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7 14:06: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采取了下列方法:

  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问题中出现的数目较大,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并形成表象,逐步理解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当学生完成探究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圆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4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63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由3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

  由7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

  (学生自主读题,教师指名回答)

  2.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数的组成,这节课我们要利用数的组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上新课之前复习数的`组成,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利用数的组成解决问题作铺垫。

  ⊙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6页例7,理解题意。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学生看图,阅读文字,汇报自己了解到的信息。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动手操作,探究解题方法。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吧。(出示课堂活动卡)

  (学生讨论、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师:现在请想出答案的同学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预设

  生1:我用58根小棒代替58个珠子,10根10根地数,数出10根就捆成一捆,最后捆出了5捆,还剩8根,所以58个珠子能穿5串,还剩8个。

  生2:我在书上圈一圈,每10个珠子圈在一起,能圈出5份,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生3:我想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3)回顾反思,检验解题结果。

  师:怎样验证你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

  学生交流后师小结:10个穿一串,5串是50个,再加上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3.思维拓展,丰富解题策略。

  课件出示:想一想,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解决问题的策略)

  方法一:利用例7中出现的策略解决。

  5个5个地圈,58里面有11个5,能穿11串,还剩3个。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并能运用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题、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掌握解决“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通过逆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解决

  “逆向求和”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

  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活经验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老师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很多的小球,请一个同学从盒子里拿出几个小球,另一个同学再数一数盒子里还剩下几个小球,最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

  2.玩一玩教师演示游戏方法,与学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进行全班学生进行游戏。

  3.回顾与反思每一次求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个数加上剩下球的个数,等于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小球。

  4.揭示课题。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对逆思考解决的问题有所感悟与理解。

  (二)情境展开,构建方法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p98例6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现。老师去商店买口哨,已经领走了7个。(板书:领走7个)。

  ②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如果商店的口哨领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预设2:如果商店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9……个。(总之,不少于7个)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图。商店还剩下5个,(板书:剩下5个)。

  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板书)

  ⑤由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可以边指图边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教学,数学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师:我们前边学习了如何解决问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册我们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引入课题师:不过,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去解决,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好,下面我们就以闯关的方式,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好玩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对本课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境一:猴子。

  1.他们先来到树下,准备摘梨: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条件。

  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决。

  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分桃子。

  1.摘完了梨,我们来分桃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条件。

  2.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我们班27人,每人分1个桃子后,还剩4个。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一篮有多少个桃子?

  4.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观察)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求部分,而第二题求总数。

  (2)引导学生发现:这1道题是已知整体,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解决;第2题是已知部分,求整体或总数,所以用加法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最基本的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三:比花多少。

  1.多美的花儿啊,有牡丹、月季和菊花等。课件呈现情境图:

  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呈现问题(1):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1)因为问的是月季花比菊花多的盆数,而没有问牡丹。所以,这个问题与牡丹的盆数无关,也就是说20盆牡丹是多余信息。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就是求45比30多多少。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

  6.小结:

  (1)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

  (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其修改或补充。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有一个多余条件的问题的练习,进一步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评价,提高他们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情境四:分糖。

  1.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观察:小明和红红分别有多少块糖?红红还剩多少块?小明还剩多少块?

  3.呈现问题:

  (1)红红吃了多少块糖?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3)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5)根据结果,带领学生再次理解“已知总数求部分”、“多余条件”。

  4.小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

  (五)情境五:运梨。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2)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4)前面所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本题结果是多样的;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不管用哪种方法,第一次运走的数量与再次运走的数量发生变化。教师可以举例说明。

  5.呈现问题2:小平呢?

  (1)这个问题只有三个字,谁来完整的把这个问题表述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小平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

  (2)学生独立解决。

  (3)指名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现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逆序、开放的练习,让学生在利用方法与策略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与灵活性。】

  (六)情境六:母鸡下蛋。(同数相加)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平,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平的方法来解决。】

  (7)情境七:分装鸡蛋。(减去相同的数)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装满是什么意思?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连减法、列表法、画圈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有多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平,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平的方法来解决。】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全课总结

  1.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本课结束后,我们本册的数学学习就完成了,但我们的数学学习还将继续,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我们也将接受更多、更大的挑战。你们有信心接受这样的挑战吗?那我们就先来试一试吧?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情境图:(各种商品及相应的价格)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3.同桌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设计意图:本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用同数连加的方法计算,也可用减去相同数的方法计算。把本题放入拓展延伸环节,既是为了今后学习乘、除法作铺垫,也是为了数学学习的有效延续,让学生对未来所学知识充满好奇心与期待!】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动手操作与计算周长紧密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1.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在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之前,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明确了目标。

  2.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进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或摆或画,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3.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通过课堂活动卡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图形的长、宽、长与宽的差及周长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提高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 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方格纸、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完成学情检测卡,并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区别。

  (1)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

  方法一 

  周长:(4+1)×2=10(厘米)

  方法二

  周长:2×4=8(厘米)

  (2)讨论两个图形的区别,全班交流。

  区别一 方法一拼成的是长方形,方法二拼成的是正方形。

  区别二 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2厘米。

  2.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的拼图完成得非常好,周长计算得也十分准确,尤其是我们发现用同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两个图形,不仅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拼图、计算周长和比较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5)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汇报交流。

  数学信息:要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1.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拼一拼,或者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提示: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再进行操作。

  2.课件展示学生的拼图结果,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拼法。

  拼法一

  拼法二

  拼法三

  (明确没有其他的拼法了)

  3.算一算你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全班交流。(大屏幕对应每个图形,展示算式)

  拼法一 (1+16)×2=34(分米)

  拼法二 (2+8)×2=20(分米)

  拼法三 4×4=16(分米)

  4.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三个图形形状与周长的不同,全班交流。

  区别一 第一个图形和第二个图形都是长方形,第三个图形是正方形。

  区别二 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最长,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1.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2.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课堂活动卡上的数据,思考、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发现一 这三个图形的长越来越短,宽越来越长。

  发现二 长与宽的差越来越小。

  发现三 周长也越来越短。

  4.总结规律: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拼图,拼成图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周长就越短。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合作交流、比较探究等形式,找到解决“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怎样拼图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5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多种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我们班的彭远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今天来到书店,准备买一本字典和一套书。(出示例1图)

  提问:一本字典和一套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买1套书比1本字典贵多少元?

  ②买1套书和1本字典共要多少元?

  提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

  (2)彭远手里拿出100元递给售货员。

  教师:看到彭远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揭示课题:说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彭远解决这样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探究:小朋友帮彭远算一算,要买1套书和1本字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试着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算式写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并在投影仪上展示算法,可能得到以下3种:

  方法1:100-27-43=30(元)

  方法2:100-43-27=30(元)

  方法3:27+43=70(元)

  100-70=30(元)

  (2)理清思路,明确方法。

  提问: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

  指名让学生解说每一种方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小结。

  要求应该找回多少元,我们可以从100元里依次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用连减法计算;也可以从100元里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之和,先算加后算减。无论用哪种方法,这道题都需要计算两步。

  2、教学例2

  (1)教师:彭远不仅爱学习,而且还是家里的账房先生呢!你瞧,他把爸爸妈妈的收入、支出都记在账本上了。出示表格:4月1日到15日的收支记载。

  4月1日 爸爸工资收入920元

  4月1日~14日 支出680元

  4月15日 妈妈工资收入970元

  4月15日~30日 支出550元

  结余

  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彭远家收支的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求出4月1日至15日彭远家结余了多少元呢?

  独立尝试解决,全班交流得出以下方法:

  920-680+970920+970-680970-680+920

  (2)在表中补充4月15日~30日的支出记载。

  提问:现在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当学生提出“到30日还有多少元”时,教师说明:“到30日支出后剩下的钱就叫做结余。”

  (3)小组探究:现在已知15日~30日支出550元,你能帮彭远算出4月份的最后结余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各种方法:

  小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彭远同学解决了4月份他家的收支结余问题,真能干!

  提问:你们看,彭远家4月份的收入和开支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彭远家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安排生活开支外,还有一部分结余,说明他们家的生活安排合理,也许这也有彭远这个小账房先生的功劳哟。我们学好了数学,也可以当好家里的小助手呢!

  三、课堂活动

  (1)第74页第1题。先让学生发现信息:小明从家乡到重庆,坐汽车行了120千米,坐火车行了270千米。学生提出问题,再独立解决后交流。

  (2)第75页第2题。学生先观察图,明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

  (3)第77页练习十一第4、5题。

  四、独立练习

  第76~7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全课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1、有效利用已学知识,促进新知的学习。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学中,通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应用题导入新知,唤起学生对此类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回忆,以旧引新,完成知识的迁移。

  2、利用线段图,直观呈现数量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具有形象、方便、直观的特点,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助于学生从直观形象中获取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猜谜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成语,谁能用数学上的数来表示它们?(课件出示)

  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平分秋色十拿九稳,事半功倍

  师:这些都是什么数?你们能说说它们的意义吗?

  2、复习导入。

  ①有8个红气球,10个绿气球,红气球的个数是绿气球的百分之几?

  ②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3千克香蕉,买的香蕉的质量是苹果的百分之几?

  师:想一想,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师:通过回顾和复习,我们加深了对百分数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百分数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巧猜成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理清解题思路,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89页例3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

  (4)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减少了百分之几?

  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交流、汇报解题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可以解决前两个问题并汇报解题方法)

  3、提炼例题。

  根据情境图提炼出例3:我们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4、解决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

  ①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用线段图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②理解题意。

  根据线段图说一说“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应该如何理解。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表示单位“1”的量)

  (2)探究解题方法。

  ①想一想:这样的数量关系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类似,你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②议一议: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③说一说:汇报交流结果。

  方法一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公顷数÷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

  方法二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实际造林的公顷数÷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原计划造林公顷数所占的百分率(即单位“1”)

  (3)解决问题。

  师:结合上面的讲解,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此题?

  (学生汇报)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求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00(1+ )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3)引导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① 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 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4)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人教版数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3)》教学设计第一种: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第二种:1400(1+12%)

  =1400112%

  =168(册)

  2、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3、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

  三、练习

  1、补充练习

  (1)出示练习:

  ①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榨油多少千克?

  ②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菜子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

  (2)分析理解:

  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可以怎样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做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

  课后反思:

  本部分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似,只是相应的分率转换成了百分率。因此,在复习上,我安排了与例题较为相似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对题目的改变,让学生了解二者的联系。因为题型及解题方法几乎都相同,学生学起来也较为容易。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本课时教学的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基于教材的内容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能有效地发挥类比迁移的作用,学生能够借助原有的认知主动建构新知,从而实现知识的同化。由于本节课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实际上与相应的分数乘法应用题非常类似,只是给出的条件是百分数的形式。所以教学时注意以分数乘法应用题为基础,借助知识间的联系,采用对比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新知。

  2、注重引导思考。

  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注重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学生在思考、分析、交流中,通过比较不同的解题思路,能更好地掌握这类应用题,逐渐提高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解法的多样化。

  解法多样化的训练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结构特征及解决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拓宽学生的思路,实现解法的多样化,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一堆沙子用去200t,剩下的比用去的多,剩下多少吨?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表示单位“1”的量并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把用去的沙子吨数看作单位“1”,求剩下多少吨,就是求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即200×=250(t)]

  3、思考:如果把题中的“”改写成“25%”,解题思路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引导学生明确:“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同)

  4、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及改写已知条件的形式,使学生在体验知识迁移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复述信息。

  教师口述信息: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找学生复述教师刚才说的信息)

  (2)提出问题,引入例题。

  师:根据老师口述的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预设

  生1:增加了多少册图书?

  生2: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生3:今年有多少册图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去思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

  学生解答后汇报。

  (2)学习教材90页例4。

  师:用刚才的信息加上同学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课件出示教材90页例4)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国庆节到了,学校为祝贺祖国的生日,要进行迎国庆歌咏比赛,要在校园里拉上彩旗,彩旗是按1面黄旗,2面绿旗3面红旗的顺序组成的。

  出示课件:猜一猜,第13面是什么颜色的?第35面呢?第98面呢?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习。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习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2、做56页第3题。画线段图分析,说一说。

  四、本课小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作业。

  1、教材P56第2、3题。

  2、把你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4、32÷6=5(组)……2(人)

  5

  632

  30

  2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的设计是以创设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学校教育的至高境界。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只有真正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平等,让课堂属于学生,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才能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本教学设计以探究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

  1.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充分交流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鼓励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教学中注重解题方法与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多样,有文字信息、图画信息、干扰信息和可用信息。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选择、处理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并尝试用数和数量表示有关信息,用语言提炼问题情境和问题,实现“问题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8×3=8×4=4×8=

  5×8=8×8=8×6=

  8×2+8=8×7+8=8×3+8=

  2.让学生在黑板前站成4组,每组2名,引导其他学生算一算,黑板前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设计意图:准确地复习表内乘法和进行乘加两步混合运算的训练,有利于对旧知的巩固。利用创设的情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文具店买文具的时候,留心过文具的价钱吗?(课件出示教材78页例3情境图)

  1.观察交流:从这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观察情境图,同桌之间交流不同文具的价钱)

  2.设疑引入:“文具盒8元”是什么意思?(一个文具盒8元)买3个文具盒要花多少钱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并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初步理解物品的单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学习解决问题作铺垫。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分析问题。

  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应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应知道“文具盒8元”这个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排除干扰信息,学会提炼可用的已知条件,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搜集可用的信息作铺垫。

  3.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怎样解答呢?先独立思考,画一画、写一写,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我们知道买1个文具盒8元,就是1个8,买2个文具盒就是2个8,买3个文具盒就是3个8。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3个8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怎样列式呢?想一想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8×3=24(元)或3×8=24(元),用的乘法口诀是三八二十四]

  4.回顾解题过程。

  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信息和问题,以及要解决这道数学题应选取哪些可用的数学信息,怎样列式和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画图法来分析数量关系。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明白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为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p68、69和练一练,P72第1-3题。

  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尝试过用画图、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解决过用列举、转化等策略的实际问题,并在五年级时能够用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学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倍数关系的问题容易掌握。据资料,有人做过前测,在没任何指导和提示的情况下,约有63%检测对象能做对例1的答案。但学生不太关注假设策略的提炼和升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运用策略解决一些特定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如何用假设的策略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两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把握假设后新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媒体出示下面的热身问题,让学生口头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提问:为什么可以用720÷9来计算?

  3、隆重推出例1,并齐读。

  4、谈话:例1与热身题相比,这道题主要难在哪里?(上道题倒入一种杯子,这道题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量。板书“一种未知量两种未知量”)

  5、揭示课题:这道题怎么解答?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这样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并略作解释)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梳理数量关系(基本策略)

  谈话:刚才阅读了题目,想必知道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根据题意想一想,你能找到哪些数量关系?

  学生思考梳理后,汇报并板书:

  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1/3=小杯的容量

  小杯的`容量×3=大杯的容量

  (2)挑名思考方向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使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老师在此明确地告诉大家:可以采用假设的策略,把两种未知量假设成一种未知量,把大杯、小杯假设成同样的一种杯子。

  假设

  相机完成板书“一种未知量两种未知量”

  (3)布置:请大家先联系刚才找到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在作业纸上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作个别指导。

  个人独立完成后,同位分享一下,相互质疑,说说思路。

  (4)全班展示汇报分享(老师巡视时选择几种代表性的解答方法,请学生拿自己的作业纸上讲台展示汇报)。

  预设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提问,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结果会怎样?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杯?(第一个汇报的同学要口头检验一下)

  预设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

  提问,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结果会怎样?6个小杯要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一共需要多少个大杯?

  预设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5)师精心板书一种方程解答,作为范本,强调方程解答的格式和注意事项。

  解:设小杯容量x毫升,则大杯容量3x毫升。

  6X+3x=720

  9x=720

  x=720÷9

  x=803x=3×80=240(口头检验)

  答:小杯容量80毫升,大杯容量240毫升。

  假设

  (6)小结,相机完成板书“一种未知量两种未知量”

  调整

  三、反思过程,提炼策略

  思考:

  ●解答例1的开始,我们遇到怎样的困难?

  ●你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

  ●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

  ●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

  即:假设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假设是要注意什么?假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四、比较回顾,丰富策略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如果学生想不出,师提示)如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把除数当成整十数试商,276÷43,把43假设成40试商;把接近整百或整十数,估算出大致的结果,298×41可以看做300×40进行估算;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把大数假设成小数相等,或者把小数假设成河大数相等,利用和与差的关系求出两个数……

  五、应用巩固,内化策略

  1、完成练一练

  根据例1的结构特点,换成桌、椅子的价钱素材编题。

  出示“练一练”:

  1张桌子和4把椅子的总价是2700元,椅子的单价是桌子的1/5。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

  让学生按讨论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规定学生统一用方程解答,写在书上。核对,师巡视抽改。

  六、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一第一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2、做练习十一第二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题与前面例1的不同之处(3大4小,而例1练一练均是1大几小)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假设?如果加上全部用小货车来运,一共需要多少辆?假设全部用大货车?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3、做练习十一第三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读一读题目,并对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再提出假设,并列式解答。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假设的,怎样解答的。

  七、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送同学们一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华罗庚爷爷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假设

  一个未知量两个未知量假设都是同样的大(小)杯

  调整

  解:设小杯容量X毫升,则大杯容量3X毫升。

  数量关系6X+3X=720

  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9X=720。

  大杯的容量×1/3=小杯的容量X=803X=240

  小杯的容量×3=大杯的容量答:小杯容量80毫升,大杯容量240毫升。

  附:板书设计

  略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还认识我吗?喜欢数学吗?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李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生活,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

  大家都逛过超市吧,我们一起去看看超市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几幅超市画面,定格一张。4个信息,每盒有4个蛋挞,有6盒蛋挞,每个蛋挞3元,每个面包5元。)

  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每盒有4个蛋挞,有6盒蛋挞,?

  1、师: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同意吗?怎样解答?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学生回答,因为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或者学生说,因为每盒有4个蛋挞,求6盒蛋挞,用乘法计算就是一共有多少个?

  孩子们真能干!继续

  师: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课件出示),买一盒蛋挞多少钱?那必须得知道哪些信息?同意吗?可不可以补充有6盒蛋挞,每个面包5元这两个信息?为什么呢?(解决问题时要选择与问题相关联的、有用的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把信息补充完整出示,(每盒有4个蛋挞,每个蛋挞3元)

  那么我们补充的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学生答:因为是求4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因为每个的钱乘以个数就能够得到总的价钱。是的,每个的价钱是物品的单价,个数是数量,一共的钱就是总价,我们通常用单价乘数量就可以得到总价。

  师:同学们,你们真能干,已经能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授。

  师:回忆一下,解决问题一般分哪几个步骤呢?(学生回答,师贴板书,

  3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师:接下来我们就按这个步骤来解决超市中售卖保温壶的问题吧。(课件出示题目)。请同学们拿出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

  (老师巡视指导时追问,你为什么先求这个问题?方法的不同。对比它的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阅读与理解。(预设,学生说,在阅读理解这里我知道了已知信息是……,要求的问题是……)老师立即贴黑板。

  师:12箱这个信息是在哪里找到的?我们在阅读理解时就要从文字或者图片中去寻找信息,图文结合。

  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学生汇报,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

  列式:12x45=540(元)

  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

  540x5=2700(元)

  综合算式:12x45x5

  =540x5

  =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同意他的做法吗?你有什么问题问问他呢?

  师:你是根据怎样想到先算每箱卖多少钱的?

  生答:我根据每个保温壶是15元,每箱有12个想到的,老是迅速贴思路图。师:又是怎样算到一共多少钱的?贴。

  师:和他一样,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真棒。(学生回位,单子留下。)

  师:同学们,看这个思路图,我们一起来说说这种方法是怎样解答的。根据已知信息每个45元,一箱12个,用乘法可以求出每箱多少钱(添乘号),然后再用每箱价钱和卖出了5箱这两个信息,又用乘法就能求到了一共卖了多少钱?(添乘号)

  师:按照这样的思路好多同学用了分步计算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比较这两种解答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生答。

  (相同:解答思路相同,都是先求一箱卖了多少钱,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不同:分步计算时用了2个算式来解答,综合算式解答是由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计算的连乘的综合算式。板书“用连乘”今天我们就是用连乘来解决问题的)

  方法二:

  师:除了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汇报: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列式:12x5=60(个)

  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

  60x45=2700(元)

  综合算式:12x5x45

  =60x45

  =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师:也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照黑板上的方式介绍一下这种方法的思路吗?学生说老师贴,用每箱12个乘一共有5箱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到一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用求到的数量乘每个保温壶的单价,就求到了一共的价钱。

  回顾与反思。

  1.这个题我们解答正确了吗?还要怎么办?(生:检查------)你是怎么检验的`?(重算一遍)

  我们做的第一种方法的结果和第二种的结果一样,可以互为检验。用两种方法都算出来,一共卖了2700元,证明做的结果是正确的。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全班口答。

  (课件出示两种方法)

  2.师:刚才我们用了两种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请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小组讨论。

  (相同:结果相同,综合算式都是用连乘来解决的。都用到了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这个数量关系。第一种方法的第一步是用单价乘数量求到每箱一共卖的总价;第二种方法的第二步也是用单价乘数量求到5箱一共卖的总价)

  不同:解题思路不相同。方法一是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方法二是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解题思路不同找到中间问题就不同。解决问题时找准中间问题是关键,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殊途同归)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们一起看看有关问题解决的微课。

  看了微视频你想说点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用连乘解决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来解决吗?

  三、巩固练习。

  1.小红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2圈,跑道每圈长400米,他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预设:这道题可以有两种方法计算。一种,先算7天一共跑了多少圈?再算一共跑了多少米?第二种方法就是先算一天跑了多少米?再算7天跑了多少米?

  2.开放题。补充一个信息和一个问题,让它变成用连乘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扇窗子安装8块玻璃,

  ?

  老师巡视。汇报。

  师:适时表扬,真能干,同学们真棒,今天学了新知识的连乘问题就知道运用了,我太佩服你们了。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想学什么?

  师: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认真分析,理清思路,就能解决更多的其他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3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3、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XX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五、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六、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七、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八、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12月)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九、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

  十、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及圆环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圆的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部分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圆的半径与它的外切正方形及内接正方形的边长的特殊关系,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下两点:

  1.注重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知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画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题策略中的基本策略。它是通过各种图形帮助学生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

  2.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设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来算出两种图形之间的面积差,使学生在不同的计算过程中感受到两种图形面积之间的`变量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纸卡圆规彩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图形世界是美丽的、奇妙的,世界因为有了五彩的图案而更加美丽。谁来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美丽的图案?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课件出示教材69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物体吗?外方内圆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外切正方形,外圆内方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内接正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怎样求这两种图形的面积。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轻轻悄悄地又来了。小朋友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师:你们的春天真美!汪老师眼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百花争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师在黑板上先摆一朵花

  师:瞧!黑板上现在就开了一朵花!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

  生:5片

  (板书:5)

  师:老师再来摆几朵!

  (2)师在第二行摆2朵

  师:看,第二行我摆了几朵花呢?

  生:2朵。

  师:第二行用了几片花瓣呢?

  生:10片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摆一朵花用5片花瓣,摆两朵花要用2个5片,就是10片。

  师:2个5片是10片。(板书:2个5)

  师:10和5比,10是5的几倍呢?

  生:2倍

  师:为什么呢?

  生: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是5的2倍。(2倍,2个)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试一试呢?

  (板书:10是5的2倍)

  (请3~4个学生回答)

  (3)学生摆花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能摆几朵呢?

  生:3朵

  师:是吗?我们同桌合作摆一摆。

  师: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们摆了几朵?

  生:3朵。

  师:没摆之前你们为什么快就知道是3朵呢?

  生:3个5片,就是15片。

  (板书:3个5)

  师:15和5比,你也能这么说吗?

  生:15是5的3倍。

  师:你真是聪明,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

  (请个学生回答)(齐说)

  师:那为什么15是5的3倍呢?

  生:因为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是5的3倍。

  (4)练习

  师:15和5比,15是5的3倍。35和7比,35里面有()个7,35是7的()倍;

  师:全体男同学来回答,28里面有()个4,28是4的()倍。

  (5)学生摆花

  师:如果我有20片花瓣摆花,说说这样的花我能摆几朵呢?

  生:4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

  预测1:

  生:因为4个5是20,所以是4朵。

  (板书:4个5)

  预测2: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因为20是5的4倍,所以是4朵。

  师:现在20和5比,求20是5的几倍,你能列算式吗?在草纸上写一写。

  (5)教学除法算式

  20÷5=4

  师:我请一位同学说说算式是怎么写的。

  师:你们都是这么写的吗?那么20÷5=4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0里面有4个5;20是5的4倍!

  师:真行!谁能把这两句话完整又流利地说一说!

  (3~4个)

  师小结:求20是5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师:这里汪老师还要提醒一下,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4的后面倍不用写。

  师:15是5的3倍,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写在草稿纸上)

  生:15÷5=3

  师: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2个人)

  师:真不错!看来求10是5的几倍没问题了吧!我们一起来列算式!

  (板书:10÷5=2)

  师:同桌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师:我想听听你们怎么说的,可以吗?

  (5)小结

  师:同学们,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倍数问题,我们通常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下面跟随汪老师走进生活,去找找生活中这样的数学问题,去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尝试运用,解决数学问题

  (1)师:春天可是个锻炼身体的好季节。

  电脑出示运动图片

  师:瞧!这里可真热闹!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呢?

  生:拔河,跑步

  师:跑步有几人呢?拔河的有几人?

  师:那么拔河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呢?谁来说一说?

  生:4倍

  师:怎么列算式呢?

  学生列式:16÷4=4

  师:谁来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生:16里面有4个4,16是4的4倍。

  师:越说越好了!

  (2)师:操场的这里也很热闹,你都看见了什么啊?

  师:数一数,丢手绢的有几人,唱歌的有几人呢?

  师: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

  师: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师:异口同声告诉我算式

  师:这里有两个8,除号前的8表示什么?除号后的8表示什么?

  师:解释得很清楚,求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列式时就得是丢手绢的人数去除以唱歌的人数。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身边的倍数问题还有很多,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了知道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有关倍数的数学问题吗?

  师:听清楚了吗?好,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在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2、统计图中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吗?认识吗?

  生:统计图

  师:这张统计图大家可能都认识,上学期学习统计的时候就出现过!当时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发现了这些数学信息。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能发现什么新的数学信息呢?

  师:我也发现了,你们看!

  小结:同样一张统计图,但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发现统计图中还有倍数关系。

  3、师:好,下面咱们走出校园到郊外去看看!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些什么的数学问题呢?

  师:同学们不仅问题提得好,回答的也不错,所以送你们几个灿烂的笑脸。

  4、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师:白色的笑脸有几个?

  师:下面拿出准备好的两支水彩笔,在笑脸上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学生涂色

  师:红色的笑脸有几个?绿色的笑脸有几个?他们存在什么倍数关系呢?

  四、拓展延伸

  1、师: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啊?

  2、师:最后我再来考你们一道题目,小朋友今年6岁了,妈妈36岁了,你知道妈妈的岁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吗?

  生:4倍。

  师:这么快怎么知道的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呢?

  生:7倍

  师:你怎么算出来的呢?

  3、师:在美好的春天,听着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我感到特别的温暖。希望同学们趁着好季节多出去走走,去发现更多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1-17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数学教学设计06-20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05-17

人教新课标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06-17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4-11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07-08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01-20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1-31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