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课堂实录

时间:2024-02-28 15:05: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说课堂实录

  课前动画欣赏《汉字的演变》。

马说课堂实录

  师:刚才,我们通过这个动画,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因为有了汉字,我们才能借助汉字这个载体,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带着对祖先的感激,走近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首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有关的文学常识。

  播放课件作者简介(填空)。

  师:请一名同学来完成。

  生:韩愈(768~824)唐代诗人、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好。希望大家能熟记于心。那么,谁能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标题马说?

  生:马说即说马,说是古代一种文学体裁。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跟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的说,是一个意思。

  师:很好。

  教师结合课件说明: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说马、论马。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我们学过的《爱莲说》,就是说莲可爱。爱莲,即爱君子之德。又如,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捕蛇者说》,就是说说捕蛇者的事,柳宗元借说捕蛇者的不幸经历,揭露赋税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老百姓不堪其苦。那么,韩愈借说马的事来说什么呢?

  本节课的学习分三个板块:诵读积累领悟(大屏幕显示)。接下来我想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

  生读课文。

  师:诵读的第一要求是:读准。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做到不添字、不落字。谁能帮刚才读的同学订正一下字音?

  生:食马者的食读做sì。才美不外见是通假字,通现应读成xiàn

  师:对了。大家要注音文中的食字的读音。除了读准,还要读出感情。《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在作者笔下,马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同情读出来。如何读出那种感情呢?抓住两个字语气。首先,通过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家听录音,拿起笔把文中停顿稍长的地方做个记号。

  师: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说说你听到的,哪些地方要停顿?

  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中间要停顿。

  生:呜呼前停顿较长。

  师:很好。现在大家齐读一遍,大点声,注意停顿。

  学生齐读:

  师: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达不到(都不可能)。特别是第三段,呜呼前要停一下,因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停顿分为句中停顿、句与句之间停顿和段与段之间停顿。注意语速,不能快,要缓慢。

  教师范读:

  师:大家自己读读试试。

  学生模仿朗读:

  师:第二点,是通过句中的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学生数11个。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下面大家各读各的,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段,给大家听听。

  三名学生先后读:

  师: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A同学读得语气不够深沉。

  师:哦。那请你深沉地读一读好吗?

  生读:师生笑、学生掌声鼓励。

  师: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要把它读得轻松、欢愉就不合适了。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师范读: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师范读: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师范读:要读出作者的愤慨。)

  下面,我放录音,大家随着录音小声读一遍。

  学生听录音并跟读。

  师:好,下面我们把几个方面综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注意句末叹词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不要往前赶。开始。

  学生读:

  师:读得很好。大家学得很认真,悟性也很强。诵读到此为止。

  第二个板块是积累。

  第一步:听记积累。就是边听老师讲边做记录。(教师边讲解边观察学生,对不能认真记录的同学适时提醒)

  有这样几个难懂的地方要记下来:

  奴隶人:指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

  其真无马也:其:难道,表示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

  马之千里者:之: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非常灵活,我们学过之的很多种用法,在这里,之是定语前置的标志,有强调意味。

  不以千里称也:以:注释里没讲清楚,在这里作因为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

  还有四个没有注释的词,老师告诉你:

  故虽有名马:虽:即使

  是马也:是:这,这个。是在文言文中做代词,翻译成这、这样、这个的时候多。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相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疑问代词。

  第二步,叫做辨析积累。文言文中有很多词一词多义。以前咱们曾经积累过。现在,大家仔细看课文,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学生在课文中寻找,教师巡视。

  师:说说你找几组?分别是那几个词。

  学生纷纷回报自己找到的词语。

  师:好。那我找同学来说说你找到的词语。每人只限说一组。要读出句子,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学生发言:

  师:很好。大家都找到了。这里有两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其、之。想想看,其字我们以前还学过它的什么用法?

  生:一般都是做代词。

  师:都代什么?

  生:可代人、代事、代物。

  师:对。特别是《狼》那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那之字呢,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用法?

  生:宾语前置的标志。

  生:做动词。

  师:之字在文言文中有三种词性助词、代词、动词。做助词的时候,它又有多种用法:结构助词的、凑足音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还有一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代词时,可代人、代事、代物。还有就是做动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送孟浩然到广陵。吾欲之南海,就是我要去南海。老师也把这些词归纳出来了。

  课件展示:希望同学们课后也把它整理在你的学习笔记上。

  第三步:叫做翻译积累。

  请同学们用替换法和添字组词法,把课文的内容变成白话文说出来。自己试着说一遍。

  学生各说各的,教师观察、巡视,答疑。

  师:下面请三名同学来说,每人说一段。

  三名同学发言。

  师:他们翻译的比较准确。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教师用探寻的目光扫视全体同学)没有疑问,我们进入到第三板块领悟

  《马说》表面上是写马,可是读着读着,就感觉作者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作者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弄清楚文中三个形象的比喻义。

  作者用千里马喻人才;用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用食马者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也就是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我们来做个练习:把下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译读一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然而),(食马者)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屏幕显示文本:教师以前两句做示范: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那谁来接着往下说呢?

  一学生主动发言:

  师:这回懂了吗?(学生示意)

  原来,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

  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托物寓意。

  那么,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这还得从韩愈的人才观说起。

  课件:

  在韩愈看来: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

  可现实又是什么样的?

  现实中的韩愈是个人才不?是个人才。(结合第一课时关于韩愈生平的介绍,师生一同回顾)

  他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

  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

  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乱。

  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

  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

  韩愈为京兆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

  他曾经广收门徒。

  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然而,对于像韩愈这样,有治世之才,忧民之心的人才,又处于怎样的境遇呢?

  结合课件说明: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了解了韩愈,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你就能明白韩愈在《马说》中所寓之意了。

  第一段,作者就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换句话说,世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预示着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意。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具体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段末用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

  第三段,第三段先用排比句揭示食马者愚妄无知。又通过传神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活画出食马者愚妄无知的丑态,最后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愤慨和辛辣嘲讽。

  全篇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今天的学习到此为止。希望大家按照我们平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及时复习。

  下课。

  同学们再见。

【马说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蒲公英课堂实录05-05

散步课堂实录12-18

《背影》课堂实录03-08

《书的世界》课堂实录05-06

《学会拒绝》课堂实录12-20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12-17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12-17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12-18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