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3-10-10 12:41:18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设计方案4篇[集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设计方案4篇[集合]

设计方案 篇1

  【教材简说】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分为钓鱼、防鱼、启示三部分,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课。

  【学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十一岁的钓鱼一事讲到三十四年后的启示,时间跨度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距离;尤其是作为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肯定很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启示”,理解意思。

  2、板书“钓鱼的”,展现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接触难点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你最难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

  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读这段话,读准,读通。

  三、探究难点

   1、课文是用什么例子来说明道德抉择这个问题的?

  (钓鱼。)

  2、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是”指什么?这里的“非”又指什么?

  板书:

  是 非

  交流后得出结论。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放了就是正确的。)

  板书:

  放 不放

  3、引:

  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看来道德的确是──(齐读: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放与不放的问题,究竟“难”在哪里呢?

  板书:

  难

  请学生找找,并相机出示。

  ⑴ 鱼好大:

  出示: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从哪看出“大”?

  (“从来没有”,感叹句的形式。)

  ⑵ 鱼难钓:

  (从第三自然段中“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说明钓这条鱼是经过漫长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

  你能读读这两个句子吗?读出钓这条鱼的不容易。

  (从“像往常一样”“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钓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动作娴熟,钓过不少条鱼,但是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而且是鲈鱼,这种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后文说“三十四年再也没有钓过那样大的鱼,可见确实很罕见,而且一生只此一次。)

  ⑶ 无人知:

  环境的描写:“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说明只有父子两人,别无他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

  4、在这种情况下要放弃鱼,真难啊:

  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不愿意放了它?”

  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孩子们展开读书、对话,领着孩子们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我最终放弃了,只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哪句话?

  ⑴ 出示这句话: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⑵ 细细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盯、好一会儿,得”。

  (父亲也很不舍得放这条鱼,从“盯”、“好一会儿”可以感受到,同时父亲又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放,从“得”可以看出。)

  ⑶ 正是这样,父亲在“我”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道德的选择,就帮我摆正了标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是与非,如何去选择,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吗?

  让我们再来齐读父亲的话。

  四、深悟启示

  1、是呀在人生旅途中,我会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投影出示这句话。

  理解这个“鱼”是什么鱼?

  (就是诱惑自己的利益。)

  2、在这34年中,“我”会遇到什么样诱惑的“鱼”呢?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

  当“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 。

  当“我”上学快迟到,过马路遇到红灯而没有警察时, 。

  当我买东西发现多找了钱时, 。

  文中的“我”会怎样做呢?

  为什么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做呢?

  3、出示: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理解“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是什么?来自哪里?

  五、升华启示

   1、小练笔:

  34年后的'我已成为美国著名建筑师,当我又一次来到湖心小岛钓鱼时,想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写出来。我会写些什么?

  2、齐诵:

  一次择善而从,在我们的记忆中会永远地留下清香。这是一个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讲给朋友和儿孙听的故事。

  ──詹姆斯·兰费蒂斯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放──是 鱼好大

  难? 鱼难钓

  不放──非 无人知

  【反思】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发展。而《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应该做何选择?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觉讲道德、守规则的人。

  但是本文的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学生也很难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难题。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从“启示”──“钓鱼”──“启示”。一开始让学生读通这段话,因为这段话由两个长句构成,读来拗口,应要学生读通顺。接着结合具体事件“钓鱼”理解“是非”的具体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内心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对启示的感悟,再次把深奥的启示拉近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化作成了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鲜活的“道德体验”。

设计方案 篇2

  【教材简说】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和绿及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课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大花环。泉水色绿且深,清可见底。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阳光下呈现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讲这就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表达了家乡孩子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是了解叙述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发展想像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泉水吗?在哪里见过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珍珠泉看一看。

  ⑴ 配乐教师范读。

  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珍珠泉的美景。

  ⑶ 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

  (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1、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思考提出问题。

  2、讨论交流,朗读体会:

  ⑴ 说说为什么叫珍珠泉?出示句子:

  ① 开始,水泡消失了!

  ② 水泡闪亮珍珠啊!

  ③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

  ⑵ 从中你知道了珍珠泉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跟同伴讨论讨论。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⑶ 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体会珍珠泉水绿、深、清的特点。

  ⑷ 指导朗读,读出珍珠泉水的特点,重点练习朗读2、3自然段。

  第2段指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形成画面水是那样绿,绿得像

  第3段要读出泡泡的趣和美。

  三、练习朗读,体会感情

  师:假如你是作者,向别人介绍珍珠泉时,语气是怎样的呢?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练习朗读,体会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赞美之情,为家乡有此泉而自豪。

  四、联系实际、拓展练习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珍珠泉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珍珠泉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

  (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同学们旅行开始了,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品味语言的具体形象)

  例:泉的位置:同学张贴绘画。导游配乐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

  (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

  2、其他两个部分方法同上。

  3、重点指导学习水泡儿。

  (有难度)

  教师提示:文章最有趣的部分应是水泡,作者是从几方面描写的?你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4、分四个部分进行指导背诵。

  5、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我们都是小导游,让我们带领游客再一次欣赏珍珠泉的美景。

  (配乐、看图、加上表情动作,感受美与作者产生共鸣)

  6、评价。你这次旅行愉快吗?谈谈感受。

  7、教师小结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二、布置作业

  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处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点评:《珍珠泉》是一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的略读课文,本教案能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自学时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初读,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课文的顺序等。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在熟读之后,注意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以便学生积累。第二课时做小导游介绍以及谈感受,更是本教案的亮点,及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既培养了学语文的兴趣,在胆识、语言的运用、表达上得到锻炼。

设计方案 篇3

  一、教材简说

  跟随着小洁的目光,我们欣赏着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那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当小洁正想把面包纸扔进湖里的时候,她看见那清澈的湖水像镜子一样,映照出蔚蓝的天空和如画的山峦。谁忍心把这“镜面”打破呢?小洁攥紧了面包纸,一直到船靠岸,才把它放进了应该放的地方。

  遗憾的是,那面“镜子”还是被一个小孩弄了个污点。那块香蕉皮,吓跑了小鱼,就连湖水也“皱起了眉头。

  清澈的湖水需要我们每个人精心呵护。小洁只是在那面“明镜”面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正要撤开的手,但对每个人来说,在这一瞬间做出克制,并不是都能做到的。

  这点滴小事,反射出的是小洁美好的心灵。

  让我们把这清澈的湖水,作为一面永远的“明镜”吧。别忘记小洁那企盼的目光。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体会自然美与行为美的和谐。

  3、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促进阅读和想像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

  2、轻音乐和课文录音。

  3、收集保护环境的标语或广告。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激趣导入,感知美。

  在美妙的音乐中,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欣赏一湾清澈的湖水。(出示课件)这一湾清澈的湖水你喜欢吗?好,我们就一同来学习27课《清澈的湖水》,带着你的喜爱之情,齐读课题吧!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风景美,文字更美。同学们,想读一读课文吗?请大家翻开书129页,放声读一读课文!哪个生字难读的打上记号多读几遍。

  2、大家都读得很认真。在学习中,你发现哪个字比较难读呢?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大家真善于发现问题。请把你认为难读的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纠正字音。

  3、检查学习情况。大家都在积极学习。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开火车读生字,注意把生字读正确。(课件出示字卡,开火车检查。)读得可真棒!

  4、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读准了这些生字的字音。现在我们就随着小洁划舟湖上,去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吧!(出示课文插图和课文录音)

  5、这里的景色真美呀!请同学们用“------”把文中描写景物优美的句子画出来,同桌讨论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板书:景美)

  三、品读句段,欣赏美。

  过渡: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1、山石奇特(课件出示“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1)指名读句子。

  2)你喜欢的是这句。能说说原因吗?(山石很有趣)

  3)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你认为是哪个呢?(展翅欲飞)谁能做做这个动作?

  4)山石像展翅欲飞的雄鹰,像正要跳起的青蛙,像正在赛跑的石兔、石龟,多有趣呀!请你在图上找一找,认一认这些山石。

  5)谁能读,让大家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山石的有趣、奇特。读得好,有谁读得比他更好的?喜欢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6)大家都读得很好,那你会背吗?老师想试着背,好吗?我背不出来你可以给我提个醒谢谢同学们的帮助,跟你旁边的同学互相帮助,把这段话背下来。

  7)谁会背?

  8)老师跟大家一起合作着背诵,老师读前半部分,你们根据课文内容接后半部分行吗?

  9)这些句子使我们感受到山石的奇特。谁再把你找到的好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

  2、湖水平静(课件出示:“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1)大家把这句读一读,湖水给你什么印象?(板:平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师述:对,湖水能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可见她的清澈、平静、明亮。我请一位同学读这句话,其他的同学闭上眼睛,让我们一同感受这美丽的湖水。

  3)请带着你的感受美美地读这句话。

  4)此情此景小洁的感觉是怎样的?谁来读?(课件出示句子:“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5)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

  6)山石是奇特的美,湖水是平静的美,大家可以继续汇报美的句子。

  3、小鱼活泼(课件出示:“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

  1)汇报。“跃”是什么意思?

  2)大家都感受到了小鱼多有趣呀!多活泼呀!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呢?

  3)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可爱的小鱼。读读这句话,看谁最喜欢小鱼,最能读出小鱼的活泼。

  4)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我也来读读,行吗?

  5)读书的方法很多,像想象读、表演读……这句话怎么读才能读好呢?请大家分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朗读这句话。你们也来试试。

  6)看谁能把小鱼的可爱读出来。指名读

  4、读1——4突然前的自然段

  小船在微波中轻轻荡漾,微风拂面而来,蓝天白云、两岸山石奇特,小鱼在欢快游玩,这样的画面能不叫人陶醉吗?让我们随着音乐美美地读读课文一同去欣赏美的风景、感受美的语言。

  5、风景是美的,在同学们动情的朗读中,老师更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讨论,发现美。

  过渡:小洁在欣赏美景时又发现了什么?她在想些什么?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小洁,她手中拿着什么?她可能在想什么?

  2、她把面包纸丢到湖里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出示句子:“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

  3、你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什么?

  4、我们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扮演小洁,其他的同学朗读这句话,好吗?

  5、你还知道什么?(出示句子:“突然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的景象不见了。”)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齐读,注意读出小洁生气的语气。

  6、师小结:小洁先是沉浸在美丽的景色之中,当洁净的湖水被破坏后,她感到“不满”,然后看到垃圾箱,她“眼睛一亮”这一神态变化反映了小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心理。(板书:人美)

  7、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把小洁的感情变化过程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五、拓展

  假如你是小洁,会对乱扔香蕉皮的小孩说些什么?

  板书:

  27、清澈的湖水

  景

  美

  人

设计方案 篇4

  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认读。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

  3、多读多想,基本读懂课文的内容,体会我们热爱祖国,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思想感情。

  人文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表达诗人对祖国日新月异的歌唱,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多读,讲读结合,学生在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充满童趣的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和太阳比赛早起》。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二、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诗歌。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地方读懂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教师示范朗诵,说说:你听出了什么?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情感。

  4、学生像老师那样动情地朗诵。

  自由练读同桌互相练读给全班同学听。

  二、指导学生背诵。

  1、背诵喜欢的小结。

  2、整篇背诵。

  三、指导学生做作业 。

  教后小结:

  阅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同学间的交流,让学生的疑点在大家思想观点的碰撞中化解开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内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快速提高。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设计方案11-08

经典设计方案12-01

设计方案11-03

设计方案(经典)08-14

(经典)设计方案07-28

设计方案【精选】07-29

【经典】设计方案07-22

[经典]设计方案08-05

(精选)设计方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