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26 12:32:57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科学教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科学教案7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 活动背景:

  最近,幼儿园开始喝豆浆了,但经常有小朋友不爱喝,针对这种现象,我就设计了这次教学活动。

  二、 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 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 每人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盆豆制品(用牙签插好的黄山豆腐干和卤汁豆腐干),一块毛巾。

  2。 电视机、录象机、豆浆机、电火锅、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抹布、录音机、磁带。

  3。 黄豆宝宝胸饰一只,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5。 参观菜场上的豆制品。

  (三)。活动过程:

  1。 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 师:(教师头戴黄豆头饰)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 师:“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 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评析:在组织幼儿玩的过程当中,运用多种感官对黄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幼儿十分感兴趣,有的说,黄豆宝宝是黄色的,有的说我摸上去黄豆宝宝是圆圆的。)

  2。 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师:我们的本领可大了,会变许多魔术,小朋友每天喝的豆浆也是我们变出来的。

  (1) 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① 师:“做豆浆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我’和没泡过的‘我’有什么不一样?你可以把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②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③师:“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

  (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大,没泡过的黄豆小。”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淡,没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深。”有的幼儿说:“我摸摸泡过的黄豆是软的,没泡过的黄豆是硬的。”)

  > ④师: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2) 观察做豆浆的过程,了解制作豆浆的方法。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教师操作,幼儿一起说:“变变变。”)

  ②师:倒出豆浆后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

  ③师:“豆浆是生的,还不能吃,应该怎么?”

  ④师:煮豆浆。

  (评析: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其次,运用变魔术的口吻,请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幼儿身临其境,具有极大的兴趣,幼儿恨不得马上吃到“变出来”的豆浆,有的幼儿看到老师做出来的豆浆就说:“老师,豆浆能不能吃了呢?”还有的幼儿说:“什么时候能吃豆浆呀?”可见,将幼儿爱吃豆浆的兴致调动起来了。)

  3。在煮豆浆的同时让幼儿观看录象,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师:“我们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现在请小朋友看录象,录象里的东西都是用黄豆宝宝做的,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等会告诉大家。”(看录象)

  ②师“录象里的东西都是黄豆宝宝做成的,今天它们也来了,哪些东西你是吃过的”

  (幼儿边讲,边指。)

  ③师: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评析:通过电化手段--看录象,进一步唤起幼儿的回忆,丰富幼儿的认知,知道黄豆还能做出各种豆制品。)

  4。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 师:“什么东西这么香?”

  (2)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3) 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四)。

  活动延伸:

  去自然角观察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芽)。

  三、 活动评价: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一点都没有说教的痕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能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时,教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接着又比较和观察,使幼儿了解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又运用电教手段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最后,通过品尝豆制品,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1.空气温度计,百叶箱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学会使用温度表。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

  (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

  (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

  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

  (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

  (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

  (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

  (2)思考: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4)讨论:怎样测量气温才比较可靠。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2.能引用资料编制科学小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2.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

  2.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

  3.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难点: 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1.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

  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验结果作出你的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5.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

  6.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袁隆平。

  2.谁知道袁隆平的故事?请同学说说。

  3.袁隆平在他的.实验中求的是遗传还是变异?为什么说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

  4.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的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回答

  6.这些都是经过改良的品种,你还了解哪些农作物的新品种?

  四、小课堂大辩论

  1.讲解要求:本次的辩论会辩题是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正方观点是合理,反方观点是不合理。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自由辩论时间是10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下面所有的学生都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

  2.分组辩论赛

  3.:这次的小课堂大辩论的获胜方是*方。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编辑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小报

  1.要求:小组为单位,分工合理,时间为一星期,在全班评出最优秀奖给予表扬。并且利用墙报进行展示。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气象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2.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做天气记录。

  3.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重点:了解气象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难点: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做天气记录。

  活动准备:

  1.天气预报的录像。

  2.记录图表、笔、各种类的大小天气情况(刮风、下雨、雷电、晴天、阴天)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天气预报。

  (1)师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段录像想请小朋友们跟着我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的时候一定要坐神气,小耳朵要听仔细录像里面说的是什么,又说了哪几个城市?

  (2)教师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录像。

  师:这位阿姨在干什么?(在播放天气预报)你听到了哪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北京、上海、南京),每个城市的`天气一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引出其它天气情况,并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师:除了下雨,下雪……你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天气情况呢?(出刮风、打雷、晴、阴等图)

  2、教师和幼儿一同讨论记录天气的方法。

  (1) 引导幼儿说出除了说还可以用动作、绘画来表示天气。

  师:我们的天气预报除了播音员叔叔、阿姨用说的方式来告诉大家天气情况,他们还用什么方法让大家知道天气情况(动作、绘画)?我们今天就来学学怎么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

  (2)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天气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设计。

  师:晴天可以用什么图示来表示呢?雨天、阴天、下雪天呢?(幼儿自由回答雨点、雪花、乌云、太阳等)

  师:天气记录表上除了天气状况的标志,还有哪些标志呢?例如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知道这是哪一天的天气?(日期)

  3、分组记录天气。

  (1)师:请你做小设计师自选2-3张天气状况小图片贴白纸上设计对应图标记录在旁边。

  (2)教师展示、讲评、修正并完善幼儿的天气记录。

  师:你们有谁设计了晴天的天气标记?请你们送上面来?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设计的?

  师:还有谁设计的是和他们不一样的?你设计了什么?(阴天、下雨、打雷等)

  我们来说说到底用什么标记表示最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

  4、教师总结

  师:上面我们看的是一段旅游天气预报,除了旅游天气预报还有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交通、水文气象等的天气预报,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喜欢天气预报,因为有了它,我们就可以知道今天、明天、后天等的天气情况,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方便。例如农民伯伯知道要下雨就可以不用给植物浇水,爸爸妈妈知道天气冷了就可以给宝宝多穿衣服,船就可以提前进港口停泊……所以天气预报对我们重不重要!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

  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

  1、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2、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五、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6

  一、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分段读。

  2.小组合作,讨论:这篇课文读懂了什么?有不同标记画出小白兔与小动物们的对话。

  3.课件演示小白兔与小燕子对话情景。

  A.指名读,并评议。

  B.师指导读呢!句子。

  C.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D.表演读。

  4.课件演示小白兔与小鱼、蚂蚁对话的场景。

  A.指名读,并评议

  B.男、女生分角色读。

  C.同桌互读对话,互相评议。

  D.学生自由合作读。

  5.小组合作讨论:听了小动物的.话,小白兔是否相信天真的要下雨了。

  6.师引导学生体会,说出小白兔心理变化过程。

  7.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头饰)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2.表演童话剧:《要下雨了》

  三、拓展延伸

  学生谈一谈哪些动物在下雨前有异常的活动。

  四、布置作业

  把这篇课文讲给爸爸、妈妈听。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和操作,了解面粉的特性。

  2、感知面粉加了水再用双手揉捏后会变成面团的变化。

  3、知道面粉可以做成各种有营养的好吃的食品。

  【活动准备】

  教具:面粉的由来PPT,面粉制品图片展示PPT,视频展示台。干面粉若干、水、滴管各一份。

  学具:人手一份干面粉,每桌一盆水、水中放若干滴管。

  其他准备:每桌一块一次性桌布铺好,课前请幼儿洗净双手,擦手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面粉的`特性。

  1、让幼儿观察:你们看盘子里有什么?

  2、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

  用眼睛看一看。面粉长得什么样子?

  用手捏一捏,说一说面粉又是什么样子?

  3、在幼儿表达基础上,引导幼儿小结:面粉是白色的、细细的、软软的,没有气味。

  二、简单了解面粉的由来。

  提问:你们知道面粉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吗?(课件演示)

  三、感知面团的特性。

  1、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将面粉加水变成面团的操作过程。

  2、幼儿尝试使用滴管往面粉里加一次水,并揉和,说说面粉发生了什么变化?

  3、再次加水,并揉和,说说变化。

  4、小结:面粉加水后揉和会变成像橡皮泥一样的面团。

  四、了解面粉制品。

  1、面团是什么样子的?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样?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好吗?

  2、面团可以做成什么?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10-03

科学教案[经典]10-01

科学教案(经典)09-28

(精选)科学教案11-23

[精选]科学教案10-17

[经典]科学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