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1 13:35: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说课稿 篇1

  《七月的天山》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清脆的铃声在耳边响起时,自己有种无法比拟的欢愉油然而生,这种欢愉来自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自学生的精彩品悟。一篇《七月的天山》既让我掌握了语文教学应关注的重点,又让我探寻到了平素教学的误区,同时还让我摸索到了略读课文应攻破的难点。也正是通过本次教学让我逐步成长起来。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由于自己的年轻,经验甚少,致使教学中存在诸多的不足,敬请各位教师开诚布公,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第十一章第二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和简单应用。它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它与前面学过的等式性质有联系也有区别,为渗透类比,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继方程后的又一种代数形式,继承了方程的有关思想,并实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有着及其重大的作用。

  结合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简单的不等式;

  (2)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不等式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探索过程,渗透类比,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同时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2)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

  (3)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学习,渗透不等式所具有的内在同解变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美的兴趣与激情,从而陶治学生的数学情操。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不等式性质及简单应用。难点是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及性质3的应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探索过程,化抽象为具体;用类比,对比的方法化生疏为熟悉,化零散为系统。

  二,教法分析,教学手段的选择: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探索发现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即采取观察猜测---直观验证---推理证明---得出性质。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中渗透类比,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应用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体现数学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为了突破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理解的困难,采取了类比作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来设置教学。

  三、学法指导:

  由于七年级学生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及显示欲。同时经过一年初中数学的思维锻炼,已经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学生的以上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所以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类比,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类比猜想

  提出问题:今年我比你大10 岁,5年后,我比你大还是比你小,大几岁,小几岁?

  2年前,我比你大还是比你小,大几岁,小几岁?

  类比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有类似的性质吗?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猜想不等式的性质1

  2、举例说明,验证结论

  设计小活动:你说我验

  同桌合作,举几个例子,可以是数字例子,也可以是生活当中的例子。相互验证一下你猜想的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旨在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增强学生思考的严谨性。活跃课堂气氛,掀起课堂的一个小高潮。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以及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同一个整式"的含义。

  3、类比等式的性质2,使学生发现问题:不等式是否有类似的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2,3是这一节的重点、难点,在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不等号没变,在什么情况下不变?不等号发生了改变,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改变?让学生自己的思维发生碰撞,再套用乘以或除以一个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因此,必须分成正数和负数两种情况。这种分类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再举几例试试,发现有没有类似的结论。

  【教法说明】为了突破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理解的困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探索发现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即观察猜测---直观验证---得出性质,突出时间、结果和体验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改变以往给学生画好框架,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的教学模式,大胆放手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方式能再次掀起小高潮。让学生各有所获,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应用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体现数学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师生活动:由学生概括总结不等式的性质2,3,同时教师板书。

  4、例题讲解,探究新知

  例1 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

  (1)x-5>-1

  (2)-2x>3

  解:(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5,得

  x>-1+5

  即 x>4

  (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2,得

  X<-3/2

  【教法说明】解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并将原题与 或 对照,看用哪条性质能达到题目要求,要强调每步的理论依据,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与基本性质2的区别,解题时书写要规范。

  【设计意图】应用性质精讲精练,对不等式进行变形,加强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规范书写格式

  例2:对习题1进行适当的改编:已知a

  (1)a-3____b-3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

  (2)6a____6b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2

  (3)-a_____-b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3

  (4)a-b____0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了解学生作题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纠正或鼓励。

  注意问题:做此练习题时,应启发学生将所做习题与题中已知条件进行对比,例2(3)是根据不等式性质3,不等号方向应改变。这是学生做题时易出错误之处。

  【设计意图】连线改变以往简单说明理由的形式,增加趣味性,同样让学生明白言之要有理,推理要有依据,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小试牛刀: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 ∴ ( ) ②∵ ∴ ( )

  ③∵ ∴ ( ) ④若 ,则 ∴ , ( )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说出答案,其他学生判断正误。

  答案:①√ ②× ③√ ④×

  【教法说明】以多种形式处理习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2)练习第③④题易出错

  6、拓展思维,培养能力

  比较2a与a的大小

  【设计意图】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2a一定比a大,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的思想。

  7、分层布置作业

  必做题:

  选做题:

说课稿 篇3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8页的内容时分秒。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在学生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先认识时、分,再学会看钟面上的几时几分,最后认识秒。本课教学内容是认识时、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上学前看钟的画面,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需要看钟表,又唤起学生对钟表的已有认识。继而教材分两个层次让学生认识时、分。先是认识时、分两个时间单位,通过观察钟面上的大格、小格到认识“时”、“分”,初步建立1时、1分的观念。然后让学生拨钟面上的针,仔细观察,发现时、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时=60分。在“想想做做”环节,通过学生活动后联系生活实际亲身体验1分钟和1小时持续的时间,进一步建立1分钟和1小时的时间观念,丰富对时、分的感性认识。

  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学具操作,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记时的;知道1小时=60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操作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钟面上1时、1分的时间规定,体会1时、1分的长短,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难点是:看钟表准确的说出经过的时间。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新课程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钟面的感受和认知,练习,创设情境采用:

  直观演示法

  设疑诱导法

  操作发现法

  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说学法:

  有效地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十分注重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时和分。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谁能告诉老师,你每天早上是什么时间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要是学习了看钟表的方法,就能准确地掌握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间单位时、分。(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1)出示钟面模型。

  (2)引导观察钟面。

  小组边观察,边议论,你发现了什么?

  大格、小格、长针(分针)、短针(时针)

  (3)观察填空。

  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

  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认识时、分的关系

  (1)童话故事: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有一双会认时间的慧眼,还有一双会写时间的巧手,为此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作为奖励。你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输得非常不服气,于是它又约了小乌龟到周围种着12棵树的圆形运动上来比赛,大家猜一猜,这一次谁赢了?好,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一看。(演示在相同时间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乌龟只跑到第二棵树下。)其实,在我们今天认识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龟兔赛跑。(龟兔跑场景变成一个钟面)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3)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结论。

  【这一环节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迫切希望能揭开钟面上“龟兔赛跑”的秘密,通过动手拨一拨终于发现了1时=60分,而的生动演示,既验证了学生的发现,又使学生兴趣盎然。

  3.感受1分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1)全班看动画片,分小组活动,感受1分钟的长短

  1分钟脉搏跳 次左右;1分钟大约跳绳 下;小朋友1分钟大约写 个字,1分钟可以背诵 古诗。

  (2)谈话:刚才的一分钟已经过去了,还能再找回来吗?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呀!提问:你想说些什么?

  那么1小时能干些什么呢?回家后看好时间,体会1小时都能干些什么?

  [意图:通过学生的谈论与活动,让学生感到1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也能做一些事情,要珍惜每一分钟。]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学生互动拨钟表

  学生出题,学生拨小钟表

  可以引导这些题目:5分钟怎么拨?10分钟,23分钟,3小时,6小时等时间。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思考,演示,填空。

  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已经形成的时间观念,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下节课学习认识几时几分作铺垫。]

  四、小结评价,深化认识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满意吗?填写自我评价表。

  [意图:让学生自己谈体会,可以加深他们对时、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对自己课上的表现进行自我反省与评价,促进学生及时改进。]

  板书设计力求知识性和间接性。

说课稿 篇4

  课型分析:

  本课是在地图、大气的知识基础上延伸的知识点。为新授课。

  教材分析:

  〖知识内容:

  在前面讲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后,进入等值线判读教学,这是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并在掌握这些分布规律后能灵活运用,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来进行判读。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影响等温线的因素有哪些

  2、理解这些因素怎样对等温线的分布产生影响

  能力目标:

  1、在掌握等温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2、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知识运用获得成就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等温线的判读

  教学方法:

  〖目标导学法

  本课教学运用布卢姆的目标掌握学习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等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创设问题情境——目标导学探索——检测点评反馈”三环节的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模式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创设情境)。

  2.通过师生分析、发现的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

  3.运用综合归纳和知识迁移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反馈)。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等高线的知识回顾,先设计提问,影响温度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总体上粗略的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框架。教学中按照影响等温线的因素: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势 地形、洋流等因素逐步展开,通过板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存在的规律。

  2.提问创设问题情景,板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提问: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我们仅考虑太阳辐射这一个因素,等温线会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针对学生的回答,通过板图引导学生发现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判读南北半球的方法。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创设问题情景,目标导学探索,建构知识体系

  思考:以北半球为例(下面举例均以北半球为例),在7月时,由于海陆热容量(比热容)不同,海洋和陆地升温情况不一样,海陆等温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板图,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下的等温线,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在讲地势 地形、洋流对等温线分布的影响时,也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辅以板图根据学生分析板演,既直观形象的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他们今后来讲,遇到同类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与分析,主动地探索学习;力图强化图文信息转化能力,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或学生的分析讨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根据学习知识应用到思考问题的解 答,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反馈

  ⑴、直接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判读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

  ⑵、通过问题情景,检测反馈学生对等温线的弯曲与海陆的分布及季节;等温线分布与洋流流向及性质、名称;等温线分布与地势高低与地形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需要学生自己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完成知识建构。 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⑶、创设问题情景,对相邻两条等温线间的闭合等温线区域的进行判读、结合该图中的问题情景,根据等温线判读两地间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等温线分布规律,根据学习知识迁移、应用到思考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端午节》。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主题背景的确立

  端午节是咱们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过端午节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

  然而,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逐渐淡漠。为了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我设计了《走进端午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对端午节文化的认同感。

  二、活动目标的制定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节的历史传说、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相关诗词歌谣;

  2、在包粽子等实践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在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过程中发展思考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通过动手实践,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通过各种民俗活动体会实践带来的幸福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的难点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三、活动理念的诠释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四、学生情况的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有很强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分工,有制定活动方案的初步经验,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评价水平。

  五、活动条件的保障

  我们学校配备了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室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学校的家长义工制,使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得到有力支持。另外,我们学校位于丰泽小区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活动范围。这些有利的资源,充分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指导活动的方法

  本次活动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多元评价法。力求促进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和谐发展。

  七、活动时间的安排

  本活动分四个阶段,用时五周: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用时一周。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用时两周。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用时一周。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用时一周。

  活动过程体现渐进性、实践性、体验性、发展性。(课件)

  八、活动流程的设计

  共三个环节: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三展示交流阶段。先说说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

  通过确定各小组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这三个环节,为实施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中,侧重于探究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确立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食俗、端午节相关诗歌这四个小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为活动的实施做好必要准备。

  (二)实施阶段

  依据制定的活动主题和方案,关注各小组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准备展示与交流。

  在研究活动中,包粽子这一端午节习俗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会包粽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操作技能,也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于是我便开设了一节“学包粽子”的技能学习课。下面重点向大家汇报下这节课的活动流程。(课件五个流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通过课前欣赏各式各样的端午粽子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包粽子的兴趣,主动进入实践氛围。

  二、 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分为以下两个步骤、课件)

  步骤一:动手试包,摸索方法

  首先,进行彩泥模具试包,孩子们初步感知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感觉挺容易的;

  接着,初次真材实料试包,尝试中发现了包粽子成形难、容易漏、捆扎松等一系列难题,深刻意识到包粽子的不易;

  最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再次真材实料试包,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索中,寻找包粽子有形、防漏、扎紧的有效办法。

  经过三次实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试包活动,孩子们对包粽子的方法和步骤初具轮廓,而对于每一步骤的具体包法以及动作连贯性还不是很清晰。

  步骤二:播放微课,明确方法

  此时播放音画同步、效果直观的微课。

  在微课学习后,引导同学交流补充,提炼包粽子步骤和技巧,明确了包粽子的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

  三、 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利用投影仪,各小组将自己的粽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学生在交流中互

  相欣赏,在欣赏中发出由衷的感叹,从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 品尝成果,畅谈感受

  实践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包好的粽子进行蒸煮,与同学一起品尝,分享劳动成果,畅谈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感受。

  五、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除了今天包的四角粽外,由于各地包粽子的选材差异、饮食习惯不同,粽子馅和粽子形状也各具特色。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动手实践,包出形态各异,富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味的粽子。

  (三)展示交流阶段

  经过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收集了大量资料后。此时,展示交流阶段已水到渠成(课件),学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利用身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确定展示形式,将活动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如,演讲阐述端午节的由来;朗诵、歌曲表演展示端午节的诗词歌谣;学习手工制作展示端午节习俗;制作访谈视频介绍端午节的食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落实了活动目标。

  (四)拓展延伸阶段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到此结束,在端午节前夕,我们学校举办了包粽子比赛,将这一实践活动拓展到全校,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活动也吸引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同时,我们还将“包粽子比赛”等实践活动延伸到

  社区,开拓了活动领域,将端午文化有效渗透到社会中。

  九、实践活动的总结

  (一)畅谈收获、评价总结

  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畅谈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及感受,填写评价表。利用多标准、多角度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活动中“一学多得”的好处。与此同时,抓住学生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启发学生继续研究。

  (二)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1、《走进端午节》这一活动的设计,立足传统,源于生活,实践性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收获了实践带来的成就感。

  2、本次活动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实践活动延伸至社区,使学校与社区的有效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3、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将继续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用心倾听,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武松打虎》。选定好课题之后,我们两个分头对文本进行解读,然后,分头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多次的沟通、交流,在目标、环节以及问题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商讨、整合,最后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下面,我按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三个板块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首先说教材

  《武松打虎》是北师大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而“武松打虎”算是经典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全文是按照“喝酒——上冈——打虎——下冈”这一过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记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前前后后。刻画了一个机智敏捷、勇猛过人而又血肉丰满的武松形象。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性极强,曲折生动、扣人心弦,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小说可讲的点比较多,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个单元的题目是“个性光彩”,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刻画了武松这个人物鲜明的个性。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评价《水浒传》“叙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声口”。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打虎英雄不乏其人,但真正打得精彩,打出声威,打出名气的,不是很多。小说中的武松一亮相,就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文体特征,往往决定了教学目标。这是一篇小说,课程标准相关的要求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根据课标和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文本特点,我们把学习目标确定为:

  1、注重阅读体验,感受武松智勇双全的个性;

  2、品读课文精彩段落,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方法。

  两个目标分别涉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人物描写手法,目的是想在教学中,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为契机,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从学情来看,虽然是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对于武松打虎这一故事,不论从电视上还是从书本中(主要是电视剧),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学生真正细读原著的不多。因此,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地感悟文本的精彩、体会经典的魅力。因为我们有责任把学生的视线由视听或者画面引向丰富的文字,因为视听和画面永远无法替代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对语言的落实,就像快餐代永远替不了盛宴。结合学情,我们把“品析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精妙技法”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主要采用的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法;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仅仅是一个补充和辅助。

  第三说教学过程:

  一共设计了五个环节(主要是三个),首先第一个环节是一个课前调查,激趣导入。采取这样直接导入的方法,目的是想尽快为学习本课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自主学习,发现精彩。

  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人虎相搏的段落并划出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如然后试着向同桌复述本文故事情节。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样做,也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读书”的时间真正留给学生。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个环节既注重了学生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又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第三个环节是演读品悟,感受精彩:

  让学生分两组:即英雄组和猛虎组,进行分角色朗读“武松打虎”段落。然后让学生对老虎、武松的相关描写,并讨论武松这一人物形象。想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紧扣文本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借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四个环节是仿评水浒,体验精彩

  让学生模仿着对文章特别是文中的精彩段落做简单的点评,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这个环节是想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教给学生一种点评的阅读方法,由点到面,让学生体会经典的魅力。也让学生明白:塑造人物形象,要善于调动读者的心里感受。

  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提高,秀出精彩,也算是一个小结。为新闻拟个标题。目的是在回顾本节课内容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最后是说板书,板书设计是本着直观、简洁的原则,设计如下:

  武松打虎

  一扑一掀一剪(凶猛)

  只一闪只一躲只一闪(智勇)

  希望通过这样的板书,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不断修改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整理自己思想的过程,是对文本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是自我提高、自我成长的过程。通过这次“三人行”活动,我们真正体会的刘老师的用心良苦,也真正体会到刘老师说过的“人本、文本、个性、高效”这八个字的含义实在是太丰富太深刻了!这一点,大家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3、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此环节要慢一点,气氛活泼一点)

  1、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现在老师就跟大家玩一个抢答的小游戏,好吗?

  仔细听游戏规则:老师说一个字,请你说出一个与它相反的字,并加上你的动作。(教师用形象的动作边说边比画。)

  大—小,多—————少,长———短,胖————瘦,下—————上,上—下,上————下

  同学们说得真好!动作作得也非常棒!你知道吗?上下啊在我们的数学里还表示位置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上下”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上下

  (设计意图:由生动活泼的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小朋友,大森林里的松树爷爷可好客啦,小动物们都非常喜欢它。瞧!今天,谁来了?

  1、出示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1)那谁能说一说小鸟和小兔这两个小动物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看这两个数学问题,你知道吗?出示课本中前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2)引入松鼠。

  小朋友,还有个小动物也来了。快看看,是谁?哎,小松鼠来了(出示小松鼠)

  那小鸟和小松鼠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谁来说说?

  小松鼠和小兔又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那三个小动物中,谁在最上面?它的下面都有谁?

  那谁在最下面?它的上面都有谁?

  小朋友,老师这儿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看谁听得最仔细了!仔细观察,小松鼠与小鸟和小兔比,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指名学生发言。

  (那如果我们只说“松鼠在小鸟的下面,“你能找到松鼠的具体位置吗?小鸟的下面还有兔子呢。那么需要补充上什么内容,才能完整地说出松鼠的具体位置呢?谁来试一试?引出“松鼠在小鸟的下面,在小兔的上面。”“如果学生回答不到位,引导小松鼠在小鸟的什么位置?在小兔的什么位置?”)

  那这两个问题谁会回答?出示课本中的题目。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同意吗?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哎?看到这儿,老师有一个问题了:一会儿说松鼠在上面,一会儿又说松鼠在下面,为什么呢?当它在上面的时候和谁比,当他在下面的时候又和谁比呢?你来说说看。

  (3)小结:原来是因为两次比较的对象不一样。和小鸟比,它就在下面;和小兔比,它就在上面。看来,上下是会变的。比的对象变了,上下的位置关系也就变了。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情景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体验上和下的相对性。)

  2、小朋友们说得可真棒啊!大森林里有上下的位置关系,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操作活动:摆一摆

  (1)我说你摆。学生按照老师说的要求摆放数学书,铅笔盒,橡皮的位置,然后同桌说。摆错了,帮助改正。

  (2)我摆你说。(同桌互相合作,一个摆一个说)

  师:按自己喜欢的方法摆好书、文具盒、本子的位置,然后请同桌说。摆错了,帮助改正。

  (设计意图:在摆放玩具中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同学们观察一下你的周围,看看哪两件物品有上下的位置关系?谁来完整地说一说。(如果学生说“灯在我的上面”就引导“你能反过来再说说吗?”“你能两句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吗”)

  (3)小朋友们可真善于观察!哎?在我们的脸上呢,也有上下的位置关系,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关于上下的小游戏,如果答案是上,就用这个手势(做食指朝上)告诉老师。如果答案是下,就用这个手势(做食指朝下)告诉老师。准备:“眉毛在眼睛的”真棒!“眼睛在眉毛的”哦,不错!“鼻子在嘴巴的”互相看看答案对不对?“嘴巴在鼻子的”真聪明!

  3、你们可真聪明!小明也想考考你们关于上下的知识,你们敢应战吗?来看,小明的书柜多整齐啊!请仔细观察,书柜里都有哪些物品?。谁来完整地说一说?那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①指名3个同学。说得真准!观察得真到位!谁还想说说?声音真洪亮!老师还发现了两个物品,镜子和小狗,他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②请你任选两个物品,跟你的小同桌说一说。

  ③老师也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看看谁说得最准确?出示练习题。

  5、请你分房子。(此环节也稍弱,需要气氛加强,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说得太棒了!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小动物们都想搬进新房,过个舒服的冬天,他们想请你们去帮帮忙,分分房子,你们愿意吗?来看,都谁要分房子?(楼房图,小狗,小猫,小兔、大象)。你想让你喜欢的动物住在哪儿就住哪儿,摆好的同学那就坐直告诉老师。好,小朋友,拿出信封中的房子和小动物,开始摆一摆吧。摆好了吗?请大家抱臂坐直!

  课本59页中第3题的主题图卡片上。

  谁愿意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分法?小朋友,现在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这个同学,请你们认真听,如果不对的话下面的同学要及时纠正。好不好?

  同位的两个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分房子的?

  6、(1)找宝物。

  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帮小动物们顺利地解决了分房子的问题,小动物们都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房,可是,小兔子遇到了一个小麻烦,他有一个心爱的宝物不知道放到哪儿去了,我们一起来帮他找一找,好吗?出示59页第4题,猜盒子。

  好,仔细听第一个信息:宝物放在1号盒子的下面。宝物可能在哪儿?

  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呢?那应该怎么说?哦,可能在二号盒子,也可能在三号盒子,还是不确定,

  好,仔细听下一个信息:宝物在3号盒子的上面。学生一起说答案。

  (2)看仔细了,小兔子的什么宝贝?哇!是一个漂亮的望远镜!老师用望远镜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转到卡通的课件)

  ①大家是不是非常高兴看到这些卡通朋友啊?那来介绍一下吧。

  ②你们肯定都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卡通形象。老师也有一个,想知道吗?但是需要你们猜一猜,你们愿意吗?愿意的小朋友坐端正,我喜欢的卡通形象在喜洋洋的下面,在皮卡丘的上面,你们真是太聪明了!谁能象老师这样让同学猜猜你喜欢的卡通形象是谁?一起说!

  ③你们是不是都有自己喜欢的卡通朋友?4个孩子为1组,1个小朋友说,其他小朋友猜,如果哪个小组全都说完了抱臂坐直!

  7、扩展思维

  同学们介绍得可真不错!有三个小朋友看到大家这么聪明,也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活动:猜一猜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你看到了什么?(有三个小朋友啊,她们住在一栋楼房里)。还看到什么?(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

  那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呢?

  给半分钟思考一下,跟你的小同桌交流一下。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同意吗?

  那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其他小朋友认真听,看他分析得对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朋友的收获可真不少!在我们生活中,关于上下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课后请小朋友们回到家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品也有上下的位置关系,跟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好吗?

【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优秀说课稿模板03-16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04-05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劝学教案模板汇编七篇01-20

《劝学》教案模板汇编七篇01-13

《边城》教案模板汇编七篇06-02

会议方案模板汇编七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