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说课稿

时间:2022-08-05 11:39: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品德说课稿(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品德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品德说课稿(精选11篇)

  小学品德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辽师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大”学生了,第三课《珍惜时间》。这一单元分为三个主题活动:我懂事了、我与小伙伴、珍惜时间。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校园中虽然已经生活了三年,养成了一定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但是对于自己的学习和作息时间不能自觉、合理的安排,常常出现拖拉、浪费的情况,对于时间没有概念和认识,不懂得时间的宝贵。

  《品德与社会》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他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都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整合成3个部分: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体会时间的宝贵、学会合理利用时间。每个教学环节都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内容上体现了源于生活的理念。在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只有珍惜时间才能提高学习、做事的效率,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并能够严格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

  2、方法与过程:通过直观感受、激趣游戏、小组交流、辨析讨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时间是宝贵的,懂得珍惜时间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点:感受在生活中时间的宝贵。

  难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教师应当拥有讲授不同内容,训练不同项目,攻克不同难点的众多教学方法,才以游刃有余,从容施教。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辨析讨论法、激趣游戏法等。为使学生感受时间的宝贵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愿望。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感受,攻克重点,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时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学法有自主探究法、交流法、观察法、情感体验法。加深学生对时间宝贵的认识,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学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知识,切实增强课堂实效性。

  (一) 情境导入,体会时间的宝贵。

  根据学生喜欢游戏,乐于竞赛的特点,上课开始让学生在一分钟的自由活动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及时总结,发现有的学生做了有意义的事,而有的同学什么也没有做。老师提问:你认为一分钟时间长吗?从而引出一分钟数据库,通过数据库使学生知道如果珍惜时间一分钟可以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最后让学生再一次在一分钟做喜欢的事,并畅谈感受。教师总结,揭示课题:《珍惜时间》

  (二) 创设情境,感受时间宝贵。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让他们通过生活主动学习就需要我们去精心设计,共同营造。

  我营造了医院里的医生抢救病人、游戏中小伙伴激烈的竞赛等情景,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宝贵,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知识和金钱等等。并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时间对于生活中自己的意义。

  (三) 深入感知时间宝贵,合理安排时间。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走近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体验,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让学生判断一些同学的做法是否合理,这样安排时间会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合理安排的方法告诉他们。然后,请学生自己制定出每天回家后的时间安排,并在小组中交流。并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总结升华,延伸课题。

  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升华的环节,教师为学生设计精美的书签,并启发学生写出自己收集到的时间格言。

  小学品德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江南水乡》是人教版社会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大纲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社会常识,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地理常识;初步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情感;知道水乡人们的生活。

  教材分析:

  《江南水乡》一课分为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教材内容由引文、“太湖人家”“鱼米之乡”三部分组成,还附有两张地图、两幅插图、“找一找”“读一读”以及“说一说”。其中引文点出了江南水乡的大致范围和地理位置,还点出了江南水乡在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方面的总体特征。“太湖人家”这部分课文,通过形象描述“太湖人家”是生活环境,给学生展示了两幅独具江南水乡特色和水乡小镇景象的图画。而“鱼米之乡”这部分课文主要写江南水乡的农业。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最主要的环境特点,以及江南水乡的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知道江南水乡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以及江南水乡享有盛名的农副产品。

  三、初步了解江南水乡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江南水乡的地理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江南水乡就是我们的家乡,所以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亲切的。因为课文里的东西大家都很熟悉,不会感到陌生。但又有一句话:有了距离才有美。江南水乡与本单元前几课相比,缺少了新奇的感觉。亲切与新奇,小学生会倾向于哪个呢?其实这并不是我着重考虑的问题,因为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无论是亲切的东西还是新奇的东西都只是表面化的,我们教师的教学不能指望教材的亲切或是新奇程度。

  本课是一篇介绍性质的文章,是典型的“社会课”。其实社会课教材内容性质偏向于解释说明介绍决定了教学时教师讲授比较多,加上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机会并不是太多,就使社会课不那么吸引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课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进来。如果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那怎么去谈上好一节课呢?另外社会学科包罗万象,教师的知识水平在丰富的社会知识面前,有时并不是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面临着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自身角色也在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只为了教而教,更多的着眼点应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去寻找答案。

  所以,我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涨起来,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飞扬,如何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力得到提高。我思考的另一问题是我自己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何杜绝让自己陷入滔滔不绝的讲授之中。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已经已经长大了的自己,来会回忆家乡,来为家乡做事。这其实是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此时的教师已经不是一名“独白式”的表演者,而是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表达想表达的东西,然后使其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而教师既保持了一定的权威,又以一种伙伴式的态度观照学生。教师的讲授已转化为一种对话,以此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对话中我设计了一些情境问题,意图将本课的难点与重点各个击破。让学生学在轻松中。乐在学习中。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了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课通过学生作导游、分析江南水乡经济发展前景等环节来发挥自己的才智,依靠自己来解决本课的各个知识点,尽管可能是不自觉的,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也没意识到可能也没意识到是自己在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想、要说还要写,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让课堂上争取做到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时光之旅。

  学生的好奇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因为这正是他们所常幻想的东西。

  2、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未来走走。闭上眼睛。(音乐)我们已经到了未来,同学们你们个个已经是国家的栋梁,说说你们现在各是什么角色?

  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纷纷发表意见。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而且都梦想自己能建功立业,这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埋下伏笔。

  3、师:你们现在可能都在忙自己的事业,可能都身在他乡,身边的人都不是故乡的亲人。这时——音乐声响起:《春江花月夜》;童谣响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师示意学生一起诵读童谣。

  4、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谈谈听到这首童谣的感觉。(亲切,勾起对童年的回忆、对家乡的回忆……)

  师:我们的家乡有个美丽的名字——江南水乡(板书课题)让学生深情朗读课题,营造氛围。

  (二)环环相扣,教学新知

  5、师: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来谈谈。

  生自由说。(零碎的,不完整的。)

  6、师:你们现在都是各有一番事业的人了,是不是身边都有自己的秘书了,平时发言都有秘书来帮忙,所以今天讲话不行了。现在老师来做你们的秘书,替你们来列一下讲话的提纲,请各位“老总”照着提纲来发言,可得讲好一点,因为你身边可能还有外国友人,别丢祖国的脸。

  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指出学生的缺点,同时又为学生设置下一步的棋。学生在教师善意的批评后更能自觉完成下一步学习任务。

  7、出示提纲:

  (1)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

  (2)江南水乡的环境

  (3)江南水乡的物产

  生自读课文1~3部分,可讨论。

  8、生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即本课的引文部分)要求读出感情,特别是“这里山清水碧,称为太湖平原,全国最著名的‘江南水乡’,也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要求感情读,一是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二是引发下步教学环节。

  9、师:既然你对江南水乡的感情那么深,那你对那里的地理肯定很了解了。请你给我做导游,因为“五一”长假我就要去旅游了。

  出示适当更改的“找一找”:请着地图来做一次导游,介绍江南水乡的一些有名的城市和河流。

  这里要求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去攻克本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对于当导游都挺有兴趣的,这样凭着兴趣去完成“找一找”,就没有了应付的情绪。此外,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0、师:现在有几位客人,他们分别是东北的吉林人、黄土高原上的甘肃人以及华北的天津人,他们想到一个地方去投资。为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请你发挥自己的交际才能,促使他们来江南水乡转转,或许他们就会来这里投资。

  11、生介绍江南水乡的环境。

  这里学生除了介绍江南水乡的环境,完成了解江南水乡的环境这一教学目标之外,必谈到那三位客人的家乡,这样也复习了前面的所学。

  12、师:那三位客人看来是心动了,或许他们第二天就来江南水乡了,还可能看中咱们的家乡,决定投资呢。家乡的父老乡亲可要感谢你们了。(变着法子表扬学生)。不过既然大家现在都是事业有成,为什么不亲自来投资呢?

  师:想想我们江南水乡的一些特产,你针对这些来谈谈,你可以投资那些方面,或者你觉得那些项目有发展前景,值得投资?

  这里就是完成了江南水乡的农副产品着一部分的教学。

  学生要回答这部分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江南水乡的物产,然后才能说上一些,当然学生对于江南水乡经济前景的回答可能是很肤浅的,但这没有关系,因为学生肯定思考过了,这就足够了。

  教师在这里要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的认识或了解能更准确些。

  (三)激励创作,总结提高

  13、师出示唐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齐读。

  师:白居易的词是写得很好,但我觉得咱们江南的好可不止这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可不是白居易的几句话就概括得了的。大家都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诗,来介绍我们这个人间的天堂。可不要再请秘书了。

  这里就是在复习本课的教学内容,此外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场交流。

  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预习《江南水乡》后半部分。了解本地的乡镇企业情况。

  小学品德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龟兔外传》是辽海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我》的第1课《多彩的我》的一个主题活动内容。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我》事本册教材课程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两年来课学习中自己成长、发展变化的活动指引。

  生活中的我应该事丰富多彩的,多方面都应得到发展的,本单元的三个主题活动从三个维度反映了学生在生活中要成长发展的方向。其中主题活动一,《多彩的我》是引导学生多方面发展自己,应涉及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做人方面,要初步形成有主见、不盲从地品质,做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

  二、说教学目标

  1、初步做到有主见、不盲从

  2、知道在生活中多方面发展自己

  3、愿意为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发展特长

  三、说教法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他们是真实的,有思想的、有感情,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讲故事、讨论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注重以丰富的情感、语言激发学生,调动他们的心理活动、思想活动,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准备

  1、乌龟和兔子的图片及头饰

  2、悄悄话信箱

  说教学流程

  在本课中,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情趣导入:

  今天老师请到了两个神秘嘉宾,掌声有请,(出示乌龟和兔子的图片)

  你们认出了他们了么?知道他们的故事么?(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来)

  师小结:是呀,《龟兔赛跑》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那你想不想知道乌龟和兔子之间还有什么有趣、离奇的故事呀?好,我们今天啊就来了解一下他们之间的另一个故事——《龟兔外传》

  师板书课题

  (生动、新奇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一种兴奋而又好奇的心理状态下走进了教学活动中。)

  2、讲演听看故事,悟道理

  先请同学勇敢地到前面对照图片,将《龟兔外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请同学评价

  然后提出如果能活灵活现地演出来就更好了,你们说呢?那我们小组合作组织排练怎么样?学生按组排练,教师指导并参与角色。

  选取两组学生进行汇报,并简单地对同学们的表演质量做出评价。

  (通过故事、表演使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更加了解了故事意图,盲目地效仿别人而忽视自身特点是没有主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通过生生之间的互评、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教师紧接这让学生说说自己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最后教师小结:是啊,《龟兔外传》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分清是非,不能盲目地判断和轻信。(教师板书:做事要有主见,不盲从。)

  3、出注意,想办法

  在同学们的生活中,一定有过类似 小乌龟的经历,,那就把它写在你们手中的“心事卡”上,然后头到“悄悄话信箱”中,不用签名,同学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写出来,看看大家能不能帮你解决。学生填写“心事卡”。

  老师当着全班同学从“悄悄话信箱”中抽取出几张心事卡,大家一起来看看。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么?你愿意帮助她解决问题么?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师生进行评价。

  (用故事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的特征。结合生活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运用感悟出的道理去解决,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悄悄话信箱”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4、再创作

  好多年前,《龟兔赛跑》的故事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今天《龟兔外传》又让我们懂得了怎样做事有主见不盲从的道理,那我们能不能再为龟兔创作一个新的寓言故事?让可怜的小乌龟建立自信并快乐起来,让骄傲的小白兔改正缺点、踏踏实实做事。总之,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

  学生自愿组合,共同研究制定新的寓言故事内容,并分工合作,并联系表演,向全班汇报,师生评价。

  (这一设计,创造性地开发了教材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思维,这是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的具体体现。)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

  小学品德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星子县第一小学的教师——孙敏,这次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初次尝试了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一个主题《我是谁》一课的教学。根据新课程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整个教案,我是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的: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它让学生去体验在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好了铺垫。

  学生情况分析:当前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太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承担的不同角色,更不清楚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本课侧重于帮助学生增强角色意识,初步了解角色的责任。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在不同环境中体验不同角色。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不同的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从而愿意在现实生活中的当好自己的角色。

  3、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通过课下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承担的不同责任。

  二、说教法

  我采用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创设情景,互动教学,角色表演等教学形式,使整堂课动静结合,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说学法

  学生的通过观察照片、图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强角色意识,了解角色责任。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自己的照片及各种不同场景的照片录象;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不同场景;调查报告表格。

  在组织本课教学活动时,我设计了五个活动过程,分别为:谈话导入,引入课题;结合自己,说“我是谁”;观察周围,他们是谁;创设情景,扮演角色;课后延伸,课外调查。

  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在这一活动中,以老师不同角色转换为例,向学生提问:当我站在讲台上,我是谁;当我回家为女儿梳头时,我又是谁。一连串的提问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老师在不同环境中角色变化的观察,初步感受不同角色的含义。这一环节中,辅以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以引导通过有目的的观察而明白——一个人在生活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都角色定位有个粗浅的认识,也为下面“说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结合自己说“我是谁”

  这一环节,首先抛出问题“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还是谁”,当他们说到校园生活中的几个场景时,我出示相应的图片(李洁和蔡悦同学在品德与生活课上为同学们表演口风琴二重奏,瞧他们真棒;在庆“六一”文艺演出中,查笑奕在为同学们做精彩的演出;在运动会上,阵阵呐喊声中,同学们个个都使出了浑身力气;在学校的粉笔画比赛中,同学们就像小画家一般)。当学生说到书中的几个场景时,我再出示书中相应的图片,与课本结合,直观的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使他们初步认识到角色在不同场合下的变化。思路还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电影院、公园里、旅游景点、书店、图书馆、运动场等,(邹雨晨小朋友乘公共汽车上学,过马路走斑马线,在商店买文具)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小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商场购物时是顾客;在公共汽车上是乘客;回到家里是孩子。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说和小组交流,体验、探究到了角色的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得出自己不同环境中角色的变化,初步的感受到角色的责任。

  活动三观察周围他们是谁

  我首先出示生活中靓靓小朋友妈妈工作和生活的片段,(靓靓小朋友的妈妈是一名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上班时她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下班一回到家,就忙里忙外,这不,正忙着给靓靓准备可口的午餐呢)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她的不同角色。再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父母有哪些角色。接着为学生出示书中两位小朋友爸爸妈妈的图片。通过体验他人和父母角色的变化,再得出他们角色多样性,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明确角色与场景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场所,对角色有哪些不同的要求,如何才能当好自己的角色。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了“回归儿童经验和生活”的原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活动四创设情景扮演角色

  我为学生准备两种场景的照片,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两种角色身份,再选出代表,根据角色特征进行表演,让其他组的同学猜猜这位同学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谁先说出来谁获胜。请获胜小组介绍自己是如何判断人物身份的,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色总是同相应的场景和责任相联系的。这种直观的教学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强烈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与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表演中体验不同的角色,领会不同角色的不同责任。水到渠成地得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社会中担任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结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让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角色。

  活动五课后延伸课外调查

  再一次将学生引入社会,到商店里看一看,顾客和售货员是怎么做的,街上看一看,行人、乘客、司机、售票员是怎么做的,他们当好自己的角色吗?使学生真切的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最后指导学生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填写调查报告。

  以上是我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帮助,给我指出缺点和不足,能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成熟起来。

  小学品德说课稿 篇5

  《神奇的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以“我的手儿巧”为主题,试图以“我有两件宝”、“做个小玩艺儿”、“打扮我的小天地”三个活动主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手和脑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自我,关注生活,体验合作和创造的乐趣。《神奇的手》是“我有两件宝”这一主题活动中的一部分。它要求学生认识手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在运用手开展创造性活动中,发挥想象,认识手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分析教材特点,制定活动策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神奇的手》一课的内容集生活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让学生通过活动参与来感受和体验生活,探究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采用了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活动,自主探究,进行体验性学习,创造开放又有活力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VCD教学资源的引导作用,以多媒体VCD内容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契机,将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地组织了起来。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创造活动

  1、创境激趣,引导参与

  爱因斯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课的开始,我采用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导入:“两棵树,十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学生很聪明,马上就联系实际猜出谜底是“手”。这样,学生对手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对本课的教学充满好奇心。这种导入方式不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挖掘生活,丰富认识

  学生有了参与热情后,我紧接着提出问题:你的小手会干什么?这个来源与自身生活体验的问题马上就让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纷纷说出自己的手能帮助自己干什么。为了能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手的作用的认识,我利用多媒体VCD中的“手的用处多”这一内容,让学生观察、认识: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劳动,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做许多其他的事情,从而更深地体会到,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手。目的达到后,我赶紧抛出问题:你在生活中还发现了手的其他作用吗?这个问题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走进了生活,还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作了良好的铺垫。

  3、开展活动,张扬个性

  在这个环节里,我充分利用多媒体VCD的资源优势,将可以开展的活动和游戏及其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引发儿童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来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发展品德。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来辅助教学。

  活动一:摸一摸

  活动前,我出示多媒体VCD中的教学图片一。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初步感知:手不仅能帮助我们劳动、生活,还能和我们做游戏。接着,我再从每组邀请一个代表上台开展“摸一摸”的游戏,要求其他的同学作评判,台上的同学说对了,就拍拍手;错了就跺跺脚。这样,全班同学都参与到了活动当中,教室里的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们个个兴奋得脸儿通红,眼睛紧紧地盯着台上的同学,生怕自己小组的代表说错了。活动结束时,学生对手在生活中的运用又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思路开始拓展,为下一步的创造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活动二:变一变,猜一猜

  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我又出示了多媒体VCD“手影游戏”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纷纷猜测图片上的手影是什么。我见时机成熟,连忙给学生示范了小猫、小狗、小鸟等手影,让学生猜一猜,猜出来了在模仿动物叫。教师的亲身参与更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们也开始模仿做各种手影。于是,我问:你能用你的小手变出什么?小组同学一起做一做,猜一猜吧!这时,学生的动手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成了一个展现学生个性的舞台。猜想、实践、创造……各种造型与设计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激发兴趣,拓展了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学生创造了如“公鸡、山羊、兔子、鸭子、小猴……”充满了奇思妙想的作品。此时,我对学生的创造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评出了“小小创造家”、“大大方方奖”等奖项,并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进行创造。课后,我发现这个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及时的鼓励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乐于将创造活动延伸到课外,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活动三:动动手,动动脑

  在学生对手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我又引导学生知道:人的手是由脑控制的,多动手可以使我们大脑更加聪明。这里,我又设计了一个有趣的举手游戏。游戏规则要求手学生做的动作要与老师发出的命令相反,错了要有所惩罚。游戏前,学生感到很容易完成。但游戏开始后,很多学生发现有些“手不由己”。大家的兴致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了,不少的同学虽然受罚,但是积极性却更高。这个游戏大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反映能力,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大脑的灵活性直接影响动手的准确性。

  3、欣赏儿歌,巩固认识

  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我又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的儿歌,让学生边听边表演,使学生在音乐、图片和语言所创设的情境中,再一次巩固新知。我发现,学生特别投入,根本不需要教师刻意去维持课堂纪律。

  三、收集教学反馈,进行教学反思

  《神奇的手》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体验入手,组织了一系列相关主题的音像材料和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实践、创造积极性。教学的效果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品德行为。教学之后,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有这几个原因:

  1、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着手,利用学生喜爱的猜谜活动,打开学生的兴趣之源,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2、充分利用音像教学资源的优势,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积极地进行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敢想敢、爱想爱说的学习态度。

  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在教学时既有引导,又有示范,还亲自参与活动,这样不但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而且更激发了学生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活动、表演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地启发学生,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们的学习活动始终围绕着主题,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兴高采烈地实践、创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提出新的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小学品德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和学情

  《我的兴趣爱好》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我们在成长》中的第一课,本单元阐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交往能力的培养,本课则着重于引导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它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知识,提高本领,发展智力,都是有好处的。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锻炼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但是,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三年级学生对接触到的更多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比较缺乏选择能力,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还处于从不稳定性向稳定性过渡的阶段。实际生活中,学生真正爱好的活动范围并不广泛,有局限性。所以根据这个现状,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本课教育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健康的兴趣爱好,如何培养兴趣爱好,以及了解这些兴趣爱好对人成长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定的。

  认知目标:

  1、知道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2、知道兴趣爱好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活动产生兴趣,并愿意持之以恒地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

  行为目标:

  1、能选择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

  2、能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为集体服务。

  三、教法

  在本课中,我采取一系列适当的方法与手段去引导学生自身去参与、体验、感悟,只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才能转化为外在的正确的道德行为。

  1、媒体教学法。

  运用这种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出示直观形象的物品,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故事讨论、案例辨析、爱好展示等环节运用多媒体形、声、色的渲染,还有展示的学生作品,使得学生自然受到吸引,产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境。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展示给学生的场景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在课始,采用我校武术班学生练武的一组镜头引出课题,这也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感染和启发。在案例辨析中,我创设几个模拟情景,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充当评判,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四、学法

  比较多地采用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方式为他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可以自主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初步体验

  儿童认识事物,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易受形象感染,使用情境导入,能迅速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引发道德感性认识。

  在上课开始时,先多媒体展示我校武术班学生晨练的几组镜头,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来。然后又出示这些图,让学生交流自己参加过哪些兴趣小组活动或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此将兴趣活动初步分类,展现兴趣爱好的多样性。营造了这样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能很好地使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故事讨论 明白意义

  出示文中故事《围棋迷——昊昊》的插图,同时播录音故事。在讲故事前,出示两个问题:

  1、昊昊的兴趣爱好是不是健康的?为什么?

  2、昊昊是怎样坚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取得成功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就有一定的教育导向性。要求学生听完故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然后由这个事例引申到学生实际,提出:你觉得有益的兴趣爱好会对你有什么好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走向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交流,做到有所准备。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位学生代表从不同种类的兴趣爱好来阐述“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培养兴趣爱好要持之以恒”这两点。此时,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培养兴趣爱好要持之以恒。这样,本课的认知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3.辩论分析 加深认识识

  开设小论坛,让学生就教师出示的两种情况进行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已有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检验其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由此,学生通过判断分析来选择有益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接着,教师展示学校及教室环境布置的图片、书法作品、板报等画面,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能为班级服务,为学校争光,从中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4.情境体验 深化理解

  学生受到正面榜样的感染,知道了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人的成长,学会正确选择有益的兴趣爱好。但在实际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有来自主观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我根据文中以及来自学生实际的四个小故事创设四个情境,由每个小小组选择一个参与角色表演,通过演一演、评一评,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5.结合实际 指导行为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快板与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展示班级学生在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这会使学生感官受到一定的触动的同时,内心也受到震撼,因为现实中身边的榜样对学生更富有感染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今后如何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体验与感悟,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回答,道德意识得到了强化。接着,出示儿歌《兴趣爱好》,既起到了归纳知识点的作用,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6.课外延伸 知行统一

  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培养兴趣爱好的故事,以榜样来激励学生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兴趣伴我成长”的队会活动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对学生来说是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也会对他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

  教学的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认知与体验感悟,在课外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强化,真正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小学品德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的岗位》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二课的教材,即第四单元第一课。《品德与社会》学科提倡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引入,关注学生的生活事件,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想学生所想,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丰富体验,特别是在教育内容上有所拓展。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还要落实"两纲"要求,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融入日常的教育活动之中。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掘和运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各种生动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的岗位》这一课正强调了学习活动的实践性, 而且与班主任的班务工作是密切联系的,二年级下班级已经开始培养班级小朋友的劳动能力了,为了让学生在集体意识的基础上有各种岗位的体验,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更注重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潜能,因此把寻找岗位与培养学生劳动意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二、说学情

  通过观察交流发现,班中许多学生虽然已经有一个服务岗位,但是岗位意识并不明确,职责意识不清楚,甚至连寻找岗位的目的也存有偏差;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实际服务岗位,所以对于集体的事情抱有不闻不问,事不关己的态度,缺少责任意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孩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通过了解岗位的作用,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培养责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我们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 在教学中,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集体的事是大家的事,人人都有责任;

  2、能在集体中寻找为大家服务的岗位,并且尽心尽力去做好。

  四、说教法

  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岗位的概念还是停留在有个与众不同的名称这个表面上,所以,我们利用救灾志愿者的故事图片来引出岗位的概念。岗位的概念清楚了,就让学生明确寻找岗位的目的。在课前了解学生现状时发现,的确有部分学生找岗位的目的有所偏差,有的是为同学服务,而有的是为了管别人,有的是感到很神气等,所以,课中先组织大家讨论,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出三种意见,这也是教材上所出现的,在此基础上再次组织学生讨论,缩小了讨论范围,使讨论的目的更明确。可是怎样化抽象的书面语为实际的理解,我们组织已经有岗位的学生来谈谈他们在岗位上是怎么做的,有介绍自己,有介绍同伴在已有岗位上工作中的闪光点。我们尝试引导学生来寻找岗位,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更加直接地体会岗位责任意识。

  五、说学法

  针对低年级学生处于知识能力接受的起步阶段,多角度地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运用各种手段,如有岗位的同学自我介绍他们在岗位上是如何做的;在班上增设岗位;举行岗位竞聘会以及写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更好地将文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所知。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延伸,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巩固,在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延伸拓展。

  六、说实施

  本篇课文,我们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设计为六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人树立榜样,理解什么是岗位。

  活动二:让学生明白集体的事应由大家一起做,让学生了解如何寻找岗位。通过讨论知道了什么才是班级中的岗位,通过现场生生互动了解到寻找岗位的目的,应该说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因此自然引出班级学生对岗位的真实看法,结合教材中"聪明豆"栏目归纳出几条不同意见,再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想法展开讨论,从而明确寻找岗位的真正意义。

  活动三:联系实际,让已经有岗位的学生谈谈他们是怎么做的。教师先让学生来了解现有岗位的职责,体验到集体的事情要靠大家一起做。通过夸夸小伙伴,可以更坚定为大家服务的热情,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活动四:结合班级情况,献计献策解决遇到的困难。结合岗位明确责任,知道集体事情大家做。因为班级中现有的岗位有限,而且有的孩子已经在岗位上做了一段时间,在岗位上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从培养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出发,让同学帮忙想办法解决困难。

  活动五:联系实际,在班中增设岗位,开展竞聘活动。引导学生寻找岗位,明确职责组织竞聘。集体的事情大家一起做,因此发动学生们一起来寻找班级中的岗位,并来制定出岗位职责,然后找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激发自主意识,在竞聘中进行能力培养。我们在学生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中,以境生情,以情促行,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绪体验,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

  活动六:总结谈话,激发情感指导行为。并不是课结束了,岗位就定了,因此将岗位的竞聘与课后的延伸结合起来,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机制。

  七、说策略

  1、变单一灌输模式的策略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我们注意贯彻二期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和建构。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媒体,小组的讨论明理,实际困难的解决,岗位的竞聘和表达心愿等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参与能力,特别是在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合作意识。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十分重视老师对他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认可应该是意义最为深远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亲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目的的实现。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外,还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关系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心灵上的平等。在献计献策,解决困难板块中,黄芳老师并没有直接指出班上存在的问题,也没有直接派学生做这做那,而是让学生讨论在具体的岗位上遇到了什么困难,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活动的宽松情境,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这种平等关系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心灵上的平等。

  3、多媒体的恰当运用策略

  课堂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形式,比老师单一的说教更能让学生接受,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把使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而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对岗位有不同理解,怎样寻找岗位以及寻找岗位的目的引导,通过多媒体制作后的形象演示,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形象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4、以情激情,情绪感染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产生情感。此类情境包括校园,教室的环境布置,教材及其它媒体展现的情景,教师的表情动作,语言声调等创设的氛围等等,使孩子们引起情感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在课的结尾部分,老师自制了一棵行动树,让学生把自己选择的岗位以及自己的心愿挂在树上,让这棵美丽的行动树见证我们(学生)的行动,同时老师相信每个小朋友都会时刻牢记自己的岗位,记住自己的'责任,尽心尽力为大家服务。最后送一首儿歌给学生"一个岗位,一份责任,时刻记住同学的信任,服务热情,工作认真,我们都是集体的主人" ,结束整堂课。在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学生热爱班级这个家,都愿意为这个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都愿意为班级,同学服务。岗位责任的认同只有同道德情感相结合,才能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把握学生"道德情感"的脉搏,"以情动情,以情育人" ,才能使品德教学焕发蓬勃的生机。

  小学品德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此主题有三个教学重点:通过认识生活中某一物品的发展变化,认识生产要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革新和发展;从各种产品的不断更新中,知道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劳动工具发展变化的认识,体验人们在劳动中的不同感受,知道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原因。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物品的多样化和便利化入手,明确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生活水平、生活需要之间的密切关系,重点教学前两个主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成为迫切的需要。而且,他们的求知欲十分强烈,这是完成品德与社会教学任务的有利因素。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自己的一些学习能力、学习途径,从身边的一些变化中探究其变化的原因。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认识生活中电视机的发展变化,认识各种产品的不断更新,知道科学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发现生活中产品的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有设计、更新产品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并进行简单的设计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祖国不断强大,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理想。

  教学重点:

  体会科学发展、生活水平、生活需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当孩子在生活中发现产品不足时,能进行简单设计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前小调查表、电视机变化的课件、其它物品变化的课件、

  学生搜集的材料。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随着当今时代的变迁,我们的生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上课伊始,我便在变化上做文章,介于对即将上课这个班级的了解,我会问:“同学们开学快一个月了,你们能说说咱们班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吗?”(板书:变化)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层面展现班级的变化。接着我将及时引入本课主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到我们的集体,大到社会、国家,在每个时期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交流、研究我们生活中的“变化”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研究研究电视机的发展变化。”(板书:从电视机说起)

  二、新授部分:

  活动一:七嘴八舌话电视

  1、交流汇报家庭电视机小调查。

  电视机是我们每一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件物品,学生对它再熟悉不过了,课前我让学生回家调查一下自己家的电视机是否进行过更换,什么原因,及更换的时间、款式和功能。上课后我首先会让他们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调查情况有的会很详细,有的简单,但对电视机的变化都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并随机问学生通过调查有什么感受?(板书有关话题:生活需要、科技发展、生活水平)

  这样从儿童的家庭生活手入,让学生通过自己亲眼所见的、调查得出的知识来说说电视机的变化,会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说自家的变化,也能激起孩子们的自豪感。

  2、“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觉得调查情况受年龄影响,无法真正体现电视机的发展变化,于是我就会向学生介绍我家的电视机更换情况。“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像你们这样大时,家里只有一台黑白的14寸小电视机。(课件)频道要用旋钮,搜索节目还要用天线控制,有时候信号不好,什么也看不清。你们猜猜老师当时收看这台电视的心情怎么样?(学生众说纷纭,多数猜一定是不高兴。)其实老师当时还高兴得很呢!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一台电视收看就已经很满足了!不过渐渐地,我也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渴望能有一台色彩更鲜艳,收看更便捷的电视机。终于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家里新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还是日本原装的那,听爸妈说还很难买那!,大家再猜猜,我这回又是怎么想的?(学生又猜错了)为什么?是呀,还想看更好的呢!”教师幽默、风趣的谈话方式,使课堂轻松愉悦。

  3、知识拓展:展示几款新型的电视机

  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电视机的发展史,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到大屏幕电视、到低辐射电视、到高清晰度电视等。让学生感受到电视机的发展变化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又会课件出示环保的低辐射电视机——不伤眼睛的液晶电视机,还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等离子电视机、即将大量投入市场的3D电视机、惹人喜爱的卡通电视机。

  学生通过了解之后,很自然地会发现产品的更新是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的,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关。我趁热打铁问:刚才咱们说了这么多关于电视机的话题,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呢?(结合板书谈感受:生活需要、科技发展、生活水平)

  4、学生的感受不会很全面,教师及时的进行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了,这样就促进人们产生很多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又会促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板书箭头)为了引入下一环节,我会很自然的拿起桌上的一个小杯子说:今天出门,为了携带方便,我就带了这么一个轻巧又不易损坏又不漏水的塑料旅行杯,多方便呀!同学们,你们有吗?拿出来?这真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创造!(板书:需要创造)

  活动二:寻找身边其他方面的变化

  因为课前我都让孩子们做过调查,所以他们在小组交流及班级汇报中一定能够很快地说出来。此环节目的在于通过感受周围事物的变化,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发明。

  活动三:“金点子”行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动一动,想一想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这一活动是一个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环节,但考虑到课上讨论的时间一定不够,学生想法也会有很多考虑的不够成熟。于是采取举办一次奇思妙想金点子行动,把点子写在自己的小卡片上,便于课下继续交流。学生们稍作思索后,便开始回答,一定是有的想发明这个,有的想改进那个。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设计出更方便于生活的日常用品,也会梦想自己的创意能成为现实,热爱科学,努力学习良好氛围油然而生。我也会及时评价与总结:从同学们的创意里,我深受启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小发明家小设计师正在冉冉升起!这样把大家把你们的金点子贴在这张爱心卡上,我下课粘到学校宣传栏里,让全校同学一起分享。这是学生们的尽头会更足,使课堂学习气氛达到高潮。

  三、总结提升,回归生活:

  “同学们,我们的社会之所以能发展,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变化,就是因为我们人类自己的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正如奥林匹克精神所说的,我们将永远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前进着,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用一双睿智的眼睛去发现,一颗敏锐的头脑去思考,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本节课我力求避免讲大道理,学生回答内容紧紧围绕生活实际,特别注重课堂平等的学习氛围的创设,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并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学内容层层递进,能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说课稿 篇9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好习惯》。(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等几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的好习惯》是凤凰国标教材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乐园”中的一篇。本文体现了《品德与生活》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理念,意在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理解模糊不清。所以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习惯教育不在于告诉他们多少道理,记住多少规则,最重要的是运用一些具体生动的例子,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帮他们形成基本的做人道理和思考问题的取向。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生惯养,生活习惯不是很理想,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行为与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参与自我检测、讨论交流、制定计划、实践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品德行为习惯。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到好习惯带来的益处,提高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学习制定计划,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共同体验活动的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好习惯有益终生,提高并强化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

  三、教学准备:

  1、对学生已养成的习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多媒体课件。

  3、 树叶贴纸

  4、写有数字的圆片贴纸。

  四、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努力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用讨论、现场调查、游戏活动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围绕什么是好习惯、怎样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养成的意义等逐层进行分析,设计中尊重儿童的生活体验,力争用儿童的生活来教育儿童,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围绕“我的好习惯”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活动:

  1、自我检测

  2、对错碰碰车

  3、小树快快长

  4、学唱文明拍手歌。“自我检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对自己已有的好习惯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中同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知道有更多的好习惯还要培养。“对错碰碰车”让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初步了解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区别。“小树小树快快长”,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学习拍手歌”,游戏方式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道德规范的内化。

  1、谈话导入——走进主题

  当上课师生问好时,师与生谈话并创设三个问题,

  一、咱们班同学每天上课都要向老师问好吗?

  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三、你们是怎样养成这个好习惯的呢?

  由此学生明白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尊重,这真是一个好习惯。(本环节设计意在通过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真实而细微的常规活动,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地导入活动主题,体现了本课程生活性这一基本特征,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2、自我评价——领悟主题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评价多样化。其中谈到“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过去课堂上的评价多是教师对学生、自己对他人(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恰恰忽略了自我评价。

  活动一:自我检测:

  首先教师取出本课插图,请学生说出图上好习惯的名称。其次给每一个好习惯编上号,指导学生了解插图内容。第三学生看看想想,把自己养成的好习惯的编号圆片贴在自己身上。最后教师请出部分学生说说自己贴的情况,进行当场演示,比如:请贴上“自己的事自己做”圆片的学生表演叠衣服;请贴上“不挑食”圆片的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怎样做到不挑食的等等。同时请其他学生对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本环节的设置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自我评价的舞台,在自我检测中,对自己已有的好习惯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中同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知道有更多的好习惯还要培养。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尊重了儿童的生活、激发了儿童对自我的认识。)

  3、辨析解难——探究主题

  活动二:对错碰碰车

  1、闯关游戏,一共三关:看看图上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还要告诉他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2、每小组选一幅图派一个代表重点说说,同组同学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意见进行电脑操作,答对了出示笑脸,反之则播放哭脸。)如:(针对图上课间因上厕所为了不迟到而奔跑的学生发言):我们认为这个小朋友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拼命奔跑是会摔倒的。

  师质疑:不跑怎么行,要迟到了呀!

  生明白要真迟到了,跟老师说,老师会原谅你的,因为迟到比撞得头破血流要好。

  师质疑:如果我既不想迟到,也不想出意外,该怎么办?让生明白养成有事早点做的好习惯。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同时提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道德情感”。我们眼前的儿童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认识,但是由于受自身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会有偏差。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身上已经形成了许多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要让自己健康、快乐的生活就要抛弃这些坏习惯。

  4、书写表达———深化主题

  活动三:小树小树快快长

  1、请学生把自己现在计划养成的好习惯写在小树叶上,同时想想自己准备怎么做!(学生在纸做的绿叶上写想养成的上好习惯,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上光秃秃的树干图。)

  2、让孩子们明白成长树上绿叶代表着许许多多的好习惯,好习惯越多,大树就会越茂盛。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棵小树苗,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自己的小树上就会长出一片绿叶。

  (习惯的养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个不经意的过程,让学生用贴树叶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好习惯,是让学生为自己养成的这个好习惯而自豪;另一方面,我想用树叶这样一个具体化的健康形象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孩子在今后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好习惯的意识。)

  5、 学唱儿歌——延伸主题

  活动四:学习儿歌

  把《文明拍手歌》送给大家,并希望大家按照儿歌里的要求去做,让自己的小树快快长大。(课件出示儿歌内容。)

  (儿歌的内容来自儿童真实的生活,展现的是文明健康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记住规范,并在游戏活动中内化规范要求,进一步将好习惯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去。)

  五、教学板书

  教学安排的其中一个环节学生写上自己好习惯的片片绿叶贴在成长树上作为板书。设计意图使生一目了然绿叶代表我们的好习惯,每一个小朋友就是一棵小树苗,好习惯越多,树就长的越茂盛,我们就更健康成长。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中常会生成动态的新资源,面对课堂教学中临时生成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会努力做到及时去捕捉这些闪光点,为每一个学生表现或发展自己创造机会,以达到《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理念,让课堂焕发生命。

  小学品德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别把花草弄疼了》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心行动”中的最后一课。本课和《关心老人》,《他们需要关爱》、《小手拉小手》同属“爱心行动”系列教育单元。本单元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不仅爱人,还要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花草树木。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地成长。本课活动通过花草树木给人类带来的作用,提出了爱护花草树木的要求,并引导学生调查周围护养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了解花草树木对人类生存的作用,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和珍爱花草树木的态度, 逐步树立自然界的生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

  2、行为与习惯:通过活动初步了解花草树木也需要呵护,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自然常识,建立生态意识,学会种植花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在花木种样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养护的探究。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走进儿童的现实生活,回归儿童生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从孩子的需要出发,贴近孩子生活,努力创设自悟氛围,调动孩子的心灵的体验,从而引导孩子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要爱护花草树木,别把它弄疼了。

  三、说教法、学法

  课程要求形象生动的体验活动成为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们从优化活动设计的角度出发,本着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根本想法,着重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采用了谈话、欣赏、角色扮演、游戏等教学方法,辅以电教多媒体,营造情境,激发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孩子的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孩子自己直接地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因此,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课前的调查收集资料等活动: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花草树木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了解一些养护知识;

  2、准备各种花、草、树木的头饰;

  3、班级种植;

  4、准备课件。这些和学生一起收集资料、准备道具的过程,其实就是引领孩子走进“花草树木”这个生灵世界的过程。只有对这个世界有了接触,孩子才能了解它,才会用心地去呵护它。

  在课堂活动设计时,我们经过研讨精选以下几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一起选新房

  这是一个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老师买新房子的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在两个不同环境的小区进行选择,从而引出花草能“美化环境”的话题。接着配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着大自然里美丽的花草树木的图片,让花草美丽可爱的形象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激发孩子热爱花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二:花草树木作用大

  这个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花草树木的自我介绍。本环节教学内容取自教材40页,让学生了解花草的调温、吸尘、制造氧气的作用。为了将这些科学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富有实效,我们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用听资料、看图片、呼吸体验等方式进行,让学生能真实、真切地吸收、内化这些知识。

  第二环节是:“悄悄话”。让学生通过摸取盒子中的实物,认识到花草树木的身影遍及生活每个角落,是我们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活动时学生对盒子里的东西充满神秘感,摸出后又发现是自己熟悉的东西,能观察,会表达。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学生对花草树木作用的认识。

  活动三:学习儿歌《爱护花草树木》

  前两个活动将孩子们内心喜爱花草的情感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已经激活学生内心渴望关心、爱护花草树木的心愿,而这首儿歌内容恰恰浓缩了花草树木对人类的贡献,此时高歌爱护花草树木正是水到渠成。通过吟诵儿歌活跃了课堂,又整理了前面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主题。

  活动四:爱花草齐行动

  这一主题下的活动由:可怜的花草、爱护花草、宣传花草几个小环节组成。

  花草树木作用大,我们正跃跃欲试要来保护它,可是此时话锋一转,受伤害的花草形象配着悲伤的乐曲一个一个真实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同情、愤怒之情油然而生。此时再问:你想说什么?孩子们都呼唤着同一句话:要爱护花草树木。因为它们太可怜了。爱护花草树木已经刻不容缓。此时孩子内心奔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本色的。接着来交流如何保护花草树木、如何宣传它们,孩子们想说的多了、能说的多了。

  五、活动设计依据:

  1、生活教育的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我充分将这一理念融于教学中。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充分运用角色模拟,表演,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活动中感悟,体认,最终内化品行。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于是,我较为关注孩子课堂的学习生活,同时用心引导孩子课外的现实生活(课前调查,课后延伸),使之能融会贯通,真正使品德这门课能引导其健康快乐地生活。

  3、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引导孩子,用心引领孩子的心灵成长。

  4、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因此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创设自悟的情境与氛围,珍视个性的感悟,耐心地引导。

  现行德育坚持“生成在于活动”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情为主线,以课内课外学生自主活动为载体,积极创设道德情境,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从亲历的活动中引发体验、孕育感悟,实现优良德性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

  小学品德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爱护有益动物》是湖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本第六册第十课课文。本课属遵守公德德目,是根据《课程标准》中“举例说明有益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他们”和“自觉爱护有益动物,不伤害它们”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而设置的。

  本课图文并茂,由导入、课文、“学一学”和“读一读”四部分组成,是一篇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文。

  故事《楼板下的燕子窝》选材于农村,是一个生活小故事。讲的是环境变化了,燕子不能安家了,作为燕子的好朋友,就应该帮助它们,解决安家的困难。

  根据课文内容和德目要求,我将课文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

  认知目标:

  知道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有益动物消灭害虫,是保护庄稼的功臣,要爱护有益动物。

  情感目标:

  激发爱动物、爱大自然的情感。

  行为目标:

  自觉爱护动物,不捕捉不伤害有益动物。

  二、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当的情感宣泄。本课情景交融、情理兼备,需要我们去充分利用,去挖掘其各种因素,采取各种手段去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明理,指导学生行为。为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采用情感体验模式,以入境育情——明理激情——融情入理——育情于行为主线,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并借助形象逼真、画面优美的CAI课件,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我设计的教法有猜谜、看录像、听故事、讨论、表演、辨析、游戏等,另外,我还特地设计了两个人物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他们分别是动物学博士和青蛙妈妈,这样就使教学过程更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动态性、审美性。

  本课的学法可以归纳为六个字:猜—看—思—议—辨—行,这样,可以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真理,实现自我教育。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四步:

  1.猜谜激趣,入境育情;

  2.学习课文,明理激情;

  3.辨析讨论,融情入理;

  4.指导行为,育情于行。

  具体操作如下:

  (一)猜谜激趣,入境育情

  “猜谜”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能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想象。我在课文导入部分设计了一则文字简练、通俗易动、琅琅上口的谜语:“身披绿衣裳,嘴宽舌又长。常在池边坐,捉虫本领强。”待学生猜出谜底后,我请学生观看一段青蛙捕食的录像,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青蛙捕虫的敏捷动作,仿佛把学生带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情境的美感激起了学生的情绪,这时,我告诉学生,像青蛙这样捕捉害虫,保护庄稼的动物,我们把它称为有益动物,然后自然引入课题。

  (二)学习课文,明理激情

  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明确其中包含的道理,从而形成道德认识,初步培养道德情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将本部分分为两小步:

  1.学文明理。

  本课将“爱护有益动物”的道理寓于“甜甜爱护燕子”这一典型事例中,教师要借助故事,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必须就事论事,围绕事例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点破其中的道理,恰倒好处地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

  讲述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一下几个问题:

  小燕子的老家不见了,它们飞来飞去不知怎么办,甜甜对小燕子说了啥?

  为了让小燕子在光滑的水泥墙上造好窝,甜甜和爷爷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小燕娃娃从燕窝里掉下来了,甜甜是怎么做的?

  甜甜和爷爷为什么对小燕子这么好呢?

  当学生回答出四道小题后,我出示燕子捕虫数量资料卡,资料卡上的数字闪烁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此时我再引导学生看燕子捕虫图,同时提问:

  看着燕子飞来飞去捕捉害虫,甜甜笑得更甜了,猜一猜,甜甜心里在想什么?

  通过对这个典型事例的分析,学生对为什么要“爱护有益动物”的道理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如何进一步激发情感,使其加深理解呢?我设计了这一部分的第二步:

  2.拓展激情。

  激情是品德形成中的关键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情感多于理智,只要诱发正确,饱满的热情很快会焕发出来,我布置学生学习讨论课后“读一读”中介绍的有益动物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内容,以动物学博士召开“有益动物评功会”的形式,鼓励孩子们扮演的形式,鼓励学生扮演有益动物,夸夸自己为人类作的贡献,大家集体评议,给有益动物颁发奖状,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有益动物对人类的贡献,然后组织讨论:“如果没有有益动物,世界将会怎样?”激发爱护动物的情感,使学生对本课的道德要求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辨析明理,融情入理

  辨析是在明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辨别事例,分清是非。我根据课后“学一学”中四幅图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明白红光小学少先队员哪里做得好,另一个孩子为什么不对,形成道德的“定向”。

  在最后一幅图片“不伤害青蛙”讲完后,我设计了一道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辨析题,以青蛙妈妈来信引入,叙述自己的孩子小蝌蚪不知被哪位小朋友捉走了,提问:“如果你看到捉蝌蚪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我设计了两个小游戏:

  ①看图识别有益动物

  ②判断对错,使学生对这节课所讲的道德要求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为下一步提出行为训练的规范要求作好准备。

  (四)指导行为,育情于行

  思品课的教学过程,是由“知”转化为“行”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目的。这一部分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①你们当中有哪些同学特别喜爱动物,爱护有益动物做得特别好?

  ②学了这篇课文,你准备以后怎样爱护有益动物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行动方向。

  此时,我再将青蛙妈妈的第二封信展示给大家看,告诉孩子们,捉蝌蚪的孩子已将蝌蚪送回了池塘,暗示学生不伤害有益动物,同时以青蛙妈妈的名义出示结语,让学生读。这种首尾呼应式的处理,给学生一个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的感觉。

  明朝人谢榛曾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然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精彩的结尾不仅会使学生精神振奋,还能升华情感。本课结尾处,我设计了大家在倡议书上签名的环节,使教学的结束成为了学生今后爱护有益动物这一行为的起点,起到了开拓延伸的作用。

  四、说板书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突出板书设计形式上的匀称美、色彩美、简洁美,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以有益动物的图片为主,将“不捕捉,不伤害”板书出来,这样,不仅强调了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又将本课的德目要求体现出来,突出了学习课文的主要目的。

【小学品德说课稿】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品德说课稿01-27

小学思想品德说课稿10-31

小学品德与社会《我是谁》说课稿07-05

小学品德与生活《秋天的收获》说课稿02-11

小学品德与生活《我的岗位》说课稿12-21

小学品德与社会《我懂事了》说课稿04-18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说课稿07-20

小学品德与社会《尊重与理解》说课稿10-31

小学思想品德说课稿范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