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与评析(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9-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团结初中 沈艳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切入点是作者的情感,从情感入手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在品析语言中真切的感受作者的情感,由产生情感的因素探究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捕捉重要信息的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找出“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感悟“绿”的特点,探究“绿”的精神。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边读书边动笔的方法阅读课文,通过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绿的深深热爱,理解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2、感悟“绿”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读书动笔的方法阅读课文。

2、听说读写相结合。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图片,导新课

播放一组有关“绿”的图片

导入语:世界如此美丽,生活如此美好,都离不开绿的点缀。绿色是自然之本,是希望之光,是生命之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绿的踪影。看到一株小草,我们就会想到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看到一棵青松,我们就会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与挺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多媒体显示课题《囚绿记》)

(设计解说:这样导入能让学生更形象更真切地感受绿色的无穷魅力,调动学生探究文本的积极性。)

二、走进文本,知真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序号在段首标出段序,用“﹒”和“﹏”分别标出音和形需要注意的字词。

【学生行为】

(1)学生用5分钟读完课文,同时标注段落序号;

(2)把各自摘出的生字词与大家交流。

教师把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用多媒体显示,要求学生当堂掌握。

(设计解说:字词是基础,作为初三学生,既不能忽略字词教学,又不能讲得太多,课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会读会写的目标。)

2、解题目。

“囚绿记”中“绿”在文中指什么?

3、明思路

再读文本,结合以下问题边读边勾划表示作者情感和行为的词语。

(1)作者为什么“囚绿”呢?

(2)他把绿“囚”牢了吗?

(3)离开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怎样呢?

【学生行为】

(1)学生用三分钟快速再读课文,按要求勾划;

(2)自己组织语言,同桌互相说一说;

(3)请一名学生作答。

多媒体显示文章思路:爱绿--囚绿--释绿--思绿

(设计解说: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圈划批注就是要让学生与文本全面感知,充分对话。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使阅读具有方向性,更有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品读语言,感真情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因爱绿而释绿,因爱绿而思绿。整篇文章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绿”的迷恋和喜爱,作者对绿(常春藤)的喜爱表现在哪里? 再品读课文,用“ ”符号标出佳妙句,用“☆”符号标出重要语段,品析妙处,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深情。

(提示:品析时从句子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来品析)

【学生行为】

(1)学生自己动笔勾划;

(2)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分析妙处,师巡视指导

(4)赛一赛,看看哪个组是我们的品析专家。

(注:先朗读,注意朗读语气,后品析)

示例:

“我因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这句是比喻,把作者渴望绿、爱绿至极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这句是反复,含蓄优美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抒发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排比句直接倾诉了对绿的热爱和渴望。

……

总结:从作者对房间毫不迟疑地选定中,从作者渴盼绿的急切心情中,从对绿的生动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绿的浓浓爱意。

(设计解说:这一环节紧扣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品读能力的培养。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深入探究,悟真情

1、同学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打动了。从这些词和句子中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株常春藤?(提示:可从它的精神上谈)参照《绿》一文的批注,写在课文空白处。

强调:回答要抓住关键词语作答。

【学生行为】

(1)学生搜索勾划主要信息,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交流结果写在空白处;

(3)请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当绿枝条垂在案前时,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虽然被幽囚了,但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由于离开阳光,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尽管如此,这些绿枝条依然非常固执,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文中说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顽强的生命力,执着,坚强,向往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

(设计解说: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的体验得到升华,此时,不需要干涩说教,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学生会经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得到一种精神熏陶,从而把文中情转化为自己的情,使之情感得到升华。

2、通过以上的品析,我们对作者为何如此挚爱绿枝条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爱国青年,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

【学习行为】学生浏览文章勾划句子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侯到了。离开北平一年了。……

多媒体显示写作背景:的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的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叶生存的背景。正如了解作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一样,明确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文本。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3、面对敌人的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的就没“别有用心”吗?请大家结合作者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联想思考一下,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特点和命运有何言外之意。

【学生行为】

(1)学生自己思考2分钟;

(2)小组讨论,请代表记录;

(3)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完善。

(设计解说: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明白文本的主旨,通过其自读自悟,动笔画出重点语句,简单写一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之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明确:当时的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作者描写绿枝条的性格特点,是想用这些绿来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课文些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希望苦难中的祖国和人民和这株常春藤一样永不屈服于黑暗,要坚强执着。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五、课堂练笔,抒真情

作者对绿情谊深厚,离开北平依然怀念着他的“绿友”,希望有一天能与它重见。但作者惨遭日军杀害,最终无法相见。假如当时作者在被囚的狱中又怀念起自己的“绿友”,他会对绿友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话。

【学习行为】

1、学生练笔,

2、小组交流。

(设计解说:本环节既是对文本的延伸,更给学生提供了训练写作的机会。)

六、走进生活,触真情

1、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响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同学们,那你们从这一株“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常春藤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呢?

2、你们能举出一些被人生困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吗?最好能简单概括事例。

【学习行为】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解说: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结: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学们,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苦难囚住时,也要像常春藤一样,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布置作业:赏析艾青的《礁石》。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附板书设计

爱 囚

绿

念 释

教学后记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这节课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独立阅读,画出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并思考作者产生情感的原因。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动笔批注,并组织语言发言。第二个活动是合作交流。要求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品析佳句,真切的感受作者的情感。第三个活动是深入探究。让学生了解常春藤,理解常春藤的精神,通过时代背景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及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过上述几个活动的设计,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在阅读过程中培养他们读书动笔的习惯。同时,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思维能力、组织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很充分。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教学设计与评析(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囚绿记的教案

2.囚绿记教案设计

3.囚绿记阅读答案

4.囚绿记的读后感

5.囚绿记读后感

6.囚绿记的阅读及答案

7.关于囚绿记读后感

8.幼儿教案评析

9.教案活动评析怎么写

10.幼儿教案活动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