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3 11:11: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锦集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说课稿锦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冬冬读课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了“冬冬在好朋友丁丁的鼓励和赞扬下,从胆小到胆大,由自卑到自信,把课文读好的全过程”(主要内容),说明了朋友之间应该互相欣赏、互相信任、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适时地给人赞扬和鼓励,尊重朋友,爱护朋友。本文语言句式简练,但生字较多;情节简单,但蕴含丰富。

  因此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19个(包括多音字“教”)。学习“辶”旁,归纳“讠”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爱好。(第一课时)

  2.会写7个生字,注意书写要点。(第一课时)

  3.熟读课文,读出感情。(第一课时)

  4.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友谊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第二课时)

  5.发展与人合作的参与意识和组织语言及动手的能力;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及想象力。(第二课时)

  我下面只说本课的第一课时。

  由于一年级的重点是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的识字习惯和识字方法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19个(包括多音字“教”),会写7个。学习“辶”旁,归纳“讠”旁。要养成学生自觉识字的习惯,并形成一套固定的识字模式,这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坚持,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生字学习的方法以及流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爱好。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从学生熟悉、喜爱的歌曲《找朋友》入手,使学生在听歌、唱歌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并结合课题,熟悉“读课文”三个生字。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尝试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圈出不熟悉的字,然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识它。(板书:识字音:拼、听、问、猜、查)

  2.同桌互读。一个读一个听,碰到问题相互交流、解决。

  3.汇报交流读。(谁读得最棒?你能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

  4.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指导学生试读、同桌读、指名读等,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反复读的活动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同时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此外,我还利用学生互评、自评手段,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他们也会不由自主的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进行隐性的自我评价。]

  环节3识字教学(课件出示生动的水果卡通图)每个水果后面都藏着一个词娃娃,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来吗?

  1.摘卡识字中贯穿自读、领读、“开火车”读、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字组词或说话)。

  2.集体交流识字好办法。

  ①你都记住了哪些字?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同学听听。师: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板书)记字形:变个小魔术、加一加的方法(组合法)、编个儿歌……

  ②“读、课、请”这三个字与什么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言字旁的字?

  ③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站”、“这”两字?学习“辶”旁。

  ④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最难记,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同学间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3.出示句子:“教室里没有人再笑了”,“哥哥教妹妹写字”,读中体会多音字“教”的不同用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4.小组合作“叠高楼”,巩固生字的把握情况。

  [生字教学对一年级儿童来说往往很枯燥,为达到识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了摘卡识字、“开火车”认读、“叠高楼”等游戏识字法,学生以极大的爱好参与识字游戏,个个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爱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环节4再读课文,流畅有感情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1.出示生字。

  2.男女生分读、齐读。

  3.观察生字,书空自己喜欢的字的写法。

  4.个别书空,然后全班书空。(老师注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5.比较“文”和“这”的区别,你认为怎样写“这”字会更漂亮?(走之儿的横捺比较难写,指导学生用手指在桌面上多连几遍,然后描红。)

  6.学生安闲的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培养观察能力。指导书写时,注重随时纠正学生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重视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及时表扬认真书写的学生。]

  1.拼读课文,读出感情。

  2.填字格中的生字抄

  3、带1、组2。好处:巩固知识点

  四、说板书设计9朋友冬冬读课文识字音:拼、听、问、猜、查记字形:变个小魔术、加一加的方法(组合法)、编个儿歌……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当堂课的思路。.

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课本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让后在掌握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基础上,尝试对大气分层。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形成机理。

  对于本节课的教材我设计了两个重要的学生讨论:①月球上没有大气导致的后果是怎么样的?②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分布图,分析并讨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还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对流是怎么样行成的。

  二、学情分析

  我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我所任教的民族中学八年(1)班的全体学生,从学习能力和态度上看,学习能力较强,但积极性不够高,且从七年级到八级跨度教大,学生往往难以适应,个别学生会出现畏惧心理。

  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学过月球方面的知识,为本节课提供一定的基础。但是我们民中学生基础普遍偏弱,调动学生兴趣存在一定的困难。

  从思维特征上看,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思维能力,但分析、抽象能力较为薄弱。

  从兴趣特点上看,学生对形象具体的事物较为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而且课堂较为主动和活跃。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掌握大气分层规律

  ②理解对流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得到实验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以及对流层的特点。本节课的难点: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探究对流层形成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加课堂容量,我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互动并结合多媒体手段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最后我着重分析教学过程,即进一步阐述如何将我以上所谈到的教学精神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

  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和月球的对比照片,让学生讨论两者景象差别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月球没大气导致的后果,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我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大气层的作用

  我通过对图片的讲解,以及视频短片播放,让学生对大气层的作用有了直观的认识。

  环节二:大气的温度

  通过展示奥运火炬传递的图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同时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目的。

  课本对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分析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部分学生在规律的分析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例如从何入手,图像怎么分析等等,我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困难,同时强化对“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的认识,我采用设计问题的方法,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有了系统的认识。

  环节三:大气分层

  大气分层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强化新课程中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突出重点),让学生根据大气温度的分布规律对大气分层,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然后让学生思考“神舟五号”意在加强加深对高层大气的气温高、太阳辐射强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环节四:对流层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理解对流层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交流,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学生对对流层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又通过类比“水流实验”引发学生猜想空气的对流情况,通过演示“线烟”实验,直观得反应出空气的对流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探究对流的形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我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烧开水”,让学生归纳水流方向。此过程是建立在学生日常观察的基础上的,学生不难达到要求。

  在此基础上我演示“线香烟”的对流运动的实验,对学生正确理解空气对流的原因很有帮助。

  为了让学生了解对流层对生物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交流,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学生对对流层对生物的影响已经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小结:我通过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大气层有个系统的认识。

  4、板书:纲要式板书,目的为了条理清晰,体现中心内容,突出重点。

  到此我的教学过程就好了

  5、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气的现象和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花了较多的笔墨。循序渐进,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日常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动画和视频短片帮助学生化解难点,达到初步了解大气层的目的。

  我本节课堂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领域的重要应用。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当代中国的科学成果,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意识到科学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说课稿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个位上6减8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个位上6减8不够,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借一作十”及竖式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科学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

  课文采用科学言语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

  2.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产生观察植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花生实物、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学生能认识要求认的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能够对观察事物产生兴趣,学会观察事物。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一年级小同学比较活泼,富于想象力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法:

  一是在活动与生活中创设情景,情趣教学.

  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我在接下来两方面作了努力:

  (1)激发学习情趣。

  通过爱心唤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容易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调动多种感官发挥想象。

  在理解“自言自语”词语时,学生在自己完成一件事情遇到困难,而旁无他人时会说什么,说说看,然后接着点拨,这就是“自言自语”。

  二是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合作学习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读通课文。学生读通后进行激励,师生互动调动学生情趣。

  (2)表情朗读,体验真情。

  品读课文,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之后,进行朗读指导,并鼓励学生有个性朗读。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合作法、比较法与探究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利用孩子热与助人的爱心导课

  我会问学生:小松鼠遇到困难你愿意帮助他吗?接着由孩子们喜欢吃花生引到松鼠也喜欢,就把松鼠想吃花生的热情与自己的心里结合起来,拉近孩子与小松鼠的距离。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最初接触课文,学生只要能读正确,读通顺就可以,读之前交待一下学生读书的一点要求,教给孩子读书方法:

2)个人检查读时,抽几个小朋友分段读书,并让听的同学与朗读的同学互相提要求与建议,使孩子明确自己在读或听时该注意什么。

3)让学生评价学生。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我让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引出“格外”、“鲜艳”一词,引出松鼠与鼹鼠的对话,引出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小松鼠疑问”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

  (四) 注重课内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我还设计了了解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长在地里。这实际上是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4、指导读书

  通过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变成文中人物,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进行感情读书。

  五、说教学总结:

  通过小松鼠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花生是在土里结果,老师告诉你们,其实,不同的植物它们都有自己生长的特点,同学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还有很多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能通过自己亲身体验,了解更多书上没有学到的,好吗?

说课稿 篇5

  【导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程标准对小说导学的要求,结合小说《变色龙》具体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导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习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力目标: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

  根据以上导学目标和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本文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则本文是导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及导学方法运用】

  1、学情分析:本文的导读对象是初二学生,经过八年的语文阅读训练,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动作、表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2、导学方法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导学对象的特色和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课的导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入情地演,出色地评,大胆地想,尽情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

  充分地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为了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我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在边读边思边议中学习课文。

  入情地演:表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本文故事性强,表演难度不大,角色易于装扮的特点,我将把课文交由学生自主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让学生在无限兴趣的情节表演过程中品味小说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

  自由地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给课文另拟的题目等环节中让他们充分交流,自由地议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教师适时地给予评定和表扬,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出色地评:评,既是学生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同学的评价,也是学生之间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在本篇小说导学过程中,我将通过引导学生对同学们给课文另拟的题目进行评议,对课本剧表演的优劣中进行评议等等,让学生在平等的融洽的气氛中互相交流,导引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胆地想: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为了加深学生对小说所揭示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形象特征的理解,我启发学生根据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案件时的对话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奥楚蔑洛夫警官当时的心理和神态进行再创造,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导学流程设计】

  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啊?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动物世界》节目曾经播出过的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在播放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后引导:“录像中的蜥蜴叫什么名字?变色龙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题目就是《变色龙》,既然小说写的是人,作者为什么要用变色龙这种动物的名字来做为小说的题目呢?下面请同学默读小说全文,想一想,根据您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这则导语,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通过观看介绍变色龙特征的录像,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分析小说主人翁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旨。

  2、给课文另拟题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后,让学生根据各自对小说的初步理解,另给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拟题的原因。

  由于学生在拟题时着眼点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从情节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可能从人物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从小说的主题方面去命题,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命题的同学,由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不一样,所命的题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另拟题目的目的有三:

  ⑴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理解并领会小说的主题。

  ⑵ 在学生重新给课文起一个题目,对所命的题目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⑶ 通过另拟题目,教师从中发现可以学生对哪些内容了读懂了,哪些地方还不完全读通,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为下一步有针对地导学调查摸底。

  3、演评课本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并上台来表演,使参与表演有的同学置身于狗咬人事件之中,从情节到主题,细加揣摩后,形之动作,述之以语言;观看课本剧的同学,通过直观形象的动作和语言,感受到小说的情节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学生表演课本剧结束后,我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从台词的表演、表情、角色配合、道具的运用等角度去自主评议课本剧表演的优劣,谈谈各自对小说的内容的体会和感悟,

  4、启发点拨,导引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设想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⑴ 从刚才同学们所表演的课本剧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对案件先后做了几次判决啊?这六次判决对被告的狗是怎么看的?我们可以想象出在说这些话时,他心里会是怎么想的呢?说话时的神态又是怎样的呢?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狗咬人案件的最大特点?

  ⑵ 他这五次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从他五次变化的语言中,同学们可以归纳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⑶ 小说结尾的这句话“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谁能说说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

  ⑷ 你们看,狗走了,奥楚蔑洛夫也走了,从他对将军家的狗的态度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奥楚蔑洛夫也是一条走狗,同学们想一想,他是谁的走狗?是什么样的走狗?哪位同学能给这条狗加上适当的定语?

  ⑸ 那么,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这位执法者变成了一条走狗呢?

  这五个层次提问设计,一问把学生阅读的注意诱引到奥处理案件的奇特之处──根据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导学生想象;二问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归纳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三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时在广场上的人较杂,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对所遇见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虽然同样的笑,但笑的内涵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一笔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警官,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一幅统治者奴才的嘴脸;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和将军沾上边,结果就不一样了;有的人可能笑这样的社会,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有的人可能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等,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要给予肯定,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问引导学生认识奥的走狗本质;五问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这五个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为了随着《变色龙》一文导读过程,有条理地再现了奥楚蔑洛夫警官根据狗的主人身份处理狗咬人案件的五次变化的经过,归纳出其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指出这一形象的走狗本质,为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一人物的深远的社会意义提供了帮助。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整个板书结构简洁美观,板面达意流畅,线条符号疏密得当,揭示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性格、本质的关系。

  【马惠潮书记对《变色龙》一课的点评】

  何玲玲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成功的课,主要讲三个方面:

  一、三大亮点

  1、整合巧妙。在分析主人公几次变化时,先让学生个体阅读,在文中圈点勾画的前提下,再群体阅读,分析主人公围绕着“狗的主人”身份的变化,对“狗”的称谓,对赫留金的态度的几次反复,出示多媒体课件,并用箭头表现出起伏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教学机智。在组织学生概括主人的人物性格时,一位同学出人意料地提出“胆小怕‘势’”一词,这个词教师在备课中没有料到,何老师立即充分肯定,并立即板书。

  3、拓展合理。在课的最后环节,分析了题目的好处后,教师提出:“‘变色龙’成为一类人的代名词,你还能列举出几个与本文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称呼吗?”学生思维活跃,纷纷提出诸如“铁公鸡”、“应声虫”、“井底蛙”之类的生活积累。

  二、两个感觉

  1、教学设计精巧,层次清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先个体阅读再群体阅读,遵循阅读的客观规律。

  2、围绕小说阅读的要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各环节中,有效地对学生的概括能力、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分析赏析能力、迁移能力多方面指导,有的放矢。

  三、一点思考:能否让课堂的“亮点”再放大?

  在多媒体出现主人公的五次变化之后,教师能否再点拨一下,这些变化除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之外,也构成了小说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恰恰是人物本身的对话构成的,所以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来构成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写法。

  在学生提出“胆小怕‘势’”一词时,老师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能否再追问一下:“主人公是不是只是胆小怕‘势’?”学生阅读之后,指导学生明白主人公有时也“胆大妄为”,这在文中也有很多表现,而有时胆小,也有胆大,正是他见风使舵的最好佐证。

  在学生提出“铁公鸡”、“井底蛙”之类词后,老师能否再因势利导,设置一个特定情境,让学生明白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什么不同的语言,学生的印象会更深。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0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30页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和加减法后,进一步学习有关0的认识和加减法。主要从0的含义,会读、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这三方面来认识0,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5以内数的顺序,为进一步学习数序以及计算奠定基础。因此,这一教学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1、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对0有一定的认识,多数学生都知道0表示没有,但是对0表示起点的含义还不太清楚。

  2、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能力较弱,要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有关0的加减法,并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意义,规范0的书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里我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义。

  3、情感目标:通过0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定为:了解0的含义,会书写并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在这里我会通过故事环节导入,一步步让学生感受到0表示没没有的含义。

  2、本课的难点定为:0的含义,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通过说一说环节,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0的含义。

  教学准备: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方法,更直观易懂。

  四、说教法学法:

  我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在学法上注重学生的兴趣,通过游戏、动手操作等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教学设计为4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中,我设计了“小熊吃糖”的情景,通过找一找本环节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实践应用,巩固新知:本环节通过学生的动脑思考,来认识有关0的算式,掌握新的知识内容。

  3、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因为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稳定性和持久性差,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灵活多样。

说课稿 篇7

  现状分析与思考

  面对中年段的学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最害怕的就是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我没什么好写的”。同样的一句话,出自孩子们的嘴里,虽有困惑,但也不乏推托之意。浮躁的心理,畏难的情绪,时常阻碍了孩子们学习的脚步。“少、慢、差、废”的语文课堂,更造成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无法得到和谐的统一。

  如何改变现状,将“认知、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构建多元化的课堂,促进教学的高效?成为我教学设计悉心研究的主题。

  文本研究与解读

  《莫泊桑拜师》,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九课。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三次登门求教,福楼拜给予了悉心指导的事。表现了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名师风范。

  莫泊桑拜师,早已成为文坛中的一段佳话。咱们的目的只是在课堂上读故事,知内容,识名人,学字词吗?不是!课文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去了解,课文里有闪耀的人物品质等待咱们去发现,课文里更有宝贵的学习方法急需大家去探究。纵观教材在本单元中的作用与地位,针对现今学生的学习状况,我确定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与莫泊桑一同拜师,从学习中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思维能力,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莫泊桑三次拜师的过程,感受到人物的品质特点,帮助培养学生虚心求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福楼拜和莫泊桑的几次对话,从而感受人物特点、品质以及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教学剖析与点津

  一、与莫泊桑一同拜师,求学习态度

  1、找准切入点,感知人物

  在预习中,学生们就初步认识了文中的两位主人公——19世纪法国大文豪,莫泊桑与福楼拜,并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与向往。“自由地读读课文,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在初读中感受到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的诲人不倦。由此切入全文,以文章人物为主线,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抓稳阅读点,品析人物

  文章段落中分散着无数个关键词句的阅读点,如何使其“牵一发而动全身”?那得靠教师的“精问”。“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受到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顿时,莫泊桑质疑的“坦白“,求教的“急切”,观察的“全神贯注”,若干个阅读点凸现出来。人物的精神品质呼之欲出。

  3、强化精读点,深化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对重点语段的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就需要确立精读点。本课人物对话较多,而且语气、神态各不相同。因此,课堂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贯穿始终,在2——5自然段的教学中,还适当的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的深刻含义,从而深化了人物特点与品质,将莫泊桑与福楼拜的人物形象牢牢地铭刻在心中。

  二、与莫泊桑一同拜师,得写作方法

  同样是站在门前观察马车的莫泊桑,起初是一无所获,万般无奈;而后却能获得丰富素材,写出许多作品。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还是让我们同莫泊桑一起拜师学艺吧!

  1、在阅读分析中掌握方法

  帮助莫泊桑解决“没什么好写”的关键就是文章第七自然段,福楼拜第二次的帮助与指导。引导学生将福楼拜的话读进去。“福楼拜是怎样教导莫泊桑的?”分析出福楼拜提出可以从以下四种情况观察马车:“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是怎样用力?”“马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怎样的?”在阅读分析中,学生知道了,原来应该从哪里方面去观察,掌握观察的具体方法。

  2、在句式转换中消化方法

  “在福楼拜的指导下,莫泊桑天天站在大门口,他观察到了什么?”这里,引导学生将问句改写成陈述句。“他看到了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走法是不一样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是怎样用力的。马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的,他的表情是怎样的。”假如说,刚才的问句是来自福楼拜老师的提示,那么,如今这些个句号,就是学生莫泊桑的收获了!句式的转换不仅完成了“教”与“学”的角度变迁,更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是一举两得。

  3、在文本链接中强化方法

  文本的内容本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更应灵活被我们所用。教学中将第7自然段与第8自然段有机的链接融为一体,带给学生们更完整的细致观察的启示。(插入视频)

  三、与莫泊桑一同拜师,获教学心得

  满满当当四十分钟结束以后,看着学生若有所获的眼神,不由问自己:与莫泊桑一同拜师的还有谁呢?学生从他那获得写作方法,我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受益匪浅:面对莫泊桑的一再求教,福楼拜耐心帮助;面对莫泊桑提出的困惑,福楼拜直言不讳,一针见血,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他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深深地打动了我,名师风范令我激赏。

  这节课上我实现了多元化的教学,作为读者,我们收获到了莫泊桑虚心好学的态度;作为学者,学生获得了写作的启示;作为教者,我不再害怕那样一句话:老师,我没什么好写的!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5课《中彩那天》。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

  一、说教材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课文。文章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通过精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一大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中年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及本课的特点制定了以下目标):

  1.准确认读“拮、寐”等6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把握主要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将“初步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本单元的主题是“以诚待人”,因此体会父亲诚实、讲信用的品质则是本课理解上的重点,理解“道德难题”之难,也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词句的能力,但是把握主要内容和透过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上还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根据学情恰当引导、启发,在难点处巧设疑问,设置梯度,在重点处凸显语言文字训练,并及时总结提升写法。

  四、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 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2~3遍。

  2.试着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3.想一想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教师:自制课件。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四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一起读课题──(齐读)。析题,“中彩”就是指什么?(生答后)文中的这个“彩”指的就是父亲中的那辆(生:汽车)。围绕着这辆车,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本课由课题导入,通过解释何为中彩来揭开此课的序幕,选择小而巧的切入点,不仅让学生学会关注课题,也很好地利用了课题这一文眼提纲挈领的作用,过渡到课文的整体感知。无痕而有效。】

  (二)整体把握,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词。

  (预设难读的:拮据 梦寐以求 馈赠)

  2.把握主要内容。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个别练说,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明白叙事性的课文可以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练说。

  (4)小结。

  【设计意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的阅读训练重点,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词句的能力,但是把握主要内容还存在难度,所以在此设计了一个问题梯度,教师根据学生已知的内容随机点拨,指导方法,使“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项训练落到实处。】

  (三)细读课文,探究“道德难题”之难。

  1.探究: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难呢?文章又是怎么写出父亲“难”的表现的?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这一牵动全文的问题,则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提问,使教路、文路、学路三线合一。定准了这一阅读的靶心,学生的探究阅读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2.自读自悟,圈画有关词句。

  【设计意图:此环节安排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词句,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默读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课中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默读,独立思考,阅读圈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交流汇报。

  (1)抓相关词句,探寻“难”的原因

  ◆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父亲不知道是留下车,还是将车还给库伯。)

  ◆ 是留还是还?如果你就是文中的父亲,你有哪些理由为自己留下这辆车呢?先

  别忙着举手,请同学们再仔细地默读一下课文,想想父亲留车的理由。用波浪线

  划出相关的语句,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只有深入了解到父亲留车的种种理由,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还车时的抉择之难。】

  举例:

  句子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重点品读“拮据”)

  句子二: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重点品读“梦寐以求”)

  【设计意图:学习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并通过品读词语,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也为体会下文父亲艰难抉择的表现作铺垫。】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侧重指导语气、语调、节奏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扣重点词句,品析“难”的表现。

  句子一:“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重点扣住描写神态的词:“神情严肃”) 句子二: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重点扣住描写动作的词: “赶”)

  句子三: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重点扣住“擦”字,进一步体会父亲的抉择之难。)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父亲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父亲抉择之难的心理,并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方法。】

  (四)学习表达 ,深化理解(视时间机动)。

  “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从这一个“擦”字,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现在咱们反过来想一想,在擦去K字的时候,父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呢?心里想些什么呢?咱们试着写一写。

  父亲终于拿起了橡皮,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本环节抓住文段的空白之处,引导想象父亲当时的动作和神态,并迁移练笔,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达心理的方法。由说到写循序渐进,进一步领悟父亲的抉择之难。

  (五)总结存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体会到了父亲面临道德难题的抉择之难。那么是什么让父亲作出还车的最后决定呢?下节课再探讨。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求全、不违真。本节课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着父亲的抉择之难有所悟、有所得,然后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明确了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六、说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道德难题

  留 还

  诚信

说课稿 篇9

  《好伙伴》这一课表达的主题是珍惜同伴,珍惜友情。共有这样几个教学内容组成:欣赏吹奏乐《同伴进行曲》和合唱曲《船歌》,学唱、表演美国儿童歌曲《哦,苏珊娜》、《原谅我》。通过自己的分析,我决定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为欣赏、学唱歌曲《哦,苏珊娜!》,第二课时为欣赏《同伴进行曲》、《船歌》,第三课时为学唱《原谅我》及其余内容。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哦!苏珊娜》是一首典型的美国西部音乐风格的歌曲。全曲共有六个乐句,旋律轻快流畅,曲调素材精练,易唱,易记,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歌曲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真诚的情谊,也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追求的一种向往。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可使孩子们从中感受到美国西部音乐的风格,学会珍惜朋友、珍惜友谊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用欢快自然的声音流畅地演唱歌曲《哦,苏珊娜》。并鼓励学生为歌曲配伴奏及创编动作,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2、能使学生懂得歌曲表达的主题是“学会珍惜朋友,珍惜友谊”,鼓励学生勇于追求美好未来。

  3、学习用跑跳步来舞蹈,表达出对友情珍惜的心情

  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表现出对朋友的友谊,表达出歌曲的欢快情绪。教学难点为:唱准弱拍的附点节奏。为歌曲编伴奏和邀请舞。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选择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师生在《哦!苏珊娜》的音乐声中,手拉手,用跑跳步进入教室,共同律动至音乐结束,然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音乐课堂应该有一个美的开始,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共同听音乐做跑跳步律动,能有效地将师生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用跑跳步律动,为歌曲的编舞部分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节奏练习

  1、课件演示:青蛙呱呱叫

  2、屏幕上出示二组节奏型,请小青蛙们叫一叫:

  青蛙妈妈是:

  青蛙娃娃是:

  3、组合练习。请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自己所属的节奏型,教师一同参与叫一叫,学生自由组合练一练。

  4、还有哪些青蛙娃娃想和青蛙一起来叫一叫呢?鼓励学生创编节奏。

  (我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青蛙呱呱叫”的小游戏,使枯燥的节奏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学习歌曲,并为歌曲伴奏打下基础。)

  三)、创设情境,体会歌曲主题

  1、把歌曲《苏珊娜》编成一个西部牛仔朋友之间的故事,用歌曲做背景音乐,制作成课件演示出来,接着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明确本课的主题是“珍惜友情”!

  2、说说从课件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去关注大量的背景图片,及音乐)。

  3、学习课件中的西部牛仔的特色舞蹈动作。

  (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在故事中去感受歌曲的美,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不仅能促使孩子积极展开想像,引发创作的灵感,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我在课件演示中运用

  大量的背景图片,使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及地方风土人情。“美国西部牛仔”的这个形象、及学习特色舞蹈动作,更能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为创编邀请物做了扎实的铺垫。)

  四)、学唱歌曲,表现自己

  1、出示歌词,指导孩子自由读歌词。再次强调歌曲的主题。

  2、指导学生准确地诵读歌词,注意要突出“弱拍中的附点节奏”,运用对比的范读,请学生听辨,从而掌握这个节奏。

  3、播放歌曲,请同学说说感受。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歌曲的情绪、旋律特点及音乐风格。

  4、通过听录音范唱、和老师一起学唱歌谱,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等方法学会准确地演唱歌曲。

  5、请学生照书上提示,自选伴奏乐器为歌曲伴奏。鼓励孩子自编恰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6、提示用学过的“跑跳步”为基本舞步,鼓励学生创编舞蹈动作,为歌曲编舞。

  7、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音乐声中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跳舞。

  (一堂音乐课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愉悦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唱、舞、奏等创编活动,他们的兴趣、创造里、个性、社会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已完全沉醉在音乐本身的乐趣中,完全体现了“乐(音乐)既是乐(快乐)”的道理。)

  五)、组织下课

  师生用音乐语言互道再见。在《哦!苏珊娜》的音乐声中,手拉手边舞边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我让孩子们“手拉手”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能成为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说课稿 篇10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蕴藏着教育意义的故事。“作业”看似简单的一个词儿,在故事中却由于它的“特别”让我们走进小姑娘小丽的心田,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充满爱意的心,使读者为之震撼,使我们自然而然地爱护身边的花木。故事浅显易懂,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相信读完故事,通过交流孩子们下意识地会爱护身边的花木,自觉地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通过学习,学生要达到以下目标:

  1、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盛”、“摘”、“牌”等。

  2、 通过对故事内容的补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3、 理解课题“特别的作业”,引导学生感悟爱护花木,遵守制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题“特别的作业”,引导学生感悟爱护花木,遵守制度。

  教学准备:

  课文第三小节内容的图画

  教学过程

  本课我准备用两课时的时间进行,先简单地谈谈我第一课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中,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从音、形、意三方面有侧重地进行生字教学。如:盛在教学时侧重音的教学,在文中出现两次,“盛在碗里”读chéng,是往容器里装东西时的动词,“盛开”读shèng,是指繁盛。

  下面具体谈谈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的课堂结构为三大步:从身边谈起,走进故事——从平常到特别,凸显“特别”——回归生活,深化文本。

  一、从身边谈起,走进故事

  1、谈话:美丽的春天到了,孩子们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找春天吧!如果老师布置一项作业(板书“作业”),让你们去大自然找春天,并且要把找到的春天带回教室里,想一想:你会带来什么作业?

  这个问题从学生身边谈起,能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的回答我不会从思想层面评价,只会从句子表达通顺上进行指导。

  2、过渡走进故事:今天我们读的故事中的于老师也给他的学生布置了到大自然去找春天的作业,孩子们他们的作业是什么呢?

  二、从平常到特别,凸显“特别”

  第二大块我准备设计两个学习活动:1、图文结合,了解平常2、质疑对比,凸显特别

  1、图文结合,了解平常

  ①出示课文第三小节内容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小朋友带来的作业。在说的过程中从易到难,先允许学生说简单的一句,逐渐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用“有……有……“句式说几句。

  ②出示课文第三小节内容。

  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关注里面的动词,提醒学生这些动词的使用与容器相关,在碗里用“盛”,在铅笔盒里用“放”,在瓶子里用“插”,在塑料袋里用“装”,

  ③引导学生再次说话,关注第三小节结尾的……,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怎样的作业,注意把动词动准确。在教师的点拨后,我预设学生能说到“扎在辫子上的柳条,装在瓶子里的蜜蜂,握在小手里的鲜花……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感悟,而且对用词的准确性得到的提升。)

  2、质疑对比,凸显“特别”

  这一活动我准备用分角色朗读,走进人物心境的学习活动来感悟小丽心灵的美丽,培养爱护花木、自觉遵守相关制度的意识。

  ① 4—6小结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后

  ② 教师做小记者来采访小丽,学生再读小丽两处的话。

  ③ 画能代表春天吗?学生讨论交流。预设学生能答到a能代表春天,是把看到的画升下来了,同时理解课题“特别”一词,是指作业完成形式的特别。B能代表春天,代表了小丽爱护花木的善良的心,深层理解课题中的“特别”,是指小丽的一颗特别的心c第三层次估计学生难答到,这时教师就继续质疑,那些小朋友,去采摘花木的时候会不会看到相关提示语呢?他们遵守他的要求了吗?在这样的质疑后,学生能知道,这特别还指小丽能遵守规章制度的特别。

  ④ 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学生的疑惑语调,读出小丽自豪回答的语气。

  ⑤ 总结课文

  三、回归生活,深化文本

  学完此文,引导学生现在还是要完成到大自然中完成找春天的作业,你的作业会是什么?

  预设学生受到文本的启发后不再会去采摘花木的举动了,他们的作业也许是:我把看到的美丽花朵用照相机拍摄下来,我也把看到的桃花画下来,我把蜜蜂装在瓶子里,过会放了他们……

  板书

  特别 的 作业

  画花 采摘花木

  爱护花木

  遵守制度

【【精华】说课稿锦集十篇】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十篇04-19

【精华】学期学习计划锦集十篇03-01

【精华】赠与合同模板锦集十篇06-07

【精华】偶像作文500字锦集十篇01-20

【精华】心理作文300字锦集十篇02-15

【精华】冬至作文300字锦集十篇03-11

【精华】冬至作文400字锦集十篇02-24

【精华】骑马作文300字锦集十篇03-07

【精华】骑马作文400字锦集十篇03-06

【精华】春日作文300字锦集十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