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9-10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2、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情感、主题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由标题导入,找到过渡段;读过渡段,分析作者对百草园情感,走进百草园;分析百草园部分,解决预习题“________的百草园”,然后分析第二、第七段的写作特点,布置作业仿写;

第二课时:回顾百草园进入三味书屋部分;理解三味书屋生活和老先生,解决预习题“_________的三味书屋”;分析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情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爬树抓知了,乘夜色捉萤火虫,采摘刚开的花,偷尝未熟的涩果,或者在一块空地上种空心菜、扁豆,或者在有风的天气里放风筝,没风的日子里和朋友相邀出游……

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歌曲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二、认识作者,解析题意

从课文的题目看,你认为课文的材料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应该分几部分?

--应该是按照空间顺序安排的,分两个部分。

三、分析课文

(一)课文结构

--①请从文中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过渡段或句。

--第9段。

--②划分段落时,你认为这个过渡段应分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

--应分在第二部分。过渡段因为是承上启下的,是下段的开始,往往分入下一部分中。第9段虽然提到地百草园,但百草园的生活已经结束了,从这里开始,就要写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了。

--③第9段中对自己被送进私塾有多种猜测,这表明了作者对百草园具有怎样的感情?这又是为什么?

--极度的留恋和不舍。

(二)分析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

--“乐园”。

2.你认为课文后面的内容也就是第一部分内容应围绕哪一个词来写?

--乐园。

3.那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领起下文的作用,统领文章前8个自然段。

4.第1自然段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猜测,“确凿”又表示肯定,作者用两个互相矛盾的词叠在一起使用,如何理解?

--在这里其实并不矛盾。“确凿”表示肯定,肯定园中除了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确凿”的断定表示有些犹豫,犹豫的是:在今人(大人)看来,那时的百草园确实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虽然我那时却把它当成乐园。

〖解题方略〗解答两个词、句或说法是否矛盾之类的题,要先答是否矛盾(一般是不矛盾),再分别指出这两个词、句或说法各指的是什么,再说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就可以了。例如:“我们的祖国既古老又年轻。”这里“古老”与“年轻”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古老指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年轻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却只有几十年。作者这样说突出了祖国的历史悠久和新中国的无限生命力。

5.百草园里有什么,让作者把它当成“乐园”呢?

--【1】有趣的事物:

①菜畦-碧绿②石井栏-光滑③皂荚树-高大④桑葚-紫红。由低到高-静物;

①鸣蝉-长吟②黄蜂-肥胖、伏③云雀-窜。由高到低-动物。

以上两个“不必说”是由静到动,从整体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从静物到动物都充满了乐趣。

--分析“伏(在菜花上)”,换成“趴”好不好?

--不好。“伏”写出了黄蜂的轻盈,敏捷,是那样可爱;“趴”则显得笨拙。

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局部上)

①油蛉、蟋蟀:低唱、弹琴(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可爱)

②蜈蚣-遇见;斑蝥-喷雾。

--蜈蚣的趣味何在?

--这里用了“遇见”,不是看见。“遇见”有种老友偶然相遇的欣喜,看见则没有这种感受。

以上写的是动物;

③何首乌、木莲:缠络,臃肿

④覆盆子:像…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好得远(对比)

以上写的是植物(静物);

这一部分是对百草园的局部描写,是按由动到静的顺序写的。

第二自然段从整体上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了“我”对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好奇的心理。

这一段的描写,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读者立体化地感受到了百草园的趣味所在。堪称写景典范。

--【2】迷人的传说:

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这段故事有什么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

③和第2自然段相比,第3段出现的事物在数量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么写?

--第2段出现的事物特别多,特别密集,作者几乎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而第3段只写了一件事,就是美女蛇的事。这样,这段故事讲起来就会舒缓一些,使得本来就很迷人的故事更显神秘,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

--【3】快乐的游戏:冬天捕鸟。

注意:动作的形象性。

〖解题方略〗从语言角度赏析这段话:这段文字使用了“扫、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形象真切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

--【4】天真的幻想:想找到人形的何首乌;想得到故事中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憧憬的快乐

6.小结:百草园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看的乐趣,有听的乐趣,有玩的乐趣,有吃的乐趣,有憧憬的乐趣,百草园当然会成为“我”儿时的乐园。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和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限相比,你觉得三味书屋有什么不同?

--三味书屋有一种特别严肃的气氛。①从三味书屋的陈设看出来,简单而有规矩。②行为礼貌上有规矩,要拜孔子和先。③只准读书,不能做与读书无关的事。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打人的戒尺。

2.三味书屋的主人是什么的人?根据课文来说一说。

(1)严厉。①听说他的私塾是最严厉的②不许问“怪哉”虫之类的事③不许到后园去玩

(2)可敬。①极方正,质朴,博学②和蔼地答礼③开始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戒尺,但不常用⑤喜读书

3.“我”在三味书屋中做了什么?

--①读书②溜至后园玩③趁老师不注意画画

4.孩子们做这些事有趣吗?趣味分别在哪里?

有。(1)在后园孩子们玩耍,①折腊梅②寻蝉蜕③捉了苍蝇喂蚂蚁,都很有趣味;

(2)趁老师读书入神画画,“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自然有趣味;

(3)读书更有趣味,孩子们读书不是抑扬顿挫,而是“放开喉咙”,有口无心地瞎读。

5.称捉苍蝇为“最好的工作”你怎么理解?

--在孩子看来,玩就是工作。之所以称它为“最好”,是因为它既有趣味,又“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

6.孩子们和老师都读书,为什么老师读的就有标点符号,而孩子们读的就没有?

--老师懂得文章的意思,自然能断句,孩子们不懂,不会断句,就一连气的读下去,写出了孩子读书的有趣场面。

7.先生的身上有没有趣味?

--有。①读书时往里加语气词;②读到兴头上还要做出摇头“向后面拗过去”的动作

(四)思考问题

1.你怎样理解本文的标题?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①本文的标题提示了文章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和顺序的。

②相同之乐: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老和尚、先生)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愿离开百草园、溜到书屋后园玩、上课画画等)、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疑心老师读的是极好的文章、对先生不给讲怪哉虫的原因的猜测、对自己被送入书塾的猜测)。

不同之乐: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

③这两者之间是统一和谐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蕴味美之所在。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所表现出来的感情?

--对百草园热爱与留恋,对三味书屋怀着无比的新奇。

3.文章的主题:探讨思考与讨论四。

(五)佳句积累,提升品味:

背诵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2、7段)(小组间开展竞赛)

(六)学以致用,延伸提高:

1、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可描绘景物,亦可写场景。

2、仿造第七段“雪地捕鸟”用不少于六个动词写一段话。

 

惜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内容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

6.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7.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

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