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5-21 10:18: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7篇)

  教学设计方案1

  教材分析

  本课将引导学生制订一个班级总的研究计划,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制订小组研究计划。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研究与班级总体目标的关系,加深体验科学研究的分工合作。

  学情分析

  造成小金鱼死亡的相关因素非常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志趣,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组研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分工合作的习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小组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学习目标

  1.知道小组研究与班级总的专题研究的关系,树立合作的意识。

  2.能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主题制订可行的研究计划。

  教学重难点

  制订合理、可行的计划是研究取得成功的保证。

  评价任务

  制订一份专题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

  为各小组专题研究计划准备表格。

  教学过程

  一、进行专题研究总动员

  1.谈话:在上节课,我们同学就造成小金鱼死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推测,大家谈到了水质、水温、放养密度、鱼食投放量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金鱼死亡。在今天开始我们的研究之前,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了哪些影响金鱼生存的新信息?

  (以上谈话及询问,一方面获取学生收集到的上节课没有谈到的影响金鱼存活的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一机会,交流学生收集到的与水质、水温、放养密度、鱼食投放量等因素有关的详细信息。这为下一步全面和深入地开展研究设计活动奠定了良好的认识基础。)

  2.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掌握的相关情况。

  (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可抓住发言中的关键词进行摘要性地记录,为学生后期制定研究计划的针对性和条理化做好引导性工作。)

  3.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或收集到的资料对造成小金鱼死亡的原因已经有了一个间接的认识。为了获得第一手确凿的证据,查出造成小金鱼死亡的真正原因,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小金鱼生活得更好,我建议我们班开展一个小金鱼生存环境的研究。大家认为这项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通过哪些方式展开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4.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到部分小组进行必要的提示或指导。

  (教师到小组个别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将可能造成小金鱼死亡的因素与研究小金鱼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便形成相关的具体研究方向。)

  5.教师邀请学生汇报其讨论结果,并帮助学生梳理出相关可研究的课题及研究方法。

  6.讲述:当我们明确了可以开展研究的专题,以及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后,我们可以有步骤地来开展研究活动了。如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结论、撰写报告等。在大家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前,老师送大家两件“法宝”,一件法宝是交流,另一件法宝是帮助。希望在研究中,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要及时交流、勤于交流,当遇到困难时,大家要互相帮助。

  (班级总的研究计划并没有要求学生完全由自己讨论设计完成,其中有很多教师引导和指导的成分。其目的不是要替代学生进行设计活动,而是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后面具体专题的研究设计中。这样处理既能保证后续活动有效进行,又能保证后续活动深入进行。)

  二、引导学生分析和自主选择研究主题

  1.谈话:开展不同的研究专题需要做不同的准备,比如研究水温变化对金鱼的影响,需要三个能控制水温的水族箱。那么其他研究专题又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补充,形成相对完善和统一的认识。

  (明确活动所需条件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思考研究方法的过程,因此,充分地开展好这一活动,也是为后续制定研究计划铺平道路。)

  3.谈话:在这次研究小金鱼生存环境的任务中,不仅需要我们从多个小专题去开展研究活动,而且每项专题又涉及不同的活动材料,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需要多人进行分工与合作。为了让我们这次研究取得成功,现在,我们按照自己的条件和兴趣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进行研究。每一个专题同学们可以形成一个小组,也可以根据情况组成多个小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组合组成研究小组。

  4.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小组。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分组,做到能力均衡、人数合理。避免出现能力上相近的同学“扎堆”,要兼顾那些能力较低的学生参与到各小组中。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小组的人数以5-8人为宜,人数过多任务可能落实不到人,过少又不能充分体现分工的价值。每个专题有多个小组共同研究,还能增强实验的可靠性,避免因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情况的发生。)

  三、小组讨论各自研究计划

  1.谈话:我们按照自己的条件和兴趣已经分成了不同的研究小组,现在,我们各小组需要商量出各自的研究计划,以便有条理地完成各自的研究专题。你们认为各自小组的研究计划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2.学生个别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记录。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所做的记录应注意条理性,可以按照研究计划应进行的步骤在黑板上有顺序地表达出来,使得最后的板书记录就能成为专题研究计划的主要栏目。)

  3.讲述:制定一项研究的计划,我们一般要涉及研究主题、小组成员及分工、研究目标、对研究主题的思考和分析、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下面,大家就围绕这几个方面商量自己的研究计划。

  4.教师向个小组分发事先准备好的专题研究计划表格,学生商讨制定计划。

  (专题研究计划的设计可以参考教材第47页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可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并把重点放在研究过程的设计指导上。)

  四、交流并完善计划

  1.在大多数小组制定好大致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教师邀请一个小组向大家交流他们的研究计划。

  2.谈话:你们认为刚才这个小组汇报的研究计划有哪些地方考虑的比较详细,哪个环节的设计还存在不足?

  3.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说,并将评说的重点放在研究过程的设计评说上。

  4.讲述:在研究过程的设计中,尤其是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小组应该注意,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更容易发现问题。只是设计对比实验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对比实验的要点,那就是对比条件的选择,无论是对照组实验还是控制组实验,只有对比条件不同,而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一致。同学们对照这一点,检查一下自己的研究过程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5.在学生针对研究过程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教师邀请其他专题的小组汇报各自研究计划。在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评价的过程中,让研究小组间取长补短,进一步全面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

  6.讲述:为了解开“金鱼之死”的谜团,我们今天制定了各自的“侦破方案”。课后,请同学们做好实验侦破前的准备。预祝大家研究顺利,侦破成功!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设计方案3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②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③引导小结。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教学设计方案4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引路,读文识字

  ①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a.“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座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每闯一关得一面小旗。

  b.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准备。(遇到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c.同座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习后再“闯关”。

  ②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a.“我会认”。卡片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同首遥望、图案、设计、雕刻、智慧。

  b.“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c.“我想读”。谁想读谁就站起来读。(侧重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用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①“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②“写”字。“小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字。

  ③“查”字。同座互相查写的字。

  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听写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批改、订正。

  品读课文

  ①紧扣主线,研读课文。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的桥。

  ②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a.历史悠久的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b.雄伟坚固的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中的语句或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来加以说明。

  c.非常美观的桥。引导学生用多种琖来感悟文字,可以读一读,演一演,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③上下联系,整合课文。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④课件展示:赵州桥今日的风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⑤熟读成诵,内化课文。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拓展活动

  ①交流有关桥梁的资料。

  ②有兴趣的,可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

  提示综合性学习

  ①说说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②提醒学生注意整理资料,商量商量怎样展示成果。

  作业

  抄写第三自然段。

  教学设计方案5

  一教学目标

  1.有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捕鱼的乐趣。

  难点: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读通句子。

  4.了解课文大意。

  5.重点教学第一自然段。

  6.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教学过程

  1、揭题,

  2、简介鸬鹚。

  1)课件呈现课题。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非常优美的课文21鸬鹚。谁能把题目读准?注意都是平舌音。

  3)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上网去查找鸬鹚的资料。谁能向同学们介绍有关鸬鹚的情况?

  4)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这就是鸬鹚的喉囊。介绍鸬鹚喉囊的作用,教学“喉囊”,范写并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写2遍。

  5)看课题猜想课文内容——激趣。

  同学们,课文以“鸬鹚”为题,请你猜猜可能写些什么内容?是否和《翠鸟》一文写法相似?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5、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窄抹柔喉拣抛痕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是否读正确、通顺?读后请同学们评价。

  4)课文写了什么?

  6、教师小结。

  7、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2)交流:总的感受是很静很美;

  从下列词句中感受到很静:

  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平得像一面镜子”是比喻,说明湖面没有风、很静。)

  B、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有窄有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浮”说明很静。)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样子,说明渔人的心里很静很美。)

  D、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把鸬鹚比作列队的士兵,说明鸬鹚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还没有行动,还很静。)

  3)小结:第一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小湖的平静和美丽?(湖面、渔人、鸬鹚)

  4)朗读指导。

  怎样读出静、读出美,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5)指导背诵:这么美的文字我们怎么把它记住呢?根据你的经验给同学们出出好主意?

  8、作业:背出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7自然段,

  (2、抓住重点词语“一抹”、“恢复”,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渔民捕鱼的乐趣。

  2、教学过程

  (1)复习: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说说听了以后总的感觉是什么?

  (3)导入新课,

  (4)学习课文2—5自然段。

  a、“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b、交流:

  1)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呢?

  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用哪些词语来把“一抹”代替?

  3、为什么用“一抹”而不用这些词语?这是第一个研究问题。请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好在哪里?

  4、交流:看看你研究出了多少?教师随机点拨,得出好在“一抹”写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

  5、练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6、刚才我们通过研究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研究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接着请同学们研究第二个问题: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2—5自然段,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7、交流:抹出了鸬鹚下水、粼粼波纹、鱼儿多多、渔人忙碌、心情愉悦、奖赏鸬鹚。

  8、指导练读2—5自然段。

  9、交流:把你认为读得最好或最喜爱读的语句读给大家听——齐读。

  10、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结束了,渔人载着满满一仓鱼,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这时候湖面又怎么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景物与前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边读边划出有关的语句。

  11、交流:

  1)天色:

  2)湖面(理解“恢复”)

  3)渔人

  4)鸬鹚

  12、练读6、7自然段,体会文章的照应美。

  13、小结:渔人在这样景色优美的小湖上捕鱼,捕鱼前悠然自得,捕鱼时既忙又乐,捕鱼后满载而归,这些都写出了渔家捕鱼的乐趣——渔家乐。这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14、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熟读全文。

  3、完成书面作业。

  教学过程

  1、齐读全文。

  2、总结全文。

  3、背诵第一自然段。

  4、默写第一自然段。

  5、指导用“恢复”造句。

  6、完成其他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6

  【学习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了解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图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绘画设境,谈话导入

  老师知道你们个个都是小画家,老师想请小画家到前面画一幅画,需要画房子、太阳和大树,谁愿意来画?

  老师还想画风,怎么画呢,谁愿意告诉老师?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的方法真好,我们到课文中找一找答案吧。(板书:画风)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读?(自由读、默读、同桌互读)

  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办法认识它?学生说方法(问同学、问老师、、查生字表)。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尤其是那些你刚认识的字。

  3、准确朗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三、自主实践,互动感知

  1、你读课文时认识了哪些字?用什么办法认识的?还有许多同学的方法很好,为了让大家互相学习,请同学们小组内互相介绍识字方法。出示生字和图片并且板书,小组合作认识七个生字,指导书写两个学生挑出来的字(从结构上讲可以是生字“艺、涛”,也可以是其它的字)。

  巩固生字:

  ⑴

  出图片猜人名:赵本山、宋丹丹。

  ⑵

  背诵姓氏歌,巩固生字“陈”。

  ⑶

  读词闯关:艺术人生、文艺节目、综艺大观。

  ⑷

  读句子说句子:

  海水(显得)更蓝了。

  涛声(显得)更近了。

  ()显得()。

  2、课文中三个朋友说了哪些画风的方法,请你读一读画一画。

  3、找出自己认为最好的画风的方法读一读。

  4、听一听风声(课件放一段风的声音),指导朗读几种画风的方法,请读得好的学生示范读,也可以给教师一个机会读。你从这句话中哪个词读出有风?

  重点读好词语:飘、弯弯的、斜斜的、呼呼地转。

  5、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读一读,读中感悟画风的几种方法。

  6、同学们最想听哪一个小组分角色读?推荐一组分角色读。

  四、拓展课文,积累语言

  1、同学们,三个小同学说出了几种画风的方法,你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画风吗?可以到黑板来画也可以直接说。

  2、再读课文,看看书中怎么说的画风的方法,假如你是书中人,你会怎么说?试一试,看你会不会这样说:

  课件出示:刘聪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你说的写在书上,也许将来的课文中就用你说的方法呢。

  教学设计方案7

  《春联》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一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春联的好处。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春联,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爱春联、学春联、用春联的思想感情。

  一、知春联,激兴趣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偶尔见过一些春联,但却缺少深入系统的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初始,我以一曲《新年好》导入新课,充满节日欢快气氛的乐曲伴随着声声爆竹,将学生带入入了新年的氛围中。最后,多媒体将画面定格在一个倒帖的福字和一幅大红春联上。同学们仔细看着春联,有的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开始,声音是杂乱的、没有节奏的,慢慢地就整齐、响亮了起来。有的学生边读边摇头晃脑,感觉是那么有滋有味。见时机已到,我就趁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读的是什么吗?你们了解春联吗?同学们马上安静下来,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他们的兴趣已经被调动了起来,这节课的学习将会非常投入的。

  二、读春联,拓视野

  春联的特点是讲究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能给节日增添许多欢快祥和的气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春联的这些特点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能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1、读春联想意境

  本课课文中一共介绍了四大类内容的春联: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描绘美丽春光的,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我先请学生自己轻声朗读这四副春联,做到正确流利;然后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一下,这副春联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如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学生朗读之后是这么说的:我仿佛看见了地里的小草又长出了嫩芽,钻出了地面,经受了一个冬天寒风雨雪考验的的他们又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在果园里,在山前村后,杏花也热热闹闹地赶春来了,在枝头尽情绽放。这翠绿、这杏红,让我们又感觉到春天来了,多么美好的春天啊!这么美的描述,让其他学生不禁鼓起了掌,也让我们对这副春联描绘的景象更加清晰了。

  其余的三副春联,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学生朗读感悟,互相交流,兴趣浓,效率高,效果好。从教学过程来看,由导到放,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极富实效。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个问题,个别学生对春联的朗读顺序不是很明白,我及时给予了指导:春联应该先读右边的上联,再读左边的下联,如有横批的,则最后读。

  2、读春联明对仗

  春联的另一特点是讲究对仗。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从对对子、找对仗句等练习中了解的对仗的特点及要求。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简单地讲述了一下,让学生知道在春联中,对对仗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然后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对仗的特点表现出来。

  学生认真地读,细心地揣摩,从停顿的长短、声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上把对仗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读春联表情感

  春联是用来来烘托新年的气氛,表达人们美好祝愿的。因此,在学生了解了春联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读春联,结合春联展现的意境,把人们的美好情感表达出来。文中出示的五副表达不同内容的春联,被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演绎。

  从“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中,同学们读出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中,同学们读出了对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与歌颂,美好的祝愿表露无遗;从“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中,同学们衷心赞美朴实勤劳的人们,一幅幅和和美美的天伦之乐画面展现于眼前;从“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中,同学们寄托了对新年的良好祝愿,祝愿所有的人新年幸福安康;而从“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中,同学们将春来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出来。

  人们说,诗中有画,春联又不何尝如此呢!一副春联一副画,而且是一副充满美好感情的一副画,是人们喜看爱读的一副画。学生们的朗读,将画面读活了,将情感读懂了,将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读到了心灵深处。

  三、找春联,重积累

  苏教版语文注重积累,厚积累尚能博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

  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春联,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感觉学生在两方面的积极性非常高。一个是搜集的途径广、内容丰富。他们有的从新华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了认为内容比较优秀的;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鼠标轻轻一点,春联就源源不断而来;有的请教爷爷奶奶,把他们见过的春联记录下来;还有的专门在人家的大门上找去年贴的春联。

  第二是交流的积极性高。在交流过程中,没有谁胆小怕羞,都是踊跃参加。交流时不但大声朗读了自己找的春联,还都要补充说明几句,这个春联讲了什么,好在哪里。

  内容丰富、各不相同的春联,让学生收益匪浅。学生在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的同时,也在积累别人搜集的春联。

  四、写春联,尝乐趣

  在备本课的时候,我总览了一下本单元的内容,看到练习7中有个练习:把春联上漏缺的字补上,看补个什么字好,并说说理由。这个练习给了我启发:何不让学生试着写写春联呢?为了减低本环节的难度,使学生顺利完成练习,品尝写春联的乐趣,我把本环节分为两步。

  1、补春联

  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把练习7中的补春联一题提了上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来讨论:风拂千条柳,雨□万朵花”中的方框内该补个什么字最为恰当?意在让他们能够明白春联中用词要精当,一字变化,整个春联的韵味就完全变了。问题一出来,学生就开始小声讨论起来。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就让我吃了一惊。“老师,这里该填个‘润’字。”“为什么呢?”“这个说不上来,我是看到图上有个三点水,就想到了这个润字。”“你真聪明。那你再想想,润是什么意思,用这个字好不好呢?”一阵寂静,接着一阵小声议论,有人自告奋勇站了起来。“我觉得这个字用得很好。‘润’就是‘滋润’的意思,讲春雨滋润着花儿,花儿都开放了,春天来临了。而且‘润’在这里作动词,和‘拂’相对仗。”

  精彩的回答之后,没有人举手了。好象大家都觉得“润”字是最恰当的,都不敢再去想其他的字了。这样的话,不就缺少了一种“百家争鸣”的气氛了吗?还从三点水入手,我引导学生:刚才那个同学由三点水想到了“润”字,那么还有其他三点水的可以用在这里吗?大家再想想。

  一句话激起前层浪。“可以用‘滴’,雨点滴落在花儿上。”“和‘润’相比,哪个好呢?”“‘润’好。‘滴’只是落下来,感觉没有给花儿足够的水分。”

  “可以用‘洒’。雨点飘飘洒洒下来。”“和其他的字比较一下呢?”“‘洒’比‘落’好,比较轻柔,春雨就是软绵绵的。但是没有‘润’好。”

  “可以用‘洗’。春雨洗去了花儿上的灰尘,让花儿更漂亮。”“但是没有‘润’好,洗去的只是外表的灰尘,滋润是一直到花儿体内的。”另一个学生给他评价。

  “可以用‘沐’,花儿被春雨笼罩,就像在洗澡呢。但是我自己觉得也没有‘润’好。”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了,我的心里真是高兴。

  “可以用‘落’。”“‘落’字太重了,会把花儿打坏的。”小家伙真细心。

  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

  “可以用‘打’。”“‘打’字不好,比‘落’还重。”

  “可以用‘抚’,这个字就温柔了。”“对,‘抚摩’的‘抚’,春雨对花儿多好啊!”

  “可以用‘助’。”“可以用‘飘’”

  “可以用‘吻’”。真是了不得,一句话出来,全班同学都在叫好。“这个字好,春雨和花儿密不可分。”“他们多亲密啊!”……

  一个空格,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的思考,不同的尝试,不同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了春联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2、写春联

  有了补春联的基础,学生对写春联没有了担心。他们从用现成的词语组成春联开始练习:“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两个成语就是一副春联,看学生脸上的开心样,我的心里也喜洋洋的。“国泰民安,人寿年丰。”“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百鸟争鸣,百花盛开。”

  接着,学生开始自编春联了。“春风细雨入大地,桃红柳绿迎新春”。虽然还不够工整对仗,但这是学生迈出的第一步。“龙腾虎跃迎新年,莺歌燕舞庆佳节。”“春风送暖佳节到,锣鼓喧天新年至。”

  读着这一副副春联,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与智慧,也体会到了他们心中那份美好的感情。

  风拂千条柳雨润万朵花。春联,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以他独特的魅力,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教学设计方案8

  【课前透视】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影子的这一的特点。儿歌共两小节,用比拟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泼、亲切,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孩子们的强烈的内心感受。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俏皮可爱的小朋友在阳光下和影子快乐地玩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对于影子,学生都有一定的体验,也很感兴趣。所以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我发现、自我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精神。根据课文亲切自然、生动有趣的特点,以识字为基础,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放飞激情,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种笔画“ㄅ”和“?”和两个偏旁“犭”和“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

  2、手电筒、玩具,每组一份。

  3、铁丝。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游戏:同学们,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做“踩影子”的游戏好吗?在踩影子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脑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和学生一起游戏,边玩边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影子的特点。再回到课内交流,揭示课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对影子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的丰富多彩,在愉快的环境中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回到课内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空间,热烈的教学气氛为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板书课题:影子。问:谁会读这个词?你是在哪里认识“影”字的?怎样记住它的?(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影”的后鼻韵母,“子”的平舌音,读好轻声。)你见过影子吗?在哪里见过?都什么时候能见到影子?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从已有的识字经验入手,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增强学生对识字的信心和有成就感。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的兴趣。)

  二、初读

  1、你们想知道课文是怎么写影子的吗?请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文)

  2、在读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用笔圈上,借助拼音帮忙,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

  (渗透学习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激发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交流、探讨的愿望。)

  3、现在就用你自己的方法读书吧!(边认字边读课文。)

  4、组内互评。

  5、指名读文,集体评议。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朗读的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狗、它。问:这两个字你认识吗?它们的偏旁是什么?怎样记住这两个偏旁和这两个字?

  2、拿出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参与其中,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识汉字。)

  3、汇报:请小老师介绍认识这11个生字的经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一下。

  4、开火车认读生字生词。

  5、游戏:摘苹果。苹果树上的'苹果后面藏着生字宝宝,摘到苹果把字读正确就得到苹果了。

  (在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四、熟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给学生大胆发言创造机会,指导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3、自由选择读,你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

  4、多种方式练读。(自由读,个别读,同桌对读,小组读,你读我评,男女生赛读……)

  五、感悟

  出示课件或挂图,指导观察:影子都象什么?为什么说影子像小黑狗?影子是好朋友?说影子是个“小花狗”行不行?为什么

  (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影子的特点以及课文语言的形象生动,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教学设计方案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3段。理解“傍晚、满湖通红、山神、省下、灰心”等词语的意思。

  2.懂得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灰心,要有信心,坚持天天学,认直学,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背诵第二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第2段的语言文字训练;难点是通过第3段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悟出

  道理。

  三、课前准备:

  挂图、词语卡片、小黑板、录音机、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

  2.指名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教学第2、3段

  引入新课:王冕的父亲死了,家里很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背上还要读书,真是勤奋好学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王冕是怎样勤奋学习画荷花的。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

  学习第2段:

  1.自由读,标出有几句话。

  2.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傍晚是什么时候?

  3.问:这时候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给“忽然”换个词。

  4.大雨过后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出示挂图)

  (1)看图说话:湖面上有哪些景物?

  我们看去这湖面怎么样?荷花怎样?荷叶呢?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划出课文中写大雨过后湖面、荷花、荷叶的句子,读一读。

  (3)理解“满湖通红”,并板书。

  荷花的花瓣上有一滴滴清水(板书:清水滴滴)

  荷叶上的水珠还滚来滚去的,(板书:滚来滚去)

  真美啊!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女读。

  5.这么美的荷花,难怪王冕看得“出神”。(理解“出神”。)

  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那多好啊!”后面用了感叹号,表达了王冕怎样的感情?谁能读出王冕心里很想把它画下来的语气?指名

  6.这一段写得美不美?你们想不想把这一段背下来呢?自己试背,齐背。

  7.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

  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湖里有十来支(),花瓣上(),荷叶上()滚来滚去。王冕看得()。

  学习3段

  过渡语:下雨后的景色这么美,王冕多想把它画下来啊!那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呢?带着问题自己读第3段。

  1.指名读第1句。画画用的画笔、颜料、纸,王冕是怎样得来的?理解“省下”。

  2.后来王冕画的荷花像不像?从课文哪句话可看出?

  出示句子比较:

  比一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朗读这一句。

  4.同桌讨论: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这么像?

  交流,板书:不灰心,天天画

  5.假如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向王冕学习呢?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四人小组谈一谈: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汇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3、6题。

  五、板书设计:

  27学画

  (课文插图

  放大)

  满湖通江画不像

  清水滴滴

  滚来滚去

  像……一样

  六、教学反思

  这课文的重点是对第2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了突出重点,在第2段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挂图,让学生先进行看图说话(“湖面有哪些景物?我们看去这湖面怎样?荷叶、荷花怎样?),再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10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子的用处,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

  例1,是用尺子录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

  例2.安排了让学生录一条线段和录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渗透学法。

  本课认识I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厘米量三个知识点的教学。我都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造”的模式进行。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细致、到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形成技能。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录。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己有初步的认识。但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必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

  学会录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筛得测最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录比较短(整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初步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尺子。学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学生准备:学生尺子、剪刀、图钉、线、宽1厘米的白纸条、小棒、彩条卡片(黄彩条长8厘米。红彩条长5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数字卡片、反馈牌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电脑显示:两条线段。一根长10厘米。竖放;另一根长11厘米。横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条线段。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可能猜竖放的长。也可能猜两根一样长。

  设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开课。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使学生回忆己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刻度尺教师提出问题,折导学生分组讨论。

  电脑显示讨论题:

  1.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中。

  (二)认识厘米1.1厘米有多长?请大家尝试着在尺子上指出来。

  2.电脑显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每段的长都是I厘米。通过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每相邻两条较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学设计方案1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中央黄瓦宽阔雄伟纪念碑柏油

  绿树成阴立交桥川流不息古迹优美

  矗立建设似的拼图图案大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指名读课文.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美丽一词要读重音。

  北京如何美丽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3.读第五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呢?

  (北京真美啊!)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放课文录音,思考:这段中有几句话?介绍了哪些建筑物?

  2.出示投影: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3.指导读好方位的词。

  4.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北京什么?

  2.结合画面和上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么?

  3.请你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读这段课文。

  五、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北京有......还有......,说明什么?

  2.解释名胜古迹,并练习用名胜古迹、风景优美说话。

  3.练习用高楼大厦说话。

  4.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全课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情?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2、问:两件事情中哪件是作者耳闻的?哪件事情是作者目睹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这两件事情给作者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温暖)

  三、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温暖呢?通过“读、悟、议、再读”,重点体会人物的感情

  文章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学习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

  学生自由读两个小故事,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体会阿姨和母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为什么不抱怨护士?”展开,让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了母亲把护士看成女儿,宽容护士的举动。“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再读:

  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所折服。

  5、想: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人物,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作业设计

  提供两个情景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并交流。

  【板书设计】

  阿姨为奶奶推门──听说温暖

  母亲原谅护士──亲历温暖

  教学设计方案13

  一、设计思想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知道通过读书要明白那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自学初步学会生字,再读中学会生字。学会生字后在去读课文,这样读文和识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学生从读中感悟,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意图,使学生受到启迪。】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读,然后在向大家汇报。】

  (五)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下写字的时间。每一课中的生字应分散在不同课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九:板书设计

  18、称赞

  小刺猬小獾

  消除疲劳有了自信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十:作业设计

  1.自己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注意选择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你对他称赞的话儿写下来,并亲自对他说说。

  2.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教学设计方案14

  文本分析

  《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是一情深意切的优美散文。文章描写了普通家庭祖孙三代春日散步的情景,作者对家庭对生命的责任都有深入思考,感情真挚,含义深沉。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亲人之间的挚爱之情,并进而感受尊老爱幼的人生责任。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锻炼,也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导学设想

  对于这含义深刻的文章的教学,如仅从感情入手,往往会造成空对空的局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本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从语言的学习入手,抓住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以语言学习和研究带动文本的研究,以文本研究促进知识传授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达成情感的熏陶。即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准确贴切地探究、领会文章深长的意味。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导学目标

  1、揣摩人物心理,感悟文本表达的浓浓的亲情和中年人对家庭的,对社会的责任感。

  2、欣赏品读文本,从词语、语句两方面揣摩、品味文章文辞冲淡而寓意深刻的特点。

  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1、结合大屏幕图片显示及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屏幕显示并伴随轻悠的音乐响起,画面是夏夜里,凉风习习,人们在江边散步的情景。

  请学生看画面,回忆与家人散步的情景,并说说留在你记忆深处的散步时的精彩瞬间。

  2、请2——3位学生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构建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1、屏幕显示要求:轻声地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朗读是语文教学之灵。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的理解中。)

  2、检查阅读效果

  屏幕显示: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节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发生了什么事?⑤事情的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学习起步阶段尽量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二是梳理文章内容,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请几位学生说说读了这文章后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个问题答案不拘一格,甚至回答没感觉,不喜欢也可以,但要让其简单陈述理由,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并发现问题。)

  进一步研究文本,总结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步也是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学生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他从中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

  (无论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能过渡到这一点,喜欢的原因往往也是一部分人不喜欢的原因。)

  三、再读文本,领悟主旨。

  请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完成下列任务。

  1、读一读,再次熟悉散步途中解决矛盾的过程。

  2、想一想,仔细揣摩各人(“我”、儿子、母亲、妻子)的心理活动。

  3、劝一劝,尽力劝家人听自己的建议。

  (由朗读全文过渡到朗读文章的重点部分,即解决矛盾的部分,通过学生的读,分角色揣摩人物心理和发挥想象尽力劝家人听自己的建议,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亲情,感受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一步骤是前一步的深入。)

  四、品读语言,领悟深意。

  1、学生自主学习:试一试,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2、小组内合作交流:先读句子,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同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同学的体会是否合理,他有没有读出感情。)

  (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既让每个人都活动起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教师则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提醒小组总结,准备交流)

  3、班级交流,共享成果。

  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员参与)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与全班同学共享。先读后谈体会。其余学生准备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可让学生多读。

  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与词语: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当学生找到这句话时,就要让学生多读来领悟其中的深意。)

  ……

  (分享成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4、归纳本文语言特点:通过以上词语与句子的品味与揣摩,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通过揣摩词语、句子,把对具体语言的感觉上升到理性规律的认识。)

  5、请学生读课文,说说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还有让你感动或你特别喜欢的语句吗?为什么?

  (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此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体验,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领悟本文语言的特点。)

  五、与作者交流,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屏幕显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评价删改的效果。

  ①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②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③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括号内为删去的话)

  (请学生同桌探讨。这一环节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说得痛即可。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作者的精神,也是让学生再次领悟本文的语言特点。)

  六、感知生活,真情告白。

  口语表达训练,屏幕显示训练内容:

  爸爸,妈妈,那次是我错了……

  老爸,您辛苦了……

  妈妈,我想对你说……

  爸、妈,你们怀里撒娇的孩子长大了……

  请学生任意选择其一进行口头训练。

  (领悟了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了祖孙三代的亲情后,让学生试着运用,与自己的父母展开一端真情告白,相信学生会有话可说,以此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再次感悟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揭示的深意。)

  七、课外延伸

  1、比较:验证发现

  阅读《三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7页),感悟两文章语言的不同特点。

  (比较阅读是探究学习常用的方法。这两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特点是很好的学习角度。作为依次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适当讲评即可)

  2、写作:体验发现

  假设你是文中“我”的儿子,请从“儿子”的角度写一写这件事。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读与写有机结合,事半功倍)

  教学设计方案15

  【学习目标】

  1、熏染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命的全新理解。

  2、细致入微探究课文的方法。

  3、准确、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对生命的诠释。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你心目中,生命是什么?或生命意味着什么?

  (生命不单是宇宙间的匆匆过客,不单是流星转瞬即逝的那一刹那。地球上自从有了生命,便有了生机与活力,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那么人的生命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那么意义究竟何在呢?)

  原来,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奉献,在于留下点什么,而不是带走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位女作家──杏林子,她对生命也作了一番深入地思考,颇有见地,并且发出了强烈的呼喊:生命,生命

  板书:

  2、学生介绍作者。

  提示:作者从小身患重病,困卧病床,但却写下了40多个剧本和10多本散文集,这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为什么她能做到呢?

  说到底,就是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对信念的执着,这样的生命是鲜亮的,这样的人生也是精彩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她对生命的感悟。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思考:

  1、文中讲了三个事例,请用一句话概述。

  2、这三个事例,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在观察、体会生命。

  动物、植物、人类。

  3、这是三个怎样的事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哪些思考?

  复述并作答(在文中找出关于生命的关键词、中性词理解全段)。

  板书:

  脉动物→生之欲望→敬重生命层

  络植物→生命力→珍爱生命层

  清人类→生命→展示生命递

  晰进

  4、再读文,画出你最为欣赏的句子,并说明理由,记牢!

  三、探究学习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命的格言?

  学生说后放投影: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

  人的一生可以腐朽,也可以燃烧,我要让他燃烧起来。

  ──列夫·托尔斯泰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贝多芬

  生命犹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2、名人的话,使我们对生命及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能否讲一讲我们身边、你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有关生命的感人故事呢?

  如:贝多芬、保尔·柯察金、海伦·凯勒、史蒂芬·霍金、张海迪、马利、向生命奔跑等。

  伟人的事迹让我们倍受感染,也赋予我们生命无穷的力量,愿同学们都做生命的强者。

  3、生命在杏林子眼中,是险境中挣扎的飞鹅,是砖缝中生长的小瓜苗,是听诊器中强健而有力的跳,那在你眼中,生命是什么?请用生命是说一句话。

  投影小结:

  生命是悬崖上傲然挺立的松柏。

  生命是搏击风雨、冲刺苍穹的雄鹰。

  生命是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雪梅。

  生命是青翠碧绿,遍步天涯的小草。

  生命是一次次更快的冲刺、更高的跨跃。

  生命是一条永不停息向前飞奔的河流。

  四、小结

  还可以说,生命是一辆飞速前驶的列车,它容不得有丝毫的懈怠与片刻的松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部车的车手,只有时刻紧握方向盘,集中全部精力向我们的目标飞奔,生命才会凸现它特有的风彩与魅力!愿我们每个人都做最优秀的车手!

  教学设计方案1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生活中的负数》单元第一课时《温度》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难点:

  1、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2、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教学过程:

  组织课前互动:

  同学们,张老师第一次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学习,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说说自己有什么优点?(学生介绍)

  有这么多优秀的同学,看来我们班级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级了。老师好希望和大家一起上这节数学课。你们准备好了吗?好,那我们上课吧。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刚才那么多同学介绍了自己,说了自己的优点,你知道张老师的优点是什么吗?告诉你,张老师的天气预报播的最好,特像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你相信吗?不信啊?那我就播一段你听听,但是请你边听边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是那知道的方式,将新闻中的数据记录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那张纸上,看谁的记录方式最简单、最清楚……(播新闻,播音员:2008年11月2日部分城市的最高气温分别是:昆明15℃,海口21℃,长沙5℃,西安0℃,天津—2℃,长春—8℃,哈尔滨—15℃。今天的天气预报就为您播报到这。学生记录)

  张老师播的怎么样?天气预报天天播,看来温度很重要,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温度”(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受引入正负号的必要性,自主合作探究总结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请同学们把你记录数据的方法和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选出你们小组认为最合理、最简单、最清楚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

  选出“+、-”的方法,你们想的真好,和数学家想的一样。

  (二)会读温度,及温度的相关知识。

  你知道怎样读这些温度吗?(学生会就学生说)

  (1)“℃”这个符号,我们读作“摄氏度”

  (2)通常用+5℃表示零上5℃。用-2℃表示零下2℃

  (3)师:每组桌面上都有一张图片,谁愿意也学学“天气预报”播音员,来播一下天气预报?(指名一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仔细听,你能从播报的温度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边听边思考,汇报)

  (三)会使用温度计表示生活中的温度

  在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来测量温度呢?——(温度计)

  (1)认识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学生拿出温度计,每小组一个)从温度计上你知道些什么,又观察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1、0刻度线是红色标出的;

  2、上面还标有数字:零以上的数字越来越大,零一下的数字也越来越大。

  3、0以上是零上的温度,0以下是零下的温度。

  4、一个小格表示一度。

  5、有一个℃的符号)

  教学设计方案17

  一、教材分析:

  函数有三种表达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函数解析式法。熟练解决这一问题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本节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完全突破。

  1.要求学生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例题介绍了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基本步骤,并明确待定系数法的用途和目的,进而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前面学生一直学习的是已知函数的解析式,然后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从数到形的过程;从这一节课开始,学生反过来学习从形到数,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这节课是整个学生的一种逆向思维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在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直接触的是已知解析式,再研究函数。而如果没有给解析式,能不能求出解析式呢,这节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用待定系数法可以确定函数的解析式,而对于一次函数,只需要确定两个系数就能确定函数的解析式,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面的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基本的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后进行学习的,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尚可,能通过解析式画出函数图象,通过图象判断k和b的符号,会用待定系数法计算简单的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但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一定的困难,而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由于两个式子相减,b就可以抵消,所以计算问题不会很大。另外,学生认为函数的学习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于数形结合一直反复疑惑,并且对于新题型比较陌生,特别是没有直接给出点或者没有说求函数解析式,这样的题学生掌握的不够好。

  2.学生已经学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会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初步认识过待定系数法,以前也接触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待定系数法,怎样去用,具体步骤有哪些,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然后举例说明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相互渗透。

  3.如何根据所给的信息找到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对于这个问题,主要利用四种题型(图象、列表、交点、实际应用)和学生一起探寻条件(主要是找两个点),从而突破这个障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待定系数法,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主要是因为系数的个数所以决定了需要的条件个数。

  2、能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灵活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进而推广利用给定的信息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入待定系数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并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培养数形结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出问题

  在黑板上画出一次函数的四种类型的图象,要学生判断k和b的符号;通过符号确认所在的位置,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初步体会从数到形的思想。

  2、讲授例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动手画出y=x+3图象后去掉解析式,抛出问题,如果给出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如何求出函数图象的解析式,学生思考。

  以教材例题为主,讲授待定系数法的四个步骤,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想到找两个点,求出k和b就可以。学生能根据给的两个点的坐标代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且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k和b,知道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只需要求出k和b,也就是需要找两个条件,实质上就是找两个点。如何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如何找到两个点,并总结归纳什么是待定系数法。

  3用课件呈现多种题型:图象、表格、点的坐标,分别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演示纠解题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加深对待定系数法的理解,加强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与反思。目的巩固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步骤。

  总结主要涉及的题型提高数形结合的思想: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思路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7篇)】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2-2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精选13篇)04-2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精选18篇)02-2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7篇03-0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四篇03-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7篇02-2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7篇02-2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10篇02-1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8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