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22 14:20: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5》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5》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5》教学反思15篇

《5》教学反思1

  《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述集中在第二自然段。我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这个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积累好的的词句。学生在流畅读书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段落,将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1、在教学中,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借助想象,在脑海中构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2、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如:在美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透过去掉词语“扇哪扇哪”比较读,体会其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3、以演激趣,读中品味。文中“扇呀扇、飘呀飘、你挤我碰等有关动作的资料,激起学生强烈表演欲望。在此,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表演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形体语言;表演后,带着快乐的情绪再次美读,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4、引导语言积累。优美的语言为我所用,是这篇课文的另一大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活动中安排学生读喜欢的句子,创设和老师比赛的教学情景,学生背诵句子很有动力,各个读得有滋有味。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提倡活记乐背强化整体吸收,自主“生成”的环节,让学生从容进行积词蓄句,为以后运用带给语言材料。

  5、借鉴迁移,仿写句式。迁移运用是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的归宿。语文课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文中的句式进行仿写,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写出精彩的句子。我想:在此后的语文教学中,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把句子写好,写美了,让造句也很精彩。只有把句子写好了,那么写作文就容易多了。

  今后,在各类文本的教学活动中,我就应精益求精地预设,和谐自然地生成,不求多,只求实,让每个学生在短暂的四十分钟里快乐地学习,同时,也有所收获。

《5》教学反思2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朋友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在教学5的组成时自己的几点体会。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本次活动,我选取的操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纽扣,幼儿在分纽扣时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幼儿数学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4的组成时,引导幼儿用手指表示数,用彩色笔画圆点表示数,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摆圆片、摆小棍等;教学5的组成时,我先让幼儿动手玩纽扣,往小盘里撒纽扣,看看有几颗正面,几颗反面,边玩边做记录,然后说说自己的结果,这样。数的组成自然而然的在幼儿的谈话中总结出来了,接着我让幼儿们一起观察、讨论,发现规律,说说怎样能更快地记住数的组成,在肯定幼儿有自己想法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说说那种方法更好、更简单易记,找出最佳的方法。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幼儿不仅掌握了5的组成,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的意识。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开火车”的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复习3以内的加减法;“又有苹果又有梨”、“拼数”的游戏帮助幼儿巩固复习4以内数的组成;再加上童谣、歌曲的介入,课堂上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5》教学反思3

  今天我执教了一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本节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并不是很陌生,因为有了他们生活上的经验,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为认识整时的方法,能够正确认识整时。一节课下来感觉有成功也有需要整改的地方,下面我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学生最喜欢的,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接着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也更能抓住学生的特征,心理特点,让学生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自己感知探究。

  从学生自己身边的情境图入手,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景感知是早上7时,让学生自己获得认识整时的方法,于是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拨一拨1时、2时、3时……,教师利用学具演示,学生观察,感受到认识整时的方法,分针始终指向12,时针指向1就是1时,时针指向2就是2时……引导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达到本节课目的。

  3.本节课既注重教授知识,又渗透思想教育。

  在完成做一做《小明的一天》练习题时,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时间小明所做的事情,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感受到了小明一天时间的合理安排,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同时在练习题中让学生感知6时和12时分针和时针的特点。一天有两个9时,一个是早上9时,一个是晚上9时,知道一天有24小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本节课学生能够将知识完全掌握,感觉学习很轻松,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1.教学时最好再渗透书后习题出现的类型也讲一些,比如:快几时了,几时过一点儿等,这样使教学更加有深度,不但书后习题解决而且思维得到发展。

  2.教学时间分配不均导致课堂效果逊色。

《5》教学反思4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追求有效的课堂,课堂中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呢?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一课时,在组织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反思。

  一、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本课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了“到游乐园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并利用“帮助两个小朋友解决谁先荡秋千的矛盾”,这一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有了新的期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二、准确把握教材,理解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活动的目标,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本单元内容是对三年级上册《可能性》这部分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安排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抛硬币”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学会了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明白了为什么可以用1/2表示硬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通过游戏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并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组织有效数学探究活动,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力求做到“有序”、“有趣”、“有思”。

  活动的“有序”是指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行为,如认真聆听、合作交流等,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失控,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思的习惯。“有趣”是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每一个活动中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兴趣。“有思”是核心,学生动手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动脑,否则被动地动手仅仅是“操作工”,而不是真正的学习。有效的活动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感受学习的目的,切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又应用于生活。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等可能性于游戏的公平性之间的关系,我组织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呈现科学家的实验数据,使学生明白进行的实验次数越多,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都是总数的1/2。从而使学生理解,随机抛掷一枚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小朋友荡秋千的矛盾是公平的。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及数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接着,我又设计了转盘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熟练地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大小,进一步体会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的含义。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选骰子、抽扑克、幸运大抽奖等层层深入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会等可能性的同时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使学生学以至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一个有效的活动,学生说的不多,但都能说到点子上,一个有效的活动,学生不仅能说清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可能性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平而且能感受到概率的大小区间,理解并内化了知识,发展了学生思维。因此,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常常会事半功倍。整堂课的活动组织都以“有序”、“有趣”、“有思”为设计思想,并得以较好的实施和体现。

  四、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平衡,巧妙点拨,推动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每个活动前学生的思维进程都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不是任其天马行空,无用无效。所以说,一节课可以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组织交流,增强学生思维的动力,数学活动探究有效延伸

  只有在有效的动力驱使下,在有效的建构中,我们的数学活动才是有效的,而只有有效的数学活动才有思维的深层次参与,也才有价值可言。因此我在结尾设计的课外拓展,使学生的视角从游戏过渡到了生活常见的天气预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可能性充满了好奇,以便更好地到生活中去探索发现。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大课程观,大教学观的思想。

《5》教学反思5

  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那就再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古代建筑和“东方明珠”、“润扬大桥”等中国的现代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我本想简单否定,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拓展课外知识的极佳时机吗?接着,我就耐给学生讲明了各类建筑的区别,并又补充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马俑”等诸多中华民族历史建筑奇迹,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5》教学反思6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所以本堂课我通过口算、读算式、写类似算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概念。本堂课我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把课堂的主体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很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可是不足之处颇多。

  一、本课堂我的教学程序是:先让学生独学“学一学”部分的6个问题,第1、2个问题根据情景图上所给的信息估算并列出算式:(4+2)×25和4×25+2×25;第3个问题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特点;第4个问题根据你的发现完成填空。25×(40+4)=25×()+25×()、65×17+35×17=(+)×()(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乘法分配律);第5个问题试着举出类似的例子;第6个问题试一试:你可以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写出你的发现吗?(a+b)×c=()×()+()×()。独学完六个问题后,学生通过群学和小组在全班的展示,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接下来,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最后通过两道练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了延伸。((1)28×18-8×28、(2)25×99)

  二、不足之处:

  1、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特点的认识比较模糊。

  2、在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我只是一笔带过的把乘法分配律通过课件再展示给学生们看了一遍,没有反复强调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导致学生没有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

  3、课堂用语不够简洁。

  三、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觉得教学此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2、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3、多练。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5》教学反思7

  执教了这一课,在教学中为了弥补习作二中的遗憾,我在这一课中,抓住了文中对小姑娘外貌描写的句子,首先在学生读了描写小姑娘外貌句子后,请他们说说自己感受到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指导了写外貌反映人物个性的方法:从整体入手,再抓住引人注意的细节,最后加上自己对他的整体评价。这样写一个人的外貌就会真实、形象、具体。

  关于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一点想法:

  我们在教学中都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样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使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本课中,我也请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对课文萧伯纳说的话的理解。学生们都只能说到,要谦虚。我想这就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他达不到明了人与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层次上来。本来我想教师可以站得高一些,这样指导学生即使不明了这些道理,也没有关系。但是,我总觉的不吐不快。最终还是自说自话的将这个内容说了出来。看见学生的一脸茫然,真是心生悔意。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课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将自己的理解端出来。

《5》教学反思8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蓝色的树叶》,结束时,我问:大家学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呀?他们都扬起一张张笑脸,大声的说: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要团结友爱。我又说:这节课学得开心吗?开心,他们这样回答我。听到这样的话,我也觉得开心。只是笑过后留给了我更多的思索。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写得是在一次美术课上,李丽的绿铅笔不见了,就向同桌林园园借,可是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用,李丽就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课文结尾写着: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当同学们读到这儿时,我问: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马上有同学说:因为她觉得不好意思,没有借给李丽绿铅笔……等等类似这样的话。从这些话中我感受到了这篇文章的带给他们心灵的触动这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

  语文课在我们小学课堂中该起怎样的一种作用呢?又该如何是教学呢?语文顾名思义:语言与文学的统一,语言是人类用来沟通交流的。在和谐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我想有学习《蓝色的树叶》,学生已经能感受到文字的含义了而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是教师带着学生对课文的词句进行分析理解,这个与传统的语言教学相符吗?怎么看都像是在上思品课。教学的研究永无止境,然而完全背弃传统的文学诗词教学是否不妥。我还在思索,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路上走得更坚实!

《5》教学反思9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我觉得设计的这几个环节比较好。1,以分苹果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了什么是余数。

  2,在发牌的实际操作中,感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探究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在练习中,熟练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验证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让学生懂得每个规律的形成,每次大胆的猜想都要经过不断的验证,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知识的作风。

  4,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锻炼思维,让孩子们觉得数学很有趣,很深奥,有很多秘密可以探寻,就象在果园,跳一跳能摘到很多果子,甚至是最好最难得的果子。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我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从表内除法竖式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

  本节课我觉得节奏过快,内容过多,没有给学生巩固与消化的空间,从而感觉整堂课下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以落实,只是很肤浅地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上认识了竖式计算。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如何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将是我最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5》教学反思10

  上完识字5这篇课文已经一天多了,可是上课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每每想起,心中既有激动又有遗憾。下面我便说说自己上完课后的感受。我觉得自己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一、情境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儿童是情感的王子”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以言语作品为中介展开的一次情感交流的对话,感悟过程。在特定语言情境中领略文章的景、情、人物,体会作者的思想。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兴趣盎然,深有体会。叶老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教学开始我播放夏天的景色的录像,那台风、雷雨、水果、动物、花卉便印在了学生的脑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在识字过程中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符号加以还原,以游戏创设情境,通过唱歌,图画再观情境。在这样的教学中,大家可以看到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了学习活动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人格的构建。

  二、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教学对象的个性实际出发,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努力做到教学开放,还学生自主权,我上的《识字5》这堂课中有2个教学环节注意到了这点。第一环节是:学生自读课文,你想自己读也行,想和同桌读也行,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然后我请小朋友读课文中的4组词。其他小朋友注意听,听完后进行评价。第二个环节是这四组词中你最喜欢读哪组词就读哪组词。我记得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有一个小朋友读完“桃子、梅子、西瓜”这组词时,马上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我要给你提个小建议,你的“桃子”的“子”读成了翘舌音,这是平舌音,而且是轻声。”听得多仔细,评价多好。当另一个小朋友读到“葵花、茉莉、荷花”时,别的小朋友又评价了:“你的声音很响亮,但是你要读得轻一点,美一点”。然后非常有表情地带读起来。站在学生中的我一阵阵地惊喜,一阵阵的感动,多么充满童真,充满个性的语言,像清晨荷叶上的露水那样新鲜。很难想象在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滔滔不绝的课堂上全洋溢着这样的童趣。这不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人文素养”吗?看似一个浩大的工程,其实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中,只要我们将心比心,以情唤情,这样,我们的课堂内外,将永远阳光灿烂,充满欢笑。我学生出色的表现也同样令听课的老师点头赞叹。

  三、重视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听、说、读、写是最好的语文实践活动,这节《识字5》我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的形式多样,读的有目的。开始是读通、读准,然后是结合画面有感情读,有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当小教师带读。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如第一组词夏天、台风、雷雨,我问学生:“你看到的夏天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我看到的夏天有台风、雷雨非常可怕。”第二组词桃子、梅子、西瓜,我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的水果,有的说:“又甜又大的桃子,”有的说:“酸溜溜的梅子,”还有的说:“好吃的西瓜。”第三组词蝈蝈、青蛙、知了,我让学生猜猜小动物们在夏天忙些什么?学生回答的很精彩:“蝈蝈忙着开店铺,青蛙忙着捉蚊子,知了忙着在书上唱歌。”第四组词葵花、茉莉、荷花,我问他们:“看见这些花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说的更好了,“金灿灿的葵花,清香的茉莉,粉红的荷花。”学生用词多准,说的多好。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注意拓展。

  崔峦说过:“语文教学要注意校内与校外沟通,注意学科间融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讲述了一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把学生引出课堂,同时把音乐引《小青蛙找家》进语文课堂,注意学科间的融合。

  当然这堂课也还有遗憾之处: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在学生识字看图,图字结合的这个环节上得不够紧凑,以致于后面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展示学生的作品。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更加认识到自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以人为本,立足发展”让学生天天在快乐中成长,也让自己天天在快乐中成长。这将成为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5》教学反思11

  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⒈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充教学容量,让学生在知识积累之中学会把握重点。同时利用课文录音,引导帮助学生注意在诗词朗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⒉在诗词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学生解决、老师总结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所运用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4、在教学结束后,我注意了教学内容的巩固。我设计了练习题,对这首词内容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同时我还设计了作业题,检查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

  需进一步探索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应多加研究、探索,能通过教学让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诗词的分析过程,体会出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需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学生方面

  理解分析能力

  教师方面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充实知识,总结出更多的诗词分析方法,教给学生。

《5》教学反思12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上一节课学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组成知识去做加法。

  教学环节上,我先和学生用对口令的形式复习5的组成。

  有了数的组成知识后,我用学生喜欢的羽毛球引入新课,师:这是什么?生:羽毛球!一下子活跃的课堂气氛,同学们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老师,我趁机问学生:老师左手有几个羽毛球?(生:1个),右手有几个羽毛球呢?(生:2个),师:1个球用数字几表示啊?(生:用1表示),2个球用数字几表示啊?(生:用2表示),师:老师手里一共有几只羽毛球?老师便说边把两只手里的羽毛球和在一起,并说明这里用加法来表示,引出今天的新符号朋友“+”。并板书1+2=3(读1加2等于3)出示三个小朋友折纸鹤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图上的意思,、看图说加法式子,使他们从感受实物图的变化中抽象出数的变化,学会看图说加法式子。

  气球图的教学仿照上例。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用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式子,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并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摆的圆片可以用什么加法式子表示。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中巩固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然后探究运算加法的方法。在教学教科书第24页的主题图时,先要学生说图的意思,说完意思后再说加法式子怎么写,最后再想想4+1=?可以和同桌交流计算方法或分组讨论,然后再点回答你是怎么算出来的?通过讨论,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用数的组成知识来做加法最方便。

  拓展环节,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生活中,哪些事件也可以用加法式子来表示呢?

  生:我中午吃了一碗饭,晚上吃了两碗饭,1+2=3,我一共吃了3碗饭生:妈妈买了2个苹果,后来又买了3个苹果,一共买了5个苹果,可以用2+3=5来表示。

  在同学们说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又使他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同时,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

《5》教学反思13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 的基本动力。这节课通过有趣的故事教学、自主合作表演、游戏和购物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学习,保持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

  2. 为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在本节课中我利用制作的钱让学生 买东西,它跟学生的真实生活很贴切、长度适中、具有较强的目的和意义,达到了教学目的,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语言,能够轻松掌握重点,运用难点,避免了死记硬背。

  3. 教学活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手段之一。本节课中我设计的三 个活动跟学生平时生活有很大的联系,买卖是他们最喜欢玩的活动;问别人的价钱也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唱歌也是他们的最爱。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性,他们积极地表演,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同学和教师。他们的思维、合作和创新精神、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等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5》教学反思14

  比较图形的面积主要还是让孩子学会观察 ,数格子是一种方法,但在数之前也应该找出两个图或一个图的特征,再采用较为简单快捷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既快又不容易出错。

  本节我设计了,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三个教学环节。重点是想一想,让孩子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以轻松的话题引入主题,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孩子的探索欲望。

  重点让孩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它们依据是什么,当发现孩子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但在在找面积关系时,图形面积间的关系是相当地多,使得孩子汇报了多种情况,甚至在教师喊停后,有些孩子还意犹未尽,孩子会说很好,但这样显得有些混乱,使一些不爱思考的同学听得云里雾里,针对一情况,有些困惑,怎样采能让各层次的孩子都积极参与进来,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

  本节课重点是让孩子掌握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孩子掌握比较

  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都相等。

  在孩子交流时,重点让孩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它们依据是什么,当发现孩子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给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体现了比

  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化。在巩固环节中,我让孩子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孩子动手操作七巧板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图形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同时培养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学习兴趣盎然,求知欲望高,课堂气氛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如练一练时,对习题缺乏沿深,假如能对习题加以沿深这样即可以突出练习的目的。又可以为还没有掌握的孩子提供再一次学习的机会。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把教学工作搞的更好。

《5》教学反思15

  今天上了《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从准备到试教再到正式上课花了五天时间,教案也几易其稿,回顾这几天的点滴,收获颇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这种树与鸟、人与鸟、人与树的和谐之美。一开始我在教案中这样设计:在学习榕树这部分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到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然后围绕这句话去找能够表现榕树美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榕树的美,鸟儿能够在这样美的“天堂”里学习是多么快乐;学习鸟的部分时,先抓“热闹”一词,围绕这个词展开。还安排了一个句式训练和拓展训练——写一写小画眉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特别是学习到描写鸟的部分时,由于之前我点了“热闹”,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写小画眉的感受时,只能写到感谢人们,而没能想到树。作为引领者,没能引导好,学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第二次试教,学习鸟的部分时,改变了方法,还是采用围绕作者发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展开。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一个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树与鸟、人与树以及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5》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501-11

《5》教学反思12-22

《5》教学反思12-22

《语文教学反思5》教学反思范文07-04

《影子》教学反思5则02-08

《比尾巴》教学反思5则02-08

掌声教学反思5则02-08

《母鸡》教学反思5则02-08

《蜜蜂》教学反思5则02-08

《识字5 》教学反思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