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观与法门寺的杂文随笔

时间:2021-07-03 17:23:06 随笔 我要投稿

金台观与法门寺的杂文随笔

  一、张三丰隐居金台观

金台观与法门寺的杂文随笔

  经过金、元代的百年混战后的宝鸡,在明朝统治下开始平定。明王朝采取恢复生产的措施,大量避战的流民归田。1463年十一月(12月)朱元璋还派户部主事李亨到西安、凤翔发放赈济粮款,安定人民生活,鼓励农耕,诏令承认农民耕种的荒田归农民所有,并且免除三年的徭役和赋税。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为了稳固政权,也求助于神灵作为明王朝的`精神支柱。既提倡佛教,也奉信道教,明有三个皇帝曾派使寻觅颇有声望的道人张三丰;张三丰曾隐居宝鸡金台观中。

  金台观位于宝鸡市区北部陵原东南角台地上,居高临下可鸟瞰宝鸡市区,是道教在关中的有名道观,他创建于元末。明初,张三丰据此后更为扩建重修,观内建筑分两部分,中部依原砌洞三眼,名修真、朝阳、飞仙;洞前中、东西列建三清、后羿和元帝等八座大殿,西北角有八角形东华亭一座。观门为二层,名玉皇阁,粉墙红门,雕梁画栋,五脊六兽,飞檐上翘,碧绿间黄琉璃瓦盖顶,旭光反射,夕阳晚照,金碧辉煌,故有“金阁流霞”之誉,为宝鸡八景之一。山门外有铁铸旗斗一对,耸立天际。

  朱元璋对张三丰虽“敬闻其名”,但“遣使觅之不得”到了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也遣使寻访张三丰,也未找到。过了50年后,到了英宗朱祁镇天顺三年(1459),听闻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居住,赠张三丰“通微显化真人”名号,据《续陕西通志》载,敕书悬于宝鸡金台观修真洞口上方,并刻有石碑以志其事。

  宝鸡民间传说,把张三丰称为仙道,能腾云驾雾,武术超群,入地消遁,料事如神。他在金台观修炼仙道和武艺,金台观东华亭内置一斗大圆石球,相传为张三丰练功用。又传宝鸡西35里坊塘埔北有一险峰,名西武当,此处亦称佛岩,张三丰也曾在此讲道经和传授武术。后来,他曾到四川青城山隐居,又到湖北武当山传道授武。

  关于张三丰有二,宋徽宗时有武当丹士张三丰,又名张三峰,夜梦神授拳法,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妙武技于世传名;明时也有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辽东彰武县人,以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一纳一蓑,云游四方,为明时著名道人,信徒众多。明王朝为借其在道教中名望以维持其统治,多次访寻和敕书赐名号。民间把两个张三丰合一传诵。

  二、宋巧姣法门寺告御状

  明代初年到中叶时期,宝鸡地区经济发展,农民普遍种植棉花,烟草由吕宋传入中国后,在宝鸡地区也有引种,烟叶至今已成为宝鸡县的地方名特产。蚕桑丝绸业也很发达,宝鸡地区有不少桑园地名。农业生产水平也高于前代,1412年宝鸡东河桥驿仅马草储存就可供30多年用,因无地存放,官吏要求以钱代草收支,这反映了农业的丰收。很多手工业形成了工场作坊,如纸坊、糖坊等,凤翔的泥塑、烟花、漆器空前兴盛。陇县、麟游等地煤炭开采。凤县、眉县的冶铁规模也越来越大,宋时和明时在眉县设置铁冶务。商业资本积累也愈来愈雄厚,凤翔周、邓家、岐山郭、宋家,就是明代发家的商业大财董。宝鸡的对外贸易也开始出现,比如日本的宽永钱在宝鸡地区多有发现。人民在安定环境中也开始就师求学,洪武八年(1375)明诏令各地县官成立社学,教育民间子弟,宝鸡各县也开始设立社学,高一级学堂书院各地也有设置。1617年凤翔知府沈自彰重修张载祠于凤翔东大街,中设横渠书院,由张载14代嫡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张文运主持。

  人民生活安定,生产发展,但人民仍免不了穷困。一是天灾,水、旱、风、霜、雪、冰雹、虫、病疫和地震灾害,交替出现。1484到1485连续两年大旱,人民外逃,十室九空,发展到人相食的惨景。又如1529年十二月(1530年1月)凤翔一带大地震,其声如雷,墙倒屋塌,压死数十万人。

  相传明代眉县民女宋巧姣因冤案无处申诉,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待陪皇太后来法门寺拜佛降香时,冒死告御状,冤情才得以申明。法门寺佛殿前有石一方,上有两个凹痕,流传为宋巧姣跪过的膝窝。这件事反映了地方官绅勾结制造冤案草菅人命事实;宋巧姣偶遇皇太后平冤狱,仅是千百万件冤案中的一件而已。

【金台观与法门寺的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观荷观自在杂文随笔12-03

观花偶感杂文随笔12-20

我的心理观杂文随笔01-18

观书赋杂文随笔12-30

我观于法杂文随笔01-10

我的三观杂文随笔01-06

观舞记-杂文随笔04-19

描写金台观的诗句大全06-05

观岳阳楼杂文随笔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