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7 12:52: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平均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经常玩些什么游戏呢?

  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谈话:老师已经分别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制成了统计图。看。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读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个数。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谈话: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们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想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谈话:那请同学们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女生呢?

  男生:28个女生:30个

  谈话:如果比总数看起来是女生获胜了,男生对这样的比法有意见吗?为什么?

  追问:这种想法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那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想法四:去掉一个女生或者添上一个男生。

  谈话: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是女生谁也不愿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没有人了。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再完成作业纸上的问题1。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

  让学生讲解移的过程。

  二是先合后分。

  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提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和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观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这四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分别是6个、9个、7个和6个,从图上看你能猜测一下平均数和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较,它在哪两个数之间呢?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多媒体出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谁能估一估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结合作业纸上的第二幅图和问题2,自己动手做一做。

  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那你认识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想想做做2

  谈话:要求的是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那你能估计一下平均长度在什么范围之间呢?

  学生回答后谈话: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

  3、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数有关的,请看,这是我校篮球队的情况(出示想想做做3)

《平均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

  2、学生经历探究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体、学习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校园篮球场上四(1)班和四(2)班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断[四(1)班的得分明显落后,学生观赏。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练,这时你准备怎么做?你在换运动员上场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出示两名运动员平日训练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如下:

  现在就请你当教练,根据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你会选谁上场?并说出自己强有力的理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评析:教师恰当运用CAI课件,创设一个学生熟悉且比较喜欢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换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这样,不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又将生活化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分”换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与明确了方向。]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怎样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来探讨。注意:一个小正方体代表一分。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1、小组合作探求算法。

  2、汇报交流。

  操作法:重点让学生把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讲明白。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是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多的移走补给了少的,使它们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它们的平均分。

  计算法: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来外,还可以先求出各场得分总数,再除以上场的次数,也可以得出每个队员的平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选谁上场的问题。因为7号运动员的平均分11分高于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10分,所以应选7号运动员上场。同时,我们知道求平均数有两种算法,数据少的时候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多的时候用计算的方法会更方便。(板书课题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评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索性与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里运用手中的材料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了问题。这既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引领学生归纳概括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10分的理解:你对10分这个数是怎样认识与理解的?与它的各场得分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对11分的理解:11分是7号运动员第三场的得分吗?为什么?它是什么?

  小结:平均数比大数小,比小数大,介于二者之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可能存在于一组数据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评析:在学生的亲自感受中,他们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粗浅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你见过平均数吗?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均数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在统计当中,平均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整体水平与分析存在的问题。

  评价时,师问:看着王红的成绩,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不计算,估一估他们的平均身高会是哪个答案?(让学生谈观点,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先不计算,同学们估计可能会是多少?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次?

  4、过河问题。

  身高145厘米的小华,要过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到底有没有危险?(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这个题目的思考,你觉得应该对大家说点什么?(没错,徐老师希望同学们每天都能安安全全地来校,平平安安地回家)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形式多样,且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现如何。现在请拿出学习评价表,给自己一个诚恳的评价吧!(附表,如下)

  学习评价表

  本节课,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请在相应栏目中填上相应的分数,并算出平均分。(优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组交流后,学生展示)

  看着自己的评价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你觉得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评价:其实,从平均分可以看出你整节课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徐老师相信在评价过程中,同学们又一次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评析: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给自己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巩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思想,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平均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列式:8÷4=2,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52÷4=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个数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自已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案说明:用谈话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来导入进新课(教学例题)。

  最后的巩固提高也是按从易到难来设计,先让学生求小棒的平均数巩固好已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用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平均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操作)、先总后分(计算),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会找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1、看到黑板上这几个圆圆的圈你想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就把它看做一个靶子,来做个游戏好吗?

  我们先来制定一个游戏规则,投中这个靶心的得10分,投到第二个圈的得9分,投到第三个圈的得8分,投到第四个圈的得7分,投到圈外边的得6分。如果投到线上怎么办?我们就看投到线那边的多一些就算那边的分,但是如果你连 黑板都没投中就是0分,同意吗

  我们从中间一分为二,这边算一组,这边算一组。我们给这边起个名字叫第一组,这边叫第二组(板书)。第一组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第二组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

  我们每组选5个代表参加游戏,请大家排一队交错站好。(给每人发一个沙包)好,比赛开始。

  板书: 第一组 第二组

  []+[]+[]+[]+[]=[] []+[]+[]+[]+[]=[]

  下面我宣布胜利队是第 一组,欢呼一下吧!

  看大家玩的这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要参加这个游戏。我想参加你们组,你们欢迎吗?那我也来投一次好吗?现在第二组的得分是[]分,我重新宣布胜利队是第 二组。

  你们什么想法都没有?对这个结果有意见吗?(采访第一组)你们说这样比公平吗?

  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吧!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 ([]+[]+[]+[]+[])÷6

  =[]÷5 =[]÷6

  =[] =[]

  那组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第二组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下还可以再比。

  第一组这个“5分”是谁投的?

  这组中最多的是几分?最少的是几分?5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小结:可见,5分既不是第一组的最高水平,也不是第一组的最低水平,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有3位同学听的特别认真,老师讲课他们听得很认真,同学发言他们也听得很认真。(三人上台领奖品,老师分别奖励他们1支、3支、5支铅笔)

  请上台的三个小朋友数一数,手里有几只铅笔,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们说老师这样奖励公平吗?怎样才公平吗?那么你想怎样把它们移一移。和身边的同学商量一下,台上的3个同学也互相商量一下。

  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板书)的办法。

  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出来吗?

  学生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1+3+5)÷3

  =9÷3 =3

  谁来说一说,求平均数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2、 估一估:

  为了布置教室,小丽买来一些彩带,请你帮小丽估一估这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

  请你在本上列式算一算。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吗?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3、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怎么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小刚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4分,小刚的数学成绩一定是94分。( × )

  (2)、小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小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高。(× )

  (3)、三名同学的年龄之和是42岁,这三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14岁。(√ )

  (4)、小明星期六做了20道题,星期天上午做了12道,下午做了7道,小明平均每天几道题 列式为:(20+12+7)÷3 = 13(道) (× )

  4、想一想、说一说

  有危险吗?课件展示:游泳池和小明的问题。

  想一想:出示游泳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险吗?

  生讨论是否有危险。说说理由。

  5、出示1—9九张数字卡片

  下面请你把1—9九张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在桌子上。卡片上都写着几? 下面做这样这样一个竞赛:

  (1)请你从所有的卡片当中任意取出2张,让这两张卡片的平均数是5。

  还有吗谁能把所有的答案都说出来?

  为什么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5?到前面展示。

  (2)再做这样一个竞赛:

  随便拿出几张卡片,三张、四张、五张或更多张都行,要求这几张的平均数也是5。 到前面展示。 再多点还有吗 都用上了平均数还是5。

  (3)下面请你去掉几张,平均数还是5。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平均数》教学设计5

  “平均数的应用”,是上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本五年级(上)P38—39的内容,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课程范畴。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具体应用中,平均数除了可以用来比较同类数据的一般水平或整体情况。但当无法得到“大数据”的平均数,而又需要这个“大数据”的整体情况时,我们一般还可以用部分(样本)平均数来推出整体的平均数水平,或者用来归纳、、分析、预测全体样本的情况或趋向。

  “平均数的应用”正是通过简单抽样,旨在引导学生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总体平均数水平,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在整个统计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统计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以及简单应用的基础上教学的。之前,学生还学习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分析、描述统计数据的能力。本节课正是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统计素养。

  基于以上认识、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理解部分平均数,并可用它推测总体平均水平;

  ⑵会用部分平均数推测总体平均水平的方法解决相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⑶经历用部分平均数推测总体平均水平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统计素养。其中,教学重点是会用部分平均数推测总体平均水平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为理解部分平均数,并推测它的总体平均水平。

  在设计本教学方案时,本课试图体现以下特点:

  ⒈为学而教的学习内容组织。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因此,在教材例题的基础上,我增加了小胖的84个步幅(即84个数据),这就为学生分析、解读数据提供了素材。同时,这些数据还承载着“运用部分平均数推测总体平均水平”的“使命”。

  除此之外,我还试图将本课例题中“算教学楼的大约长度”分成三个层次推进,即步幅乘步数、步数乘平均步幅以及平均步数乘平均步幅,努力为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搭好台阶。

  ⒉注重学生的经历和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除了要掌握数学基本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的活动经验。本节课,可以看作为统计单元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所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用“步幅乘以步数”算教学楼的长度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当学生看到84个步幅的不同长度时,经验的合理性备受质疑,自然过渡到“平均步幅乘以步数”。但平均步幅计算的.繁琐却成了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觉得选择几个数据合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去体验。然后,再通过计算,将部分步幅平均数下的教学楼的长度与总体步幅平均数下的教学楼长度进行比较,继而得出“运用部分平均数可以推测总体平均水平”的策略,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接下来“平均步数”的计算,便是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最好证明,等等。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计算教学楼的大约长度”为情境,以一个个问题为驱动,试图给学生思考、体验、感受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同时,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和适当优化也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学生的统计观念和统计素养得到提升,为进一步领悟统计思想打下基础。

  ⒊重视意义的建构和运用。

  “应用意识”是课程标准十个核心概念之一。统计中的平均数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所以学生能将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也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在练习活动时,我尝试让学生去分析生活中的数据,不仅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比较、思考,特别是当部分平均数为一组极端数据的平均数时,更是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挑战,从而对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水平有更深的认识。

《平均数》教学设计6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尽管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权数相等情况下的算术平均数,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权”的作用理解仍将非常困难,教学中应尽量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对“权”的理解和体会,渗透平均数和“权”的统计思想,为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为实现后继统计知识的`学习目标──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思想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

  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在实际问题情景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1)就本论本,不能很恰当地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例子,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揭示概念;

  (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揭示和统计观念的建立;

  (4)对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具有的相关平均数的知识经验了解不足,致使引入的问题太过简单或难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抽象的“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所困难;

  (2)尽管在第一、第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但对统计的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尚处在最粗浅的认识层面,加之对“权”理解的困难,所以可能会感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缺少学习的激情

  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入理解数据的权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教学中要实现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作用,恰当利用PPT的演示功能、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几何画板的动画和计算功能,通过设计简单的程序,直观、形象地展现“权”的意义和作用,感受过程的真实性,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请学生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平均数》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师,真有礼貌!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是这么高吗?还是这么高?

  (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师:那你们认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概与哪位同学差不多?猜测一下这位×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这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师:孩子们,现在对平均身高有感觉了吗?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一、情境导入,讲解例1

  1.联系生活,情景激趣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整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种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很敏感,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在生活用平均数的机会多吗?实话实说,不多。那我们今天来用一用好嘛。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来当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男生队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哪个队的成绩好呢?仔细看数据。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拿着学习单,说计算的方法。

  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求平均数。通过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练习一:三个铅笔筒,装了铅笔,分别6支、7支、5支,平均每个笔筒装了多少支?

  师: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移多补少。

  2.练习二: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平均数是18cm

  追问:用什么方法?

  指出:测量后获得数据,用求和平分法。

  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移多不少。

  3.练习三: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超过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平均数反应的是整体水平,它会掩盖掉很多的信息,万一这条小河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东东有危险吗?

  师:所以呀,孩子们,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定不能随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4.练习四: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寿命77岁。

  问题一: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寿命74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整体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问题2: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不一定!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要想长寿,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呀?平均数就是将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通过两种方法研究平均数,分别是求和平分、移多补少方法。我们在探究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个数据的波动会影响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还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平均数》教学设计9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7+5+9)÷3=7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胡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7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胡必泛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7叫做胡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平均数》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 “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桃子吗?老师这有16个桃子,我把它们分给2个同学看,怎样分才能让他们一样多。

  2、引入“平均数”师:每人都是8个桃子,8就是一个平均数。这样分两个同学就一样多了。(出示课题:平均数)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听到或者用到平均数?(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产量等等。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在这张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 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平均数)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照片和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男女生各一名同学)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平均数的方法。

  男生:68÷4=17(个)

  女生:76÷4=19(个)17<19(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比总数男生对获胜,比平均数合理。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老师板书):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18+17)÷5,(18+20+19+19)÷4 =85÷5 =76÷4 =17(个)=19(个)17<19。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回顾小结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预设:平均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①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②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③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②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做一做(课件出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并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方法。

  2、判一判(课件出示)指名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后判断并说理由。

  3、说一说(课件出示)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五、实践作业、课后延伸

  参照十岁儿童身高正常,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判断一下同学们的身高是否正常。

  男生:140cm

  女生:141cm)

  板书设计:

  平均数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方法:移少补多(有局限)找基数,分多余数

  公式:总数÷份数=平均数

  特点:最大值﹥平均数﹥最小值;平均数≠实际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1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PPT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平均数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2、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

  3、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 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4、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

  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这个平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3、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

  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生说方法多媒体显示棋子移动过程)

  移多补少! 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且探索出了许多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

  四、课堂总结

  1、你现在所认识的平均数是什么?

  2、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五、随堂作业

《平均数》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套圈统计图(每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看套圈比赛的录像,出示统计图。

  1、这幅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想一想,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

  (1)学生讨论交流哪一队套圈套得准一些。

  (2)提问:怎样比才既合理又公平呢?

  (3)揭示:要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就是要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平均数。

  2.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先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讨论交流。

  (1)通过移多补少,直观揭示平均数的意义

  (2)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列式计算:5+9+8+6=28(个)28÷4=7(个)

  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估一估

  (2)算一算:11+4+8+2+5=30(个)30÷5=6(个)

  这里的3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次比赛中,男生套得准一些。

  3.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1)比较

  男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2)提问: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3)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三、拓展练习,深入理解

  1.练习用“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求平均数

  (1)出示校运动队三年级学生肺活量情况统计图(三名学生)

  提问: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肺活量吗?

  交流: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2)出示三年级部分学生肺活量情况统计图(四名学生)

  提问:算算他们的平均肺活量。

  比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平均肺活量比一般学生要大。

  2.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出示游泳馆录像并配音:一天小明去学游泳,这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30厘米。小明心想:我身高145厘米,下水学游泳不会有危险。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想得对吗?

  (2)学生交流

  3.利用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特点判断平均数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出示并配音:《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规定:心跳次数平均每分钟在120~200次为运动量适宜,低于120次为运动量过小,高于200次为运动量过大。

  我们对小明在游泳过程中的心跳情况进行了统计。(出示:心率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心率(次/分)150160180170140

  (2)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些什么?

  (3)他平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不可能是下面哪个答案?为什么?

  ①130次②160次③190次

  (4)根据平均数的这个特点,你能说出这个平均数的范围吗?

  (5)小明的运动量适宜吗?

  4.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一高一矮两名学生

  指一指:他们俩的平均身高大概在什么位置?

  (2)出示郭晶晶的照片和她与另一位体坛明星的平均身高的虚线(虚线比郭晶晶矮)

  指一指:另一位体坛明星大概有多高?

  (3)出示郭晶晶的照片和她与另一位运动员的平均身高的虚线(虚线比郭晶晶高)

  指一指:这位运动员的身高大概在哪里?

  猜一猜:他是谁?

  (4)出示新浪网上的NBA排行榜

  找一找:有平均数吗?

  想一想:姚明的总得分比特里要高,为什么他们的均分却相等呢?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平均数》教学设计13

  本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预习课本92-93页的内容,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2、通过预习,我认为男生与女生相比, 套得准,因为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1、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出示学习菜单:

  (1)书中有几种方法求男生平均成绩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仔细看统计图的变化过程,思考是如何分的?

  (3)怎样列算式计算?

  归纳总结: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

  3、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1)这个7分就是男生每人实际得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你仔细观察平均数与原来的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4、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

  (3)说说你的验证方法。

  (4)为什么要除以5?

  小组讨论菜单中的问题

  点拨: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点拨:这种方法叫:“求和均分”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练习检测与问题延伸: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1)怎样移动笔筒里的铅笔?

  (2)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如果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二个笔筒里拿出5枝放入第三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4)如果从第三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5)关于笔筒的三个平均数,有变化吗?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二题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3、小林参加了三场套圈比赛,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成绩

  小 林

  12

  11

  10

  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是多少呢?

  4、教材第97页的“你知道吗?”

  5、检测:想想做做第3、4题

  小组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教师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帮助。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认识到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另外,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求和均分。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平均数》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第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课件、题卡、磁扣等。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吧?我们班级的同学也特别喜欢搬运玻璃球的游戏。今天老师带你们看一场30秒的运球比赛,不过看比赛有个任务,请第一、二、三组的同学分别为女1、2、3号选手计数,第四、五、六组同学分别为男1、2、3号选手计数。听清楚了吗?请看大屏幕。

  二、 讲授新知

  1、探究平均数的方法

  师:紧张的比赛结束了,请小组长统计一下选手的成绩。我们用1个磁扣表示运了1个球,请组长们汇报运球数,把运球的个数贴到黑板上。(说一个贴一个)

  师:大家看,他们每人各运了几个球?

  师:请同学们观察,如果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你认为哪组成绩好?为什么?

  生:男生成绩好。女生总数12,男生总数15。

  师:对,我们比较总数,可以看出男生队成绩更好。

  师:大家能不能再分别找出一个数能代表每一组的平均水平,让他们比一比,还很公平。

  生:用3或者2等表示,教师要抓住问其他同学,用3代表这一组每个人的成绩可不可以。(2号7个,用3不合适)

  生:4.

  师:用4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男生队用几表示呢?

  生:5.

  师:那么请大家借助手中题卡,小组合作,画一画,写一写。用什么方法得到4或者5的。想一想,为什么用这个4或5可以代表每组的水平?

  生:小组合作。

  师: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汇报一下?(只出示女生的)

  生:女生队2号最多,给1号2个,给3号1个。

  师:结果怎样呢?

  生:让他们变得同样多。

  师:谁还想说说你们的方法。(两种移多补少画法),把两种画法放在一起,他们都是把多的补给少的,然后使他们变得同样多。画一条虚线。想法都一样,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谁愿意到黑板上摆一摆?

  生:移多补少演示。

  师:大家同意吗?

  师小结: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我们把多的匀给少的,最终让它们变得同样多,(手笔画这黑板磁扣这)数学上把这叫做移多补少(板书)。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的(箭头)同样多的数(板书同样多)(向上箭头),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的知识。那么2、7、3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4。

  师:你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男生队的平均成绩吗?

  生:到前面来演示。

  师:同意吗?(再移回来)同学们,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平均数,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列算式。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4+5+6)÷3

  =15÷3

  =5(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用男生队运球的总数除以3,就是每人平均运5个球。

  师:听明白了吗?括号里的式子表示?除以三呢?结果5是?

  师小结:我们先求总数,再除以三个人,也可以使这组数据变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就是合并平分。得到同样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它也是求平均数的一种方法。

  师:你能用合并平分的方法,求出女生队的平均数吗?

  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哪一个队成绩更好呢?

  生:男生队

  师小结:比总数女生12,男生15。比平均数女生4,男生5。比总数和平均数都是男生胜,看来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比平均数都很公平。

  2、平均数的作用

  师:马老师看同学们玩得特别开心,也想玩一玩,我运了4个球,我看女生成绩少,就把这4个球加给女生了(操作,老师 4个)这回女生总数由12变成了15,反超了男生,我宣布了此次比赛女生获胜?我这个裁判公平吧。

  生:公平,再观察一下,他们为什么不同意。

  不公平,人数不同。

  师:大家同意吗?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不合理,那我们就比平均数吧!你们比一比,谁的平均数多呢?

  生:4.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

  师:比较平均数哪一个对成绩更好呢?还是男生队。小结: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比较总数和平均数。人数不相同,我们比较总数就不够公平了,比较平均数比较公平。

  师:看来老师加入也没改变女生队输了这个结果,假如老师运了8个球(贴),这回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了呢?(5)

  师:打平了。假如想让女生队的平均成绩是6,老师至少需要运几个玻璃球呢?

  生:12个。

  师小结:女生队其他人运球没变,随着老师运球数的增加,这组的'平均数变大,所以说平均数随整组数据每一个数变化而变化。

  3、平均数的性质

  师:请大家观察女生队的成绩

  我们得出来的平均数4是1号的实际运球数吗?是2、3号?(不是)

  平均数4和这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比较一下。(具体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4比7少3个,比2多2个,比3多1个。

  师:所以平均数4在7和2之间,也就是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我们再来看看男生队平均成绩,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平均数5是每位选手实际运球的数量吗?

  生:不是

  师:平均数5和男生队每个人实际运球数比较一下。

  生:平均数5和2号选手实际运球数一样多。

  师:那么这个5和2号的成绩5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2号的成绩,表示他在比赛中运了5个,代表自己,一个是一组的平均水平。

  师小结:我们用平均数和每个数据进行比较,在数据不等的前提下,发现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也可能在数值上和某个数相等。例用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在计算平均数时,先估计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或者检验平均数是否合理。

  习题:小强在20秒时间内拍球4次,分别是24下、27下、28下、29下。1、请你估一估小强拍球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多少下?2、动笔算一下,平均成绩是多少下(27下)两张幻灯片。

  师:同学们都是用哪种方法算平均成绩的?(合并平分)一般情况下,我们计算平均数时经常用合并平分的方法。

  师:其实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你知道哪些平均数呢?

  生汇报:

  师:对,我们经常接触的有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时间,平均气温等。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周易》已产生了平均数的思想:

  1:统计平均数就是对研究对象的某数量标志的变量,减有余而补不足所求得的一般水平。

  2:计算统计平均数的作用,在于衡量事物要均等。

  所以说平均数很重要,我们可以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三、习题

  1、课件出示“小小”冷饮店习题。

  2、水深。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均数,学习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那么,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细细去体会吧。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合并平分 移

《平均数》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统计。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意义

  “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

  “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二、求平均数的练习:

  1、“3、4、6、7”题。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

  “4”:

  (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

  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

  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

  (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

  “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

  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

  (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题。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三、“你知道吗?”

  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8+80+81+82)÷4 约为80分

  看一下评委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教学后记:第一题学生讨论十分激烈,最后还是得出了结论,下水是会有危险的,因为深水区可能会超过145厘米。由此强调,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的中间。

《平均数》教学设计16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90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积累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李明和王小飞两位同学要进行篮球的定点投篮比赛。

  (课件出示)比赛规则:每人各进行3次1分钟的定点投篮,以每次投中个数为成绩。

  (课件出示)比赛成绩统计图:

  观察,你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

  问题:谁赢了?为什么?

  2、 王小飞再投一次,(课件出示成绩统计图)

  问题:现在谁赢了?为什么?

  发现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平均数

  1、合作讨论

  讨论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时,该怎样比才公平?

  2、 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想一想:(以李明三次投球为例)能计算出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教师适时板书:(7+3+8)÷3

  =18÷3

  =6(个)

  问题:(1)、“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我们是怎样求出7、3、8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

  小结方法:先求和再平分。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导:不计算,有办法找到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移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说一说:根据刚才以多补少找平均数的过程,说说你对平均数的理解。

  想一想:“6”表示的是李明三次都投中6个球吗?“6”表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认识平均数的特征。

  3、 即时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求王小飞平均每次投中球的数量。

  组织汇报,交流方法

  结论:通过比较平均数,谁赢了?

  通过这次比赛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4、 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不会游泳的小明身高140cm,他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2)、小明家去年4个季度的用水量分别是16吨、24吨、35吨、21吨。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量是(16+24+35+21)÷4=24(吨)。

  2、你能想办法求出他的语文成绩吗?

  (1)、先估测一下:语文成绩可能是多少?

  (2)、同桌合作讨论。语文成绩究竟是多少?

  四、拓展延伸

  我校的舞蹈队参加市舞蹈比赛,评委亮分96、91、95、96、84、99、97,算一算,我校舞蹈队的最后所得平均分是多少?

  激发认知矛盾:平均分是94分,可评委却宣布最后得分是95分。这是为什么?

  师: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下课后自己去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

《平均数》教学设计17

  去年3月,有幸听了杭州市胜利小学张浩强老师的一堂示范课------求平均数。听了后感触很多,很受启发。这是一堂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数学课,其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创设情境:课前口算。

  教师计时3分钟让学生在口算题单上口算,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按时完成。然后,教师宣布答案,生订正。

  二、统计各小组做对的数量,引入平均数。

  学生统计出各组做对的总数量,教师板书。师问:哪里个组最好。引导学生看出每个组人数不一样,不能看总量。师问:有没有其它办法。生说:可以求各小组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师问:平均数什么意思?在这里怎样求?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每个小组把各自的平均数计算出来,计算有困难的可以用计算器。生报平均数,师板书,找出第一名,师说:第一名是口算冠军,下课后合影。

  三、引入生活: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平均数。让学生举例说。师问:如果我们要算一下在座每个教师的平均年龄,怎样算?

  四、教师根据板书说明原始数据,让学生比较每个小组的平均数和原始数据,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办法估计平均数。引导学生归纳出:平均数不能比最大的原始数据大,不能比最小的原始数据小,而最接近中间数。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律估计各自小组的平均年龄,再计算。

  五、练习书上2题和3题,每个同学独立完成,可以用计算器。

  六、出示:据调查孙水河的平均水深是1、00米,木呷的身高是1、15米,木呷掉到河里可能被淹死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听了这节课,我深受启发。给我的启发有四:一是教师上课时要使用激励性语言,态度可亲,面带笑容,才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堂课上,得体的激励性语言会让学生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更加认真的去学习。本节课上,张浩强老师就使用了诸如:“城关的孩子就是不一样,速度很快”“同意他的观点吗”“你的眼睛水灵灵的,很亮”“你其实不要急,慢慢地说,你会说的更好一些”“够厉害的”“真厉害,你比我厉害”这些激励性语言。在他的调动下,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

  二是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联系了生活实际,举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本课中,张浩强教师就让学生算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和平均身高。还出了一道学生熟悉的河流“孙水河”的数学思考题。这些都是学生生活里有的',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讨论起来就很有兴趣。

  三是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比如张浩强老师上的这节课,重要的不是平均数的含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过程。张老师就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而不是一来就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张老师上课时创设情景——口算比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然后通过解决“哪个组最好”让学生去统计做对的题的数量,在比较时学生认识到必须求出平均数才能比较出谁最好,从而引出怎样求平均数。

  四是教师要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体现主体性教学的课堂,你不知道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会怎样去回答这个问题,有时回答的话语不着边际,有时会有奇思妙想,有些是老师完全没有想到的。这时,就要求教师课前认真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学生说话,听懂孩子们的每一句话,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思考,理解每一个学习信息。这些信息存在着有用与无用、重要与次要之分,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鉴别能力,根据知识结构的需要进行分析综合,从而选择、重组已有信息,为学生指引思维的方向。然后还要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知识,才能驾驭好课堂,不至于到时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应对。

《平均数》教学设计18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53页例1

  教材简析: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投球游戏入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始终遵循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理念。众所周知,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新标准》“平均数”也经历了从应用题到统计学的统计量的迁移,我更觉得这才是平均数的真正回归,因此我在设计本节教学时着重体现它的意义,深挖其价值和产生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就感觉很抽象,学习时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的了解并到认可。根据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求知欲旺,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个学生熟知可操作的活动,以便理解和总结,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从而引导探索并感悟,以便达标。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有趣的基础上,学生富于挑战,乐于争胜,因此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或参与、或经历、或pk等活动。本着参与远远高于旁听的效果,尽量多的增加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结合我校三三三高效课堂模式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感悟、应用巩固、堂清检测”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

  2、理解平均数的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区间范围以及它的“虚拟性”

  易考点:

  平均数的计算。

  易错点: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必须是总数除以与之对应的总份数。

  易混点:

  已知甲数比乙数多几,使两数相等,则甲数给乙数几个?

  一、综合预设目标、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学情分析: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却很抽象,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了解并认可。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方案

  知识层面、时间预设

  教师行为预设

  学生行为预设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5分钟)

  二、自学交流+展示+感悟(30分钟)

  1、自主学习:仔细看情境图,认真找寻信息,发现总结新信息,或提出疑惑……先是对子交流,然后有问题的组内解决。

  2、通过活动,或参与,或经历,展示、争论、比较、总结、感悟出新知。

  三、检测(5分钟)

  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回顾、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及特点。

  四、堂清(5分钟)

  通过总结和课后练习,同学们会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以及计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

  1、今早听到一报道:说某市统计三年级女生身高普遍高于男生:我也想测测咱们班学生身高情况:请出我们班最高的3名男生和三名女生,测量他们的身高。如何确定男生高还是女生高呢?

  2、看来同学们评判得很正确,有没有信心再来当一次真正的裁判呢?自学课本53页,努力找寻并挖掘数学信息和问题,如何解决?(因为学生对投球可能了解不多,老师可以顺势引导:据我所知,投球时,以10个为标准,投进篮筐为投中,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

  3、自由发言并将加分记录到评价栏中。

  4、那组成绩好呢?

  5、通过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并简单的告诉同学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并板书{逐渐补充其意义和算法。

  6、找临近8位同学上讲台排成不同学生数的两行,让学生想办法排成学生数相同的两行。(老师在黑板上草书列表比较,表格内项目包括每组的最大数、最小数、以及待填充的平均数)

  7、如果学生没能交流出“移多补少”时,教师指出:原来两行学生数不一样多时,经过移多补少,使两行的学生同样多,这种把几个不同数经过移多补少,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不同数的平均数。根据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出平均数实际是一个虚数,并非一个实实在在的数,比如:某市统计家庭拥有孩子数目,结果平均每个家庭一个半孩子(因为此时学生还未涉及小数,只能说一个半了),你说谁家有一个半孩子呀!要么没有,要么有一个,再要么有两个?……因此平均数它既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数,只能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根据同学们的总结和理解,顺势板书:虚数反应一般情况平均数在本组数据中的取值区间:比最大数小,又比最小数大)

  8、要求学生迅速有序的摆放教科书。

  9、解决53页两组投球那组优胜的问题时刻提醒同学们:注意平均数的取值区间、“总合均分”——总和不变均分相应的份数。据此一定要先估后算哟!(同时将刚刚学生用平均数可以比较两组的成绩,也只有用平均数来解决这个总数不同、份数也不同的问题——板书:比较和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10、小老师读题——检测题

  11、学生自由发言总结今天收获。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呀!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预测输赢、预测天气等,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心,我们的数学本领就会越来越大!

  12、课末,让学生当评委给自己的这节课打分,最后计算出自己所在组的平均分,(能明白并能叙述基础知识得6分、四个检测题全对得4分)争取每组的平均分不少于8分哟!

《平均数》教学设计19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2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感。

  3.在生活中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现状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逐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动手移、合与分的操作和思考交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从中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同学们,现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作为市民,我们也要为此付出一份力量。你看,阳光学校三(2)班的同学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捡别人丢弃的矿泉水瓶比赛,他们班共有37人,每 3人为一组,可以分几组还剩几人?37÷3=12(组)……1(人)

  【设计意图】:用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情景创设问题,即复习了平均分,又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一)两队人数相同,比总个数。

  他们班每天从2个组中评出一组“美丽之星”,你觉得他们哪一组获星?

  出示:

  A 组

  B 组

  生:B组获星。

  师:你是怎么比的?

  生:当他们人数相等时,比较捡的总个数就能比出哪一组获星。

  (二)两组人数不同,比平均数,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两组,看看哪一组获得这天的“美丽之星”出示:

  C组

  D组

  生:我的建议也是比较他们的总数?

  生:我有不同意见,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

  师:你很会观察统计表,而且说得很有道理,你们看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

  师:那怎么比才公平呢?

  生:减少1个人

  生:我认为不好,他们班每3人一组,剩下1个人,这个人不管放在哪个组,都会有一个组是四个人的。我们不能忽视别人的劳动成果。

  师:说得多好!你不但会分析问题而且很会做人!

  师:人数不同,我们怎么比才公平呢?以四人小组讨论,看看哪一组能想出好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这班分组后多一人的人数冲突,产生人数不同如何比的问题,提升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生: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平均分”,也就是求C组平均每个人捡得多少个和D组平均每个人捡得多少个。

  师:那我们怎样平均分呢?

  学生诉说小结:也就是使每组中的每个人捡得同样多。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算一算来探究同样多的方法。

  (学生用学具探究方法)

  师:谁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谁来汇报 D组的呢。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D组同样多的?

  (生讲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

  探讨不同的方法引出列式计算。

  板书:C组 :(6+9+3)÷3 D组:(2+6+8+4)÷4

  =18÷3 =20÷4

  =6(个) =5(个)

  学生指着板书说说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你为什么C组除以3, D组除以4呢?

  生:因为C组有3人而D组有4人。

  归纳得出:总数量÷总份数

  谈话:你给我们带来了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都给你掌声了呢,谢谢你!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完善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设计意图】:由统计图显示出人数相同,收集个数不同;人数不相同,收集个数不相同两种情况,这样出现更为自然、合理、减缓了求平均数的坡度,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和理解,体验到了实际问题的感受。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导引,学生不仅学会了平均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一种质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二、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意义)

  师:C组的总数量是多少?总份数呢?平均数是?

  师指着板书学生汇报,明确6是6、9、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5是2、6、8、4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仔细观察两条平均数的虚线,超于虚线的瓶子和不到虚线的瓶子,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交流)

  生: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相同。

  生:平均数比这里最大的数小一些,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平均数是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还有发现吗?

  生:C组的数据还有和平均数恰好一样的。

  师:C组捡的平均数是6,这个6是谁捡得的个数?是洋洋捡得的个数吗?是花花捡的个数吗?还是晶晶捡的个数?

  生:都不是。这6是C组平均每人捡得的个数,是3个数的平均数。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师:我们比较这两组的平均数,哪个组获星了?

  生:A组获星了,

  师:同学们,课下我们也可以加入他们班的活动,为了美丽广西实行“弯腰行动”吧

  【设计意图】: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在此,我组织学生从对统计图红色虚线观察比较,直观地看出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相同,进而加深理解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感悟平均数的特点。

  三、用一用,怎样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我们在分析刚才这些活动结果的时候用到了平均数,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家还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呢?(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都谈论得非常热烈,有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水深,平均年龄……

  师:老师也带来一些素材:(课件出示)

  小结:从这两个国家男女的平均身高可以看出哪个国家的人身高一些,因为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过渡: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下面几个有关生活中的平均数吧!

  【设计意图】:感受生活中平均数的意义,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平均成绩

  下表记录了三(2)班同学在大课间进行一分钟垫球比赛冠亚军成绩表,请你算一算谁是冠军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有的很快就算出了结果,有的还在笔算)

  师: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能把你的小窍门告诉大家吗?

  生:我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从小明第二次移1给第三次,就得平均数99。

  师: 你真是个机灵的孩子,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看小亮的,是多少?(93)。

  用列式计算的同学说说做这道题的体会从而总结出:数量少的容易看出平均数的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量比较多不容易看出的,再用先合后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从中发现优化平均数的方法,提高思维敏捷性。

  (二)歌咏比赛平均分

  出示

  要求算出1号选手的实得分

  师:打分最高的是多少分?最低分呢?不计算,你能估计一下1号选手平均得分在什么范围之内吗?猜猜1号选手平均得分是多少?

  学生的答案在82到97之间

  猜完列式验证自己的答案。

  (出示评分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来确定最后实得分。学生再算最后得分)

  小结:平均数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的游戏规则,联系实际去思考来发挥它的作用的。我们学到众数,中位数时会进一步比较。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影响,为了公平起见,还要根据具体的游戏规则来算。从中也为日后学众数和中位数埋下伏笔。

  (三)平均水深

  老师这里有一道有趣的问题

  一条河平均水深是100厘米,小明身高是140厘米,他想:在这条河里学游泳不会有危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小河平均水深是100厘米,如果深的地方超过140厘米,小明到河里游泳就会有危险。

  (课件出示河的截面图)如果要在河边立一块警示牌,你会怎么写才能让人一眼看出危险性呢?(出示:最深处约250厘米)

  出示最近溺水事故案例,希望同学们不要到河里去游泳,注意人生安全!

  【设计意图】:平均水深这道题,用学生日常生活常识,知道一般河流水下深浅不一,利用出示截面图和建立警示牌起到警示作用,进而渗透安全教育。用典型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一种思维方式。

  四、总结评价,感受成功。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从学生回答小结出: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还学会了灵活应用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

  布置作业: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课本P44练习十一的第1、第2题。

  课堂赠语: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存在。

  五、板书设计

  平均数

  ①移多补少

  ②先合后分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C组 :(6+9+3)÷3 D组:(2+6+8+4)÷4

  =18÷3 =20÷4

  =6(个) =5(个)

【《平均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平均数教学设计06-24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06-19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07-04

平均数教学设计反思07-06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04-03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07-31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06-18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08-03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