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2 11:59: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1

  《孝敬父母》是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站的内容,这也是本学期我的第二节公开课。随着经验的慢慢累积,每一次课都能取得一定的进步,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更恰当。

  本次课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在于课堂中所选取事例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代沟”的表现能以生活中的事件加以体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此外,本节课也有课堂活动,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本节课在一些内容的细节的处理还不够准确,在父母与子女的在“思想方面”的差异,“思想方面”范围太广,学生不易总结,可以改为“饮食观念”更好些。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2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来承担家庭事务,解决家庭问题,共同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而这些是现在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我在上课是抓住这一现象,帮助学生减轻不合理的叛逆心理,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学会跟父母交往,使他们更文明、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从学生的反应,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学生比较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

  这节课,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贴近学生实际,辅导具有针对性。

  2.创设了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本课始终得到了体现。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新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究、一起交流,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确保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真正体现了“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说到这里,我想,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的原因归结为一点,那就是教学说出了他们的心理话。学生看着、听着,就好像在看自己、听自己,触手可及,那么可亲,那么眼熟,似乎都觉得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3

  今天的的这节课上的,按照生本的理念来说比较成功,但按照我设想的还有很多没做到。本李课许校长推门听课,听后给我指点,更多的是鼓励我,使我深受感动,感谢领导的支持与认可,我会把它当做鞭策我的动力,一如既往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节课呈现出这样一些亮点:

  一、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氛围。课伊始,学生课前一分钟讲关于父母之爱的故事为本课拉开了序幕,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围绕父母之爱的主线层层展开。

  二、施昊洋小组的学生在读书中锻炼了朗读水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升华了情感。

  三、张文文同学溢于言表的真心表白催人泪下,是她的真情流露。

  四、李文琪小组设计的板书别出心裁。

  不足之处:

  一、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偏低,有待于今后的课堂上加强训练,提高他们的发声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表达习惯。

  二、课堂上我设计了几个科学、艺术的提问,准备引导学生自学、引发学生想象、引起学生思考。如设计“想象一下,夫妻俩回到简陋的客舱,面对孩子们,孩子们会问些什么?父母的心情怎样? ”“送走三岁的女儿,当时女儿会怎样,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体会父母之爱。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汇报完,只能“生”到下节课了!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4

  《父母心》是教科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五的文章。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为生活所迫的一对穷夫妻把孩子送给贵夫人领养后三次反悔,最终一个孩子也没舍得送走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对本课的目标设计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通过练笔让学生达到语文知识、言语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

  教学流程是首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填空的形式,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抓住几次送孩子,几次反悔,由送到悔这一文章的脉络,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最后设计小练笔,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达到由读到用的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又一次的历练了我,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重新认识,使我在教学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5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颇具特色的一篇文章,它是日本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通过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节,告诉我们再优越的条件也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纵然有千万个理由,也不能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别人,进一步体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崇高,让我们窥见的是一颗真挚的爱子之心,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前四篇课文已对学生进行了父爱、母爱、兄弟之爱的亲情教育,本文被选为第五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学习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有力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二是想让学生通过情感升华获得新的感悟。 因为目前的初中生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往往忽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很少真切地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因此我希望让他们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切身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能去试着理解、体谅父母。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分三大块: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导入新课这环节我提出一个学生很喜欢讨论的问题,即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提了一些学生日常关注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对父母的注意,唤醒了他们在生活中对“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动起来了。从而架起了文本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

  二、品读课文,反弹琵琶激疑

  这一块我安排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骤:“初读,理情节。”理清故事情节——本文是一篇小说,在小说的教学目标要求来看,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通过近5分钟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第二步骤“二读,抓神态”在老师 引导下学生找出了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如“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失魂落魄”、“ 痛哭失声”。讨论这对父母是否“心狠”,并结合文中这些关键的词语谈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分析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学生可以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第三步骤“三读,析语言”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语言的词语。我自己认为学生解读文本还是比较到位的,有学生能够从父母的话中分析出换回,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出于对孩子的不舍,而且抓住了较关键的词句,如“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记得我们的,想到这儿觉得他可怜的不得了”中的“可怜”一词,这是对孩子的怜爱之情,如“总担心她是不是这样那样”一个“总”字体现了父母时刻对孩子的牵挂。学生找出了能够表现父母内心的语言描写,通过语言、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父母的心不仅是一颗依依不舍之心,浓浓的爱子之心,而且还是一颗痛苦矛盾的心。

  第四步骤“四读,明主旨” 学生们讨论,并找出了相关的语句。感受到了这对父母的可怜又可敬。

  这一块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对文本的理解立体起来了,大多数学生们走了进这对父母深沉的内心去感受、品读父母亲对子女那难以割舍的至爱真情。

  三、拓展延伸,讲故事谈感想。

  让学生讲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内心深处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情感的升华即要珍视亲情、珍爱父母。是情感教学目标的落实,从学生的发言中,我能够感受到,这篇课文对他们来说还是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最后一个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语言的表达上还不够简洁,对学生的鼓励上还缺乏技巧,在个别问题的总结上做的还不到位,学生展示的面还不够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但我相信,只有反思才能提高,才会有进步!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6

  口语交际课强调双向互动、多维互动,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规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倾听、表达、应对,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这种口语交际教学精神,突显学生的交际能力。执教本课之后我的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的设计意图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就课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发表对“父母的爱”的看法,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讲述生活中与文中三个小故事类似的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简单明了,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类似情形,不但为学生“口语交际”有感而发提供了情感的感触点,而且为学生联系生活讲故事开拓了思路。本次“口语交际”内容“父母的爱”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仍然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而且课本中也提供了可感的材料,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是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挖掘父母对爱的典型事例较为不容易。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不能关注细节,进行细致描述,容易说大话空话;也较难从各个角度回忆,讲述故事,发表看法。另外,由于“口语交际”教学相对薄弱,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教学中的得与失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利用本单元课文将学生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让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和同学们去进行交流。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的所想说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出示了交际要求,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作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口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在这节课中,我反复引导与鼓励学生,使他们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在授课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敢说话,怕说错话,怕说得不好,这时,老师就要多鼓励学生,从和他们的简单交流中找出让他们张嘴的突破口,不断启发引导他们把话讲清楚说具体,进而做到得体。还有就是当学生感觉自己无话可说时,老师要创设情境,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分享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时,就搜集了一些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再加上老师的生动介绍,相信一定勾起了学生对往日的回忆。这就是创设情境,打开思路。另外,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所以教师要把口语交际渗透在平常教学的点滴中,对班级的每位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有熟悉的了解,然后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这样才能制订出完善有效的口语教学方案。让学生在点滴中无形地锻炼口语的表达,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使之说话表达清楚、得体,应对自如。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7

  心理健康的首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代替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或者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

  本节课感觉最精彩的环节是创设情境,在游戏中,体会亲情的重要这个环节,学生在游戏中,思考自己的5个愿望,让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一个思考,然后出奇不意地让他们划去其中的四个愿望,学生在内心痛苦中,慢慢体会到在内心深处的最珍惜的原来是自己的父母,亲情是最珍贵的。学生有了深刻的亲身体会,并且通过互相分享,深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环节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本节课选材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加上课前的小约定,学生积极投入,真情分享,效果较好。

  如果能在一下几个方面再改进一下,相信效果更好,更完善了。

  1、教学环节中有一个环节是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你对家有些什么样的感觉,这一步,我认为有时候每个人心中的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尤其是在这样的场合,同学们心中热情彭湃,但不会轻易说出来,所以这一步的教学显得不够动情,学生的交流较少。在这一步的设计中,最好采用让学生自己想好,然后把想法写下来的方式,再一起分享,相信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2、仅从这节课来说,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效果较好,但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来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让学生感受、理解出对自己的父母,做为孩子,我们应怎样报答他们,怎样努力学习,为他们争光等,并在生活中怎样付诸于实际行动,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每一节优秀的课,都是在不断的学习改进,再学习再改进的过程中产生的。做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一样,需要我们教师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与思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希望得到更多老师的批评与改善的意见。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8

  设计这节课时,我在深入理解群文阅读的三大策略后,借鉴了《单元整合 群文阅读引领设计》的教学模式,写下了一份教案,精心制作了课件。本节课前我布置学生在阅读了同步阅读教材相关文章的基础上,填写了阅读浏览卡。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先回顾了单元内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体会,再进行阅读概览,让学生说出同步阅读中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阅读体会,然后进行片段分享和重点品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分享读书收获,共同发现和探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堂上孩子们一个个畅所欲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在主题拓展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到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注意到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看似平常的容易被忽略的父母之爱。

  这种课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效果很好,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后要经常用于教学实践。由于是初次使用,有一些地方还不够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效果会更好。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9

  带着压力上了这堂公开课,尽管课上得只是差强人意、并不完美,但收获确实挺大的。它让我发现了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错点: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够,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未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仍旧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整个上课的流程就是由一连串的教师发问组成,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智慧不足,个别环节表现为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不能因势利导,很好的来引导学生,在续写结尾这一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被自己的课前预设所支配,尤其是事前设计好的ppt,很多时候学生的回答让我灵感一现,或者说下一个环节可以省去不讲了,但往往被ppt束缚了手脚;教学的不同环节的过渡语不够凝练自然,有为了过渡而过渡的生搬硬套之感;教学评价比较单一,缺乏个性魅力和感染力,极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听课和发言的热情。同时,语文课堂是否上出了真正的语文味,这也是本人值得考虑和深思的问题。

  当然,不堂课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例如:课堂的教学内容比较充实丰富,各个教学流程衔接有序,本人偶尔的诙谐幽默,学生的精彩发言,同样赢得了听课老师的认可和好评。

  我想,今后的课堂上,信息技术如何真正为我所用,如何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长处,如何夯实教学基本功,这是本人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借孙中山先生的话聊以自勉。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10

  《父母之爱》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本组教材以“感受人间真情”为专题进行编排了精读课文《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和《七颗钻石》,略读课文《妈妈的账单》。其中《可贵的沉默》一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更让学生学会要以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紧接其后的综合性学习,班里展开一次活动,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也是紧扣体会“父母之爱”这一主题进行的。《妈妈的账单》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无私、无价和不求回报。园地五的口语交际主题也是紧扣“父母之爱”的主题,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这样层层渗透的教学安排对写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让孩子心中都有所想,有话可写。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习作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让学生能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为了让每个孩子在正式的写作中都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提前一个周末布置了一个周末家庭实践作业--今天,我来当妈妈。要求学生当一天的妈妈,学着像妈妈一样来照顾一家人一天的生活,并把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和想法简单的写下来。这一次的周末实践作业完成得相当精彩,孩子们不仅锻炼了生活技能,独立能力,更是从角色交换中体会到了父母平时的辛苦与不易,体会到父母的关爱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正式的作文教学是和口语交际连接在一起的,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先想一想,打算从哪一方面来说一说父母对我的爱,可以是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可以是生病时的关怀备至,可以是学习上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还可以是陪我游玩时的欢乐......然后再想一想如何把这件事情说得具体生动。口语交际之后,引导同学们对如何生动有趣的介绍一件事情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二节课,写作文。结合口语交际中总结的方法,如何把一件事情介绍得生动有趣,播放了背景音乐《当你老了》和《时间都去哪了》两首背景音乐,学生自由习作。

  本次的习作教学总体说来比较成功,由于前期的准备工作充足,学生有自己的亲身体会,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学会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将事情写具体,写生动。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还是要将单元习作的主题贯穿在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渗透,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习得写作的方法和搜集写作的素材,做到有话可写,乐于写作。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11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颇具特色的一篇文章,它是日本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文章充分体现了小小说的写作特点: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构严谨,而且也展示了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

  二、开发教育资源,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由感知向感悟过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1、引导学生通过 “如果文章开头就写贫穷夫妇拒绝财主夫人的要求一个孩子也不送,好不好?”这一问题的讨论,体会文章构思的精巧。

  2、拓展延伸,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情境,用一两句话说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浓浓爱心。

  3、在学生理解父母之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文中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各不相同,从眼含热泪到无精打采,再到失魂落魄最后痛哭失声。思考:若有第四次换子女,穷夫妇会有怎样的表现,又会怎样把孩子要回来让学生写下此时此刻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进而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感恩父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4、课堂练笔

  让学生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本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课堂上没有照顾到尽可能多的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师的点拨、倾听、矫正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另外,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体验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也不同,他们常有许多问题,需要质疑问难。教师在讲课时缺少激情,教学内容设置过多时间紧张。

  在今后的学教中,我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12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两篇例文的分析明确抓住细节能使作文之花更美,使文章更感人,富有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2、放胆想象,联系生活,关注生命。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3、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口语表达。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写法。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本次习作围绕如何抓住细节这一个教学点指导学生习作,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抓住人物的细节进行描写,写出真实的人物,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13

  45分钟是何其的短又何其的长,这节心理教育课从主题的挑选到材料的收集到课件的的设计,一点一点的“燕子衔泥筑巢”般完成,刚试讲了一节课,现终能静坐桌前反思,从反思中寻取进步的源泉。

  一堂心理辅导课,不是说教课,更不是训导课,所以我们教师应注重倾听,注重同感,注重学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体验。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必要时采用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手段也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注重引导,而不要教诲指令等。在如此种种的路灯指引下,我从课前的一分钟沉默到视频的欣赏讨论到游戏的体验到心声卡的表达到讨论都努力让其顺流而下,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主题的思想力量。现在总结如下:

  一、表面的“顺”

  这堂课,总体感觉比较“顺”。这种“顺”主要体现在我所设计的一些问题、知识点等学生都能非常配合地说出我想要的答案。仔细回想,这个“顺”也正是整节课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从表面看师生配合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也略显“平”。例如,每当学生说出我预设的一些回答,我便会急于将学生引入我所设计的下一个环节中,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也忽略了很多精彩的部分。把握得好,能够令课堂增色不少。

  二、形式上的“游戏”

  游戏应该是整堂课的“亮点”和“高潮”,可惜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虽然我在备课时有一定的设计,例如:叫学生蒙着眼睛为对方送书时,学生走的是直路,“艰难”之感不够突出,学生就难以感受到沟通的巨大力量。另外,游戏之前的提示语言不够明确,让“观众”少了深入的思考,参与和体悟都不够。

  三、我的改进:

  针对之前所分析的问题,仔细推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需要在课堂中进一步实践。

  1、时间的把握。纵观整堂课,在导入的部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对喝父母产生距离的原因分析放在视频欣赏后讨论总结更好。另一方面,课堂讨论环节中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我的任务是能够抓住其中的几个闪光点加以深入的引导。

  2、视频的应用。电影《小孩不笨》的片段对这节心理健康课的主题体现得很好,但,我在课堂上的引用不够淋漓尽致。所以,直接在视频的欣赏后根据片中的人物情节分析归纳与家长产生心理距离的原因。再过渡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与父母的点滴,转入下一个“心声卡”的表达更为自然。

  3、关于“游戏”的设计,也可进一步推敲,提供思考的问题明确些,使游戏的目的更加的突出。把送书改为送“心”,两人的角色假定为“爸爸”和“儿子”,直路改为拐弯更能突显游戏对活动主题中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则可根据游戏的进程加强学生的体验,例如:询问两个送书人“爸爸”和“儿子”的感受,访问“观众”的思考寻求方法。

  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留给我很多思考和提高的空间。整堂课的设计,在很多地方都不成熟,细节之处还需要更多关注。但是,通过这样的一次宝贵的经历我知道了自己的弱项,开拓了我的视野。对于心理课的一些要素,我还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弥补自己这方面的缺陷。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堂案例的编写方法音乐教学的反思01-07

《春雨》片断课堂教学案例的反思10-30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案例反思10-11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案例反思_小学音乐教学反思03-08

教学反思案例三五三课堂教学模式12-28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案例反思范文03-19

《乘法结合律》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09-26

老人与海课堂案例与课后反思11-20

风筝的案例教学反思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