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4 13:55: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十几减9退位减法教学是在学生已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教学,由于算式的枯燥,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致,导致学习效率较低。同时,由于在计算减法时是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引导学生做减法想加法,这也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一定的困难。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设计这个有趣而熟悉的游园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并贯穿全课,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有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只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了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本节课中在探讨“15-9”算理时,就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并借用小棒来帮助和验证,再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学习“15-9”的算法,最后全班反馈与交流,从这些算法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同时体验到了同伴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鼓励算法多样,并注重算法最优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所以在汇报交流“15-9”的算理时,先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他们的选择,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然后在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出哪种方法最好,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使二者得以完美的统一。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

  这节课我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这节课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重点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2、突出算理,重视方法。计算题教学离不开算理和算法。算理是基本,离开了算理,算法则会变成空中楼阁。算法是归宿,这节课,算理不可少,通过尝试计算、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新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提醒学生做计算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目,写竖式的时候不要把题目给抄错。

  (2)、要规范、合理的写竖式。要告诉学生摆竖式的时候要写一个数字然后空出一个数的位置,再写下一个数字。这样的竖式在计算时,不会因为数字挤在一起,而出错。

  (3)、提醒学生写完竖式后,要记得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4)、教育学生计算完要及时检查。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3

  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同学交流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堂课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在新课开始,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及最优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小组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4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两点:

  第一,在操作之中,掌握算法。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小棒操作自主探究出:减法中个位不够减就需要将整捆的小棒拆开一捆当十根。因为有前面的学习基础,因此,部分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已经知道要拆一捆小棒,此时,我就追问:“你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小棒?”学生能够回答:“个位不够减我就拆一捆。”然后,让学生接着操作。最后,小结时我就进一步深化提炼:一捆就是一个什么,它是多少个一?

  第二,在练说之中,巩固算法。在后面的练习题中,我择题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计算过程说一说。因此,在本课结束时,学生基本都会表达出计算过程:个位上几减几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个十,个位上就是十几减几;十位上是几减一后再减几,差就是几十几。在这样的一个练与说相结合的过成中,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算法。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5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涉及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本节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36-8。根据学生之前所了解到的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他们明白要用36个位上的6去减8,然而6-8并不够减,从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根据小棒去思考“6-8不够减怎么办”,将数形结合,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能够根据小棒想到许多解决办法,之后在这些办法中进行优化、总结,得出最适用于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形结合,因为退位减法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理解上有些吃力,如果能用图形直观地描述数的运算的意义,将对学生的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教学中,许多算理的理解如能做到数形结合,学生便可透彻地加以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当把36根小棒以3捆和6根的形式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能够直观地去思考如何用36减8,以“形”思“数”,从而他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同学说:“6-8不够减,可以再拆开一捆小棒,这样就变成了16根单独的小棒,16-8=8,剩下的8根和剩下的2捆合起来就是28,所以36-8=28”,有同学说:“6-8不够减可以从36根小棒中先减去6根,36-6=30,然后再从3捆中拿走2根,30-2=28。”还有同学说:“可以从一捆小棒里减去8根,10-8=2,这两根再和剩下的26根合起来,26+2=28。”……通过把抽象的算式和直观的小棒结合起来,学生们能够通过摆小棒,动手操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初步感知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分出来一些给个位,也就是初步认识什么是“退位”。在讲述上面的几种方法时,我让学生认真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当一个学生汇报后,就请另一个学生或者更多的学生说一说别人的意思。这样做就是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达到进一步理解知识的目的。最后对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说一说,这样就发现了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把36分成20和16,先算16-8=8,再算20+8=28这样的方法,再对这种方法进行强化与巩固。

  数形结合,将抽象与直观相结合,是突破这节课难点的一个关键,但是在这节课的课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知识的负迁移影响了学生们的计算认知。在学习退位减法的时候,经过最后的大量练习,孩子们总是惯性的把两位数的十位分出来一个十给个位,但是在不涉及退位的减法中可以直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学习了退位减法之后,他们在做不退位减法时也会惯性地把十位分出来一个十给个位,虽然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对的,但是这样的过程确实徒增麻烦,这种情况也确实让我意识到了在新授的时候,我缺少了把两种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进行对比,让学生再感受感受到底什么时候需要从十位分出来一个十,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直接进行计算,这一点是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也是我需要再次强调与巩固的地方。

  理解抽象的知识需要直观的体验,同时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一定要注重与旧知识的关联,要把握合适的方法,让一节课变得更加高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体验。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十几减几》。因为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有了上学期的减法基础,以及这节课之前刚学过的十几减九,所以我想如果做好适当的铺垫,并加以引导的话,这节课应该很简单很容易上的。但是上完之后觉得还有一些地方没有拿捏到位,在这做一个反思。

  在教学时,我首先将什么情况下用减法、10以内的减法计算用的几种方法以及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做了简单的复习,从学生们回答问题来看,大家对前面学过的内容掌握得还比较可以。然后用“小猫看金鱼”情境导入。

  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说出:有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几条?列出算式:13——8=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并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汇报时,大部分学生很自信的举起了手,我点了几个平时不太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他们都能很熟练的说出“因为8加5等于13,所以13减8等于5”,我接着问:你还有别的算法吗?学生都皱着眉头,似乎很为难。终于有学生举手了:我是这样算的,先算10——8=2,再算2+3=5。我给予肯定:说得好。但从学生的表情看,似乎不太明白,我就用课件演示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又想出了:13——3——5=5等不同的计算方法。

  由于去年在教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时候,我教过学生用加数减几的方法(比如:6+7=6和4凑成十就用7减4,十位是1),我在本节内容的时候也想给学生这种方法(比如:13-6=6和4凑成十就用个位的3加上4),其实这种方法跟我们刚总结过的.“破十法”差不多,只是我将“破十法”简化过程而已。还有学生说:“13分成10和3,10分成5和5,5+3得8,8-8得0,最后得5。”这种方法也很奇妙,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张扬。但是,后面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察觉到学生对于这些方法有点混乱,大多数孩子是云里雾里,尤其是用应该用减的时候用加,用加的时候却用减了。经过仔细思考,个人觉得虽然计算的方法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方法过多的话学生容易混淆,其实博而不精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在尊重学生方法多样性的同时,我会主教一两种方法,以“破十法”和“想加算减”为主。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获取,必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需采取有效的途径,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第15页的教学内容——十几减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破十法,想加算减法来计算十几减几。

  复习口算的环节,我创设了小猪要过生日,想邀请我们大家去参加,出示了几张邀请函,只要答对上面的题,就可以到小猪家的情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很高,算得又对又快。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请两名学生来扮演两只小猫,出示鱼缸图,让两只小猫之间进行对话,提出来我们将要解决的两个数学问题。给同学们呈现了一个动态的情境来学习新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让同学们进行列式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说用加法计算,当时我忽视了他的想法,没有让他继续表述,而是请了另外一位同学。这里处理的不太好,应该让这位学生表述完整,帮他重新分析题意,使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通过让学生同位说想的过程讨论出计算十几减几的方法。学生在汇报方法时说得很完整,并且想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我又创设了小猪考大家和找朋友的游戏情境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在做游戏一中,让大家发现每组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时,自己总结的不够完整,导致后边让学生举例说题时一部分孩子不太懂。在做找朋友游戏时,孩子在找一加一减好朋友时比较慢,有个别孩子还不太理解,在这里做完游戏后我应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算式之间才是好朋友。

  最后,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调抑扬顿挫不够突出,缺乏激情,鼓励孩子的语言不太丰富,应该面带微笑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课堂气氛才会很活跃。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8

  以前在教学十几减几时,一般都是让学生摆小棒,摆出13——8=?大部分学生纯粹依赖摆小棒算得数,为计算而计算,觉得计算题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会导致一年级学生厌倦计算,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针对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征,利用学生熟知的小猫钓鱼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创设了《小猫钓鱼新编》的故事情境,使数学问题在富有童趣的两只小猫的争论中自然提出,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20以内退位减法算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帮小猫吧?”“你能给弟弟讲一讲吗?”“你是怎么想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乐于表现自己,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地去想怎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熟知的故事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计算。

  这节减法课,尽管有十几减9的计算学习作为基础,但十几减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还说要达到熟练计算的要求,难度很大。这次联系情境问题动手操作,尝试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源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理念的体现。这次创设的操作情境,让学生经历了“13——5=8”的算理,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破十法”,“想加算减”,“连减”,“点数”的不同计算方法。“你认为哪能种方法可以让猫弟弟学得快?”“猫哥哥是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学生在争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有意识的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9

  上学期,有幸聆听了局小周志华老师上的十几减9教结构与十几减8用结构的教学,很有收获。本学期进行教学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老师的课进行了模仿,不过由于学生的差异,我依旧采取情景导入的方法引出算式,进而让学生进行方法的探索。在学生出现一种方法时,便针对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尽量让每个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及时的进行讲解,教学,但第一课只来得及教了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较难理解计算方法,而后只能再利用一节课进行补,把其他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三种方法中至少学会一种。

  很明显,局小的孩子,在出现一种方法时,便能很快的吸收掌握,在出现第二种方法时也能及时消化,但我却高估了我们的孩子,在一开始的教学中,没把最通用的方法作为重点教学。

  十几减9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了三种方法:先减再加、减了又减、相加做减。而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适应的方法计算。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记录下计算过程,这对我班的孩子很有挑战性,因此第一节课主要在引导和模仿上。在教学十几减8、7时,学生已经能用减9的方法进行迁移,但还是用了两节课,一节专门教减8,一节教减7和练习,总没能按教材的安排一课时完成。在教学减8时,学生逐渐能学会记录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阐述,此时,我依旧把三种方法都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可班级的一部分后进生掌握方法起来很苦难,方法一多,就更加乱了,于是,我便逐渐强化了较好理解的先减后加的方法,把大数拆成10和几,先用10来减,再加个位上的数,在后面的联系中,虽然也是三种方法都教学,但是先减再加的方法作为了每个人必须掌握的方法,如果有能力,再在此基础上用其他方法。

  教材中逐渐把“相加算减”的方法成为优化,但是,学生对于加法都不能很熟练的应用,要能根据一道减法想加法,难度就更大了,因此我们对学生不做这种优化的要求,水平达不到。在后面的十几减6、5、4、3、2时,三种方法学生基本上都至少掌握了一种,能很顺利的进行迁移,于是再在计算中探求找“好朋友”的方法。再从教学十几减9开始,我都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然后寻找计算的规律,让学生能根据规律来提高计算速度。找规律时,学生往往会只看表面的现象,要引导学生观察内在规律,横着看,结果和什么有关系,为什么结果比十几的个位多1等,不光要找到规律,还要理解为什么有这规律。

  整个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对计算已经没困难了,就是速度要加快。渗透在里面的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在一题一题中理解:用总数去掉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另一部分。根据题目要求,看清条件和问题,要求哪部分,就用总数去减另一部分,但学生似乎还是有些困难,还要多加练习和个别指导。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案07-02

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11-23

十几减几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11-24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通用5篇)11-24

十几减9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11-24

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10篇)11-24

十几减七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04-20

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02-18

十几减几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范文(精选9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