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1 18:51:0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例3、“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两积之和等于已知的总和和含有小括号的方程的解法,并会列方程解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

  【复习导入】

  1.解方程。

  2x-3=5 4.5+3x=13.5

  2.妈妈买了2kg苹果和3kg梨,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计算,并说出数量关系。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4×2+2.8×3=13.2(元)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实际问题与方程。(出示课题)

  【新课讲授】

  1.教学“列方程解两积之和的应用题”。

  (1)出示情景图。

  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2)列方程并解方程。

  让学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方程。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3=13.2

  2x+8.4=13.2

  2.教学例题3。

  出示例题3。

  把上面的例题改成例题3:妈妈买了苹果和梨各2kg,共付10.4元,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提问:这道题与上一题有什么异同?(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和上个例题一样;只是部分数字进行了改动,解题方法也和上题一样)

  学生独立解答。

  (1)学生审题,说出解题思路。

  (2)口头列出方程:2x+2.8×2=10.4。

  (3)在课本上写出解答过程。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引导总结解法:

  (1)用未知数x表示每千克苹果的价钱。

  (2)根据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列方程。2x表示苹果的总价,2.8×2表示梨的总钱数。

  (3)根据解2x+2.8×2=10.4这个方程的方法,把2.8×2先算出来,把2x看作一个整体,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的类型来解方程。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2=10.4

  2x+5.6=10.4

  2x+5.6-5.6=10.4-5.6

  2x=4.8

  2x÷2=4.8÷2

  x=2.4

  (4)经检验,x=2.4是方程的解。

  3.探究第二种解法。

  提问:除了上面的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试着用另一种方法列出方程,说出自己的思路)

  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板书:(苹果的单价+梨的单价)×2=总钱数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x+2.8)×2=10.4

  讨论:这个方程怎样解?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解这个方程时,可以把小括号内的2.8+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8+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

  板书: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2.8+x)×2÷2=10.4÷2

  2.8+x=5.2

  2.8+x=5.2-2.8

  x=2.4

  4.比较两种解法。

  提问:例3中的两种解法列出的方程有什么联系吗?

  方程1:2x+2.8×2=10.4

  方程2:(2.8+x)×2=10.4

  学生自由发言。

  讲解:从第二个方程到第一个方程,实际是利用了乘法分配律;从第一个方程到第二个方程;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77页“做一做”。

  这道题,数量关系为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已知四张门票共11元。从插图中可以看出,成人票、儿童票各2张。

  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又学会了解哪些类型的方程?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小结:这节课我学会了两积之和等于已知的总和及含有小括号的方程的解法。

  【课后作业】

  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4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

  教材说明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1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建议

  1.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1.情境图。

  教材首先由学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然后小精灵提出问题:“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学生呢?”从而引起学生的讨论:还可以用编号的形式给每个学生编个号码。接下来,教材说明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探讨用编号的方法来区分班上的学生。这样引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部分内容也可以结合后面的例1来教学,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然后在班上交流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再来展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数字编码现象,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广泛存在、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引出数字编码,使数字编码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和有趣,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当老师提出学生能发现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时,也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2.例1。

  例1是通过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来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同时通过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的功能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由编辑室经常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这个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出,让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呢?接下来,教材用一组连续的示意图展示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先是一个小女孩把信件投入邮筒中,然后邮局(所)把收集起来的信件通过机器分拣,机器能根据每封信上面的邮政编码进行分类,再把信件传递到收信人所在地的邮局,最后由邮递员根据具体的地址来投递信件。了解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后,小精灵给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你知道本地的邮政编码吗?你想知道这些数字是怎样编排的吗?引导学生来探索邮政编码中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

  邮政编码是代表投送邮件的邮局的一种专用代号,也是这个局(所)投送范围内的居民与单位的通信代号。教材这里呈现了一个标准信封的正面,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邮政编码的结构: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448268。它的前两位数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如44表示湖北省;第三位数表示邮区代号,如448表示湖北省荆门邮区;第四位数表示县(市)的编号,如4482代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邮局;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所以448268表示的就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邮电支局的投递局。同样,邮政编码100009表示的是——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邮电局的投递局。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接下来介绍邮政编码作为我们国家的邮政代号在信件传递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通过小精灵揭示:有了邮政编码,机器就能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如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父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爷爷奶奶住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等。并要求学生设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如向邮局工作人员或邮递员咨询、查阅邮政编码书籍等。在学生汇报了收集的邮政编码后,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吗?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老师再进行补充或总结。这里可以利用教材的示意图来介绍,也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动画动态地展现信件传递的流程。

  学生了解信件的传递过程后,老师接着提出问题: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这些数字又是怎样编排的呢?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收集来的邮政编码的相同点: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或是调查的结果来讨论邮政编码的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如果大部分学生课前已经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一个邮政编码来进行说明,比如学校的邮政编码的组成。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在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看法后,结合教材给出的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它的组成,也就是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某个邮政编码给出它的组成,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如果学生课前没有调查,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然后老师再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说明邮政编码的结构和组成(可配合多媒体课件),最后再结合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了解它的组成后,再让学生试着就某个具体的邮政编码给出具体的说明,比如结合例1下面的“做一做”,再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邮政编码是怎样组成的。

  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下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先互相交流讨论一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23页至24页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四、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情感态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课时安排:

  3课时

  1.可能性………………………………2课时

  2.掷一掷………………………………1课时

  课 时 教 案

  课题: 第四单元:可能性(1) 第x 课时 总序第x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xxxx年xx 月xx 日

  执行时间:xxxx 年xx月xx日

  教学内容:教材P44例1及教材练习十一第1、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抽签卡纸、盒子、彩色球、铅笔。生:棋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猜一猜是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2.师揭题:学生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性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3.出示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学生可能会说:铅笔。

  师追问:确定吗?让学生肯定回答一定是铅笔或确定是铅笔。

  4.出示奖品铅笔,并说明这是奖励表现秀的学生的,希望大家都能努力。

  二、互动新授

  1.引入: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

  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活动: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3.抽签指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

  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

  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

  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

  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 不可能 一定)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红棋子,二号盒子放的有红棋子和绿棋子。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等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连一连,教师发彩色球让学生验证摸一摸,再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连。

  4.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2.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而“可能”是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它通常包含经常、偶尔两种情况。

  作业:教材练习第47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可能(不能确定)

  可能性 不可能

  (完全确定)

  一定

  课题: 第四单元:可能性(2) 第x 课时 总序第x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xxxx 年xx月xx日

  执行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教学内容:教材P45~46例2、例3及练习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盒子、彩色棋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

  (1)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①太阳( )从东边落下。

  ②明天( )考试。

  ③冬天( )会下雪。

  ④掷一枚硬币( )正面朝上。

  (2)盒子里有3个红棋子和1个黄棋子,任意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棋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红棋子也可能是黄棋子。因为盒子里面既有红色棋子也有黄色棋子。

  质疑: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说,红色棋子摸到最有可能,因为盒子里红棋子比黄棋子多。

  2.导出课题:看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二、互动新授

  1.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

  出示教材第45页例2情境图。

  (1)引导:在盒子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2)(继续出示情境图做实验部分)有一个小组做了一次实验,他们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同学们观察他们摸完20次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摸出红色的多,蓝色的少。)

  (3)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蓝棋子的可能性小。)

  (4)质疑:假如再摸一次的话,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红色),那是不是一定能摸到红色呢?

  (不一定,因为蓝色摸到的可能性虽小也有可能会摸到。)

  2.动手操作。

  (1)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都装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请小组仿照教材的实验,自己摸一摸,并由小组长记录结果。

  小组操作结束后,汇报记录结果,并根据结果说一说你盒子里哪种颜色的棋子多。并追问: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

  指名小组汇报,对不同结果的小组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小结: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板书)

  (3)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抽奖、买彩票等。并由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3.出示教材第46页例3。

  (1)先让学生观察出示的记录结果,再指名回答例题中的问题。

  (从试验记录可以看出,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红球15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红球的次数。另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 4次,摸出红球16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摸出红球的次数。

  八个小组一共摸到红球123次,摸到黄球37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也就是说,从盒子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在,黄球的可能性小。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盒子里红球多,黄球少)

  (2)引导小结方法: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相关时,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再汇报。并说出为什么这么想。

  引导学生总结:在总数中占的'颜色多的可能性大,占的颜色少的可能性小。可以进一步渗透“公平”的思想与画法。

  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能得到的信息,再说一说。

  (盒子里红色的棋子多,黄色的棋子少)

  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数量的多少吗?(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并记录结果。)

  四、拓展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3.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

  作业:教材练习第47~48页练习十一第5、8题。

  板书设计:

  大←→数量多

  可能性

  小←→数量少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

  第四章《简易方程》第一小节《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作者及工作单位

  陈兴友 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庙梁小学

  教材分析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这是学习代数知识的起步。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方程的基础。能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2、用字母表示数是便于理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现实生活)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好理解所学知识都有帮助;同时也渗透着函数思想。

  学情分析

  1、本单元的知识大多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过程。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时,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越实例的具体性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2、让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3、如何让学生从以往的数转化到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让学生明白:用字母可以表示一切数或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3、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

  2、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使学生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索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能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就认识了这样的一些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板书课题)

  二、回顾旧知,铺垫新知

  1、(1)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小数,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的?

  (2)这些商品的价格你想了解一下吗?注意小数部分的读法,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个位上的数。

  你能用角或分做单位说出下面物品的价钱吗?

  2.旧知铺垫

  以“元”为单位,3角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元?你是怎么想的?

  (1元是10角,1角是1元的十分之一,3角是1元的十分之三,所以3角就是十分之三元。)

  用小数表示就是0.3元。

  3.初步认识两位小数。

  (1)5分和48分都是以什么为单位的?

  如果以“元”为单位,1分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元,用小数表示呢?你是怎么想的?(1元=100分,1分是1元的百分之一,就是1/100元,也就是0.01元。)

  (2)5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元呢?48分呢?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4)5分是( )元,你是怎么想的?(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1分是1元的百分之一,5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五。)

  百分之五元可以写成小数0.05元。

  (5)48分是( )元,你是怎么想的?(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1分是1元的百分之一,48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四十八。)

  百分之四十八元可以写成小数0.48元。

  三、探究新知

  1.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3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你是怎么想的?

  2.进一步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下面,我们请尺子来帮助我们认识小数。

  (1)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你是怎么想的?

  (2)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3)把4厘米和12厘米改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

  (4)观察一下,这二个小数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1份就是0.01米,表示其中的4份就是多少米?表示其中的12份呢?你是怎么想的?

  3.自主探究三位小数的意义。

  (1)拿出你的尺子,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教师拿出一把米尺),我这里有一把米尺,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毫米?1毫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你是怎么想的?

  (3)0.001米小数点和1之间为什么要多写二个0?(因为1毫米是1米的千分之1,少二个0,就是十分之一了。)

  (4)这几个小数跟前面的不太一样,你们能读准吗?学生齐读三位小数。

  (5)观察一下,这三个小数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1份就是0.001米,表示其中的40份就是多少米?表示其中的105份呢?你还能想到什么?

  4.

  总结归纳小数的意义。

  (1)看黑板,哪些是一位小数?哪些是两位小数?哪些是三位小数?

  (2)从分数往小数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从小数往分数看,一位小数可以表示怎样的分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

  谁能连起来说说。

  总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你还能想到什么?能说得完吗?这就是小数的意义。

  (3)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巩固拓深认知

  1.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汇报。

  (提示:7角3分可以看作多少分,这样改写就比较容易了。)

  2.数形结合(练一练)。

  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些图,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第一个图是把什么看做整数“1”?将这个整数“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第二个图呢?第三个图呢?

  学生自己填,再汇报。说说每题你是怎么想的?

  观察这些图形,你还能想到哪些分数和小数?

  判断这些小数各是几位小数?为什么?(小数部分有几位就是几位小数。)

  3.练习四1

  我们把整数“1”用一个正方形来表示,你能根据要求涂色,并填出相应的小数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找规律),并能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会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如何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附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会的学生跟着哼唱。轻松课前的气氛。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刚刚的歌曲熟悉吗?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卡通形象?(让学生说)老师最喜欢喜羊羊,因为它聪明又乖巧(课件出示喜羊羊图片)那请你猜一猜,下一个会出现谁?第三个呢?接着猜。第四呢?第五个呢?第六个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你真聪明,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找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从最近受学生欢迎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进入了课堂,并且开始初步探索他们感兴趣的卡通形象的排列规律,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探究简单的周期规律

  师:请你先闭上眼睛,老师带你去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课件出示图片),看,这地方你们认识吗?对了,我们来到了喜羊羊他们生活的地方——青青草原。来到了这个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青青草原被装扮的好漂亮啊!

  师:恩,的确,草原上盆花似锦,彩灯高挂,彩旗招展,好美呀。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上其实也蕴含着数学的许多奥妙。老师截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大,请大家仔细观察。

  一.(出示教材例1主题图)师: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了哪些物体?

  生:盆花、彩灯、彩旗;

  师:恩,你观察的真仔细。

  师:那这些物体的摆放有规律吗?谁来说一下盆花的摆放有什么规律?

  生:一盆蓝花,一盆红花。师:恩,你真聪明。也就是说几盆为一组呢?

  生:两盆花为一组。

  师:恩,你讲的真棒!那我们可以在图中这样表示出来。(教师电脑演示)

  师:那彩灯、彩旗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你能照着样子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吗?(学生自己圈一下,体会每组有几盏彩灯?每组有几面彩旗?)

  二、汇报结果。

  师:那谁来说说看彩灯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应该是几盏为一组?每组的几盏灯分别按怎么样的顺序排列的呢?

  生:3盏灯为一组,每组的三盏灯分别是按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那彩旗呢?谁来说?

  生:每四面为一组,分别是红色、红色、黄色、黄色。

  师;恩。说的非常棒。

  师:其实啊,像这里的盆花、彩灯、彩旗它们都是每几个为一组,一组一组依次重复排列的。(板书:依次重复排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选择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把生活中按规律摆放的盆花、彩灯、彩旗等场景与喜羊羊与灰太狼生活的草原结合起来,把学生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不同物体排列规律的观察上来。其实要让学生说出各类物体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在设计此环节时,我注意了这么一点:特别是在交流时,应该在学生自由汇报的基础上,老师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为下面的计算法解题策略作一个铺垫。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那首先我们来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

  看到几盆花?

  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谁来猜一猜。(请几个

  学生猜一猜)那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先把你的解决过程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比一比,你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开始。

  3.全班交流。

  引导:谁愿意把你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适时板书:画图、推想、计算)

  生1:画图的策略:o ● o ● o ● o ● o ● o ● o ● o(o表示蓝花,

  ●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15个,正好是蓝花。)

  生2:推想的策略:左起,第l、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像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把它叫做推想的方法。

  生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师板书: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每2盆花为一组)。7表示什么意思呢?(一共有这样的7组)。注意7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是指接下来一组的第一盆,与每组的第一盆颜色相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研究观察物体排列规律以及自主的探索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我在设计时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种方法,并没有急于的进行优化策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自己优化、选择合适的策略。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1)师:我们再来看看彩灯,用你喜欢的方法思考:“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质疑思考:为什么除以3?(每3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余数2呢?表示什么意思呢?(接下来一组的第二盏是紫色的灯。)

  师:那根据第17盏灯是什么颜色很快的说出18盏灯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恩!真棒!你是怎么想的呢?那你们会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吗?试试看。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学生汇报计算过程。表扬学生。

  除数为什么是3?(每三盏灯为一组)那这里没有余数怎么办呢?也就是说这个物体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呢?

  如果没有余数呢?(强调:有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物体相同;如果没有余数,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一个物体相同)

  (3)重点比较:通过两题的解答,你认为用哪种方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更简便?(计算的方法最简便。)

  师:是的,用计算的方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既快又准确。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解答。

  (1)师:这里还有彩旗,请大家用计算的方法,求求看。

  (2)总结提炼:这些题为什么都要除以4?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设计意图:在提倡运用多种策略解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觉实现策略优化,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看活动图片:练一练第1题。

  (1)引语:跨过草原,让我们一起进入羊村,来到羊羊学校,看看小羊们都在干些什么吧!

  (2)出示喜羊羊,瞧,喜羊羊正在勤奋刻苦,研究黑白棋子呢!看,他摆的棋子有规律吗?请你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发现的规律。指名说说规律。(每三颗为一组,两颗白子,一颗黑子)

  提出问题:如果继续摆下去,猜一猜,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口头汇报,并说说怎样想的)

  (3)第100枚呢?(学生动手做一做,指名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1)引语:美羊羊的手工制作多棒呀,她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条彩色手链呢,瞧,多漂亮呀!如果按照这个顺序串下去,第18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

  (2)学生口答。

  3.画图形:

  练一练第3题。

  师:出示戴着眼镜的慢羊羊结合想想做做3,同学们,聪明的你能出色的完成慢羊羊村长交给你的这个任务吗?

  (1)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看来啊同学们还学得真棒,慢羊羊难不倒我们。准备奖励我们一下。可是懒羊羊不服气了,这有什么难的,我还会自己设计按规律摆放的图形了!出示思考题,学生思考。你觉得懒羊羊摆放的图形有规律吗?如果按照这样摆下去,第17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

  (2)学生讨论,反馈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指导。小结:所以我们在找规律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看清是从哪一个图形开始找起的。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主要是基础性练习,同时也有开放性、拓展性练习,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最后一题拓展,更加强调了有时物体摆放的规律并不一定要从第一个找起,有时是从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开始才有规律的。所以找规律一定要仔细、认真。

  六、全课小结,回顾与反思学习过程

  1.同学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在那么多解决找规律问题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2.我们今天找到了许多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许多问题。其实大自然中也蕴藏着很多的有规律的现象……

  欣赏大自然的规律。(草原上春夏秋冬,月圆月缺的变化……)

  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红绿灯的交替变化)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内容的回顾和小结,有效落实三维目标,通过对自然规律、生活中规律的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后老师给你们留了个作业:

  自己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图形,并把规律圈出来。然后求出第28个是什么图形。发送邮箱:。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解题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究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通过探索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初步体会化复杂为简单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感悟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游戏吗?老师说一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看谁能最先猜出来。

  一颗小树五个叉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谜底:(手)

  出示课件,让学生举手回答谜底,并作表扬或鼓励。

  1、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张开)师:张开的五指中有了一些空隙。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同学们看一看,3根手指中有几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5根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比如路灯、公路边上的树和摆放的花盆,它们之间都有间隔。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有间隔,那么在数学上我们把研究与间隔有关的问题叫做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二、构建模型

  1、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在植树问题中,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两端都栽,一种是只栽一端,还有一种是两端都不栽。今天这节课我们只学习“两端都栽”的情况(课件出示三种情况)。板书:两端都栽。那么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出示课件,板书棵数、间隔数)当只有3棵树时,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呢?4棵树时有几个间隔呢?5棵树呢?现在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有10棵树呢?50棵树呢?100棵树呢?那么你们发现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数少1)那谁会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下呢?(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出示板书)

  3、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出示招聘启示:我们学校将对校园进行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师设计一份植树方案,择优录取。同学们想成为这名设计师吗?出示设计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1)说说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举手回答)

  (2)判断:下面哪种情况是一边种树呢?下面哪幅图是两端都栽的情况呢?(课件出示)

  (3)分析题意。

  “全长20米”是指小路的总长(板书:总长);“一边”是小路的一侧,指左边或右边;“每隔5米栽一棵”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简称“间距”(板书:间距)。“两端要栽”指起点与终点处都要栽。

  (4)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5)学生汇报交流。

  (6)反馈答案:

  方法1:20÷5=4(棵)

  方法2:20÷5=4(段)4+1=5(棵)

  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算式中的“20”表示什么呢?“5”表示什么?“20÷5=4(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4+1=5(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课件演示分析过程)

  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2、试一试。师: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看看谁还会?课件出示例题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

  3、巩固新知师:恭喜大家,顺利完成了任务!你们还想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吗?

  (1)出示第一关:说一说。让学生自己读题,抢答。

  (2)同学们真棒,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整理一下,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老师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完成手里的学习单)学生完成后汇报交流(投影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拓展练习。同学们真棒,这两道关卡都没有难住同学们,现在还有最后一道关卡,如果你能闯过最后一关,那今天这节课就要给同学们打100分了。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学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35×6=210(米)

  (6)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

  (7)有谁听懂了这个算式的意思,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回顾小结

  这么难的题目让你们解答出来了,看来今天收获一定不少?谁来说说你今天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总长÷间距

  总长=间隔数×间距

  间距=总长÷间隔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具准备

  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 = 1.2× =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 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三、运用

  1、做一做:3.2×2.5= 0.8 2.6×1.08=2.708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页8题,P9页11、14题

  个人修改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12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板书设计: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中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3.有机结合地方教育资源、我国在方程史上的贡献等内容渗透健康生活方式,爱家乡、爱祖国的数学文化等积极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天平)。

  (结合课件演示)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天平(平衡了)。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

  还可以怎样表示?(50×2=100)

  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提问:这两个等式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

  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关系。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50<100,100>50)

  二、认识方程

  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

  猜想:为了让天平达到平衡,小芳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指其中平衡的情况)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学生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指出:真不简单!同学们能想到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物体的质量。这些字母表示的数咱们事先不知道,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未知数。

  感悟:人类能够将未知数用一定的字母表示,并且让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发明了“天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后来数学家们又用各种符号表示未知数。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表示未知数。这种表示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交流:三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怎样表示?另外两幅图呢?

  (X +50=100 X +50<100 X +50>100)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眼见为实!

  这时候,咱们该用哪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X +50>100)

  表达:(放下物体后)为了使天平继续达到平衡,小芳利用砝码进行了各种调整,请你也用关系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X+50<200、X+50=150、2X=200)

  2.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

  ⑴讨论分类依据

  现在黑板上8个式子(50+50=100,50×2=100,50<100,100>50,X +50>100,X+50<200、X+50=150、2X=200),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分类的标准,再和同桌讨论一下。

  ⑵动手操作

  讨论结束后,从信封里拿出8张写着式子的纸条,按照你们的标准分一分。

  ⑶交流反馈

  哪个小组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你的分法?告诉大家,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展示学生的三种分法

  a.按是不是等式分成两类;

  b.按有没有未知数分成两类

  c.同时按是不是等式和有没有未知数分成四类。

  根据分类的标准咱们来看一看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①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

  ②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③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

  ④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⑷揭示概念

  揭示:像50〈100、100〉50 、50+50=100、50×2=100这些式子大家都比较熟悉,而X +50>100、X+50﹤200这类式子比较复杂,我们到初中会更深入地了解它。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黑板上另外三类是方程吗?为什么?

  3.判断深化理解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60+23>708+x50÷2=25x+4<14y-28=355y=40

  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4.描述生活

  ⑴说饮食(以图的形式呈现)(看图列方程)

  ①萝卜——“如皋萝卜赛雪梨”。

  【图示:三只萝卜各x克,共重450克。(台秤)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三香斋茶干——“只此一家”。

  【图示:每袋x元,共4袋。一共24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③白蒲黄酒——“液体长寿面包”。

  【图示:一只杯子200毫升,另一只杯子x毫升,共500毫升的黄酒。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先不出现数字)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与这瓶酒的净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给出信息后,提问:根据给出的信息,你会列方程吗?

  提问:如果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变一变,你还会列方程吗?(300+y=500)

  如果再变一变呢?(z+1.5z=500)

  追问:刚才,同学们都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⑵话运动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录音配合图片文字)

  ①播放录音(配图):“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张大爷每天早饭后忙完家务,就去休闲广场散步。他每分走x米,经过5分,正好走完400米。

  屏幕显示文字:每分钟走x米,经过5分钟,正好走完400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散完步,张大爷就去打太极拳。老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每排x人,共6排。前面还有两名教练示范,一共有62人。

  屏幕显示文字:每排x人,共6排,前面有两名教练示范,共62人。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⑶赏美景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

  ①护城河边,有两个著名的景点,它们的历史可悠久了!

  【显示文字:水绘园有x年的历史,定慧寺比水绘园的历史长1000年,已有1400年历史。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古城如皋有内、外两条城河环绕,沿着护城河走,你会发现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桥。

  【显示文字:内城河上有x座桥,外城河上有x+5座。一共有29座桥。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如皋的盆景久负盛名,屡获大奖。

  左边这一盆叫(层云叠翠),右边这一盆叫(蛟龙穿云)。它们都是名贵的盆景。

  【显示:“层云叠翠”盆景的价格是x元,“蛟龙穿云”的价格是它的2倍,一共360000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再带你去一览“天下第一大寿星”的风采。很高是吧!小明也正在这里游玩呢!你找到他了吗?跟寿星像比怎么样?

  【显示:小明高x米,寿星像总高度是小明身高的30倍还多1米,寿星像高49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应用

  【课件播放达能佳钙饼干广告视频】

  提问:为了创意的需要,广告中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据调查,关于饼干本身的一个重要信息却是可靠的。你捕捉到了这条信息了吗?(1包佳钙饼干的钙含量=3杯牛奶的钙含量)

  咱们消费者可得明明白白消费!关于这条模糊的信息,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更为详细的信息?(根据学生提问揭示相关信息。)

  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用方程表示三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结合课件演示)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小数乘法》第6时的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把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并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围绕“乘法的分配律”这一核心知识,通过“王老师要为幼儿园买香蕉、苹果各14千克,她带了150元钱,够吗?(香蕉5.6元/千克,苹果4.4元/千克)”的相关图片、信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应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表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整数乘法中,已经掌握了乘法的三种运算定律,会进行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五年级再一次安排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简算方法的有效迁移,学会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并能利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混合运算实际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正迁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归纳概括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案例描述

  自学自研,教室里静得出奇,孩子们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享受着独立思考的快乐;小组交流开始了,组长有序的组织,教室里热闹起来,你补充,我纠错,他质疑……合作的氛围热烈而真诚。当教室里慢慢静下来的时候,小组交流结束了,全班展示交流开始:

  师:老师刚才发现,九组组长对本组6号进行了有效的帮助,她为小组赢得2分!刚才老听到二组有掌声响起,请二组组长起立,告诉我们为什么?

  生:(二组组长杨宇宁)因为我们组的1、2、3、4、5号同学全没做出那种简单的方法,而6号同学做出来了,我们给他掌声鼓励!

  师:真好!我们还学会了激励性评价!现在,我们目光聚焦前黑板,请对抗组来点评1组的展示。

  (二组朱琪大方地走上讲台)

  生1:大家好!我代表二组点评,请大家看这里,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我认为最后这步比较很重要,还应该加上单位“元”,二组同学做对了!我给他4.5分,因为他们的书写上山了,最后一步还没写单位。

  (马上有好几个学生站起,“我补充!”“我纠错!”“我质疑!”)

  生2:(九组的崔佳豫跑上台来,转身面对大家)大家好!我来为二组点评的同学补充,从题中我们获得信息:香蕉每千克5.6元,5.6×14是王老师买14千克香蕉的价钱,苹果每千克4.4元,4.4×14是王老师买14千克苹果的价钱,5.6×14+4.4×14是王老师买香蕉和苹果的总钱数。我的补充完毕,大家还有什么意见或补充?

  生3:(4组的陈思彤从座位上站起)我反驳,我认为最后一步单位不加也可以,因为题里已经明确给了单位,既然140﹤150写出来了,大家都明白单位是元。

  师:我们大家来看一看,单位可以不加吗?(绝大多数学生点头认可)点评,我们给几分?

  (学生有的在喊“3分”,有的伸出手指示意。)

  师:因为朱琪这一学期刚转到我们学校,但她很快融入了我们得集体,有勇气上台点评,所以老师给他加1分的勇气分,给她4分,大家同意吗?(生齐答同意)

  师:请大家目光继续聚焦我们的前黑板,请对抗组点评5组的展示。

  生:(6组崔美地迅速站到黑板前)大家好!我代表6组点评,请大家看这里,香蕉每千克5.6元,苹果每千克4.4元,5.6+4.4表示每千克香蕉和苹果共多少元,因为王老师要为幼儿园买香蕉、苹果各14千克,所以再乘14就是王老师共花的钱数,然后再和王老师带的150元钱做一下比较,就知道钱带够了!5组的同学做对了,而且书写很工整,所以我给他们5分!我的点评完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

  师:点评我们给她几分?说出你的理由!

  生:4分,因为声音太小了!

  师:我们回头看一看两种做法,如果让你向你的组员推荐,你会推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

  生1: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

  生2:(郭一萱迅速站起来)我有不同做法!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来,你说,老师帮你写到黑板上。(随学生回答,师板书在这种做法综合算式的旁边)

  生3:(郭一萱的话音刚落,1组的贾鑫卓站起来)老师,我也有不同做法,5.6+4.4=10(元),10×14=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我们先来看郭一萱的补充,再与一组的展示做一下比较,两种方法有本质的区别吗?我们看郭一萱是怎么做的?(分步,孩子们边分析边回答着)那1组展示的是什么算式?(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综合”)对,两者只是分步与综合的区别,所以同属于一种做法。贾鑫卓补充的也是。另外,两位同学的补充应该在两种方法点评完毕,下次注意!

  师:如果让你推荐,你会推荐哪种?

  生:(2组的杨宇宁站起)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

  生:(4组的陈思彤又站起来)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

  生:(郭一萱又站起来)我反驳,因为这种做法计算容易出错,还不如列综合算式得分多!(听课老师笑了,讲课老师也笑了,多么真实的课堂!)

  师:刚才你们都是从分数角度来分析的,我们能从其他角度来想一想吗?

  生: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5.6+4.4=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

  师: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

  生: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虽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同样适用,但我们需要有选择的使用。同学们愿不愿接受更难的挑战?那就请你观察两个综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

  三、教学反思

  在自学自研部分,虽然老师只叫两组不同方法展示,但在全班交流环节,分步、综合两种方法全展示在黑板上:(1)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2)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3)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4)5.6+4.4=10(元),10×14=140(元),140﹤150而且当老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向你的组员推荐,你会推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孩子们的理由是多角度的:“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5.6+4.4=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随着孩子们讨论的逐步深入,老师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在孩子们思维的交锋中,每个人都重新建构了自己的计算方法,或(1),或(2)……虽然算法多样化为构建过程提供了开放的场景,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时空,但我们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课堂所呈现出来的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想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由低层次思维向高层次思维逐层优化,逐步达到算法的个体优化。

  一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孩子们的精彩成就了精彩的课堂,让我们尽情享受数学课堂,让孩子们在知识的超市尽情畅游,体验生命的狂欢。走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边走边思考,思考让我们逐渐深刻!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教学设计创设了“警犬利用嗅觉检查物品”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自主探究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讨论、反馈、评价、更正错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完成对新知的学习,同时渗透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教育。

  2.设计多层练习,巩固知识,发展智力。

  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主性,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内化,提升迁移、类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学设计在“巩固应用”这一环节中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技能,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嗅觉灵敏的动物信息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课件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4.076

  1.517

  6.7523

  2.揭题: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计算结果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此在教学新知前,组织学生复习、练习,回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目的是为学生自主探索求积的近似数做准备。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故事情境。

  师:大家知道哪种动物的嗅觉特别灵敏吗?(狗)人们利用狗的这一特点把它们训练成警犬。(课件出示情境图)看,警犬正帮警察叔叔检查物品呢!警犬靠着它灵敏的嗅觉不仅能捕捉到作案人的气息,还能寻找失物和毒品。你想知道狗的嗅觉细胞有多少个吗?请看下面这组数据。(课件出示教材11页例6)

  2.收集数学信息。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找出数学信息并指名汇报)

  3.指导学生列式。

  师:要求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应该怎样列式?

  预设 生:求狗的嗅觉细胞的个数就是求0.049亿的45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0.049×45。

  4.小组合作探究。

  师:(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求积的近似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的准确值,只要知道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根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经验,你觉得应该怎样求这个积的近似数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先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再试着算一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后独立进行计算,计算后交流、订正结果,并推选一名同学上前板演)

  5.指名板演交流。

  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是如何按照题目要求求2.205的近似数的。

  6.尝试总结方法。

  师:你能结合例题说说截取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

  预设生:求积的近似数,先算出积,然后看需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数字,再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结果,用“≈”连接。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既能使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又能使学生从中学习通分的相关知识。通分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它是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是指定数的同分母分数题目的进一步发展。学习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公分母及找出原分数的分子、分母需要扩大的倍数。因此,在学习通分时,应先明确通分的思路,再准确地掌握通分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数学思维,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情境图,明确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学校的平面图,上面标出教学楼、操场和宿舍楼的面积分别占校园面积的,和,并出示教材83页第一个问题。

  师:题中要求什么?(求操场和宿舍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师: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就是求和谁大)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和谁大谁小,从而求出操场和宿舍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设计意图:结合例题,开门见山,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践探究,学习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观察和,找出这两个分数的特点。(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

  2、质疑:运用以前学习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小组讨论后汇报:运用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都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3、探究和哪个分数大。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整理各小组的比较方法。

  方法一:画图比较法,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方法二: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所以>。

  方法三: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所以>。

  师:有的同学用画图比较法直观、形象地比较出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的同学利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两个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分子或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出了和的大小。你们都能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真棒!

  (3)判断操场和宿舍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师:通过上面的比较,说一说谁的占地面积大。

  (操场的占地面积大)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分母、分子均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给予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能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

  ⊙探究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1、明确通分的意义。

  师:观察方法二,这两个分数是根据什么转化成了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在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转化的过程中,分数的大小变不变?(不变)

  师: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2、明确通分的方法。

  师:将和进行通分,是以什么作分母?(以和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师:试一试,能用7和6的公倍数作分母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

  学生讨论后得出:可以用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作分母。

  师:你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喜欢用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3、试一试。

  师:你能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宿舍楼和教学楼谁的占地面积大吗?

  (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通分的方法)

  预设生1:通分时,可以用6和10的公倍数作分母。

  生2:可以用6和10的最小公倍数30作分母,因为=,=,<,所以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演练、讨论,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

  ⊙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和和和

  2、甲、乙二人安装同一种机床,甲安装3台用4时,乙安装5台用6时。谁安装得快?

  3、在>>中,()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和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整体“1”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分数单位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通过动手量一量纸条的活动,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如“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动,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测量中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借助填写分数墙活动,概括、总结分数单位的意义。

  参与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最好手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纸条

  学生准备 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 剪刀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

  预设 生: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xx。

  师:结合图形观察这三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比大。

  生2:里有2个。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看来,我们对分数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程度,同时为研究分数单位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请学生剪下附页3中图1的纸条,分别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思考:如果能正好量完,是几个纸条长?如果不能正好量完,该怎样表示长度?

  (2)交流测量结果。

  预设 生:数学书的宽正好是3个纸条长,数学书的长不够5个纸条长,比4个纸条长多一些。

  (3)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提问:数学书的长不够一个纸条长的部分怎么量,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尝试操作,师巡视指导并提示:要量剩下的部分,应该把纸条变短。

  (4)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预设 生:我先把纸条对折去量,还是不能正好量完,再把纸条对折一次,正好量完。

  师:剩下的这部分相当于纸条的几分之几呢?

  预设 生:大致相当于纸条的四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的产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2.自主探究:把整体“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明确整体“1”可以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累加而成。

  (1)看分数墙,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把分数墙填写完整,并画出来)

  (2)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2)学会与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及处理问题的策略

  1、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难点是灵活运用方法。

  2、借助图形,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我要说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大家都在设计着自己美好的将来,所以在很用功的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设计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同行——一位地毯图案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展示地毯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特点,说发现。

  地毯是正方形,边长为14米蓝色部分图形是对称的,……

  师: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问题:“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内反馈

  请学生汇报蓝色部分面积,重点汇报求蓝色面积的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以肯定。

  学生的答案也许有:

  (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2)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3)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4)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4、学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课本第19页练一练)

  1、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2题

  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3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 面积的一半。

  四、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进行了那些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纸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07-15

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28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20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2-28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设计06-12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五篇12-27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2-16

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1-07

五年级上册数学《精打细算》教学设计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