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教与乐学--语文教学尝试(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1-2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靖江市团结初中 沈艳

【内容提要】

作为教师,总是在这样一条主旋律的支配下从事工作的。那就是: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更积极地去感知、记忆、思考和想象,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各种技能达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为以后创设人类美好未来而茁壮成长。然而,要奏好这一旋律,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关键。这一精神可称为“乐教”,而在“乐教”激发下,学生定会“乐学”,二者相辅相成,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题词】乐教 乐学

【正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活动亦如此,应该做到 “乐教”与“乐学”。 “乐教”是指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或采用激发学生从学习中得到快慰和满足的心理反应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一种施教行为,是体现“教为主导”的教学艺术水平的反映。“乐学”是指学生在教师“乐教”手段的主导下,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投入学习,把学习视作享受的乐事,反映了学生从要学、会学到爱学的飞跃,是学习态度升华的标准。“乐教”是“乐学”的前提和条件,“乐学”是“乐教”的目标和结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乐教”与“乐学”活动,对培养新型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提高教师素养,“乐教”引导“乐学”

教师向学生提出“乐学”的要求,就是对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教得好,创新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必须扩大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要让学生对课文深感兴趣,教师必须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师也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这需要语文教师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

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语文教师还要关心时事新闻,多读报刊以便及时把握时代的信息。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

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修炼自己,努力培养自身的良好师德,完善新的教学理念,塔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精彩的教学,推进新课程成功的实施。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乐学”效率

1、情景教学法。即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文学语言的描述,再现课文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方法。如教学《春》这篇课文则可以通过以朗诵为主旋律的教学使学生始终陶醉在喜悦、欢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里……学生处在适宜的情境中,就会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的传播,产生积极相应的反应,主动兴奋地投入学习。

2、想象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用感知的表象,结合课文的文字形象来创造想象新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刚学完《画山绣水》后,教师可诱发学生想象:桂林如诗如画,那么迷人,你们一定向往这个地方。若你们有机会投入桂林的怀抱,会做些什么呢?学生立马展开想象,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有的说要当个小作家,讴歌桂林的奇山秀水;有的说要当个小画家,去描绘桂林的奇异风光;有的说要当个小小园艺师,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丽……这奇特的想象不仅表达了同学们的远大理想,而且更激发了同学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开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解决问题为归宿,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把发展独立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比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时,先让学生想像一根羽毛和一个铅球从同一个高度同时抛下,结果哪个先着地。对于学生的答案先不表态,让学生带着好奇去学课文。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形成悬念,课堂上必然会聚精会神地随教师一起研究新课内容,探求问题的答案。

4、合作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在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在讲《“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你对哈尔威船长最后的行为如何看待?学生对此议论纷纷,课堂气氛热烈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

优化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因此,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从优化教学方法抓起。

三、渗透审美教育,享受“乐学”情趣

1、从作者简介中渗透

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其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不同时代的作者,寄寓着不同时代的思想、不同的目标追求。在了解作者的思想、目标追求和创作背景时,学生便会被其精神所感动,从而树立起心中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清晰的看到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该学什么,该恨什么。例如,在学习每篇文章之前,我们都要对作者作点介绍,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过程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学生听后就会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屈原、文天祥、岳飞、陆游、辛弃疾等英雄的爱国雄心;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范仲淹、龚自珍等人物的忧国忧民;徐霞客、李四光、沈括、竺可桢等人士的科学精神;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奋发图强的壮举。这些审美感悟大都是从学习文章之前的作者简介中获得的,它将激励学生刻苦发奋,报效祖国。

2、从品读课文中渗透

语文审美教学应该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朗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例如品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颤与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噎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连串动作,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两字要一字一顿,铿锵呼读,以表达韩麦尔激越高亢的爱国热忱。最后一小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须读得轻缓,末句可按三个音步断开,每一音步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含义。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进入角色,就会从韩麦尔先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受到深刻陶冶,从小说结尾这种凄怆美、悲壮美中受到强烈感染。

3、从思想内容教学中渗透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的思想内容,都寄寓着一种审美情感。在教学中应尽量启发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获得审美的感悟。例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以讽刺的笔触,着意绘制了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的宫廷丑图。这群丑类演了一场再丑不过的人间丑剧,其实,骗子在作品中只不过是作家借以揭露鞭挞的媒介。他们的骗局之所以能够实现,全因看到那个社会的黑暗,这种揭露和讽刺使学生对这种丑恶和黑暗产生厌恨之情,从而对美好和崇高更加向往。文章正是通过否定丑的形式来肯定美,以间接达到唤起学生心灵的感悟。

总之,“乐教”与“乐学”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心情愉快,没有心理压力与负担,使注意力、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乐教”与“乐学”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中国教育探索》

[乐教与乐学--语文教学尝试(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乐学勤学名言

2.有关勤学乐学的名言

3.乐高小狗课件

4.乐字开头的成语

5.交响乐活动教案

6.幸灾乐祸同义词

7.校园交响乐教学课件

8.娱乐晚会主持词

9.用娱乐怎么造句

10.《瓶儿乐》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