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6-22 16:11: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采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从多个方面表现一个事物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原文的语言材料,充分感受埃及金字塔“宏伟而精巧”、“建造科学”的特点,从而深刻领悟这一工程是“埃及的象征,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和“精巧”的。

  2、 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过程】

  一、选准教学切入点

  1、 请同学们自由地默读一遍课文,思考你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的什么最感兴趣?

  2、 指名学生汇报。

  预设:

  生1:对它的作用感兴趣。

  师:那它有什么用?

  生2:对它的年代感兴趣。

  师:距今有多少年了?

  生3:对它的位置感兴趣。

  师:它在什么地方?

  生4:对金字塔的外观感兴趣。

  生5:对金字塔的建造办法感兴趣。

  生6:对金字塔中的胡夫金字塔感兴趣。

  3、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金字塔的外观、胡夫金字塔以及金字塔的建造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提问,做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简单的问题在提出时,就当时解决,将金字塔的外观、胡夫金字塔以及金字塔的建造办法串于一线,熔于一炉,形成板块,突出本课的学习重点。)

  二、深入文本,层层展开

  (一)学习外观板块:

  1、 默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金字塔外观的句子。

  2、 指名汇报。

  3、 指导朗读。

  4、 指名学生概括地说一说金字塔的外观特点。

  5、 师总结:这些大大小小的金字塔现已成为埃及的象征。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降低学习难度。)

  (二)学习胡夫金字塔板块

  师过渡:埃及的金字塔共有多少座,作者重点写了哪座金字塔?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两个板块之间,过渡紧密,又轻易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得以巩固。)

  1、 胡夫金字塔有什么特点?

  2、 外观宏伟体现在哪?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下能让你眼前浮现出金字塔宏伟气势的语句,再细细读一读。

  3、 互动交流:

  这座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比较句子,哪句话好,好在哪里,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座塔高146米多。

  这座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塔高146米多高!那是什么样子?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动笔算一算:塔身共用的石块有多重?假如一辆火车有三十节车皮,运这些石块要跑多少趟?

  4、 指导朗读。

  5、 结构精巧体现在哪?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下能让你眼前浮现出金字塔结构精巧的语句,再细细读一读。

  6、 互动交流: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比较句子,哪句话好,好在哪里,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7、 指导朗读。

  7、师总结:胡夫金字塔外观如此宏伟,结构如此精巧。它工程浩大,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它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对比,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对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静心思考,用心揣摩,感受金字塔之宏伟,之精巧,体悟语言文字之精妙。通过算一算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

  (三)学习建造办法板块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古埃及人民

  “运石”和“砌塔”的情景。同桌之间再议一议。

  2、文中“据说”一词能否删除。

  3、用积木演示“运石”和“砌塔”的情景,再交流文中“据说”一词能否删除。

  4、(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用积木演示的过程中体会“运石”和“砌塔”的不容易。)

  4、总结:“运石”和“砌塔”的科学方法,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课外延伸

  1、 阅读课外资料:关于胡夫金字塔有很多神秘的传说和推测,其中最著名的即所谓金字塔十奇,阅读金字塔十奇。

  2、 看胡夫金字塔的结构图。

  3、 看狮身人面像图片,阅读相公资料。(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索金字塔的兴趣,拓展阅读,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练习说话

  学习本课后,你想说些什么?

  五、巩固总结

  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长城、秦兵马俑是中国的象征,……这些都是世界性的历史文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爱惜保护这些历史文物,将来来探索这些历史文物。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要引导我们走进童话的世界。童话,大家一定读了不少。你读了哪些童话故事?喜欢哪个角色?说一说。是啊,童话世界五彩缤纷,令人遐想,给人启迪。让我们再次走进童话的世界,走进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看看“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板书课题:《巨人的花园》)作者介绍:王尔德,英国著名作家(幻灯片出示)

  二、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我的词语库:让学生读读词语,掌握字词。

  2、听课文朗读,完成习题。

  (1)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里什么样?

  (2)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花园什么样?

  (3)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玩耍,花园有什么变化?

  (4)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又怎么样?

  3、重点句子赏析

  4、一堵墙围住了孩子的脚步,也围住了(春天、友谊、温暖、欢笑)。留下了(冬天、寒冷、荒凉、孤独)。

  5、理解重点句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6、唤来春天,需要一颗(宽容、友善、热情、温暖)的心。

  7、小结:幸福源于宽容、善良和共享!

  8、原著结尾:幻灯片出示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一谈。

  (2)写作上:童话不仅有丰富的想象,还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这一课,作者的语言也很美,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习作中,希望同学们学会运用优美语句。

  四、名人名言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王尔德的童话故事,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数学文化,激发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启发学生具有宏观的文化视野,以科学精神励志,以人文精神向学,开辟出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难点: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3.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屈指可数弹指一挥见,手指在生活中的计数功能,直接催生了数学这门科学,丹齐克的《指印》为我们揭开了这二者的关系(板书课题)。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丹齐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大学求学。1910年去美国,入美国国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里兰大学讲授数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在当代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饶有兴味地给我们讲述了数学的起源人类计数的历史。原来,让现代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在它的起步阶段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十进位制,只不过是原始人类以手指计数的遗迹。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无法把握数量的多少,面对生活的难题,他们困惑不已。然而人类的理性终于从纷繁的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发展了数学思想,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数字的起源,如同文字的起源一样,是对人类心灵最具诱惑力的问题之一。作者在正文前面摘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句,表现出古人在这方面的好奇和迷惘。

  课文节选部分共6节。第1节,谈人和动物的数觉。数觉是一种对数的原始直觉,是人和动物(如某些鸟类和昆虫)都具有的一种本领,是对小数目东西数量的判断能力。作者列举了鸟类、蜂类的例子,说明这种本领不独为人类所有。还讲了庄园主驱赶乌鸦的故事,说明这种依靠本能对数的辨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有时会因此丢掉性命。

  第2节,作者进一步对上述例子加以分析,举出了两种意见。一种是正确的,即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可能只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人类;一种是片面的,即认为动物数觉的范围实在太小,简直可以略而不论。作者在第2节中主要是针对这种意见进行了辩驳,指出人类的数觉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人类单凭这种直接的数的直觉,在计算的技术上,就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首先界定了数觉的概念,指出人类借助图形、心算、计数等辅助手段来识数不能算是数觉;另外,还从原始民族、原始语言和欧洲语言中找例证,如南非布须曼族表示数字的字只有一、二和多,英文、拉丁文、法文三倍(或三)都有表示多的意义。

  第3节,继续举语言上的例子,指出很多原始语言表示数字的字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数,就连英语集合(Collection)、集(Aggregate)两个表示数的抽象词都是外来语。由此证明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由具体的、驳杂的对数的表示法,到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是数学发展的前提。作者援引罗素的精彩论述,说明了人类抽象能力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读之令人感喟。

  第4节,进而谈集合的对应和匹配原理。在现实生活场景中,会堂的座位与出席的人,可以通过比对看出多少来。但是这种比对的方法太笨了,既不能事先预知,也不能脱离现场来完成,于是产生了各种模范集合。模范集合起到了计量标准的作用,如同货币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一样。这样,人们要表示数字二时,就想到了鸟的翼;要表示数字三时,就想到了苜蓿叶;要表示数字四时,就想到了兽足;要表示数字五时,就想到了自己的手指。后来,这些模范集合的具体所指逐渐被淡化,人们只是习得了记住了它们的语音形式,抛弃了它们生动的模范的内容,于是较为抽象的数字产生了。

  第5节,承接前面的话题,提出了基数与序数的概念。脱胎于模范集合、从对应原则产生出来的数,再抽象也是基数。单凭基数本身,是不能创造出计数术来的。一定要在对应中增加序列的概念,即完成由基数到序数的转化,才能摆脱古老的烦琐的一一匹配办法,创造出一种计算方法,实现识数的质的飞跃。

  第6节,继续探讨基数与序数的微妙区别,并从屈指计数方便灵活上,推断在用手指的时候,人类借助于这个工具,就不自觉地从基数转进到序数。作者的这种推断,在许多语言中找到了遗迹,因为在许多语言中,五这个数,就用手表示;而十则用双手。作者至此点明本章(本文是其前半部分)主题,指出人类在计算方面之所以成功,应当归功于十指分明。

  阅读本文,不但能增进我们对数字、计数起源的认识,也会在作者亲切、信实的叙述中,领略到其语言的魅力,为作者探究数学文化的执著精神所感动。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在论述中列举了一些原始语言现象,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语言与数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它们是两种语言体系,而且在早期还具有同源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深切体会到作者以大量原始语言现象说明数学起源问题的良苦用心。作者在论述中列举了一些原始语言现象,是为了说明原始人类的数觉或表现数的方式,来阐述人类数学能力的发展历程。如对南非的布须曼人只有一、二和多三个数字,间接说明了原始人类对数的感觉极为有限;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辛姆珊族语言的分析,论证了原始时代的数字经过了由多元具体系统到一元抽象系统的转变过程。

  (2)作者为什么说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它们有怎样的区别?

  【明确】区分数觉和计数是作者在文中反复申明的,它是人与动物的数学能力的本质区别。要通读全文,才能充分理解作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是作者自始至终强调的一个观点,也是本篇立论的关键所在。数觉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对于数的直觉,而且就这种能力来说,人也不比某些鸟类或昆虫高明多少。但是计数是人类所独有的,它借助于人类的十指分明得以起飞,演变为计数,成为全部数学发展的基础。

  (3)作为一篇谈论数学文化的.文章,本文具有怎样的论述风格?

  【明确】《数:科学的语言》一书主要是介绍数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的,然而作者却很少用艰深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尽量用日常语言娓娓道来,其目的是为了能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这本书,以激发大众对数学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本书原版有一个副标题,为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评论性概述。所以,脉络清晰,条理分明,语言亲切、通俗是本书的主要特色,这在课文节选的部分也有突出的体现。另外,作者并没有就数学论数学,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来描述数学发展的轨迹。所以旁征博引,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可读性极强。这些来自作者对数学文化深厚的理解和热爱,来自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理。

  教学难点:能借注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给同学们讲讲吗?最好能说出语言给你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1、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利,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时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播放两则语言的录音朗读,要求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三、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体释疑

  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指导

  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准确的把握股市的内涵呢?

  (自选配音或作画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创新设计——提升理解。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合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的棒。

  交流评价。

  二、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获呢?与同桌交流,并记录下来。

  四、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语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五、实践活动

  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板书

  14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强求速成画完蛇能喝到酒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反而弄糟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弄巧成拙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

  看了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是的,他们都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人,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就记载了民间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奇人。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

  2、出示课题:刷子李

  齐读、把第二个字念轻声会更好,一起读

  3、从课题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姓李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技术高)

  4、是的。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在天津,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

  二、初读课文

  要求: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难读的)读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随机板书:技艺高超

  四、感悟文本

  (一)正面描写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刚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刷子李是个粉刷技术非常高超的人,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

  (2)出示第一自然段

  (3)自由读边读边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刷子李的技艺很高超?

  (4)交流:

  a:如同升天一样美

  感受到什么?(如同仙境)技艺高超

  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b:干完活,绝没有白点

  1、你见过粉刷吗?是怎么样的?干粉刷匠身上没有白点,难吗?

  2、但刷子李粉刷时却引读2、3句

  3、奇不奇?哪里奇?板书:规矩奇

  刷子李简直是跟黑较上了劲,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黑衣无瑕)

  (5)这只是个传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一起去看看刷子李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高超的技艺?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哪个自然段是写刷子李刷墙时的情景?

  (2)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3)生汇报,师出示

  匀匀实实一道白

  啪啪声里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

  (4)请同学们读读这几句话,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看看感受到了什么?

  第一句

  1、指名读

  2、你感受到了什么?(抓匀匀实实透亮清爽)

  3、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第二句

  1、指名读从他的朗读中你关注到了哪个词语?(悠然悠然)

  2、从这两个悠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随机板书:动作奇

  3、我们也来做一回刷子李,悠然地刷一次墙壁生动作模仿

  4、这时,你觉得刷子李成了一个什么家了?

  5、把你地感受送到句子中指名读(啪要读得干脆)齐读

  第三句

  1、指名读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天衣无缝技术高超像美术家)随机板书:效果奇

  (5)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刷子李了吧?

  用好一个刷子李开头,齐读上面的四句话(做修改)

  (6)对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还仅仅是传闻吗?我们已经(眼见为实)了

  (7)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肯定的语气)

  (二)侧面描写

  1、我们刚才亲眼见证了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那么他的徒弟曹小三一开始就相信了吗?(半信半疑)他是怎么做的?

  快速浏览69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

  2、出示:每一面墙刷完,也没发现。

  (1)自由读

  (2)体会到什么?板书:佩服

  (3)居然?课文的哪个地方也写到了事情出乎曹小三的意料?

  3、出示:当刷子李刷完出现一个白点

  (1)齐读

  (2)刚刚还是对师傅佩服的五体投地,转眼间,在曹小三的心目中,师傅的形象(轰然倒地)板书:;失落

  (3)那事实真像曹小三想的那样吗?(不是,是烟洞)板书:敬佩

  (4)指板书,曹小三的心理活动可谓是一波三折,如果把小三当时的心理活动写具体,那曹小三的形象就更具体,更丰满了。

  4、出示练习题,用几句话写出曹小三的心里活动(任选一题)

  (1)当小三在师傅的黑衣上找不到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时,心想:

  (2)当小三在师傅裤子上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时,心想:

  (3)当小三明白白点原来是师傅抽烟时烧的小洞时,心想:

  5、交流

  6、课文学到这儿,我们知道这片文章主要是写刷子李粉刷技艺的高超,那文章为什么要写曹小三呢?是不是多此一举了?

  7、在小三向刷子李学艺的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推荐阅读: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资料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四篇01-23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九篇02-09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五篇02-04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锦集6篇01-30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锦集6篇01-17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锦集10篇01-09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01-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六篇01-21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四篇01-06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六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