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0 15:14: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客至》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客至》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客至》教学设计(精选7篇)

  《客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朗读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课 型:新授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二、 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 介绍写作背景,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二年(761)。这时,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过,拜访。相,偏指一方,“我”)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蓬门(蓬门荜户蓬筚生辉)

  四、 鉴赏点拨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1.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寂寞孤独分析:但(只)。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2.“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明确:是说没人光顾

  3.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例如:

  (1) 主人下马客在船

  (2) 秦时明月汉时关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联应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4.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歉疚这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5.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友情深厚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五、 小结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六、朗读,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盼———迎———劝———邀孤独——欣喜——融洽——兴奋(高潮)

  《客至》教学设计 篇2

  【文本解读】

  春水绕茅舍,但有群殴来,这是“无人至”的意境,但也可看作客人将至的铺垫。不扫花径,因为无人来访;大开蓬门,则因今日有客。颔联呼应首联,仍然围绕“客至”两字展开。颈联笔锋一转,写客至之后的情形,描绘主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对宾主脱略形迹、兴致盎然的场面则毫不着墨,纯由尾联换取临翁对饮暗示出来。整首诗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诵读这首诗,要仔细体味它是如何通过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的。

  【素养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3.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和生活趣味。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相关背景

  此诗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3.解题

  ①客,客人。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

  ②至,到。自注中的“相过”,即探望、相访。

  4.杜甫的文学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飧(sūn)醅(pē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但见:只见。

  ②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④盘飧:盘中菜肴

  ⑤樽:酒器。

  ⑥旧醅:隔年的陈酒。

  ⑦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

  (二)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鉴赏首联

  1.赏析“皆”字。

  明确“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但见”有什么韵味?

  明确“但见”——只见,言下之意:只见群鸥天天来访,难见亲友到来,不免单调,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这里既是乐景写哀,又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3.分析“群鸥”这个意象。

  明确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与世无争;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思考2】鉴赏颔联

  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情味在哪里?

  明确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缘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令始为君开。这一联,上下两句互文见义,表现了诗人的期待。

  2.画面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明确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3.体味诗人的情感。

  明确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突出诗人见到老友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思考3】鉴赏颈联

  1.这联选取了哪部分的生活细节?

  明确待客酒菜

  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明确:

  ①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菜简

  ②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情真

  由此看出作者兴奋欢快,又兼有歉疚。

  【思考4】鉴赏尾联

  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明确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2.尾联是个细节表现,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明确尾联突然撇开客人不提,可仔细一想,却依旧表现客到的高兴心情,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个细节的运用,让人回味不尽,别有一番情趣,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思考5】感受画面美

  可入画的景物(人)特征情感

  首联春水、群鸥、我江波浩渺茫茫一片、成群结队、形单影只(交游冷落)孤独寂寥?闲逸忘俗?与世无争

  颔联花径、蓬门、宾主简陋、热情激动喜悦

  颈联盘飧、樽酒简陋兴奋、歉疚

  尾联篱笆、老头、我浓重的生活气息

  【思考6】分析艺术特色

  明确:

  ①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②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思考7】对比与思考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问题: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明确《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

  四、明晰主旨

  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五、拓展阅读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六、素材积累—杜甫名句

  1.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2.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4.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5.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6.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9.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1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客至》教学设计 篇3

  目标展示:

  1.《旅夜抒怀》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阅读。

  学导结合:

  1.通过“旅”字 看背景

  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 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3.通过“书怀” 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读起这样的诗歌,我们不免都要随着抒情主人公一起哀叹泣涕了。我们知道,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有一个著名的杜甫草堂,这是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一个暂时安身的栖身之所。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一段恬静而又安宁的生活。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清新自然风格的诗歌。《客至》就是其中的一首。

  自读《客至》,结合诗歌的背景、自注、注释,思考下面问题:

  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

  ⑵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⑶阅读《客至》、《宾至》,说说诗人为什么分别用“客”、“宾”为标题(提示:比较这两首诗在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异。)

  深化拓展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梯度训练

  阅读《旅夜书怀》完成题目。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描写旅夜所见景物;后四句着重抒怀,写出诗人触景而生的感受与情怀。

  B.由于江水奔流行舟动荡,远看天空星星似要垂落,更显得旷野的空寂,所以写为“星垂平野阔。”

  C.“垂”“涌”两字为炼字的典范,它恰切而生动地表现了平野的辽阔和水月交融的景象。

  D.“月涌大江流”一句,景中寓情。朗月照江,洪波翻涌,好像明月要被江水涌出。天高地阔,大江东去,诗人的忧愤如江水一样奔流不止。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近处写起,点明泊船的时间与地点。一个独字,成为贯串全诗的线索,而且突出了诗人的境况和心绪。

  B.颔联写诗人从不同视角往远处看,所见到的景色,从中显露出诗人的目光在注视更为广阔的世界。

  C.颈联是反语,充溢诗人的激愤。诗人有政治抱负,仅因诗文著名于世实非本愿。他的被贬、弃官、辞职,一生坎坷,都非由老病。

  D.尾联采用自问自答方式,兼用象征手法,抒写诗人孤独漂泊的伤感,将他的人生境遇和况味化为生动飘逸的艺术形象,具有不尽之意。

  阅读《客至》完成题目

  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春水”既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又交代了当时杜甫草堂周围绿水环绕、清幽淡雅的环境。

  B.颔联中“不曾”与“今始”呼应,重在表现诗人独居江村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C.颈联中“无兼味”“只旧醅”表明诗人因家贫地僻,只好用最简单的菜肴和浊酒来招待客人。

  D.尾联用探询的语气,言客人如果愿与邻居老翁共饮的话,就隔着篱笆唤他过来一同饮上几杯。

  4、对这首诗的赏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本诗从静景写起,渲染了一幅恬淡闲适的生活画面,然后叙写待客,以动景收笔,动静交融,结构自然。

  B.本诗描写了客人来访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客人之间真挚的淳朴的友情。

  C.本诗表现了诗人在客人来访时的喜悦心情,也抒发了对生活贫寒的感慨。

  D.本诗用语朴实,词真情浓,虽没写一个“至”字,但客至时殷勤待客的欢快情景跃然纸上。

  跟进反思

  小结:《旅夜书怀》旅途之夜作者面对旅途之景,以沙鸥自况,抒写了自己失去依托、漂泊无定的孤独愤慨之情,作者写小舟、写沙鸥都是为了写自己,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自己命运的写照,漂泊无依的沙鸥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客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初读词文,读准诗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生词的意思,画准诗文的节奏。

  2、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多样化的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文,体会诗韵的美妙。

  3、结合译文再读诗文,理解诗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在多样化的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文,体会诗韵的美妙。

  2、引导学生运用诗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格律,结合诗意填诗仿写。 教学方法:范读,诵读,引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就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在这个艺术的国度里,唐诗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束,光辉千秋。有俏皮可爱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有清幽寂静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送别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再一次去领略唐诗的魅力,一起走进这一首情真意切的迎客诗《客至》。(解释客至的意思)

  二、读文入韵

  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饱满的声音读读大诗人杜甫的《客至》,试着画一画朗读的节奏。

  2、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让学生试读。

  3、想要把古诗读的如清泉般灵动婉转,那么就得讲究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上的处理。现在仔细听老师范读,听听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4、学生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5、这就是读诗时常用的平长仄短的读法,平声也就是第一、二声读得轻而缓,仄声也就是第三、四声读得重而急,在停顿的地方要注意声断而气不断,现在请你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读法再来试试。个别学生试读个别句子,再全班试读全诗。

  6、找出文中押韵的字,读得重而略长,听听有什么效果?

  三、洞察诗情

  诗圣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久经离乱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无依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和自己的老妻稚子一起暂时定居下来了。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好友崔明府来家做客时写下了这首诗。走近杜甫的草堂,看看周围的环境如何呢?同学们,对照着译解仔细品读诗文,汇报情况。

  1、诗中描写了草堂怎样的环境?

  正值春暖花开时,草堂周围春水漫漫,春意盎然,杜甫身处在这样的青山绿水间,每日与山山水水,鸥鸟为伍,杜甫的心情如何?而“但”:只。你看杜甫整日地只对着这么一群沙鸥,群鸥固然可爱,却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无人陪他吃茶饮酒,谈天说地,这样的日子不是也过于孤独寂寞了吗?

  2、诗人心中倍感寂寥冷清,恰巧此时听闻多年不见的好友要来做客,若是你们,能想象一下当时你们的第一反应或表情或动作或语言吗?生自由回答。这些都不够贴切,还是孔夫子的这句话来得好: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平日里的来访者不多,“门前零落鞍马稀”,于是花径不扫,蓬门未开,一副萧条景象,而如今稀客登门,诗人那颗孤独的心注入了新的朝气,于是乎全家总动员,打扫卫生,翘首企盼。老妻稚子齐上阵,清扫庭院迎佳宾。

  他边扫着开满野花的小路边乐滋滋地想着: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3、中国是礼仪之邦啊,客人来了,肯定要好好招待了,何况还是感情深厚的朋友呢?那中国人讲究请客吃饭。杜甫是怎么招待啊?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与好友举杯共饮,交谈甚欢的情景,也仿佛听到诗人在抱歉酒菜不够丰盛的话语!

  是呀,家里离集市太远,无法买到美味佳肴,也买不起香甜美酒,可真是抱歉抱歉啊!朋友远道而来,杜甫喜出望外得有点语无伦次了。如此的家常话语听来却十分亲切诚恳,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杜甫对友人的心意如何?

  4、二位好友久别重逢,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杜甫拿着酒杯踉跄的走出草堂, 隔着篱笆呼喊着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陪酒,喝个尽兴!

  四、明晓格律

  今天所学的《客至》,诗的格式是?数一数这首诗一共有几句?每一句有几个字?押韵在哪几句的末尾?

  五、仿文写诗

  1、对子碰碰碰

  2、循意成诗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照映在台阶上的碧绿色小草呈现出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鸟隔着枝叶空对着鸣唱出好听的音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老师们一齐相聚在我们的学堂上,我们这些学生们特此鞠躬三下表示欢迎! 先生齐聚一学堂,弟子皆迎三鞠躬。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唐诗的瑰丽无比,一起感受了七言律诗的韵律美,希望同学们能把诗运用到生活中,用诗去歌唱生活,去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

  板书设计:客至

  盼———迎———劝———邀

  孤独——欣喜——融洽——兴奋(高潮)

  《客至》教学设计 篇5

  古人总结了“人生三大快事”:金榜题名时,同房花烛夜和他乡遇故知。由此可见人们对友情的珍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写友情的诗句: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面,我们将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和友情有关的,那就是杜甫的《客至》。

  一、文化常识

  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生活乐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客至》作于上元二年(761)。因为友人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生活也较为安定,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一次,一位崔姓县令来访,杜甫十分高兴,不拘礼数,殷勤待客,并写下了这首诗。

  二、听名家朗诵,初读本诗

  三、文白对译

  原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原文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译文: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原文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译文: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

  原文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译文: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鉴赏文本:

  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诗的感情基调?喜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秀丽可爱。如何理解“但见群鸥日日来”中的“但见”和“日日”?“日日”来的是群鸥,点明环境清幽僻静。“但见”含弦外之音,说明作者生活的单调,无其他访者。为什么诗人一开篇就写景呢?诗人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适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为贯穿全诗的喜客之情做了铺垫。首联点明了时令、地点和环境,描绘了草堂景色的秀丽。“皆”字写出了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春意盎然之感。“但”字写出作者因朋友少而倍感孤独,表达了作者闲适之后的寂寞孤单。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客至的意外惊喜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颔联写花径、蓬门两种景物,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真实,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手法:细节描写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描写的是什么?诗人与客的关系如何?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为何有“邀邻喝酒”这一细节描写,暗示诗人此时心情如何?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细节描写,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可见二位酒兴之浓,气氛的欢快。这一细节别开生面,别有情趣,表现了诗人淳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尾联句意蕴丰富,耐人咀嚼,其作用有:第一,突出了主要内容。尽宾主之欢,表现诚朴、率真的态度。第二,留有想象的余地。邻翁来了没有呢?邻翁是谁呢?这些回味让诗歌的意境更深了一层。第三,表明感情之深。如果仅是泛泛之交,或者友情不是特别深厚,谁还会邀邻陪酒呢?第四,再次掀起高潮。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第五,构思奇特绝妙。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既见不凡之人,又见不俗之情。

  四、合作探究:

  五、课堂练习

  《客至》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赏析“皆”字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体味作者的情感。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六、拓展提高

  杜甫代表性诗歌: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七、作业布置

  完成有一篇练笔小作文,文中着重运用细节描写进行人物刻画、叙事描写。

  该诗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你能分享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悟吗?

  客至

  杜甫

  首联:盼客颔联:客至颈联:待客

  尾联:邀邻

  《客至》教学设计 篇6

  一、设计理念

  杜甫晚年写的诗大多沉郁苍凉,《客至》这首诗却是难得的轻松明快。本课采用“非指示性”教学法,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而是让学生根据文本特点与自身的认知特点、情感特点等,自主选择与确定学习目标,通过探究和交流产生问题答案。该教学力求让学生在互动与对话中,自主生成理解与感悟,自主生成语文素养,自主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切入点

  学生自读课文后,会有自己的初步体验和直觉疑问,教学时就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主动提出问题,为下一步的“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学习主题)”作好兴趣上的激发和思路上的准备。

  三、主要步骤

  1.教师激趣

  师:杜甫的诗我们学过不少,受到的影响也不小。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他所擅长的格律诗中的一首:《客至》。

  (“非指示性”教学中,教师的导语只是激趣而不指示,比较笼统,一般不介绍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什么心情下写的、主旨是怎样的等内容,而把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

  2.学生自由诵读

  师: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受,去体验。教师不能替代,更不能在学生没有接触文本的时候就灌输个没完。)

  (学生读完后)

  师:请各位看着注解再读一遍。

  (意在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

  3.说说初步体验

  师:读一篇文学作品,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甚至精神上的熏陶。初读这首诗,你的直觉感受、初步体验是怎样的?请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提问。)

  4.教师引导介绍

  师:我向各位介绍一下杜甫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一家人充满了生活的乐趣。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了这首欢快明丽的格律诗。

  (学生有了基本体验后,教师才作介绍。教师介绍后,学生的初步体验或许会得到调整,或许会得到深化,或许没有发生变化。这由学生自己决定,不必强求,也无法强求。)

  5.说说直觉疑问

  师:初读作品,大家可能会有直觉疑问。现在请有疑问的同学自由发言,向大家说说你的问题。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几位学生说说。)

  6.再读课文,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

  师:刚才感受说了,疑问也提了,这是我们学习课文的开始,也是收获的开始。但要想有更大的收获,就要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围绕它进行深入的研究。现在就请各位再来读读这首诗,然后确定一两个你感兴趣的并且有价值的话题,作为你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不再统一规定这节课共同的学习目标了,请各位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这首诗的特点来确定。学习目标可以是内容方面的,比如情感、思想等;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比如语言、构思等。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表达,比如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请先写在纸上。

  (教师说的可能详细了点,但不这样学生会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做。)

  7.交流学习目标

  师:现在交流一下。先以前后桌为一小组,在组内交流。每个小组选一个小组长,负责协调。听了同学的介绍后,可以调整自己原来确定的学习目标。

  (小组交流后,教师从每个学习小组中随机抽取一人起来向全班介绍。)

  8.研读探究

  师:现在,就请各位围绕自己的学习目标,独立开展研读探究。送大家四句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研读探究过程中,每人都要在“课堂备用纸”上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体会。

  9.交流研读体会

  师:现在,该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了”。先在小组内进行,每人依次轮过来,向同学自信地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欣赏体会,同学要以欣赏的神情和挑剔的态度来倾听。听的过程中可以质疑和插话。小组长要起组织协调作用。

  (小组交流后,每个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下)

  10.自问自答

  师:通过研读探究,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如果我们采取下面的方式,学习将会再深入一步。这个方法就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究回答。现在请每人都提出一个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然后独立探究解决,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

  11.交流介绍

  师:现在自由发言,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和你的探究成果向大家介绍介绍。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理解的可以随时插话表态。

  12.教师补充提问

  (以下问题不逐个照搬,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情况有机选择。)

  (1)这首诗该怎样朗诵才能较为确切地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基本共识,再抽一个组的代表发言,然后教师介绍个人的理解,供学生参考:《客至》要读得轻快、明丽、亲切、平易,切忌夸张,它是写给极要好的朋友的。全诗前一层即前两句为次,后一层为主;就全诗来说,又以最后一句为主。“次”为“主”蓄势。第一联要体现出扑面而来的春天的生机和作者的喜悦;第二联要读得顿挫分明些,要体现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兴奋;第三联要读出招待客人的亲切感,喜悦之中带着自谦与愧色;末联要声调上扬,语速可稍快,将喜悦兴奋之情体现到极致。本诗节拍为二二一二式。)

  (2)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中“皆”“但见”怎么理解?

  (教师的基本理解:这些词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所以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整日所见只有白鸥。)

  (3)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的“不曾”“今始”怎么理解?

  (教师的基本理解:说明了平时生活的安逸自在,也说明了少有来客的孤单寂寞,同时又反衬了贵客突然登门的意外喜悦。)

  (4)《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为什么?

  (教师的基本理解: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而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13.教师介绍研读体会

  我的学习主题是:巧妙的构思。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所以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整日所见只有白鸥。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教师不指示和灌输,不公布“标准答案”;但作为教学中的一员,应该介绍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供学生参考,尽可能让学生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14.学生反思总结

  师:今天这堂课,老师没有统一规定学习目标,也没有规定问题的标准答案。现在就要结束了,请各位说两句话。第一句,评价一下你自己的学习,说说本次学习的收获和不足,提出一个今后调整的对策。第二句,评价一下这种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习品质的提高。)

  15.反复诵读

  师:对这首诗,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深入的理解,现在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出诗歌的情感美,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先齐读,再自由读,读熟之后争取马上背诵。

  16.教师结束语

  我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共同获得了进步。谢谢大家。再把这句话送给各位: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尝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我们在语文课中获得知识,获得精神的成长,同时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关键资料

  诸家评《客至》选录:

  郭知达:言寻常惟为鸥鸟往来,未尝有客至,今也方除剪蓬蒿以待君子也。(《九家集注杜诗》)

  谭元春:“肯与”二字形容贵客豪宾,入妙。(《唐诗归》)

  黄生:上四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下四留客,见村家真率之情。(《杜诗说》)

  朱瀚:首句用“在水一方”诗意,次句用“渔翁狎鸥”故事。(转引自《唐宋诗醇》)

  浦起龙:首联兴起,次联流水入题,三联使“至”字足意,至则款也。末联就“客”字生情,客则须陪也。(《读杜心解》)

  《客至》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掌握互文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互文手法

  教学步骤:

  一、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二、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介绍写作背景,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

  明确:蓬门(蓬门荜户蓬筚生辉)

  四、鉴赏

  1、解题:“喜崔明府相过”中的“相过”如何理解?

  明确:拜访我

  2、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寂寞孤独

  分析:但(只)。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

  3、“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

  明确:是说没人光顾

  4、如何理解颔联?

  明确: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例如:

  (1)主人下马客在船

  (2)秦时明月汉时关

  (3)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请写出此联含义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

  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客开。

  (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

  5、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歉疚

  6、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友情深厚

  7、尾联的正确标点应该是?

  明确:肯与临翁相对饮?(酒兴渐增,邀临翁对饮,达到兴奋的高潮)

  板书

  孤独——欣喜——兴奋(高潮)

【《客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精选《客至》教学设计范文11-08

《客至》教学设计2篇03-19

客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客至教学反思05-31

客至教学与练习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客至(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客至》杜甫08-25

杜甫《客至》08-29

唐诗《客至》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