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08 14:43: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线段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线段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教学反思1

  认 识 线 段

  国师街二校 殷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学情分析: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米奇妙妙屋》吗?今天米奇和唐老鸭来到我们班了。(出示米奇和唐老鸭)

  过几天就是米奇的生日了,唐老鸭准备送他一份礼物。可是在唐老鸭送礼物时遇到了一个问题。

  问:去米奇家走哪条路近呢?(出示路线图)为什么?

  讲授:这条直直的路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的学问可多啦!想和线段交朋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 认识线段

  1、 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

  ⑴谈话:同学们看看纸袋中装着什么?

  提问:把它放在桌上。仔细看看线是什么形状的?

  启发: 你能想办法把这条弯线变直吗?动手试一试。同桌互相看看。

  提问:你们是怎样把弯线变直的?

  小结: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弯线就变直了。大家一起拉拉看。

  提问:拉紧后的线和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呢?

  讲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学生反复说线段]

  ⑵师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

  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能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

  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能看成线段吗?

  ⑶谈话:把线段画出来是什么样呢?(板画)

  仔细看,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表示。这是一条直直的线,刚才老师用手捏住的线的两端在这里用两条短竖线表示,叫做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呢?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条线段,想一想线段有什么特点呢?把你想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的。

  ⑷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理由。

  质疑:把线段变长,改变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线段。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小结: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不管是什么方向,不管有多长,都是线段。

  2、 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

  ⑴①谈话: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线段可多啦。这条直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比如,这条边,从这儿到这儿,就可以看成线段。

  问:它的端点在哪儿?你来指一指。

  那么,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吗?

  ②请你拿出直尺,请你同桌之间指一指,哪儿可以看出线段,端点在哪儿.

  ③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呢?请你找一找,再指给同桌看一看。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课本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找到了身边的这么多线段。(板书:找)

  ⑵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游戏吗?看老师这张纸。把它对折,打开。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问:它的端点在哪儿?

  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展示学生的方法)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吗?(展示学生的方法)

  小结:你们的手真巧,折出了这么多线段。(板书:折)刚才在折线段的过程中,大家发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3、 学习画线段:

  ⑴谈话:想动手自己画一条线段吗?看老师画,如果你看得认真,一会儿就能画出比老师画的更好的线段。教师板演,边画边讲画法。

  学生动手画线段。

  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⑵引导:如果没有尺子,想想看,还能用哪些工具画线段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物体直直的边画线段。(板书:画)

  三、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线段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围成许多图形。快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⑴问: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谁来指一指。

  ⑵独立数出其他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并填空。

  2、“想想做做”第3题

  ⑴问:你能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动手试一试。

  ⑵问:想一想,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3、“想想做做”第4题

  启发: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猜猜看,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动手画一画。[指名学生演示画法]

  讲解:只要有两点就可以画一条线段。

  4、“想想做做”第5题

  问:再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谁来扮演线段,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的特征呢?[学生说线段的特征]

  我们这节课还一起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大家都和线段交上了朋友。

  唐老鸭也在大家的帮助下选择了直的那条路到了米奇家。如果把这条弯的路,也像弯线那样拉直,它会比直的怎样呢?长多少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找

  直直的 折

  端点 端点 画

线段教学反思2

  1、在学生操作将毛线拉直的时候让同桌相互比较一下,说一说,孩子很自然的就发现了线段是有长短的。

  2、在认识长方形中的线段的时候,让孩子用水彩笔画出折痕,其实可以清晰的看出不仅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物体里面也存在着很多条这样的线段。这样对后面组合图形中的线段辨析会有一定的帮助,区分边和线段的区别。

  有个别孩子还沿着对角线折了一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出“这条线段那么长,在这个长方形中会是最长的线段吗?”这个疑问,孩子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的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去验证。

  3、对于“4个点连接每两点话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个问题,一般老师总会引导孩子说出“有序”思考,学生也会体会到有序的思考会更好,但是什么是有序,如何有序,是学生的难点,所以,再让孩子充分发表意见以后,是否可以总结一下,从一点出发,按照一点方向连接其他的点。

线段教学反思3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线段教学反思4

  近一个星期一直教用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我发现同学们对线段图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出现不同的表现:有的能够很好的理解题意并相应的画出线段图,有的能够列式解答出问题,线段图也会画出一部分,有的人是线段图根本不会画但是能够解答出问题。

  据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几条原因:

  1、学生本身对线段图的实际意义不是十分了解,有的学生向我提出老师既然我能够解答出问题,我为什么还要画线段图呢?学生没有真正明白线段图的实际意义,但是学生的提问确实值得我思考。

  2、老师本身估计过高,作为老师认为画线段图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殊不知在学生那里确是学习的一个灾难,有些学生本身画图能力就很差,加上又新接触线段图,学习上着实费力。

  3、老师课堂没有调控好,每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线段图画法整理出来,不应该面面俱到,应该点面结合,既有重点,又有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课我必须掌握的是什么知识,理解什么知识,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策略:

  1、加强引导,分类出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线段图,重点突破,辅以练习,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线段图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意义是辅助解答试题。

  2、针对学生的质疑,比如一些过于简单的应用题我们可以不用让孩子每道题都画,只要掌握线段图的基本画法即可,为以后学习更难的数学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明白学习线段图的画法真正意义所在。

线段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我听了沈老师的课之后又重新备的课。沈老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她一些丰富的提问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课堂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些常见的绳子。接着让孩子们拿出他们自己准备的绳子。通过和他们的操作互动,慢慢揭示线段的三个特征“线段是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其中第三个特点我是通过孩子们准备的绳子让他们感受到线段的第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板书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线段,你会如何介绍自己?”这个问题提完之后,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积极性很高。在想想做做中,四点画线段这题中,有一大半的孩子们漏画了。这与我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详细地教导有关。整节课需要孩子们动手操作的部分很多。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让孩子们感受到。线段的三个特点就是通过孩子们动手操作自己感受出来的。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很有学问。问题既要精炼又要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这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琢磨。这点我需要多向老教师们模仿和学习。动手操作机会多了并不意味着课堂就能杂乱无章。学生的听课习惯需要反复提醒和教导才行。

线段教学反思6

  线段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这一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例1同学们学会了用圆规、直尺画线段,并初步体验了用作图语言叙述画法;例2是本节课的重点用叠合法尺规作图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最后掌握两点间距离的概念,体会两点间线段最短。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操作性强,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师生配合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并能够善于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正确及错误都能够做出有效评价。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提高:

  1.时间控制的不太合理,主要由于例1后的练习,事先没有预想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应变能力而加大难度,导致大部分学生出现问题:线段基本能够画出,但字母不知道标什么,还是照搬例1中的字母。因此我选取以为典型错误投影出来,让学生集体纠错,加深大家的印象,在此比预期的多花了5分钟的时间。通过这件事我充分意识到课前预设的重要性,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以及吸收能力,可适当降低难度,依然用例1中的字母就可以了。

  2.小组讨论前可先把座位合并在一起,以利于学生讨论方便。

  3.对于思考题部分学生不太理解表格的意思,可在问题后加注提示,让学生更易接受。

线段教学反思7

  本节课要求学生:1、初步建立直线、射线的概念以及三线之间的关系;2、掌握线段、直线、射线的画法;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在讨论和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本课着重于学习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和异同点,使学生通过整个学习过程建立起对线的基本敏感。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线段,为学生学习本堂课提供了基础。这节课对学生来说,通过课件形象感知直线、线段以及射线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分类思想的培养。通过典型的感知材料,及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组织感知活动,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了根据三线各自的特征区分直线、射线、线段。知道了线段、直线、射线是最简单、是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也是以后系统学习几何所必需的知识,线段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直线、射线的表示法是由线段延长而得到的。

  对教材的处理、设计应衔接比较自然,使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线段的特征总结方法,过渡到学习射线、直线,进而总结射线、直线的特征,学会三线的异同点,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自己又对单元教材进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

  课中要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比如,在射线的形成与认识上给予了足够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研究三线的空间,这里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知识的自然沟通。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先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教材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线段教学反思8

  《线段、射线、直线》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册平行与垂直知识的基础。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直观形象地引入线段、射线和直线,并让学生讨论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我把该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了解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及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点是认识射线和直线,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及表示方法。难点是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建立空间观念。

  一、把准起点,促进发展

  由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已初步认识了线,并对线段与直线有一定的认识,虽然四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本课教学的线段、射线、直线都是一种数学化的符号,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所以对于三线的教学我从已知的线段入手,再到射线、直线,这样设计由浅入深,学生易于接受。学后进而通过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也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对教材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参与实践,加深理解

  作为概念教学课,我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通过操作,让学生对自己原先的猜想进行了一次验证,也对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理解的更加深刻。还有最后让学生通过今天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副图画,这里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更让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和培养。

  三、直观教学,简洁明了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显示,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洁、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本节课中,射线和直线这两个概念是很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功能帮助学生建立“无限长”的表象。这样,通过交互技术实现数学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让他们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线段、射线和直线概念的涵义与区别。

  四、充分感知,发挥想象

  这部分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想象直线和射线的样子,通过想象来充分理解“无限长”的含义,使学生对射线和直线的理解并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看到的表象上,而是向更加广阔的二维空间发展。

  五、联系生活,寻找原形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虽然射线、直线是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它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原型”,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等。

  六、不足之处

  1、学生在课堂上虽然也经历的想象的过程,但是在教师任务驱使下的想象总显得被动了些。

  2、在教学射线这一概念时,关键词找的不够严谨,没有强调只有一个端点;板书的设计中缺少了字母表示法,有待完善。

  3、对教材的钻研方面,自己还停留在要教什么这个层面上。仅仅是围绕要教的内容逐个设计教学环节,并未预想其轻重。所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就呈现那种无节奏感的状态,还得努力。

  4、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出现分歧时,没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式学习,错失了良机。

线段教学反思9

  进行《线段》教学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发现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孩子们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它们,但是在数学教学中,线段作为几何知识,是比较抽象的,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如果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

  于是,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初步认识线段环节,先让学生思考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从而引出从小丁丁家到学校有三条路线,让学生对于三条不同的路线进行选择,了解线段的样子,两条是弯曲的,一条是直的,再出示相对应的图片,让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线段的两个基本特点,即线段有两个端点,中间是一条直的线。通过直观的教学,体会“线段是直的”,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

  在练习一部分,我运用手势动作作为判断的形式,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进行练习时,引导同学们根据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判断哪些编号的图形是线段,再次强化线段是直的,且有两个端点的特征。而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动手操作环节,既丰富了同学们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十分有效。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教案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不同的教授形式,如直接教授线段两旁的两根小竖线叫做端点;部分知识点是直接教授,部分内容则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如通过让学生画线段,量线段的自主练习来巩固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课上,同学们的参与面比较广,课堂气氛尤为活跃。

  但是这堂课不管是在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1、语言表述还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说“有两个端点,中间是一条直的线,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线段”。当学生讲出“线段可以度量”这一特点时,我没有准确地回答同学,这是我们之后要讲的内容。

  2、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多。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在把握教学重点上有所偏差。

  3、完成纸上练习后,可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练习,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应充分运用投影仪。在画线段部分,由于我没有在投影上加以演示,而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线段时,只是我对线段长度进行了检验,这样无法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画线段的方法。听了其他教师课后的总结,我调整为让同学把线段画在练习纸上,然后放置于投影下,以便让同学们和我一起检验所画线段的长度。

  5、在强调数学语言“因为······所以······”的表述中,要让同学们了解为什么在回答问题时,要明确用“因为······所以······”的表述来完整回答问题。

  我希望通过对这堂课的分析和反思,让自己在下一次进行教授同样内容时,有更大的进步。

线段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选用的是复习导入,温故知新的方式。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之前三节课学习过的一些基本命令,比如pu、pd、fd、lt、bk等,学生能够回忆起来并能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上周学习的内容这周再来学习确实会有遗忘,所以教师认为这样的复习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课堂上,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因为有的学生确实已经忘了前面学过的命令,在学习新知前,对旧知的唤醒快速将学生的思维从其他学科聚焦到本课当中来。

  本节课的书本设计是三个简单的重复图形,线段、米子图和环状图,教师设计的思路是由易到难,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三个图形的引导分析也是精心设计的,先从最简单的线段开始分析,让学生理解重复图形和基本图形的概念,并能分析出小海龟的路线,以及用重复命令怎样快速实现,教会学生重复命令的使用格式。再由米字图入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重复图形的起点在哪儿?基本图形是什么?重复了几次基本图形得到?学生思考后集中交流中老师出示答案,理清学生思路之后,教师让学生选择虚线或是米字图自己绘制,在练习中体会“repeat”命令的使用方法和作用。第三个环状图的分析,教师还是出示三个问题请学生思考并讨论,思考重复图形的起点在哪儿?重复的命令是什么?需要重复几次重复命令才能得到?通过三个图形的分析,学生已经渐渐学会了分析图形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先观察、后分析、再动手操作。

  成环状图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快一两分钟就能完成绘制。这时,老师再来大屏幕出示一个思考题:如果每次小海龟都没有后退30步,那么结果会怎样,有的学生猜想,会画成一个正六边形,教师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学生验证后发现确实如此,于是教师再引出绘制正多边形的方法,学生绘制的不亦乐乎。这样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会随着老师的引导形成自己的一个学习思路,然后将所学的知识去整合绘制更复杂的图形,效果也是很好地。在前面三个简单图形的绘制时,完成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创作阶段也是反馈了许多的惊喜。但在整个过程中,让我感触最大的一点,就是新课讲授时,老师带学生分析图形,多数学生不愿意参与进来,可能是他们觉得很简单,看课本就能完成了,但我坚持要带学生分析,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把书本上的某一个图形画出来,而是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通过提问、请同学上台带着小海龟道具走路线等多种方式鼓动学生参与到分析过程中来,就因为老师坚持那么做了,到第三个图形分析时已经比第一个好很多了,学生的积极性慢慢就被带动了。所以有时候在课堂上遇到一点阻力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及时的运用教育机智去打破课堂沉寂或是抑制课堂喧闹,让学生安静下来再参与进来,让课堂更有活力,能有更多的课堂生成。

线段教学反思1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条重要轨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重要作用。上完本节课后,通过其他老师交流,自己静心反思,我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课前的认真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所以教师课前准备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教材内涵,并能分析出这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关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但是由于我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连着前面轴对称的性质的内容一起上了,从而导致内容太多,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出。

  二、在教学活动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虽然从问题的导入,性质,判定的`引出都是由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得出,但是由于我在安排这节课的时候,准备要讲得内容太多,导致很多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在讲学生在听,学生动手写练习的时间就变得很少。再者这节课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我也没有很好的突出重难点。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可取的,如: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在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活动得出命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时,让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这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2、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训练

  在学生总结出定理和逆定理后,引导学生根据文字结合图形写出它相应的几何语言,这为学生做证明题时的推理打下基础。

  本节课得到的定理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用几何语言表示为:∵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点P为MN上的任意一点(已知)。

  ∴PA=PB(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通过这个几何语言的表述又可以强调今后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存在,证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时,直接用这个定理即可,不用再通过证三角形全等而得出,防止学生课后应用时走弯路。

  逆命题为: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用几何语言表示为:

  ∵PA=PB(已知)。

  ∴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MN上。

  (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整堂课课堂效果较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好。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反应较好,接受、吸收情况也比较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会使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解决问题,而且在探索发现问题能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三、教后反思。

  针对这一节课中出现的问题,我做出了如下的反思:首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抓准重难点,安排好一节课的内容,抓准一节课的时间;其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要讲练结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做练习,充分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不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线段教学反思12

  本节我没有按照课本顺序讲解而是设计了以下过程:

  1、讲解垂直平分线尺规画图的方法开始,然后让学生探究理论依据;

  2、练习画垂直平分线,然后动手测量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进而得到性质;

  3、还是利用尺规作图,让学生找到画图最关键是保证半径相等,也就是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根据理论依据得到点在线段平分线上的判定方法。同时解决证明直线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要同时证明两点都在垂直平分线上。

  通过做练习来看整体效果较好。

线段教学反思13

  1.利用现实情景引入新课,既能体现数学知识与客观世界的良好结合,又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求意识。而在了解基础知识以后,将其进行一定的升华,也能使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体会知识的渐进发展过程,增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怎样团结协作、如何共同寻找解题的突破口,也是学生逐步提高的一个途径。

  2.虽然在教材当中只是提出了如何用尺规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但是对于教材的适当补充和拓展是十分有必要。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要学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于本节课有关角的和、差、倍的补充,既是对于学生知识的补充,也是对于学生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的一种提高。教学中除了要关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应注意本节课在学生整个学习当中的长远目标。刚刚开始学习尺规作图,语言的到位,作图的规范,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线段教学反思14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认识直线、线段,角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射线,由于已学习过直线,对无限长已理解,所以在教学射线时,我通过复习直线、线段,电脑出示射线,让学生自己概括射线的特点、表示法,通过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各自的特征。重点放在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概念的认识。让学生仔细观察画角的过程,初步感知角是怎样组成的,为抽象、概括并理解角的概念作好准备。学过角的各部分名称,所以接着通过图形直观,让学生自己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实际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拉动角的一边或同时拉动角的两边可以改变角的大小。电脑演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用运动的观点说明角的概念,看到角的运动轨迹,为量角作准备,也使学生看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

  运用多媒体中移动的功效,比较角的大小。通过直接比,可以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开的程度有关,间接比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且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符合小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由表象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参与机会较多,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线段教学反思15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条重要轨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重要作用。一节课下来,反思自己的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自己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创设情境

  从实际问题建水电站问题,即将水电站建在何处到在河同一侧的两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出发引出课题。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首先从“画一画”活动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学生自己去测量、猜测结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验证定理的正确性并引导挖掘出逆定理,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

  3、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训练

  在学生总结出定理和逆定理后,引导学生根据文字结合图形写出它相应的几何语言,为做证明题时的推理打下基础。

  通过几何语言的表述强调今后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存在,证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时,直接用这个定理即可,不用再证三角形全等而得出,防止学生应用时走弯路。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课堂时间分配上,前松后紧。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个定理内容和几何语言叙述,在判断题和辨析题上花时间较多了点,而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应用上,时间较紧张。

  2.练习设计上,有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本作图涉及的内容少。

  3.在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进行证明时,由于证明的思维方法平时很少接触,所以没敢让学生自主探究,而是老师提示方法,缺少了学生对逆定理证明的思维,一部分学生的错误思维没有暴露出来,不利于学生对逆定理的理解。

【线段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线段》教学反思09-16

线段教学反思06-08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1-07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2-21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2-24

《比例线段》教学反思04-06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1-04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范文05-14

《线段、射线、直线》教学反思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