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2:21: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

  秒:秒表,秒针

  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

  拨:拨号,拨弄,拨打

  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

  怖:恐怖,阴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弦(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蝉(chán)

  (三)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蔽)

  (四)近(反)义词:

  立即——马上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拒绝——接受

  (五)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四、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

  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与运用。

  1、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2、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5个字,会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人们戴在手腕上用来看时间的手表,那你们听说过表中的生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表里的生物》。(板书课题)

  2、大致了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冯至,看看他在小时候是如何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蝎(xiē)子 钵(bō)子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脆”“蟋”“蟀”,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点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说说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

  (在小时候的作者看来,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3、课文中父亲多次强调“不许动”,为什么?

  (表在那个贫困年代,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家庭来说,除了具有掌握时间的功用外,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父亲怕被孩子弄坏了,所以规定:不许动。)

  4、读课文第2~1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在怎样的好奇心驱使下,发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作者唯恐父亲把这个“美丽的世界”盖上指的是什么?

  (在“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的驱使下,父亲终于打开了表盖。这个“美丽的世界”是指“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面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四、课堂小结。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现象,然后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点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从“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认知下,到发现手表发声和谐的好奇,再到推测表里有生物,最后到作者懂得其中道理,不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为止。)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强烈好奇心以及想探究事物本质的煎熬。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示表里的生物。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课文中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父亲,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点名说说这些描写哪些让你很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读,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下列问题。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现象,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爱听声音,想伸手摸一摸表。父亲却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些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渴求知识、求知欲强)

  三、深入学习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1、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表达了作者的惊讶之情,整段表现了“我”弄清事情缘由之后的满足和愉悦。)

  2、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有疑惑,但是整段侧重于表现美妙声音带来的愉悦。)

  3、课文中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慢慢长大了,知道了其中的原理,所以不说了。)

  四、拓展延伸。

  1、童年的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提示:重点在好奇心的产生和探究的过程上。)

  2、文章中多处使用了引号,说说它的作用。

  (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作用:表示引语;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等。)

  3、结合课文分析:为什么童年的事件是人生的珍宝?

  (童年时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4、作业:试着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提示:注意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

  教学反思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关于生物声音的相关情况,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同时重视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回忆,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2、学习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2、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并能主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出我的“好奇心强”“善思考”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

  1、复习重点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板块二: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一)例子引路

  1、课件出示第17、19自然段。请生读下面的句子:想想“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语说明你的观点。

  2、学生交流并明确交流要求。

  3、交流重点:

  (1)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抓住“丑恶而恐怖”“美丽的世界”,结合图片进行对比感受“我”的好奇心强、爱思考。

  (2)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抓住“吓了一跳”“愉快”,这种反常的、看似矛盾的表现,感受“我”是个主动探索、爱思考的孩子。

  (3)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师生一问一答地表演读。

  (二)自学课文,班级交流

  1、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2、先自学再合作学习。

  3、学生交流,相机点拨。

  交流重点:

  (1)“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学生联系1—9自然段,说说有哪些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朗读,体会“我”的推论多么奇特而又富有逻辑。

  (2)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引导抓住“越……越”“痛苦”“许多天”“一再”等词语,感受“我”的好奇心强、执着。

  (3)探究与文中父亲的对话。

  1、生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只许听,不许动”的关键语句朗读体会,感受人物对话与故事发展之间的关系。

  2、师小结这一部分并引导朗读,重点交流第20自然段,想象作者说话的语气并感受“我”说话的艺术,从而体会其天真可爱、爱思考。

  (4)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生交流。改写比较:“逐渐长大后,我才知道表里面根本没有小蝎子。”体会作者语言的妙处,感受留白存意结尾的好处。

  板块三:拓展阅读,交流童年故事

  1、出示林清玄回忆童年的文章《幸福的开关》。

  2、小结后学生交流童年时有趣的经历并鼓励学生动笔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16、表里的生物

  好奇心强、爱思考

  善于观察、执着

  想象力丰富、天真可爱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作文修改过程中常使用的修改符号。

  2,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内容。

  3,提高学生的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内容。

  【教学要求】

  ①首先根据要求写习作。

  ②根据所写的内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习作修改。

  ③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小组交流修改习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给出习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要求: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从下面几种情况中任选一种,用一段话说说"客人来我家"。重点要把你或你的家人是怎样做的说具体,说清楚。语句要通顺,连贯。

  1,长辈如爷爷,奶奶,叔叔等来我家做客。

  2,小伙伴来我家做客。

  3,有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

  二,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进行小组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三,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在掌握修改符号的基础上,应该如何结合内容进行修改。

  四,请同学结合老师的讲解,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进行修改。注意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五,全班共同讨论,交流。

  六,板块教学提示:

  《珍惜时间》这一板块包括两篇课文和一次表达练习。《长歌行》节选自我国古代汉乐府诗中的名篇《长歌行》。《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诫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也是少年励志的座右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并通过资料的收集拓展学生的古诗积累,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结尾一句照应了开头,突出了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象开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体会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懂得珍惜时间。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默读课文,要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加快速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在这设置障碍。

  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的总结,注意“拨”的读音以及与“拔”字的区分。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二、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

  2、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他这么说,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体会的基础上就是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证)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方式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举例

  3、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

  冒号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释或说明(5)总结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并争取积累下来。

  分号: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说明几个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第一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

  4、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篇6

  生殖是生命基本特征之一。在前面所学的知识中,已零星有一些生物生殖特点出现过。在此基础上,本节教材系统地进行了归纳整理,提出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并着重介绍了无性生殖,最后介绍了营养生殖的四种常用方法。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可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看录像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观看。看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对所观看的内容加以分析总结,教师对某些难点作适当引导。

  2.压条、扦插、嫁接、分根是果树栽培中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观看录像后可再作适当演示,加深学生印象,以利于实践应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

  2.了解无性生殖的分类。

  3.了解嫁接、扦插、分根、压条等营养繁殖方式。

  ㈡技能目标

  通过对所观内录像内容的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嫁接、扦插等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分类。

  2.教学难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录像、四种人工营养繁殖的挂图或演示所需的实物。

  四、教学过程

  ㈠新课引入

  自然界中没有永生的生物,它们都有一定的寿命。但它们的种族为何能延续下去呢?是通过生殖。今天我们通过录像来学生这一节。

  ㈡有性生殖

  1.提出问题

  ⑴蝗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细胞出现?

  ⑵以上这些生物的生殖有什么共同点?

  2.观看录像

  让学生带着以上二个问题有目的地观看录像中相关内容。

  3.学生分析比较,教师总结归纳

  这些生物在繁殖过程中,都出现了精子和卵子等生殖细胞,且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了受精卵,从而繁殖出下一代。 我们把这种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

  那么是否所有的生物都进行有性生殖这种生殖方式呢?

  ㈢无性生殖

  1.观看录像,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看录像中无性生殖一部分,然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⑴哪些生殖方式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⑵什么叫无性生殖?

  ⑶每种无性生殖方式的代表生物分别有哪些?

  2.分析归纳

  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就能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方式有:

  ⑴细胞分裂。通过细胞分裂,使个体一分为二,产生两个新个体。如细菌、衣藻、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⑵出芽生殖。在成体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离母体,成为新个体。如酵母菌,水螅等。⑶孢子生殖。利用孢子进行繁殖。如真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⑷营养生殖。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来繁殖。如马铃薯、番薯、石莲、秋海棠、柳树等。

  ㈣营养生殖的四种类型

  1.观看录像中相关内容。

  2.结合挂图、实物,请学生根据录像中的知识逐一分析营养生殖的四种方式,教师作适当引导并进行演示。

  ⑴分根。有此植物在靠近地面的茎或根上能长成枝条,这些枝条上有根,将它们分开,就能形成多个独立的植株。

  ⑵扦插。把有些植物的枝条剪下,插入土中能生根发芽,长成新植株。注意说明,选取扦插的枝条要新藓、饱满。有些植物不易产生不定根,成活较困难。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浸润后再插。

  ⑶嫁接。有些植物的枝条在土中极难生根,可以把它们的小枝条或芽接到另一植物体的茎或根上,使两者的形成层紧密相贴,以后长成一体形成新植株。

  ⑷压条。把一些植物的枝条压埋在土中,等枝条长出根后,分离下来形成新植株。

  利用以上这些营养繁殖优点是既能保持某些植物的优良性状,又能快速繁殖。特别是嫁接,在果树栽培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我国北方地区通过矮生砧木的嫁接,改良了苹果的品质,使果树植株矮化,便于管理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对核桃和枣树也通过嫁接改良品质,取得了良好的好成果。

  ㈤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殖

  有性生殖

  生殖 (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无性生殖 分裂

  (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出芽

  孢子 分根

  营养 压条

  扦插

  嫁接

  七、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以下各种生物一般不进行有性生殖的是( )

  (A)鱼类 (B)藻类植物

  (C)哺乳动物 (D) 高等植物

  ⑵下列生物可依靠出芽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是( )

  (A)细菌 (B)大蒜瓣

  (C)酵母菌 (D)马铃薯

  ⑶利用秋海棠的叶繁殖新植株的方式属( )

  (A)孢子生殖 (B)有性生殖

  (C)分裂生殖 (D)营养生殖

  ⑷把已长出芽的马铃薯块切成几块可迅速繁殖出小苗,这种繁殖方式属( )

  (A)出芽生殖 (B)孢子生殖

  (C)分裂生殖 (D)营养生殖

  ⑸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

  ⑹人们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将分根、压条、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用于花卉和果树的繁殖,这样既能__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_。

  2.课后作业

  ⑺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果园,访问果农,并进行扦插、嫁接活动。

  3.参考答案

  ⑴B ⑵C ⑶D ⑷D ⑸有无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⑹扦插 嫁接 优良性状 快速繁殖 ⑺略

  4.简要分析

  ⑴藻类是低等植物,它一般用分裂等无性生殖方式

  ⑵出芽生殖不同于用植物的芽生殖

  ⑶叶是营养器官,用叶来繁殖的属营养生殖

  ⑷马铃薯属一茎,因而属营养生殖

  八、参考资料

  “克隆”与“多莉”

  1997年2月一只名叫“多莉”的英国小羊把生物界乃至全世界都搅得沸沸扬扬,也就是从那是起,人们似乎一夜之间对“克隆”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

  克隆是英语Clone的译音。Clone这个单词本身的含义就是无性繁殖,既可做名词用,作“无性系”解释,也可做动词,做“无性繁殖”讲。克隆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中被称之为“生物放大技术”。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微生物克隆;第二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比如DNA克隆,生物学家把一DNA注入到一个细菌体内,随着细菌的克隆而产生出成千上万个DNA来;第三时期就是动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胞变成一个动物了。

  小羊“多莉”是英国科学家从一头母羊的乳房摘取一个单细胞,把它培养后注入另一只母羊的去了核的卵内,然后把培养出的胚胎再移植到第三只母羊的子宫中内孕育出来的。它是首例无性生殖的产物。“多莉”的出世标志着人们已经能从动物体细胞培养出动物了。

  在动物细胞工程中,我国科学家也开展了多年工作,取得过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新成就。早在四五年前我国科学家就成功地掌握了胚胎切割技术,也就是等到受精卵长成胚胎后,把胚胎切成两半,再分别植入雌性子宫内,这样就可把一个优良品种变成两个了。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篇7

  知识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知道人工呼吸和肺活量。

  2、说明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解释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人体呼吸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结合归纳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现场表演,让学生掌握人工呼吸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学会测定胸围差。

  4、通过将呼吸频率及胸围差测定结果量化、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各小组通过课后测量的胸围差报告,做一个小报告并讨论锻炼身体增加胸围差的日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肺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测定胸围差和学习肺活量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学习呼吸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学习呼吸的全过程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既是基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该原理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来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讲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可利用挂图结合模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察猪肺或其他动物的肺(看实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哺乳动物肺的永久切片,使学生对肺和肺泡的结构有感性认识。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的授课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交流,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亲自验证呼吸运动,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演示有关人体呼吸运动的动画型电脑软件,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此外,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呼吸的频率,可安排学生实习活动:测试平静时与运动后的呼吸频率,来获得知识,同时也加强对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为什么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6~18次的理解。人工呼吸让学生在课上练习,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

  另外创造条件作好测定肺活量和胸围差的实验。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篇8

  教案示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细胞结构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总结细胞概念→将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生物生长的奥秘

  通过步步设疑,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由平面到立体、由结构到功能,不断深入地认识细胞,从中总结出细胞的概念,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并认识生物体生长的奥秘。

  2.教学过程说明

  (1)通过学生们复习、回忆、观察——细胞结构简图,引出教学主题。首先展示上节课由学生完成的细胞结构简图,引发学生思考:细胞是平面结构吗?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区别吗?这些结构都叫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细胞结构的兴趣。

  (2)教师适时展示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细胞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另一方面借助于模型讲解动、植物细胞结构。

  首先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在介绍过程中渗透研究结构的方法——由外向内,同时采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在讲到细胞膜的时候,应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谁看到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目的是,一方面讲清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到液泡时,由于学生容易将它与细胞质看成是两个并列结构,所以教师要强调液泡是细胞质的一部分。

  然后介绍动物细胞的结构。这时也采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同时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先找出动植物细胞的相同之处,即都有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再找出不同之处,即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质里没有液泡。实施对比学习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观察,了解细胞的功能。教师进一步设疑:细胞有生命吗?并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

  这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动动手”改为演示实验“利用高倍镜观察黑藻(或苦草)细胞的细胞质流动”。最好将视野中的物像通过显微摄影仪投射于屏幕上(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多摆几台示范镜供学生观察),使每一个学生都亲眼看到细胞质的流动。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这些现象看到本质:细胞质正在不停地流动着,说明细胞是活细胞,是有生命的。细胞质的流动可以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最后教师应指明:

  ①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②细胞膜可控制物质的进出。

  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对细胞的遗传有控制作用,这一点以后会详细介绍。

  这时,教师再总结细胞的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同时教师应指出:

  ①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②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比如病毒就没有细胞结构。从而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的理解。

  (4)关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教学的难点 。

  这时可以通过制作课件体现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课件主要体现两个内容:

  ①通过细胞分裂产生多个细胞。

  ②分裂后的部分细胞体积增大,说明细胞生长。

  通过课件使微观、动态的知识变为直观的感性材料,便于学生的观察与理解;同时也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达到了识记细胞分裂和生长基本过程的目的。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篇9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初一年级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特征和蜗牛的形体特征及感觉两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观察生物知识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本节课为后续学习细胞,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植物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放大镜。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发展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活动】

  走下讲台,查看学生的讨论结果。必要时,给学生提示。

  【学生活动】

  预设:积极讨论,小组代表及时记下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活动】

  五分钟后教师拍掌示意时间到,停止讨论。请一组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并且询问学生答案的依据,并且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若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表扬,回答不好的教师及时给予纠正。

  【学生活动】

  预设:我们认为生物可以生长,比如大树是从小树苗长成大树的,我们人也是从一点点大的小孩儿变成了现在的大人。例外小组回答:我们认为生物可以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例如小狗尿尿。例外小组回答:生物对外界刺激有有反应,如含羞草在接受刺激后会合拢。生物可以繁衍后代,如母狗生狗宝宝。

  【教师活动】追问:还有其他的特征让你可以很快的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回答生物能遗传和变异

  【教师活动】

  教师展现PPT,解释遗传和变异,并且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影响深刻。然后教师展现人类进化的图片给学生看,提问这一现象证明了生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提出进化一个词,但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

  【教师活动】

  进一步解释进化的意思并且举例。然后PPT展示大家总结的生物特征,再一次对各个特征举例(例子都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问狗和机器狗遇到墙壁都会转弯,从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角度来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预设:与教师一起总结刚刚的特征,对每一个特征进一步思考与理解。积极思考老师提的问题。学生回答:狗是生物,机器狗是非生物,两者的原理不同。学生回答各种各样,但回答不是很全面。

  【教师活动】

  狗转弯是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体现。而机械狗转弯受电脑程序的控制,与适应外界环境无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搭建视频支架以及学生探究实验支架,学生沿着支架作用,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落实教学重难点。较好。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篇10

  授课日期:年月日教学安排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资源

  相关视频,图片,多媒体

  教案编号:

  授课题目(章、节)蛋白质化学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

  3、掌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熟悉蛋白质物化性质;

  5、了解蛋白质的与医学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难点:蛋白质物化性质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详见附页课堂教学小结:

  一、蛋白质的变性

  1、概念:天然蛋白质受到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空间结构的破坏,从而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和生物功能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2、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

  二、蛋白质的两性性质蛋白质中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而呈电中性(此时为两性离),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常用pI表示。

  三、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胶体、变性和沉淀的性质。

  四、蛋白质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有多种。

  五、蛋白质具机体的有三大功能:。不同状态下的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及代谢情况有差异。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8种是体内不能合成的,需从饮食种摄取。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医院杀菌灭毒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和蛋白质变性有何关系?

  课后反思:

  做好新课导入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尽量做到知识点讲解的深入简出,要注意结合日常生活知识和护理相关知识。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老舍的《猫》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07-01

期末生物教学反思范文12-28

教学设计范文03-03

《珍珠鸟》工作教学设计范文通用03-10

通用《珍珠鸟》工作教学设计范文03-10

苏轼《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12-16

观潮的教学设计范文11-04

《离骚》的教学设计范文12-25

六年级下册语文《表里的生物》练习题及答案04-12

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表里的生物》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