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15 14:55: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模板(通用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模板(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模板(通用8篇)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初步阅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读题,引用古诗解题:

  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是太阳的意思。

  2、题意。

  二、探究阅读方法

  1、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⑴很难读。

  ⑵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2、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3、归纳总结学习本课的有效方法:

  ⑴多读几遍。

  ⑵联系上下文、结合书上注释理解。

  三、初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分两步解决问题:

  ⑴结合注释读明白。

  ⑵理解大意读通顺。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阅读。

  3、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⑴生分段读古文、说古文的意思。

  ⑵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两小儿都是围绕太阳的远近来议论的。)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学生评读。

  2、教师范读,学生感悟朗读的语调、速度、情感。

  3、学生齐读。带着自己认可的情感朗读。

  4、再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两小儿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5、朗读课文。合作读。教师择要板书: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6、讨论: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7、你知道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吗?

  五、分角色表演诵读

  注意读出两小儿辩斗的语气。

  1、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对话。

  2、分角色用书上的文言文对话。

  3、同座位的同学互相对话练习。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

  ⑴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总结学习内容,渗透思品:

  ⑴通过学文,你知道了什么?

  ⑵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⑶思品渗透: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课外延伸

  将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张贴到语文学习园地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教后反思】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体现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

  另一方面则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则”“决”等文言词,也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学法引导】

  读熟课文,看注释理解句意,不懂得意思教师点拨,体会课文内容,两儿争辩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资料,用科学知识回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教法】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题、释题

  1、两个辛字中间加上什么分别可构成一个怎样的字?

  2、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预习课文。能说一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2、想听老师读读吗?师范读,提出倾听要求(课件出示原文)

  3、听懂些什么吗?(从读法上)

  4、教师领读,(课件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5、学生自由练读,选择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点拨]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6、读通顺后,解决刚才学生读古文时困难中难读这一点,学生提出解决办法老师并相机板书。

  三、质疑,指导学法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才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师板书)。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标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解疑全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⑴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⑵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⑴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⑵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⑶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⑷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⑴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两小儿辩日》

  ⑵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⑶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五、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⑴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⑵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⑶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⑷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六、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1、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过论交流明道理”(课件出示)

  2、生读课件内容。

  3、师小结后,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近(大)远(小)

  一儿远(凉)近(热)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能根据角色演绎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特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读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2分钟)

  1、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2、引用古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诗、古文与我们现在常读的文章是不同的。今天我们一起第一次学习一篇古文《两小儿辩日》。(板题)

  二、读通读懂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范读全文。

  2、生跟读全文。

  3、师领读全文。

  4、生质疑:

  日与曰(一个胖点儿、一个瘦点儿)智与知(通假字)

  5、借助注释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提问: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人物?是哪几个人物?

  三、扮演角色,感悟课文(18分钟)

  过渡:两个小孩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小孩先在讨论问题,孔子介入……

  1、师生分角色读文两遍。老师相机指导。

  2、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文两遍:

  (二个人读叙述语言,两个人各读一小儿,第一遍强调语气,第二遍带上动作。)

  3、四人表演读一次,众生评议。

  4、生上台对话一次,众生旁白:

  过渡:我觉得两个都学得有板有眼,但这毕竟是古文。能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话,不背课文,有没有难度?

  5、生思考后,上台表演两次,师充当孔子。(相机指导词语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辨别明理(10分钟)

  过渡:现在咱们来想一想,两小孩争执激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坚持自己的看法呢?

  1、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板书:

  早晨:近大远凉

  中午:远小近热

  师过渡:这毕竟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场辩论,如果现在我们做第三个小孩,第四个小孩,参与这场辩论,你有什么道理来讲。

  2、扮演角色,试着辩论:

  师过渡:两千多年前的辩论,我们参与了,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呀很难辩明白,如果让现代的科学家去辩,可能也很难说清楚,不要紧。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个新的问题,你们觉得这两小孩或者孔子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3、生自由谈学习收获:

  (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不怕犯错误等等。)

  师过渡:刚才本人扮演孔子,我觉得我身上也有一点优点,刚才对大家说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不能决没有装懂,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在这一点上,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好!我们再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4、师生齐读课文。

  5、课外拓展:

  这场辩论到此结束,同学们回去后如果有兴趣,可以再查阅相关的资料,看看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语文教案-两小儿辩日。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两小儿辩日》。

  2.交流汇报。

  作业:熟读课文

  小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时长: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寓言故事,那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什么是寓言?它有什么基本特征?(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如自然物(守株待兔)、人(刻舟求剑)。)

  作者简介:

  《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据传,列御寇是周朝,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列子》原书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列子》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列子》一书属于道家学派,书中散布了唯心主义,但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读一读:正音

  辩斗dòu盘盂yú沧沧cāng凉凉探汤tāng孰为shúwéi汝多知zhì乎

  读一读: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和语气。

  解词译句:

  1、先在小组间按古文翻译的方法互译。

  2、翻译时碰到的难词难句把它划出来。(显示重点)

  议一议:解司译句。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辩论)。问其故(缘故)。

  2、一儿曰:“我以(认为)日始出时去(距离)人近,而日中(正午)时远也。”

  3、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4、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到)日中则(就)如盘盂(盛饮食的器皿),此不为(是)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及其日中如探(伸手)汤(热水),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6、孔子不能决(判定)也。

  7、两小儿笑曰:“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多知(同“智”,智慧)乎?”

  7、议一议:理解文意。

  板书:

  如车盖(大——早近)如盘盂(小——午远)

  沧沧凉凉(凉——早远)如探汤(热——午近)

  8、议一议:分段及概括段意。

  一、(1)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二、(2-5)两小儿各抒己见。

  三、(6-7)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9、议一议:研讨内容。

  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为什么各有不同的结论?

  一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一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根本原因是——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因而结果也就不一致。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孔子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着谦虚诚实的态度。

  4、“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原文是“讥笑”的意思。

  从孔子的实事求是的谦虚诚实的态度上来看,是不应该“笑”的。我们还应该向他学习。

  小结: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更需要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创新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永远腾飞!

  堂堂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见两小儿辩斗()而日中时远也()

  孔子不能决也()及其日中如探汤()

  2、翻译句子(4分)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b、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儿辩斗表现古人()的精神。(2分)

  4、“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4分)

  5、这则寓言告诉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

  3、写出你自己对大自然的一些疑问?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次选编了两篇文言文,其意图是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其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本技能,为以后更多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两小儿辩日》就是其中的一篇,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时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并复述故事。

  能力目标:熟读成颂,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学习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这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该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解开“辨日”之迷。

  五、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资料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读名言、揭课题(或设置情景,以辩入题)

  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齐读、理解、导谈孔子

  2、揭示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生发疑虑(适机过度)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节奏

  1、自由读,将读不准的字句作上记号并自己求助释疑。

  2、求助读,提出不会读的字句,求助自己最信任的同学教读

  3、分节读(指名),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4、听录音,感受节奏(出示重点句并划分节奏)

  5、学生齐读。(三)、精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读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2)小组交流(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两小儿在辩论什么问题。

  (1)四人小组合作

  (2)全班交流汇报,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3)四人小组,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探究科学知识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不同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如果有听课老师,可鼓励学生采访获知)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课。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理解两小儿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文言启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文言语句以及它们的现代文翻译,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比较,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介绍孔子,以“孔子也有难解之惑”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知的文言语句入手,为小学六年级初学文言文设置一个坡度,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以大圣人、大学问家孔子也有“疑难”设疑,让学生形成“愤悱”的思维状态,产生良好的阅读期待,也为第四环节理解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精神作好铺垫。)

  二、读一读以读为本,理解文意

  1、初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示范读,划好停顿,重点指导读出节奏和轻重音。学生熟读并尝试背诵。

  3、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课文意思,重点理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如“汤”等词。

  4、生用现代文复述故事。

  (熟读成诵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和要求,分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复述故事是难点,须充分理解文意。)

  三、辩一辩以辩促读,自主学习

  1、区别同音形近字“辩、辨、辫”。

  2、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话题,分别划出他们的看法和理由。

  3、分角色辩论,师读旁白,生分别扮演两小儿读辩论语言;分组辩论;同桌辩论,先用文言辩,再用现代文辩。

  (“辩”是文眼,须先辨形析义,再以它“牵一发动全身”,活用教材,以以辩促读,开展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辩论中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促进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四、说一说自省自悟,启迪深思

  1、出示话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2、师点拨引导,理解孔子的“不能决”是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理解两小儿喜欢探索、大胆质疑的精神值得表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设计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得语言积累、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加深个人体验。巧妙地设计了“说”的环节,让学生在说中感悟,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得到了发掘,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

  五、查一查跳出教材,解疑释惑

  引导学生查阅图书、网络等,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以现代科技知识来解答两小儿之“惑”和孔子不能决之“难”。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六、演一演开放课堂,发展个性

  你是21世纪的少年,假如你能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古代,正遇上两小儿辩日,你会怎么办?请你根据当时情景,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为学生创造性的学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把讲台当作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在模拟情境中,转换角色,丰富想像,拓展思维,深化体验,让孩子们的个性在表演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七、写一写超越文本,延伸拓展

  给文中的两小儿和孔子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答案和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

  (以写促读,在写中复述文本,入情入境,对课文进行二度创作,将课堂所学内化为知识与能力,实现了超越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在畅叙当今科技发展中抒发自豪之情。)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8

  一、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师: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想问一下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那么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吧!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好吗?

  (学生初读课文。)

  师:大家都读了一遍课文了,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碰到了什么困难吗?(学生回答)谁来说说怎么去读这些文言文比较好呢?

  (学生回答,结合学生回答师作文言文朗读指导。)

  师:现在你们有信心去再读课文吗?

  (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想读来大家听听?(指名读)谁还想读?(指名读)谁还想读?让举起手的小朋友一起读吧!(学生读)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读读,你们愿意听吗?

  (老师范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我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谁敢站起来说我比老师还读得好?(指名再读)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次了,你们都读出一点什么来了没有?谁想来说说?(学生述说)

  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

  师:你想怎么样去学习这篇课文呢?谁来建议建议?谁的建议最好我们就用谁的方法。

  (学生谈方法。)

  师:我也有几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介绍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诵读)和根据本文可采用的好方法(辨论、表演)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吧!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

  四、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谁来汇报一下?

  (估计有分角色朗读、辨论、表演等形式,在学生汇报时可引导其他学生的评价。)

  五、分清正误

  师:请读懂了课文的同学举手看看。可老师读来读去却有两个不懂的问题:

  1、这两个小孩倒底为了什么问题争了起来,是争太阳的大小,还是争太阳与人的远近?

  2、他们倒底谁是对的?

  (无疑这又将引起学生的又一轮争论。在他们的困惑无法得到解决时,我相机给他们科学的解释。)

  六、弄清寓意

  师: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述说)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拓展

  师:在文言文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呢!你们想去吗?那么赶快行动吧!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模板(通用8篇)】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说课设计12-20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11-09

《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01-17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5篇12-20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5篇11-09

课文《两小儿辩日》的理解探究12-11

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鉴赏08-19

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有感08-10

两小儿辩日扩写作文(2篇)03-06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翻译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