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学试题和答案

时间:2021-06-09 13:38:35 试题 我要投稿

大学教育学试题和答案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一起来看看教育学试题,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大学教育学试题和答案

  一、多选题

  1、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ABD)。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教师中心 D、儿童中心 E、书本中心

  2、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B )。

  A、卢梭 B、杜威C、斯宾塞 D、陶行知 E、蔡元培

  3、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C)。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E、《教育漫话》

  4、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E)。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 E、教育规律

  5、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C)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出来,标志教育学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A、孔子 B、柏拉图 C、培根 D、夸美纽斯

  6、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有中国的《论语》和《学记》,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有(D)等

  A、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B、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C、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 D、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

  7、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四阶段是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标志是教育学出现繁荣发展的特征,(A)不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

  A、桑代克 B、马卡连柯 C、赞科夫 D、陶行知

  8、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有( AC )。

  A人口数量与增长率 B政治因素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文化因素

  9、《礼记·学记》中明确提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的(A)。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人口功能 D文化功能

  10、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反映了教育的(A )。

  A人口功能 B 文化功能 C政治功能 D经济功能

  11、教育可以把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反映了教育的(D)。

  A人口功能 B 文化功能 C政治功能 D经济功能

  12、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检查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程度,都要以教育目的为依据。这就是教育的(C)功能。

  A、激励功能 B、调控功能C、评价功能 D、定向功能

  13、教育通过对人类文化的选择和整理,使之成为与学生发展相一致的力量——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从而传递给年轻一代,实现文化的代际延续。这体现了教育的(C)功能。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14、“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这体现了教育的(B)。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15、受教育者因为有了目标,可以树立信心,坚强地排除各种困难,争取实现目标,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A)功能。

  A、激励功能 B、调控功能 C、评价功能 D、定向功能

  16、《礼记●学记》中明确提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言明教育乃是治国安邦的关键,是“化民成俗”。这体现了教育的(A)功能。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17、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充分发挥教育目的的(B)功能,是学校、家庭、社会围绕教育目的发挥积极作用,共筑教育合力。

  A、激励功能 B、调控功能 C、评价功能 D、定向功能

  18、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E、不均衡性

  19、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D)进行教育。

  A、顺序性 B、阶段性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E、稳定性

  20、 “双因素说”理论认为,智力由(D)与(D)构成。

  A、理解能力与推理能力B、思维的材料与思维的结果C、记忆能力与知觉能力 D、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

  21、教育的目的主要受(D)因素的制约。

  A、人口数量 B、人口质量 C、人口结构 D、政治制度 E、生产力发展水

  22、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它的功能有(ABCD)。

  A、定向功能 B、调控功能 C、激励功能 D、评价功能 E、衍生功能

  23、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的级别层次包括( ABCD)。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研究生教育

  24、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在类别上包括(ABCDE )。

  A、基础教育体系 B、职业技术教育体系C、高等教育体系 D、成人继续教育体系E、特殊教育学校系统

  25、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来看,美国的学制属于( B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制 D、双轨制、单轨制并行

  26、、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来看,德国的学制属于(A )。

  A、双轨制 B、单轨制C、分支制 D、双轨制、单轨制并行

  27、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来看,现行我国的学制属于(C)。

  A、双轨制 B、单轨制C、分支制 D、双轨制、单轨制并行

  28、按照评价的不同目的,课程评价可分为( CDE )。

  A、诊断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 C、决策性评价 D、研究性评价E、工作性评价

  29、 地方课程开发中应把握的特征包括(BCDE )。

  A、权威性 B、地域性 C、针对性 D、社会性 E、探究性

  30、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 E)的制约。

  A、人口数量 B、人口质量 C、人口结构 D、政治制度 E、生产力发展水平

  3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ABCD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读书指导法 E、参观法

  32、(B)认为,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知识、既能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

  A、实践说 B、发展说 C、特殊认识论 D、多本质说

  33、(B)认为,教学过程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换言之,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属性即实践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一定的任务。

  A、发展说 B、实践说 C、特殊认识论 D、多本质说

  34、从认识论出发,把教学过程看做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这是典型的对教学过程本质认识的(C)观点。

  A、实践说 B、发展说C、特殊认识论 D、多本质说

  35、 在德育教育中,“抑其所短,扬其所长”是(B)德育原则的要求。

  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B、长善救失C、疏通引导 D、知行统一E、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36、“严而有格,严而有方”暗含的德育原则是(A )。

  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B、长善救失C、疏通引导 D、知行统一

  37、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要进行多方面的活动和交往。正是通过多方面的活动和交往,人们才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同时,人的品德又总是通过多方面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并得到检验。这种情况表明,德育过程具有(B)的特点。

  A、渐进性和反复性B、社会性和实践性C、引导性和规约性D、协调性和整合性

  38、德育实施的过程中,除了以一定的价值性内容影响学生外,还要对各种关系和影响加以协调和整合,这反映了德育过程具有(D)的特点。

  A、渐进性和反复性 B、社会性和实践性C、引导性和规约性 D、协调性和整合性

  39、德育作为社会培养人的重要手段,总是以其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连续不断地对人施加多方面的影响,进而促使品德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但这种发展和提高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呈现一种螺旋反复、逐步上升的轨迹。这种情况表明,德育过程具有(A)的特点。

  A、渐进性和反复性 B、社会性和实践性 C、引导性和规约性 D、协调性和整合性

  40、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教师职业形象有(BCDE)。

  A、独奏者 B、伴奏者 C、协助者 D、领导者 E、促进者

  4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C)。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E、多重收获性

  42、以下哪条反映了教师具有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特征的职业形象(B)。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教师是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C、“我是教书匠” D、“我是人民公仆”

  43、以下哪条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A)。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C、“我是教书匠” D、“我是人民公仆”

  44、以下哪条反映了教师传统的职业形象(C)。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教师是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C“我是教书匠”

  45、“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C)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E、多重收获性

  46、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指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D )时期。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儿童期 D、少年期 E、青年期

  47、(C)是智力平常者(大多数人)的智商。

  A、120-140 B、110-120 C、90-110 D、低于80

  48、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素养,为未来成长打下基础。这是(A)学生的教育第一点。

  A、青年初期 B、少年期C、童年期 D、幼年期

  49、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强作为主要任务。这是(C)学生的教育第一点。

  A、青年初期 B、少年期C、童年期 D、幼年期

  50、教师要针对学生生理变化,加强青春期教育。这是(B)学生的教育第一点。

  A、青年初期 B、少年期C、童年期 D、幼年期

  51、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讲求效益,做到低消耗、高质量、高速度,力求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取得尽可能好的工作效果,这是学校管理原则中的(B)的要求。

  A、导向性原则 B、有效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E、规范性原则

  52、学校管理工作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传统经验与现代管理科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原则中的(D)的要求。

  A、导向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E、规范性原则

  53、学校管理要把学校工作视为一个整体,从学校整体出发,统一指挥,合理组织各个部门几个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整体优势。这是体现(A )。

  A、整体性原则 B、导向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54、学校管理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学校工作做好。这是体现(C)。

  A、整体性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55、学校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和“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这是体现(B)。

  A、整体性原则 B、导向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二、辨析题(除去判断“对”或“错”外,请写出理由)

  1、教育是人类和动物都具有的一种现象。错。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不是人类的独有现象,动物中也存在。错。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3、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错。社会和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

  4、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错。人的素质既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完全是后天影响的结果,而是在先天的生理机能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身心特质。

  5、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这个阶段,在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中,属于形式运算阶段。错。属于具体运算阶段。

  6、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错。教育目的不是一个超社会、超历史的永恒范畴,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总是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关系因素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7、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错。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8、教育目的的体现了“社会本位论”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错。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统一出发,单纯从社会出发或单纯从个人出发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都是不正确的。

  9、义务教育即强迫教育。对。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0、学制即指修业年限。错。学制,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 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1、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实现,是显性课程功能的补充。

  12、新课改教材提倡的“多样化”,就是“多本化”。 错。“多样化”不等于“多本化”,具体体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材,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适用群体的特点。缺少特色和没有特定适用群体的“一纲多本”教材实际与“一纲一本”教材并无区别。

  13、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错。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

  14、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错。广义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

  15、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错。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在现实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德育过程都能促进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6、德育中对人的陶冶,其内涵就是环境陶冶。错。陶冶教育法的方式有环境陶冶、情感陶冶、人格陶冶、艺术陶冶、科学知识陶冶及各种活动 和交往情景陶冶等。

  17、在学校德育中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对。德育实施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引导学生自主的原则,这就需要教育者疏通引导,而心理疏导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18、学校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别无他意。错。德育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涉及人们成长生活的其他品德内容。

  19、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错。德育过程不能完全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在现实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德育过程都能促进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0、只有接受正规的教师教育才能获得专业发展。错。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包括接受正规的教师教育、自主发展和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涵养教学智慧。

  21、所有教师都有资格当班主任。错。不是所有教师都有资格当班主任,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一些条件。

  22、教师的权利有教学权、参与权、惩罚权。错。教师的权利有教育权、发展权、报酬权、参与权。

  23、学生当下的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是否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错。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童性”,不能以忽视学生当下的生活为代价去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24、学校管理就是教学管理。错。学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教育人事管理和教育财务管理。

  25、学校管理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指教学管理。错。学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教育人事管理和教育财务管理。

  26、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依靠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把学校工作做好,不需要集中。错。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民主和集中是统一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⑴维系社会政治稳定;⑵促进社会政治变革;⑶培养社会政治人才;⑷推进社会政治民主。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

  3、简述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评价学习效果的阶段。

  4、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

  5、简述现代教学倡导哪些新的理念。

  有效教学;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性教学;生成性教学;生命化教学。

  6、简述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从教的能力,是教师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专业本领。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学能力是一名教师必备的能力。通常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能力: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要求教师具有四项基本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7、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有关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

  ⑴遵守法律法规;⑵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⑶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⑷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8、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①学生是未完成的人。②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③学生是 受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儿童:①学生是儿童。②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个体。

  9、简述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生存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人身自由的权利。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杜威认为,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是婴孩时期到成人时期的摆渡船。通过这只摆渡船,使人获得赖以生存的资本(经验和知识),并把这些资本源源不断地传给子孙。你对这个规点有什么看法?

  (1)人是教育的对象。人通过教育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成为真正的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必须通过接受教育和学习来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人原则上,并且始终是需要教育的。人的整个一生都需要不断接受教育,教育是帮助人类实现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必要手段。人性是不完善的,人需要通过教育完善自己,进而展开美好生活。(2)人需要通过教育传递和创造社会文明。人类教育传递的正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积累的“类”经验,不只是个体的直接经验。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知识和经验财富都可以为人类所掌握,人类的经验可以实现社会遗传就在于人接受了教育。实现人类智慧结晶传递的重要条件就是人必须接受教育,教育使人具备了发展文化、创造文化、传递文化的素质。在教育活动中,人类个体特有的认识路线为社会文明的遗传提供了可能。人类社会要进步,人类自身的生产要优化,社会物质生产要变得丰富,都离不开教育对人的培养。正是人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改善自身的蒙昧于野蛮状态,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高一级的文明阶段,才能承担传播、创造人类文明的重任。

  2、结合实际谈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要点:(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较强的计划性、学校教育是特殊的实践活动;(2)学校教育要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必须综合考虑以下条件: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自身的条件、家庭环境的因素、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的独特功能主要是: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发展的潜能、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结合现实谈谈学校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

  要点:(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2)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3) 唤醒个体的发展意识,挖掘发展的潜能。(4)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4、结合实际论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

  ⑴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⑵改变课程结果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⑶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 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⑷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⑸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⑹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 生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论述为什么档案袋评价会成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评价方法?P202

  档案袋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 性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该方法在教学方面的作用表现为:方便评价与教学的结合;提高评价的效度,与课程保持一致;评价广泛领域的任务和活动。(2)评价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过程。允许学习有更多的参与,学生可以选择将什么装进成长记录袋;评估自己的作业,并对自己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进行反省;允许学生较多地为自己设定教育目标。(3)可以为教师提供有用的信息,有助于教师检查学习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的发展。(4)对教师行为有积极影响。该评价方法影响整个教学、学习过程,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参与评价。

  6、请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学实例,谈谈你对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理解。P220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只有从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中去探索,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反映。⑴ 间接性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学生认识的来源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⑵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想统一的规律: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对学 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认识的关系,做到教书育人。遵循教学的 教育性规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文化科学知 识,两者是相互促进的。⑶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有些人强调对知识的掌握,认为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就自然地发展了,而有的人则强调开发学生的能力,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这两者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又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⑸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教学。要正确对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

  7、结合实践谈谈你对生命化教学理念的认识。

  生命化教学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与兴趣的满 足。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感情 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 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 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生命化教学的特征:关注生活的体验;教学的交往互动性;教 学的生成发展性。

  8、结合实际论述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反思性教学新理念。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 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特点:⑴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反思性教学的思想强调“反思”和“内省”。教师们反思的过程即将新旧教学理念作对比的过程,因此,只要教师长期坚持反思,就能不断锻炼自身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教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们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意识到不足,才能“竭尽所能”地更好地完成任务,进一步生成自己的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⑵在反思中解决实践问题。反思性教学立足于教学实际,面向广大老师的实践问题,主张教师们通过反思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反思性教学的另一突出特质。反思性教学反映了人们对于实践合理性的永恒追求,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在行动 前,中,后有效的反思,就能真切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实现教学专业化。

  9、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反映。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是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是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知行统一,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1)要注重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当知、情、意、行等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在方向上和水平上相互协调,和 谐一致,就能有效地促进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如果知,情,意,行在方向上和水平上发展不平衡,相互不协调,差异很大,甚至很不一致,就将影响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甚至会导致“品德两性”的产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 知,情,意,行相互联系和作用,又不能简单 地相互代替;既要注意知、情、意、行全面培养,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重点。(2)要注重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人生道理和道德常识。当然,理要为学生晓之,不能脱离实际,要有针对性。导之以行,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把一定社会思想准则 和道德规范付诸实践,并使用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导之以行,不仅要注意使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还要注意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而努力地提供多种帮助和指导,使其行为持之以恒。(3)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多方面的活动中自觉锻炼和培养知行统一的品格。(4)教育者自身要以身作则。在德育中,任何方法上的不当,都没有比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更糟糕的了。

  11、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长善救失的原则。

  长善救失,即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这一原则在实践中需要把握好的主要问题是:⑴教育者应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刻板”印象,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恰当、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所长所短。⑵德育工作者不仅要知道学生的长短,更重要的是要抑其所短,“沙里淘金”,扬其所长。⑶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12、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尊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分享知识、智慧、情感、精神,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是心灵的沟通,感情的共鸣,知识的交流,能力的相长,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体悟,人格的敬仰,而不是有知者带动无知者,强者对弱者的控制。 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反映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尊重、理解、融合。教师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听和接受,而要在课堂上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如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由探索的空间、自我表达的机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课下,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研究、思考、动口、动脑、动手,在整个过程中去体验、实验、创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其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而且因为全身心的参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品德 行为习惯。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

  13、学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哪些?

  (1)政治理论素质。(2)思想道德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事求是;勇于创新。(3)业务素质:专业知识要求;组织管理才能;工作作风。(4)身体心理素质。

  14、 试述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及实施要求。

  要点: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内部的一种领导体制。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党在学校的基层组织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的实施要求是:(1)必须正确处理几种关系:党政关系、校长负责与民主管理的关系、校长与学校其他行政干部的关系。(2)依法保障校长负责制的实施。(3)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五、案例分析

  案例1:

  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2: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3: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

  案例4: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5: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案例6: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7: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怎样看待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谈该项改革。

  参考要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案例8:

  下面一个事例教师会经常遇到,如果处理不好,教师会陷入尴尬境地。

  “上课说话,为什么不注意听课?出去”,老师对一位学生发出严令。这位学生没有出去,“听见没有,叫你出去”,老师加重了语气,学生仍不出去,老师奔下讲台,冲到学生眼前,用力往外拉,学生死命拉住桌子,眼里含有敌意,全班学生看着这位威严的老师,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问题:分析上面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如果你是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解决?

  上述老师之所以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还没树立起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理念,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不是“独角戏”,在教学时要满足学生情感、认知和升学的需求,让学生具有最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才是有效益、有效果的教学。反言之,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教师教得多么卖力、多么认真、多么辛苦,也不管学生不愿学还是学不会,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学就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应非常重视教学艺术,更要讲究教学方法,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实现着教育的创新,而不是简单地责备学生不注意听课,导致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案例9: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列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了。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评判。

  参考要点:

  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 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案例10:

  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信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老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参考要点:

  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

  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理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案例11:

  “我真不知道爸爸妈妈怎么那么好奇,我发现他们经常偷翻我的书包和抽屉,我抗议了很多次,可他们就是改不了,而且有时不抓住他们的手腕,他们甚至都不承认。”

  “老师总是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好像问题都出在我们的身上,他们怎么不想一想自己的错。他们为什么不能学一学农民,庄稼出问题的时候,农民可是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的,他们从来不会对自己的小苗发火。”

  问题:请结合本章内容,谈谈以上两个案例中家长和教师的行为有何不妥之处,并谈谈应当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第一个案例中的家长没有意识到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中有受尊重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具体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拆开、查阅。家长随意翻看孩子的书包和抽屉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的一些基本权利与成人的期待和要求相矛盾时,家长很容易牺牲掉孩子的权利而去行使成人的权利,这种行为是不妥的。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未完成的人,是迅速发展的人,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身心没有成熟和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教师的教育重在引导,而非抱怨。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要注意他们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进步,给予引导、鼓励和肯定。即便他们的身心发展中出现某些不足和思想行为上的缺点错误,也是成长的代价。

  案例12:

  新学期开始后,刘校长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检查,以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希望通过经常性突击听课,促使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授课水平,向45分钟要质量。

  会议后的第一天,校长、主任根据原定方案,自带凳子分头到班级进行不打招呼的听课。第一次听课后,部分校长和主任都肯定了这种做法,同时也有一部分干部提出疑问,认为这种听课的方式不够妥当,对教师不够尊重易造成逆反心理。虽说有不同意见,第二天仍按事先分工,继续进行这项未完的工作。可是情况与前一天截然不同,这个教师说:“我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那个教师说:“我这堂课主要让学生背书。”一句话,就是不愿领导听不打招呼的课。可想而知,这一次校长、主任真的坐冷板凳了。这样的听课遭遇软抵抗,已无法继续下去了,刘校长陷入了深思。

  问题: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进行课程评价,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这本无可非议。但为什么刘校长组织的听课却事与愿违,出现无法坚持下去的状况,原因何在?学校对教师的课程评价应该坚持什么取向?选择何种模式?

  理论要点参考:课程评价是对课程价值的研究过程。学校管理中的课程评价,主要要做好以下工作:确定恰当的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选择合适的课程评价模式,进行课程评价的具体实施等。学校课程评价首先要确定恰当的价值取向。根据不同的标准,课程评价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型。而事实上,课程评价中的各种要求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例如,教材的科学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课程接受者的身心特点,均影响课程的设计。因此,对课程的评价不能只强调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课程评价不仅要有正确的理念,同时要有好的评价方式。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差距评价模式、自然式探究评价模式等。每种评价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并擅长评价特定的内容。因此,要根据每种评价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学习课程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式选择,或者综合性选择,以充分发挥学校对课程评价模式的管理作用与功效。

【大学教育学试题和答案】相关文章:

教育学试题和答案03-14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03-19

考研教育学试题及答案03-14

2018教育学试题及答案06-12

学期教育学试题及答案03-14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03-14

护理教育学试题及答案03-14

教育学心理试题及答案03-31

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