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27 11:33: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

  1、媒体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率。虽然说语文课要着力让学生品味语言,想象情景,但现在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缺少对文本内容的形象体验,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配以图片,能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产生心灵的震撼。同时将文字量较大的板书转换为媒体显示可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体现“双主”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角色。整节课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学的主体,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在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与交流,教师更多的是起示范和引导作用。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课堂上要让学生踏着问题前进,教师的提问如果没有抓住关键点,问题太大太难,问题提得太直,学生思考起来就会事倍功半。课堂上教师能抓住关键点提问;能将问题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变直为曲,那么师生互动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效果较好,以任务为抓手,强化了“双基”。课堂学习任务明确,任务设计梯度明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能较好地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课堂的实效性得到了较好落实。通过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工团学习的兴趣,学习积极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实际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和面对问题的信心,学生自始至终都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5、充分的自主思考,对于“学困生”来说有困难。内容探究环节,因学生水平的差异,如果都让学生自主思考有些困难,采用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法,既能够对“学困生”起到“促进”作用;又能够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6、注重对学生评价。课堂上教学对学生给出了明确与全面的评价纬度,评价方式多样,既注重过程评价也注重结果性评价。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受益匪浅。

  一、注重朗读,以读观“变”,以读悟情。在本节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读课文,根据提供的画面,在文中找恰当文字配解说词,使画面与文本巧妙融合,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画面解说,又让学生互相进行解说评价,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读的过程中,多种形式交互进行,个人展示读、齐读相结合,朗读文本与静观画面结合,朗读文本与体验修辞效果结合,于朗读中进行无痕的知识传授,于朗读中进行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二、教学流程清晰,结构严谨。为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环节,即课题质疑,看图说话,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将重点的三个方面(对比了解罗布泊前后的状况,明确其变化的原因。)同时,我将板书和教学流程充分的结合起来,很好的呈现了课文主要内容及教学结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通过朗读与揣摩,让学生感知文章梗概。

  3、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与揣摩,让学生感知文章梗概。

  2、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家是温馨的港湾,它周围的环境则是大家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无数小“家”凝聚成我们可爱而又富强的大国家——中国。然而,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典型的地方,它的过去郁郁葱葱,鸟语啾啾,而现在却迥然不同。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吴岗笔下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和作者)(约3分钟) 学生认真聆听,想像罗布泊的今昔面貌。 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熏陶学生,为新内容进行铺垫。同时,也为知识的迁移作伏笔。

  (二)感知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大组读1~3和9~14自然段,第二大组读第4~8自然段,最末四段由全班齐读。同时思考: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注意:应先让学生找出有关罗布泊今昔的句段,再概括。板书:“前”“后”“绿洲”“沙漠”。)(约12分钟)

  2、罗布泊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谁酿成了这样的悲剧?同桌讨论完成。(约7分钟,板书:?、人) 1、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力求尽快感悟本文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

  2、找出相关段落(11~13段),同桌讨论后归纳其变化原因。

  1、重视语文阅读,培养学生爱阅读的好习惯。读完课文后,应指导学生读出最后一段三个“救救”的语气。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培养学生在相应句段旁边作好笔记。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有类似的破坏环境的例子吗?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味。)(约8分钟)

  教师引导,如果学生素材少,教师可简介环保大使张正祥等的先进事迹,最后板书: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2、写广告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唤起大家保护环境,增强责任心的意识,请拟一句宣传标语。(约5分钟) 1、小组内合作,大胆畅谈。(学生谈到九曲河的水污染,谈到焦化厂的滚滚浓烟,谈到泸县花园干道上有的游人任意践踏草坪……)

  2、学生动手积极,标语有: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眼睛;游客好,别踩我,我怕疼;社区是我家,呵护靠大家…… 通过合作,学生心中激起了不断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同时,也为了渗透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德育理念。

  (四)总结(约5分钟)

  让学生总结。若学生表现好,可叫全班齐读最末段;若还没下课,可让学生迅速浏览第15~24自然段,提出问题大家解决或听写生字词以检查学生的预习。

  教师总结:出示小黑板,宣读自己写得《无题》“诗”:护林防火,责任你我;绿水青山,国泰民安;珍爱环境,美我家园;呵护地球,壮我河山。(学生情不自禁地响起掌声)让我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尽上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吧!让我们都来争做一名小小的环保卫士吧! 踊跃总结。 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好习惯,也为了进一步突出本文的主题。

  六、板书设计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前————罗布泊————后

  ︱ ︱

  绿洲 ―――――?――――沙漠

  人

  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4

  今天按照学校整体工作的安排,我讲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叫,首先,我们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我提出几个问题大家来思考:

  1、“消逝”为什么不用“消失”?

  2、“仙湖”的“仙”在这里如何理解?

  3、大家体会文章题目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进行讨论很清楚的从文章的题目中可以获得到信息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消逝了,表达的是一种惋惜,痛惜,谴责……之情。

  接着我分别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昨天罗布泊的美丽,今日罗布泊的荒凉,并配以画面让学生用解说的形式朗读,并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注重自己的情感表达。

  读昨日的罗布泊时,“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让同学们体会到愉悦、高兴、自豪……。

  读今日的罗布泊时“没有一棵草,一条溪,不见一只鸟”让大家体会到那种痛苦和无奈。

  很自然的引入了情感教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爱护我们身边的一切。

  以上是本节课的构思,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5

  叶圣陶在《阅读与写作》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怎样才能通过文字这道桥梁,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受共鸣的过程。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课文中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有机地融入自己的个体审美体验中,再转化为鲜活的情感的雨露,浇洒到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兴奋起来,震惊起来,在强烈的情感驱使下,学知识、长智慧,懂道理、明人生。

  1.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走进文本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中生动的描写、深挚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但是我面对的是一些对罗布泊一无所知的学生,他们能够走进文本中吗?能像我一样为罗布泊的沧桑巨变震憾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了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

  图片,用一幅幅生动、直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在这个基础上,再观看罗布泊的图片就仿佛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就从感情上得到进一步的触动。接下来学生再由图片进入文本,通过抒情语句的朗读感染,真正感受罗布泊如今的蛮荒与凄凉。

  2.激发兴趣,让学生深情对话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伟大感到骄傲。”那便是产生学习上的“高峰体验”,即处于最欢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候,学习效率自然理想。在本节课堂教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扮演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记者给罗布泊之行组织解说,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一座展示自我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欢乐体验。课文的朗读声情并茂,那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自己组织的解说词生动流畅、罗布泊之行的感受震撼深刻,那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己心之悟,最是至深。应该说学生已经通过文字这道桥梁,走进了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并且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环境破坏触目惊心,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3.构建桥梁,让学生主动走向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应该服务于生活。两耳博闻窗外事,才能读活教科书。语文教学必须走出象牙之塔,面向生活,关注时代。由罗布泊作者想到了青海湖、月牙泉,学生又想到了遭遇特大旱灾的重庆、沙尘飞扬的北京、停喷的趵突泉、断流的黄河……面对日趋恶化的环境,人类应怎样做?我们应怎样做?这正是作者希望读者思考的,这是每一个同学应该关注的。

  一节课的阅读交流,我们的思想跟随作者笔下的文字进行了一次难忘的罗布泊之旅,一次足以震撼我们生命的心灵之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6

  对教学重点的突破基本完成,但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并未落实,这是不应该疏忽掉的一个环节。可以将这一环节安排在对罗布泊今昔对比的探究之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心理变化,并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有关段落,找出饱含情感的语句进行讨论明确。教师适当引导,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很明显的——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这一遗憾只能留待第二课时解决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7

  1.本色入题是对此文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篇文章的文题中包含了很丰富的信息:罗布泊消逝前曾经是怎样一个仙湖,那它消逝后是什么样子的?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消逝而不是消失呢?这些信息学生在解题中应该都能从文章题目中捕捉出来,可能形不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信息链,教师就要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者的作用,因为这些信息恰好是文章的主体内容,沿着这些问题展开就可以以一线带全篇,也把学生引入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解题之后用投影展示罗布泊的相关图片,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印证文题给我们提供的有效信息,这样设置情境会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认真阅读。

  2.在阅读中教师不要过多的指手画脚,而要让文本自己说话。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做“勾画圈点”标注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之外,不设置牵制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因为在解题之后学生会自觉的带着疑问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可能会读出新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阅读缺失和阅读去个性化的背景下,有时候这种素读,也就是静心本色的阅读,更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3.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我设立了让学生将圈点勾画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的`学习环节,小组内仍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讨。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质疑环节,而且都是把它安排在研读赏析之前,因为我发现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思考的广度深度往往超过我的预期,而他们质疑比较集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重难点由学生自己找出并解决比教师预设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更有价值。当然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由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小组学习和质疑解疑更有意义,这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学生的思考由窄处引向宽处由浅处引向深处,把偏离的扶正,而不是流于形式。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8

  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有着许多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情境,比如设计导语时我本没有想到用吴刚来导入课文,可学生都首先想到了神话中的吴刚,我因势利导找出两个吴刚的共同点导入课文。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而又有价值的东西并打破计划因势利导,让他们感到交流的快乐和发现问题的兴奋,才能让整个课堂灵动起来。另外语文的学习说到底是语言的学习,只要肯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以及表达能都会得到提高,甚至让你有想象不到的惊喜。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9

  这节课的教学侧重于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所以课堂多采用提问或让学生自己交流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学生课前准备充分,阅读较好,并且对环保问题较为关注,所以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课外拓展延伸设计较好,学生课后完成兴趣及质量较高,类似的课以后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能力差异较为显著,而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使所有学生得到练习,今后的课堂学习将会在这一方面进一步加强。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0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可是,一回到课堂,学生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传统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我们不仅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内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应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主张四个“不”,学生能阐述的教师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理解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在教学设计中我竭力体现这个理念,更多地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能力与应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1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也上过,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语我做了精心的设计: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这一精美的画面告诉学生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由此导入本文: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设计确实有列于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强化教学本文。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揣摩语言,要求学生探究作者在写法上的四大技巧:1、对比手法;2、拟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学完之后,配以巩固练习,以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着想,单纯的让学生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他们才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真性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理解文学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之后,教师应以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再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境。使师生双方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当然我在课堂上还留下了太多的遗憾。由于自身的原因,总觉得自己不能给学生太多,不能给学生精确的引导,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解的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首先,在课前充分准备,其次,在课堂上要做出恰当的点拨和评价。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2

  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通过计算,自己也被深深震撼了。我认为,报告文学的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敏锐地抓住文中记录的事实,并保持对事实的新鲜感。

  对课文的最后一节,对作者的一个最重要的评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我有意做了淡化,甚至是忽略的处理。这是因为:

  一、学生理解这句话不存在很大障碍;

  二、罗布泊的消逝在很大程度上是地质变化的结果,人的活动当然加速了它的干涸,但是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人;

  三、罗布泊干涸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以此来责难我们的先辈不仅过于苛求,也于事无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也是台州学院郑友霄教授定位的实用文。所谓实用文,“大致相当于与文学对举时所称的‘说明性’文章”,因此,实用文阅读的性质也根本区别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着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和感悟。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意思,阅读是理解,就像我们读报纸、读信、百科知识那样。”一句话,实用文阅读的任务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获取意思”,知道它“说了什么”,直接汲取知识营养!实用文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获取意思”、提取知识信息以及掌握提取知识信息的方法。

  但我并不十分赞同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这类文章的意思都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预习就能基本把握住的。另一方面,就算以掌握意思为任务,我们完全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说明性的材料,也许可读性不强,但对意思的把握还是比大段抒情描写要来得快捷而有效的,那我们何必要多余的去化时间删除信息呢?再则,将一篇文笔优美的报告文学就只发挥获取意思的作用是不是有点可惜啊?

  因此,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时候,就设计了兼顾两者的方式。课前预习的时候,我布置了几个任务:一、积累字词字音,包括四个字的词语。二、句子积累。一些比喻句,一些自己觉得好的句子。三、文章分段,梳理大意。四、写100字以上的感悟。目的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学生能够对罗布泊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做好一定的积累。从学生的作业来看,他们对文章的意思已经有所把握了,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那么,我课堂上讲授什么呢?

  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书上的信息,记住几个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最后呼吁环保,学生兴趣是没了的。于是,我尝试从学生不知道的地方入手,那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了。在教学设计中,第一步亮出题目,问学生假如这个题目我们来写会怎么写?学生提到了罗布泊的过去美景和现实的丑陋,那就顺势亮出罗布泊过去的图片和未来的图片,让学生针对每一幅图片说上几句,做句子接龙的游戏,最后将所有的句子连成一段文字,成了学生当场写作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紧接着跟课文进行比较,先找出课文中有,而我们自己没有写到的,找出来读一读,加入这些有什么好处?比如文章中有作者的抒情、有对比描写、有排比句的运用,有历史资料的引用,有许多数据的说明。顺便有许多的字词进行正音、分析。

  最后出示罗布泊世纪老人的照片,设置情境,假如你是这样一位老人会对后备子孙说什么呢?

  纵观整节课,自我感觉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主要的遗憾在于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讲透。再则如果能够再出示一段平实的文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手法进行改写的话,效果会更好,这样就是从外进入文本,又从文本走向外面,在比较中完成文本的解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4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文教学可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说、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平时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激活课堂的方法和手段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优美的ppt图片和教师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能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随后,联系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请学生小组讨论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以此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接下来的说话练习则能引导学生在感悟后自己发出“救救仙湖”,“救救人类自己”的呐喊。

  三、成功和欠缺

  整堂课流程顺畅,基本做到教师引导,学生主导,使学生在读、说、写、感中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能融入文本,体会作者的遗憾、痛心和呼吁。课后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有提高。

  主要的欠缺在于相关的朗读不到位,感染力不够,影响了最后的高潮“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文章主旨的表现。

  同时通过教学本文以及平时的教学,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还需要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额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由于班额较大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同时,因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指导,有时甚至不知从何下手去研究,以致影响探究热情。

  第二,由于考试制度的制约,探究性学习方法,推行阻力很大。低年级学生因考试压力小,所以老师也能放开手脚,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也很高,但一到高年级,学生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繁重的作业以及考试,课前预习不到位,尽管老师一再增加课内探究时间,但效果仍不理想。

  另外探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所以探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都是一个挑战,教育者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5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让学生在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精彩、重点语句的品析。语文的现代文教学,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语言中感悟文章所要带给我们的深层意义,进而达到教育、启迪、培养他们学会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含义,在品析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品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我的及时指导不是很到位,没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如:学生何长磊列出的等式“盲目用水+植物的大片死亡=人类的慢性自杀”其实,这是一个不等式,如改成“盲目用水=植物的大片死亡=人类的慢性自杀”这样就对了,在这里,如果我能够把它进一步提升为“盲目破坏生态环境=人类的慢性自杀”这就把整篇课文的分析从水资源的浪费提升到整个环境的破坏了。

  3、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原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答案12-06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11-3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答案(5篇)12-06

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12-31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06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02-21

消逝_1200字01-21

优秀作文:消逝的小巷12-23

罗布泊 阅读答案09-24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02-11