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05 23:25:19 晓凤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 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异性。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

  设计意图:

  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

  (一)地理差异显著

  活动:说说祖国各地的不同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美丽的祖国,风景如画,多彩多姿,请你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说说祖国各地在自然与人文等方面都有哪些差异。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集体交流。学生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利用教师课件中提供的地图或图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预设学生回答如下:

  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类型齐全;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②我国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③我国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④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多,流量大,属于外流区;西北部非季风区河流少,多内流河,属于内流区。东部地区河流南方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北方地区流量小,冬季有结冰期。

  ⑤我国东南部水资源丰富,西北部水资源匮乏。

  ⑥我国东部平原多耕地,种植业发达;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业发达;东北和西南山区多林地,林业发达;南方多河湖的地区以及东部沿海渔业发达。

  ⑦我国北方树木冬季落叶,南方树木四季常绿;北部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植被越来越稀疏。

  ⑧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⑨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⑩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我国传统民居……;我国传统节日……;居民饮食……

  3、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活动:举例说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能够看出,这些地理要素的分布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要素的分布甚至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原因的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教师由简单到复杂示范1~2个实例。

  例1:

  例2:

  3、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预设学生例证如下。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西部非季风区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业为主。

  ②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工业、农业都发达,人口众多,交通运输业也发达。

  ③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以北降水少,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

  ④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树木冬季落叶。

  ⑤我国有“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是因为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

  ⑥受气温影响,从北向南我国作物熟制从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⑦哈尔滨因为冬天寒冷,所以有冰灯节,西双版纳由于气候较热所以有泼水节。

  4、师生共同小结:区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区域的人文景观也不同。也就是说,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当然区域人文要素反过来对区域自然要素也会产生影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感悟: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不同,最终决定了其人文景观也不同。即,区域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

  (三)地理区域划分

  活动: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

  1、教师提出探究主题: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中国如此广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区域特征也就千差万别。倘若要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还是把她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分别进行研究更方便。你认为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呢?请说明理由。(提示:关注重要地理分界线)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并将本小组的划分办法画在屏幕上。列举学生的划分办法如下。

  ①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划分成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多平原、丘陵,气候温暖,降水多,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达;西北部多高原山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多草地和沙漠,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城市稀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

  ②以三级阶梯的界线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部分:自西向东地形越来越平坦,人口、城市也越来越稠密,农业、工业、交通等越来越发达。

  ③沿青藏高原的边缘,将青藏高原单独划分出来:这里地势高,以高原山地为主,草场多,以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生产落后,交通不便……

  ④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线,分成南方和北方两部分:南方气温高、降水多、树木四季常绿,河流水量大,冬季不结冰,耕地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三熟;北方气温低,降水较少,河流水量较少,冬季结冰,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作物仅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

  3、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将屏幕上各种划分方案中大多数同学赞同的分界线留下,看到的就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大致分界,然后师生共同对分界线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请同学们给每个区域命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尝试进行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明确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依据、决定因素以及区域划分的意义。

  4、活动:欢迎到我家乡来 将学生分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组,组内讨论本区域的位置、范围、主要自然特征和人文特色。讨论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级展示,并邀请同学们有时间到自己的家乡旅游。最后,同学们给其他三个组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列举学生的展示内容如下。

  ①我的家乡在是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青藏高原以东,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东南;我们这里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可以赏花,夏季可以爬山,秋季可以观红叶,冬季可以打雪仗;冬季,哈尔滨的冰灯节宛如童话世界,不要怕冷哦,我们室内可都是有暖气的;我们的一日三餐主食主要有馒头、包子、饺子、面条……

  ②我的家乡是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我们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一年四季瓜果不断;我们可以到河里游泳、划船,还可以到山上的河中漂流;端午节的赛龙舟更是刺激;在我的家乡既可以观赏到各种秀水美景,还可享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我们三餐多见米饭、米线、汤圆、粽子……

  ③我的家乡是西北地区,她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以北的非季风区,比较干旱;到我的家乡,既可以在草原上骑马,也可以到沙漠中骑骆驼;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热闹非凡;晚上我们可以住草原上的蒙古包;西部地区平顶房的屋顶白天可以晒粮食,晚上可以躺在上面乘凉、看星星;我们这里一日三餐多牛羊肉和奶制品,欢迎肉食的小馋猫来……

  ④我的家乡是青藏地区,她位于青藏高原上;我们这里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人们都穿宽大的.袍子,中午热的时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将袍子系在腰间;蓝天、雪山、湖泊、草原和马、牛、羊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我们一日三餐多吃牛羊肉,还有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藏历年、雪顿节都是我们这里很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宣传形式,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理解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理地理思维,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课堂总结

  本节课,根据各地不同的特征,我们将我国划分成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在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研究区域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区域划分成更小尺度的区域进行研究。后面,就让我们用这种地理思维方法进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研究吧。

  六、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征还是区域界线,学生都会在后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得到再次细化和巩固。所以,本节课不应该重点关注知识本身,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相关的知识。所以,本节课以地理差异、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划分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划分以及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材在整个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作进一步的细化,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1.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2.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3.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5.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6.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7.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8.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9.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部向西部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10.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1.通过阅读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分析出其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12.明确西北和青藏地区分布的我国主要的牧区。

  1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14.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15.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2.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3.通过运用已获得的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如运用中国地理“总论”中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来分析、判断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等。

  4.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如从自己生活的熟悉的区域提出学习探究的思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5.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如通过写学习感想、编制地理电子报刊,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四大地理区域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和家乡的热情和爱国、爱乡思想情感。

  2.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和尊重不同区域的文化和传统

  3.通过学习区域差异初步认识我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二、教学内容解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的学习时以偏盖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第一节的第一框题“不同的地理区域”虽然不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但要让学生明确地理区域的差异性;明确标准不同、需要不同,划分的区域不同;明确区域可能有多重“身份”和不同的尺度或不同级别。无论正文还是活动的目的都不在区域划分的本身,而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划分区域,以及掌握划分的基本方法。

  第二框题“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是本章教材的重点。虽然教材只需在读图中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划分界线,文字很少,正文一共才三行文字。但这部分内容对后面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学习以及其他不同尺度区域的学习都起到很重要的知识铺垫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外,还要把活动课文与正文内容有机结合,从分解四大区域界线入手,既要落实四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位置,又要解读区域划分的综合方法,同时还要突出区域的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为以后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

  第二框题的三个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空间,教材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可以逐一解决,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还使学生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记忆深刻,不仅知道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同时还更具体了解四大地理区域在地形、气温、降水、季风及其他自然条件上的差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这部分内容教师大可放心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节教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是本章的的重点。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第二节教材的第一框题下主要对比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教材通过图5.9,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自然景观(主要体现植被)做对比描述来体现。学生会从景观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河流流量过程线等发现同一区域内自然地理特征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南北方两大区域各自地理事物的共性,才能分别就各自然地理要素在区域间进行比较。教材安排设计了活动1,就是从图像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落实教学内容要求。

  教材安排设计的活动2,目的是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差异的主要原因,突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果说图5.9是通过地理图像对知识加以体现,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话,那么活动2就是进一步让学生把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高度。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个难点,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学习不但会使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能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框题下主要对比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的人文地理差异。教材用了两幅素描图,以农村生活为依据,对比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完成活动1。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

  同时,活动1的“原因”一栏,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可引导从已有的知识特别是从上一框题的分析得出。表中的“其他不同”是教材设计的开放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细致的思考,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教材还用用个小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一个例子来自于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说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差异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另一例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说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部分教材对区域特点的形成起到归纳总结的的作用,其实教师在这里不一定用这两个例子来说明,可以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更接近、更容易理解的例子。

  第三节的第一框题下描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四个方面:

  (1)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

  (2)由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3)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

  (4)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从图5.14和图5.16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地处内陆,东西距离很长,加上高山阻隔,海洋的夏季风基本不能到达这里,而且,越往西距离海洋越远,受海洋影响越小。所以,气候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这是本区地理环境的共性。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也还有差异性的一面,主要体现在自东向西的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这是由降水量和干湿状况的逐渐变化所决定的。这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教材安排设计的活动1、活动2会使学生得到深刻的体会。这部分内容在本节教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三节的第二框题下描述了我国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抓住“高”和“寒”两个特征,是研究青藏地区的关键。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气候、水文、生物、资源也都具有独特性,并且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因而青藏地区不仅在我国,同时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重要地区。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性,对于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因高生寒,相同季节的温度比同纬度地区低。教材通过活动1对比我国同纬度的两个城市(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反映出青藏地区气候寒冷的特点。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内容通过活动2部分体现出来。

  第三节的第三个框题下讲述了这两个区域共同的经济生活。首先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然后从自然条件的差异,谈到牧业生产的差异。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表现在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草原植被的分布也由东向西逐渐变化,反映在牧场的特点上也是各有不同.教材通过活动课文用两章景观图对比了内蒙古的温带草原牧场和青藏地区的高寒牧场。放牧的方式由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逐渐走向定居放牧方式。广阔的温带草原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牧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新疆,优良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滩羊、新疆细毛羊。

  青藏地区主要是高寒牧场,牧场主要分布在西藏和青海,优良畜种主要有牦牛、藏绵羊。

  除了牧业生产,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各有特色。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但天然降水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农耕必须依靠灌溉,因此,在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农作物都生长良好,形成许多农业区,如。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特色是河谷农业。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是地势高、气候寒,自然条件恶劣,高原上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只有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水热条件组合相对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

  教材中图5.21只是呈现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部分的畜种和部分农业区,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地图册作适当的补充,并让学生对照地图把各种地理要素加以联系,对这两个地区的农业区的分布进行成因分析。

  三、教学过程展开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提前布置四位同学预习),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生:好!

  师:用多媒体分别与四位学生口述的台词配上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起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师: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新课讲授]

  师:(板书)一、区域的划分

  师: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师: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师: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生:各抒己见。

  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生:看大屏幕。(课本图5.1)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

  师:汇总:(大屏幕显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生: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生:回答:不是,可以。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区域(如当地),说说它有多少种“身份”。

  师:(板书)一个地理区域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生: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

  生:是的

  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师:提问——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生: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师: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师:总结:(大屏幕显示)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举例:(大屏幕显示)

  师:(板书)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生:活动2:(课前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师: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

  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师:板书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师: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生:做第5页的活动1、活动2和第6页的活动3,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师:最后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第二课时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差异)

  [新课导入]

  师: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

  把全班分为两大组,一组代表北方地区,一组代表南方地区,每一大组中又分若干人四人小组(便于讨论问题),两大组分别根据地图、景观图、地理图表以及老师设计的问题等进行学习竞赛。

  第一轮竞赛:

  生:读图5.9,围绕大屏幕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回答:

  问题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在哪里?

  问题2: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位于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

  问题3:哈尔滨和北京(即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征?武汉和广州(即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征?

  问题4:你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不同?(最冷月的气温、全年降水等方面)

  问题5: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问题6: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完成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

  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还有哪些差异?

  地区

  内容

  项目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高于0℃

  年降水量低于800mm高于800mm

  主要地形高原、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其他温度带

  气候类型

  第二轮竞赛:

  生:继续读图5.9,围绕大屏幕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回答:

  问题1: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

  问题2: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说说哪条河流径流量大?为什么?

  问题3: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问题4:从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中你看到了南、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完成活动2:(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

  第三轮竞赛:

  师: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问题1:读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2:读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3:读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这又是为什么呢?

  师:点拨、归纳: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虽然是有差异的,但即使在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

  第三课时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差异)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中国南北方的春节图,联系实际提问北方和南方过春节的人类活动,对比比较南北方过年的差异,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二、合作学习,掌握内容

  1、展示书第10页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页图5.12和图5.13,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后。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完成表左侧内容。

  多媒体显示: 南北方地区乡村人文景观的差异表格

  学生回答,完成表格,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2、学生展示:除了以上所讲的南北方差异外,有几个同学还自己上网下载了一些关于南北方差异的图片,分别请3位同学上来展示(展示南北方水果、饮食、传统运动的差异)。

  3、过渡:同处一个国度为何南北方存在那么大的差异?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造成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的原因。

  通过再次对比分析课本第9页图和播放有关《中国农业差异》《中国民居》二段录像,分小组讨论完成表右侧。然后学生分北方和南方两大组回答,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4、老师总结: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在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蕴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所以人类要根据周围生存环境采取相应的活动、生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5、学以致用: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两个例子。

  (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

  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

  三、进行游戏,精括知识。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回忆今天所学内容。

  2、进行填字游戏。

  多媒体显示:

  1.耕地类型:南( )北( )

  2.粮食作物:南( )北( )

  3.糖料作物:南( )北( )

  4.气候灾害:南( )北( )

  5.交通运输:南( )北( )

  6.性格特点:南( )北( )

  7.工业结构:南( )北( )

  8.民居建筑:南( )北( )、南( )( )

  9.戏曲音乐:南( )北( )

  10.犯罪类型:南( )北( )

  你还能说出哪些?南( )北( )……

  全班同学小组合作、抢答完成,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四、小结

  第四课时 西北地区

  [新课导入]

  师:1.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

  2.用一组照片与东部地区的自然景观相比,从宏观认识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的不同,引入新课。

  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新课讲授]

  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两幅地图

  生: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图片以及图5.4中的三幅景观图,你能说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吗?

  生:干旱。

  师:西北地区为什么那么干旱呢?

  生:读图5.4中的地形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在图中分别量算呼和浩特、喀什市至渤海的直线距离,体会本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特点,从而推断出对降水的影响,读图5.15,用“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印证这一特点。

  师: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干旱除了因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量少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影响海洋水汽到达这里吗?

  生:读图5.4中的地形图,分别找出西北地区边界线及其附近的高大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等,师:想一想:这些山脉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

  生:阻挡气流

  生: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师: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彼此影响的。

  师: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生:学生读图5.15和图5.16、思考,再次体会本区降水量特点: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师: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视频:(有画面,有解说)

  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

  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

  师:看完视频后,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两次强调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分析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承转:大家知道西北地区因深居内陆等原因导致气候干旱,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板书:以物业为主的地区

  生: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

  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对照图例在图中找出几种畜种的主要分布区,明确:

  内蒙古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的主要畜种——山羊、绵羊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

  宁夏的的主要畜种——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回答:

  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

  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师:点拨: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③图中有哪些农业区?它们的灌溉水源是什么?

  师:点拨、让学生明确:

  生:活动(第16页活动2)

  师:总结: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2.有哪些高大山脉?对湿润气流阻挡。

  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5.经济特点 以牧业为主

  第五课时 青藏地区

  [新课导入]

  用一组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雪峰巍巍、冰川广布、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等,问:这些风景应该出现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东西为什么就出现在青藏高原呢?它们的与什么有关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神秘的青藏高原吧!

  [新课讲授]

  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大量的地图、图片从“位置和范围”、“世界屋脊”、“高寒气候”、“高原农牧业”等四方面入手认识神秘的青藏地区。

  一、位置和范围

  1.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认识青藏地区的位置。

  2.读青藏地区范围图,说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包括的省区及相邻的省区。

  3.读青藏地区人口分布图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人口、面积比较表,认识青藏地区是个地广人稀的地区。

  二、世界屋脊

  1.读青藏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景观图,思考以下问题:

  (1)两幅景观图哪个表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景观特点?哪个表现了长江中下游的景观特点?

  (2)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2.读中国地形图,思考以下问题:

  我国地势分为哪几级阶梯?青藏地区位于哪个阶梯上?青藏地区的海拔大致多少? (由此理解青藏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原因)

  3.读青藏地区地形图,认识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而产生的地形特征。

  三、高寒气候

  1.用示意图演示不同海拔的气温差异。

  2.读图计算青藏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差异。

  3.完成课本P14活动1.,比较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1)两地年平均气温——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

  4.归纳青藏地区高寒气候的特征。强调青藏地区因高——生寒。

  四、高原农牧业

  1.根据以上知识分析青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阅读课本P16的阅读材料,并结合示意图认识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生长特点。

  3.读图认识青藏地区的重要农业区:

  4.读图找出几种畜种的主要分布区:

  青藏的主要畜种——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

  宁夏的的主要畜种——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五、学生活动

  1.第16页活动1,思考、判断、归纳。

  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

  成因: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

  2.第16页活动2

  总结: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

  四、教学检测安排

  第一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关于地理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B.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C.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D.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2.关于下列地理区域类型匹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工业区——自然区域

  B.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域

  C.热带雨林气候区——经济区域

  D.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文化区域

  3.青藏地区和其它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下列哪条分界线基本吻合(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C.农区与牧区分界线 D.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4.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下列哪条分界线基本吻合(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C.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D.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5.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A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

  是 ;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界线B与我国1月 ℃等温线和年降水量

  mm等降水量线相接近。界线B通过的著名山脉是 , 著名河流是 。界线C的确定, 主导因素是   ,界线C通过的著名山脉是 、 、 。

  6.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南方地区

  北京西北地区

  上海青藏地区

  二、课后活动与探究

  你的家乡位于哪个区域,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是( )

  A.长江流域—秦岭 B.秦岭—黄河 C.秦岭—淮河 D.江淮地区

  2.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 ②大致与一月0℃等温线相接近③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④此线以南的河流流量较小、冬季有结冰现象,以北则相反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 2008年雪灾使中国19个省级行政区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受灾最为严重。请问2008年受雪灾最严重的省区位于我国的(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4.关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北方地区间差异性较大,同一区域内部的特征是存在差异的

  B.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就是由气温这一要素引起的

  C.北方地区的植被只有温带落叶阔叶林

  D.南方地区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是

  5.下列地形区与所在地区组合错误的是( )

  ①长江中下游平原—北方地区 ②东北平原—北方地区

  ③华北平原—南方地区 ④云贵高原——南方地区

  ⑤黄土高原—北方地区 ⑥四川盆地—北方地区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①②⑤

  读“我国四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图7),完成6-7题。

  6.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根据气温曲线可知位于北方的城市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 甲和乙 D. 乙和丙

  8.下列温度带不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9.下列河流在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

  A.珠江 B.长江 C.黑龙江 D.湘江

  10.湿润地区面积最大的区域是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第三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填写下表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土地利用类型旱地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甜菜、花生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运

  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2、秦岭――淮河在图中的位置应是( )

  A.A 地区和B 地区之间

  B.B 地区和c 地区之间

  C.B 地区和D 地区之间

  D.A 地区和D 地区之间

  3、能大面积种植水稻和甘蔗等农作物的地区是( )

  A.A 地区 B.B 地区

  C.C 地区  D.D 地区

  4.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耕地类型的差异主要反映出( )

  A.地形的差异 B.资源地区的差异

  C.气候的差异 D.两地人文风俗的差异

  5.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作物熟制的差异主要反映出( )

  A.地形的差异 B.气温的差异

  C.降水的差异 D.两地人文风俗的差异

  6、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耕地以水田为主的是( )

  7.“住窖洞,吃面食,唱秦腔”的人们多居住在(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8.“小桥流水人家”的人文景观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9.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主要是为了( )

  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 B.便于空气流通

  C.便于雨水下泻 D.便于更快散热

  10.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的水果生长,据此判断:下列某超市水果区货架上的标签中,产地标注错误的是( )

  二、课后活动与探究

  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你写一篇学习心得或学习体会。

  第四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

  A.海拔高 B.气候寒冷 C.干旱 D.潮湿

  2.下列不属于西北地区干旱原因的是( )

  A.纬度位置 B.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C.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D.深居内陆,距海较远

  3.关于西北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

  B、地面植被由东向西为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C、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在广阔的平原地区

  D、河流稀少,只有一条塔里木河

  4.西北地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 B.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增多

  C.自东向西气温逐渐增高 D.自东向西气温逐渐降低

  5.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位于(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6.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水源主要来自于( )

  A.高山冰雪融水 B.大气降水 C.地下水 D.海洋水

  《西游记》中描写的唐僧,其人物创作的原型是中国唐代的高僧玄奘。玄奘于627年8月从长安(西安)出发,长途跋涉5万余里,到达天竺国佛教最高学府那兰陀寺学习,645年2月,回到长安(西安)。据此并读图 “玄奘西天取经路线图”,完成7—8题。

  7.玄奘回国途经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图中所示的( )

  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

  8.玄奘回到长安时,当地的气候特征最有可能是( )

  A.气温低,降水多 B.气温高,降水少

  C.气温低,降水少 D.气温高,降水多

  9.读西北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盆地) B. (河流)

  C. (省区) D. (高原))

  E. (铁路)

  (2)在图中用恰当位置填注出:天山山脉、祁连山脉、大兴安岭

  第五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描述青藏高原的景观常出现“高”、“寒”、“冰”、“牧”等字,其中最根本且起主导作用的字是

  A.高 B.寒 C.冰 D.牧

  2.下列地理事物中,与青藏高原“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纵横 B、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城镇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3.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地形

  4.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

  A、河套平原 B、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 D、成都平原

  5.关于我国四大牧区牧场主要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蒙古——高寒牧场 B.新疆——山地牧场

  C.青海——温带草原牧场 D.西藏——寒带草原牧场

  这里有绵延的雪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胆怯的羚羊,湛蓝的天空,虔诚的喇嘛,这里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6-8题。

  6.上述材料是下列什么地区的写照( )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7.对人类生产生活而言,该地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太阳辐射强 B.日照时间长

  C.森林草原茂密 D.低温、缺氧、地势崎岖

  8.为促进区域发展,我国在该地区已建成的著名工程是( )

  A.南水北调   B.青藏铁路   C.西气东输   D.西电东送

  9.青稞是高寒地区的农作物,下列哪个地区的人们喜欢喝青稞酒(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0.下列有关我国牧区的优良畜种正确叙述是( )

  A.新疆的三河牛 B.内蒙古的牦牛 C.西藏的细毛羊 D.宁夏的滩羊

  11.关于我国牧区的河谷农业分布地区,正确的是( )

  A.天山山麓 B.河西走廊 C.雅鲁藏布江谷地 D.吐鲁番盆地

  12.读青藏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A为 山脉,B为 盆地,C为 河流)。

  (2)在图上填注:黄河、拉萨、

  (3)拉萨与成都纬度相当,但拉萨的年平气温比成都

  (高或低)。主要原因是 。

  二、课后活动与探究

  通过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学习,你发现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有哪些自然、人文差异?运用你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媒体收集整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以“中国的地理差异”为主题的电子报刊。

  单元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答题表中,写在各小题中或题后无效,不给分。每题2分,共7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答案

  题号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答案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1-7题

  1.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是:

  A. 各区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特点不同

  B. 各区人们生活习惯不同

  C. 各区地形、地势不同

  D. 各区气候不同

  2.位于③④之间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所经过的地方

  B.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C. 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D. 水田、旱地的分界线

  3.位于③地区的耕作制度是

  A. 一年一熟 B. 一年二熟 C. 两年三熟 D. 一年一熟

  4. ③地区包括的地形区有

  A.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

  B.江南丘陵、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

  D.宁夏平原、东北平原

  5. 在四大地理区域中,②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河流 D. 植被

  6. ①地区和④地区的分界线接近:

  A. 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局部) B. 1月00C等温线(局部)

  C.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局部) D. 800mm年降水量线(局部)

  7. ①地区地基本位于:

  ① 季风区 ② 第二级阶梯 ③ 第一、二级阶梯 ④ 非季风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8. 我国地大物博,分为四大区域(见下图),对四大区域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区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地区

  B. 乙区域大部分地区农作物一年一熟

  C. 丙区域位于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D. 丁区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9. 导致我国南北耕作制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土壤 C. 耕作习惯 D. 气候

  10. 导致我国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崎岖 B. 水资源 C. 河流含沙量 D. 植被稀少

  11. 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南尖北平”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是:

  A. 气温 B. 降水 C. 地势 D. 传统习俗

  12. 下列省份不属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是:

  读某地景观图,根据图中景观判断、回答13~15题。

  13.该地的耕地类型是

  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

  14.该地最适宜种植

  A.甜菜 B.苹果 C.小麦 D.水稻

  15.该地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策略,正确的是

  A.开垦荒坡地,扩大耕地面积 B.发展基塘生产模式

  C.缓坡修建梯田,陡坡发展林业 D.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读材料,完成16---18题:

  ……王教授在日记里写到:中午出门,骄阳似火。热风阵阵,干燥无比,气温在400C以上,沙丘或者石砾随处可见。这季节在我们老家山东丘陵,孩子们正在打雪仗!

  16.日记中叙述的这天中午,王教授可能在:

  A. 亚马孙平原 B. 印度半岛 C. 塔里木盆地 D. 撒哈拉沙漠

  17. 此时,王教授家乡的自然现象可能是:

  A. 温和多雨 B.东北风刺骨 C.河流进入汛期 D.乡亲们正收割小麦

  18. 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

  A. 西瓜 B. 荔枝 C. 苹果 D. 柑橘

  19.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

  A. 湿润 B. 半湿润 C. 干旱 D. 半干旱

  20. 下列四幅图中,反映西北地区性气候特征的是:

  21. 西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A. 深居内陆,距海远 B. 夏季风的影响

  C. 冬季风的影响 D. 森林覆盖率低

  22. 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条件 B. 光照条件 C. 水源条件 D. 科技条件

  23. 暑假一位同学乘火车由乌鲁木齐到呼和浩特旅游,他在沿途能够看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A. 荒漠、草原、森林 B.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C. 草原、荒漠、森林 D.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24.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海陆因素 B. 纬度因素

  C. 地形因素 D. 人为因素

  25. 我国西北地区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 大地荒漠化 B. 水土流失 C. 乱占耕地 D. 滥伐森林

  26. 下列不是以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的农业区是:

  A. 宁夏平原 B. 河套平原 C. 河西走廊 D. 华北平原

  27.下面四幅图中的斜线部分,能正确表示我国主要牧区分布范围的是

  28. 下列中国之最中不在西北地区的是:

  A. 面积最大的沙漠 B. 地势最高的盆地

  C. 面积最大的盆地 D. 地势最低的盆地

  29. 三河马、三河牛是我国优良的畜牧业品种,它们主要产自:

  A. 东北地区 B. 内蒙古地区 C. 青藏地区 D. 新疆地区

  奥运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其中“迎迎”(如右图) 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他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据此回答30~32题。

  30.迎迎生活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31.迎迎生活的地区其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A.高温 B.干旱 C.高寒 D.高湿

  32. 形成这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高 B. 地势高 C. 距海远 D. 距海近

  33. 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展农业最有利的条件是日照时间长,主要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水稻

  B. 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等

  C. 主要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D. 特有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等

  34. 青藏高原上农业分布的特点是:

  A. 在沙漠周围的绿洲上 B. 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C. 在广阔的平原上 D. 盆地内部

  35. 宁夏平原、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农业特点分别分别是:

  A. 畜牧业、种植业 B. 渔业、畜牧业

  C. 灌溉农业、河谷农业 D. 河谷农业、灌溉农业

  二、 非选择(30分)

  36. 读读下面的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每一空格占1分,共11分)

  (1) A图所示的景观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这是由 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

  (2) B图所示的景观是我国 地区农村常见的交通方式,该地区大致位于

  一线以北。

  (3) C图所示的景观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地区,该地所处的 位置决定了它得到的热量最多。

  (4) D图所示的景观是我国 地区农村常见的民居。

  (5) A地区农业发展以 业为主;B地区农业发展以 业为主;C、D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最好,农作物的熟制为 或 。

  37. 读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和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每一空格占1分,共9分)

  (1)从图A中可以得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的特点是: 。

  (2) 图B展现的自然景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填”降水”或”气温”),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深居 ,距海 ,加上 的阻挡,来自海洋上的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加剧了由东向西 的减少。图A中Ⅰ、Ⅱ、Ⅲ处的自然景观与图B中三种景观相对应,Ⅰ处是图B中的 (写代号,下同),Ⅱ处是图B中的 ,Ⅲ处是图B中的 。

  38.下面是小云和她的同学暑假期间到我国不同地区观光旅游所拍摄的照片,根据照片及相关介绍回答问题。(10分)

  (1)小云所说的“雪域高原”指的是 高原,该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和“ ”。

  (2)小军看到的美丽草原位于 高原,当地是我国 族(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3)小刚所看到的一望无际的麦田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耕地类型

  以 为主,我国旱地与水田的分布大致以 (山脉)- (河流)一线为界。

  (4)小红所看到的鱼米之乡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地区,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3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中考复习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高寒对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经教师适当点拨,力求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解决。通过四大区域的复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或者影响性,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本节的教学还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

  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依据,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简单的阐述,但是对于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学习区域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知识目标:

  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

  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方法:

  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前置作业、学案、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

  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干旱的大西北

  探究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播放多媒体视频(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

  师:通过这几幅图片,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复习的课题是什么?

  出示目标

  师: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看看你前置作业完成的如何?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订正答案(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任务)。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订正后请举手示意。(适当点评完成任务的小组)

  师:各小组展示疑问并求助

  (适当点评,鼓励性语言)

  出示答案

  (过渡):基础知识过关了,我们将要背着知识的行囊攀登重、难点知识的高峰

  来看探究一:出示课件(相关图片)(播放中国1月气温分布情况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河流分布图、中国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布图、中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提问:注意看秦岭和淮河一线与哪几条界线位置接近?

  要求:把你们的答案一定要落实到学案上。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疑问?

  老师还有个问题,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了什么自然地理要素?北方以什么气候为主,南方呢?

  生:气候。

  生: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师:同学们真是太牛了,相信给你们一道中考题,你们一定能快速做出来。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难的中考题都能这么快的做出来,看来探究二对你们来说小菜一碟。

  教师点拨: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联系?干旱对农业、人口的分布、交通设施的建设等有什么影响?

  教师点评小组表现,出示课件结构图。

  教师总结:研究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现在由大西北飞往湖北和山东,走进考场做几道中考题。(出示中考题)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下一个问题,根据老师给你们说的方法,把探究三的结构图画出来。

  教师点拨:由高生寒,高寒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景观和人口、城市必定有关系。观看图片。

  生: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齐读目标。

  小组合作:组内相互订正答案,组长记录疑问知识点。完毕后示意。

  有疑问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解答。

  核对答案,记性并相互相互提问。

  仔细观看图片,小组合作,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两个小组)

  一名同学版图探究结果并讲解。

  暴露问题,同学之间解决。

  做学案探究以后走进中考题,做学案中考题,并由学生讲解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项。

  小组合作,根据学案中探究二的提示来讨论得出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小组展示

  跟着教师的引导,迁出正确答案。

  走进中考,习题练习并讲解。

  组长带领组员绘制青藏地区的结构图。两个小组同学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的依据和各个要素的联系。

  由学生分析联系。以声音图像导入复习课题,形象生动,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复习课题。

  明确目标,带着目的去学习。

  订正答案的过程也是巩固记忆的过程。

  (设疑解疑,全面依靠学生)

  (口、脑并用,知识的提取便于巩固)

  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学自答,有疑难问题抛给学生解决,互帮互学。

  设计这个题一方面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题交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下一个探究做准备。

  巩固练习。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一步步分析出答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巩固提高

  本节小结师:三次探究之旅结束了,大家一定都有收获,带着你们的收获来完成巩固提高吧。

  出示课件。

  师:通过四大地理区域的复习,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你知道吗?请大家总结到学案上,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说说你们的看法。做巩固提高练习题

  学生展示,设疑,解疑

  讨论、总结、发言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放手给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区域地理(研究)

  1.位置、范围

  2.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3.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

  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

  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

  生一、生二:(略)

  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新授课

  地理差异显著(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

  得出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5、总结: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6、讲述:在那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7、提问: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一说?

  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8、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提问: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秦岭、阴山、贺兰山等)

  9、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居民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10、讲述:“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三、活动巩固

  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2、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四、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3页

  五、全课总结,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更加明确和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请你回家用地图册和今天这节课上的收获,做一名小小讲解员,将这一重要知识讲给你的家人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

  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

  4、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吻合。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

  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

  1、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

  3、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

  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

  四、师课堂评价、小结:

  师: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珠江的源头、所注入的海洋、沿途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以及主要入海口;掌握珠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形成及主要城市,掌握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明确珠江三角洲的一大特色--华人华侨众多,是著名侨乡;掌握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特色和有利条件;掌握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图表、数据资料以及联系身边的实际,对珠江三角洲进行分析、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确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经济发达,其中,海外华人华侨为家乡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运用地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明确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竞赛活动法:针对学科现状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而且让学生会的注意力更持久。所以本节课将全程运用竞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5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教学难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突出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中国年俗的资料。

  教学策略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吗?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感触较多,从这一话题入手,学生有话可说,也体现地理就在身边的理念。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视频《中国年俗》。

  学生:通过视频再次感受我国春节的氛围及地区的差异。

  讲授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承转:中国年俗精彩纷呈,不同的区域差别很大,那么其他方面还有没有差异?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这方面的知识在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回答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对现在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和系统。这一环节很有必要。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我国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会感受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2013年下半年很火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次很好的展现。

  教师多媒体展示:《爸爸去哪儿》的图片。

  学生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

  设计意图: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深受学生的喜爱,再有《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而且差异明显,在这里设计这样的环节,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但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

  教师总结转折: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熟悉的,以小组为单位读图、讨论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

  学生: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设计意图:气温、降水变化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自然景观对比更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容易掌握。

  承转: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5.2和阅读材料,感受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差异。

  设计意图:课堂上要动静相结合,静下心来阅读,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再次理解。

  总结转折: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教师多媒体展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内容很多,知识点较为琐碎,利用小组的交流,可以将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

  教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区等。

  承转: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请同学们阅读图5.5,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和范围,并且结合活动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要求: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

  教师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

  学生按要求完成,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这里属于旧知识穿新衣服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要充分读图,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课堂总结: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了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谈收获。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说出在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端午节的习俗,学生描述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地域辽阔,除了风俗习惯,还有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自然地理差异

  【活动】说感受

  呈现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学生说感受。

  【过渡】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提问:我国在地势、气温和降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

  ①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

  ②气温:由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③降水: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总结过渡】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

  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2.人文地理差异

  【过渡】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①农业: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是水田;

  ②人口: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③城市:东部城市多,西部城市少;

  ④交通: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⑤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过渡】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3.秦岭—淮河

  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结合教材P5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学生总结回答】

  ①“秦岭—淮河”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

  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区;

  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环节三: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预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03-07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3篇04-23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3篇04-23

中国的区域差异教学设计07-02

中国的地理差异导学案07-03

中学地理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精选11篇)09-04

地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教学设计06-02

地理教学设计01-06

地理教学设计01-06

中国的教学设计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