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报告

时间:2022-07-29 16:44:42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科学实验报告(集合15篇)

  在当下社会,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实验报告(集合15篇)

科学实验报告1

  x班x组组长:xx

  实验时间:x年x月x日

  实验名称:吹纸片(奇怪的纸片)

  实验目的:空气是否有压力。

  所用器材:2张条形纸片(约30cm----40cm)。(装置)

  实验步骤:

  1、准备2张纸片。

  2、用两手分别捏住纸片的一端,让它自然下垂,使两纸片间的距离约2厘米。

  3、用力向纸片中间吹气。

  4、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只听“哧”的一声,那两张纸合起来了。

  认识结论:

  空气中有压力,当我们吹气时,就把纸中间的空气吹跑了,两与旁的空气向内挤压,两张纸就合起来了。

科学实验报告2

  摘要:科学探究实验是新课程着重介绍的知识点,同时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本文对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释,并以实例说明如何做好科学探究实验及如何做实验报告。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实验 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实验方案 数据处理

  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一般来讲,我们进行科学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骤或流程:

  一、提出问题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因循守旧之人与开拓创新之人的分水岭。

  我们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是科学的,不能反科学或伪科学,而且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我们所能提出的问题应根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却不能脱离生活和实际经验,提出的问题应在其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即有能力应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识,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思想,或独立或协作地予以解决。

  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必须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为提出假设或大胆猜想奠定基础。从物理学的角度较为明确地阐述该问题。

  二、猜想和假设

  让学生做假设和猜想,就是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验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猜想与假设,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讲,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认为,高中生业已具备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

  ①学生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逻辑过程,达到目的。

  ②学生思维业已具备预设性,在解决问题之前,学生已采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③学生思维已渐进形式化。中学生开始逐步地由具体运算思维占优势发展为形式思维占优势,不仅能够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而且能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高中生在他们的实践与学习中,已能够完成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去获得具体知识的完整过程。

  ④高中生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

  ⑤学生思维能跳出旧框框,创造性思维已获得迅速发展,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大胆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尽可能多地突破旧有知识的羁索,打破时空的限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胆的猜想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意中的直觉往往可以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激发创造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种大胆而有根有据的判断往往也可以突破层层迷团,实现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实验方案

  方案是种思想,是个预设,只有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完善;方案是盏街灯,是座灯塔,指引着我们有目的有步骤地完成实验或既定目标。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步骤是否井然有序,关系到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切实可信,关系到实验结论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好就好在实验设计的巧妙,设计的合理,设计的浑然天成。为此:

  ①方案中的仪器应选材合理,便于准备,不能要求过高。在确定实验方案之前,应首先学会正确操作和熟练操作,特别要注意应该注意的事项。

  ②探究过程应尽量清晰,各步骤间衔接流畅,表格设计合理,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实验方案,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并由此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方案,同时若其中某个实验被确认失败的话,也可以尽快选择其他实验方案。

  四、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方案,按照说明书正规操作,操作时应注意安全(包括仪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实验中要如实记录数据和实验现象等,利用观察、实验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实验数据和信息。

  尽可能地收集实验数据与信息,目的是尽量减少偶然误差的干扰。收集到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性分析;数据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量的计算。当然,为了更好地逼近实验结论,我们除了实验手段外,还可以从多种信息源上采集和获取信息,以弥补实验手段的不足。

  五、数据处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数据与信息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予以解释和描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得到哪些反馈呢?

  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实验结论时,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论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

  ①条件相当严格,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

  ②实验方法相当完善,当然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③表述简洁而严明,应尽量用严密且准确的科学术语来描述,且具有相当严谨的逻辑。

  六、心得体会

  通过实验,汲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实验后要提交实验报告,报告中要科学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过程、方法和结论。踢过足球比赛的大都知道“我们在比赛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积极突破,又要注重团队的团结合作”的道理,同样在科学探究实验中,自我自主探究与交流协作也一样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实验方案,也要能够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只有我们亲身亲历科学探究,才能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意识,养育一种能力,这对我们今后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为例,简要探讨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和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简而言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在速度的改变上,而速度发生变化就表明物体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辆静止的汽车,施加的牵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由此我们不妨假设加速度与力成一次函数a=kf+b,同时假设b=0。假设成立与否,还需要用实验探究和验证。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即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越难以发生改变,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们不妨假设a=b+1/km,同时假设b=0。由此,我们现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时与力、质量有关的,那么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按照哲学上的观点,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质量(内因)共同决定的,合外力和质量两个因素统一于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过程当中,同时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则维持原有状态不变,阻碍加速度的产生。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一个物理量同时与两个或多个物理量(或因素)有关的多元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变,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与其中某一物理量的关系,而后总结出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首先固定质量,探究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而后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与质量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图线上就应该是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图线上就应该是条双曲线,然而真实地判断该图线是否是双曲线是比较复杂的,不过我们可以变换角度,将a与m成反比转化为a与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图线上就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但加速度是不易测量的,因此我们需将其转化为位移,而且我们所探求的主要是a与f、m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无须求解a的实际值。设计实验时使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将小车放在相同的位置,并同时打开和关闭文件夹使两小车运动的时间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这样就将加速度转化为位移,以后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给出了实验装置,但不甚好。一方面严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没有的,普通实验室中的木板大都相当粗糙,不符合实验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盘中放砝码,好多同学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较均匀,然而这样做很容易带来相当大的误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车两个,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直木板两个,大型文件夹一个,砝码若干,勾码若干,细线若干,刻度尺一把。

  为记录小车的加速度,我们可以采用打点纸带,同时为避免小车与定滑轮的碰撞,可以在小车后拴两条较长的细线,细线的另一端加以固定。本实验方案舍弃砝码盘,而采用勾码,可以保证拉力在一条直线上,增减勾码即改变了小车受到的拉力。在小车上增减砝码的质量,即改变了小车的质量。

  为得到近似光滑的长直木板,我们通常采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不加砝码,不系细线,试探着移动垫木,使放置在斜面上的小车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受g、n、f三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合力为0,得gx=f,两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f不存在。

科学实验报告3

  实验内容 6改变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实验器材 生态瓶、小鱼、水草

  实验步骤

  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2、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实验现象

  1.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2.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4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 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围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开展探究活动。安排了“植物的一生”、“翩翩雌与雄”、“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物质的变化”、“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六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4个活动。

  “植物的一生”:根据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种植、观察、记录、整理信息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

  “翩翩雌与雄”:教材以植物的繁殖与动物的繁殖、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条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活动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对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为主。

  “位置与运动”:通过观察、描述、游戏、实验、测量、统计分析等活动,引领学生发现:描述物体位置时需要用到参照物、方位和距离3个因素;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用到参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

  “力与运动”:首先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无处不在;然后通过试验、游戏、测量、统计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弹力、重力、摩檫力。

  “物质的变化”:首先在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变化分为可逆的变化与不可逆的变化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认识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渗透化学变化的概念;最后,综合前面所学进行应用,同时渗透物质守恒的原理。

  “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回顾本学期整理资料的活动,归纳总结整理资料的方法。激励学生在后继的探究活动中继续应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六、教学进度表

  周 次 教 材 内 容第一周播撒希望的种子第二周小苗快快长 第三周开花结果

  第四周花开花落为哪般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科学实验报告5

  今天上午,我去参加小记者活动,科学实验之染色工艺。

  活动开始了,老师先告诉我们什么叫染色工艺。染色工艺就是在布上染色,在布上不好染,所以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下。

  老师拿来三个盒子,她给我们介绍里面的东西,里面有三个空塑料小瓶子,还有捣蒜时用的捣棒、扣子、茶杯、夹子、冰糕棍等等。

  老师还告诉我们染色工艺有许多种手法,我们今天要学习扎染和夹染。老师拿出三袋颜料,分别是红、黄、蓝,她拿出小勺子挖了两勺放在小瓶子里,又倒了两厘米的水,再一晃就行了。

  我们先试了试扎染,扎染就是把一张纸或是一块布折三折,像一个扇子样,然后再用皮筋扎起来,在两边扎一下,中间扎一下,然后再染色。出来的形状是条条形的,非常美丽。

  我们又试了夹染,这时冰糕棍或者扣子就派上用场了,夹染就是用夹子把扣子或者冰糕棍夹起来。染色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滴太多了颜料,只能滴那么三四滴,滴多了就不好了。滴完后,让颜料在纸上或布上蔓延出来,再把用夹子夹着的冰糕棍、扣子去掉,打开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做出来的手绢上面印有扣子的形状,非常漂亮。

  然后,我还染了一个商标牌,因为商标牌没法折,所以我是用夹染制作的。

  最后,老师送给我了一个小手绢,我非常喜欢这个小手绢,因为这个小手绢里的颜色非常丰富饱满。

  这次的活动真有意义!

科学实验报告6

  实验内容 11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物体的颜色和吸热

  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

  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

  实验现象 1、 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

  2、 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科学实验报告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组天文学家对离开地球约95光年的两个双星进行了为期5年的观察,这两个双星系统拥有与我们太阳相类似的年轻恒星,因此研究它们能帮助天文学家预测太阳的强烈爆发和确定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因为当时太阳对我们地球的轰击要比现在强烈得多。

  天文学家在5年里对β-英仙星座(最明亮和最接近地球的双星)和V711-捷利茨(拥有两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其中一颗比太阳稍冷,另一颗比太阳稍热)双星辐射的无线电波进行不间断监测,类似太阳的恒星具有外部环流区域,该区域在激发磁场,而双星上的爆发图像表明该磁场在变化。天文学家试图发现双星上最强烈爆发时磁场变化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性已被找到,因此现在可以十分准确地预测下一次爆发什么时候发生。

  双星的爆发强度取决于双星中稍冷恒星的年龄和旋转速度,上述两个双星远比太阳年轻,它们围绕自己轴的旋转速度也快10倍,因此它们的爆发大致也强烈10倍。专家们认为,为了查明这一规律性,只要观察5年时间就足够了。这两个双星中的恒星爆发频率为50~天,此外,还存在持续500天以上的活跃长周期。

  我们的太阳不是双星而是单独恒星,它的磁场活性相对比较低,因此为了收集预测它爆发的统计资料,需要对太阳进行为期100年的观察。

科学实验报告8

  思考:

  不许碰肥皂泡,你能让“脆弱”的肥皂泡不断地自己变得越来越大吗?

  材料:

  剪刀、吸管、圆纸筒、盆子、肥皂水

  操作:

  1、准备一些浓肥皂液,使吹出的肥皂泡不会轻易破裂。

  2、用小剪刀在吸管的一端剪出4个同样深的.切口,再将剪出的切条向后折。

  3、用吸管有切条的一端吹出很大的泡泡来。

  4、将卫生纸中间的圆纸筒一端用水润湿,迅速而轻巧地将肥皂泡放到浸湿的纸筒上,让肥皂泡稳稳地站在纸筒的一端。

  5、在盆子中装入大半盆水,把圆纸筒没有肥皂泡的一端向下伸入水中。

  6、慢慢向下压纸筒,直到纸筒的大部分都没入水中。

  7、如果肥皂泡破裂就重复做一次上述步骤。

  8、肥皂泡会越变越大,最后,“砰”地一声轻响,肥皂泡破了。

  原因:

  把纸筒向水下压时,筒内的空气受到水的压力,自身压力就会变大,使越来越多的空气渗进上方的肥皂泡中,将肥皂泡越吹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9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7、名称: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

  材料:试管、气球皮、橡皮筋、酒精灯

  步骤: 1、在试管里装满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2、将试管入在酒精灯上加热

  结论:水加热后体积壮增大

  8、名称:液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棒、烧杯、红墨水

  步骤: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4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潢,并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 塞紧瓶口。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一般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名称:气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锥形瓶、

  气球、烧杯

  步骤: 1、将气球口套在锥形瓶口上。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温水、冷水的烧杯中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

  步骤: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结论:固体在一般情况下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

  材料:铁丝、凡士林、小棒、酒精灯、支架

  步骤: 1、将铁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2、在铁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3、用酒精灯对着铁丝的一端加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12、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材料:圆形金属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灯、铁架台

  步骤: 1、在圆形金属片的同心圆处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2、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3、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回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13、名称:摆的特征

  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

  步骤: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摆长;B、摆长一样和重物的轻重不一样;C、摆长不一样,重物轻重一样)

  2、将第一种拉到不同高度,将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拉到同样高度

  结论:

  1、同一个摆,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变的。

  2、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科学实验报告10

  实验内容 7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每隔十分钟,量铅笔影子的长度,在白纸上做下记录。

  实验现象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11

  实验内容 10光与热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 温度计1支,镜子3面,胶布

  实验步骤 1、用胶布将温度计固定在墙上。

  2、用镜子反光对着温度计(一镜反射或多镜反射)

  实验现象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实验结论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12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名称: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

  材料:试管、气球皮、橡皮筋、酒精灯

  步骤1:

  1、在试管里装满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

  2、将试管入在酒精灯上加热

  结论:水加热后体积壮增大

  名称:液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棒、烧杯、红墨水

  步骤2: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4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潢,并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塞紧瓶口

  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

  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一般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名称:气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锥形瓶、气球、烧杯

  步骤3:

  1、将气球口套在锥形瓶口上

  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温水、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

  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结论:固体在一般情况下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

  材料:铁丝、凡士林、小棒、酒精灯、支架

  步骤4:

  1、将铁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2、在铁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3、用酒精灯对着铁丝的一端加热

  4、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材料:圆形金属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灯、铁架台

  步骤5:

  1、在圆形金属片的同心圆处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2、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回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名称:摆的特征

  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

  步骤6: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摆长;B、摆长一样和重物的轻重不一样;C、摆长不一样,重物轻重一样)

  2、将第一种拉到不同高度,将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拉到同样高度

  结论:

  1、同一个摆,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变的。

  2、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科学实验报告13

  实验内容 8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器材 卡纸4张,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一个洞(一枚硬币大小,夹子,手电筒、水管3段,弯头2个

  实验步骤 1、用夹子夹住卡纸,横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齐的一行,间隔距离为15cm(没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电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实验现象 光在物质中是直线传播。

  实验结论 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科学实验报告14

  实验内容 6改变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实验器材 生态瓶、小鱼、水草

  实验步骤 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2、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实验现象 1.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2.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15

  学校:xx

  年(班)级:xx

  实验小组成员:xx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盐到哪里去了

  实验器材:玻璃杯2个、锯末、盐、玻璃棒、小勺、记录卡片、水

  我的猜测:化在水里了

  我这样做:

  1、取一勺盐放一杯里。

  2、擦擦勺取一些锯末放一杯

  3、将两个杯中倒入相同质量的水

  。4、用棒搅拌,下数相同

  5、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

  1、盐不见了。溶解在水里了。在水中变成变成微小的颗粒。

  2、锯末浮在水面

  我认为:

  1、盐不见了。溶解在水里了。在水中变成变成微小的颗粒。

  2、锯末浮在水面,没溶解。

  授课教师:xx

  评定等级:xx

  注:

  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科学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科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7-25

科学实验报告07-13

科学实验报告12-05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10-05

星球的科学实验报告10-10

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的论文05-01

科学实验报告15篇07-13

科学实验报告(15篇)07-13

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范文10-07

浅谈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