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4-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第三单元 金色童年

单元导引

童年是金色的。这里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画卷。有人童年受到呵护,也尝到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有人童年单纯可爱,可身上也留下了社会的印记;有人童年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某些个性……

在鲁迅的笔下,童年是美好的,因为童年是自由的,一个活泼泼的儿童在一个活泼泼的世界上活泼泼地成长着,那时的生活却不仅仅是快乐的,而且同时也获得了 丰富的知识。自然的知识,人生的经验,实际的技能,都在充满趣味的游戏 中 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身心是和谐的,求知欲是旺盛的。从海伦凯勒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会深刻感受到,莎莉文老师传授她以知识,简直就像是给予了她一双慧眼,让她看到了光明,看到了生活和希 望,让她感受到无比幸福。文章字字见深情,饱含着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品读《窃读记》,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 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论语〉十二章》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

课文聚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鲁迅,这篇散文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和心理,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和广泛探求新知的浓厚兴趣,流露出一种使人留恋的童真、童趣,反映了儿童的喜好和厌恶,欢乐与不满。文中写景别具特色,构思巧妙,值得借鉴。

《再塑生命的人》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技巧,同时也表现了作 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 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 莎莉文老师的感激 之情。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作者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因贫穷而窃读的两次经历。一次是因窃读被书店老板赶出书店的孤独和无助,一次是得到一名店员的关心帮助后读完一本好书的感动和感激。快乐和恐惧这种窃读的滋味包含了童年时的林海音读书求知的辛酸。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文章出色的使用了心理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该文充满了怀旧情调,萦绕着浓郁的北京风情。

《〈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要弄懂,熟读,深思,牢记,要充分调动我们的知识储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善于吸取文章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文学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建议

1.本单 元重点学 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呵成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 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2.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了解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作家笔下各种 童年的酸甜苦辣。

3.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4.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

课时安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课时

《再塑生命的人》  1课时

《窃读记》  1课时

《论语》十二章  2课时

写作  2课时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本文热爱大自然、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会如何去写观察作文,应当抓住事物的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观察。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2.理解两部分内容 之间的关系,体会它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文是经典之作,教学要考虑作品的文学性,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课前注意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人的心灵距离。本文篇幅长,文白夹杂,积累生字生词便成了一项重要工作,这里可以多用点时间,扫除文字障碍,为下面文章的解读打好基础。在配乐朗读中感知文意,走进作者的童年记忆,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进而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者:   )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也有许多让我们一生都难以忘记的童年趣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伟人--鲁迅先生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吧!(板书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 “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为寻一点“闲静”,寄一些 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 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三、精读课文,重点研讨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重点读 第二段,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

A.句式上: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就

B.景物的种类: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C.从观察角度看:

视觉:碧绿 紫红

听觉:鸣蝉长吟,油蛉低唱

触觉: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

味觉:覆盆子又酸又甜

D.从修辞手法上看:

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总之,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 、有趣,它的确是儿童的乐园。

2.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大人看 不上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 来,表现出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3.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用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4.学生重点阅读课文第7、8两自然段,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两段写了什么?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2)请你找出写 得好的句子,试作赏析。

小组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后归纳提升答案:

①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②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 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和对捕鸟的喜爱。

5.品读10~24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鲁迅在三味书屋时做了哪些事? 

(2)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少年鲁迅对他是什么态度?

小组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后归纳提出答案:

①爬上花坛折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念课文;看老师读书;玩指甲;画画儿等等。②极方正、质朴、博学(11段),幽默、风趣(22段),迂腐(21、22段)等等;以敬慕、信服为主。

鲁迅不是不喜欢先生,只是不太喜欢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

四、品读领悟,理解主题

问题: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天真、幼稚、欢 乐的心理。

(学生可讨论研讨,自由发言,不作统一答案,只 要言之有理即可)

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童年是 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视觉色碧绿、紫红形高大、肥胖、拥肿、轻捷听觉  声长吟、低唱、弹琴味觉  味又酸又甜迷人景物    

  三味书屋书屋环境:清新淡雅,感到新鲜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而可亲可敬学习内容:单调枯燥读书生活:有趣、寻找读书外的乐趣求知中不乏乐趣

 

惜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内容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

6.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7.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

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