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30 11:57: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坡度越小(平缓)越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科学实验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课前准备】:

  学生材料:搭斜面的木板2块、铁架台,重物,测力计一个,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演示材料: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的课件,纯净水一桶,厚实的大木板三块(长、中、短)。

  小组分工:四人一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实验,提示监督各自的任务)、材料员(取、收实验材料)、记录员(实验记录)、汇报员(实验结果的汇报,其它组员可补充),本课中每人可至少操作一次。四人在不同实验课中轮换分工。

  其它:学生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熟悉桌上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提出任务:谁能把这桶水搬到桌子上来?你能利用这些木板,把水桶放到桌子上吗?

  2、分别操作后问:两次搬水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揭示斜面概念:像这种斜架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

  4、引出探究问题: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觉得利用斜面来搬重物有什么作用?

  二、探究斜面的作用

  1、斜面能省力只是我们通过感受得到的一个猜想,是不是真的能省力,要怎样得到证实?

  2、怎样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3、修正实验方案:

  4、规范实验步骤:

  5、领取记录单,开始小组实验。

  6、各小组上台汇报实验结果,借助幻灯。

  7、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斜面能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出问题:不同坡度的斜面省力规律?

  师:刚才通过实验已经验证了我们的推测:利用斜面确实比直接提升重物省力。出示另两块木板,提出问题:把这两块木板也搭在桌子上形成斜面,分别用它们来提升水桶,省力情况会一样吗?如果按用力大小顺序怎样排列?(引导学生推测斜面的省力规律)

  2、学生进行推测,追问:你这样推测有什么理由?(骑车上坡,坡越陡越费劲)

  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推测?

  3、设计实验

  1)制定实验计划表(每组一份,同时课件出示)

  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计划表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坡度越小,用力越()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修改。(要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可通过改变木板的长度实现,有的同学可能会只用一块木板,通过改变高度来改变斜面坡度;不改变的条件:重物不变。实验设计:用三块木板搭成三个坡度不同的斜面,分别用测力计测得在三个斜面上提升同一重物所用的力。)

  4、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提醒:A、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

  B、在第一次实验前,已规范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此处可再次提醒,匀速拉动重物时再读数。

  C、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做好正确记录,有问题小声讨论,不能让其它组成员听见。

  D、做完实验后,及时整理实验用品,并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实验)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我们的发现

  四、联系生活,延伸问题

  1、寻找生活中的斜面(学生举例并说明,质疑。)

  2、出示生活中人们应用斜面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其中的斜面原理

  3、小结、

  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学分析及教学设想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习认识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等,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基础上教学的,沉浮实验仍然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

  由于被检测的物体必须是实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头、金属和塑料制成的物品,学生将很容易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金属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我希望学生能够进而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之后,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因此,我是这样处理教材:指导学生按“问题——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科学认识程序设计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

  1、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2、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4、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四、教学难点

  理解纸在水中先浮后沉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

  塑料块、塑料圆柱、木制圆柱、木块、回形针、纸片、铁制圆柱(必须是实心物品)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森林及森林被砍伐的过程,并把木头运到加工厂。

  2、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木头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等特性,既然木头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它一定有许多特性,今天这节课我们试着给它们换个环境,把它们放到水里去研究,板书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3。 发实验材料。

  4、提出问题:预测这些物体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

  5、分组讨论后,请填写在书上“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记录单”的“预测栏”中(下沉可用“↓”表示,上浮可用“↑”表示。预测结果出现了不同意见,在预测结果上侧标注“?”)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纸的沉浮)

  (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怎样?”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大胆进行预测,他们或联系生活经验,或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因为猜测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然后引出用“↓”“↑”表示沉、浮,而纸这个材料比较特殊,引起学生争议,讨论,又引出用“?”记录预测结果,显得非常自然。)

  (二)、主动探究,实验验证。

  1、沉浮实验:验证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是不同的。

  (1)导:刚才这些都是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要通过实验才知道。

  (2)说明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物体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浮在水中;物体碰到容器底部是沉,沉在水底。

  (3)实验方法指导:a、每次拿起一件物体轻轻的放到水中央再放手,等大家仔细观察现象后再拿出来,允许多次操作,反复验证;b、请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实事求是,如实填写;c、将实验过的物品擦干,将浮上来的物品放在一起,将沉下去的物品放在一起。

  (4)学生实验,并记录在“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记录单”的“实验栏”中。

  (5)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6)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纸张呢?小纸片在水中为什么会出现沉浮两种现象呢?(学生自由说)小结:因为纸的情况比较特殊,开始时可能是浮的,由于吸水性强,全部浸润后就会沉入水底。

  2。小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直接关系?(制成物体的材料)

  (三) 知识拓展

  (1)师:木头有很多特性,自古以来,木头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材料。人们直接把树木加工成木材,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方面。

  (2)找生活中的木制品:在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物品是木头制成的?为什么木头能做成这些物品?

  (3)学生观察、交流。

  (4)梳理、记录气泡图。

  (5)视频播放:“木制品”图片

  (6)看完你有什么感受?

  (7)视频播放:了解一棵树的成材过程和价值,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

  (8)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9)、结语

  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开发,木材的替代品不但节约了森林资源,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能有效的弥补木材的缺陷,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满足生活的需要。

  (四)布置作业:

  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可是,我们人类是智慧无限的,人们意识到了危机,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协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你们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吗?请同学们课下分小组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回报结果。

  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1、内容

  《火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版六年级上册的第10课,它与《地表在变化》、《地震》、《岩石也变化》、《走进矿产》、《人类对地表的影响》共同组成了该册教材的《地表变化的奥妙》单元,《火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

  2、内容简析:

  本课设计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关于火山喷发预报以火山喷发利、害的相关知识(以科学在线形式呈现的),还有一个写科幻短文的拓展活动。

  学情分析

  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独立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3、能在科幻小说《地心之旅》的启发下,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情况的科幻小短文。

  4、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5、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能大胆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3、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能初步推测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物质。

  STSE目标:

  1、能够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在火山喷发预报方面的作用。

  2、能够知道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难点:

  根据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模拟实验,展开探究;展开想象,大胆推测;表达交流,形成结论;科学在线,开阔视野;科幻短文,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教师活动:课堂上教师播放智利柴腾火山喷发视频,引导学生设计、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想象、推测火山成因,相互交流有关火山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课下欣赏科幻书,撰写科幻小短文、绘制科幻绘画。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视频,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确定本节课将研究解决的问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后用归纳性的语言进行交流,总结火山喷发的成因。然后阅读关于火山喷发的资料。与同伴交流所得的知识。(重点交流关于火山喷发预报的知识记录拓展内容)课下撰写科幻小短文、绘制科幻绘画。

  设计意图:视频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必定会十分集中,这样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通过亲自体验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为下一步推测火山的成因及地球内部的情况奠定基础。对小学生来说,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正是“动脑”的时候,应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的思维来进行分析。本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推测能力的重要载体。形成结论是对所收集整理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结论,对在其头脑中形成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实验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阅读同样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探究。特别是对于学生很少亲身经历的火山、地震等,这种学习方式是必要的。火山喷发的前兆是科学家正在攻关的难题,学生可能知道的并不多,提出这个问题,重在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其从研究火山拓展到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力的舞台。有的学生文字表达水平欠缺,可以用绘画形式表现,无疑是一种补充。

  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知识与技能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或柠檬汁浸过,叶子用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失败)、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

  学生准备:厚塑料袋、各种待检测物品、柠檬、梨、柚子各一块。

  教学活动建议

  1、变魔术探奥秘。

  教师问学生: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最近老师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你们愿意看吗?然后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学生中的问题——“花为什么变色了?”进一步引导同学猜想,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然后教师说:要想判断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教师布置学生分组实验: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包心菜汁,观察有什么现象?学生会说:紫包心菜汁会让白醋变红,让碱水变绿。教师告诉学生:像白醋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那么根据实验所看到的现象,你们能够解释花为什么变色吗?学生解释后,教师接着说: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想想你们家里炒菜、做汤用的盐属于哪一类物质呢?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请同学们将紫包心菜汁滴入盐水中五六滴,看看盐水是否变红或变绿。教师接着告诉学生:像盐水一样,不能使紫包心菜汁变色的物质,叫做中性物质。类似紫包心菜汁这样的物质,由于能够分辨物质的酸性和碱性,人们称它为指示剂。实验室里经常用指示剂检验酸和碱,工厂在检验产品质量时、医院在某些化验中也经常用到它,因为它使用非常方便。指示剂种类也很多,我们今天只认识了其中的一种,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制作出来的。

  2、自制指示剂。

  教师介绍用紫包心菜压汁做指示剂的方法:

  第一步:将紫包心菜(约50克)撕碎,装入透明厚塑料袋中;

  第二步:往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温水(50℃~60℃);

  第三步: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水变为紫色为止;

  第四步:用牙签在塑料袋的底部扎一个孔,将紫包心菜汁倒人小烧杯中;

  第五步:将条形过滤纸全部浸没在紫包心菜汁中,过一会儿,用镊子夹出,搭晾在烧杯壁上(或其他物品上)。

  制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四点:

  (1)尽量选择紫包心菜的薄叶,少用梗;

  (2)紫包心菜撕的块要小一点;

  (3)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4)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准。

  3、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建议教师让学生把带来的各种液体装入洗净的果冻盒里或白色的瓶盖里,然后用自制的指示剂逐一滴入茶水、糖水、橘子汁、肥皂水、洗发水、自来水、小苏打水等各种各样的液体中,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填写实验记录。最后教师要告诉学生:我们用紫包心菜汁做指示剂只能初步检验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要想准确检验物质的酸碱性,还要用其他的指示剂,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会学到。

  课后布置学生用自制的紫包心菜汁或检测纸检测自己周围环境中水的酸碱性。农村的学生可以检测井水、河水的酸碱性;海边的学生可以检测海水的酸碱性。离江河湖海远的学生可以检测雨水的酸碱性。并建议学生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研究水中的酸或碱过多时,对动物、植物、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以此进一步引起学生对水污染的关注。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指导学生用紫甘蓝或紫萝卜自制指示剂。根据学生带紫甘蓝的多少,分小组挤紫甘蓝汁或紫萝卜汁。

  提醒学生注意五点:

  ① 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

  ② 紫甘蓝撕的块要小一点,紫萝卜要切碎些;

  ③ 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④ 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宜;

  ⑤ 小组成员要团结合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提问: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

  第一组: 苹果、梨子、香蕉、橘子、柚子、葡萄;

  第二组: 自来水、食盐、白糖、白醋水、口碱、小苏打水;

  第三组: 香皂水、洗衣粉水、洗手液、洗发液、洗洁精、消毒液;

  第四组: 牛奶、豆浆、椰奶、花生奶、藕粉、麦片;

  第五组: 茶水、雪碧、纯净水、蜂蜜、白酒;

  第六组: 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

  第七组: 舒肝健胃丸、丽珠得乐、达喜片、健胃胶囊、健胃消食片。

  把第一组的水果榨成汁;把第二组中的食盐、白糖、口碱加水溶解;把第三组的洗涤用品用水稀释;把第四组的藕粉、麦片加水调成稀稀的糊;把第五组的蜂蜜加水稀释;把第七组的药加水稀释;把第六组的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放在培养皿里。将以上被检测的物质分别准备好,量取100毫升放入烧杯中,然后在每组被检测的物质中,分别滴上10滴紫甘蓝汁,观察记录物质颜色的变化。

  通过三轮的探究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像梨子、橘子、柚子、葡萄、猕猴桃、白醋、洗手液、洗洁精、雪碧、白酒,这些物质属于酸性物质。而像自来水、口碱、小苏打、香皂、洗衣粉、衣领净、白糖、饼干、鸡蛋、蛋糕、丽珠得乐、达喜片,这些物质属于碱性物质。,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懂得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证据。

  2、交流信息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

  3、培养乐于与别人交流信息的态度。

  【教学准备】

  传话用小纸条、小球、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在科学探究中,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资料是重要的。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善于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这就需要交流。那么我们平时是怎样交流的呢?

  二、交流信息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在科学课上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交流信息的?

  1、把“话”传下去

  (1)你们能准确地把信息告诉别人吗?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说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在纸上写了一句话,等一会儿第一个同学看后把话轻轻的告诉后面的同学,然后一直往后传,最后一位同学把听到的话写在纸上,我们比比哪个组传得既快又准确。

  (3)请最后一位同学把收到的信息读给大家听听。

  (4)看看老师在纸上写了什么。

  (5)你们对这个传话游戏有什么看法?

  (6)那么在传话时应注意些什么呢?请讨论。

  (7)再做传话游戏。

  (8)我们从两次活动中得到哪些启发?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1)刚才同学们说了,除了用口耳交流外,还常用文字符号来传递信息。现在老师有一个乒乓球,如果要让滚出去的乒乓球回过来,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各组把完成这个任务的步骤写下来。等一会儿看看你们组的记录让别人看了能不能完成任务?

  (2)与邻组交流。

  (3)反馈:邻组同学能按你们的方法让滚出去的球滚回来吗?

  (4)讨论:如果把步骤写得清楚点,应怎样改?请做修改并记录。

  (5)交流修改结果。

  (6)讨论:还有其他的交流信息的方法吗?

  3、交流信息的意义

  (1) 讨论: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常常需要相互交流信息,信息交流对你们有过什么帮助?

  (2)交流讨论结果。

  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和方法:通过垃圾填埋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并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同时了解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做垃圾简单填埋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由此讨论并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2、进一步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意识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仍然有影响。

  【教学难点】

  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意识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仍然有影响。

  【器材准备】

  1、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洗净的小石子、墨水、纸巾、塑料瓶(瓶盖上大一些小孔)。

  2、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厂构造图。

  3、填埋场和焚烧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垃圾,这些垃圾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

  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有什么危害?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如:破坏环境,污染空气和水,还会引起疾病,发生火灾等)

  教师讲解:人们通常通过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现在城市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垃圾填埋厂,在目前,全国大约80%以上的垃圾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来处理的。(出示大型垃圾填埋厂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垃圾的处理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1、教师讲述: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2页内容:在广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处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再慢慢地往上面喷水。

  3、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1)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垃圾填埋场)

  (2)实验的各个部分代表了什么?(小石子表示土壤,石子下的清水表示地下水,染有墨水的纸巾表示垃圾,纸巾带有的墨水表示垃圾中的污水,从上面洒下来的水表示雨水。)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各组意见。

  4、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分组实验。

  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5、讨论: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垃圾会产生大量臭气,滋生苍蝇、蟑螂等害虫;垃圾比较松软,容易坍塌。)

  教师相机介绍:把垃圾简单地填埋,垃圾中的污水会扩散。污水扩散到周围的土壤,如果被污染的土壤中种了蔬菜和粮食,你愿意买来吃吗?更可怕的是,随着垃圾中污水的扩散,还会污染地下水。而地下水会四处流动,那么,污水中的病菌、毒素会随着地下水扩散到更广大的范围,危害人们的健康。另外,垃圾堆得时间过长会产生沼气,还会发生爆炸。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提出任务:怎样解决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问题?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提示:先考虑解决什么问题(主要是污染地下水),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2、小组内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3、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4、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先观察书上73页示意图,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大型垃圾填埋场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它的技术十分先进,是全国十大填埋厂之一,杭州70%的垃圾就是在那里填埋的,接着介绍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防渗技术、沼气发电厂、污水处理。)

  5、思考: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教师介绍: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教师介绍:焚烧是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烧炉里烧掉。

  2、讨论:焚烧垃圾有什么优点和问题?(教师说明建垃圾焚烧设施还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用多媒体展示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它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技术全国领先,十分先进。)

  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小组的观点。

  教师小结:

  优点: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可以发电等。

  缺点:会消耗大量的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第二次污染等。

  五、拓展提高

  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六、课堂小结

  整理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办法。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感受?

【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科学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12-27

《科学之旅》教学设计01-18

《离骚》优秀教学设计范文12-25

初中课文《散步》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12-24

小学《蜘蛛开店》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12-28

匆匆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12-28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12-27

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12-28

《故乡》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12-27

《墨梅》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