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8-20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课文悟读 

这篇祭文是作者祭奠一个30岁左右的侄子的文章。这样一篇哀悼一个普通年轻人的短文竟然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祭文一般总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文章主体部分从儿时生活写起。作者3岁丧父,全靠兄嫂十二郎的父母抚养。这时家道中落,两个名为叔侄、实同兄弟的孩子孤苦相依,“未尝一日相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接着写作者成年之后,由于谋官求禄,宦海沉浮,所以行踪飘泊不定,叔侄间别多聚少,可是关系并未疏远,彼此都盼望着能够长期相处,哪料十二郎过早天亡。然后作者又写了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待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从内容上看,祭文写的是一些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但无不蕴涵一片真情。正如文章结尾所言:“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同时,要领会文章借助叙事进行抒情的一些特点。当然,文章调子比较低沉,并且夹杂着一些封建道德观念。这是阅读时需加注意的地方。 

二、亮点探究 

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探究学习: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地叙写琐事,而是善于把它们放在较宽阔的背景中来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比如十二郎英年早逝,这本身就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联系到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后别多聚少,再加上家世凄凉,作者“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现在孙辈中惟一的十二郎也和三兄一样“不幸早世”,岂不是悲痛之情更加绵远深重,催人泪下吗? 

本文的特点是直抒胸臆,但抒情又与叙事紧密结合,正如上述一样,在絮絮切切地诉说家常琐事的同时,感情也表达得曲折人微。再如作者写与十二郎幼年时孤苦相依的一段艰难生活,写的特别细致动人;而关于生死离别的反复重叠,说而又说的抒情,更显出哀痛的至深至切。所以,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祭文,不如说他是在诉衷情。 

2.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探究学习:本文虽说是直抒胸臆,但是,从写作的角度看,作者还是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一是从自身幼年讲起而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谊长;二是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强调十二郎之死的惨痛之情;第三,不厌其详地写叔侄相会又离别的经过,悔恨自己不该为求禄而使暂时相别竟成永别,以此加深抒发失侄之痛;第四,设想自己年老体弱本应早死,将会使十二郎忧伤万分,反跌出今日自己对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发又加深一层;第五,因为悲痛之极而产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从死”,以此来摆脱痛苦,使感情的抒发到达顶峰;最后,作者以“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一段,将上述种种悲痛作一总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哀痛之情。 

3.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探究学习:本文除了借助叙事来表达思想感情,还极其准确地借助虚词来表达感情。以文章第5段为例:第5段一开始连用3个疑问句,引起下文层层抒发极度悲痛之情。句中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之死的事实,反诘的语气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震惊的程度。接下去几句,“也”“乎”合用,写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以及不愿相信但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是啊,“吾兄之盛德”怎么会绝后呢?“汝之纯明”怎么不能承受父亲的福泽呢?为什么年轻力壮者早死而年老力衰者反而存在呢?但是,“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为什么又在我身边呢?5个带“矣”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写出了作者哀痛不已的心情。最后,作者无力摆脱悲哀,只好归咎到天、神、理、寿,表示出对这噩耗的万般无奈。 

文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连用连词和语气词的做法作用很大。第一可以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第二可以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三、选题设计 

1.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见方法研究。 

研究方法: 

(1)泛读名篇:《祭妹文》(袁枚)、《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哀盐船文》(汪中)。 

(2)比较阅读: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阅读。 

(3)初步归纳:a.回忆与逝者交往之事;b.设想自己本应早亡,反跌出对逝者的悲痛之情;c.对逝者后事的交待和安排等。 

参读篇目: 

(1)同“方法(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散文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 

2.“性灵”的内涵与写性灵的标准。 

研究方法: 

(1)精读名家作品:如杨万里、姜白石的诗作,袁枚的散文以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感知“性灵”就是创作要有真性情、真感情。 

(2)比较分析:“性灵”派作家贵自然,反对做作;要推陈出新,反对仿古;要强调个性,反对随俗同流;讲求形式美,反对固定框子里的格调……可以此为标准来与其他流派的作品比较。 

参读书目: 

(1)袁枚《随园诗话》。 

(2)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 

(3)何琼崖《袁枚评传》。 

(4)《唐宋八大家名篇浅析》,湖南教育出版社。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二《劝学》教案设计

2.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4.人教版匆匆教案设计

5.人教版《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6.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7.高二语文必修3诸子喻山水教案

8.蝉的教案设计

9.阁夜教案设计

10.《草》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