我认为孔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学习他的好学精神。

  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让我深受启发:君王要像君王,臣子要像臣子,言必信,行必果……让我知道了学习要勤学多思,不懂就问的精神。在学习生活中,我有不懂的题目我怕问老师和同学,怕麻烦,怕动脑。不懂就不懂了,随他去,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了,不过现在读了《孔子的故事》后,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不耻下问,懂得了勤奋好学的重要性,更懂得了为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

孔子的故事 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备受后人赞扬。

  《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

  “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孔子30岁开始教学生,一生教过的学生将近3000多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孔子先生还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孔子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孔子先生生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记录成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后被世人们流传下来,传为佳话。

  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孔子先生小时候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去问老师,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孔子先生那样,好学上进!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故事 3

  在我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读过的一些格言,知道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暑假里,我读了李长之的著作《孔子的故事》。

  这在我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读过的一些格言,知道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暑假里,我读了李长之的著作《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孔子在当时的行为,以及人们是怎样对待孔子的`。从中,我对孔子的生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他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贵族的后代,后来渐渐没落。因为孔子的父母结婚不符合当时礼制,受人歧视,孔子渐渐养成一个谨慎小心、敏感、善于应付人、遇事有所思索的性格。由于后来刻苦学习,孔子渐渐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在各国推行他的治国政策——仁。由于身处乱世,他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很多权贵妒忌他的才能排挤他。

  经过一次次的碰壁,最终,孔子回到了鲁国,专心从事教育事业。他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位弟子。孔子一生历经磨难坎坷。然而,他非常好学,终其一生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即使自己已经成名,仍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治国之策,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惜牺牲一切,直至暮年。这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用心学习。

孔子的故事 4

  孔子大家都知道吧,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教育家。但是很少人知道孔子的一生发生了哪些事情。而李长之则把孔子一生的事情编写成了一本书,让我们以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来描写。在这之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孔子和老子的会见”,是大概是这样的:孔子和南宫敬叔一起去洛阳。孔子觉得这是个机会,他可以去拜见拜见大思想家老子,老子听说孔子来了便去迎接,又叫他的仆人把道路打扫干净,从孔子到达时,他们又谈了很久。我最喜欢的是老子最后对孔子说的几句话: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时是送钱,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时是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我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会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认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

  这些话让我思考了许久。并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孔子的故事 5

  孔子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开创的儒学和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包括他膝下的七十二弟子都被人们世世颂扬,读书人都会去孔庙拜一拜,人们尊称他为圣人。

  可是孔子的圣究竟在哪?

  很多人都会知之甚少,孔子的故事告诉我,孔子并不是在某一时刻就伟大起来的'。孔子少年时就聪明伶俐,学习刻苦,在15岁时便“立志于学”,声誉传遍四方,知识积累使孔子有了很高的抱负,他运用“六艺”培养贤人,他以仁为本的教育理念传播天下,他一心专注于教育。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的私人教学,在历史上前无来者,从此平民百姓也可以读书了,这真是一项造福后人的壮举,于此对比,那十条肉干真是微不足道。孔子身边聚集了一群好学、品德高尚的弟子。

  孔子的思想有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从《论语》中就能看出来,与弟子对话时,便能给后人留下巨大的影响。

  在战乱多如牛毛的年代,孔子的仁政或许是治本的良药,但就像所有治疗一般病的药比治疗重病的药好吃一般。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多读读名著或国学书籍。圣人的智慧往往被我们运用,它是不会被平庸的人理解或使用的。

孔子的故事 6

  孔子六十九岁那年,带着弟子到一个名叫缁林的树林游观时,碰到一位渔夫并向他请教。这位渔夫直言道:“如今你上无君侯主管的地位,下无大臣经办的官职,却擅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关系,从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吗?你身上的毛病太多,外能迷惑他人,内则伤害自己,因而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和你交往,圣明的君主也不会以你为臣。如今你不修养自身反而要求他人,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天下愚人不能效法自然而忧虑世人,不知道珍惜真情本性,庸庸碌碌地在流俗中承受着变化,因此总是不满足。可惜你过早沉溺于世俗的伪诈而很少听闻大道。”

  孔子听后,深感羞愧。他对渔夫说:“如今我有幸能遇上先生,是苍天特别宠幸我。先生若不以为羞辱,并把我当作弟子一样看待的话,请先生告知你的住处,请求受教于您门下而最终学完大道”。不料,渔夫扔下一句话:“不能迷途知返者,是不可能懂得大道的。要谨慎小心不要与他交朋友,否则自身将招来祸殃”。于是撑船走了。这使孔子尴尬万分,丢尽了面子,只好冲着子路发火:“你这个笨蛋,怎么不把他拦住呢?”把他这个最忠实的学生臭骂了一顿。

  庄子所讲的四个关于孔子的故事,仅仅是为了“诋毁”孔子吗?其实并不尽然。究其孔子的思想和内心,他虽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但心底深处却充满着矛盾和迷惘,特别是对他极力推崇的礼治思想难以得到认同感到非常困惑。在这种矛盾的痛苦中,他想悟出大道以自拔,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孔子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尽管孔子自己说已经得道,但他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名利思想却始终与道水火不能相容。他想把道玩于股掌之间、变成教化他人的法器或成为自己捞取功名的工具,这不正好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吗?所以,尽管孔子非常努力,但始终未成正果。

  240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历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有一些人,要抬出孔子的理论,装成圣人和救世主的模样,来吓唬人,教化人,这注定是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的,因为这套理论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成功过。如果认为当代人的智商比2400年前的人还低的话,那么,我们就真诚地奉劝这些人:赶快去神经病医院找医生――吃药吧!

孔子的故事 7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讲的是孔子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其中我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五章《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被鲁昭公建议去洛阳观光,于是孔子到了洛阳。正好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于是孔子和老子交流了很久。孔子缺少老子的知识广博,而老子缺少孔子的'积极和热情,于是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就成了互帮互助的两人。老子教给了孔子很多,孔子也学到了很多,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礼数方面,也证明老子比他懂得多。孔子在老子这儿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而且还赠了他一句话:“第一,你所钻研的大多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在家庭里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而孔子也忍不住赞美了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是经常被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游水的,还是经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他会走,可会走的也经常落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他。他爱在云里来就在云里来,爱在风里去,就在风里去,他爱上天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办法琢磨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一样吧,

  我们也要像孔子一样做一个谦虚的人。

孔子的故事 8

  大家好,我是38号刘雅涵,今天我给大家说写的故事题目是《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今天我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长之,其中我比较喜欢的一篇叫走向成熟的道路,大概内容是,自从孔子见过老子之后,孔子过去一些偏于主见的做法是有意识地减少了,他遇事也更能分析啦,他和门徒们说:“学会的东西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有乐趣吗?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老远的来讲穷学问不是叫人高兴吗?自己有本领可是没有什么人知道,但也没有什么不愉快,这不是有涵养的人吗?”这就是他从孤苦伶仃的童年起,经历挫折,经过自我教育,学习了一些本领。经过实际生活的一些锻炼,又接触了有阅历的先辈老子,孔子这时还不到35岁,我很佩服孔子,孔子真的.是一个爱学习的人,那么小的时候知识就那么浓厚,我们也要学习孔子好好学习呢。

孔子的故事 9

  有一个叫子西的人,做事总是先看中名誉,甚至于沽名钓誉。孔子对弟子说:“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钓誉?”

  弟子子贡说:“我能劝他。”

  于是,子贡就去劝说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没有什么疑虑了。

  孔子说:“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怀宽广;保持本性而不动摇,才能保持住纯洁的品行。内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内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子西恐怕还是难以避免灾祸。”

  后来,楚国发生内乱,楚国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吴国,后来子西把他召回楚国了。不久之后,子西发动叛乱,结果被杀。

孔子的故事 10

  他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他极少讨论神,拒绝讨论鬼。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道德和行为的现实哲学家。他就是——孔子。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期,孔子主张各国君主以德治国,触犯了很多人的`权利,因而才能一直没能得以发挥。在他五十五岁时,带领他的一批学生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在各国的民众中赢得了好评,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把“仁”和“礼”视为道德的最高法则,主张有教无类,晓得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即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说明了孔子思想的先进性,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

  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的方法施展而奋斗的伟大先贤,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二千五百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远成立,并已走向世界!

  孔子,一位思想深刻的老者,一位礼仪的老师,更是一位心胸宽广的圣人。正如他自已所说“哲人要像草木那样,枯了烂了。”谓巨星陨落,至今无人并称。

孔子的故事 11

  有一天,子路穿着华丽的衣服来见孔子。

  孔子看到之后说:“仲由啊,你穿得这么华丽是为了什么呢?在长江水从汶山刚刚流出来的时候,连一个酒杯都无法漂起来;到了长江渡口的时候,两条船要并列航行都很困难,而且不避风都无法渡过。”

  子路问:“敢问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长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的水势一开始并不大,后来因为逐渐地接纳众多的水流,这才成为一条大河的啊!你现在穿的衣服这个华丽,华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还有谁能够再给你增添点什么呢?”

  子路以为孔子对他所穿的衣服太华丽而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换了一身衣服才进来,并且对孔子表现出很恭敬有礼的.样子。

  孔子看到子路还不是很明白他所说的道理,就接着说:“仲由啊,你要记住,我告诉你:说话谨慎的人不会虚夸浮华,行为谨慎的人不会把功劳据为己有,表面上很聪明而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应该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能够做到的事就说能做到,没有能力做到的就说没有能力做到,这是做事的要领。说话的时候能够简明扼要,是智慧的体现;做事不生枝节而简练,是仁德的体现。如果能够既能智慧,又能仁德,还有什么问题可说呢?”

孔子的故事 12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孔子说:“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当初,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孔子的故事 13

  练兵场

  ☆比一比,再组词。

  艰( ) 涌( ) 需( )

  恨( ) 诵( ) 雷( )

  渐( ) 懂( ) 稿( )

  惭( ) 董( ) 搞( )

  快乐岛

  ☆选字组词,写在横线上。

  艰 坚(强 难 定 辛 决 持 苦 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克 刻(服 苦 制 扣 意 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海漫游

  ☆根据画线的部分写出词语。

  孔子听了,认为这不对,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法呀!” ( )

  他通过努力,成了全世界都知道,非常有名的人。( )

  智慧宫 ☆你知道吗?

  下面是孔子的名言,请你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仪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故事 14

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正所谓学无止境,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虚心求学;为了美好的明天,勇往直前!

孔子的故事 15

  一顶方帽,长长的胡须,一身简朴的衣服,双手拢在袖口里,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

  孔子谦虚、大胆、聪明、好学、勤奋。他三岁就没了父亲,十七岁没了母亲,常人恐怕只能变得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更加好学、勤奋,不懂就问。

  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在各国推行他的治国政策——“仁”。由于身处乱世,他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很多权贵嫉妒他的才能排挤他。经过一次次的碰壁,最终孔子回到了鲁国,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孔子一生历经磨难,然而他非常好学,终其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即使自己已经成名,仍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同时,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治国之策,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惜牺牲一切,直至暮年。这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用心学习。

  令我敬佩的还有孔子的谦虚,在故事《两小儿辩日》中就体现了出来,当时孔子听了两个小孩儿的话后,仔细想了又想,觉得两个孩子的话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正确答案,于是,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对两个孩子说“两位小朋友,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们让我回去想想吧!”孔子就是这样的谦虚,没有不懂装懂,他这样的好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让我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正因为这样,孔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使自己变得更加博学,最终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这种执着和坚持吗?但事实上,有些人做一件事,总是只要做了就行了,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件事做精、做细,完全不去思考与挖掘事物的深层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细的人,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将来的成功与否。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这样的人,何愁不会成功呢?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一次灵魂的洗礼,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本书给予我的教诲:“把小事做到极致,把小事做成经典。”我们要从身边做起,做好每一件事,做最好的自己!

【孔子的故事 】相关文章:

介绍孔子的小故事50字05-05

孔子的作文08-09

与孔子聊天作文08-04

谈孔子的作文08-04

孔子的颜色作文03-07

伟大的孔子作文03-10

与孔子漫步作文07-14

孔子的作文(优)10-09

与孔子同行作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