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时间:2023-01-02 19:14:03 教学感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1

  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

  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

  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

  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四、钝感激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有助于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识,而老师适当的钝感,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潘小明老师在这方面是很有造诣的。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2

  本学期,我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读完后,我抚摸着书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书中介绍的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到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工作太受启发了,对我的教学工作太有帮助了。一些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读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学习了。

  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林良富、钱守旺、夏青峰、田立莉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名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表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林良富老师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课堂魅力,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田立莉老师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八位名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正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前提。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这些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也只有保持对教育事业的这份热情和执着,做到了这份坚持和追求,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获得发展,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开辟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2

  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

  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

  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

  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四、钝感激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有助于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识,而老师适当的钝感,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潘小明老师在这方面是很有造诣的。

  这就是潘小明老师鲜明而灵动的教学艺术。课堂是他平实的人生,孩子是他灵动的生命。

  阅读此书时,有幸走进“吴正宪名师大讲堂”,近距离聆听这位上海特级教师潘小明执教的《圆的认识》,心中充满了兴奋。这次活动使我对潘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不得不佩服,潘老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脉搏的把握。对于孩子们遇到一个数学问题会怎么想、怎么做,他能估计得到,有预见性,作好启发引导的准备。在《圆的认识》这节课,潘老师准确地抓住了数学中的.“圆”与生活中对圆的认识的差距来研究什么是圆,通过学生画圆时出现的偏差来感知圆心、半径,通过提问一个用绳子和一个用圆规,工具不一样为什么都能画成圆?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圆的含义。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只顾形式上热热闹闹,要寻根究底。数学教学更应该如此。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因为它抽象才具有应用的广泛性。潘老师善于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他们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有时也很热闹,但他自己却很冷静,抓住一切机会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哪怕是细微之处也从不放过。如,潘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在正方形纸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肯定用学生对折的方法确定圆心、半径后。利用学生对折两次的正方形纸,用剪刀一剪,打开。抛出问题“这是圆吗?讲出道理来”。学生很容易地说出“这不是圆,因为有棱角,是多边形。”追问“那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圆——“圆是曲线围成的,没有棱角,均匀饱满的”潘老师继续追问“那圆上不可能有线段,与以前的图形不同,那它为什么没有棱角?为什么饱满均匀?”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到,因为半径都相等。此时,潘老师举着正方形纸说“如果,我再折,再折……剪会怎么样?”“无限向圆逼近”没有老师的刻意引导,一切是那么自然,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浸润其中了。妙哉!

  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认识圆的过程,不正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生活概念运动到科学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概念的过程吗?不管是导入部分,还是新授、练习,都不是只图表面的热闹,教师紧紧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抓住了本质,也就凸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色。

  课后主持人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数学课。一个学生这样形容潘老师的课——“听潘老师的课,就好像有一个纱帘,纱帘背后是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潘老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拽出来,而是请轻轻掀开一点,引导我们思考探索知识。”是啊,在这节课,正是因为潘老师充分挖掘教材空间,透过显性的知识,挖掘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数学本质,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何能“轻轻掀开一点纱帘”,引导学生的思考探索?潘老师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味、思考、借鉴。感谢《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让我走进潘小明老师,感谢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教学的路有多长,行走着的探索就会多长。我会为和孩子们的生命一起在课堂上闪出灵动的光芒而不懈努力!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读书随笔06-12

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感言06-11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03-14

小学数学名师成长心得06-15

北师版数学名师教学反思07-28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研究论文06-20

小学艺术数学教学总结范文11-21

小学观潮名师教学实录10-22

小学数学名师的工作总结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