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的报告

时间:2022-11-04 18:28:53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实验的报告(通用1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验的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验的报告(通用15篇)

实验的报告1

  希奇,真希奇!语文课上,老师拿来一盆清水,一份报纸和一个玻璃瓶,竟然告诉我们这一节课要做一个趣味实验。接下来就是我对这场实验的描述。

  时间:20xx年6月9日。 地点:六(2)班教室

  实验材料:一盆清水、一份报纸和一个玻璃瓶。

  实验准备:先撕下一张报纸,揉成团后塞进瓶中。

  实验前的猜测

  老师拿着塞了报纸的玻璃瓶,问道:“如果我将这瓶子瓶口朝下浸入水中,你们说这瓶子中的报纸会不会湿?”

  一时间,教室里炸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地猜测着。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举手发言。

  操冰清第一个被老师点到名。只见她从容不迫地站起身来,胸有成竹地说道:“我认为将玻璃瓶倒着放入水中,报纸不会湿。”老师笑着点点头,让操冰清坐下,又叫已经举手好久的胡鸿杰回答。

  胡鸿杰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当我认为他要开始长篇大论时,他却仅仅从口中吐出了几个字:“我认为报纸会湿。”然而,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近半的人都纷纷附和。老师拍了拍手让大家静下来,让坐在胡鸿杰后排的厉凯锋发言。

  “我以前试过将一个空瓶子倒着放进水里。”厉凯锋自信地说道:“瓶子被放下去的时候会有一股阻力,而拿起来时有吸力,水是不会进入瓶子里的,所以报纸也不会湿。”他说得有理有据,令不少人信服,我也暗自点头。

  老师让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坐下,总结说:“现在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报纸会湿,另一种是不会湿,接下来,就让老师来做一做这个实验。”

  老师示范

  实验过程

  老师开始做实验

  “为了公正,你们可以验证一下,这个瓶口是没有被封住的。”老师说着,让前排的同学摸了摸瓶口。

  “现在已经证实瓶口是开着的,那么我就把瓶子放下去了。”说着,老师把瓶子放入水中,瓶口向下,“过一分钟我再把瓶子拿起来。”

  过了一会儿,老师应我们的要求将瓶子从水中取出。瓶口湿淋淋的。老师道:“现在我将报纸从瓶子里拿出来。由于瓶口很湿,我先用报纸擦一下。”老师用剩下的报纸擦了擦了瓶口,然后将手指伸进瓶中想将报纸取出。不料,那团报纸却不愿意轻易离开瓶子。

  终于,报纸被老师取出。纸上干干的,没有一点儿水印。

  同学表现

  同学们好奇地站起来,有些人还私下交头接耳,似乎在讨论什么问题。我的视线被挡住了,于是也站起身来观看。

  底下的同学都忍俊不禁,只听我的同桌金云鹏悄悄自语:“老师不是在变魔术吧?”“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一旁的邢港伟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道。我也被逗得笑出了声。

  “外面的水位已经比里面报纸的位置要高了,如果水可以进瓶子里,报纸已经湿了,不用等一分钟的。”厉凯锋如此说道,大多数同学也纷纷点头附和。

  我屏息凝神地看着老师将瓶子取出水中,十分迫切地想知道最终的结果。然而,见老师取不出报纸的尴尬场面,我紧张的情绪顿时烟消云散了。看着老师努力地想让报纸离开瓶子,这个无伤大雅的小插曲令全班哄堂大笑。

  看着这神奇的一幕,我不由得想起刚刚邢港伟说的那句“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的确是奇迹啊!我如此想着。

  学生尝试

  老师做完了实验,见我们一脸惊奇,笑了笑,道:“有谁想来试一试?”“我!”“我!”……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踊跃举手,个个都跃跃欲试。

  最终,被老师选中的幸运儿是邢东杰。他带着兴奋的表情走上讲台,同时一拥而上的还有许多好奇的同学。他们围在讲台旁,七嘴八舌地给邢东杰出着主意。老师在一旁微笑着看着。

  当邢东杰做完实验,将仍是干燥的报纸从瓶中取出后,老师示意所有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道:“实验又一次成功了,这说明将这玻璃瓶瓶口向下放入水中,水是不会进瓶内的,但,这是为什么呢?”

  激励的讨论

  “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笑眯眯地又一次重复了他的问题。

  我想了想,举起了手,老师叫起了我。我说道:“因为瓶内有空气,放进水里时,空气产生了气压,排开了水。”

  老师点点头,同意了我的观点,又道:“其实,放的方法如果不对,瓶里也是会进水的。”大家此时似乎心有灵犀,异口同声地接上了老师的话:“斜的放!”

  “不错。”老师解释说:“因为斜的放空气会被排出一部分,气压小了,水自然进入了瓶子。邢俊杰,你上来试一试。”

  邢俊杰听见老师点到了自己名字,一脸惊喜地来到讲台上做起了实验,水果然灌满了瓶子。

  最终的结论

  经过讨论,我们最终得出了结论如下:

  由于报纸只占据了瓶子里的一部份空间,瓶子里还存在着空气,所以水无法进入瓶子。

  因为空气比水轻,所以瓶中的空气无法逃到瓶外,只有当你把瓶子倾斜着浸入水中,把瓶子里的一部份空气排掉后,水才会进入瓶子。

  启发

  课后,回想着课堂上的实验,我得到了一个启示:生活中处处有真理,其实许多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蕴含着鲜为人知的科学道理,但只有作一个有心人,才能发现它们。

  是啊,牛顿从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这一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波义耳从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红这一普通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石蕊试纸……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会找到身边的真理,我决心要做一个这样的人。

实验的报告2

  实验一:站点设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是通过“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的“高级”选项卡创建一个新站点。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

  三、实验原理

  通过“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的“高级”选项卡创建一个新站点。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执行“站点\管理站点”命令,在弹出的“管理站点”对话框中单击“新建”按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站点”命令。

  2)在弹出的“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单击“高级”选项卡。

  3)在“站点名称”文本框中输入站点名称,在“默认文件夹”文本框中选择所创建的站点文件夹。在“默认图象文件夹”文本框中选择存放图象的文件夹,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返回“管理站点”对话框。

  4)在“管理站点”对话框中单击“完成”按钮,站点创建完毕。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实验开始之前要先建立一个根文件夹,在实验的过程中把站点存在自己建的文件夹里,这样才能使实验条理化,不至于在实验后找不到自己的站点。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选项,计算机一般会有默认的选择,最后不要去更改,如果要更改要先充分了解清楚该选项的含义,以及它会造成的效果,否则会使实验的结果失真。实验前先熟悉好操作软件是做好该实验的关键。

  实验二:页面图像设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的目的是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并创建鼠标经过图像。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

  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

  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

  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并创建鼠标经过图像。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在“页面属性”对话框中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

  2)

  在页面文档中单击“”插入鼠标经过图像。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实验结束后我们可以看到页面的背景变成了我们插入的图像,并且要鼠标经过的时候会变成另一个图像,这就是鼠标经过图像的效果。当然这种实验效果很难在实验结果的截图里表现出来。这个实验的关键在于背景图像的选择,如果背景图像太大不仅会影响网页的打开速度,甚至图像在插入会也会有失真的感觉,因此在插入前对图像进行必要的处理能使实验的效果更好。

  实验三:表格制作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是要创建边框为1像素的表格。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

  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

  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

  创建边框为1像素的表格。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在文档中,单击表格“”按钮,在对话框中将“单元格间距”设置为“1”。

  2)

  选中插入的表格,将“背景颜色”设置为“黑色”(#0000000)。

  3)

  在表格中选中所有的单元格,在“属性”面版中将“背景颜色”设置为“白色”(#ffffff)。

  4)

  设置完毕,保存页面,按下“f12”键预览。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本实验主要通过整个表格和单元格颜色的差异来衬托出实验效果,间距的作用主要在于表现这种颜色差异。表格的背景颜色和单元格的背景颜色容易混淆,在实验中要认真判断,一旦操作错误则得不到实验的效果。“表格宽度”文本框右侧的表格的宽度单位,包括“像素”和“百分比”两种,容易混淆,要充分地理解这两种单位表示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进行选择,否则就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设置错误就会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四:创建锚点链接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的目的是创建锚点链接。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

  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

  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实验的报告3

  材料: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

  1、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

  3、把这个玩具潜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让潜水艇灌满水。

  4、从软管把空气吹入潜水艇。在你吹气的时候,潜水艇内的水会从洞口被逼出来。

  5、当潜水艇充气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你只要控制潜水艇内空气的量,就可以使潜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怎么会这样?空气的重量比水轻,当你把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变得比水还轻,所以会上升到水面上。

实验的报告4

  一、实验名称:

  鸡的解剖

  二、试验时间:

  20xx年12月12日

  三、实验地点:

  动医楼

  四、使用器械:

  镊子(不带齿)、手术刀、手术剪

  五、解剖程序:

  首先把鸡处死,方法是:在鸡的颈部靠近头处开口放血致死;然后解剖

  六、观察内容

  1、嗉囊:食管的膨大部,位于叉骨之前,直接在皮下,偏右

  2、腺胃:纺锤形,在肝左右两叶之间的背侧

  3、肌胃:紧接与腺胃,近圆形,呈暗红色

  4、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右侧,前端与肌胃相接,灰白色,管状

  5、空肠:前接十二指肠,后接回肠,灰白色,管状

  6、回肠:前接空肠,后接结直肠,夹在两条盲肠之间,灰白色,管状

  7、结直肠:很短,前接回肠

  8、胰腺:夹在十二指肠降升支之间,淡黄色,长条形

  9、肝:位于腹腔前下部,暗褐色,分左右两叶,右叶有一绿色胆囊

  10、法氏囊:位于鸡的泄殖腔的背侧,是泄殖腔的一个盲囊

  11、气管:较长而粗,半透明管状,位于皮下,偏右,进入胸腔在心基上方分为两个支气管

  12、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叉处,分外鸣膜和内鸣膜,禽类的发声器官

  13、肺:位于胸腔背侧,扁平四方形

  14、心脏:位于胸腔前下方,心基朝向前方,椎体形

  15、肾:位于综荐股两旁和髂骨内面,红褐色

  16、卵巢:位于左肾前部肾上腺的腹侧,上有发育着的大小不一的黄色卵泡

  17、输卵管:分为:漏斗部,壶腹部,峡部,子宫,阴道五部分

  壶腹部:受精部位 壶腹部:产生蛋清的部位 峡部:形成蛋壳膜 子宫:形成蛋壳及其色素 阴道:在蛋壳外面形成少量灰质

  18、髂腓肌:相当于臀股二头肌,位于髂骨脊,以圆腱止于腓骨

  19、坐骨神经:位于髂腓肌下面,体内最粗大的神经,白色,线状

  七、体会:

  通过这次解剖实验课,我对鸡的一些组织和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相关的一些知识。最重要的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在外人看来也许解剖课很没意思,但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不仅掌握了知识,也获得了乐趣。

实验的报告5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当今计算机应用在是生活中可以说得是无处不在。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来说掌握计算机开发技术十分重要的。

  我的题目是文章处理系统的设计,对于我们这些新手来说,这是很大的考验,我一千次一万次的问自己,怎么才能找到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的最佳结合点?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程序在篇幅上简单,在使用价值上丰富?怎样让自己的业余更靠近专业?怎样让自己的计划更具有序性,而不会忙无一用?机会是老师,学校,以及无数代教育工作者给的,而能力是自己的,耐性是需要的。

  经过自己的琢磨,听取了师姐,师兄们的建议,还查阅了很多书籍,才做到了心中有数,才了解了C语言课程设计的真正用意——培养自学能力,养成程序编辑的好习惯。我从来不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说法,认为那只是懒惰者自寻懒惰的借口,我要积极,要把握,要努力。

  回顾起此次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拿到题目到完成整个编程,从理论到实践,在整整半个学期的日子里,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比如说结构体……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习。

  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编程问题,最后在郭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终于迎刃而解。同时,在郭老师的身上我学得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在次我表示感谢!同时,对给过我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各位指导老师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谢。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人生的哲理,懂得怎么样去制定计划,怎么样去实现这个计划,并掌握了在执行过程中怎么样去克服心理上的不良情绪,黑夜过去了,我们收获的是黎明。

  在本次实践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文件删除程序的编译过程中,我的各个子程序都已经编辑成功,那么这最后的程序就将是我成功的关键。老天不会让我太过顺利,他在这最后的时刻设置的障碍,是要考验我的能力,他要置我于死地?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我打了退堂鼓,我不能忍受长时间的无功而反,时间正在消磨我的意志。没有了柳暗花明的一天,那么我怎么能说经受住了考验?谢谢老师的那句话,她说:人力有所不能及,然而,人的精神是不会败倒的。我鼓起勇气,到处问,到处查资料,黄天不负有心人,在一篇文章上,终于看到了我所特别要求的函数,我实现了组合是关键的理论。不得不说这是精神的胜利,是永不言败的精神让我的程序重见天日。谢谢给我指点迷津的老师。

  6月11日,我们的课程设计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无论我以后会不会涉及到C语言程序编译的研究,我想,我至少掌握了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我们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我们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时候会很多,我最后要感谢课程设计,它的确教会我很多。

实验的报告6

  一、目的及任务

  ①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②了解板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汽—液接触状况。

  ③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塔效率。

  ④测定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

  ⑤测定全塔的浓度(或温度)分布。

  ⑥测定塔釜再沸器的沸腾给热系数。

  二、基本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由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板上实现多次接触,进行传热与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塔顶的回流量与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

  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无穷多塔板的精馏塔。当然,这不符合工业实际,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个操作限度。若操作处于全回流时,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午实际意义。但是由于此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又易于达到稳定,故常在工业装置的开停车、排除故障及科学研究时采用。

  实际回流比常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在精馏操作中,若回流系统出现故障,操作情况会急剧恶化,分离效果也将变坏。

  板效率是体现塔板性能及操作状况的主要参数,有以下两种定义方法。

  (1)总板效率E

  E=N/Ne

  式中E——总板效率;N——理论板数(不包括塔釜);

  Ne——实际板数。

  (2)单板效率Eml

  Eml=(xn—1—xn)/(xn—1—xn*)

  式中Eml——以液相浓度表示的单板效率;

  xn,xn—1——第n块板和第n—1块板的液相浓度;

  xn*——与第n块板气相浓度相平衡的液相浓度。

  总板效率与单板效率的数值通常由实验测定。单板效率是评价塔板性能优劣的重要数据。物系性质、板型及操作负荷是影响单板效率的重要因数。当物系与板型确定后,可通过改变气液负荷达到最高板效率;对于不同的板型,可以保持相同的物系及操作条件下,测定其单板效率,以评价其性能的优劣。总板效率反映全塔各塔板的平均分离效果,常用于板式塔设计中。

  若改变塔釜再沸器中加热器的电压,塔内上升蒸汽量将会改变,同时,塔釜再沸器电加热器表面的温度将发生变化,其沸腾给热系数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可以得到沸腾给热系数与加热量的关系。由牛顿冷却定律,可知Q=αA△tm

  式中Q——加热量,kw;

  α——沸腾给热系数,kw/(m2*K);

  A——传热面积,m2;

  △tm——加热器表面与主体温度之差,℃。

  若加热器的壁面温度为ts,塔釜内液体的主体温度为tw,则上式可改写为

  Q=aA(ts—tw)

  由于塔釜再沸器为直接电加热,则加热量Q为Q=U2/R式中U——电加热的加热电压,V;R——电加热器的电阻,Ω。

  三、装置和流程

  本实验的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有精馏塔、回流分配装置及测控系统组成。

  1。精馏塔

  精馏塔为筛板塔,全塔共八块塔板,塔身的结构尺寸为:塔径∮(57×3。5)mm,塔板间距80mm;溢流管截面积78。5mm2,溢流堰高12mm,底隙高度6mm;每块塔板开有43个直径为1。5mm的小孔,正三角形排列,孔间距为6mm。为了便于观察踏板上的'汽—液接触情况,塔身设有一节玻璃视盅,在第1—6块塔板上均有液相取样口。

  蒸馏釜尺寸为∮108mm×4mm×400mm。塔釜装有液位计、电加热器(1。5kw)、控温电热器(200w)、温度计接口、测压口和取样口,分别用于观测釜内液面高度,加热料液,控制电加热装置,测量塔釜温度,测量塔顶与塔釜的压差和塔釜液取样。由于本实验所取试样为塔釜液相物料,故塔釜内可视为一块理论板。塔顶冷凝器为一蛇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为0。06m2,管外走冷却液。

  图1精馏装置和流程示意图

  1、塔顶冷凝器

  2、塔身

  3、视盅

  4、塔釜

  5、控温棒

  6、支座

  7、加热棒

  8、塔釜液冷却器

  9、转子流量计

  10、回流分配器

  11、原料液罐

  12、原料泵

  13、缓冲罐

  14、加料口

  15、液位计

  2、回流分配装置

  回流分配装置由回流分配器与控制器组成。控制器由控制仪表和电磁线圈构成。回流分配器由玻璃制成,它由一个入口管、两个出口管及引流棒组成。两个出口管分别用于回流和采出。引流棒为一根∮4mm的玻璃棒,内部装有铁芯,塔顶冷凝器中的冷凝液顺着引流棒流下,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塔顶冷凝器的回流或采出操作。

  即当控制器电路接通后,电磁圈将引流棒吸起,操作处于采出状态;当控制器电路断开时,电磁线圈不工作,引流棒自然下垂,操作处于回流状态。此回流分配器可通过控制器实现手动控制,也可通过计算机实现自动控制。

  3、测控系统

  在本实验中,利用人工智能仪表分别测定塔顶温度、塔釜温度、塔身伴热温度、塔釜加热温度、全塔压降、加热电压、进料温度及回流比等参数,该系统的引入,不仅使实验跟更为简便、快捷,又可实现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与控制。

  4、物料浓度分析

  本实验所用的体系为乙醇—正丙醇,由于这两种物质的折射率存在差异,且其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与折射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故可通过阿贝折光仪分析料液的折射率,从而得到浓度。这种测定方法的特点是方便快捷、操作简单,但精度稍低;若要实现高精度的测量,可利用气相色谱进行浓度分析。

  混合料液的折射率与质量分数(以乙醇计)的关系如下。

  .=60.8238—44.0529nD式中。——料液的质量分数;nD——料液的折射率(以上数据为由实验测得)。

  四、操作要点

  ①对照流程图,先熟悉精馏过程中的流程,并搞清仪表上的按钮与各仪表相对应的设备与测控点。

  ②全回流操作时,在原料贮罐中配置乙醇含量20%~25%(摩尔分数)左右的乙醇—正丙醇料液,启动进料泵,向塔中供料至塔釜液面达250~300mm。

  ③启动塔釜加热及塔身伴热,观察塔釜、塔身t、塔顶温度及塔板上的气液接触状况(观察视镜),发现塔板上有料液时,打开塔顶冷凝器的水控制阀。

  ④测定全回流情况下的单板效率及全塔效率,在一定的回流量下,全回流一段时间,待该塔操作参数稳定后,即可在塔顶、塔釜及相邻两块塔板上取样,用阿贝折光仪进行分析,测取数据(重复2~3次),并记录各操作参数。

  ⑤实验完毕后,停止加料,关闭塔釜加热及塔身伴热,待一段时间后(视镜内无料液时),切断塔顶冷凝器及釜液冷却器的供水,切断电源,清理现场。

  五、报告要求

  ①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x—y图,用图解法求出理论板数。

  ②求出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

  ③结合精馏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六、数据处理

  (1)原始数据

  ①塔顶:nD1=1.3597,nD2=1.3599;塔釜:nD1=1.3778,nD2=1.3779

  nD1=1.3658,nD2=1.3658;nD1=1.3678,nD2=1.3681。

  ②第四块板:第五块板:

  (2)数据处理

  ①由附录查得101.325kPa下乙醇—正丙醇t—x—y关系:

  表1:乙醇—正丙醇平衡数据(p=101.325kPa)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液相组成x气相组成y沸点/℃ 0 、0.126 、0.188 、0.210 、0.358 、0.461 、0.546、 0.600 、0.663 、0.844 、1.0

  0 、0.240 、0.318 、0.339、 0.550、 0.650、 0.711、 0.760、 0.799 、0.914、 1.0

  97.16 、93.85 、92.66 、91.60 、88.32 、86.25、 84.98 、84.13、 83.06、 80.59、 78.38

  乙醇沸点:78.38℃,丙醇沸点:97.16℃。纯溶质(溶剂)折光率原始数据

  纯物质冰乙醇正丙醇

  折光率

  1.3581 、1.3579 、1.3809、 1.3805

  均值1.3580 、1.3807

  回归方程:

  由质量分数m=A—BnD代入m1=1 nD1=1.3580与m2=0 nD2=1.3807得=60.8238—44.0529nD ① ②原始数据处理:

  表2:原始数据处理

  名称

  塔顶塔釜第4块板第5块板

  折光率nD

  1.3597 、1.3778 、1.3658 、1.3678

  折光率nD

  1.3599 、1.3779 、1.3658、 1.3681

  平均折光率nD质量分数ω摩尔分数x

  1.3598 、1.37785 、1.3658 、1.36795

  0.9207、 0.1255 、0.6563、 0.5616

  0.9380 、0.1577 、0.7136、 0.6256

  以塔顶数据为例进行数据处理:

  DnD1.nD2

  1.3597.1.3599

  1.3598

  将平均折光率带入①式

  60.8238.44.0529nD.60.8238.44.0529.1.3598.0.9207

  0.9207

  x...0.9380

  1—0.92071—0.9207

  乙醇。正丙醇4660

  ③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x—y图,用图解法求出理论板数。

  乙醇

  参见乙醇—丙醇平衡数据作出乙醇—正丙醇平衡线,全回流条件下操作线方程为y=x,具体作图如下所示(塔顶组成,塔釜组成):

  图2:乙醇—正丙醇平衡线与操作线图

  ④求出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

  由图解法可知,理论塔板数为6。2块(包含塔釜),故全塔效率为E。

  第5块板的入板液相浓度x4=0。7136,出板组成x5=0。6256

  由y5=x4=0。7136查图2中乙醇和正丙醇相平衡图,得x5=0。5490N6。2.100%。。100%。77。5%N总8

  则第5块板单板效率Em1,5。

  0。7136。0。6256

  。100%。53。46%

  0。7136。0。5490

  七、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1。误差分析:

  (1)实验过程误差:测定折光率时溶质组分有所挥发造成数据误差

  (2)数据处理误差:使用手绘作图法求取理论塔板数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尤其是在求取x5=0。5490时,直接在图上寻找对应点,误差较大。

  (3)折光仪和精馏塔自身存在的系统误差。

  2。结果讨论:

  此次实验测得的全塔效率为77。5%,单板效率为53。46%,全回流操作稳定,全塔效率和塔板效率较为合理。

  八、思考题

  1。什么是全回流。全回流操作有哪些特点,在生产中有什么实际意义。如何测定全回流条件下的气液负荷。

  答:a、冷凝后的液体全部回流至塔内,这称作全回流。简单来说,就是塔顶蒸汽冷凝后全部又回到了塔中继续精馏。

  b、D=0,实际生产是没有意义的,但一般生产之前精馏塔都要进行全回流操作,因为刚开始精馏时,塔顶的产品还不合格,而且让气液充分接触,使精馏塔尽快稳定、平衡。

  U2

  Qq。r R c、要测定全回流条件下的气液负荷,利用公式,其中塔釜的加热电压和电阻已知,查出相变焓,则可以求出汽化量q,则有在全回流下L=V=q。

实验的报告7

  专业: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实验报告

  学号: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_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的报告8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五、数据记录:实验中测得的原始数据和一些简单的结果尽可能用表格形式列出,并要求正确表示有效数字和单位

  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或作图表示,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计算误差或不确定度.

  七、实验结果:扼要地写出实验结论

  八、误差分析:当实验数据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对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九、问题讨论: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及可能的解释,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实验方法的改进提出建议,简述自己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回答实验思考题.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技能准备: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探究过程:

  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1.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实验的报告9

  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

  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

  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

  h2c2o4+2naoh===na2c2o4+2h2o

  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

  -cook

  -cooh

  +naoh===

  -cook

  -coona

  +h2o

  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

  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准确称取0.4~0.5g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二、h2c2o4含量测定

  准确称取0.5g左右草酸试样,置于小烧杯中,加20ml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20ml移液管移取试样溶液于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做三次。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一、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mkhc8h4o4/g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vnaoh/ml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cnaoh/mol·l-1

  naoh/mol·l-1

  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

  二、h2c2o4含量测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cnaoh/mol·l-1

  m样/g

  v样/ml20.0020.0020.00

  vnaoh/ml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ωh2c2o4

  h2c2o4

  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

实验的报告10

  首先对于课程安排,感觉很紧凑,几乎不遗漏任何的知识点。

  理论总在实验和机试前,这样有利于我们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灌输,而且把理论运用自如。

  每理论课后,老师总不忘留出十几分钟的时间给我们思考的空间。

  其次是对于教学,感觉老师讲课的思路很清晰,运用课件的形式讲课,很有概括性,重点“一针见血”,易于给我们把握住知识的主次。

  跟着老师的教学步骤,我们慢慢吃透了课本上的知识,老师偶尔形象及幽默的比喻,易于理解接受,感觉不到课堂的枯燥,实验前,老师总会给足够的时间给我们预习。

  分成小组的形式,让我们形成合作的请保留此标记团体,实验中不仅让我获得知识,更锻炼了我们同学之间的合作。

  实验中学会了“双绞线的制作与测试”、“IP地址规划与管理”、“对等网络组网”等等。

  即使操作上,我们学会了开通博客、;windows 20xx server的安装”等等。

  实验后的实验报告让我们有了总结回顾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21世纪的我们,必须学好科学技术才能站得住脚!!!在实验中,让我们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实验前做好准备,要了解实验目的的要求,要详读实验的步骤,实验过程要谨慎仔细等等。

  相信以后更认真,努力的学习,一定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更全面。

实验的报告11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g/mL(B)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三、实验过程(见书P18)

  四、实验用品(见书P18)

  五、注意

  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六、讨论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

实验的报告12

  我在这个模拟公司的财务部工作,负责管理前三年的财务,主要工作包括出纳工作和会计工作,其中有记帐凭证的制作,记帐凭证的钉制,公司债务与收入款项的记录与发放,对银行对帐单的记录,计算印花税,在公司的生产部门提供了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之后对第二年和第三年现金流量表的记录与上报等等。

  我的工作流程如下:

  起始年:

  对财务报表的了解该公司目前状况

  资产:

  流动资产:对现金的数量`应收账款的到期日`对起始年的原材料投入`产成品投入`在制品投入做统计。

  固定资产:土地建筑净值`机器设备净值`在建工程做统计。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负债:短期负债数目与到期日`应付款数目与到期日`应交税金`长期负债数目及到期日的统计,并对CEO汇报目前公司情况,让其可以对公司经营做个宏观调控。然后公司开始运行:

  实习刚开始时,我的指导教师让我们进行分组,各人扮演自己的角色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银行,同学变成同事以及老板,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公司的运作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分歧,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对于一手的账目我完全摸不着头脑,现金的收入与支出出现很大的纰漏,还好在下午老师带领我们从头来过,我终于开始对账目的梳理找到点感觉,然后开始做第二年的账目,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因为开始配合不是很好我们也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有过很多争执,不过最后我们还是齐心合力的完成了。这次实习中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管理的问题和人际关系的问题。在与各个部门各种人员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法,协调好相互间的工作关系。

  日结束时我们公司的账目还很乱,这个的确是我的疏忽。这样的处境让我有些尴尬,当即有些气馁的认为,难道我就这样呆坐到实习结束?回家我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然后慢慢的一个一个的把老师带我们走的过程再走了一遍。在这个再次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之前出现问题是因为我对帐目的记录不仔细。如果一开始我能秉持着对账目认真负责的态度,那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工作。然后开始做第二年的账目,然后开始自己第三年,终于账目平了。这个返工的过程中,我明白到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工作是一门很精准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要准确的核算每一项指标,牢记每一条税法,正确使用每一个公式。会计不是一件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它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准的数字来反映问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自己对数字的敏感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漏洞。我也完成了前三年的财务任务,23日早上与同组杨秋萍完成财务交接工作。

  实验完成后,对我在管理财务上的状况分析,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与实体动手实践,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原来管理不是那么简单说说的,很多我们忽略的往往会照成很严重的损失,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填制记帐凭证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进行,除必须做到记录真实,内容完整,填制及时,书写清楚,应当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确定应借应贷的科目。科目使用必须正确,不得任意改变,简化会计科目的名称,有关的明细科目要填写齐全,记帐凭证中,应借,应贷的帐户必须保持清楚的对应关系,一张记帐凭证填制完毕,应按所使用的记帐方法,加计合计数,以检查对应帐户的平衡关系,在这个运行中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任何的错误都会对未来的工作照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次实践告诉我,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

  这一次的实习虽然时间短暂,虽然接触到的工作很浅,但是依然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是书本上无法得来的。通过实习,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了解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够让我更早的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设定人生目标,向成功迈进一大步。同时也使我们对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有了更客观、深刻的认识。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也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为今后大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实践中我了解作为一名会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会计部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门,对下要收集会计信息,对上要汇报会计信息,对内要相互配合整理会计信息,对外要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工作重要具备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这次团队合作之后,我应该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做到,做事高三级,做人低三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有吃苦的决心,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作为一个新人,平和的心态很重要,做事不要太过急功近利,表现得好别人都看得到,当然表现得不好别人眼里也不会融进沙子。工作中要多看,多观察,多听,少讲,不要说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多学习别人的艺术语言,和办事方法。除努力工作具有责任心外,要善于经常做工作总结。每天坚持写工作日记,每周做一次工作总结。主要是记录,计划,和总结错误。工作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工作要未雨绸缪,努力做到更好。善于把握机会。如果上级把一件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工作范围的事情交给自己做,一定不要抱怨并努力完成,因为这也许是上级对自己的能力考验或是一次展示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要坚持学习,不要只学习和会计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与经济相关的知识。

  通过实习与模拟实践,我们也了解到应该再今后多注意,多弥补的知识,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讲再多我们听了确还是会错的东西,了解到实践的必要和重要性。实习的过程中,让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宝贵的财务实践经验,得到了在课堂上所得不到的许多实践知识,让我受益匪浅,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实验的报告13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使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经验与体会,这些使我一生受用不尽,记下来与大家共勉:

  1.手脚勤快,热心帮忙他人。初来匝道,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份内之事,都就应用心去完成,也许自己累点,但你会收获很多,无论是知识与经验还是别人的称赞与认可。

  2.多学多问,学会他人技能。学问学问,无问不成学。知识和经验的收获能够说与勤学好问是成正比的,要记住知识总是垂青那些善于提问的人。

  3.善于思考,真正消化知识。有知到识,永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当你真正学会去思考时,他人的知识才能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4.前人铺路,后人修路。墨守陈规永远不会有新的建树,前人的道路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另辟蹊径更为重要。

  5.独立而不孤立。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实验,但要记住与他人的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实验和实验事永远不是你自己的。

  6.实事求是做实验。不骗自己更不要骗他人。

  7.认真仔细地做好实验纪录。不要当你真正用到它时才知它的重要所在。

实验的报告14

  实验名称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程序、定律、算法,可写成"验证×××";分析×××。

  学生姓名、学号、及合作者

  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

  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实验原理

  在此阐述实验相关的主要原理。

  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原始资料应附在本次实验主要操作者的实验报告上,同组的合作者要复制原始资料。

  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述,一般有三种方法:

  1. 文字叙述: 根据实验目的将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客观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要有时间顺序以及各项指标在时间上的关系。

  2. 图表: 用表格或坐标图的方式使实验结果突出、清晰,便于相互比较,尤其适合于分组较多,且各组观察指标一致的实验,使组间异同一目了然。每一图表应有表目和计量单位,应说明一定的中心问题。

  3. 曲线图

  应用记录仪器描记出的曲线图,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形象生动、直观明了。

  在实验报告中,可任选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并用,以获得最佳效果。

  讨论

  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如果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预期的结果一致,那么它可以验证什么理论?实验结果有什么意义?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是实验报告应该讨论的。但是,不能用已知的理论或生活经验硬套在实验结果上;更不能由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或理论不符而随意取舍甚至修改实验结果,这时应该分析其异常的可能原因。如果本次实验失败了,应找出失败的原因及以后实验应注意的事项。不要简单地复述课本上的理论而缺乏自己主动思考的内容。

  另外,也可以写一些本次实验的心得以及提出一些问题或建议等。

  结论

  结论不是具体实验结果的再次罗列,也不是对今后研究的展望,而是针对这一实验所能验证的概念、原则或理论的简明总结,是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的一般性、概括性的判断,要简练、准确、严谨、客观。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

  1. 实验报告和实验预习报告使用同一份实验报告纸,是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继续补充相关内容就可以完成的,不作重复劳动,因此需要首先把预习报告做的规范、全面。

  2. 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时,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实验数据。但是为了使报告准确、美观,此时应该把实验测量数据先记录在草稿纸上。等到整理报告时再抄写到实验报告纸上,以避免错填了数据,造成修改,把报告写得很乱。

  3. 在实验中,如果发生实验测量数据与事先的计算数值不符,甚至相差过大,此时应该找出原因,是原来的计算错误,还是测量中有问题,不能不了了之,这样只能算是未完成本次实验。

  4. 实验报告不是简单的实验数据记录纸,应该有实验情况分析,要把通过实验所测量的数据与计算值加以比较,如果误差很小(一般5%以下)就可以认为是基本吻合的。如果误差较大就应该有误差分析,找出原因。

  5. 在实验报告上应该有每一项的实验结论,要通过具体实验内容和具体实验数据分析作出结论(不能笼统的说验证了某某定理)。

  6.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画出所设计的电路图,标出所选出和确定的电路参数。要有验算过程和必要的设计说明。

  7. 必要时需要绘制曲线,曲线应该刻度、单位标注齐全,曲线比例合适、美观,并针对曲线作出相应的说明和分析。

  8. 在报告的最后要完成指导书上要求解答的思考题。

  9. 实验报告在上交时应该在上面有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中给出的预习成绩和操作成绩,并有指导老师的签名,否则报告无效。

实验的报告15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

  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杨氏干涉实验】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

  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实验结果的干涉条纹,它是以P0点为对称点而明暗相间的条纹。P0点处的中央条纹是明条纹。当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实验,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条纹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条纹的两侧,由于各单色光的明暗条纹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实验的报告】相关文章:

实验的报告11-03

实验的报告01-27

滴水实验的实验报告07-13

化工实验的实验报告12-25

实验报告实验心得10-18

科技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7-29

科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7-25

实验报告芯片解剖实验报告10-09

测量血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7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