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08 15:23: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1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着用得意、伤心、满意的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爸爸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玲玲的画》以人物情绪变化为脉络,抓住关键词“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5课《玲玲的画》初读了课文,结识了生字朋友。今天呢,老师又把他们带来了。看看你还认识他们吗?老师请同学开火车读词语,大家认真听。如果她读的不准,我们就一起帮帮她!

  师:“真不错,同学们读的字正腔圆”。

  2.回顾课文大意。

  师: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走近《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一起找找看玲玲有什么特殊之处吧!为什么玲玲的画能够写成一篇课文,而我们的画却只是一幅画呢?

  师:根据大屏幕上的三幅图,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试试看你能不能说出来。(PPT展示图片)

  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师:通过以上三幅图,我们知道了玲玲的画都经历了什么。下面呢,我们再思考一下,既然精心准备的画被弄脏了,后来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好了。那在这个过程中玲玲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呢?

  师:我们一起用笔在文中画出来表示玲玲心情的词语。

  板书:得意、伤心、满意。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词语,得意。从哪个自然段中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呢?

  (1)课件出示:玲玲得意的端详….

  师:这里,老师有一点不明白,端详是什么意思呢?谁能演一演?

  生:(同学们做出动作)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看

  师:嗯,原来通过动作也能学习词语的意思,你们真是厉害。

  师:那文中还说了,“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玲玲在端详这幅即将参加评奖的画作时,心里会怎样想呢?(明天肯定得第一)。

  师:下面,谁来读一读,体会一下玲玲得意的心情?

  师:嗯,你读的很好,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就是玲玲本人呢。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句话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2)“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觉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师:“又”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之前催过了,爸爸的疼爱,画了很长时间)

  师:谁能读一下,体会父亲对玲玲是怎样疼爱的?

  师:嗯,你读完之后,让我也觉得玲玲的父亲的确是个好爸爸。

  (3)在爸爸又催了一次之后,玲玲终于准备睡觉了。这时,玲玲遇到了麻烦,一起告诉我:遇到了什么麻烦啊?

  生:画弄脏了。

  师:然后玲玲看到画脏了,就伤心的……哭了!

  师:那这,老师又不明白了,脏了,脏了你哭什么啊?再画一幅就行了呗!

  生:“我的画弄脏了,再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师:没错,明天就要评奖了,今天却弄脏了,如果是你的话,除了伤心还会怎么样?

  生:着急。

  师:对,着急。玲玲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现在,同学们谁来朗读一下,读出玲玲的伤心和着急?师:嗯,我听着也怪着急的!

  师:那同学们,我们接着往下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作为玲玲的爸爸,自己的女儿又伤心又着急,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爸爸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师:后来,玲玲是怎样做的呢?“出示原文”

  师:最后一句是,“玲玲满意的笑了”。

  师:这个时候的心情是——开心的。

  师:下面,谁来读一下这句话!体会一下玲玲有多开心。

  师:嗯,那玲玲是开心了,还有一个人我们不能忘,这个人就是——

  生:我的爸爸。

  师;爸爸怎么样啊?

  生:高兴。

  师:说了什么?“…….”

  师:好,我们一起把爸爸说的话再读一遍。

  师;你们觉得爸爸说的对吗?

  三、小结

  师:那以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啊?

  生:多动脑筋!

  师:好,非常棒!多动脑筋。我们班的同学这么棒。没有什么事儿是动动脑筋还完不成的。对不对?好,老师对你们有信心。也希望你们以后像今天说的。遇事不害怕,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

  四、作业: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下面留一个小作业。

  想一想你遇到的,跟玲玲比较相似的事。然后组织组织语言,想想怎么说,将给你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好,同学们,下课!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3

  教学分析:

  陶泥造型教学已成为近几年美术教育的一个亮点,它融美术教育和现代教育于一体,关注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使陶泥教学走进了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丰富了美术创作的形式。

  陶泥教育让孩子们动手、实践、审美创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陶泥教育给当今的创新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为美劳教育开辟了另一块新天地。

  教学背景:

  泥塑是以泥为材料塑造艺术形象的统称,民间“泥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5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在大汶口遗址中就已经有了小型动物陶塑,长期以来古人用泥做佛膜拜,做泥玩具等使泥塑艺术得以发展。泥塑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珍爱。

  我校开设了劳技与服务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本课以小学高段学生为对象进行设计,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以陶泥为主线,以实践性学习为核心主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操作、实践、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创造性地实践活动中发展成长。

  设计思路:

  本课以说陶——赏陶——做陶——品陶——研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欣赏古今陶文化作品,上网、查阅资料搜集陶文化的相关资料、开展有主题探究,实际操作,进行实践活动(制作剪贴报、手抄报、制作网页、举办陶泥作品展、装饰自己的小屋、作为礼物赠送朋友)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体验相互合作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体验相互合作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2、从自己的作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

  3、掌握泥板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会设计制作泥板画作品。

  教学重点:

  1、掌握泥板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会设计制作泥板画作品。

  2、体验相互合作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

  教学难点:

  设计并制作一件泥板画作品。

  教学准备:

  陶泥、制作工具、教学课件、陶泥作品六件

  学生准备:

  课前利用网络收集有关陶文化的知识陶泥制作工具牙签等

  一、说陶

  1、了解我国有关陶文化的知识

  2、学生讲讲知道的陶文化。

  3、那你认为陶泥还可做些什么呢?能做画吗?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以《陶泥的文化知多少?》为主题,收集资料,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找所需要的信息,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查找中学习和了解有关彩陶的源、陶泥的制作方法和陶文化的发展。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再以:古老的彩陶,经历了为的洗礼,留给了我们对文明的无限向往,也成为了今天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一说陶泥可以做那些东西?能做画吗?设疑,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进入第二环节。

  二、赏陶

  1、多媒体出示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

  2、说一说,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用陶制作的板画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用大量的图片冲击学生感官,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陶艺新的艺术形式的认识。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和想法。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陶泥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泥板画。(板书:泥板画)

  4、欣赏实物,探究制作方法及步骤。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设计了二次欣赏环节,小组交换欣赏老师作品及部分学生作品,通过欣赏交流,引导学生探究本课的重点内容。以“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哪些知识和技法”,来引导学生有目的的、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用已有知识来找泥板画这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用有特点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不由自主想知道怎么做。在师生互动中,一方面与学生在认识上达成了共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使学生自已找到泥板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为做陶做了铺垫,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5、总结制作步骤:

  a、拍泥板;b、构图;做到构思独特,布局合理;

  c、用学过的多种制作方法制作,装饰美观。

  【设计意图】教师要及时对这一重点知识进行小结整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的理解这知识点。

  三、做陶

  1、小组合作:共同讨论泥板画的名称、制作方法、创作意图及如何分工的。

  2、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是让学生做出作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工。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养成动手之前要先有构思,构思好后要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制作,小组长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从而提高学生合作的效率。

  3、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教师参与到学生制作中。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创作进展,发现问题予以帮助和解决。当发现问题时,再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其他同学也参与到问题中来。

  五、品陶

  1、个别评价说说这件作品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地方

  2、自由欣赏、小组评价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品陶三步曲:第一:我选择了一幅较独特的作品来引导学生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较自由开放的空间。第二步:由个别学生来评价自己选出的作品。第三步:自由欣赏,让所有的学生有序地欣赏更多的作品,让学生在展示自已的同时,也增进了同学这之间的友谊。

  六、研陶

  陶泥还可以做哪些东西?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呢?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想一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以陶泥为材料,继续为了美的生活不断去创造。

  板书:

  泥板画

  构思——新颖

  造型——独特

  装饰——美观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 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泼墨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泼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泼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懂得泼墨、泼彩方法的运用,在泼墨的基础上作添画的造型练习。

  3、感受泼墨中国画独特的韵味,体验泼墨的乐趣,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套教材中,低年级学生已开始尝试学习水墨画的表现方法。让学生在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泼墨画的表现方法,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发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水墨画与泼墨画都是传统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泼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泼墨画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泼墨画法是在了解掌握水墨画墨色调配的基础上,用泼墨的方法直接泼洒在宣纸上,然后利用形成的自然外形及墨色,添加作画而完成,具有自然淋漓、气韵生动的效果,不失为一种丰富多彩、奇妙新颖的绘画方法。让孩子们在泼墨、泼彩实验中玩起来,感悟自然,创造丰富想象的表现形式,开辟出儿童绘画活动的新天地。

  本课以欣赏名家泼墨画与普通中国画的对比分析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泼墨画的水墨韵味之美,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才能,来学习完成创作。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与利用泼墨过程的各种变化,体验比较泼墨画法的技法特点。

  想象与自由创造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特点,本课让学生通过轻松愉悦的泼墨、泼彩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欣赏了解祖国传统泼墨画的特点及表现力,体验、感受泼墨画独特的艺术之美。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泼墨画方法及泼墨效果的巧妙利用。

  难点:泼墨、泼彩方法的掌握及有效利用。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调墨盘、墨汁、国画颜料、纸杯、宣纸、毛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中国画若干幅、8开宣纸两张、墨汁、颜料、纸杯。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课件展示:认识泼墨画,欣赏我国历代名家的泼墨画作品,若干幅一般写意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

  ①一般中国画与泼墨中国画有哪些不同之处?泼墨画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②猜猜泼墨画运用何种表现方法来完成创作,说说画面墨色变化的感觉。

  (2)揭题: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用泼墨的方法来创作完成一幅漂亮的中国画。

  2、深入教学。

  (1)课件展示:近现代泼墨画名家张大千等人的泼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泼墨的各种效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泼墨画用具及泼墨方法,并作操作示范。

  (3)教师在泼墨形成的自然外形上作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

  3、泼墨游戏。

  (1)学生将调好的墨汁泼洒在一张宣纸上,做泼墨游戏,体验观察形成的自然外形特点。

  (2)教师展示两幅学生习作,分析泼墨效果,提示操作要领。

  4、泼墨画尝试。

  (1)学生在另一张画纸上,再次进行泼墨或泼彩,并在形成的自然墨色及外形上进行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

  (2)引导学生互评作品并互相交流,教师分析点评、归纳总结。

  (3)收拾工具材料。

  5、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到美术馆或在网上欣赏泼墨中国画作品,感受体会泼墨画表现的韵味意境。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会认“玲、催”等8个生字,会写“肯、楼、梯”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3、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板书:玲玲

  学习生字“铃”(出示课件2):读音(后鼻音,第二个“玲”念轻声。);辨别相似的字“铃”“龄”“零”“领”“岭”。

  2、补充板书:的画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设疑: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带着问题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朗读,老师带读,学生自读。)

  三、读中识字

  1、出示词语:端详 评奖 脑筋楼梯 催眠 糟糕 弄脏 肯定懒洋洋 叭叭响 一幅画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指导书写“糟糕”中的“米”字旁最后一笔要变成点;而“楼梯”中“楼”上面的“米”不用变。“肯定”中的“月”字竖撇变成了一竖,且这个“月”要写得稍微宽一点;而“弄脏”中“脏”月字旁不用变。

  2、出示句子:

  (1)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bā)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2)小花狗懒洋洋地趴(pā)在楼梯上。

  辨析“叭”与“趴”的读音、字形。学习生字“狗”,强调反犬旁的书写“撇、弯钩、撇”。

  3、积累词语:仔细地看 懒洋洋地趴 满意地笑 高兴地说 满意地端详 (指名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读中悟理

  1、依次出示图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A、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做动作帮助理解“端详”(仔细地看、反复地看)。指导朗读。读出喜爱、激动、兴奋之情。

  B、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思考:不就是一幅画吗,弄脏了就弄脏了,有什么好哭的!什么原因让玲玲哭得这么伤心?

  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小结:玲玲画这幅画用了好长时间,已经很晚了,很迟了,很不容易,她画得太认真了。

  指导朗读。第一句话抓住“时间不早了”“又在催她了”读出时间长;第二句话抓住“来不及了”读出玲玲的着急和无奈。

  C、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指导朗读。读出喜悦、满意之情。

  说说你认为哪一幅更好?(最后一幅比第一幅更生动了!)

  (在读中梳理玲玲的情感变化,板书: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在“哭了”和“笑了”之间画上一个弯箭头(或虚线)。

  (指着板书)同学们,从玲玲的“哭了”到“笑了”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句子:“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坏事 好事)

  如果要在这个箭头上写四个字,你会写哪四个字?(肯动脑筋)

  玲玲刚才动了脑筋吗?从哪看出来的?(想了想)

  除了玲玲动了脑筋,还有谁也动了脑筋?从哪看出来的?(爸爸,仔细地看了看,爸爸在看的过程中动了脑筋。)

  指导读。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往往”两个字能去掉吗?(不是所有的坏事都能变成好事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坏事变成好事。)

  二、拓展延伸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来动动脑筋,帮忙把坏事变成好事:

  a、手里的笔筒掉在了地上被摔了一条缝。(用彩色卡纸折几朵漂亮的小花贴在有缝隙的地方)

  b、漂亮的裙子被勾出了一个洞。(在破洞地方绣上一朵花或小动物)

  2、出示“我要说”:

  在今后,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肯动脑筋)

  坏事 —————好事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识记生字。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好多事情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坏。你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课前准备:识字卡片、苏珊的画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设计: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有一个叫苏珊的小朋友也特别喜欢画画,看,他画的漂亮吗?(出示苏珊的画)说起这张画呀,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这个故事吗?那咱们快读读课文吧。

  从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遇到困难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解决。

  2、小组长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小红花作为奖励。

  3、谁愿意当“小老师”检查识字情况?(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互帮互学,解决困难,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理解课文

  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识字情况很好,你们能把课文也读这样好

  吗?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读一读。

  (生读课文)

  师:谁想到前面展示一下?大家来听,认真倾听别人读书是非常好的习惯。

  (指名读书,相互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文中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预想课堂情境:

  生:老师,我喜欢读的是第四段,我要给大家读读。

  生读完后,师:我要和你握握手,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读的好。

  师:知道好在哪儿吗?因为你读出了苏珊高兴的心情。

  可苏珊为什么高兴呢?谁还能再这样读一读?我们读书就要这样,把课文读准确、有感情。谁还想读?

  生:我想读第六段。

  师:你认为自己读的怎么样?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生:我读出了苏珊得第一后的高兴心情。

  师:如果也你们觉得他读的有感情就为他鼓鼓掌吧!

  生:谢谢!

  师:就因为你读的好,你才得到了这么热烈的掌声,老师真为你高兴。

  生:我喜欢读第二段。

  师:第二段还用高兴的语气读吗?

  生:是伤心。

  师:为什么伤心呢?

  生:因为他把要画好的'画弄脏了。

  师 :那你快读读吧。同学们觉得怎么样?

  生评价后师:平时你爸爸和你说话时用什么语气?(生畅所欲言)这篇课文中爸爸说了几次话?你认为怎样读合适?试着读一读。看谁读的象?

  读后问:你们喜欢文中的爸爸吗?为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抓住“他把坏事变成了好事”问,爸爸把什么坏事变成了好事?

  师:还有哪段要用高兴的语气读?为什么?读一读。

  师:我发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读课文读得用一个字说,那就是——

  生:棒!

  师:好了,现在咱们就把对每一段的感受送到课文中读一遍,要读出自己的滋味。

  小结:通过刚才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你认为苏珊爸爸说的话有道理吗?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当时是怎样解决的?如果今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做呢?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会认真倾听,在互评中提高自己。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使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发挥。

  反复阅读讨论,真正理解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其中情感。

  使学生养成遇事动脑的习惯,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指导“比、第”的笔顺。

  3、小组讨论如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

  4、在田字格中怎样占格才漂亮,小组交流后描红、写字。

  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 惯。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8

  五下第二单元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学生便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积淀“主题”知识,丰富“主题”情感,提升“主题”精神。选编《儿童诗两首》的目的,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设计理念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因此,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领会儿童诗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媒体:

   教学《儿童诗两首》一课时,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想象儿童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我

  想:

  丫

  汲

  儿童诗两首

  街头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教学反思:

  本文是略读课文。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我想》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会写“蜀”、“嵩”、“轴”、“锦”、“囊”、“乃”、“谬”、“矣”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联系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教师提供附文,帮助学生对应文言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自读,小组合作交流感悟和收获。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牧童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讨论交流。

  难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凭借工具或注释,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教学准备:

  插图、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理念

  1.新旧知识点衔接的迁移。

  2.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

  3.学习方法的迁移。

  牐犠灾餮习、自我教育是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由“学会”到“会学”的主要途径。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意识之后,他们就会积极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主动学习、主动求知、解惑。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不教”,就要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创造师生、生生共同的条件和氛围,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牐犖疑杓频“互动式教学”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中。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后继的学习中去,不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培养和发展的任务,因此,迁移现象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画上画了些什么?

  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这是《牧童评画》。

  教师背诵课文。

  学生感受古文的特点。

  小结:古文的特点:简练。

  [简析]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进而在学

  习的时候,加以体会,对学生进行熏陶。

  二、学习现代文《牧童评画》

  1.读通现代文《牧童评画》。

  2.理解故事内容

  3.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

  [简析]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先把《牧童评画》的现代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大意,然后让2人小组演课本剧,最后加入口语交际内容,学生先读白话文的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并不难,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由现代文过渡到文言文,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实现了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迁移。

  三、学习文言文《牧童评画》。

  1.齐读文言文的课文,要求读通顺。

  2.自主学习,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3.请几位同学读文,适时指点:读准节奏,感受韵味。

  4.对照书后的注释及你们刚才阅读的资料,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边做注释。

  5.整体感知,理解全篇的内容。

  [简析]学习方法的迁移——在处理教学难点解句释文这个环节中,老师引导学习第一句后,后几句让学生自主理解、合作讨论。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词的理解,并带领学生总结学习方法:(1)古今文对照。(2)参照书后注释及字典。(3)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这是学习文言文经常用到的扎实有效的方法,学生学习后几句话可以用,以后学习任何文言文都可以用到,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迁移。

  四、归纳理解本文的重点字:“好、曝、拊掌、之”,突破字意理解的难点。

  [简析]教会方法,积累运用——古时候汉字的数量比较少,不象现在词汇非常丰富。一词多意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在学习完一篇古文后,积累词汇的用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日积月累,必有成效。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六、课堂小结。

  初读文言文,我们有了新的体验,快快总结,作为经验积累吧!

  七、拓展作业:

  1.理解课文,你想对杜处士和牧童说什么?

  2.推荐故事性强、内容浅显可文言文,让学生读、背。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在我们平日的艺术实践中,就要求学生们做有心人,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得以内化,为其艺术表现的发展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铅笔作为书画的主要工具,最简单、方便。从儿时起,学生就开始使用它。但是对铅笔的认识和运用却很有限,多数只停留在文字的书写和线条的描画上。其实,铅笔有着丰富的表现效果,通过巧妙的应用,铅笔可以发挥出神奇的表现力。本课的设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探索更多的铅笔画的表现手法,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材的图片丰富且具有典型性,教学时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例如,法国画家修拉的作品主要利用铅笔进行涂抹,通过画面的黑白色块表现事物。丰富的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不仅塑造了形体,而且获得了画面朦胧、完美的视觉效果,生动地表现出舞台灯光下的戏剧情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采用线条和块面相结合的手段表现出一个生动、可爱的少年形象。《静物》则是通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的疏密排列,来表现衣物的结构和质感。

  另外,教材的学习提示通过图例介绍了一些铅笔使用的技巧,便于学生自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感受,也可以将其作为学习的引线,让学生去尝试和探索铅笔更多的使用效果。

  教学目标:

  1. 丰富运用铅笔表现的技巧,提高造型能力。

  2. 学习和探究铅笔的表现特点和手法。

  3. 在学习中,促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探究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学生学具准备:HB或2B的铅笔,素描纸、水彩纸等不同质地和肌理的纸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我们平时使用的铅笔,都有什么用途?有哪些表现特点?你能使用铅笔表现出更多的不同吗?”

  二、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1、铅笔的分类:

  铅笔的种类较多,有硬有软,有深有浅,型号比较全。我国生产的铅笔分两种类型,以HB为中界线,向软性与深色变化是B至6B,为了更适应绘画需要又有了7B-8B,我们称为绘画铅笔。HB向硬性发展有H至6H,大多数用于精密的设计等专业使用。作为小学生课上可以选用HB或2B的铅笔,自动铅笔,由于笔芯太细,效果不太突出,不建议学生使用。

  2、纸张的准备,鉴于本课的特点,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准备一般的作业用纸之外,最好再准备一些少量的素描纸、水彩纸等不同质地和肌理的纸张。

  3、了解和探究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1)比较分析教材提供的作品,看看同样是铅笔,呈现出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对事物的描绘又有何特色?

  (2)在纸上试着去模仿体验,体会铅笔表现的多样性,并逐步掌握。

  (3)借助教材的学习提示探究铅笔点线面的表现效果,铅笔头的粗细变化画出的线条和块面变化,借助橡皮、手指涂抹等出现的新效果,尝试在不同质地的纸张上进行涂画等。

  (通过探究和相互交流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铅笔画技法,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三、作品分析

  1、《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鲁本斯(佛兰德斯)

  《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采用线条和块面相结合的手段表现出一个生动、可爱的少年形象。

  2、《静物》 骆根兴

  《静物》则是通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的疏密排列,来表现衣物的结构和质感。

  3、《戏剧情景》 修拉(法国)

  主要利用铅笔进行涂抹,通过画面的黑白色块表现事物。丰富的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不仅塑造了形体,而且获得了画面朦胧、完美的视觉效果,生动地表现出舞台灯光下的戏剧情景。

  4、学生作品分析

  《我自己》《风景两幅》《汽车》

  注意点、线、面在画面中的灵活运用。

  四、学习活动

  探索铅笔描绘的不同效果,尝试用新颖的方法描绘周围的事物。

  五、辅导学生进行铅笔画练习

  1、削铅笔的技巧

  2、粗细不同的线条

  3、用不同手法表现深浅不同的色调

  4、创作内容的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题材进行表现。

  六、作品探究展示:

  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说明表现方法、意图。学生自主、互评。

  教后反思

  出示学生作品,引发学生对线条变化的思考,引出铅笔的分类特点。出示素描范画,引发学生对排线技法及效果的探讨研究,把用线条表现的眼睛加上排线,表现立体效果。学生自己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如揉擦、提白……),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用揉擦的技法改变眼睛黑白对比强烈的效果。演示用提白的方法作画过程。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尝试用各种质地的纸,通过撕撕,看看,想想,画画等方式进行简单的组合,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并能相互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 能用各种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对自己的作品做简单的表述。

  3、 树立变废为宝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对撕下的任意形状进行想象创意,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质地的纸,例如彩色纸,色卡纸,挂历纸等,简单教学课件《奇妙的撕纸添画》,胶水,铅画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设疑:

  唐朝的美女杨贵妃最爱听纸撕裂的声音,她最喜欢把纸撕成各种形状的,(教师边讲边撕),有一天她正在屋子里高兴地撕纸,忽听太监说皇帝要来,心里想:这可糟啦,皇上可不喜欢不爱干净的妃子,他见了一定会不高兴。怎么办呢?

  你们能帮她想个好办法吗?(学生自主发言)

  2、释疑:

  杨贵妃灵机一动,将碎片捡起,把它们排列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并自己动手添画了几笔,画面就更漂亮了。(出示图片)皇帝看见了这些画,觉得很新奇,还虚心向她学习呢,这种画流传到今,就是现在的撕纸添画。(课件出示课题)

  二、创作引导

  1、撕一撕

  在小朋友面前也有各种质地的纸,请你也选择其中一张,动动你的手,听听纸撕碎动人的声音。(提醒:将撕下的纸放在桌上,注意卫生)

  2、教师示范

  老师这里也有一堆废纸,其中任意一张我都能像杨贵妃一样把它变成美丽的画。你信不信?

  请学生上讲台考一考老师,学生观察。

  (教师示范添画,故意放慢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画时的过程)

  看了老师的表演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

  3、小组讨论:

  这些画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变的过程中有什么方法和窍门吗?

  分小组报告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先看,再转,然后再看,再转动, 觉得它最像什么(适时提问学生),选一个合适的角度,粘在纸上,用添画的方法把它变出来。(边小结边示范)

  4、想想试试

  看了教师的表演,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像老师一样变出一幅幅奇妙的画来?

  从你撕下的纸中选择一张喜欢的纸,向你旁边的小朋友说说它像什么,可以怎么变,听听他的意见,得到认可后把它制作成一张画。(强调快速)

  分小组进行,对想得好,有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

  5、看看评评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先让学生描述一下:你变的是什么

  评一评:你觉得谁想得最巧妙。

  小结:刚才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学习了撕纸添画的做法,那么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团结了。

  三、合作创作

  1、启发

  其实真正漂亮的作品它是由很多碎纸片组成的,如果把你们的作品都贴到一张纸上,也会成为一幅有趣的图画。你们看----(课件出示范图:由房屋,树,小路等组成的较难的作品,作简单的讲解)

  如果让几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一张完整的又有内容的画,要注意些什么呢?

  (商量、选择、合作、添画)

  2、小组合作

  和你小组的成员一起动手来撕,并添画成一幅完整的画。(强调合作与快速)

  表扬在制作过程中注重一起合作的小组。

  3、评价

  展示每一组的作品,评一评哪一组是最佳合作小组。

  四、延伸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撕纸添画。其实面对碎纸,我们还有更多的方法把它们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课件出示范例) 各种撕纸拼贴的画,纸与其它物品一起拼贴的画等等。 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课外尝试制作一些更漂亮的画。现在我们的地面已经变得花花绿绿了,我们小朋友觉得在制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现在又有哪些聪明的小朋友能像杨贵妃一样把所有的废纸都利用起来,完成一张美丽的画呢?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12

  课业类别: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

  1.加深学生对美术与文学艺术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歌曲词意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从歌曲中提炼出可视可塑的艺术形象;画面主题形象与歌曲中的内容的一致性。

  教具准备:收集优秀少儿绘画作品将计就及与?之相应的优秀歌曲,录音机、挂图等。

  学具准备: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首儿童歌曲,粉笔、蜡笔、颜料等。

  作业要求:挑选一首你喜爱的儿童歌曲,为它配插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观察学生情绪,检查学具准备情况,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选择学生所熟悉并喜爱的儿童歌曲,指挥学生一起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用录音配乐磁带把歌曲放出来,然后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分析歌词内容。以本课《劳动最光荣》为例。

  ①歌词中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晴朗的早上,雄鸡唱三唱后,小鸡、小喜鹊、小蜜蜂都在辛勤地劳动,而小蝴蝶不爱劳动不学习。其实,劳动最光荣)。

  ②作者是怎样用画中的形象来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的?小作者以简单的构图、明快的颜色,恰当的反映了歌曲的意思。

  ③你还可以用自己的设想来表达词意。

  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方法、对歌曲形象的想象不同,所以每个人根据歌曲所画出的画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只要是与歌曲的内容保持紧密联系,这副创作画就是成功的。

  2.欣赏书中另外两副学生作品。

  ①《蛤蟆调》:运用蜡笔水彩的画法,夸大了青蛙的形象,表现出这个小男孩与青蛙之间的亲密关系,颜色运用也很恰当。

  ②《春天在这里》:这是以国画形式来表现歌曲的。画中三个少数民族的小姑娘,怀抱乐器,张着小嘴唱着: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嘀哩……好象悦耳的歌声已经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

  3.请学生唱唱自己喜爱的歌曲,并谈谈创作的意图及想法。

  4.讲解歌曲词意画的方法和步骤。

  ①分析歌曲的内容,找出作品中自己最熟悉的形象。

  ②用铅笔画出歌曲中的形象与场景,注意与歌曲中所说的要有一致性。

  ③有把握的同学可直接在画稿上进行创作。

  ④色彩与画面和儿歌的关系。合理地运用色彩有助于突出主题形象,渲染画面气氛。注意主次分明,色彩有个性、有美感,要会恰当地运用各种绘画工具。

  ⑤补充细节、调整画面。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为自己喜爱的歌曲配插图。要求:能反映歌曲的主要内容和情景。

  辅导重点:

  ①找出歌曲中形象最鲜明的句子。

  ②选择主色。

  ③注意整理画面,及时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其他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五、小结

  讲评优秀的课堂作业,请学生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布置下节课需带的学具。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

  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联系朗读。及理解诗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过程:

  总()电()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

  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

  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火、文、六

  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14

  一、 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全文可分三部分。课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其中老师说的一段话又是理解全文的重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读懂每一句话,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从而弄懂段意,领会道理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二、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 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着重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学清楚。

  3、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句式说话,并用严肃、熟悉等词语来造句

  4、 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 教学重点

  1、 联系课文内容,懂得老师和父亲所讲的道理。

  2、 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体会怎样把一段写清楚。

  四、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五、 教法设计思路

  1、 扎实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

  此项训练是本册教材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由于本课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本学期所学到的理解自然段的方法来理解老师所说的一段话。教学的基本步骤是:整体感知理解段意给段分层弄懂层意归纳段意。

  2、 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本课中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学词识字,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词句,运用多种方法(如、辨析近义词、联系上段、观察实物等。)进行理解,并结合课后《思考?联系》加强说话、写话的训练。

  3、 使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课文中我所坐的位置看到杨桃的样子,学生大多没有亲身经历,因此不易理解。图片(课文插图)及实物的使用,可帮助学生提高感知效果,从而能准确地理解课文意思,

  促使学生形象形象思维的发展。

  4、 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本课主要以对话形式展示课文内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背诵是熟读的结果,要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当堂完成背诵任务。

  六、 教学主要步骤

  (一)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出示杨桃(实物),(板书:杨桃)杨桃是一种水果,谁能把你了解到的有关杨桃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教师从杨桃的分布地区、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补充介绍。)

  2、 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哪些内容?(谁画杨桃,怎样画?画成什么样?)

  3、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4、 指名轮读课文,帮助正音,读准半晌(shang)回答课文后(2)所提的问题,了解课文大意。

  (二)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刚开始学画时,爸爸怎样要求我?①齐读爸爸的话。②想当然、画走了样是什么意思?③爸爸这句话告诉我画画时应当怎样做,不要怎样做?(板书,不要想当然)④齐说这一段。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点名读这段并思考:①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五个角的东西)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板书:坐在前面靠边,认真看,老实画。)②老师也把杨桃摆在讲台上,让部分学生依次来到我所在的位置观看杨桃,并说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③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不像而像,说说句子强调了什么?

  3、 学习318自然段。

  (1) 默读课文并思考:①看了我画的杨桃,同学们的态度怎样?(嘲笑、讽刺我)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们想杨桃不应该是这个五个角的东西),练读谈们说的有关句子。②老师的态度和同学们有什么不同?(在我的位置审视,请同学们轮流到我的位置上看),理解审字,并说出审视的意思。③同学们说我画得不像,老师神情变得严肃了,严肃是什么意思老师我为什么严肃起来,他在想什么?(同学们想当然地回答,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在想应当怎样教育大家,让大家知道我画得对)。

  (2) 学习课文中老师说的这段话:老师读,学生听,并思考:①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讲什么?可分几层意思?(老师说了4句话,分为两层意思:前两句用画杨桃的例子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告诉我们画画时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②综合两层意思,说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学生先归纳,老师帮助提炼。③指导朗读背诵:理解和颜悦色,有感情的练读老师说的这段话。用引读法和分层背诵法帮助学生当堂背诵。④老师说的这段话,你听了之后,懂得了什么?(学生看法和自己的看法不一样时,不要急于否定,不要急于结论,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问题。)(板书:要实事求是)

  4、 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齐读,理解相似,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辨析教育和教诲两个词,体会父亲和老师对我教育和引导的用心良苦。他们的话为什么让我一生受用?(这个道理适用于处理其他问题。)有感情地背诵这句话。

  (三) 总结全文,完成思考练习。

  1、 看板书,小结课文内容,阐明道理。

  2、 巩固学生生字词。

  3、 用不像而像和不要要练习说话。

  4、 完成书面作业:完成思考练习第四题。(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 课后进行小练笔:

  选择一件难忘的事写一段话,要写清楚难忘在什么地方,语句要通顺连贯。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15

  漫画是一种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它往往以夸张的造型,讽刺的手法,幽默的表情达意,得到大家的喜爱,初中生更是对漫画的学习充满期待。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以及在课堂上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是我在备课时着重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顺利的表达,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学生运用日常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创造漫画形象和运用所创造的漫画形象创作漫画这两个动手实践活动,两个活动衔接上过渡自然,难度上依次递进。

  为了保证这两个活动的成功实施,我在学生动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引导。

  一、讲笑话,轻松导课。为了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上课的状态,我让一至二名同学在讲台上讲一个笑话故事,一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二是为了引起学生发笑,从而顺理成章过渡到《漫画》课题。

  二、PPT幻灯视屏,渗透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集中地让学生认识漫画的特点、作用、分类、绘制方法和表达方法,我自制了PPT幻灯视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知识层面的学习,为后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做好了铺垫。紧接着,学生谈一谈自己喜爱的漫画形象,我因势利导,指出所有的漫画形象都是作者根据生活中的人或物创作出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无论是什么样的形象,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符号,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漫画创作的来源和目的,对漫画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三、初步创作,小试牛刀。漫画形象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我随即展示了几张根据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经过拟人化的处理创作出来的漫画形象,并示范这种画法,鼓励学生手绘线条根据生活中的物品创作漫画形象,并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之后再进行评价辅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交流素材,大显身手。生活是漫画创作的源泉,在学生的生活中也肯定发生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一下,素材也就丰富了,这时老师再展示同龄人的作品以作启发,学生的创作也就不难了。学生用创作的漫画形象创作一幅独幅漫画、或双幅漫画或四格漫画,或抒情,或讽刺、或批判,不限篇幅,不限材料,不限方法,尽管表现他们的思想,尽量做到构图上的适合,用笔的肯定,达到夸张、幽默的效果。

  五、展示和评价作品。这是美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的方法灵活多样,可以集中点评,可以渗透到各个活动之中。在美术课堂中,可以这么说,评价就是辅导。缺乏评价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自评,老师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老师的点评,学生无法得到专业上的指导,没有学生之间的互评,孩子的作品就没有被欣赏的受众,如此,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也就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减弱,势必影响学生以后对美术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应充满激情,争取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感染他们,学生才能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

  在本课的展示与评价环节,我用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便捷、快速、一目了然。通过自评、生评、师评,学生明白了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改进奠定了基础。

  本课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层层递进,丝丝入扣,但仍然需要教师用激情与智慧激活课堂,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认真钻研业务,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02-15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2-24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反思12-23

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2-18

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2-18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2-17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03-21

画手教学设计12-27

《画》课件教学设计03-01

《画》教学设计课件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