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精神作文

时间:2024-01-27 12:26:20 芊喜 好文 我要投稿

物质与精神作文(通用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与精神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质与精神作文(通用15篇)

  物质与精神作文 1

  做人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能够拥有精神与物质的对等。既有精神,又有物质;在获取物质时不丢掉精神,在追求精神时亦不丧失物质;物质世界富足充裕,精神世界丰盈通透。

  却是极难做到的!

  看看你周围的人,看看历史,总不难发现,不是富而骄者,就是贫而卑者,能落个在物质上不富有,但精神上很丰富就算是好的了。

  “饱暖思淫欲”“患生于多欲”。人,这种高级动物,在吃饱了,喝足了,有了闲钱、闲工夫之后,很容易就会自我膨胀、居高临下、飘飘然起来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说,大概也是源于此。从这个角度看,说人是“贱骨头”是没错的。

  贫而不卑,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当周围都是大房子,你还住在小房子里却能不吭不卑,怡然自乐,不易做到。这需要承受来自外部环境和个人内心世界的双重压力。在否定与肯定的.博弈中,先不管输赢如何,光是这个挣扎的过程,绝对就是对人的精神的一种极大考验。

  一身傲骨,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却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拥有的是气魄,更是境界。

  其实,人的精神往往是败在自己的欲望之下的,先是以存在为本,为五斗米折了腰,然后物质欲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不自量力者总是大有人在。

  追求物质,让生活变得更好,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是以精神的不断沦丧为代价的,是不是就有点悲哀了呢?

  物质与精神作文 2

  如果你去印度,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里的公路特别破旧,最好的路都赶不上我们的二级公路。但只要你沿着公路走,每隔数公里你就会发现一座华丽的教堂,其华丽程度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一位旅行者问当地的居民:“你们这里教堂如此华丽,公路却如此破旧,你们就不能把那些建教堂的钱用来修公路吗?”居民答道:“路是通向财富的,不重要;教堂是通向神的,很重要!”

  作文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让物质与精神齐飞

  印度人对于建设通向财富的路十分吝啬,而对于建设通向神的`教堂十分慷慨。我认为这种做法有一定道理。

  印度人认为精神比物质重要,大概是因为精神能弥补物质的不足。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我们心灵栖居的场所,可以喂饱我们饥饿的心灵,让我们在百无聊赖时找到自己的归宿。

  但现实中很多人不注重对高尚精神的追求。有的人口袋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可脑袋里的东西越来越少;家里新房的装修极尽奢华,却连一张书橱也没有。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的精神,倘若人没有了精神支撑,就成了行尸走肉。

  曾有位美国诗人,他一生都住在旅馆内,拒绝房子等他认为是负担的东西。后来政府为他提供住宅,也被他拒绝了,朋友在他死后整理遗物时发现,他一生的物质财富,就是一个装着纸笔和衣物的简单行囊,而在精神财富方面,他给世界留下了十卷优美的诗歌和随笔作品。这位诗人即使一身颠沛流离,也不废弃自己的精神。

  当然,那位美国诗人崇尚精神的丰腴值得肯定,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物质的重要性。人要谈精神也是要在良好的物质基础的前提下。自古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说法,如果他能接受政府提供的住宅和财富,在良好的生活条件下,他就应该能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

  华西村人民在辛苦奋斗了四十年后,物质生活十分富有,而吴仁宝也不忘以德治村,让人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最终才成就了“天下第一村”的美名。只有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富有,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雨果曾说过:“物质的繁荣,我们需要;意识的崇高,我们坚持。”物质好比刀、菜和菜锅,精神就是你做菜的心,一个人只有两者兼具才能烧出一手好菜。

  物质与精神作文 3

  现在的孩子,有迷恋网吧的、早恋的、离家出走的,甚至自杀的。或许许多人都不理解,我作为一个11岁的少年,在此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常常听到大人们讲,他们小时侯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能吃上两个白馒头,新年时能吃上肉包子。许多家长常常说:“有得你吃,有得你穿,有得你学,有什么不快乐的?真是不知足!”当时的他们有这样的环境,已经是很幸福的了,但对于我们呢?也有的家长会给不少钱孩子,让他们自己“独立”,对孩子很少过问。现在,亲子沟通已成了一大难题。

  我们这代已经从对物质上的追求,转变到了对精神上的追求。许多孩子会被家长认为很独立,在孩子独立的另一面,却藏着一颗脆弱的心。于是,许多对自己失去自信心的孩子走进了网吧,希望通过游戏找到自己出人头地的一面;于是,没人安慰的孩子找了自认为是的男(女)朋友,希望在自己伤心的时候能听到真诚的安慰;于是,许多孩子选择了离家出走,希望在自由的世界里找到快乐;于是,无法面对现实的孩子,选择了结束自己认为很痛苦的一生。

  表面在怎么独立、自强的孩子,背后总会有一颗脆弱的`心需要人去安慰。现在的我们只需要精神上的补给,而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奖励。人的精神是支撑人活下去最大的勇气,只要精神上快乐,再残酷的现实我们都是可以面对的。家长们,你们是该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看看了!

  物质与精神作文 4

  今天我去了教堂,我感觉我的心灵太匮乏了。我要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淋,现在我们都在追求物质文明,忽略了精神文明。我们都变成了物质文明的奴才,每天为了他忙碌,放弃亲情;忘记爱情;扭曲恩情。为了他们我们体现了所谓的价值,我们可以呼喝使唤别人。我们可以拿物质享受来践踏自己的尊严,我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人,她明明说了慌,但她却觉得她很聪明,她在拿一些不耻来换取一些物质的慰藉。我为这种人而祷告,希望可以挽救她的无知,我希望她能苏醒,自我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也希望上帝可以怜悯她,给她一个生的机会。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因为我们的世界称谓是凡间,我们又称为凡人。那我们都会有贪念,我们都会被欲望所支配。但是我们要有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心,每个心都会思考问题。所以追求物质文明可以,但不可迷失自我。让自己和他人都会觉得,你在用你的灵魂换取身体(表面是身体换取灵魂)。同时也别高估自己的智商,因为你在用你的不耻换取肉体的享乐。别人只能糊涂对待,这是一种放任。

  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提高了很多。可是精神文明的匮乏,让我们无奈和无所适从。其实追求物质文明没有错,追求物质上的文明,可以使我们的社会快速发展。但如果精神文明没有提升,我们的发展就会是偏激的'车没有定位,总偏向一边,结果就是撞墙或者冲崖。所以物质文明像是车的油门,她可以使我们的社会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那么精神文明就是方向她可以让我们的社会按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我们不要车撞了,才醒悟那时非死即伤了。

  物质与精神作文 5

  信仰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欧洲,教堂永远是最华丽的建筑。不同的是,欧洲人建教堂时会统筹兼顾;印度人却会为了建教堂而放弃建设,因为在他们心中,神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身为凡夫俗子的我很难理解,在一个收入水平低下、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国度里,人们会为了信仰甘愿在物质生活上委屈自己。据说欧洲人建造一座教堂往往需要花费上百年时间,因为他们只会用多余的财富来修建教堂,印度人却为了建教堂而节衣缩食。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狂热的信徒毕竟只是少数,没有人可以仅凭信仰而活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主义者最基本的理念。纵观人类历史,是物质基础催生了精神文明,失去了物质的支撑,信仰也就很难维持下去。缺乏物质根基、温饱难以维持恐怕正是今天的印度犯罪率居高不下、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社会面貌难以更新的主要原因吧。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概念叫“治世”。所谓“治世”,必须是物质财富丰富,如此方能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才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从没有听说那个朝代能够仅凭精神力量使得国家安定和谐。从太平道到白莲教,历史上的这些宗教组织在遭遇许多社会问题无法解决之时,只能被迫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而驱动百姓揭竿而起的力量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贫困与饥饿!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武灭佛”事件,就是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采用暴力手段拆除了庙宇、道观。结果使得社会安定,国祚绵延。由此可见,一旦宗教信仰侵占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便在于其催人向善,若是仅仅着眼于礼神之地、礼神之人、礼神之物的奢华,恐怕就是舍本逐末了……

  许多宗教信仰的`另一弊端就在于它的迷惑性。宗教可以给身处绝境中的人以希望,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国的佛、儒、道三教都曾被历代统治者用作钳制思想的工具,其作用说到底就是愚民。佛教教人相信因果论,寄希望于来世;儒教教人忠君,做一世的顺民;道教则教百姓安于现状,安贫乐道。欧洲的宗教也不例外,从号称“圣战”的十字军东征到“赎罪券”盛行,宗教领袖总是依靠自己的宗教地位来聚敛财富。前者导致了百姓安于现状,社会停滞不前;后者则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贫困。这样的信仰,就不是“催人向善”,而是“致人愚昧”了。

  我不信教,但我尊重那些宗教徒。不过我绝不相信信仰可以取代一切,我只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种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物质追求甚至罔顾生命的做法的得失优劣,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物质与精神作文 6

  现实中精神往往被物质牵制着,但其本质却始终高于物质。

  而当我们把精神中一些玄妙的东西提炼而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和我们的灵魂就脱节了。(这就是为什么往往把灵感记录和描述出来之后,将作品对比灵感的初始状态,会始终得不到满足感,始终觉得缺少些神)

  我曾说:追求物质享受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如果这样,基本上就可以说物质就是为精神服务的。而精神世界里面要不要包含一些追求物质享受的策略?比如伟大的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赚钱?通常都是要的吧。那不就成了精神为物质服务了?而这也是为了维持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也就是说我们的精神自力更生?

  所以目前还只能说到这里:现实中精神和物质往往是互相牵制的,而大多数情况下是前者受后者牵制。从根本的、道义的角度讲,精神却始终高于物质。而通常它又不愿受物质的.牵制。所以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所以陶潜要归隐田园。这就叫做高风亮节。——即至少在表面上让精神不受物质牵制。但最后的最后,实质上,精神还是要受物质的牵制。因为活在这个世上,因为精神一直也必须寄寓于一个实体。这就注定了永久的牵制,一生的悲哀……

  物质与精神作文 7

  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得以传承,不仅是物质成就生活,还需要人们的智慧成就物质。换句话说:文化程度决定物质生活的水平。除温饱年代以外,每个世纪的繁荣昌盛必定伴随着诗书礼乐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容局势混乱则称为礼崩乐坏。这正是说明,生活不仅需要适用的物质,还需要精神的追求。

  不探究精神的价值,就会成为只追求物质的傀儡。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的生活节奏亦随之加快,于是没有空虚岁月去注重精神生活。每一本书蕴含的奇彩世界,每一日黄昏凄美的夕霞,每一朵曼妙姿态的鲜花,每一首歌的赞叹,都没能成功挽留仓促行走的人们,停下脚步,看一看,赏一赏,问一问,人生除了学术追求,还有什么?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应该是给予了最好的回答。鲁迅早年学医颇有成就,赢得了藤野先生的肯定,但目睹国人对同民族之人的死麻木不仁,他决定弃医投戎,用笔来拯救民族的衰亡。药物只能麻痹神经,鲁迅的文章却能使民族精神觉醒,让中国不至于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就是文化的较高境界。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不断思考与选择的过程。物质上:选择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比较容易;精神上:学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我们幕天席地的生涯中,被追星,攀比,调侃等生活的低级趣味充斥着,于是安于现状不追求更高的目标。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不是用金钱地位,而是文明修养。陶潜独坐月下,对花品茶,一夜未眠,思考着,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清高正直的气概,若不是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哪有这一代文豪,如今也不过是一任小小的彭泽令罢了。物质没有成为陶潜的绊脚石,然而成就《归去来兮辞》的是那一夜的思考和明智的抉择。

  如果A有一个苹果,B也有一个苹果,AB交换之后,仍然都有一个苹果。但如果A有一个想法,B也有一个想法,交换之后,AB就有了两个想法。由此可见,物质与精神的区别在于:物质1×1=1;精神上1×1=2。在衰落的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认为自给自足就可以高枕无忧,实则不然。没有了与外国的联系,持续的小农经济,使号称泱泱大国的中国远远落后于完成工业革命的外国。少了物质的交流不会给生活带来过多的影响,少了精神的探讨则思维得不到进化。如果生活少了文化的进步,那么发展是缓慢的,落后是必然的。不仅古时候是这样,当今社会同样适用。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结蒂取决于精神生活的总体水平。

  一个智者,会将物质与精神并为同等重要,没有精神的物质是迷茫的。追求功利的同时,不妨提升一下文化境界,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多一些希望。

  物质与精神作文 8

  一位哲人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欲望的种子,周围的物质肥料越丰沛,它就会越发地生长得不可抑制。”如今的物欲横流,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颜回的“箪食瓢饮”,轻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厌倦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博爱。他们自私,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虚荣,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疯狂,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这一足以让人深陷的泥潭,不知吞噬了多少纯洁的心灵。

  同样是问路人,土豪和穷汉给我的启示有天壤之别。对的,人生不长不短,路靠自己走,至于结局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不需要去羡慕那些富人有车有房,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一样可以快乐,放下物质包袱,勇敢的追梦,走自己的人生,不要在以后回首之时留下遗憾,钱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万万不能的,这话不错,在整个拼爹的社会,钱的确可以帮助你,但这些只是表面的物质现象,他帮不了你去到达精神的彼岸。

  那些腰缠万贯的富翁,在物质上是很满足,在精神上就很空虚。一个人,应当看他做出的贡献有多大,不应该看他钱财的多少。那位在7岁时就作出诗的诗人骆宾王,还不是一样自由自在的神游。那伟大的皇帝李世民,最后还不是长眠在了一副棺材里。其实,人活着,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填补物质与精神上的空缺。

  而与阿里木截然相反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出门有豪车,住所是豪宅。他们放松的地方叫高级会所,他们学习的地方中所谓的精英学院。他们有钱有势,不怕做错事,因为他们有靠山,他们是“富二代”“官二代”。从“我爸是李刚”到“拼爹”,他们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狂妄,是无知,是愚昧,他们的精神世界被物质世界蚕食,他们外表华贵但内心丑恶。看似他们无忧无虑,其实他们却是最贫穷最悲哀的一群人。

  古代的贤士,很多人都选择隐居,陶渊明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不仅是他悠闲自得生活的写照,更是他如菊般坚贞心的`体现。他归隐田园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让世间的污浊污染自己美好的心灵。而现在,像“芙蓉姐姐”这样“出世”的人却层出不穷,他们无才无德,却妄想留名于世间。他们费尽心机,丑态百出,受人嘲讽却仍洋洋得意。多少人因他们而汗颜甚至作呕不已。他们选择享受外界的关注而抛弃了尊严,抛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何其可悲。

  生命之花是靠享受培养的。生命是博大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多,生命又很短暂,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逝。为何我们要用上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享受——那些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呢?

  于我来说,我更愿意用那丰厚的一笔钱,去各地旅游,让心放飞,享受沿途的风景,追求心与自然的契合……

  由此看出,越是物质上富有的人,就越不快乐。因为他们高高在上,又怕从那个位子上跌下来,只能用工作来麻痹自己。而精神上富有的人,他们不必为自己的工作和财富担忧,都已经是这样了,再努力不过是徒劳,倒不如放下所有包袱,轻松自在的过一生。那些富有的人,天天为自己的前程算来算去,最后算到每一个与他作对的人都死了,自己也只剩下不多的时日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诸如此类的事件已经不再鲜闻,如上海,有人为了iPhone4s,居然排了近60个小时的队;在安徽,有人为了iPad2,竟然卖了自己的肾;在海外,一些中国游客为了抢到心仪的奢侈品,不顾形象,拿出了百米冲刺的速度……这些无疑都牵扯着我们的神经。

  小时候,为了一个玩具我可以和妈妈大吵大闹,现在,我心里仍有许多想要的东西,物欲填满了我的内心吗?

  物质与精神作文 9

  在印度,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道路破旧不堪,但在道路旁,每隔数公里就会有一座华丽至极的教堂,这恐怕放在不少人眼里都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

  但居民却回答得很简单:“路是通向财富的,不重要;教堂是通向神的,很重要。”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原来,在印度的很多居民看来,神要比财富重要得多,精神上的追求远比物质上的重要得多,所以路可以很差,但绝不能亏待教堂。

  这等情形倘若放在中国恐怕要倒过来了,路旁可以有一座破败的小庙或者索性没有,但路绝不能不修好。人可以精神上没有追求,但物质上若不好好追求一下就太对不起自己了。所以,我们“拜金”,我们可以为一部手机彻夜排队,我们会谈那些名牌鞋包谈得热火朝天,但我们身边却鲜有人谈书籍,聊有深度的文化,去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这是我们的问题所在,在物质上有些人是富翁,但在精神上很多富翁却是不折不扣的穷光蛋。所以我们社会上出现了贪污,不法商贩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等许许多多有违道德的现象。如果社会上充斥着这些现象,物质上再富有,心里能舒服吗?

  当然,得说明的是,我们的精神追求终究还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在现实中生活,因为人无法永远活在幻想中,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的。说实话,我并不赞成像印度那样,印度这样做了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国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如果像他们那样一味的追求精神上的慰藉,希望让神明去弥补自己所缺失的一切,那这样的精神追求本身便已脱离现实意义,只会是自欺欺人或者就是纯粹的迷信。

  所以,在当下我们与印度做的都不好,我们需要做的,是往精神那边增加几个砝码,而印度则需要往物质那增增重了,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达到一种平衡。其实,物质与精神应该能算是构成生活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吧,他们之间应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并非有孰轻孰重之争。

  物质中的财富也好,精神中的神明也罢,都是人为了生活发展而利用和创造的东西,它们的地位本是平等的,所以,平衡才是最佳状态。我想,一个物质与精神有着相匹配的财富的人,他活的一定最幸福。

  物质与精神作文 10

  一位著名数学家,有一次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远古的人们为何要保留火种。两位古人类学家认为是取暖御寒,以及烹饪鲜美的肉食,而这位数学家却认为是为了欣赏火光的灿烂多姿。

  两种回答是两种心态,两种境界背后折射出的便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差别现实主义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就比如两位古人类学家,而浪漫主义则是像那位数学家一样,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现实与浪漫,物质与精神,这显然是相对的,两两矛盾。

  究竟哪一种会更好呢?我的答案是浪漫主义精神生活,但如果又没有现实主义,哪里会有生产工具的进步,哪里会有人类的发展,哪里会有互联网等等的进步呢?所以我也并不会否定现实主义,毕竟现实是基础,而浪漫主义是在现实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去达到浪漫这一境界。

  然而真正的事实却是残酷的,绝大多数人只会注重物质生活的富有,而忘记了精神生活才是重中之重。有一些老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提升。这便是错误的教育,有些城市只注重城市环境的美观,而不注重城市的人文素质,这便是错误的引导,任何事物都拥有一个源头,我们从源头开始走,走到半路便停止的就是所谓物质生活,而走完整条道路的便是精神生活,或许这条道路上会坎坷万分,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享受到精神世界的美妙。

  我们不能只要求追求物质的生活,而是要进一步寻求精神生活,我们要财富,要便利,要富足,我们也应该要鲜花,要掌声,要美好的心灵,我们或许能有这样的生活,放下眼前的课本,走到窗前去欣赏那非同一般的美景,这便是浪漫,放下课本,走在那些没有走过的道路上,在路上发现一些美好的事物,这便是浪漫主义。放下课本,去走一走世界各地发现一些异国风情,这便是浪漫。

  迈出物质生活的脚步去寻求精神生活,迈出现实主义的步伐去通网浪漫主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一直生长去追求永恒的美好,我们要记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物质与精神作文 11

  当今社会,无数的人们被利益的枷锁深深禁锢上了物质的牢笼,却抛弃了精神文明的召唤,我愿以心灵之舟,渡精神之洋。

  著名的数学家托姆与一位古人类生存学家讨论远古人为何要保存火种的问题,专家给出了标准的教科书般的答案,因为火种可以取暖、御寒、烧出美味的肉食。而托姆却给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因为夜幕降临之际,火花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若单论客观准确性,专家的话的确无可挑剔,那为何众人都会倾向于托姆的回答呢?

  我想,是托姆的回答造就了一幅唯美灿烂的画卷,他的回答让我们体会到他对物质利益和精神文明价值的衡量。大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人烟稀少却又美轮美奂的世界——一个精神文明的世界。火种的确为我们带来最基础的物质暖饱上的满足,同时它那绚丽的火光也会满足我们对美的追求。

  活在当下,物质利益的确有其存在之必要,没有人能够脱离质生存需要。但人是一种感性动物,每个有良知的人心中都埋藏着一颗精神文明的火种,都拥有一双渴望也善于发现美 的眼睛,精神的召唤从未停止。

  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需要我们勇于取舍,拥有崇高的道德修养。陶渊明他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归隐田园,品乡间淡,观风中寒菊,活得那么潇洒自在。他也有济世的抱负,却无从施展,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这一铮铮的魏晋风骨,于是他才会在百般的无奈中选择出世。他背后的无奈、焦灼、伤痛谁又能真正理解。他那份牵肠挂肚的.哀愁,那些溢满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飘逸的白云,永存干中华民族的上空,更是留在我们的心中……

  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需要我们舍身取义,拥有高尚的民族气节。面对匈奴的多次诱降、逼降,苏武始终都坚持做一个终于汉室的臣子,他坚定坚强地活了下去。深陷匈奴十九载,曾于大窑啮雪食毛,曾于北海杖节牧羊,历死而后生,苏武所坚守的,是一颗忠于国家、终干汉室的赤诚之心,是一种坚持底必会取得胜利的信念。正因为有一颗坚信自己的心,苏武不但保全了名节,维护了汉室尊严,并且最终得以回归汉室。

  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需要我们真正理解与追求美。美的追求从来都不是物质饱足后的娱乐消遣,而是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雨露阳光。当下医生护士们浸满汗水布满勒痕的脸庞,在我们心中远比那些浓妆艳抹,布满脂粉气的脸更美;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的背影,远比那些在社会中充当冷漠看客的人的背影更美;中国众志成城,协助他国的身影在国际舞台上也散发着美的光芒。刚下,我们所追求的是更高一层次,经时代升华后的美。

  我们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绝不是自认清高,舍弃物质,更不是网络上“致死追求浪漫”的极端想法。我们所愿的,是人们不沉醉于物质的追逐,在当下这个充满欲望的时代,追求生活中细微的美。不迷失自我,充实精神,提升品格。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该在享受物质的同时,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荡涤心灵,去充实精神世界,去做一个理性与感性兼备的有思想的人,要以心灵之舟,渡精神之洋。

  物质与精神作文 12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与人的比较就贯穿在向上行走或是向下坠落之时。比较存在良性与恶性之分,精神上的良性比较使人向上,而物质上的过度追求使人堕落。

  古人多有不比荣华,而在诗词歌赋上相比亦相惜的志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平生淡泊名利,不为追求名利所扰乱心智,在陋室中依然有不屈的志向,不攀比目不识丁、空有权财而肚中无墨的俗人。正是这种重精神、贱财物的追求,使他在困境中能高歌出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有学者重视智慧和才能的较量。自新中国建立以来,许多为了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们,原本都有条件去谋取更多的财富,却毅然放弃,一心建设发展中的中国正是他们淡化物质,将向上比看作为对学术的高标准要求,使得一个个科学奇迹出现。袁隆平院士曾说过,今日之中国依旧存在粮食问题,自己的生活已相当富足,应该将本心放在解决更多人的温饱上。反观某些贪图物质的官员名人,已具有了比常人优越许多的生活,却不知何为”知足“,甚至用非法手段谋取不当利益。由此可见,精神上的角逐不仅能实现个人价值,更能推动整体发展,而物质上的永不满足终究是害人害己。

  现如今,当代青少年群体也存在攀比之风。部分城市青少年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加之社会风气与互联网的催化,盲目跟风攀比的现象已不是少数。身处消费型社会,对物质的一定追求是必要的.。而精神空虚的人由于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就会过度追求高消费生活,企图在物质上超越他人。这不仅费精力,严重者甚至让人迷失于其中,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就有可能做出有违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因此,充实个人精神世界,用对”诗与远方“的向往淡化物质追求就尤为重要。

  如今,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当我们正在为得到一双限量款球鞋而绞尽脑汁的时候,有人还在为吃不饱饭而绝望。我们站在山腰,却只顾仰望山顶的美好,忽视了山下那片阳光到达不了的角落。低头看看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其实已足够幸福。所以勿要参与进物质攀比中,而要在学业中积极地挑战他人,挑战自我,乘理想扬帆起航!

  物质与精神作文 13

  物质上富有,而精神上匮乏,不算是真正的富有。——题记

  在生命长河里。有如春蚕一般默默奉献的人;有如蜘蛛般虽然生活辛苦,但是却用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有如井底之蛙一般自以为自己拥有一切,却不知道自己见识短浅的人……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生活,不過演绎的成绩不同。这对夫妻就演绎的十分成功——

  有一对美国夫妻。他们家不算富有。但是他们却拥有着充实的精神财富。他们家有一间空着的`房间,妻子每天天黑后都要打开那间房间的灯。开始时丈夫不接的问妻子原因,妻子笑而不答,在丈夫的再三追问下,妻子拉着丈夫来到那间房间的窗前,对丈夫说:“你没发现吗?有一对夫妇,靠着咱们家的灯光,每天都在楼下把捡来的垃圾整理好。看着他们整理垃圾时带着的快乐笑容,我觉得心里暖洋洋的,感到无比的快乐。只要他们需要这点灯光,我就会永远为他们点亮。”丈夫在听了妻子的话后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快乐的笑容。

  这一对夫妻虽然家里不富有,但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并且是不求回报的,这是他们精神上的财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而不像一些富人,打着帮助他人的旗号,并不是真心的想帮助他人,只是为了让别人感激他们。其实,物质上的财富。不能与精神上的财富相提并论,只有精神上的富有才算是真正的富有。

  在生活上也有些人片面的追求物质上的财富,而在精神方面却是空虚的,匮乏的,这份追求只会让人更加的迷失自我罢了,就算让他们追求成功了,他们也不会是真正的富有者,仅仅是精神上的拥有罢了。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醒悟——原来,精神上的富有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拥有才是真正的富有,真正的快乐的生活!

  或许在某一天,我们懂得了这些,会给自己的心中的对富有的追求一份满意的答卷。

  物质与精神作文 14

  清晨醒来,清凉的秋风拂面而来,T先生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骑着共享单车来到公园开始晨跑。沿着两旁火红的枫叶,在曲曲折折的石板小径上穿行,望着路旁各种各样的共享资源:共享饮水机、共享书店、共享棋具,T先生突发奇想:为什么只是共享物质,没有共享精神呢?

  这个想法一旦在T先生脑海中闪过,便再也甩不掉了。经过一番设想,T先生决定开一家“共享成功”公司,让失败者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过了几天,T先生的门面公司在淮海路顺利开张了。各色各样的人在开业头一天涌进这家公司,寻找可以共享的成功。在底层奋斗了十几年的工人买了一个月的“共享工程师”,想感受一下统领别人的滋味;高考成绩平平的学生来这里买了一些“重点大学共享券”,蹦蹦跳跳地去享受重点大学的生活;创业失败的人买了一天的“CEO享受票”……很多未能成功的人都买到了自己想要的成功。T先生望着潮水般的人群和秋日高升的太阳,开心地咧嘴笑了。

  可是过了一个星期,各种各样的投诉信纷至沓来。人们纷纷诉说这些买到成功的人根本无法胜任,把原来的好秩序搞得一团糟。甚至有政府人员前来干涉,要求T先生不要再开下去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T先生不知所措,仿佛小船驶进了一团迷雾之中。

  为了寻求帮助,T先生去找S教授谈心。T先生不解地问:“为什么不能共享成功呢?”S教授语重心长地教导他说:“大部分人的成功都是由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聪明的人也得献出汗水才能获得成功。而这些失败者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够努力或不知正确的方法,自然不能正确地享受成功。生活中的一些物质资源是可以共享的。但成功是一定要经历一定过程的,不能直接用钱财来一步登天。就像一些人,用金钱买到一个官职或仗着后台直接飞到很高,可再怎样也没有能力把这份官职做好,最终也只能被民众赶下台。”T先生仔细思考了S教授的.话,又迫不及待地问:“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S教授捻须大笑:“你现在来请教我不就是一种共享吗?”T先生豁然领悟。

  第二天,淮海路上的“共享成功”公司不见了,取代而之的是“共享教导”。上门求教的人数不胜数。S教授正认真地分析这些失败者的问题并给他们正确的方向。有一名记者问T先生:“您为什么放弃共享成功,采取共享教导呢?”T先生笑着说:“钱财买来的成功只是一时的,是弊大于利的,而有了正确方向而努力奋斗得到的成功,是永久的,是真正可以共享的。”

  物质与精神作文 15

  不管愿不愿意,我们被时间绑架着快速地前行。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垮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匆匆岁月带来了些什么,又带走了很多。

  几次搬家,都小心的保存着一个盒子,视作珍宝。盒子里满满的都是书信,有些信纸已开始发黄。经常会在某个下雨的黄昏,泡一壶清茶,静静的拿出其中的一些,细细的品读。

  一份信,当平铺了信纸开始低头思索执笔时,蓝墨的钢笔尖头就已经融进了细腻的情感在纸间沙沙流淌。写好的信,一遍遍的看,看用词是不是精确,看字写得是不是漂亮,然后细心折叠成各种的形状,微笑着放进海蓝的信封,胶水刷头轻轻的刷过,密封住一个秘密或是一份爱恋又或者是对远方挚友的一个快乐的分享。

  一份信,当粘上精美的邮票投入绿色的邮筒,便如放飞的自由的鸟,等待它给远方的那个人带去问候,然后再带回一个未知的喜悦。

  一份信,当人生辗转迁移,历经艰辛,它能仍然静静的保留当初的真心,舒展淡淡发黄的岁月,给予寂寞时的陪伴和回忆的甜美。

  可是啊,这样的一份信的美好,再不会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现在的人们,有微信朋友圈,有QQ好友。要说什么,指尖一动,屏幕一划,对方就已经了然。那么,这样方便的沟通,却为何让我们的内心越发的孤独?

  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便加入了高中同学的微信群,这个群有一个好听且应景的名字“致青春”。一个班,东拉西拽,也有三十多个人。开始时,群里热闹非凡,找同桌,找班长学习委员,说哪个老师的严格哪个老师的怪论,调笑当初偷偷爱恋的某一对。回忆完了,各自开始介绍现在的生活,先生老婆儿子女儿陆续登场,房子车子票子位子一一亮相。然后,群里便少有人说话,偶尔群主和个别积极分子分享点小笑话,心灵鸡汤。

  不是没有话说,而是时过境迁,不同的平台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认知,当初的单纯如今带上了生活的色彩,已再难共鸣。说爱人,有婚姻不幸的人会认为你在晒恩爱,刺激到他(她)的不幸;说孩子,有教育困难的人会觉得不如你,羡慕的同时也会远离;说工作,事业不如意的.人会暗叹自己的境遇然后潜水,晒照片是臭美自恋,说服装包包是摆阔炫富,说一段走心的话,也许就被视作卖弄文字,故作清高。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个群,得意、失意间,人生百态,暗流涌动。

  发黄的信封最多的一位挚友,如今我们在对方的通信录里,微信群里。我们仍然喜欢彼此,偶尔去对方所在的城市,手拉手逛商场试漂亮的衣服,钻小巷子寻找特色美食。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微信里发照片,发或长或短倾诉的文字,我们第一时间给对方的朋友圈点赞。

  突然有一天,朋友圈里共同的朋友说出一个话题,惊讶的发现,原来以为许多只属于我们的秘密其实其他的人也知道,然后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被妒忌而不是欣赏,于是,变得沉默,保持着继续点赞。

  翻动手机,形形色色的朋友圈,微信群,看着一个个头像,都在朋友圈,却不知道能和对方说什么。

  富足的现代物质社会,都透明着,却又包裹着,一天一天的精神孤独!

【物质与精神作文】相关文章:

物质与精神作文08-18

物质与精神作文【汇编3篇】11-20

让物质的特性为人类服务作文05-03

精神的作文11-28

人体必需的九大特殊物质05-02

孕妇不能吃的矿物质04-29

《物质的比热容》知识要点02-19

科学的精神作文03-03

少年精神作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